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1. 地缘政治的含义地缘政治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对国家政治活动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地缘政治通常涉及到领土、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影响力、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2. 地缘政治的对象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家、地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交往等。
3. 地缘政治的意义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解释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国家地缘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同时也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领土领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也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领土范围和领土边界,以及领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都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
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国家地缘政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资源的分布、控制和开发,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关系。
4. 政治地位国家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政治地位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影响力、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
5. 影响力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是指其在国际关系中所拥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影响力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等多个因素。
6.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地缘政治的影响因素1. 地缘因素地缘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领土和周边国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国家地缘政治的基础,政治体制、国家政治形象、外交政策等因素都对国家的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
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
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
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
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
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
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
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
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
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地缘政治学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 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 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 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 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 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 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 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 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 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 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 家的政治行为。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1. 地理位置1.1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它是一个蓝色星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主要是由世界五大洋组成。
地球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唯一一个已知拥有生命的天体。
1.2 世界的地理位置世界,通常指地球上所有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总和。
从地理位置上看,世界可以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陆,以及众多岛屿。
2. 地缘政治2.1 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是一种以地理为基础,研究政治活动、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力量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地缘政治学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地理和地理政治手段来维护或扩大国家利益。
2.2 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尽相同。
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关系,预测和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2.3 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学有多种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理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4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在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即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几个主要的大国(如中国、俄罗斯、欧盟)形成战略竞争关系。
同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
3. 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地理位置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都会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4.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对我国的影响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俄、中美、中日、中印等,对我国的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
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
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
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
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
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
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周边国际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与邻国发生地缘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缓和作用。
2.不利条件从地缘位置上看,中国被许多国家所包围,北面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令人揪心的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南边是正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的门口。
地缘政治

1、地缘政治学:概念与视角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甚至日常谈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呢?人们在使用和谈论它们的时候,又是指的什么呢?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奥图泰尔总结了二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描述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survey),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
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
如,关于X 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
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
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
这样,地缘政治学就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法。
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
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
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一、认为这种关系是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两个或各个国家之间冲突中的奖赏。
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
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的提出及发展。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然而,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由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发展而来,他进一步发展了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地缘政治的雏形,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入了,如秦国通过远交近攻政策通过攻打占领自己周边的小国,并与远方强国修好的政策,一步步蚕食,最终统一天下。
回到近现代的地缘政治理论。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分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三个时间产生上并不一致的理论,当然他们的产生也源于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海权论顾名思义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掌握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
海权论最著名的例子则是英国在19世纪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就是在海上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战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力量的绝对强者,控制了海上的交通命脉,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
陆权论的核心则在于创建了欧亚大陆中心带位枢纽地带,控制了这个枢纽就等同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
马其顿王国和奥斯曼王国的强大也证明了在陆权时代,心脏地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四、当代中国地缘政治
1、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
• 东线地缘政治 • 西线地缘政治 • 南线地缘政治 • 北线地缘政治
中国东线地缘政治
• 主要邻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 • 热点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
东 海 大 陆 架 问 题
台 湾 问 题
朝 鲜 半 岛 问 题
二、世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简介:巴尔 干半岛,波斯湾地区,北印度洋地区,高加索 地区,中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马六甲 海峡。
三、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区域一体化共同 作用下,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与最 快速的演进,呈现出五大特性。
1、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重心东移
2)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摘自中国社科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的重大意义。
