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来自于周文王第十九子姬叔颖
周文王18子后裔80姓!

周文王18子后裔80姓!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
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
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
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
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从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创建周朝,到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周朝自建国共立32代37王,统治791年,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时代。
周文王有史可考的儿子一共有18个(召公奭有争议暂且不算其子)。
长子伯邑考,嫡次子周武王(姬发),嫡三子管叔鲜(姬鲜),嫡四子周公旦(姬旦),嫡五子蔡叔度(姬度),嫡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嫡七子郕叔武(姬武),嫡八子霍叔处(姬处),嫡九子卫康叔(姬封),嫡幼子冉季载(姬载),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雍叔(一说雍伯),十三子毛叔郑(姬郑),十四子滕错叔(姬绣),十五子毕公高(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子酆叔,十八子郇叔(姬葡)。
1. 姬伯邑考:早年被商纣王所杀,无后2. 姬发(唐,晋,于,何,翟,单,翁,杨,韩,解,张,曲,党,简,郑,贾,胡,籍,步,温,侯,印,周,闫,阎):即周武王,周武王姬发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周成王姬诵、邘叔(姬诞)、唐叔虞(姬虞)、应侯(姬达)、韩侯。
后四者分封于邘、唐(史称晋国)、应、韩四地,后人都以国为姓。
因此,邘叔(姬诞)是邘、于姓的始祖,唐叔虞(姬虞)是唐,晋姓的始祖,应侯(姬达)是应姓始祖。
但是,另据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这是何氏的起源。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其后以国为氏。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双手握拳,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亲自去掰,却是应手而开。
颍 川 郡

颍川郡颍川郡隋朝设颍川郡,治颍川县(今许昌市市区)。
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
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
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目录1 不同时期的颍川郡1.1 秦时颍川郡1.2 西汉时颍川郡1.3 东汉末年三国初年颍川郡1.4 东晋是颍川郡1.5 北周时颍川郡1.6 南朝宋时颍川郡2 颍川郡人口姓氏2.1 颍川姓氏概况2.2 长社钟氏颍川名门2.3 颍阴荀氏颍川著姓2.4 鄢陵庾氏颍川望族2.5 禹州方山方氏之根2.6 许由许国许氏之源2.7 鄢胡康以国名为氏2.8 颍川陈姓郡中大姓2.9 颍川衍派(陈姓)3 颍川郡历史名人3.1 战国时期3.2 汉朝时期3.3 三国时期3.4 唐朝时期3.5 “颍川四长”1 不同时期的颍川郡1.1 秦时颍川郡1.2 西汉时颍川郡1.3 东汉末年三国初年颍川郡1.4 东晋是颍川郡1.6 南朝宋时颍川郡2 颍川郡人口姓氏2.1 颍川姓氏概况2.2 长社钟氏颍川名门2.3 颍阴荀氏颍川著姓2.4 鄢陵庾氏颍川望族2.5 禹州方山方氏之根2.6 许由许国许氏之源2.7 鄢胡康以国名为氏2.8 颍川陈姓郡中大姓2.9 颍川衍派(陈姓)3 颍川郡历史名人3.1 战国时期3.2 汉朝时期3.3 三国时期3.4 唐朝时期3.5 “颍川四长”展开编辑本段1 不同时期的颍川郡1.1 秦时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
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时韩都城)。
1.2 西汉时颍川郡西汉汉高祖五年,高祖封韩王信到此,故改称韩国。
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颍川郡之名,仍治阳翟,统县20,汉武帝后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17县。
息县的变化作文

