网络协议与接口

合集下载

网络平台API接口使用协议

网络平台API接口使用协议

网络平台API接口使用协议1. 协议概述本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由以下双方签订:•甲方:(以下简称“平台”)•乙方:(以下简称“用户”)双方约定就乙方使用甲方提供的网络平台API接口(以下简称“API”)的相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2. API的使用范围2.1 乙方可以使用甲方的API进行产品开发、数据交换等相关活动。

2.2 乙方不得利用甲方的API进行任何违法、违规、损害甲方利益或侵犯第三方权益的行为。

2.3 乙方在使用甲方的API时,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甲方制定的相关规范。

3. API的使用权限3.1 乙方凭有效授权获取甲方API的使用权限。

3.2 乙方在使用甲方的API时,需遵守甲方设定的访问频率、访问量等限制。

3.3 乙方不得将获取的API访问权限转借、转让给其他第三方。

4. 知识产权4.1 甲方向乙方提供API接口服务,不授予乙方任何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4.2 乙方在使用甲方的API时,需尊重相关知识产权,不得侵犯甲方或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5.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5.1 乙方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甲方制定的相关规范,对通过API获取的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

5.2 乙方不得将获取的数据用于任何违法、违规、损害甲方利益或侵犯第三方权益的行为。

5.3 乙方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如发生数据泄露事件,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协助甲方采取应对措施。

6. 协议的变更与终止6.1 甲方有权在提前通知乙方的条件下,对本协议进行修改或终止。

6.2 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的任何条款,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协议,并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3 本协议终止后,乙方应立即停止使用甲方的API,并删除所有通过API获取的数据。

7. 法律责任与争议解决7.1 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如发生纠纷,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常见协议端口号

常见协议端口号

常见协议端口号在计算机网络中,端口号是用来区分不同应用程序或服务的逻辑地址。

不同的协议有不同的默认端口号,了解常见协议的端口号对于网络管理和故障排除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协议及其对应的端口号。

1.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是用于传输超文本的协议,它使用TC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80。

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时,浏览器会默认使用HTTP协议进行通信,以获取网页内容并显示在用户界面上。

2. 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HTTPS是在HTTP的基础上加入了SSL/TLS协议进行加密通信的协议,用于保护数据的安全。

它使用TC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443。

在进行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涉及个人隐私和金融信息的操作时,网站会采用HTTPS协议来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

3.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是用于文件传输的协议,它使用TC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21。

通过FTP 协议,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载和删除等操作。

4. SSH(Secure Shell)。

SSH是一种加密的网络协议,用于远程控制计算机和传输文件。

它使用TCP 协议,默认端口号为22。

通过SSH协议,用户可以在不安全的网络中安全地传输数据和执行命令。

5. Telnet。

Telnet是一种用于远程登录的协议,它使用TC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23。

虽然Telnet在过去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不安全的特性,现在已经被SSH所取代。

6.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是用于发送邮件的协议,它使用TC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25。

在发送邮件时,邮件客户端会使用SMTP协议将邮件发送到邮件服务器,然后由邮件服务器进行转发。

7.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接口和协议的总结

接口和协议的总结

接口和协议的总结1. 概述在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中,接口和协议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接口定义了不同组件之间的交互规范,而协议则规定了数据传输和通信的规则。

本文将对接口和协议进行总结,并介绍它们在软件开发和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2. 接口在软件开发中,接口是一种定义了方法和属性的抽象数据类型。

它定义了一个组件暴露给其他组件的公共访问点。

通过接口,可以实现组件之间的解耦和模块化,使得不同组件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

接口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定义行为规范:接口定义了组件对外提供的方法和属性,限定了组件与外界的交互方式和数据格式。

•实现多态:通过接口,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现类调用相同的接口方法,实现多态性。

•简化开发过程:接口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开发契约,帮助开发人员准确地理解组件之间的交互方式和数据格式。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接口通常使用关键字interface来定义,不同编程语言对接口的实现方式有所差异。

例如,在Java中,接口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使用interface关键字定义,而在C#中,接口也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使用interface 关键字定义。

3. 协议在网络通信中,协议是一种规定了数据传输和通信的规则。

它规定了不同设备和程序之间的交互方式,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和解释。

协议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其中,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栈由TCP协议和IP协议组成,其中TCP协议负责可靠的数据传输,而IP协议负责数据的路由和寻址。

协议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协议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丢失、不损坏和不重复。

•提供安全的通信:协议可以加密数据,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

•支持不同设备和程序的互联:协议定义了不同设备和程序之间的交互方式,使得它们可以互相通信。

常见的网络协议还包括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等。

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用于不同的网络通信需求。

第二章 综合宽带接入技术-接入网的接口与协议

第二章 综合宽带接入技术-接入网的接口与协议

DVB/ MPEG-2接口(I)




