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合集下载

如何通人情、晓事理

如何通人情、晓事理

如何通人情、晓事理人在生活和交往中离不开人情,人情起着影响和主导人生的重大作用。

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人情,正确认识人情,妥善处理人情。

无论施与人情、接受人情、走人情、求人情、欠人情、还人情都要讲究方法,把握分寸,知轻重,揣深浅,识大体。

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世故。

调节人情砝码,堪破人情奥秘。

人们慨叹:“人情有冷暖,世态有炎凉,”“人在人情在,人走就茶凉。

”“人情如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只有通晓了人情这门学问,人生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为人处世才会一通百通。

人的一生要明白的事理有很多,其中三个方面却是人人都必须精通的,这就是: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

不通者,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擎肘,处处碰霉头。

最终也将难成其事、难得其功、难酬其志、难彰其德、难遂其愿。

“不通人情者,不可交”“初出茅庐,不谙世故,必晦于心而昧于事”“不知礼,无以立”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职业,都必须对这三个方面通达而洞明,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因为,通人情可结人缘,通世故可明世道,通礼仪可得礼遇,得此三通则心通、路通、人通、事通!一、通晓人情好处多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靠“人情定律”来运转的,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就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正面讲:通晓人情,首先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比如,你饿应该也想到别人也饿,你冷要穿衣别人也需要穿衣。

即“推食食人”、“解衣衣人”这是最基本的人情大道理。

反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的面子;你需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

但是,在现实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虽然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

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

(爵印在手棱角损,弟兄渴盼心已寒。

消息二则知识点

消息二则知识点

消息二则知识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已经变得越来越快速和方便。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

其中,消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种信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消息的概念、特点和处理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不同的消息。

一、消息的概念消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信息形式,通常意味着有意向的、有意义的和有用的信息。

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媒介渠道传递给接收者的,并且可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行为和决策。

消息可以涉及各种内容,比如新闻、公告、广告、谣言、传言、八卦等等。

二、消息的特点消息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息的本质和传播规律。

1. 快速性消息传播的速度通常非常快,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

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到很多人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观点和态度。

2. 短期性由于消息的快速传播,它的生命周期通常很短暂。

人们往往容易忘记一条消息,并对之前的消息失去关注。

3. 可塑性消息的可塑性意味着它可以被修改、传输和解释。

这使得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难确定,并导致客观事实与主观解释的混淆。

4. 广泛性一条消息可以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文化背景。

它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群体中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影响。

5. 传染性消息通常具有传染性,即一条消息传递给了一个人之后,他或她可能会传递给其他人。

这种现象在病毒爆发和谣言传播中尤为明显。

三、如何正确处理消息由于消息的特点和影响,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处理消息,以避免受到负面影响。

1. 确认消息来源在接收到一条消息之后,我们首先要确认它的来源。

我们应该避免接收和转发未知来源的消息,以免陷入虚假信息和欺诈的陷阱。

我们可以先进行简单的线上搜索来验证消息来源的可信度,以确认其真实性。

2. 分辨消息真假在验证了消息来源之后,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我们应该避免轻信一些虚假新闻、流言和传言,特别是涉及到敏感和紧急的事件。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多个来源的信息来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并谨慎对待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

记者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记者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记者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作为一个记者,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

新闻媒体扮演着社会监督的角色,它们应该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被政治、商业或其他利益所左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记者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遵循新闻伦理准则记者应该遵守新闻伦理准则,这是保持新闻报道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

新闻伦理准则规定了记者应该如何处理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和职业问题。

例如,准确性、公正性、平衡性、独立性、透明度等都是记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记者应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并尽量避免个人偏见的介入。

二、多方面收集信息为了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记者应该从多个来源收集信息。

这样可以避免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减少信息的偏见。

记者应该努力寻找不同观点的声音,并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

同时,记者还应该尽量减少对匿名消息的使用,以保证信息的可信度。

三、尽量避免利益冲突记者应该尽量避免利益冲突,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他们不应接受或索取与报道相关的任何礼物、款待或其他利益。

此外,记者也应该避免与报道对象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以免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四、审慎使用匿名消息在报道中使用匿名消息时,记者应该非常谨慎。

匿名消息可能存在虚假或有意误导的情况,因此记者应该尽量核实消息的真实性,并考虑使用其他可证实的来源。

同时,记者还应该在报道中明确说明消息的来源是匿名的,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以便读者能够评估消息的可信度。

五、保持独立思考记者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压力和影响。

他们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报道,而不是个人观点或偏见。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自我审查和自我限制,勇于揭露真相,并为公众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

总结起来,记者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遵循新闻伦理准则、多方面收集信息、尽量避免利益冲突、审慎使用匿名消息以及保持独立思考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记者才能履行好他们的职责,为公众提供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媒体信息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媒体信息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媒体信息在当今社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媒体信息越来越多。