息县的变化作文每当听到《谁不说咱家乡好》这首歌的时候,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赞美就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信阳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县。
淮河横贯东西,与西边的秦岭一起构成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城南濮公山雄踞淮河南岸4公里处,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在此留下遗迹——王安石题书“太阳碑”,苏东坡称之“东南第一峰”。
濮山淮水,见证着家乡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息”字三千多年岿然不变的伟大传奇,也见证着家乡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风貌。
我爱我的家乡。
她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众多。
据考证,约6000年前,先民在淮河支流清水河中游一带繁衍生息,今孙庙乡境内有秦楼遗址,系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约公元前2070年,夏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这里属豫州。
约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发兵南击荆蛮,并派息族奴隶主贵族在今罗山莽张一带建立古息国镇守。
商朝后期,周文王势力向南发展,汝旁之国先被其化,息属汝旁之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邦建国,文王37子羽达创立息侯国,都城在今息县城西南5公里青龙寺一带。
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
从此,家乡2000多年数经分合,“息”字世代相沿,不易其名,不变其治,被誉为“天下第一县”。
千百年来,如诗如画的息县八景——“濮山拱翠”、“古息含烟”、“兴国寻幽”、“竖斧春耕”、“寨河晚渡”、“葛坡夜雨”、“广丰浸碧”、“淮汝交流”,不知被多少文人骚客吟咏叹唱;倒座观音堂、息州谯楼、兴国寺、塔院寺、城隍庙、万寿宫、大慈庵、黉学以及气势恢宏的72座牌坊、古色古香的青砖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鸟语花香的防护林带等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假如这些文物景观依然能够完好地展现,我认为,家乡完全可以和山西平遥古城相媲美。
我爱我的家乡。
她文化底蕴厚重,有着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
这里是息、赖、白三姓的发源地。
息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建立的息国,即今河南省息县,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励姓起源-励姓的由来 -

励姓起源|励姓的由来-励姓起源姚江励氏宗谱十二卷光绪十二年(1886)思绥堂木活字本。
励文辉等纂修。
书名据版心、封面题。
八册。
始祖释褐公讳裳,号乐闲,为宣州通判,丁母忧,制满起复时秦桧欲杀赵鼎、李光、胡铨三人。
有江西运判张常先笺注前帅张宗元与张浚诗,言于朝,其词连逮者数十家,将诬以不轨而尽去之,公亦与焉。
狱成,幸天理昭然,桧病不能书,获免于难。
公遂致仕,携家渡淮,往弟衮任所,是时衮为余姚县丞,二公见姚邑风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
传至十三世悦公号梅隐由从山迁居梅川乡。
是为梅川始祖。
卷一谱序、凡例约言、藏谱名次、汇存旧序、诰敕、历代像赞、名人传略、祠记、议单;卷二渊源图;卷三至十二世系等。
藏:千乘楼(缺卷6、7,存六册)481.姚江励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十六年(1927)思绥堂木活字本。
励麟山等纂修。
书名据版心、封面题。
十二册。
参见励文辉修本条目。
是谱与参见谱大同,惟世系稍增。
好人励顺良先生即出于是族。
藏:千乘楼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给一姬姓英雄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传说,在商朝时期,励表示有极其厉害的力气。
当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龙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过人,十分厉害,被商王太庚子辩(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待考)赐姓为励氏。
百家姓中的一支那时候,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勇猛和大力,得到这样的赐姓,也足以荣耀一时了,于是励这个姓氏就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子牙的后代齐国君主齐厉公,属于原以帝王谥号为氏,后又以帝王赐改姓为氏。
姜子牙的后代子孙世袭齐国,到西周晚期,齐国君主为姜无忌(公元前824~前804年在位)。
按史书记载,姜无忌执政有二十来年,在位期间昏愦暴虐,齐国人皆痛恨之,忍无可忍之下联络齐胡公姜静之五子杀死了姜无忌,齐胡公的五个儿子亦皆战死,之后齐国人拥立姜无忌之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
齐文公即位后,马上把参与杀父的七十余人全部处死了。
付氏的历史渊源

