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printf("%5d",x[i]); printf("\n"); return 0; }
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数据不保存。 由程序管理数据。 数据有冗余,无法实现共享。
数据对应用程序不具有独立性。
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序的C程序:
#include <stdio.h> #define N 10 int main() {
int x[N]={73,65,92,83,72,64,82,63,58,94}; int i,j,k,t; for(i=0;i<N-1;i++) {
for(j=0;j<N-1-i;j++) if (x[j]>x[j+1]) { t=x[j]; x[j]=x[j+1]; x[j+1]=t; }
fscanf(fp,"%d",x+i); //从文件读数据 for(i=0;i<N-1;i++) {
for(j=0;j<N-1-i;j++) if (x[j]>x[j+1]) { t=x[j]; x[j]=x[j+1]; x[j+1]=t; }
} printf("The sorted numbers:\n"); for(i=0;i<N;i++)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专题1 数据库基础知识
专题1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 数据库系统 1.3 数据模型 1.4 关系数据库 1.5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管理呈现如下特点:
• 数据不保存,一组数据对应一个应用程序,应用 程序与其处理的数据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进行计 算时,系统将应用程序和数据一起装入,程序运 行结束后,释放内存空间,程序和数据同时被撤 销。
• 没有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应用程序设计者不仅 要考虑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存储结构、 存取方法以及输入方式等。如果存储结构发生变 化,读写数据的程序也要发生改变,数据没有独 立性。
与此同时,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是数据管理上了一个 新台阶,在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控制和数 据恢复方面,数据管理系统都提供了非常完善的 功能选择。
❖ 数据的完整性,保证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正确性和 相容性。
❖ 数据安全性,并非每个用户都可以存取数据库中 的全部数据。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可以防止非法 用户非法操作数据库。
这是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演讲到此结束。
❖ 文件形式多样化。因为有了直接存储设备,所以 可以建立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 对文件的记录可顺序访问和随机访问。文件之间 是相互独立的,文件与文件之间的联系需要用程 序来实现。
❖ 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但文件系统阶段数据管理存在如下缺陷:
数据冗余大,因为文件是为特定的用途设计的, 因此会造成数据在多个文件中被重复存储。
❖ 1968年,IBM公司研制成功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志 着数据管理技术进入了数据库阶段。1970年, 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连续发表论文,奠定 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
在数据库管理与文件管理相比数据库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数据库中的数据时结构化的。在文件系统中,数据时无 结构的,即不同文件中的记录之间没有联系,它只在数 据项之间有联系。数据库系统不仅考虑数据项之间的联 系,还要考虑记录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时通过存储路 径来实现的。
数据管理演进阶段

数据管理演进阶段1. 演进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数据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数据管理的演进阶段指的是数据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本文将介绍数据管理的演进阶段,并探讨每个阶段的关键特点。
2. 阶段一:手动管理阶段在数据管理的起初阶段,数据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
在这个阶段,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过程都是通过手动操作完成的。
这种手动管理阶段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低效性:数据管理依赖于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容易产生错误。
•数据孤立:不同部门或个人负责的数据管理相对独立,数据难以共享和整合。
•容量受限:数据存储基于实体介质,容量有限,并且容易丢失或损坏。
•安全风险:手动管理容易出现数据泄露和数据安全风险。
3. 阶段二: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数据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是数据管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以下特点:•数据集中化: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方便数据共享和查询。
•数据一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事务管理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高效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高效的数据访问和操作方式,大大提升了数据管理的效率。
然而,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复杂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和部署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安全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权限管理和数据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可扩展性:当数据量增大或业务需求变化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能出现扩展性问题。
4. 阶段三:数据仓库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管理面临着规模、速度和多样性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数据仓库概念应运而生。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具有以下特点:•集成的数据:数据仓库集成多个数据源,包括数据库、文件等,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集合。
数据管理的发展过程

数据管理的发展过程一、数据管理的起步:从“纸上谈兵”到“数据大潮”说起数据管理,咱们得先从过去的那个时代说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人们可是用纸和笔在打交道的。
没错,就是那种满桌子的文件和一堆堆的档案袋,简直就像个“纸老虎”。
而且那个时候,管理数据这事儿也没啥“高科技”,都得靠人力手动去翻找,想找一份资料,几乎是拼了命的“活路”。
有时候查找个文件,真是得“见鬼”了,谁都没耐心跟着一堆纸张跑来跑去,最后累得不行还啥也找不着。
这不,企业管理就是这么个状况,很多时候就是“事倍功半”。
