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600ffa551810a6f524867b.png)
第十讲政治发展与政府发展第一节当代中国政治发展1.1政治发展的内涵政治发展的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酝酿,60年代形成,70年代以后又有新的发展。
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学者从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研究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启发,开始研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改革、稳定、进步、民主化和现代化,并将此统称为政治发展。
根据阿尔蒙德、亨廷顿等热的思想和中国学者的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可以界定为:政治发展是在民族独立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与现代化的过程。
西方政治学者对于政治发展内涵的理解,多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模式为参照,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趋向西方国家政治模式的过程,把符合西方国家模式的发展称为“积极发展”,把方向与之相反的发展称为“消极发展”。
由于政治发展与经济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及其他社会条件的相互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和形式多种多样。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2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核心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形成诸多民主实践模式。
1.2.1公推直选中国基层民主经过近十年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实践,逐渐积累着选举制度的相关社会知识,培育和锻炼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需求,这话能力与需求逐渐由下而上向现行政府体制输入压力信号,当压力强度溢出体制改良的结构边界时,政府则可能通过“公推直选”、“两票制”、“三轮两票制”和“海推”等竞争性选举程序,通过体制变革化解制度环境压力,维持制度均衡。
“公推直选”实现了公共权力授予与运行的民主化,随着政府体制由传统“压力型政府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转变,强化了选民对新当选者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直选政府首长更倾向于推进政务公开、财政公开、民主协商等来实践政治承诺。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08250e7cd184254b35351a.png)
第九章政治发展教学目的:掌握:政治发展的主要理论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熟悉:政治现代化的途径政治革命的条件了解:政治革命与政治发展的关系课时:4课时第一节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的含义与目标政治发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学中是一个热门话题。
派伊在其代表作《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把不同学者对政治发展的内涵的理解归纳为十个方面,即:“(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2)政治发展以工业社会的政治为模范;(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4)政治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运动;(5)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制的发展;(6)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参与;(7)政治发展是民主政治的建立;(8)政治发展是稳定的有序的变迁;(9)政治发展是动员和权力;(10)政治发展是社会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
”[1] 比较注重政治秩序的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中认为,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的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亨廷顿把政治发展定义为取得政治的稳定性。
他认为,政治稳定性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色去考察。
静态指的是政治制度化,是指组织和程序获得安定和价值的过程;动态指的是政治参与的程度提高,并达到一定平衡。
阿尔蒙德则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治发展:首先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这主要是指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的变化,即某种政治文化成为普遍化的、大众化的政治文化。
其次是政治结构的分化,在分化当中,政治“角色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专门或自主化,出现了新型的专门角色,出现了或创造了新的专门化的结构和次体系。
”而所谓“角色分化和结构分化,不仅仅是指新一类角色的出现和旧一类角色的变化,而且包括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最后是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即政治体系扩大其政策作为的能力的提高。
我们从广义上把政治发展理解为,不发达政治系统在特定国际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某种价值共识,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
狭义上,政治发展则特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变迁。
政治学原理 第六章 政治发展
![政治学原理 第六章 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766578f46527d3240ce0ad.png)
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促的变革
三、政治革命发生的条件
列宁分析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是: (1)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 维持自己的统治 (3)被统治阶级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 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爆发政治革命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只有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革命的发生才成为可 能,当革命阶级意识到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形成了 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群众发动起来, 革命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政治革命既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3.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4.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 调整。 6.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三、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就是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 到的目的。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 本原则: 合理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四、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 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 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 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 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 方式”。
亨廷顿(1927~ ) Huntington,Samuel P.