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标准提供 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不同媒介(卫星、有线电 视及开路电视)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规范。 系统采用 MPEG压缩的音频,视频及数据格式作 为数据源。 系统采用公共 MPEG-2传输流(TS)复用方式。 调制与其它附属的信道编码方式,由不同的传输 媒介来确定:数字卫星电视(DVB-S)、数字有线 电视(DVB-C) 、数字开路电视(DVB-T) 。 使用通用的加扰方式以及条件接收界面。
V5.1 与 V5.2 的比较
V5.1 接口 V5.2 接口
支持 E1 的数目 集线功能 动态时隙分配 支持 ISDN-PRA 故障链路切换保护 多链路管理
1
1~16
V5接口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V5接口作为一个新型的数字用户接口正日 益受到各国电信部门的重视并在接入网建 设中应用。但由于V5接口提出的时间还不 长,标准化工作亦在不断完善之中。V5接 口的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管理困难 (2)维护测试不便
数字的UNI-U接口


在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基本接入的应用 中,将网络终端(NT)和交换机线路终端(LT)之 间的传输线路称为数字传输系统,又称U接口。 在引入接入网之后,U接口是指接入网与网络终 端NT1之间的接口,是一种数字的用户网络接 口。 双向传输方式和传输码型:无国际标准
Z NT1 T T
V5.1
V5.1接 口模块
接 入 网
程控交换机
永久租用线 业务节点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V24接口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V24接口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V24接口-----------------------作者:-----------------------日期:V.24接口目录V.24接口协议属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协议,它包括了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终端或计算机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eminal equipment),调制解调器称为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1 功能特性ITU-T V.24建议定义了接口电路的名称和它们的功能,包括100系列接口线和200系列接线;前者适用于DTE与调制解调器(DCE)之间、DTE与串行自动呼叫/自动应答器(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后者适用于DTE与并行自动呼叫器(DCE)之间的接口电路。

1.1 100系列接口线(与RS-232C对照)100系列接口线是V.24基本的通用接口线,它分为四部分:地线、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RS-232C和V.24100系列相近,如表1所示。

表1 V.24和RS 232对照1.1.1 地线●101线(AA)——保护地线 PG这条线连在设备机壳上,也可以与外部大地相连。

●102线(AB)——公共信号地线 SG该线为所有除了101线以外的100系列接口电路提供一个基准电位。

在数据通信设备中,信号地线连到一点,通常用跨接线的方法把这点连到101线上。

1.1.2 数据线●103线(BA)——发送数据线 TXD DTE→DCE该线是DTE向DTE发送数据的接口电路。

当103线保持OFF状态时,不能发送数据。

只有当105线、106线、107线、108/l或108/2线处于接通状态(ON状态)时,103线才能接通,DTE才能把要发送的数据送到此线上。

●l04线(BB)——接收数据线 RXD DCE→DTE该线是DCE把从线路上收到的模拟信号变成数据信号后送给DTE的接口电路。

为了防止把强噪声当作信号送给DTE,由109线先检查输入信号的电平范围,检查合格后109线接通,这时104线才能接通接收数据。

网络常见协议及端口

网络常见协议及端口

网络常见协议及端口一、简介网络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规则,它定义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和交流。

而网络协议中的端口则是用于标识不同应用程序或服务的通信通道。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对应的端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网络通信。

二、传输控制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TCP使用端口号来标识不同应用程序或服务。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TCP协议及其对应的端口:1. HTTP协议(80端口):HTTP协议是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HTML页面和其他资源。

2. FTP协议(20和21端口):FTP协议是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

3. Telnet协议(23端口):Telnet协议是一种远程登录协议,用于通过命令行界面远程登录到远程服务器或网络设备。

4. SMTP协议(25端口):SMTP协议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在邮件服务器之间传输电子邮件。

5. POP3协议(110端口):POP3协议是邮局协议,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上下载电子邮件。

6. IMAP协议(143端口):IMAP协议是Internet消息访问协议,用来从邮件服务器上接收电子邮件。

7. SSH协议(22端口):SSH协议是安全外壳协议,用于在不安全的网络上进行安全的远程登录和数据传输。

三、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不可靠但效率较高的数据传输服务。

UDP也使用端口号来标识不同应用程序或服务。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UDP协议及其对应的端口:1. DNS协议(53端口):DNS协议是域名系统协议,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

2. DHCP协议(67和68端口):DHCP协议是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自动分配IP地址和其他配置信息给网络设备。

3. NTP协议(123端口):NTP协议是网络时间协议,用于同步计算机的时间。

4. SNMP协议(161和162端口):SNMP协议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监控网络设备和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