可别说,那时的员工工作强度可不是一般的大——一不小心就丢了个文件,老板能从你眼中看到火山爆发的速度。
然而,慢慢地,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大家都意识到纸质文件这么搞下去简直是低效到极点。
于是,“电子化管理”这玩意儿就慢慢开始崭露头角了。
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用个电子表格啥的能不能好使?不过试了一试,发现这玩意儿简直是“神来之笔”,一键搜索文件就能找出来,省时省力,连时间都能省下来喘口气。
渐渐地,数据的管理开始脱离了纸质的束缚,信息的传递也不再局限于一张张的纸和一堆堆的文件夹。
二、数据管理的爆发: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时代可没停下脚步。
到了21世纪,数字化就像是冲破天际的流星一样,飞速地席卷了各个行业。
你看啊,数据的量一天天增多,越来越复杂。
那个时候,谁还敢说自己能靠传统的手工操作跟得上这速度呢?更别提那些成千上万的客户资料、交易记录,数据量简直大得令人发指。
于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数据管理员不再是手拿文件夹,面面俱到,而是要懂得如何利用计算机存储、查询、处理这些信息。
再后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数据管理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的简单数据存储和查询早已不够用了,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管理”数据,更是要“利用”数据,甚至要通过数据进行决策。
这些数据常常是巨量且实时变化的,像大数据这种东西,瞬间就能让你从单纯的“数字化”跨越到“智能化”。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数据处理要求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数据管理技术也不断改进。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数据管理的水平是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相适应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硬件方面,计算机的外存只有磁带、卡片、纸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存储量非常小;软件方面,没有操作系统,没有高级语言,数据处理的方式是批处理,也即机器一次处理一批数据,直到运算完成为止,然后才能进行另外一批数据的处理,中间不能被打断,原因是此时的外存如磁带、卡片等只能顺序输入。
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数据不保存。
由于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保存上并不做特别要求,只是在计算某一个课题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就退出,对数据不作保存,有时对系统软件也是这样。
(2)数据不具有独立。
数据是作为输入程序的组成部分,即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数据和程序同时提供给计算机运算使用。
对数据进行管理,就像现在的操作系统可以以目录、文件的形式管理数据。
程序员不仅要知道数据的逻辑结构,也要规定数据的物理结构,程序员对存储结构,存取方法及输入输出的格式有绝对的控制权,要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
要对100组数据进行同样的运算,就要给计算机输入100个独立的程序,因为数据无法独立存在。
(3)数据不共享。
数据是面向应用的,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
不同应用的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即使两个不同应用涉及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无法相互利用,互相参照。
数据不但高度冗余,而且不能共享。
(4)由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没有专门的软件进行管理,需要应用程序自己进行管理,应用程序中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和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
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经过人工管理概要

填空题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经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2. 算法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复杂度。
3.在进行模块测试时,要为每个被测试的模块另外设计两类模块:驱动模块和承接模块(桩模块)。
其中的作用是将测试数据传送给被测试的模块,并显示被测试模块所产生和结果。
4. 一棵二叉树第六层(根结点为第一层)的结点数最多为个。
5. 数据结构为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循环队列属于结构。
6.在Visual Foxpro中,数据库表中不允许有重复记录是通过指定来实现的。
7.在Visual Foxpro中,数据库表S中的通用型字段的内容将存储在文件中。
8.在Visual Foxpro中,可以使用语句跳出SCAN…ENDSCAN循环体执行ENDSCAN后面的语句。
9.在SQL的SELECT查询中使用子句消除查询结果中的重复记录。
10.在Visual Foxpro中,如果要改变表单上表格对象中当前显示的列数,应设置表格的属性值。
11.在Visual Foxpro中,使用SQL的SELECT语句将查询结果存储在一个临时表中,应该使用子句。
12.在Visual Foxpro中,使用SQL的CREATE TABLE语句建立数据库表时,使用________________子句说明主索引。
13.在Visual Foxpro中,使用SQL的CREATE TABLE语句建立数据库表时,使用_______ 子句说明有效性规则(域完整性规则或字段取值范围)。
14.在SQL的SELECT语句进行分组计算咨询时,可以使用子句来去掉不满足条件的分组。
15.设有s(学号,姓名,性别)和sc(学号,课程号,成绩)两个表,下面SQL的SELECT语句检索选修的每门课程的成绩都高于或等于85分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和性别。
SELECT 学号,姓名,性别FROM sWHERE (SELECT * FROM sc WHERE sc.学号=s.学号AND 成绩<85)16.对长度为10的线性表进行冒泡排序,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为( ) 。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在计算机技术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采用的是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是一种基于文件的数据管理方法,用户可以使用文件系统来创建、读取、修改和删除文件。
文件系统将数据组织为独立的文件,用户通过对文件进行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
然而,文件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的冗余性、数据的一致性难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问题等。
当数据量较小的时候,文件系统的管理还能够胜任工作,但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文件系统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第二阶段: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为了解决文件系统的问题,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应运而生。