人物 介绍
美国政治学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 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政府 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 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 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 部等部门的顾问, 1977~1978年 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 小组的负责人。1987年因在比较 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 政治学会主席。
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
![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https://img.taocdn.com/s3/m/360c878c8762caaedd33d48b.png)
外部原因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 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制约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西方国家的鼓 吹
内部原因
两股资本主义势力存在尖锐的矛盾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矛盾复杂 多种教派与宗教共存
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宗教冲突
含义:政权不巩固,政治活动无章无序,政治领导集 团互相争斗,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贯彻实行。 表现: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 冷战后——民主化运动中进步与反动、革新与 保守两股政治势力的复杂较量所带 来的政局动荡。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政 体
传统君主制 政体
君主专制政 体
议会君主制 不丹、沙特 阿拉伯、阿 曼
军人政权
革命性的军人政权
保守性的军人政权
缅甸军人政权的48年历史
独立以来的缅甸,其政治制度几经变化,1948到1962年基本 上实行以吴努为首的资本主义的多党议会制度。
1962年3月2日,奈温以防止国家分裂为由发动政变,推翻吴 努政府,终结了缅甸的议会民主制。
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 在的问题
主讲人:
(一)
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及其原因
(二)
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及其原因
国体 社会主义制度(少数国家) 资本主义制度(绝大多数国家) 前资本主义制度(极少数国家) 西方共和制政体 传统君主制政体 军人政权 一党制、一党优势制、两党制、 多党制、无党制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队接管政权。 1993年,军政府开始召集国民大会,启动制宪进程。
2008年,全民公决通过《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
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
①一党制 ②一党优势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非洲国家
中国政治发展趋析
![中国政治发展趋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880c0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5.png)
农村到城市
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国内 世界 思想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2 .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结束 ,进入 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 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后 世界历史最重大事件
二.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
4、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割台湾 赔2亿 开沙市重庆 投资设厂 免内地
5、 影响: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年) 1、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
2 、人民反抗: 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企图 加速清朝灭亡签
订
3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1 、外交政策的丰富发展
{ 依据:
出发点 :
内容: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中 国现代化建设需要 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 促进世界多极化 保持国际稳定 促进经济多极化 实现共同繁荣 不结盟 睦邻友好(与发达国家)
与第三世界团结合作 对外开放
2 、全方位外交
以联合国为中心: 维和(两伊战争 、柬埔寨问题等)
知识结构:
50年代-----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 ,走向世界舞台
70年代----- 打开新局面 , 融入世界 改革开放后--丰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 , 走上全方位外交
二 、七十年代打开新局面 1 、中美关系缓和
原因: 双方利益
发展: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 — — 一个中
2 、人民反抗:( 1) 虎门销烟 (2) 三元里人民抗英 ( 3) 爱国将领抗敌(葛云飞等)
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0208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c.png)
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当今世界政治发展呈现出许多显著的变化和趋势。
全球化、技术创新、新兴大国崛起等因素,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一大特征。
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促使各国政治体系朝向开放和合作的方向发展。
国家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一员。
例如,联合国作为一个多边国际组织,促进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体现了全球政治合作的趋势。
其次,新兴大国的崛起对世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响。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们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些新兴大国追求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力。
其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与主要发达国家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多极格局。
未来,这些新兴大国有望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塑造国际政治秩序。
第三,科技创新也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普及和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这让政治参与者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透明,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对政治的不满和抗议可以在瞬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引发政治变革的力量。
这种科技创新对政治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政府和政治精英必须善于应对和利用这些科技手段。
此外,当今世界政治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民主政治的挑战。
虽然民主政治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成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政党之间的分歧加剧、民众对政治不满情绪的增加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主政治的运行和稳定性。
其次,恐怖主义和国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问题。
恐怖主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国际冲突也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对于全球稳定和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最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历史发展的动力
![政治历史发展的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83ebcb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f.png)
政治历史发展的动力
政治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探讨政治历史发展的动力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分析:
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推动政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的繁荣可以提供社会稳定和国力增强的基础,从而促进政治体
制的改革和进步。
经济因素也可以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动和经济利益
集团的崛起,这可能会引发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和政治体制的变革。
2. 社会因素: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对政治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公民社会的兴起、社会阶层的争取权益、少数民族的自治要
求等社会因素都可以推动政治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社会因素还可以
塑造政治体制的性质,如民主制度的发展和权力分配的变化。
3. 文化因素:文化的力量在政治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认同对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
重要作用。
文化因素可以促进政治历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也可以