TCPIP协议分析02 网络接口层

TCPIP协议分析02 网络接口层
➢ MAC子层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当局域网中主机竞争共用信道时,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 控制。
➢对于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是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 ➢对于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可以采用令牌(Token)方式,共用信道的通信主机被组织成环,环内 有且仅有一个令牌,令牌沿着环循环,每时每刻,只有一个主机能够得到令牌,持有令牌的主机可 以占用共享信道发送信息,而不会与其它主机冲突。
2.2 MAC寻址
2.2.2 MAC寻址
➢局域网上的帧称为MAC帧,在一个网段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发送。
➢第二种方式是广播,表示帧从单一的源发送到共享以太网上的所有主机。广播帧的目的MAC地址的 6个字节全是十六进制的0xFF,所有收到该广播帧的主机都要接收并处理这个帧。 ➢当需要网络中的所有主机都能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并进行处理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广播方式。但是 广播方式会产生大量流量,导致带宽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
2.4 PPP协议
➢ (1)当DSAP和SSAP都取特定值0xFF时,802.3帧就变成了Netware Ethernet帧,用来承载NetWare类 型的数据。
➢ (2)当DSAP和SSAP都取特定值0xAA时,802.3帧就变成了Ethernet SNAP帧。Ethernet SNAP帧可以用 于传输多种协议。
➢ (3)DSAP和SSAP其它的取值均为纯IEEE 802.3帧。
➢ 目的MAC地址标识帧的接收者,源MAC地址标识帧的发送者。 ➢ 类型字段标识数据部分包含的高层协议,如取值为0x0800代表IP协议帧,取值为0x0806代表ARP协
议帧。 ➢ 数据字段是封装的网络层数据,最小长度必须为46字节,以保证帧长至少为64字节,数据字段的最

计算机网络原理 物理层接口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  物理层接口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物理层接口与协议物理层位于OSI参与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信道)。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

物理层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与建立、连接和释放物理信道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的和规和程性的特性。

其作用是确保比特流能在物理信道上传输。

图3-1 DTC-DCE接口ISO对OSI模型的物理层所做的定义为: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

比特流传输可以采用异步传输,也可以采用同步传输完成。

另外,CCITT在X.25建议书第一级(物理级)中也做了类似的定义:利用物理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在DTE和DCE之间实现对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

这里的DTE(Date Terminal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连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它们是通信的信源或信宿,如计算机、终端等;DCE(Date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 或Dat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是对为用户提供入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自动呼叫应答设备、调制解调器等。

DTE-DCE的接口框如图3-1所示,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DTE和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络节点与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标准接口的机械连接特性、电气信号特性、信号功能特性以及交换电路的规程特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的制造厂家能够根据公认的标准各自独立地制造设备。

使各个厂家的产品都能够相互兼容。

1.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时对插头和插座的几何尺寸、插针或插孔芯数及排列方式、锁定装置形式等。

图3-2 常见连接机械特征图形3-2列出了各类已被ISO标准化了的DCE连接器的几何尺寸及插孔芯数和排列方式。

机械电气设备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

机械电气设备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

机械电气设备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 范围GB/T 18759的本部分规定了机械电气设备开放式数控系统中网络接口和通信协议规范,为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的分析、设计及实现提供参考框架,满足机械电气设备数控系统开放及互操作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特种加工机床等工业机械设备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2 基本要求 2.1 概述开放式数控系统(ONC )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是用于开放式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的信息集成、分布式网络管理及远程操作的通信接口与协议。

为满足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要求,本部分提出的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以TCP/IP 为基础,由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应用服务层组成。

为了兼顾现有国际、国家标准或者事实标准,满足数控系统开放要求,本部分只对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进行规范。

本部分在开放式数控系统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见GB/T 18759.1-2002及GB/T 18759.2-2006),对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接口基本体系结构,以及所包含的信息模型、通信协议等加以规范,并在附录中给出相关应用示例,但并不对数控装置、部件、驱动器及I/O 等设备,以及第三方用户软件的具体实现作具体规定,以满足开放性设计要求;此外,本部分不对操作系统和通信系统作具体规定,凡是采用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事实标准的都被视为符合本部分的要求。

2.2 网络结构开放式数控系统通过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实现设备的信息集成、网络管理与远程操作等,如图1所示。

其基本功能是将数控系统及相关部件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时和非实时数据等信息,按照信息模型和通信协议进行编码,变换为可在网络上传输的报文,并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同时将接收到的远程操作命令发送给本地数控系统,以实现本地的远程操作。

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图1 ONC 网络结构(数控机床示例)为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化功能,数控系统的网络接口间需要通过通信网络建立连接,并通过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V24接口(doc 13页)(完美版)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V24接口(doc 13页)(完美版)

V.24接口目录V.24接口协议属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协议,它包括了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终端或计算机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eminal equipment),调制解调器称为DCE (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1 功能特性ITU-T V.24建议定义了接口电路的名称和它们的功能,包括100系列接口线和200系列接线;前者适用于DTE与调制解调器(DCE)之间、DTE与串行自动呼叫/自动应答器(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后者适用于DTE与并行自动呼叫器(DCE)之间的接口电路。

1.1 100系列接口线(与RS-232C对照)100系列接口线是V.24基本的通用接口线,它分为四部分:地线、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RS-232C和V.24100系列相近,如表1所示。