这些信息来自于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媒体信息,成为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主动介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媒体信息。

他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站,展开讨论和交流,帮助孩子辨别信息的真伪、可信度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此外,家长和老师还可以给孩子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如书籍、文献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和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倡导健康的媒体消费习惯。

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媒体使用时长和内容选择,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和不良信息,保持身心健康。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积极倡导阅读、运动、户外活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孩子远离媒体的负面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此外,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教育孩子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他们可以告诉孩子不要随意发布个人信息、照片和视频,不要轻信陌生人的邀约,不要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和内容,以防范网络诈骗和隐私泄露。

家长和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安全软件和工具,对孩子的网络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护他们远离网络安全风险,建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

最后,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媒体创作和表达。

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使用多种媒体工具和技能,如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编辑音频等,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感悟,参与社交媒体平台和线上社区,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总之,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媒体信息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合作,精心呵护。

通过引导、倡导、教育和鼓励,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看待媒体信息的认知和态度,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新闻报道中的人际关系与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人际关系与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人际关系与传播效果研究新闻报道中的人际关系与传播效果研究引言:新闻报道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传播信息、引发讨论和塑造公众舆论,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新闻报道中,人际关系是一种复杂而重要的因素,它涉及到新闻的采集、编辑和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人际关系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公众舆论的塑造、新闻传播效果和新闻报道质量的影响。

一、人际关系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态度和互动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采集环节:在新闻采集过程中,记者需要与各类消息来源进行接触和沟通。

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

与消息来源之间建立积极、互信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记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独家新闻。

2. 编辑环节:在新闻报道编辑过程中,记者与编辑、校对等工作人员之间需要进行密切的合作和沟通。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将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切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3. 传播环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与媒体机构、公众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人际关系。

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取决于新闻机构与公众之间的互动程度和沟通质量。

积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人际关系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人际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密切相关。

首先,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当读者对某一媒体机构或记者持有较高的信任度时,他们更容易接受该机构或记者提供的新闻报道,从而增加了传播效果。

其次,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媒体人、消息来源等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交流网络,从而更快地获取到最新的消息和新闻线索。

同时,亲近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新闻报道在社交媒体等渠道上的传播,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最后,人际关系还对新闻报道的公众影响力和舆论导向产生重要影响。

[讲解]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讲解]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

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

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正在变得越来越重大。

那么在新闻采编实践中,记者和新闻媒体该如何正确对待消息来源、与消息来源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呢?不疏不昵公私分明新闻采访通常是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相互接触完成的,这个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个体与个体的人际交流,记者通过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进行语言、姿态、表情等等一系列人际传播手段,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从而获得形成新闻所必需的信息。

而实际上,这种人际交流的背后往往具有组织间交流的大背景。

记者代表着的不是个人,而是他所服务的新闻媒体,而被采访对象,也就是消息来源通常也来自某个组织,或者即使他本身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但是谈话内容所指也时常涉及到某个组织。

所涉及的组织越重要,消息提供者的分量越大。

这种组织间交流的底色是记者确定他和消息提供者关系的一个基本点。

记者通过人际交流的手段获得消息,从而履行对所属的新闻机构的职责;而消息提供者也往往站在某个组织的立场上提供或者有时候是散布消息的。

一个好的记者必然会尽力在他所报道的领域建立一张关系网,通过这张关系网,才能得到关于该领域各种消息来源。

为此,记者要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该领域的有关人士,并在工作中保持与这些人的良好关系甚至私人关系。

这张网络将帮助记者尽快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情况,同时作为消息来源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提供新闻的背景资料,而这些都是记者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

所以,一个初涉及某一领域的记者,往往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如在新闻发布会上交流名片,通过专访结识,或者通过熟人介绍等各种方式与该领域的人物建立联系。

记者与消息提供者建立联系后,通过经常的接触很有可能形成私人友谊,彼此成为朋友。

浅谈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原则

浅谈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原则

浅谈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原则【摘要】网络新闻融合报道是当前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多样化的信息源,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并保持报道的及时性,提高报道的可读性,追求用户体验的最佳平衡,实现新闻报道的全方位展示。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整合多样化的信息源,不仅可以提高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还能够展现出多样化的视角;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不可虚构或歪曲事实;保持报道的及时性是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重要特点,需要快速反映事件的最新动态;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追求用户体验的最佳平衡也是重要的原则。

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原则具有可操作性,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新闻传播形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融合报道、信息源、真实可靠、及时性、可读性、用户体验、平衡、操作性、总结、完善1. 引言1.1 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重要性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整合多样化的信息源,网络新闻融合报道可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报道内容,使新闻报道更加立体和深入。

网络新闻融合报道还可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避免了单一信息源的片面性和偏见,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