数据库是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对数据库的存储、管理和处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组织为表格形式,用户通过对表格进行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可以通过事务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此外,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更高级的数据查询和处理功能,例如索引、视图、触发器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出现大大简化了数据的管理和操作,提高了数据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三阶段:大数据管理系统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的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
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处理这样大规模的数据,于是大数据管理系统(Big Data Management System)应运而生。
大数据管理系统是一种针对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技术解决方案。
它具有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特点,可以在集群中进行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
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相比,大数据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实时查询和分析数据、实现数据的智能化挖掘等。
目前,Hadoop和Spark等开源的大数据管理系统成为了行业的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结起来,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和大数据管理系统阶段。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

1.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2.E-R图是E-R模型的图形表示法,它是表示概念数据模型的有力工具,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即实体、联系、属性。
关系模型中实体之间联系有三种关系: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多对多关系3.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以供各种用户共享4.目前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软件包括VISUAL FOXPRO、Acess、SQLServer、DB2、Oracle。
其中VFP和Acess是小型的DBMS5.在VFP系统中,常量表示为“T”[T]和.T.6.给变量命名的话,只能包括数字、下划线和字母、汉字,不能用数字开头7.日期型数据(D)、逻辑性数据(L)、备注型数据(M)和通用型(G)数据在内存中分别占用1B 1B 4B 4B8.在VFP中,使用public和private命令可以指定内存变量的作用域9.取整函数INT(-3.14)的返回值为-3,长度函数LEN(ALLTRIM(VISUALFOXPRO6.0))为15;长度函数LEN(STR(0987654321))为1010.返回值为字符型的函数有CHR()DTOC()STR() SUBSTR()等;返回值为数值型的函数有DOW()AT()VAL() ASC()等11.函数LEN(DOTC(DATE(),1)的返回值为812.在VFP系统中,用户最多的可以同时打开32767张表,每张表最多有255个字段13.命令SELECT0表示选择最近未被使用的最小工作区作为当前工作的区;而函数SELECT(0)返回当前的工作区号14.VFP中可以使用的BROWSE命令浏览当前工作去表中的记录15.可以使用ZAP命令彻底删除当前工作区中打开的表的所有记录16.在创建索引过程中,备注型字段不能作为索引表达式字段17.数据库中包含了表、视图、连接、和存储过程的四种内容18.VFP中的自由表,只能创建候选索引、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不可以创建主索引19.与自由表相比,数据库表可以创建所有类型的索引,数据库表可以设置一些扩展的属性。
第1讲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A)m:n B)1:m C)m:k D)1:1
• (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实体-联 系模型中使用 A)属性描述 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 D)实体描述 (2)把实体-联系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实 体之间多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 A)建立新的属性来实现 B)建立新的关键字 来实现 C)建立新的关系来实现 D)建立新的实体来 实现 (3)专门的关系运算不包括下列中的 A)联接运算 B)选择运算 C)投影运算 D) 交运算 (4)对关系S和关系R进行集合运算运算称为, 结果中既包含S中元组也包含R中元组,这种集 合
按关系数据模型组织的数据库是关系数据库。
① 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在vf中存储为一个 文件,扩展名是DBF;例如:读者.DBF
②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一个关系模式对应于一 个关系的结构。其格式为: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 2,…) 例如: 读者(读者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 )
③元组:在二维表中的水平方向的行; ④属性:在二维表中的垂直方向的列; ⑤域:属性的取值范围,同列具有相同的域; ⑥关键字:属性或属性的组合,能唯一标志一个元组
6、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 记为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 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7、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由系统开发人员利用数 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面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应 用软件系统。
完整性控制
• 1、实体完整性控制 • 2、域完整性控制 • 3、参照完整性控制
(1)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 (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 者之间的关系是
国家二级(C++)机试-试卷1-3

国家二级(C++)机试-试卷1-3(总分:8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数据共享最好的是( )。
(分数:2.00)A.人工管理阶段B.文件系统阶段C.数据库系统阶段√D.三个阶段相同解析:解析:数据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其中最后一个阶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逻辑性强物理性少,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最好,一直占据数据库领域的主导地位,所以选择C)。
2.下列关于类定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分数:2.00)A.类定义中包括数据成员和函数成员的声明√B.类成员的缺省访问权限是保护的C.数据成员必须被声明为私有的D.成员函数只能在类体外进行定义解析:解析:类的成员的缺省访问权限是私有的,数据成员可以是私有,可以是公用的,也可以是受保护的。
类的成员函数可以在类内定义。
3.C++中的模板包括( )。
(分数:2.00)A.对象模板和函数模板B.对象模板和类模板C.函数模板和类模板√D.变量模板和对象模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函数模板和类模板,所以答案为C。