引发政治冲突和政权更迭。
4. 外部因素: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对政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力。
外部因素可以通过外交、战争、外援等途径影响一个国家
的政治历史进程,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与调整。
综上所述,政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外部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政治
历史的演进和进步。
了解和分析这些动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政治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eaea3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a.png)
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1中国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面推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斐然,令世人瞩目,而且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与形式。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然而,这种优越性需要通过具体的民主制度与机制体现出来。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进一步将人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保障人民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事务。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和制度载体,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和国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坚持改革,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始终保持活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有效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可靠保证和组织形式,在改革和完善中逐渐步入制度化轨道。
人大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作制度日趋完善,特别是通过完善选举制度,直接选举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制逐步确立,实行城乡人口按相同比例选举等,使全国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得到保障和发展。
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过程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得到认真贯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而且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第十讲政治发展
![第十讲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c9fdc76168884868762d693.png)
第十讲政治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含义及内容(一)政治发展的含义1.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政治发展指政治生活和政治社会形态由简单、原始状态到复杂、高级的较为完善状态的演变过程。
2.政治发展概念的价值色彩良性的变迁:发展恶性的变迁:衰败良性与恶性的区分标准是与一定的价值观念分不开的。
(二)理解政治发展概念的不同思路1.描述性概念与目的论概念描述性概念:把政治发展理解为一个单一的或一组过程;目的论概念:把政治发展理解为达到某个目标的运动。
2.泛指概念与特指概念泛指概念:泛指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特指概念:特指不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往往以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
二、政治发展理论(一)现代化理论1.基本观点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认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的过程。
2.主要内容现代化的目标和过程:现代化过程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文化的理性化和世俗化。
现代化的两种模式:先发展国家:内源自发型模式;后发展国家:外源被动型模式。
3.问题与批评⑴对“现代性”与“传统性”两分方法的质疑;⑵传统性与现代性并不是互为消长的关系;⑶没有把现代与西方区别开来,具有“西化论”色彩。
(二)依附理论1.基本特点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
它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为什么有些国家没有现实现代化,也被称为“不发达理论”。
2.主要观点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并存而又依附的关系(外围与中心的关系)。
⑵世界资本主义中心的发展必然造成和加深外围不发达国家的不发展。
⑶战后许多国家政治上独立,但殖民依赖关系仍然存在。
⑷某些国家虽然依赖于西方国家而得到发展,但主要是西方国家受益,第三世界国家受害。
⑸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就要实行“脱钩”战略,打破现有国家体系,改造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3.问题与批评⑴只注重外部条件的分析,忽视或无视内部条件的分析,没有提出不发达国家自身的改造任务;⑵没有把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和从西方吸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区别开来;⑶否认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力量对于不发达国家的积极作用,带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色彩。
论中国政治发展
![论中国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bd7b8ad0d233d4b14e6929.png)
论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酝酿,60年代形成,70年代以后又有新的发展。
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研究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启发,开始研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改革、稳定、进步、民主化和现代化,并将此统称为政治发展。
根据阿尔蒙德、亨廷顿等人的思想和中国学者的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可以界定为:政治发展是在民族独立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与现代化的过程。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在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一种稳定、高效、法治、民主和文明的政治制度。
政治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政治变迁过程。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政治体系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起点,更有变动的现实背景。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因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决定着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实践与理论建构的特殊性。
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的提高,政治潜能的发挥和人在政治上的彻底解放。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较,政治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其一,政治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进步性。
这种进步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政治演变的总趋势必然同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的进步性相一致,这是带有根本方向性的进步;二是通过发展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痛苦和巨大的。
但经过痛苦之后达到的发达的、先进的政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上所获得的进步和成就将远远超过所付出的代价。
其二,政治发展是政治权力从超强到式微的过程。
在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由于缺乏发展经济的企业家阶层和发展民主的中产阶层,政府只好挑起发展经济和民主建设的双重任务;而且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社会危机,由此促成了政府权力的强有力控制和扩张。
而在发达国家,政治朝着式微的方向发展。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e47d7b7fd5360cba1adb55.png)
⑶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以革命阶级推翻落后的、反动的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⑷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为内容。
⑸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特有的特征。
革命的两种类型:
⑴西方型革命。革命针对绝对君主制或土地贵族支配的传统政权。首先是旧制度的整体瓦解,然后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如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中国辛亥革命。
古典的民主观虽然在形式上指出了民主是人民的统治,但是其理论建立在虚构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同时,其所说的人民缺乏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因此,具有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
⑴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
⑵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政府是根据民意来统治的。
⑶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主张直接民主。