网络新闻融合报道能够保持报道的及时性,及时更新资讯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读,满足用户对实时新闻的需求。

提高报道的可读性也是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重要目标,通过设计吸引人的页面布局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使用户更愿意阅读和分享新闻。

最终,追求用户体验的最佳平衡是网络新闻融合报道的目标,确保新闻报道既具有信息量又不失深度和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提升传播效果。

1.2 问题提出在网络新闻融合报道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传播速度的加快,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网络新闻的来源繁多,如何整合这些多样化的信息源并确保报道的准确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高,在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如何保持报道的及时性也成为了一项挑战。

浅析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报道为例

浅析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报道为例

一篇新闻稿件的诞生必然要经过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来源的大量互动,新闻消息源的特征、记者与消息源的关系始终是新闻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主要以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的著作《什么在决定新闻》为理论框架,对《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对“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的系列报道以及网络评论或舆论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以此来探析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间的关系。

《什么在决定新闻》成书于1979年,其论述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部分内容不完全符合当今新闻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新媒体时代,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公民记者”。

绝大多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都会使用“公民新闻”,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在一些突发新闻事件面前,这些“公民记者”能够运用手中的便携设备(手机、相机等)及时捕捉新闻内容及画面,抓住新闻的突发性和暂时性的特征,弥补专业新闻编辑记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到达事发现场的缺憾。

[1]因此,我们不能对赫伯特的理论照单全收,而是要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一、从“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报道看消息源的可用性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多数情况下,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新闻从业者只是跟随新闻的发展,等待消息源接近自己;但是在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中,记者会比较积极地发掘信息源,并且主动与信息源进行联系,这一点在“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的报道中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从业者潜在的消息来源。

众多网友上传自己所拍摄的事发现场的视频和相片到网络上,这些现场视频和图片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资料来源。

这些消息来源并不会消极地等待被利用,他们往往要借着提供信息的节点实现维护利益、宣传主张或者积累人气等目的。

总的来说,消息源要与新闻从业者发生接触,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动机、权力和提供适合的信息的能力。

(一)动机:热切的、乐意的与不合作的信源浅析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报道为例○张毅博【摘要】本文主要以新闻从业者对于“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的系列报道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探析了当今消息源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并提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应借助新技术拓宽消息来源渠道、加强对消息源可靠性的甄别以及打破地缘及社会限制等建议。

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中的邮件和消息?

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中的邮件和消息?

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中的邮件和消息?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工作环境中,邮件和消息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许多人发现自己经常被淹没在无尽的电子邮件和消息中,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时间管理困难等问题。

正确处理工作中的邮件和消息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高效地管理邮件和消息,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压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我们将介绍如何有效地管理邮件,包括如何分类、整理和回复邮件。

其次,我们将探讨如何处理各种类型的消息,例如即时通讯应用程序上的信息、短信等。

最后,我们将分享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提高生产力。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中的邮件和消息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来处理这些通信方式,读者可以提高自己在工作场所中的表现,并实现更好的时间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

希望本文可以成为读者在面对日常工作中的邮件和消息时的实用指南,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并增强个人职业发展。

2. 正文:2.1 管理邮件:在工作中,电子邮件是一种常见的沟通工具。

然而,管理好大量的邮件可能会成为一个挑战。

以下是几个处理工作中的邮件的有效方法:首先,及时回复:尽早回复邮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紧急或重要的消息。

设定一个时间框架,并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回复所有电子邮件。

其次,设置文件夹和标签:将邮件组织到不同的文件夹或使用标签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您更快地找到需要查看或处理的邮件。

创建适当的文件夹以根据项目、优先级或发件人进行分类,并使用标签来进一步细分和区分邮件。

此外,使用过滤器和规则:利用电子邮件客户端提供的过滤器和规则设置功能来自动将特定类型或来源的电子邮件放入相应文件夹中。

这样可以减少手动操作并节省处理时间。

最后,保持清洁和整洁:定期清理收件箱,并删除不再需要保存或处理的旧邮件。

保持收件箱整洁有助于提高效率,并确保您不会错过重要消息。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新闻学部分(精心整理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新闻学部分(精心整理版)

武汉大学新闻理论真题2002年武汉大学新闻理论试题一、名词解释(4小题,共30分)1、进奏院状(5分)2、“警察局新闻”(5分)3、“拒检无能运动”(10分)4、线性传播模式(10分)二、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列宁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要点。

2、简述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的意义。

三、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评述邵飘萍新闻活动的主要成就。

2、试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2003年武汉大学新闻理论试题一、概念评析(每题15分,共45分)1、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新闻的定义2、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3、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者的主观完全符合客观。