表1 V.24和RS 232对照接口线类型V.24接口线代码(针)RS 232接口线接口线名称方向DTE→DCE DCE→DTE地线101(1)102(7)AAAB保护地线 PG信号地线 SG数据线103(2)104(3)118(14)119(16)BABBSBASBB发送数据 TXD接收数据 RXD辅助发送数据辅助接收数据√√√√控制线105(4)106(5)107(6)108/1(20)108/2(20)125(22)109(8)110(21)111(23)112(18)120(19)121(13)122(12)140141142CACBCC无CDCECFCGCHCISCASCBSCFRLLLTM请求发送 RTS允许发送 CTS数据设备准备 DSR把数据设备接至线路数据终端准备 DTR振铃指示(呼叫指示) CI(RI)接收线路信号检测 DCD信号质量检测数据信号速率选择(DTE)数据信号速率选择(DCE)辅助请求发送辅助允许发送辅助接收线路信号检测远地环回本地环回测试方式√√√√√√√√√√√√√√√√定时线113(24)114(15)115(17)DADBDD发送信号码元定时(DTE) TXC发送信号码元定时(DCE) TXC接收信号码元定时(DCE) RXC√√√1.1.1 地线●101线(AA)——保护地线 PG这条线连在设备机壳上,也可以与外部大地相连。

网络协议接口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网络协议接口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网络协议、接口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互联的节点组成的,节点之间需要不断交换数据与控制信息。

要做到有条不紊的交换数据,每个节点都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的规定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和时序。

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被称为网络协议。

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①语法、②语义、③时序。

接口:接口是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节点。

①同一节点的相邻层之间存在着明确规定的接口,低层向高层通过接口提供服务。

②只要接口条件不变、低层功能不变,低层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与技术的变化不会影响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对计算机网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制定一整套复杂的协议集。

对于结构复杂的协议集来说,最好的组织方法是层次结构模型。

我们将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它对计算机网络的实现功能进行了准确的定义。

体系结构式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

网络平台API接口合作协议(标准版)

网络平台API接口合作协议(标准版)

网络平台API接口合作协议甲方: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第一条合作内容1.1 甲方同意向乙方提供网络平台API接口,乙方可以通过该接口进行数据交互。

1.2 乙方同意使用甲方提供的API接口,在其应用程序中展示甲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条合作期限2.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合作期限为____年,自____年__月__日起至____年__月__日止。

2.2 合作期满后,如双方同意续约,应签订书面续约协议。

第三条接口使用及技术支持3.1 乙方应按照甲方提供的API文档进行接口调用,确保调用合法、合规。

3.2 甲方应提供技术支持,协助乙方解决在调用API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甲方应保证API接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

第四条数据共享与保护4.1 双方在合作期间,应按照约定共享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4.2 双方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不得泄露用户个人信息。

4.3 乙方在使用甲方数据时,应遵循甲方提供的数据使用规范,不得滥用数据。

第五条合作费用5.1 双方在合作期间,应按照约定支付合作费用。

具体费用及支付方式,双方另行协商确定。

第六条违约责任6.1 如甲方未按照约定提供API接口、技术支持或数据共享,应承担违约责任,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6.2 如乙方未按照约定使用API接口或违反数据使用规范,应承担违约责任,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七条争议解决7.1 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条其他约定8.1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8.2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甲方(盖章):_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年__月__日### 特殊应用场合及增加条款1.场景:双方合作涉及到的API接口涉及敏感数据(如个人隐私信息)。

中国移动核心网R4系列之-架构、协议和接口

中国移动核心网R4系列之-架构、协议和接口
操作维护功能: 操作维护功能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是用户使 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运行的功能集合;
计费功能: 软交换设备根据计费对象进行计费和信息采集的功能,并负责将采集到的 信息送往计费中心;
R4 MGW功能
用户面关口接入功能: MGW是3G R4核心网的用户承载面的网关接入设备,位于3G CS核心网通往 无线接入网(UTRAN/BSS)及传统固定网(PSTN/ISDN)的边界处;是Iu接 口、PSTN/PLMN接口的关口承载通道,以及宽带媒体流(如RTP流)的终结 点。
•R4在核心网电路域引入IP宽带承载,从传统电路交换向分组数据交换转变, 形成以IP core为基础的电信网络新框架,是传统网络向NGN演进的必经之路;
•TDM核心到IP核心的转变将引发核心网运营,规划,管理,维护上深刻的变化;
R4关键特征-TrFO的引入
MSC server
OoB Codec Negotiation
与HLR交互 IAM
寻呼和鉴权加密过程
SETUP CALL PROCEEDING
准备承载 ADD_req(C$) ADD_rsp(C2, T3)
APM ADD_req(C$) 建立承载 ADD_rsp(C1, T2)
承载建立过程 ADD_req(T$) 准备承载 ADD_rsp(T1) RAB_ASSIGN_req
MGW
分组网
SS7
H.248/MGCP
IP
T D
ATM
M
MGW
•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为独立的网络部件,各个部件可以按相应的功 能划分各自独立发展;而传统交换将控制,承载和交换封闭在同一实体之内, 相 互之间的制约使用户的业务能力受限;