郡望:清河郡(堂)、北地郡(堂)。
堂联:(1)版筑宰相第,金玉君子家。上联指贤相傅说,下联指宋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侍郎,人们称赞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2)盐梅世第,岩野家声。赞誉的是鼻祖傅说及其家族。
唐初,著名学者傅奕精通天文、历法,唐朝政府要他到长安担任太史令、太史丞的职务,因此他在“唐高宗咸亨中,从祖居清河往江南赴任,子孙因此散居各州”。(摘自福建仙游县《罗峰傅氏族谱》·《原序》)现已查明:奕公有子:维光、璧、仁均、兴、觐、现。(他们兄弟的先后顺序,现有的各种族谱均未说明,只好待考。)现将他们“散居各州”的播衍情况简述如下:
由于去漳州的道路被阻,时局发生变化,文天祥等一行人,还未到漳州,就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转赴广东勤王,寻找端宗。这年三月间抵广东梅州,五月出梅岭。傅以南不幸逝世于梅州,旦郎、景郎扶柩葬于梅州程乡县(今大埔县)。衣冠在连城北门外潘洋。王、谢两夫人以及长子旦郎、次子景郎均下落不明。三子是郎,名正先(廷),号仰斋,由宁化石壁迁长汀县宣豪里杉树坑、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增广生员,赠礼部侍郎。父亲率长兄、二哥和文天祥汇合勤王后,遵父嘱留在宣豪里作后应。当时社会动荡,他隐居深山老林,自食其力,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后,葬在大岭背坑故居后龙的半山腰。墓坐北朝南,“喜鹊衔枝”形,坟用块石镶成,碑文阴刻保存完好,墓前有华表一对,字已风化难辨。继配陆福金、赵三娘夫人与夫合葬(原配万百五娘墓失记)。子八: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朋口;念三郎世居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一说迁泉州);念五郎迁潮州(一说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一说迁山东);念七郎迁上杭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东门,后裔一部分迁山西大同,一部分迁广东饶平县。念八郎第十二代后裔傅成章,于乾隆八年癸亥岁(1743)从饶平迁四川简阳市踏水镇杨李沟。
赖姓源于包信镇

赖姓源于息县包信镇近年来,众多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怀着爱国心,桑梓情,越过重洋,不辞千辛万苦,想方设法寻找自己姓氏的发源地,来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
为方便海内外“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寻根谒祖,加强与同胞、侨胞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息县赖氏研究会在民间历年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史料,并对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初步考证,证实了息县包信镇乃周封子爵赖国故地。
赖国从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538年,立国584年,传位十四代。
后为楚所灭,迁于焉,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遗留在故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遂改姓傅和罗。
一、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北距新蔡县城20公里,闾河和广丰岭交叉贯穿全境。
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冷暖适中,雨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中国名镇志》一书将其与回郭镇、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境内的蛤蜊1山属龙山文化遗址(《息县志》1989年版)。
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所封子爵赖国于此地。
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为楚灵王所灭。
秦时属颍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
……领县十一:汝阳、上蔡、平舆、郾城、西平、吴房、朗山、真阳、新息、褒信、新蔡)。
汉建武年间臵褒信县,后臵褒信侯国。
三国时期属豫州汝南郡。
晋泰始二年属汝阴郡,永熙元年汝阴郡分新蔡郡,改属之。
南朝刘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齐初属豫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
隋复褒信属汝南郡。
唐属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县。
宋归京西路蔡州。
金泰和八年属息州。
元废入息县为镇。
包信镇距汝南、新蔡较近,历代史书多称蔡州褒信而实为今包信镇也。
2二、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
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紫金县赖氏来源

紫金县赖氏来源一、赖氏来源赖氏起源于赖国,建于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4年),至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秋,被楚所灭,迁于鄢。
赖国子孙以国为姓,尊叔颍王为太始祖。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载:“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载:“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春秋鲁昭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现存于世的《赖氏族谱》、《赖氏大宗谱》和《台湾赖氏大宗谱》均载,赖氏自春秋以来,历世二千余年,郡凡三迁,亦三而其源,则本以赖国,始祖为轩辕黄帝第二十代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之弟叔颍。
在商末年间,纣王昏庸无道,民不聊生,武王命弟叔颍率众诸侯兵伐纣,建立周朝。
后,武王赐弟叔颍为子爵,封叔颍所居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为赖国,史称赖子国。
二、迁徙史略(一)首迁于鄢据《左传·昭公》记载,赖国从西周建国,立国506年,到春秋时为楚所灭,赖国国君为保土安民,自缚双手,口衔玉壁,随从士兵袒胸赤臂,用车拉着棺材以死相许,求楚国国君不要扰害赖国臣民,感动了楚王,亲自为之松绑,接受了玉壁。
两国不战,迁赖国臣民至鄢(今许昌市鄢陵县)。
赖国子孙以国为姓,在颍川郡形成赖氏的第一个郡望。
(二)次迁松阳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5年),赖庄任处州府太守加崇政班御史,见松阳(今浙江境内)山水秀美,率家人由颍川迁居松阳。
又据福建永定县和广东蕉岭县等地《赖氏族谱》载,其由颍川继迁松阳,自赖庄始。
西晋赖光,字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颍,卒於军,反葬浙东。
生一子赖元。
赖元生二子:长子赖庄、次子赖厚。
迁松阳家鄢。
赖庄之子赖遇,任江东太守,于晋安帝二年(398年)上奏所居松阳为郡,晋安帝准奏,御笔亲书“松阳郡”赐之。
(三)再迁江西等地叔颍五十七世孙赖硕(仲方),官任大常侍少卿,南朝文帝元嘉末(453年)时,遇世乱,辞官偕弟毅迁南康郡之揭阳(今赣州),隐居宜黄界之桴源,后又徙赤竹坪(又称雪竹坪)筑室开居,因号“筑室翁”。
赖姓对联及赖姓来源、赖姓宗祠联