⑷洛克、卢梭等人的古典民主思想为密尔、麦迪逊等人继承,密尔认为实现人民统治的最好形式是代议制政府。——间接民主
⑵新兴民族国家的道路
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政治现代化道路上表现出多样性。但这些国家很多都出现了政治衰败:暴力迭出,政权更迭频繁,政府领导不力,贪污腐化严重,新旧价值观冲突严重,政治动荡。而东亚的一些威权主义国家或地区最终走向了英国式的民主改革道路。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是政治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
⑵东方型革命。对象是具有现代性质的政权,它不会自行崩溃,需要动员力量去推翻。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政治革命的条件
⑴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极端贫困;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发生于经济发展、改善的时候,而不是恶化。——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类似的还有美国革命)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a031c4d90c69ec3d4bb7502.png)
第九章政治发展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政治发展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蒙德、鲍威尔、派伊和亨廷顿等。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观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学的分支。
从传统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模式的转变。
政治发展的主要层面:(l)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2)政治制度化水平;(3)政治文化;(4)政治参与;(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1、空想性;2、忽视或故意掩盖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闭口不谈。
4、西方中心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的过程,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分别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
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现,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
导致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和政治改革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政治发展方向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度问题。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两种方向:一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8015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6.png)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添加 标题
立法原则:以宪法为核心,遵循民主、科学、依法立法的原则
稻壳公司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国际
视野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在于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需要加强民主监督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制度定义: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旨在实 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 主党派的合作与协商。
制度特点:强调中国共 产党的主导地位,同时 尊重其他民主党派的独 立性和平等地位,共同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
制度优势:通过政治协商 和民主监督,促进决策的 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党 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制度发展:在新的历史时 期,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 善这一制度,加强民主党 派自身建设,推动政治协 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
政治发展PPT课件
![政治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4f812f1ed9ad51f01df2c6.png)
.
2
(二)政治发展研究概况
1.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战后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共同特点
面临课题
· 处于农牧业社会状态
· 政治上虽然但独立但对外依赖 性强,殖民主义影响依然存在
· 政治社会结构原始古老
· 如何实现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 业社会的转变
· 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建立 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这种“后发型”的政治发展既有不利的因素,又有有
利的因素。
.
7
3.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发展
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和 政治发展有了正确方向。
2.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在 制度上的保证。
3.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 国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的局面。
4.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和 政治发展不断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
5.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这正是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追寻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
8
第二节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涵义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 碎旧的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 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 列宁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革命是一个阶级以推翻另一个 阶级政治统治为目标的暴力行为,是改变社会形态和政治 形态的决定性方式,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途径。 通过政治革命过程,一种新的政治体系取代旧政治体系, 或者促使旧的政治体系发生本质的变化。政治体系发生本 质的变化意味着原来旧的政治体系内的政治关系、统治主 体、公共政策以及政治观念等都彻底改变了。
发生相互作用。各政治结构又由各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结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623071a5a8102d276a22f6a.png)
两者虽然层次角度不同,但是关系紧密,广义的 政治发展理论揭示了政治发展的方向及其规律, 对狭义的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狭义的 政治发展将不断丰富和充实广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广义的政治发展正是通过狭义的政治发展才得以 最终完成。
二、政治发展的主要类型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
渐进一妥协的发展道路 以英国为典型 激进一革命的发展道路 以法国为典型 保守— 改良的发展道路 以德国为典型
(二)政治发展研究概况
1.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战后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共同特点
面临课题
· 处于农牧业社会状态
· 政治上虽然但独立但对外依赖 性强,殖民主义影响依然存在
· 政治社会结构原始古老
· 如何实现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 业社会的转变
· 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建 立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认为
政治发展是一种普遍现象政治发展具 有特殊性政治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政治发展 是人类自觉的政治活动。政治发展是人类 自觉的政治活动。
3.广义的政治发展与狭义的政治发展
广义的政治发展是指在社会形态向更高级形态的 转换进程中政治体系的变迁与发展。
狭义的政治发展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迁, 有的则直接称为政治现代化。
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
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93ea6c20c22590102029d3a.png)
二、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观点一: 观点一 : 政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互动过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观点二: 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 观点二 : 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 , 建立起 与一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 与一定的技术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 制度。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 制度 。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 、 多元民主论 的开创者罗伯特·达尔 达尔。 的开创者罗伯特 达尔。 观点三: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可以用来 观点三: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 指某种过程, 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 果。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