5G核心网架构和接口协议

5G核心网架构和接口协议
- RAT内或RAT间移动锚点- PDU会话与外部数据网络(DN)间的连接点- 报文路由与转发- 报文检查及用户面策略执行- 流量上报- 作为上行分流器(UL-CL)以支持流量路由到特定数据网络- 作为分支点(Branching point)支持multi-homed类型PDU会话- 用户面QoS处理,比如,包过滤、门控、上下行速率执行- 上行流量校验- 上下行QoS映射- 下行数据缓存和通知触发
NF存储库功能(NRF)
- 选择一组服务于该UE的切片实例(NSI)- “Allowed NSSAI”决策- 决策服务于该UE的”AMF Set”或基于配置提供一组候选AMF
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SSF)
NSSF
NSSF: Network Slice Selection Function 类比4G:无。
漫游架构1 - Home routed方式
漫游架构1:Home routed在HPLMN和VPLMN中,都存在SMF和UPFHPLMN 和VPLMN中SMF选择各自的UPF基于PDU会话粒度选择漫游方式(Home Routed or LBO)
漫游架构2 - LBO(Local breakout)方式
会话管理功能(SMF)
SMF
SMF: 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 类比4G:MME+SGW+PGW中会话和承载管理的控制面功能,终结SM层NAS信令
- 提供统一的鉴权管理功能统一鉴权方法 - EAP-AKA/5G-AKA鉴权方法选择 - 选择方:AUSF(Authentication Server) - 选择子:SUPI(Subscriber Permanent Identifier,3GPP中就是IMSI)、签约信息

通信、接口、网络、协议、总线的区别和联系

通信、接口、网络、协议、总线的区别和联系
式之一。
网络与协议的区别和联系
网络
指由多个计算机、终端设备、传输介 质等组成的系统,用于实现信息的传 输和共享。
协议
指为完成网络中信息的传输和交换而 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约定。
区别
网络更侧重于硬件设备和系统架构, 而协议更侧重于软件层面上的规则和 约定。
联系
协议是网络中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基础, 网络需要依靠协议来实现信息的有效 传输和共享。
PART 06
通信、接口、网络、协议、 总线的区别和联系
通信与接口的区别和联系
通信
指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是实现 信息传递的过程。
接口
指不同设备或系统之间的连接 点,用于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数 据的传输。
区别
通信更侧重于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过程,而接口更侧重于设备或系 统之间的连接和交互方式。
联系
通信需要通过接口来实现,接 口是通信的物理基础和实现方
PART 01
通信概述
通信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通信是信息传输、处理和共享的过程, 通过某种媒介或设备实现信息的传递 和交换。
特点
高效性、实时性、交互性、广泛性等。
通信的分类与方式
分类
根据传输媒介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 通信;根据传输方向可分为单向通信 和双向通信;根据业务类型可分为电 话通信、数据通信、图像通信等。
接口标准
总线的接口标准规定了连接在总线上的部件 的物理尺寸、电气特性、信号定义和协议规
范等。
总线技术的发展历程
要点一
早期总线技术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总线技术比较简单,主要用于连接 CPU、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
要点二
现代总线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总线技术越来越复杂,支持更多 的设备和更高的传输速率。现代总线技术还包括各种高速 串行总线,如PCI Express和USB 3.0等。

网络协议:第2讲-网络接口层协议

网络协议:第2讲-网络接口层协议



jingshan@
13
2.2 SLIP
• SLIP存在的缺陷:
– SLIP的最大数据报长度并未标准化,而是取决于各种实现。默认 值为1006字节。如果使用了不同长度,必须在IP层进行重新编程。 – 帧中没有类型段,只能传送IP数据报,如果一条串行线路用于 SLIP,那么它不能同时使用其它协议。 – 数据帧中没有检验和字段,不能检测错误。 – SLIP不提供寻址技术,如果通信双方必须知道对方IP地址,每一 端则没有办法把本端的IP地址通知给另一端。 – SLIP不支持压缩,同时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性。


jingshan@
14
2.2 SLIP
• CSLIP:压缩的SLIP
– 由于串行线路的速率通常较低,而且通信经常是交互的(如 Telnet),因此在SLIP线路上有许多小的TCP分组进行交换。 (例如:为了传送1个字节的数据需要20个字节的IP首部和20个 字节的TCP首部,总数超过40字节) – CSLIP(压缩SLIP)在RFC1144中被描述,上例的40个字节一般 能被压缩到3或5个字节,它能在CSLIP的每一端维持多达16个 TCP连接,并且知道其中每个连接的首部中的某些字段一般不会 发生变化。对于那些发生变化的字段,大多数只是一些小的改变, 这些被压缩的首部大大地缩短的交互影响时间。
标志字节 (7E)
01111110
地址 (FF)
控制 (03)
协议
信息
标志字节 FCS (7E)


jingshan@
21
2.3 PPP
• PPP链路控制协议帧用来指定某些数据链路的选项(如在 异步链路中将什么字符当作转义字符)。 链路控制协议帧格式如下图:

网络常用端口与协议

网络常用端口与协议

网络常用端口与协议HTTP:80:www服务。

DHCP:服务器端的端口号是67DHCP:客户机端的端口号是68POP3:POP3仅仅是接收协议,POP3客户端使用SMTP向服务器发送邮件。

POP3所用的端口号是110。

SMTP:端口号是25。

SMTP真正关心的不是邮件如何被传送,而只关心邮件是否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SMTP具有健壮的邮件处理特性,这种特性允许邮件依据一定标准自动路由,SMTP具有当邮件地址不存在时立即通知用户的能力,并且具有在一定时间内将不可传输的邮件返回发送方的特点。

Telnet:端口号是23。

Telnet是一种最老的Internet应用,起源于ARPNET。

它的名字是“电信网络协议(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rotocol)”的缩写。

FTP:FTP使用的端口有20和21。

20端口用于数据传输,21端口用于控制信令的传输,控制信息和数据能够同时传输,这是FTP的特殊这处。

FTP采用的是TCP连接。

TFTP:端口号69,使用的是UDP的连接。

DNS:53,名称服务NetBIOS: 137,138,139,其中137、138是UDP端口,当通过网上邻居传输文件时用这个端口。

而139端口:通过这个端口进入的连接试图获得NetBIOS/SMB服务。

这个协议被用于windows 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和SAMBA。

还有WINS Regisrtation也用它。

NNTP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119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161端口RPC(远程过程调用)服务:135端口QQ:使用8000(服务端)和4000端口(客户端)21 端口:21 端口主要用于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服务。

23 端口:23 端口主要用于Telnet(远程登录)服务,是Internet上普遍采用的登录和仿真程序,最初设计被用来方便管理员远程管理计算机,可现在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是"黑客"!25 端口:25 端口为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服务器所开放,主要用于发送邮件,如今绝大多数邮件服务器都使用该协议。

通信接口网络协议总线的区别和联系

通信接口网络协议总线的区别和联系

通信接口网络协议总线的区别和联系通信接口、网络协议和总线是计算机通信领域中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计算机网络和硬件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对通信接口、网络协议和总线进行解释,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通信接口通信接口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

它连接计算机与外设或其他计算机系统,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通信接口通常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部分负责电信号的传输和转换,而软件部分负责协调数据传输和通信过程。

通信接口的特点:1. 物理连接:通信接口通过一组物理线路连接计算机与外设或其他计算机系统。

2. 数据传输:通信接口负责将数据从计算机传送到外设或其他计算机系统,或从外设或其他计算机系统传送到计算机。

3. 协议支持:通信接口支持特定的通信协议,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解析。

二、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数据通信规则和格式的约定。

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包的格式、错误处理等细节。

网络协议使得计算机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能够进行有效地通信。

网络协议的特点:1. 规范化:网络协议是一系列的规范和约定,用于确保计算机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遵循相同的通信规则。

2. 分层结构:网络协议通常由多层组成,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HTTP、SMTP等。

3. 执行方式:网络协议通过软件实现,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网络协议栈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三、总线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连接各个内部组件的传输线路。

它是一种并行传输结构,将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的各个部件。

总线起到了连接和协调各个部件的作用。

总线的特点:1. 并行性:总线是一种并行传输结构,能够同时传输多个比特或字节。

2. 多功能性:总线可用于传输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3. 高带宽:总线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提供较大的带宽。

区别和联系:通信接口、网络协议和总线在计算机通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RJ-45接口连线和网络协议配置实验