赖姓对联及赖姓来源、赖姓宗祠联赖(lài賴)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叔颖。
周武王之弟,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
史称赖氏正宗。
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
颍川郡南康郡河内郡诸支挺秀;怀德堂五美堂秘书堂各族争芳。
——全联典指赖姓的郡望和堂号。
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全联为福建赖姓《赖氏家谱》中一支的字行。
字字严谨,寓意精深。
诗文书画称三绝;寿福光宗寓一支。
——上联典指明代画家赖镜,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下联典指福建赖姓字行。
上将治军,鞠躬尽瘁;少年救火,英勇献身。
——上联典指原北京军区政委、国防委员赖传珠上将。
早年参加工农红军,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
下联典指赖宁: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14岁。
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附:思亲笃念光前哲;敬祖虔诚荫后贤。
——此联为赖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致信致诚,秘书世德;爱亲爱族,好古家声。
——此联为福建省赖氏秘书堂宗祠大厅正柱联。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承前启后,万代念宗功。
——同上。
怀恩我祖克勤古俭以光门第;德愿儿孙■是则傚丕振家声。
——此联为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赖氏宗祠五美堂堂联。
颍水周封,绵延万里裔孙传四海;松阳晋敕,勃发千秋业绩布九州。
——此联为福建省赖氏秘书堂宗祠大厅正柱联。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家庙锡美堂联。
祖祠坐南未山兼丁,丁盛兴华夏;诸公面北艮水运财,才雄振国威。
——赖天庆撰福建省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十四岁节龄守闺门,无惭一家忠义;七八戴孝名传史册,增色两代科名。
——陈星聚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平伐外夷功昭日月,脉自松阳根蒂固;捍卫家国社稷安宁,源延颍水世泽长。
赖姓的来源,姓赖的名人百家姓

赖姓的来源赖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社群中都有一定的分布。
那么赖姓的来源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和语言学研究,赖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赖姓的源流赖姓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赖侯。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在伐纣之战后,封赖侯于赖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后来赖国被魏卫所灭,赖姓的祖先便分散到了各地。
根据语言学的研究,赖姓的发音与“賴”字相同,而这个字又具有“停止、拘留”等含义。
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赖姓的起源与对敌人进行囚禁、拘留有关。
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但也反映了赖姓的一部分文化内涵。
此外,赖姓也有可能与地名相关联。
据《唐·李廷森集》记载,唐代有一个地方叫“赖庄”,位于今江苏省相城县东北部。
赖庄里居住着很多居民,后来就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了“赖姓”的起源之一。
总体来说,赖姓的来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地方和文化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但无论如何,赖姓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姓赖的名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姓赖的名人,代表了赖姓人士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姓赖的名人介绍。
赖若虚赖若虚(1869年-1944年),字定谷,号惜抱,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曾担任过厦门大学的教务长、校长等职务,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
赖若虚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化批评家和文学评论家,曾著作多本著名的文化史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学改良刍议》、《琐记》等。
赖宁赖宁(1910年-1999年),又名刘彩云,江苏武进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是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
赖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多次赴联合国代表中国进行外交活动,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百科知识精选赖厝村