4.下列字符串中不能作为C++标识符使用的是(分数:2.00)A.INTB.testC._1481D.1temp √解析:解析:用来表示变量、符号常量、函数、数组类型等实体名字的有效字符序列称为标识符,标识符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3种字符组成,且第一个字符必须为字母或者下划线。
所以D选项错误。
5.在C++中,编译系统自动为一个类生成默认构造函数的条件是(分数:2.00)A.该类没有定义任何有参构造函数B.该类没有定义任何无参构造函数C.该类没有定义任何构造函数√D.该类没有定义任何成员函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默认构造函数,如果用户定义的类中没有显式的定义任何构造函数,编译器就会自动为该类型生成默认构造函数,所以C选项正确。
6.下列关于输入流类成员函数getline()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该函数是用来读取键盘输入的字符串的√B.该函数读取的字符串长度是受限制的C.该函数读取字符串时,遇到终止符便停止D.该函数读取字符串时,可以包含空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字符输入的流成员函数getline,函数原型为:istream& getline ( istream &is , string &str , char delim ); 将输入流is中读到的字符存入str中,直到遇到终结符delim才结束。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文件系统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存储在文件系统中,文件系统是一种层次结构的存储方式,文件系统的数据访问速度较慢,且存储数据的文件数量有限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文件系统逐渐失去了效率。
2. 数据库系统阶段: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发展出数据库系统来处理数据,数据库系统是一种集中式的、关系型的数据管理方式。
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快速查询,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单一的数据库系统也面临着性能瓶颈的问题。
3.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为了解决单一数据库系统面临的性能瓶颈问题,人们开始将数据库分布式处理,形成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将数据分散到多个节点上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并发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4.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阶段: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是一种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而演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5. 大数据时代阶段: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传统的数据管理技术已无法满足大数据处理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开发出大数据处理技术,例如Hadoop、Spark等,这些技术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挖掘出更多的价值。
总之,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变化,数据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简述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历程

数据管理技术是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工具和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管理技术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1. 文件系统阶段(File System Era):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存储设备开始普及,数据管理主要通过文件系统来实现。
文件系统将数据组织成文件和目录的形式,用户可以通过文件名和路径来访问和管理数据。
2. 层次数据库阶段(Hierarchical Database Era):20世纪70年代,数据库技术开始兴起。
层次数据库是第一个数据库模型,它将数据组织成父子关系的树形结构,但是它的查询效率较低,不适用于复杂查询。
3. 网状数据库阶段(Network Database Era):20世纪70年代后期,网状数据库模型出现。
网状数据库将数据组织成网状结构,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查询,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难以维护。
4. 关系数据库阶段(Relational Database Era):20世纪80年代,关系数据库模型成为主流。
关系数据库使用表格来组织数据,可以高效地进行查询和管理,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数据库模型。
5. 数据仓库阶段(Data Warehouse Era):20世纪90年代,数据仓库技术开始兴起。
数据仓库将企业数据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汇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集合,可以用于企业决策支持和数据分析。
6. 分布式数据库阶段(Distributed Database Era):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分布式数据库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分布式数据库将数据存储在多个地点,可以提高数据可靠性和处理效率。
7. 大数据阶段(Big Data Era):21世纪后期,大数据技术开始兴起。
大数据是指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处理难度大的数据集合,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处理和管理。
总之,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简单的文件系统到复杂的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不断满足人们对数据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数据库管理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中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库管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演进。
本文将从数据库的初期阶段开始,逐步介绍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1.文件系统阶段: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早期阶段,数据存储使用的是简单的文件系统。
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数据文件,数据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性或约束。
这种方式简单易懂,但是不利于数据的共享和管理。
2.层次数据库阶段:为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出现了层次数据库。
层次数据库使用树状结构组织数据,通过父子关系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这种结构可以满足一定的数据组织需求,但是不适用于复杂数据结构和关系的表示。