RJ-45接口连线和网络协议配置实验
实验一
建立对计算机网络的印象和RJ-45接 接 建立对计算机网络的印象和 口连线实验
2007 电气工程系
1-1
实验目的
1,掌握局域网的定义和特性,熟悉局域网的几种拓 ,掌握局域网的定义和特性, 扑结构,通过比较并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扑结构,通过比较并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了 协议标准及LAN参考模型. 参考模型. 解LAN的IEEEE802协议标准及 的 协议标准及 参考模型 2,了解网络所使用的通信协议. ,了解网络所使用的通信协议. 3,掌握局域网中电缆线的作用. ,掌握局域网中电缆线的作用. 4,掌握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以太网连接的 , 方法.学会制作两种类型的RJ-45接头. 接头. 方法.学会制作两种类型的 接头
服务器/路由器 服务器 路由器
8 1 8
1
针 1 2 3 4 5 6 7 8
线 RD+ RDTD+ NC NC TDNC NC
针 1 2 3 4 5 6 7 8
线 TD+ TDRD+ NC NC RDNC NC
8
1
8
1
棕 棕 绿 蓝蓝 绿 橙 橙 白 白 白 白
棕 棕 绿 蓝蓝 绿 橙 橙 白 白 白 白
2007 电气工程系
计算机技术实验中心
LAB—1-8
UTP直连线与交叉线对比 直连线与交叉线对比
1x
2x
3x
4x
有且仅有一个端口标记有" 时使用直连线 时使用直连线. 有且仅有一个端口标记有" X"时使用直连线
1x
2x
3x
4x 1x
2x
3x
4x
两个端口均标有或均没标有" 时用交叉线 时用交叉线. 两个端口均标有或均没标有"X"时用交叉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邻实体通过接口进行协作,这种通信是“垂直方向”的,接口也是一种特殊的协议,由于体系结构是分层的,因而协议也是分层的,并且,对模型中的每一层i,要根据该层的功能制定出相应的i层协议以及它与(i+1)层、(i-1)层间的接口。事实上,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的实质性工作就是划分协议层次,制定每层协议以及上下邻层间的接口。
c、实现服务访问点的上、下层接口细节;
d、有时还包括实现协议规则的算法,如HDLC的CRC生成。
现在已有许多协议形成描述工具,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状态变迁技术(如Petri网、状态变迁图、状态变迁矩阵、有穷自动机等);
另一类是高级语言(如国际标准Estelle、Lotos、SDL形式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时态逻辑、进程 代数等)。
从实现角度看,局域网协议(尤其是低层协议)往往由网络适配器固化实现,以期适应高速数据和提高系统效率。例如,IBM PC宽带网的适配器实现了包括会话层协议在内的下五层协议,为每个工作站支持32个活动态会晤,将工作站从网络通信事务中解脱出来,为应用层协议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LAN的层次功能如下:
(6)局域网拓扑结构灵活多这,便于扩展、重构系统,易于管理;
(7)从网络设备构成上看,局域网中一般不包括二级子网结构。入网智能终端(如x终端)及普通PC一般称为工作站,资源较丰富的主机(如高档微机、工作站及小型机)往往称为服务器,它们一般直接通过网络适配器连到传输设备或介质上。
(4)局域网协议一般比远程网协议简单,常用的介质访问协议包括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令牌环、令牌总线、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及电缆分布数据接口CDDI。局域网可通过网桥、网关、路由器等智能设备支持网际互连。
(5)局域网可具有多媒体功能,可交换非数字信息,如语音、视频图像等;
IEEE 802.3已制定了三种典型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即CSMA/CD、令牌环、令牌总线。此外,MAC子层还负责处理数据报的寻址、帧校验序列的生成等。LLG子层类同远程网数据链路层内容,即保证建立数据链路及可靠的数据传送服务。有两种控制类型:一种是无连接服务;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服务。后者可提供可靠的通信,其协议从HDLC发展而来,但帧格式、地址编码和多地址域、控制域含义、FCS的CRC生成多项式等与HDLC存在差异。
低层协议往往称为通信规程,这种通信是“水平方向”的。除最底层外,其它两个实体间没有直接的物理连接,不能直接交换信息,因则必须利用下一层实现的协议所提供的更为基本的服务来实现本层通信。而下一层实体在完成上一层交付的任务过程中,又有可能要向上一层实体汇报执行情况(如网络发现不可恢复差错,而拆除网络连接时,要向传输介质汇报)。由此可见,同一子系统上相邻实体从逻辑上也是并发执行的,它们通过特定的服务访问点交换相应作命令和执行结果(称为服务数据单元或服务原语)。这就要求对相邻层实体间合作所需交换的信息格式、交换规则及必要的差错控制也加以规定,这些规定称为接口。
五、协议工程
如前所述,协议是实现计算机互连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基础。一旦确定网络体系结构,也就是确定网络协议分层结构及其每层功能后,就要详尽定义每层协议,而后必须证明其正确性,分析其性能,最后才予实现。所谓协议工程就是用形式化方法描述在协议设计和维护中的各项活动。
协议合成是相应于服务描述来形成协议描述,并保证正确操作的协议设计规则集。协议给证用来证明协议描述提供有服务正是服务描述中所要求的。一致性测试检查协议实现是否遵守独立于实现的协议描述。自动实现是一个由描述到实现的自动转换过程。性能分析通过对协议描述的分析,确定吞吐量、可靠性、有效性、公平性等协议特性。
四、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
局域网是广泛使用的网络技术。因为LAN是一个通信网,所以它的协议应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这下三层。由于LAN没有路由问题,任何两点之间可用一条链路,所以可以不需要单独设置网络层,而将寻址、排序、流控、差错控制等功能要放在数据链路层中实现。
根据LAN的特点,将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和介质访问控制。
我们下面着重介绍协议描述技术。协议描述又可细分为参考模型描述、服务描述、协议描述和实现描述四部分内容。
参考模型描述,主要指明本协议在层次模型是的地位、协议总的目的、选用范围、与上下邻层协议间的关系是协议总的概貌描述。描述工具多采用自然语言。