(1)争取到了很好的国际形象,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 地位;
(2)稳定了周边环境,利于与各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同时保证了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3)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使帝国 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课件

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 响力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水平 与国际影响力之间存在紧密联 系。
能源、矿产资源、战略物资等 资源的争夺成为地缘经济的重 要内容,影响着国家利益和安 全。
3 3. 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 4 4. 新兴经济体与地缘经
化
济
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是推动 地缘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 进国家间的经济融合和共同繁 荣。
国家行为的驱动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决策,国家之间互动受地理位置、资源、 安全等影响。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军事部署均受地缘政治因素 驱动。
国际合作与冲突
地缘政治影响国家之间合作和冲突,共同利益可能促进合作,而 利益冲突则可能引发矛盾。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稳定 性。
地缘政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马汉提出海权论,强调海洋力 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海权 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3. 陆权论
麦克因德尔提出陆权论,认为陆地力量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陆权是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键。
空间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空间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 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决定 了国家的命运。
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为国家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交通枢纽 、战略要地等,有利于国家与其 他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例如温和的气 候、充足的降水量等,有利于农 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海权论
海洋控制
认为控制海洋是获取资源、发展经济的关 键。
海上力量
强调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维护海上贸易 和安全。
岛屿战略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未来,地缘政 治学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将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演化和博弈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演化和博弈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现代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常常会出现复杂的博弈,有时候地缘政治会牵动地缘经济的利益,有时候地缘经济会推动地缘政治的演化。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分析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演化和博弈。
一、地缘政治的演化和博弈地缘政治是指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影响力的竞争,其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缘政治的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两极体系,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则以美苏为对立双方。
当代地缘政治的博弈包括对领土、资源和能源的争夺、利益的分配、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权衡,以及战略的博弈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
在美中贸易战和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博弈既有政治和安全层面的对抗,也有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竞争。
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后,美中关系的紧张程度更是急剧升级,双方相互指责对方的应对措施,美国甚至指责中国有意隐瞒疫情,对全球做出了“造成灾难性影响”的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国际热点问题,例如朝鲜半岛问题、中东紧张局势以及乌克兰危机等,也都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
二、地缘经济的演化和博弈地缘经济是指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力的竞争。
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加,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科技和金融等因素都成为了影响其地缘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
地缘经济的演化一方面受到全球经济发展和重心转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地缘政治密不可分。
例如,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常常会对地缘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美中贸易战、沙特石油设施遭袭等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地缘经济的博弈包括贸易战、外交和金融竞争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中国作为新兴经济大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同时,中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依存度也在提高,例如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

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
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地理因素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通常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地区和地理因素视为相互作用的要素,努力理解和分析国家行为及其国际关系的动力。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理论是地缘战略,即通过地理因素来解释国家行为、冲突和竞争。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领土、资源、气候、交通和通信等。
地缘政治学家研究如何利用地理因素来获得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并分析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
地缘政治学还关注地缘环境和地缘利益,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
地缘环境考虑地理因素如何塑造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地缘利益则强调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竞争,以及如何通过地理因素来实现自身利益。
总之,地缘政治学将地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地理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进行理论和分析。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在大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后面诞生的,起初主要是为了研究外交政策,然后研究更加深入的外交问题,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
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定义地缘政治学是指通过研究地理因素来理解国际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地缘战略和地缘观念。
地缘战略是指在地理和历史背景下,如何设计和推进外交政策。
而地缘观念则是一种思想模式和思考方式,它将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连接在一起。
第三章: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造主义等。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力量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决策是基于理性、自利和实用主义的。
自由主义则强调民主和国际合作,主张国际制度是基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民间社会建立的。
构造主义则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际体系和国家请求共同构建的,它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以及国际惯例的重要性。
第四章:地缘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包括心理地理学、区域研究和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等。
心理地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区域研究借鉴多学科的知识,研究整个区域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
地缘政治力量平衡则是指通过权力平衡和利益平衡来维持地缘政治关系的稳定。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都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战略竞争、国际制度以及跨国合作等多个领域。
例如,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是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领域。
国际制度则是指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框架。
跨国合作包括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第六章: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的实践应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社会机构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发展机遇。
例如,现实主义理论可以帮助国家规划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自由主义理论则可以为国际组织的发展提供指导。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话题:地缘政治和文化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
地缘政治概念

概念●地缘:实质上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或地理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都有地理缘故、地理缘起的因果关系。
二是指地理区位方面边际效应关系。
三是指世界上的人群居住或民族国家分布在地球上同一地域,而构成的仁弟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因此,地缘实指地理的因果关系、地理的边际关系和地理的战略关系三者的结合。
既有地理的内涵,又有地理的延伸。
而在地缘经济中,地缘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它不再局限为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
从范围上,它向外扩展到一个地区或全球,向内可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领域,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海陆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
●地缘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地理条件之总称,包括地理区位、幅员形状、自然条件、综合国力、社会状况和地缘利益等若干方面。
●地缘政治:它是指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
●地缘经济学: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组织部分和对外政策的目标,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被称为“地缘经济学”,它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与地缘关系的科学。
●地缘经济: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源于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在立国治国建军打仗中,注重国富兵强,依法治国;在诸侯国的国际关系中分清敌友,重视地理环境的利弊因素等诸方面条件,提出战而胜之的丰富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
怎样通俗地解释地缘政治这个概念?