中文名:赖厝村下辖地区:潮州市潮安县金石镇发展历史赖厝村是大革命时期中共潮汕地下党的活动地点之一。
1922年潮安妇运先驱者余益求、张两娇在本村开展妇女运动,成立潮安县农村第一个妇女协会。
本村革命先烈赖其泉也是当时潮安工运领导人之一。
建国前,除了农业,部分村民还从事经商和织布业。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村办企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闽南也有一个赖厝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园街道办事处,晋江赖姓源流赖氏之先,系因纣王无道,周武王命弟叔颖率兵讨伐,功成,叔颖退居河南赖地,武王念其功勋卓著,乃封赖地为赖国,并赐以侯爵,以叔颖为一世祖,迨至十四世添公为楚灵王所灭,其子孙遂以赖为姓。
据晋江赖氏族谱载:先公讳珠,汉高祖时以文学孝廉官任交趾(越南)太守,至司徒,后赖珠公忠谏君贬为汝州刺史。
赖妙通以文学撰举,初任秘书郎。
赖恭,官四川成都太守。
赖隆公明永乐乙未进士,仕至二等侍卫。
赖姓一世始祖为赖国颖王,为黄帝二十九世孙,文王之第十九子。
直至九十一世廷贵公(雍之长子)由福建宁化田心(赤岭马江)迁入泉州,居泉州赖厝,遂为泉州赖厝始祖,生子五、长隆、次卜英、季卜芳、四十芳、五十梦。
廷贵之孙赖泽翁于宋末元初由泉择居晋江八仙山凤山里,妣杨氏,生子一,赖真德,以“版传芳,凤山衍派”为其郡望和堂号。
其字行为:公侯伯子,仲衍孙谋,奕世永昌,文章华国、诗礼专家、修明学业、继美先贤,显扬祖德,丕振万年。
从十三世编起,至今传至‘国’”字辈即二十八世。
分衍惠安涂岭、罗溪、德化、平和、长汀、内坑社仔村等地;还迁居台湾、新加坡等地。
晋江赖厝赖姓其郡望为“颖川传芳”。
明代清官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曾与赖存业(海瑞的老师)结为忘年之交,今晋江赖厝尚存的“兄弟明经”,古匾为海瑞生前所题。
字行为:福禄星裕子嗣永昌,国学文衡江东德政。
其后分居青阳后间、苏塘、烧厝等村,又迁居闽西、广东沿海一带。
至今已繁衍二十六代。
其名贤有:赖忠郎,明翰林侍讲;江东太守中宪大夫。
赖姓典故

赖氏以国为姓望出颍川南康
这个著名姓氏,根据考证,是来自春秋时代周天子名下众诸侯之一的赖国。
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
”
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
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
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
赖氏,真是一个最为幸运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后的2000多年来,整个家族的脉络分明,所有的子孙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南北朝的长时期兵荒马乱,逼得中原衣冠纷纷南渡避乱,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赖氏的先人,当时也参加了南迁的庞大行列,并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头地,挣得响亮的家声。
熟悉历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长的五胡乱华时期,是到了隋、唐两代才告结束的,而在唐肃宗的乾元间,江西雩都就曾出过一位著名的学者赖,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
据说,他也是一位金榜题名的进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
不过,他无意于宦途,竟舍弃了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
这种崇高的胸怀,一向最受后人的敬仰。
¤: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姓氏对联精选_对联

姓氏对联精选印姓对联及印姓来历、印姓宗祠联印(yìn)姓出自姬姓,郑穆公子姬睔,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祖字为氏。
得姓始祖:印段。
春秋时郑国大夫。
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
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郑姬世泽;冯翊家声。
百家姓对联:宿姓对联及宿姓起源、宿姓宗祠联宿(sù)姓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伏羲氏。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远古伏羲氏的后人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
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为当今宿氏的正宗。
白姓对联及白姓来历、白姓宗祠联白(bái)姓出自姬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
名丙,字白乙,孟明视之子。
(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
)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
怀姓对联及怀姓起源、怀姓宗祠联怀(huái)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邑名为氏。
得姓始祖:叔虞。
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后又把居住在晋国的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叔虞。
叔虞的子孙,有的就以原封邑怀为姓,称怀氏。
蒲姓对联及蒲姓起源、蒲姓宗祠联蒲(pú)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
1 / 11来源于封邑名。
得姓始祖:虞舜。
舜曾建都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
望出河东郡;名扬揖让堂。
——全联典指蒲姓的郡望和堂号。
百家姓对联:邰姓对联及邰姓来源、邰姓宗祠联邰(tái)姓始于尧舜时期,源于姜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为炎帝之后,嫁给帝喾)。
从姓对联及从姓来源、从姓宗祠联从(cóng)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今安徽省桐城),为侯爵称枞侯。
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
得姓始祖:枞公:汉代将军。
赖国