新闻客观性二、观点讨论(每题15分,共45分)1、应该由传播者的理性判断来决定什么是新闻;应该由受众构成的媒介市场来决定什么是新闻。

新闻把关2、商业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实现公共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新闻事业的性质(商品性或公共性)3、网络会取代传统媒体;网络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更多的是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合。

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媒介特征)三、专题研究(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新闻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新闻传播效果2、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新闻舆论监督的一般规律。

舆论监督3、试述新闻道德的主要内涵,并请你谈一谈当前中国新闻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给出理论化的解决方案。

新闻法制与道德2004年武汉大学新闻理论试题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客观性往往导致肤浅,轻率的报道,成为媒体逃脱责任,寻求平衡的手段。

因此,对公众而言,它往往表现为负价值。

新闻客观性2、新闻的商品性是新闻的内在特性。

因此,我们应该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来支配新闻业的运作。

新闻事业的性质3、用影像和声音传播的新闻是唯一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新闻形式。

媒介特征二、观点讨论(每题20分,共60分)1、有人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一事物的固有特性,如重要性,新鲜性,有趣性等;有人则认为,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的产物,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表现为对受众需要的满足。

销售话术中的信息搜集技巧

销售话术中的信息搜集技巧

销售话术中的信息搜集技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销售人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掌握一些信息搜集的技巧。

在销售过程中,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为销售人员提供宝贵的信息,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促成交易。

本文将就销售话术中的信息搜集技巧进行探讨。

首先,销售人员应该学会倾听。

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倾听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技能。

销售人员应该让客户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客户。

通过倾听客户的意见,销售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荐产品或服务。

其次,销售人员应该善于提问。

提问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提问,销售人员可以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决策的考虑因素。

销售人员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客户更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例如:“您对这款产品有什么具体的期望和要求?”或者“您觉得这款产品与其他竞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通过提问,销售人员可以建立与客户的良好沟通,并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另外,销售人员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来搜集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和分享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

销售人员可以通过监测客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和评论来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需求。

此外,通过查看客户在互联网上的社交资料,销售人员可以了解客户的个人或职业背景,为与客户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共同话题和利益点。

此外,销售人员还可以通过与客户建立深入的关系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销售人员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样做是非常值得的。

通过与客户建立深入的关系,销售人员可以获得客户更加真实和详细的需求信息。

销售人员可以通过邀请客户参加公司的活动或让客户参观公司的生产线,进而加深客户对公司的了解和信任。

这样的深入交流可以为销售人员提供更多的商机和销售机会。

最后,销售人员应该善于总结和分析信息。

1 消息来源的相关概念

1 消息来源的相关概念

新闻报道与消息来源The source消息来源是新闻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记者成功报道新闻,彰显专业性的重要因素。

Complex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复杂两难境地新闻可信度降低错过重大消息Conflict极端情况:职业伦理与法理的冲突CONTENTS第一节 消息来源的相关概念第二节 消息来源保护与否的争议焦点第三节 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体现第四节 媒体对待消息来源的现实规范第一节消息来源的相关概念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深喉”“新闻于何处求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

徐宝璜《新闻学》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向记者和通讯员提供或反映新闻信息的公民和法人。

”新闻法学研究者新闻来源:就是在新闻报道的形成过程中,向大众传媒及新闻记者提供新闻信息及观点的机构和个人。

消息提供人:记者、新闻的当事人、目击者、新闻发言人、政府官员、专家等。

机构消息源:消息来源以机构的身份而不是以个人身份或者面目出现在报道中。

物的消息源:信息提供者是文件、档案、新闻稿、音像制品或者其他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等其他信息传播介质。

没有形成新闻报道的信息提供者。

新闻来源保护消息来源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保护消息来源”,就是在采集或表达重要信息明显地有利于公众利益时,或在透露消息来源可能会使提供信息者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或者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提出“不能透露自己的姓名和身份”的要求时,而记者又答应了的情况下,新闻记者及其所属媒体不在新闻报道中透露采访对象的姓名、身份和其它标识性信息,即使面对法庭传讯,也绝不透露消息来源。

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别称“新闻来源保密权利、消息来源密匿权、隐匿权、取材秘密权或消息来源密匿权”或者干脆叫“拒证特权”。

消息来源保密权不仅保护了消息提供者的利益,同时也保护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社会大众的利益。

严格限制:如英国《禁止藐视法庭法》第 10 节规定:“除非法官确信,进行某项披露是为了正义、国家安全、或为了预防骚乱或犯罪所到之处必需的,否则法院不可要求某人披露其所负责的出版物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准确来源,任何拒绝此类披露的人也不会因其拒绝行为而犯有藐视法庭罪。

记者职业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

记者职业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

记者职业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负责传递新闻和信息给大众。

然而,记者的工作并非孤立进行,而是需要与各方合作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探讨记者职业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以及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成功。

一、与消息来源的合作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收集新闻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来自于各种消息来源,如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专家学者等。