怎样通俗地解释地缘政治这个概念?
这个问题的确得通俗的讲,太官方太正式一般不了解不研究这个领域的人不好理解,我就看不太懂,可能是我比较笨,理解能力比较差吧!
咱们来打个比方,把国家比作为棋手,地球表面为棋盘,地缘政治就是国家这个棋手以政策、经济、军队等等作为棋子,多个棋手共同下棋,在地球表面上进行彼此博弈。
然而地缘政治这盘棋的棋盘凹凸不平、范围广大、形状不规则,各种变数多不胜数,远远比下棋复杂的多。
与下棋争个你输我赢不同,地缘政治这盘棋可以实现双赢或者说
是多赢,我国的一带一路就是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多赢的局面。
当然,强大的国家在这盘棋中会更加的如鱼得水,有着足够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制定规则。
还有先下后下的问题,当东方的国家发现了地球这张大棋盘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在这张棋盘上面布满了棋子,好在中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底子比较厚,可以重整河山,扳回一局,崛起为大国强国。
德国在世界大战中连输两局,虽然仍在棋局当中,但是形势未免局促了许多。
苏联输掉冷战,再也没有机会重建苏联帝国了。
下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棋手的利益,为了国家最高利益而下,这盘棋从古下到今,未来还会一直下下去。
地缘政治理论

浅析地缘政治理论【摘要】地缘政治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个方面。
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
地缘政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地缘政治;涵义;理论一、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一)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对一国的政治和内外政策,或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的科学。
这个词作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提出的,目的是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
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地缘政治在美国重新崛起,成为表述世界战略形势与关系的简明之词和流行语。
综合各方面,地缘政治是指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
(二)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地理学的体系中首先可以分为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两大分支,而在系统地理学中,又分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个分支。
在自然地理学中,又可分为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等。
人文地理学又可分为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边界等内容。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落脚点是政治行为过程及其空间表现形式,地理环境只不过提供了政治行为实施的空间,并对政治行为追求的目的,如领土、人口、资源、基地、要塞等空间化目标起约束作用。
地缘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政治计量学、政治文化学、政治心理学、政治权力学、国际政治学等一样属于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联系与区别:尽管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内容有交叉,方法有相同或相近之处,根据各自理论可能得出相同的空间关系、地理格局结论,但他们的落脚点不同,前者是政治的地域分异,后者是空间关系体现出的政治博弈过程及结局。
地缘政治是什么意思?地缘政治环境是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

地缘政治是什么意思?地缘政治环境是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地缘政治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丶历史丶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牵涉地理位置丶气候环境丶人口丶天然资源等地理及地域因素,对国家外交丶政治丶军事丶经济等政策的影响。
以往倾向於分析各国的政治及军事状况,但在和平时期,地缘分析视角也可以应用在经济分析,典型的例子有美国斯皮克曼所著的《和平地理学》(TheGeography of the Peace)。
以下介绍地缘政治几种主要的理论:海权论:代表人物马汉「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在1890年提出的,发表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分析国家的力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主要论点包括:来源:《谁在世界中心》温骏轩著,8-9页。
1. 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航道丶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2. 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3. 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就控制了全世界陆权论:代表人物麦金德19世纪末,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陆地机械运输革命的发生,使海权逐步让位於陆权。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1904年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首次提出了「陆权论」:尽管海权强国占过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由於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
欧丶亚丶非三洲由於陆上交通发达组成「世界岛」,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1. 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2.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3.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空權論:代表人物杜黑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杜黑,把地理环境与战略结合在一起研究在1921年发表了《制空论》,强调空权是施展於空中,能够飞越地面的武力,所以足以使海面与陆面武力屈服。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1、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质检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建的相互作用。
2、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或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3、心脏地带: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的组合及富源与天然通道的组合,事实上有助于各帝国的成长,并最终也有助于单一的世界帝国的成长”;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在欧亚大陆(即“世界岛”),而对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一片广袤的内陆区域(即“心脏地带”。