赖国灭亡《左传·昭公》记载:“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申无宇曰.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民其居乎.民之不处.其谁堪之.不堪王命.乃祸乱也.”2赖国传奇赖振学写的书<<赖国传奇>>:电视剧小说:赖振学奈菲思合编著:剧本:“楚王于是就率领诸侯灭了赖国。
赖国国君两手反绑,嘴里衔著玉璧,士兵们袒背,抬着棺材跟从著,到了中军之中。
楚子询问椒举,椒举回答说:“当时楚成王攻下许国,许僖公就像这样。
成王亲手解除了他的捆绑,接受他的玉璧,烧掉他的棺材。
”楚王听从了。
把赖国迁移到鄢地。
楚王想要把许国迁移到赖国境内,派门韦龟和公子弃疾为它筑成完毕后回国。
申无宇说:“楚国祸难的开端将会在这里了。
召集诸侯就前来,攻打别国而战胜,在边境筑城没有人争论,国君的愿望都能如意,百姓能够安居吗?百姓不能安居,谁能够受的了?不能忍受国君的命令,就是祸乱。
”3影视赖国大型古装历史题材40集电视连续剧《赖国传奇》由电视剧小说:赖振学奈菲思合改编[1],由亿森集团总投资近3500万元,将于明年启动筹拍。
4电视来源该剧由著名作家赖振学编剧。
全剧将赖氏家族的故事为主富线,同时还将着力打造赖姓新形象,力求重塑一个有别于之前众多影视作品的全新概念。
引5电视剧情《赖国传奇》:电视剧小说:赖振学奈菲思合编著: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约有一百七十余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兼并,中原一带,更是扰攘不安;自从晋国与楚国“城濮之战”以后,形成南北两大壁垒,其余小国不是依晋,就是附楚,端赖强国的保护而生存,稍有不同之处,随时都有玉石俱焚的灾祸降临。
为了生存,列国之间经常句心斗角,彼此离离合合,全凭自己的利害为出发点,有些甚至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能反目成仇,拼得你死我活,赖国传奇演奏了附楚和对楚和灭亡的故事。
赖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赖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赖姓出自姜姓。
赖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0.18%,约250万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赖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赖姓姓氏源流赖(Lài 赖)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
史称赖氏正宗。
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
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
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
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① 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 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
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
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
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赖姓迁徙分布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
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
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
”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
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
赖氏起源

赖氏起源(一)中华赖氏源流1、赖氏起源赖氏立姓前渊源始祖黄帝,以土德王,故称。
少典之子。
据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而改姓姬;国于有熊(河南新郑),故又号有熊氏。
斩蚩尤于涿鹿(河北涿鹿),败炎帝于阪泉(河北涿鹿东南),众部落尊为联盟首领。
以风后为辅,力牧为将,命大桡作甲子,荣成造历,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隶手做算数。
披山通道,东至大海,登泰山岱宗;西至崆峒(甘肃平凉西),登鸡头;南至长江,登湘熊(湖南益阳);北逐荤粥(匈奴),合符釜山。
遂奠中华万世不拔之基。
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衣冠、文字等,皆使于帝;并制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僖、佶、儇、依)。
帝二十五子,立二十五宗。
今日之诸姓氏,皆由此十二母姓演变而来。
黄帝生少昊,少昊生蟜极,蛟极生帝喾,帝喾元妃姜嫄生后稷,后稷名弃。
因姜嫄出祀郊棋,见巨人足迹,践其拇而有孕,以为不详,生而弃之,但弃之于陌,牛马不践,弃之于山,飞鸟相复,以为神,始收回养育,故名弃。
后稷尧时为农师,舜时为农官,因而称此名。
后稷首开粒食(粮食)之源,鞠为周之始祖。
后封于邰(陕西武功),子不窋(音特),自邰迁狄(甘肃庆阳),不窋传鞠君,鞠君传公刘,因夏人之乱,自狄迁邠(陕西彬县),公刘传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传差弗,差弗传毁喻,毁喻传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传古公亶父,受犬戎侵逼,自邠迁岐(陕西岐山),古公亶父传泰伯、仲雍(兄弟俩南迁创建吴国)、季历。
三子季历传文王,文王先国于岐,后灭崇(国在陕西丰镐之间),迁于丰(陕西户县西)。
文王姓姬,名昌,仁政治民,人称西伯,曾被纣王囚于羑里(河南汤阴北),而演周易。
文王仲子武王(姬发),十九子颖公。
(注:黄帝约为公元前26世纪人,文王为公元前12世纪人,俩人之间相距约1500年左右,而祖名不足20代;有的谱列颖公为轩辕黄帝二十九代孙;显然中间已失祖名不少。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提出,从黄帝到周颖王是57代,这都有待历史考证。
赖姓的来源和历史