3.网状数据库阶段:随着数据结构和关系的复杂化,层次数据库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出现了网状数据库。
网状数据库使用网络结构来表示多对多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表达复杂数据结构。
然而,网状数据库的数据操作复杂,不易于维护和管理,因此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4.关系型数据库阶段:1970年,IBM的研究员Codd提出了关系数据库的概念。
关系数据库使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数据,每行代表一个数据实例,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通过引入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理论,关系数据库具备了严格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能够进行复杂的查询和操作。
关系数据库最经典的代表是SQL数据库,如Oracle、MySQL和SQL Server等。
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面向对象数据库是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将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引入到数据库中。
面向对象数据库不仅可以存储和检索数据,还可以存储对象的状态、属性和行为。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势在于更好地支持对象的继承、封装和多态等特性。
6.对象关系型数据库阶段:为了综合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势,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RDBMS)应运而生。
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象类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模块号4*************开始************===================第1套,选择题=================第1题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人工管理、数据库管理和A:网络管理B:计算机管理C:文件管理D:软件管理答案:C第2题用一组数据“班级:05;姓名:李想;性别:男;座号:9 ;总分:369”来描述某位学生信息,其中“总分”字段适合的数据类型为A:数字型B:逻辑型C:日期型D:货币型答案:A第3题下图所示“图书信息”数据表中,最适合设为主键的字段是A:作者B:类型编号C:书名D:图书编号答案:D第4题在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A:数据库就是mdb文件B:数据库可以被用户或应用程序共享C:数据库就是AccessD:所有数据库都是面向对象型数据库答案:B第5题E-R图中,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图形是A:菱形B:平行四边行C:矩形D:椭圆答案:A第6题数据库管理系统英文缩写是A:DBB:DBMSC:DBSD:DBMA答案:B第7题下图数据表中共有记录数为A:7B:10C:9D:77答案:D第8题Access建立的数据库,其数据模型是:A:层次模型B:网状模型C:关系模型D:面向对象模型答案:C第9题如图所示,若要统计每一类药品的数量,应在下图所示的"药品类型"字段"总计"栏中选择A:AvgB:MinC:MaxD:Count答案:D第10题"学生"实体有"姓名、班级、座号"三个属性,若将"学生"实体转换成二维表,下列正确的是A:B:C:D:答案:A=======================第1套,操作题====================第1题在考生目录“Access\457\”下新建一个名称为“教务管理.mdb”的Access数据库,进行以下操作并保存。
数据管理发展历程

数据管理发展历程
数据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手工数据管理阶段:在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数据管理主要靠人工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处理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完成的。
这个阶段的数据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出现人为错误。
2. 文件系统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文件系统的概念和技术。
文件系统将数据按照文件的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通过文件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访问。
但是文件系统的管理能力有限,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和复杂度的提高,文件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灵活性逐渐变得不足以应对现代数据管理的需求。
3. 数据库系统阶段:为了解决文件系统的问题,出现了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和技术。
数据库系统将数据按照数据库的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通过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访问和管理。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性和数据一致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多用户、高并发和大规模数据管理的需求。
4.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阶段: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进一步增加,数据库系统在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概念和技术。
数据仓库通过将数据集中存储和组织,提供给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分析和查询。
数据挖掘则是从大规模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模式。
5. 大数据管理阶段: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进一步增加,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数据管理的需求。
大数据管理技术可以处理异构数据、实时数据和分布式数据,提供高效的存储、计算和分析能力,帮助人们从大规模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及各阶段特点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及各阶段特点首先来看一下数据管理技术的定义:数据管理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输入,存储,检索,维护和输出的技术。
一般的,我们认为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下面我们分阶段来比较一下各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及其特点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运用常规的手段从事记录、存储和对数据加工,也就是利用纸张来记录和利用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尺)来进行计算,并主要使用人的大脑来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