4、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
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
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成为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
5、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
他根据那种使世界的一个大陆部分获得突出地位的地理环境理论,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
6、内新月形地区:内新月形地区是围绕枢纽地区的环形地带。
其东面是东亚佛教领域,南面是南亚的婆罗门教领域,西南是西南亚与北非的伊斯兰教领域,西面是欧陆的基督教领域。
该地区的外缘是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接触的海岸。
7、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8、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
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
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地缘:实质上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或地理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都有地理缘故、地理缘起的因果关系。
二是指地理区位方面边际效应关系。
三是指世界上的人群居住或民族国家分布在地球上同一地域,而构成的仁弟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因此,地缘实指地理的因果关系、地理的边际关系和地理的战略关系三者的结合。
既有地理的内涵,又有地理的延伸。
而在地缘经济中,地缘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它不再局限为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
从范围上,它向外扩展到一个地区或全球,向内可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领域,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海陆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
●地缘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地理条件之总称,包括地理区位、幅员形状、自然条件、综合国力、社会状况和地缘利益等若干方面。
●地缘政治:它是指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
●地缘经济学: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组织部分和对外政策的目标,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被称为“地缘经济学”,它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与地缘关系的科学。
●地缘经济: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源于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在立国治国建军打仗中,注重国富兵强,依法治国;在诸侯国的国际关系中分清敌友,重视地理环境的利弊因素等诸方面条件,提出战而胜之的丰富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
1)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的联盟地缘政治思想合纵、连横的基础是各诸侯国为自身生存与发展战略利益的需求。
合纵、连横的构成,则是各诸侯国在兼并争夺土地的战争中利害交织、错综复杂,形成他们之间相互排斥,又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
2)范睢的“远交近攻”地缘政治战略——远交近攻,是一种多国并峙互相争霸斗争中产生的一种战略(即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基于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和先强后难的原则——远交近攻,是一内涵丰富、用意深邃的谋略——“远交近攻”之策是“连横”的一种表现,一般说属进攻性谋略,常为霸权主义者所采用3)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联弱抗强地缘政治思想4)汉、唐时期的北防、西通、南融以及和亲与征战相结合的地缘政治思想5)明代的北抗陆敌与东击倭寇及海陆兼顾的地缘安全战略●西方地缘政治学的流派简介1)拉采尔(德)的“国家有机体论”拉采尔将人类国家和世界当做一种有机体加以看待和研究,认为国家的“空间有机体”是通过领土扩张而增加它的力量是自然而“合理”的契伦——国家有机体从事争取生存和空间的持续斗争,唯有适者才能生存和成功,他认为国家组织像人一般有感觉和理性的生命,遵守出生、成长、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另一学者将国家进行有机体的划分:●青年期的国家:注重国内组织的强化●生长期的国家:趋向进攻●成熟期的国家:满足于现状●衰老期的国家:容易分解2)豪斯霍弗尔(德)的“生存空间论◆生存空间——某国民正在生存的某空间,就是将来活动要从它延长、扩大的空间◆空间观念的萎缩,意味着国家的灭亡;生存空间的思想是国家推动力的源泉◆征服空间(强大国家向弱小国家)◆其实是错误观点,其理论旨在证明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为军国主义的帝国提供系统的地理研究总结:德国学家提出的“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论”,其目的是为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服务,为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的借口3)美国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论”◆从全球战略角度,突出阐述“地理与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学与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根据地理要素来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强调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大国的基本实力关系”◆《和平地理学》中“边缘地区论”的核心思想——关于两次世界战争——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理论:谁支配边缘地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谁就支配着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其地缘政治思想,是以维护美国安全利益为使命,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后争霸或称霸全球地缘战略服务的理论二、简答题1、简述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规律。
答:(1)确定敌友关系是地缘政治规律的首要问题。
明确敌友是国内与国际关系中的永恒主题,这样才能提出正确的地缘政治战略;国内与国际关系中总是有是敌是友的问题存在,必须明确划分标准.此外,国家之间的敌友关系是经常变化的。
(2)维护国家利益是地缘政治规律的最高准则。
国家利益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是指主权国家为维护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一切能够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利益。