赖姓的来源和历史
1. 源自姜姓
赖姓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常见的姓氏,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按照《通志·氏族略》、《炎黄源流史》、《文献通考》等书籍记载可知,赖姓其实就是起源自神农氏后代中的赖山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烈山氏”,因为当时“赖”“烈”“厉”三字读音相同。
赖山氏部落最初主要聚集在今天山西省汾水,不过随着时间的扭转,其中有一支迁徙到了东部,在商朝时期于河南省历乡建立了“赖国”,归顺于商朝,等到周武王将商朝消灭之后,赖国就开始南迁,最终被周武王赐予了子爵的封号,建立了赖子国,后来被楚灵王所灭,遗民就迁到了鄢地,最终为了纪念故国以赖为姓。
2.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赖姓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其中也有不少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包含了最为典型的满族、蒙古族、中国台湾的土著民族、阿昌族等,比如阿昌族中以“喇来”开头的姓氏就全部汉化为了“赖姓”,因为他们与“赖”字谐音,因此也形成了赖姓氏族的一小部分。
赖姓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按照《姓氏考略》的说法,赖姓最初诞生于颍川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后来到了秦汉时期,赖姓就开始向南方迁徙,不过这一时期,居住在颍川的赖姓氏族就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现在著名的“颍川郡”。
而等到南北朝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赖姓氏族
的足迹才开始逐渐遍布全国。
赖姓属于常见姓氏,因此全国的总人口达到了260万,正好排在百家姓中的前百位。
姓氏文化:赖姓