与这些消息来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记者需要建立信任,通过真诚的沟通和专业的报道来展示自己的可靠性。

其次,记者应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避免与消息来源产生过于亲密的关系,以免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二、与同行记者的合作记者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但也需要与同行记者建立合作关系。

合作可以带来互利互惠的结果,例如共享信息、合作报道、互相支持等。

此外,与同行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人脉圈,获取更多的报道机会。

然而,记者在与同行合作时也需要保持竞争意识,不可泄露敏感信息或侵犯他人的新闻权益。

三、与编辑和摄影师的合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通常需要与编辑和摄影师紧密合作。

编辑负责对记者的稿件进行修改和整理,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记者应该与编辑保持密切的沟通,理解编辑的要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另外,记者还需要与摄影师协作,以获取更有说服力和有影响力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与编辑和摄影师的良好合作关系对于记者的工作成果至关重要。

四、与公众的互动记者的报道直接面向公众,因此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应该倾听公众的声音和关切,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和意见。

与公众建立信任和互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公开讲座、读者信箱等。

通过与公众的互动,记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结语记者职业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对于记者的成功至关重要。

与消息来源、同行记者、编辑和摄影师以及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可以帮助记者获取更多的新闻和信息资源,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如何进行独家新闻报道与保护消息来源

如何进行独家新闻报道与保护消息来源

如何进行独家新闻报道与保护消息来源在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和消息来源的保护非常重要。

对于记者和新闻机构来说,如何进行独家新闻报道并且保护消息来源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进行独家新闻报道和保护消息来源。

1. 确保可靠的消息来源在进行独家新闻报道之前,记者需要确保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记者应该注意选择权威可信的消息来源,如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或知名专家等。

此外,记者还可以通过多方求证,确保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 保护消息来源的匿名性为了保护消息来源的安全性,记者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其匿名性。

记者可以使用加密通讯工具与消息来源进行联系,如使用端对端加密的聊天软件。

在报道中,记者可以使用匿名角色代替消息来源的真实身份,以保护其隐私。

3. 签署保密协议在与消息来源进行接触之前,记者可以与其签署保密协议。

保密协议可以明确约定双方在信息共享和报道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定,包括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和身份安全等。

保密协议起到了法律保障的作用,对于消息来源来说也更加有保障感。

4. 使用专业的采访技巧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使用专业的采访技巧。

记者应该遵循严格的道德原则,尊重消息来源的权利和意愿。

记者可以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导消息来源逐渐透露信息,同时注意不过分干扰或者追问消息来源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5. 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需要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

记者不应该泄露消息来源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职位、联系方式等。

记者还应该尽量避免公开或者暗示消息来源的身份,以免给消息来源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6. 使用加密技术保护信息安全为了保护相关报道的信息安全,记者可以使用加密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保护。

记者可以使用加密存储设备或者加密传输工具,确保消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7. 建立信任关系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

记者需要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起与消息来源的深厚信任关系。

只有与消息来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获得更多独家的新闻线索,并确保消息的准确和可靠。

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

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

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第五章知识点归纳(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

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

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

信息,消息,信号三者之间的关系

信息,消息,信号三者之间的关系

1.1.2信息、消息和信号的关系消息是表达客观物质运动和主观思维活动的状态,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如文字、语言、图像等。

消息传递过程即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收信者存在不确定(疑问),收信前,不知消息的内容。

干扰使收信者不能判定消息的可靠性,收信者得知消息内容后,消除原先的“不确定”。

消息的结构:(一)标题(1)单行题(2)多行题;1.引题(眉题、肩题):交代背景。

2.主标题:概括主要新闻或消息。

3.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

(二)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三)主体:承接导语,扣住中心,对导语所概括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四)背景:说明原因、条件、环境等。

(五)结语:或小结,或指出事情发展方向等。

消息的三个特点:真实性,实效性,传播性。

信息与消息的关系:形式上传输消息,实质上传输信息;消息具体,信息抽象;消息是表达信息的工具,信息载荷在消息中,同一信息可用不同形式的消息来载荷;消息可能包含丰富的信息,也可能包含很少的信息。

信号(也称为讯号)是运载消息的工具,是消息的载体。

从广义上讲,它包含光信号、声信号和电信号等。

例如,古代人利用点燃烽火台而产生的滚滚狼烟,向远方军队传递敌人入侵的消息,这属于光信号;当我们说话时,声波传递到他人的耳朵,使他人了解我们的意图,这属于声信号;遨游太空的各种无线电波、四通八达的电话网中的电流等,都可以用来向远方表达各种消息,这属电信号。

把消息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量,如光信号、电信号、声信号和生物信号等,人们通过对光、声、电信号进行接收,才知道对方要表达的消息。