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从当时的硬件看,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从软件看(实际上,当时还未形成软件的整体概念),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从数据看,数据量小,数据无结构,由用户直接管理,且数据间缺乏逻辑组织,数据依赖于特定的应用程序,缺乏独立性。
至于谈到这个阶段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1)数据的管理者:人(2)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3)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4)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5)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6)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2、文件系统阶段及其特点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磁鼓,磁盘等数据存储设备。
新的数据处理系统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数据处理系统是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系统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对其进行访问,对文件中的记录进行存取,并可以实现对文件的修改,插入和删除,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在计算机外存上,可以对数据进行反复处理,并支持文件的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这就是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实现了记录内的结构化,即给出了记录内各种数据间的关系。
这一阶段的数据管理技术得益于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的惊人提高。
但是,文件从整体来看却是无结构的。
其数据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因此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差,且冗余度大,管理和维护的代价也很大。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newmaker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归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人工管理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
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
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
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
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
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
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
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
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
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
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人等操作。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
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
数据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储存、抽取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和维护,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主要围绕提高数据独立性、降低数据的冗余度、提高数据共享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来进行改进,使使用者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数据资源。
1.手工管理阶段:2.文件管理阶段: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领域对计算机和数据管理的要求增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计算机应用增加,管理的数据量急剧增大;● 对数据共享和减少数据冗余要求强烈;● 硬件的发展有了大容量的磁盘;● 连机实时处理的要求增大;计算机技术用于数据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对数据进行存储、检查、维护并实现对数据的各种运算和操作。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手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1.手工管理阶段:计算机出现的初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没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
人们把程序和要计算的数据通过打孔的纸带送入计算机中,计算的结果由用户自己手工保存。
处理方式只能是批处理, 数据不共享,不同程序不能交换数据。
应用程序中用到的数据都要由程序员规定好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式等。
一组数据只能面向一个应用程序,不能实现多个程序的共享数据。
不同程序不能直接交换数据,数据没有任何独立性。
● 数据由人工保存● 一组数据只能面向一个应用程序,不能实现多个程序的共享数据。
● 不同程序不能直接交换数据,数据没有任何独立性。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1. 第一代:层次和网状数据库:(1) 层次数据库系统:IBM公司于1968年研制成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信息管理系统),允许多个COBOL程序共享数据库,该系统的设计是面向程序员的,操作难度较大。
但由于IBM公司产品竞争力强,因此,IMS成了较为著名的数据库系统,曾得到广泛的使用。
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在目前阶段,存储和管理数据都离不开数据库。
例如,学校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公司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公司的资料和员工的信息。
当数据存储到数据库后,数据库管理系统就会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的核心软件之一,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
数据管理就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查询和维护,主要经历了3 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减小数据冗余、增强数据独立性和方便操作数据为目的进行发展。
数据冗余是指数据之间的重复,也可以说是同一数据存储在不同数据文件中的现象。
1. 人工管理阶段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利用纸张和计算工具(如算盘和计算尺)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依靠大脑来管理和利用数据。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这时计算机刚刚开始萌芽,还没有类似于磁盘等专门管理数据的存储设备,只有纸带、卡片、磁带等外存。