姓氏文化:赖姓赖姓渊源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姬发有弟姬叔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九个儿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被封于赖(今河南颍川),子爵,后建立了赖子国,史称“赖子”。
后迁都于汝宁(今河南息县褒信镇)。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赖”字在春秋时期字义与读音和“厉”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赖子国也被称为厉子国。
南宋兴化军莆田人郑樵编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
至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赖国为楚灵王熊虔(芈围)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该支赖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息州厉氏同宗同源。
源流二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王朝时期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
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国,国君称“赖子”。
著名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
”至唐朝时期,著名学者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
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
春秋时为厉国。
”此后,《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历代史籍都承袭此说。
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则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泉州社会历史源远流长,上下越千年,泉州地区的开发,与历史上中原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紧密相关,漫步泉州,无论在宁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无论是绮丽堂皇的民居楼房抑或庄严肃穆的家庭祠堂,门前上方的匾额上,随自可见镶刻着这些醒目的大字:“太原衍派”、“清河衍派”、“陇西衍派”、“颖水传芳”、“上谷传芳、”“天水堂”等等。
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透视出泉州居民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关系。
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为叫“丁号”,代表该姓氏其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下面是一些姓氏的衍派:01 李--陇西衍派、梧桐衍派、沙堤传芳02 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03 张--清河衍派、曲江衍派04 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05 陈--颍川衍派、颖水传芳、飞钱传芳、南湖衍派06 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清白传芳、芙蓉衍派07 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08 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09 周、兰--汝南衍派10 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11 徐--东海传芳12 孙--乐安衍派13 胡--安定传芳14 朱--沛国传芳15 高--渤海传芳16 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18 郭--汾阳衍派19 郑--荣阳衍派、荥水衍派20 董--雁门衍派21 萧--八叶传芳22 许--高阳衍派、太岳传芳23 傅--版筑衍派24 曾--龙山衍派、三省传方25 吕--渭水流芳26 苏--庐山衍派27 蒋--福全传芳28 蔡--忠惠传芳29 丁--蚊筑传芳30 魏--钜鹿衍派31 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32 潘--荣阳衍派、荣阳传芳33 田--紫荆传芳34 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5 邹--东鲁名家36 熊--江陵衍庆37 康--京兆衍派38 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39 侯--上谷家声40 邵--博陵衍派41 尹--天水流芳42 易--太原遗风43 灯--南阳衍派44 辛--陇西衍派45 卓--西河衍派46 翁--始平衍派48 洪--敦煌衍派49 游--邵安衍派50 倪--千乘衍派51 邵--博陵衍派52 兰--汝南衍派53 童--雁门衍派54 江--淮阳衍派55 严--天水鸿基56 胡--安定传芳57 颜--鲁国传芳58 肖--兰陵传芳59 柯--瑞鹊传芳60 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61 雷--冯翊流芳62 温--太原世弟63 凌--冰清流芳64 施--钱江衍派65 蓝--凤仰中山66 饶、巫--平阳四弟15 高--渤海传芳渤海衍派(按最初发源于江苏,后繁衍到山东河北,故有世居渤海之说)。
对赖姓族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赖姓,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远流长。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赖姓家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赖姓族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家族成员间的纠纷、财产继承争议等。
为了规范赖姓族的行为,维护家族成员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赖姓族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赖姓族的起源与发展1. 赖姓的起源据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姬姓。
据《元和姓纂》记载:“赖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
”可见,赖姓与姬姓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2. 赖姓的发展赖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个分支。
其中,赖姓的主要分布地区有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在各个历史时期,赖姓家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宋代文学家赖孟安、明代抗倭英雄赖文俊等。
三、赖姓族的法律规定1. 赖姓族内部的家庭关系(1)婚姻家庭关系赖姓族内部的家庭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赖姓族成员应当遵守以下法律原则:①男女平等: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②一夫一妻:赖姓族成员应当遵守一夫一妻制,不得重婚。
③夫妻共同财产:赖姓族成员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2)继承关系赖姓族成员在继承方面,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
具体包括:①法定继承:赖姓族成员的遗产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
②遗嘱继承:赖姓族成员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继承人,但遗嘱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
2. 赖姓族成员的民事责任赖姓族成员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侵权责任:赖姓族成员在侵权行为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合同责任:赖姓族成员在合同关系中,应当遵守合同约定,承担合同责任。
(3)不当得利:赖姓族成员在不当得利的情况下,应当返还所得利益。
3. 赖姓族成员的刑事责任赖姓族成员在触犯刑法的情况下,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赖赖姓的起源由来:
「赖」源出:
王姬昌的后代。
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赖,至鲁昭公四年为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
史称赖氏正宗。
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
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
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为氏,称赖氏。
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二、迁徙分布
赖氏早期聚居在鄢陵一带,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后在颍州郡、河南郡、河内郡形成望族。
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颍州赖氏有一支迁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州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支徙居陕西。
广东蕉岭《赖氏族谱》及兴宁《赖氏源流》尊叔颖为赖氏始祖称赖先为叔颖的14世孙。
叔颖22世孙赖深,卜居丰宁(今陕西西乡)。
叔颖25世孙赖忠诚,在松阳(今浙江遂昌)安家。
叔颖30世孙赖硕,于南朝宋元嘉末年迁至江西宁都,其第三子赖灿,生七子,分枝湘、闽、赣、苏等省,形成一些支派:长子赖昭徙居会同(今属河南)武村,次子赖德徙居福建上杭古田,三子赖明徙居江西宜黄乐安,四子赖庆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龙南、上犹等地,五子赖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广昌及福建岩前等地,六子赖永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丰、瑞金、南康等地,七子赖彦任江苏扬州通判,在当地安家。
赖硕还有一孙叫赖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做官而在当地安家。
赖德的长子赖标,自上杭古田迁至福建宁华县石壁村,其11世孙赖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汤湖:另两个11世孙赖祖华、赖祖三于明初由宁华石壁迁至程乡(今广东梅州),后又他衍出蕉岭、平远等支派。
赖氏谱牒还记载:赖氏族人为避楚灵王之害,有改为罗、傅二姓者。
川、滇一带的赖氏多数人融入阿昌族。
清朝乾隆年间,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闽、粤赖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谋生。
三、郡望堂号【堂号】"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
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
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
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另外还有:"颖川"、"南康"、"河南"、"四川"、"松阳"等堂号。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赖文光:清末太平天国著名将领。
赖汉英:太平天国时期杰出将领。
赖镜:清代画家。
赖良:元代文学家。
赖文俊:宋代地理学家。
分布地区:
【郡望】1、颖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
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
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2、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
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
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3、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
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4、河内郡:楚汉置郡。
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5、松阳县:旧县名,在今浙江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
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