对信号的分类方法很多,信号按数学关系、取值特征、能量功率、处理分析、所具有的时间函数特性、取值是否为实数等,可以分为确定性信号和非确定性信号(又称随机信号)、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时域信号和频域信号、时限信号和频限信号、实信号和复信号等。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过载问题,这给工作效率和个人情绪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信息过载,我们需要一些解决方案和策略。

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你应对工作中的信息过载问题。

1. 确定优先事项信息过载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我们往往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从而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因此,第一个解决方案是明确优先事项。

在每天工作开始之前,制定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并为每个任务设置一个优先级。

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键和紧急的事情上,而将其他次要的任务暂时放一放。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 限制信息来源我们所面临的信息过载问题部分源自于我们收到的过多的信息来源。

因此,限制信息来源是减少信息过载的一个有效策略。

首先,检查你的电子邮件和消息应用程序,并将那些不重要或无关紧要的消息设为静音或取消订阅。

其次,审查你的社交媒体账户,并隐藏那些不必要的更新或通知。

通过减少信息来源,你可以更好地控制你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并减轻信息过载的程度。

3. 设置专注时间信息过载会使我们分散注意力,因此,设置专注时间是有效应对信息过载的策略之一。

为了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和信息,我们可以制定专注时间表,将一段时间完全专注于工作中的一个特定任务,同时避免分散注意力。

在这段时间里,关闭与工作无关的应用程序和通知,并将手机静音或放在不易被注意到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信息过载对工作的干扰。

4. 学会筛选信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

为了有效应对信息过载,我们需要学会筛选信息。

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尝试处理每条信息,我们可以学会先大致浏览一遍,并快速决定哪些是最有价值和最需要处理的信息。

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高效地处理工作并减少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5. 提高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应对信息过载的关键技能之一。

你如何在查找信息时注意到可验证的来源?

你如何在查找信息时注意到可验证的来源?

你如何在查找信息时注意到可验证的来源?
一、不要轻信单一来源
在查找信息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一个来源。

多方面获取信息,可
以避免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当我们得到一条信息时,要抱着怀
疑的态度,尽量寻找其他相关来源进行佐证。

二、查看来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在查找信息时,要注意选择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来源。

专业的来源能够
提供更加权威和准确的信息,从而避免因为来源不足导致的信息错误。

权威的来源在信息的可信度上更具有保障,可以让我们更加放心地接
受信息。

三、确保来源的可验证性
在查找信息时,我们必须确保信息的来源是可验证的。

这意味着我们
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其他来源来验证这个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果一个信息的来源无法被验证,那么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四、注意信息的来源和发布时间
在查找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信息的来源和发布时间。

信息的来源决定
了其可信度,信息的发布时间决定了其时效性。

选择来自于正规媒体或权威机构的信息,避免过时的信息对我们造成误导性。

五、尽可能查找原始信息来源
在查找信息时,我们要尽可能查找原始信息来源。

避免只看其它人的总结和转述,而是亲自查看原始信息,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误解。

只有亲自查看原始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记者如何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

记者如何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

记者如何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作为一名记者,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拥有独家的新闻报道,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记者如何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的方法和技巧。

1. 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是记者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的基础。

记者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行业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与各界人士建立联系。

与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专家学者等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为记者提供独家的新闻线索和资源。

2. 深入调研与采访深入调研与采访是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手段。

记者应该具备扎实的调研能力,通过走访现场、查阅资料、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信息。

此外,记者还应该善于挖掘背后的故事,通过深入采访,揭示事件的真相,发现独特的视角和价值点。

3. 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记者应该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通过订阅各大媒体、关注社交媒体、建立信息源收集系统等方式,及时了解各类新闻动态。

同时,记者还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4. 利用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记者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来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

通过大数据分析,记者可以挖掘出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

此外,记者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监测工具等科技手段,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5. 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记者在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的过程中,必须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

记者应该建立起与消息来源的互信关系,保证其隐私和安全。

只有消息来源感到安全,才会愿意向记者提供独家信息和资源。

总结起来,记者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需要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深入调研与采访、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利用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并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

只有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中脱颖而出,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独家报道。

记者的职业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掘独家新闻信息与资源,为社会传递真实、客观、有深度的报道。

快捷通知接收谁的通知

快捷通知接收谁的通知

快捷通知接收谁的通知在现代社会,我们接收到的通知越来越多。

从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到各种应用程序的推送通知,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被信息围绕。

但是,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通知进行快捷的接收和处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通知的来源。

通知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包括个人联系人、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程序和其他在线服务。

我们需要根据通知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来决定接收的方式和优先级。

比如,家人和紧急事务的通知可能需要我们立即处理,而来自社交媒体的通知则可以稍后再看。

其次,我们应该设定通知的提醒方式。

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工作习惯,我们可以选择手机短信、应用程序推送通知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接收通知。