所以计算机只能局限于科学技术方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也就是说,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主要存储在纸带、磁带等介质上,或者直接通过手工来记录。
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数据不能长期保存不便于查询数据数据不能共享,冗余度大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 文件系统阶段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中的磁盘和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开始普及。
这时,可以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上。
这些数据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然后通过文件系统来管理这些文件。
图 1 是Windows 下的文件系统。
图 1 Windows 的文件系统图 1 中有很多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又有很多文件,这就是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通过文件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来访问文件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查看、修改、添加和删除这些文件。
相对于人工管理阶段而言,文件系统使数据管理变得简单,不用再为了一个文件而翻箱倒柜的查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归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人工管理
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
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
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
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
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
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
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
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
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
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
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
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人等操作。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
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
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文件组织已多样化。
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
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
数据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面向应用。
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序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
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这是由于文件中只存储数据,不存储文件记录的结构描述信息。
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询、插人、删除、修改等所有操作,都要用程序来实现。
随着数据管理规模的扩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系统显露出一些缺陷:
数据冗余。
由于文件之间缺乏联系,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对应的文件,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存储。
不一致性。
这往往是由数据冗余造成的,在进行更新操作时,稍不谨慎,就可能使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文件中不一样。
数据联系弱。
这是由于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造成的。
文件系统阶段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得到充分发展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丰富了计算机科学,为数据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仍是计算机软件科学的重要基础。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这一阶段(60年代后期),数据管理技术进入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克服了文件系统的缺陷,提供了对数据更高级、更有效的管理。
这个阶段的程序和数据的联系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DBMS),见图1.1.14所示。
概括起来,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征,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存取路径实现。
通过所有存取路径表示自然的数据联系是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根本区别。
这样,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
数据冗余明显减少,实现了数据共享。
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
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
数据库的结构分成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三级。
用户(应用程序或终端用户)的数据和外存中的数据之间转换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用户可以使用查询语言或终端命令操作数据库,也可以用程序方式(如用C一类高级语言和数据库语言联合编制的程序)操作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控制功能。
例如:
1.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对程序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防止数据库被破坏,杜绝提供给用户不正确的数据;
2.数据库的恢复: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系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正确状态;
3.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库中数据始终是正确的;
4.数据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的丢失、破坏。
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对数据的操作不一定以记录为单位,可以以数据项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