服务描述,侧重于定义本层子系统总的行为,突出为上层实体提供的服务的定义,即着重刻画几层实体与(n+1)层实体间的信息交换。如服务原语的交换方向、格式、内容及含义、应答关系等。一般说来,服务原语总与服务访问点相关,故服务描述应包括在给定服务访问点上交换服务原语的规则。这些规则(常称为局部规则)可视为n/〔n+1〕层接口的抽象描述。服务描述还包括涉及不同服务访问点的有关服务原语的交换规则)常称之产全局规则(,它们定义通信服务的端到端性质。举例说,传输层协议中,在某个给定的服务访问点上,SEND和RECEIVE服务原语必须在成功交换CONNECT原语之后才能出现,这个规则属于局部规则;而通信一方第i个RECEIVE原语中的用户信息应等于另一方的第i个SEND原语中指定的用户信息,这个规则属于全局规则。此外,服务描述还包括有关服务的量化标准的描述,如传输延迟、吞吐率、失效概率。
网络协议与接口
在网络环境中,入网实体彼此合作,为网络用户提供全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服务。它们只能通过传输介质彼此传递信息,从而实现彼此合作。在通信前后、通信过程中,考虑到异构环境及通信介质的不可靠性,对方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通信前,双方要取得联络、同步,确认对方,并协商通信参数、方式等;通信过程中,要控制流量和差错检测与恢复,保证所传信息不变形、不增生、不减少;通信后,要释放有关资源(如通信线路、收方缓冲区)。由于这种通信是在异构机之间进行的,故只能通过双方交换特定的控制信息或在数据报文中所含的控制信息达到上述目的。交换信息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保证同步,并理解对方的要求。因而,一般要对网络中同层通信实体间交换的报文的格式、如何交换以及必要的差错控制设施(如超时重发)作出全网一致的约定,这些约定(规则)统称为网络协议。
下面我们以IEEE 802.3为例介绍局域网体系结构。 TEEE 802委员会1980年2月成立,围绕局域网、城域网标准化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所制定的标准已为ISO采纳。
OSI物理层在局域网中被细分为MAU(介存访问部件)和物理层介质两部分。物理层主要处理在传输介质上传递非结构位流以及环、总线、树等拓扑结构的抉择。其大部分功能由MAU完成,如编码、译码、同步等。数据链路层在局域网中细分为MAC和LIC子层。局域网协议的异同主要反映在MAC,即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所采用的协议上。在局域网中,传统的传输介质是各站点的共享资源,如何简单、有效、公平合理地将传输介质频带分配给各地点使用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要解决的问题。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一般有多路复用(如时分、空分或频分)、探询(如轮询、标志(又称令牌))、随机访问(如CSMA/CA、CSMA/CD)。
c、初始化动作。注意:协议描述只关心最基本的东西,即仅描述与通信实体间交互行为,忽略其它细 节。
实现描述,是协议描述的进一步细化。除了协议描述要描述的内容外,还包括:
a、实体的行为细节特性,如缓冲区管理、流量控制、连接连接复用等;
b、实体内部结构特征;
局域网的网络层协议较远程网网络层协议大大简化,一般它采用数据报服务而不是虚电路服务,路由选择对局域网变得极为简单。高层协议采用OSI的高层协议。IEEE 802标准的不同层(子层)实体间交换信息遵守特定的接口,也通过服务访问点(SAP)建立不同层实体间的通信联系。物理层与MAC子层以及MAC与LLC子层之间只有单个服务访问点,即PSAP、MCCSAP;LLC与网络层之间具有多个服务访问点,用来支持多种高层协议。同子层实体间存在通信协议,如LLC同等层协议、MAC同等层协议、MAU同等协议、PIPI传输信号规程等。
值得指出的是,协议数据单元在是同层往往具有不同的名字,如在物理层称为位流,数据链路层称为帧或包,网络层称为分组或包,传输层中称为数据报或报文段,应用层中称为报文等。协议的语义(又称协议的规程描述)规定了通信双方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保证正确交换规程(或称为规程元素)。协议的语义是协议规程的集合。计时机制包括速率匹配、排序等。
计算机局域网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网络,它将小区域内的计算机系统、外设、通信设备通过某种传输介质互连起来。IEEE802将局域网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数据通信系统,它可提供系统内各种独立的数据设备间的相互通信。
与广域网(WAN)和市域网(MAN)相比,局域网具有下列一些特性:
(1)地理范围较小,覆盖直径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千米;
1.物理层和OSI物理功能一样,主要处理在物理链路上传递非结构化的比特流\建立、维持、撤消物理链路,处理机械的、电气的和过程的特性。
2.介质访问控制层 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不同类型的LAN需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法。
3.逻辑链路控制层 可提供两种控制类,一种是无连接的服务,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服务,它可提供可靠的通信。
协议描述,就是定义本层两个分布实体间如何利用下层服务原语实现本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本层实体行为的描述包括实体间如何交换本层协议数据单元,具体说包括:
a、响应从上层实全那儿收到的命令(服务原语),并执行所要求的操作;
b、响应处理对方实体发来的协议数据单元(从下层服务原
局域网体系结构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技术及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确定,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据类型、响应时间、吞吐率、线路利用率、网络应用等。局域网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方面工作进展较快,比较著名的有IEEE802和IEC PROWAY。它们均遵循OSI/RM。与远程网协议的差别主要反映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协议层次的要点:
①i层协议向(i+1)层协议提供自己实现的服务;
②i层实体在实现自己向(i+1)层提供的服务时,必须通过i/(i-1)层接口使用(i-1)层协议提供的服务,与同层的另一个实体通信。i层只感知(i-1)层协议的服务,并不关心其内部结构及其实现。i层协议就是两个i层实体间通信规则集合。i层扩充了(i-1)层的服务功能,这些新服务由(i+1)层通过(i+1)/i层接口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