对于较为重要的通知,我们可以设置为弹窗式提醒,以便第一时间注意到并处理。

对于其他一些通知,我们可以将其设定为静音模式,以免过于频繁地打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通知管理功能来快捷接收通知。

现代智能手机一般都配备有通知中心或通知栏,我们可以在其中一目了然地查看各种通知。

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对通知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更快地浏览和处理。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置通知的优先级和过滤规则,减少冗杂的通知和信息干扰。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要被过多的通知所困扰。

当通知不断涌入时,有时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和焦虑。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拒绝一些无关紧要的通知,将重要的事务放在首位处理。

我们可以通过关闭一些不必要的应用程序通知、调整社交媒体的个性化推送和设置专注模式等方式来减少通知的数量和干扰。

总之,快捷通知的接收是一个需要我们理性和灵活处理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通知的来源,设定通知的提醒方式,并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通知管理功能。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拒绝一些无关紧要的通知,以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只有在合理接收和处理通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

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

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正在变得越来越重大。

那么在新闻采编实践中,记者和新闻媒体该如何正确对待消息来源、与消息来源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呢?不疏不昵公私分明新闻采访通常是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相互接触完成的,这个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个体与个体的人际交流,记者通过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进行语言、姿态、表情等等一系列人际传播手段,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从而获得形成新闻所必需的信息。

而实际上,这种人际交流的背后往往具有组织间交流的大背景。

记者代表着的不是个人,而是他所服务的新闻媒体,而被采访对象,也就是消息来源通常也来自某个组织,或者即使他本身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但是谈话内容所指也时常涉及到某个组织。

所涉及的组织越重要,消息提供者的分量越大。

这种组织间交流的底色是记者确定他和消息提供者关系的一个基本点。

记者通过人际交流的手段获得消息,从而履行对所属的新闻机构的职责;而消息提供者也往往站在某个组织的立场上提供或者有时候是散布消息的。

一个好的记者必然会尽力在他所报道的领域建立一张关系网,通过这张关系网,才能得到关于该领域各种消息来源。

为此,记者要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该领域的有关人士,并在工作中保持与这些人的良好关系甚至私人关系。

这张网络将帮助记者尽快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情况,同时作为消息来源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提供新闻的背景资料,而这些都是记者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

所以,一个初涉及某一领域的记者,往往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如在新闻发布会上交流名片,通过专访结识,或者通过熟人介绍等各种方式与该领域的人物建立联系。

记者与消息提供者建立联系后,通过经常的接触很有可能形成私人友谊,彼此成为朋友。

因为采访活动毕竟是以人和人交流的形式出现的,较为频繁的接触,为这种友谊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不过这种友谊的形成,或者说朋友关系的建立,对记者来说,却有利也有弊。

利的方面不说了。

弊的方面,与消息提供者的密切关系可能会潜藏着许多危险。

首先,假如消息来源把记者当成了朋友,他会向记者讲述一些本来不该说的话,如一些他不该透露的秘密,甚至是一些隐私。

对他来说,此时的记者是朋友,却忽略了记者的组织代表身份,忽略了记者的本职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者和传递者。

而对记者来说,也会将彼此的关系与组织身份混淆,对消息来源告知的信息是否适合报道判断不清,甚至失误。

所以他很有可能把这些本来不适合公开报道的东西在媒体上发布出去,结果损害了消息提供者的利益,给媒体引来官司。

或者是把某些出于国家和社会安全需要应该保密的材料泄漏出去,造成对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危害。

更为严重的是,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记者淡忘自己的身份,难以在报道中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

比如某个记者与某政府官员建立了较为亲密的私人联系,记者通过该官员获得了很多内幕消息,写出了很多好的报道,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而当有一天出现一个涉及到该官员或者与该官员利益密切相关的组织的负面事件时,该记者很有可能回避、掩盖这一事件,或者曲笔。

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因为不愿失去在某一领域经营多年的专家型记者,所以在遇到分类采访记者不便出面的特别报道或者调查性报道时,编辑就会派其他记者去采访。

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措施。

记者与消息来源究竟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呢?记者应该靠近消息来源,因为职业背景要求记者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但在靠近的同时,记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记者,而他们是我的消息来源;公在先,私在后。

因为许多消息来源都有组织背景,有可能为了组织或个人在组织中的利益,替组织掩饰、粉饰,或者诬蔑、中伤竞争对手,这些都需要仔细地甄别。

记者在与他们接近的时候,必须客观看待,拨开迷雾看到本质。

当然,也要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把消息来源看作对手,用明显的怀疑目光“审视”对方,不能真诚地与消息来源相处。

因为当你完全以利用的心理与消息来源接近时,对方也会有所感受,因而不肯坦诚相待。

这样,记者同样也很难得到内幕消息。

审慎面对匿名消息源在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时,有一类消息来源尤其值得关注,那就是匿名消息源。