(3)实施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规律的根本关键它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所以富国强兵规律实际是地缘政治的实力原则。
(4)剖析地缘环境是地缘政治规律的主要依据。
地缘环境对武装力量建设、战争准备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是制定地缘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先决条件,对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布局和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影响重大。
(5)距离衰减原理是地缘政治规律的重要因素。
具体说,实力对近距离的机遇的施展,比对远距离来的更为便利,而距势力核心越远,势力的影响越小。
(而其对地缘政治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权随着距离的延伸而削弱,其力量消耗随之增大,军事力量愈为分散;远交近攻,诱敌深入,战略取胜;地缘边际效应使毗邻国影响远大于远隔之国,毗邻大国的影响大于毗邻小国。
)2、地缘经济学是否要取代地缘政治学?答:地缘经济学取代地缘政治学一说并不完全正确,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而不是取代,其理由如下:(1)地缘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国际关系理论。
它的产生适应了新时期国际形势的需要,超越国界,竞争与合作并存,是冷战后新时期向前开拓的结果。
它旨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从地缘的角度出发,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2)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而不是取代。
新时期“后地缘政治经济学”到来,表明地缘经济的作用更为突出,地缘政治的核心是地缘经济在起作用。
(3)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密不可分,地缘政治斗争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世界范围内,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依然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下摆脱地缘政治影响,单方面发展国家实力是难以想象的。
(4)地缘经济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地缘政治斗争。
在国家利益的争夺中,国家安全利益是双边战略关系的基础,经济利益时第二位的。
此时国家总把地缘政治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地缘经济。
但是,地缘经济因素对未来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会越来越为各国重视。
关于海洋新的海洋地缘政治观主要是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后。
其中包括:新的海洋国土观、海洋国土的战略价值和新的海洋国防观。
1.新的海洋国土观国家管辖海域由近及远分别是内海水、港口以及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领海宽度不得超过12海里,军舰在他国领海没有自由航行权。
毗连区指毗连领海的一定区域,从测算领海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大陆架是指坡度不超过2°,深度不超过200米,从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一般不超过200海里,但也可延伸至350海里的区域。
归我国管辖的区域有300万平方公里。
2.海洋岛屿的战略价值《公约》规定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和周围海域足够宽广的海洋岛屿也可拥有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
这样,一个小岛可以拥有4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
为此,海岛具有海洋国土的国家利益之重大战略价值。
3.新的海洋国防观《公约》规定以来,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土延伸到领海基线200~350海里以外,这里就变成了国家海洋国防安全的前线。
现在的沿海国家,:一是海防地理范围扩大了,二是海防难度增大,变成了全方位的防御,三是海岛特别是孤立于远海海岛等的防御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中国提升海洋实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做后盾。
——百度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主要体现在:海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洋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不论从经济或军事角度,海洋运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海洋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海洋是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第三,海洋是人类军事争斗的一大战场,近代以来,海洋一直是仅略和反侵略、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主要场所。
而历史上的战争大都起源于陆地,终究蔓延到海洋上。
海洋权益,即指属于国家领土主权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力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它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新时期内我们要树立新的海洋地缘政治观,它主要包括新的海洋国土观、海洋岛屿的战略价值和新的海洋国防观。
新的海洋国家管辖海域由近及远分别是内海水、港口以及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领海宽度不得超过12海里,军舰在他国领海没有自由航行权。
毗连区指毗连领海的一定区域,从测算领海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大陆架是指大陆边缘在海面以下自然延伸的平缓部分,坡度不超过2°,深度不超过200米,从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一般不超过200海里,但也可延伸至350海里的区域。
归我国管辖的区域有300万平方公里。
2.海洋岛屿的战略价值《公约》规定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和周围海域足够宽广的海洋岛屿也可拥有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
这样,一个小岛可以拥有4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
为此,海岛具有海洋国土的国家利益之重大战略价值。
3.新的海洋国防观《公约》规定以来,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土延伸到领海基线200~350海里以外,这里就变成了国家海洋国防安全的前线。
现在的沿海国家,:一是海防地理范围扩大了,二是海防难度增大,变成了全方位的防御,三是海岛特别是孤立于远海海岛等的防御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中国提升海洋实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做后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濒海国与海岛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但是它的产生式海洋政治斗争的产物,它的实施会带来一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