匿名消息在西方的各报经常出现,而且很多轰动世界的独家报道都是从匿名消息来源处获得消息,一步步跟踪采访得到,比如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其中关键的消息提供者都是匿名的。

如果不是根据这些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华盛顿邮报》很难把这样的一个错综复杂的事件调查清楚。

中国在近年来随着新闻业改革的深化,在财经报道、娱乐报道等相对宽松的领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

所以现在在报纸上,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诸如“财政部某官员表示”、“××公司管理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说”等语句。

使用匿名消息在西方早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对于匿名消息来源的处理仍然没有比较确定的结论。

因为的确在很多情形下,一定要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才能完成报道,特别是在一些调查性报道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消息来源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愿意或者不便暴露自己的身份,而他所提供的消息又很重要,此时采用匿名形式就很有必要。

如1998年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事件见报后6天内的新闻报道中,只有1%引用了两名以上有名有姓消息来源的话;只有25%的报道披露了一名消息来源的姓名;30%的报道使用的是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

不过目前大部分的报纸编辑对于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还是抱着相当审慎的态度。

因为使用匿名消息存在着相当多的隐患。

美国新闻学者卡伯特森说:“不署名的消息来源被称为民主的安全网,也是良心的庇护所,但同时它也是那些懒惰、马虎的记者的拐杖。

”首先,如果报纸上满纸都是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消息,那么读者可能会对消息的可靠性提出怀疑,“某官员说”、“公司某职员说”,这些模糊的字眼会影响整篇报道的确定程度。

即使这篇报道中所揭示的都是事实,但是由于来源的模糊,读者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人么?这句话是这个人说的么?根据霍夫兰等人提出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可信度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因而一个形象模糊的消息来源不仅会使所引用的话语的可信程度降低,而且整篇报道的可信度也会随之下降。

如果一张报纸匿名消息来源泛滥,那么媒体整体形象也必将受到损害。

如果编辑过度放纵记者使用匿名消息,那么就会有部分不愿通过辛苦采访获得消息的记者造假,他们可能会制造出许多匿名消息来源的引语。

美国包括《波士顿环球报》、《新共和》和《芝加哥论坛报》在内的多家杂志报纸都发生过记者虚构引语的事件。

最为著名的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库克编造的有关吸毒男童的报道,此报道曾获得普利策奖,但后来库克承认她编造了整篇报道,包括那些生动的引语。

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更严重的后果是会给新闻媒体惹上许多不必要的官司。

因为某些组织会出于攻击对手或者仇敌的目的而借助媒体的力量。

假如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某些带攻击性的话语,那么很有可能,媒体将成为被告走上法庭。

因为使用了匿名消息来源,致使媒体在官司中将会承担本来不该承担的责任。

尤其必须提高警惕不能报道“双重隐名”消息来源提出的指控。

“双重隐名”是指不愿具名的消息来源又以隐名证人和无从证实的证物来指控有名有姓的人和特定的机构。

这种指控对于被指控者是很不公平的。

在美国,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因而《纽约时报》等大报对这种攻击性的匿名消息来源十分小心。

近年来,我国随着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力度而批评报道的增多,也出现了媒体被告上法庭的事件。

其中有些就是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不慎而惹祸上身的。

因此匿名消息如同味道鲜美但身藏剧毒的河豚,诱惑不小,具有危险性。

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得不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消息的。

这些情况有:第一,报道的内容重要。

那位著名的“嗓音低沉的人”帮助《华盛顿邮报》揭露出轰动世界的“水门事件”,他是众多推动报道的匿名消息来源中的一个。

第二,要考虑消息来源的动机和匿名的原因。

记者在决定隐去消息来源身份前要努力探究清楚消息来源要求不透露身份的真正原因,防止被利用。

第三,缺乏其他的消息来源。

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因而只有当事件很重要,而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消息是唯一的选择时,才能应其要求隐去身份。

迫不得已隐去消息来源的身份,也要尽可能在采编上作一些技术处理,让读者比较容易信服和接受。

如果一定要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则要尽量说明消息来源属于什么机构什么阶层,一定要使读者有一个可以理解的范围。

此外,非特定指明的消息来源也不能乱讲或夸大其辞,比如消息来源只有一个,则不应该说“多方消息来源”。

以“隐名消息来源”的方式“直接引述”一个匿名者的意见和评论是绝对不能采取的。

直接引述表明了确定无疑,而匿名则代表了模糊。

也就是说绝不能以“直接引述”发表匿名人士的谈话和评论,因为读者不知道这个匿名者究竟是什么人。

如果消息来源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面目,他也就无从要求直接引述他的谈话和评论。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成都军区支社社长刘永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