英国议会
分上议院和下议院, 分上议院和下议院,议员都是封 建主阶级。 建主阶级。上议院不是由选举产 生,而是根据世袭权利而取得这 种位置的世俗贵族和非世袭的教 会高级人士组成的。 会高级人士组成的。下议院由选 举产生,议员由每郡从年满21 举产生,议员由每郡从年满 岁、从地产商每年可获得40先 从地产商每年可获得 先 令以上收入的男子中选举产生。 令以上收入的男子中选举产生。 17世纪,很多资产阶级和新贵 世纪, 世纪 族的代表成为下议院的议员。 族的代表成为下议院的议员。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1、政治革命产生的客观条件即要具备一定的 革命形势。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革命形势。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广大人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民群众也不愿再按旧方式生活下去。 民群众也不愿再按旧方式生活下去。 2、政治革命产生的主观条件即被统治阶级已 形成革命意识并建立起相应的革命组织。 形成革命意识并建立起相应的革命组织。 政治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只有有机结合起来, 政治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政 治革命才能适时发生并取得成功。 治革命才能适时发生并取得成功。
关于政治发展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政治发展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705f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0.png)
关于政治发展的知识点总结政治发展,是指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政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以下是关于政治发展的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1. 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它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文化的提升、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等方面。
2. 政治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关乎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政治发展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文化的塑造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其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
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1. 古代政治发展古代政治发展主要以封建制度为主,国家的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或君主手中,政治体制相对封闭,缺乏民主参与和法治保障。
古代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封建专制和官僚制度。
2. 近代政治发展近代政治发展主要以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为主,国家的政治权力逐渐下放到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政治体制逐步开放,民主参与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近代政治的主要特点是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
3. 当代政治发展当代政治发展主要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政治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三、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1.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主要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2. 自由主义政治发展理论自由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主要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认为政治发展是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契约的产物。
3. 共产主义政治发展理论共产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主要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认为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近期政治发展情况汇报
![近期政治发展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7f574d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7.png)
近期政治发展情况汇报近期,我国政治形势持续稳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国内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外交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在国内政治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近期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全会还对党的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部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经济方面,近期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平稳。
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不断涌现。
同时,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在社会方面,我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
近期,我国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了全国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外交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交流。
近期,我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看,近期我国政治形势持续稳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国内方面,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外交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有信心和能力继续推动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政治发展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蒙德、鲍威尔、派伊和亨廷顿等。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学的分支。
从传统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模式的转变。
政治发展的主要层面:
(l)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
(4)政治参与;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空想性;
2、忽视或故意掩盖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闭口不谈。
4、西方中心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的过程,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分别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
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现,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
导致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和政治改革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
政治发展方向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度问题。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两种方向:一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
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一般说来.政治发展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方式。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
改革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途径
一、道路:
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中国家道路
二、途径:革命与改革
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一般说来.政治发展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方式。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
改革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
1.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主要是欧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总的特点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已在封建母体中孕育成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形成了代议制政治,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式道路、法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
英国式道路
英国自“光荣革命”英立了代议制度的基石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英国走了一条渐进的改革之路。
这种道路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人民的坚决的、长期的、有组织的斗争;
二是旧统治者适时的让步。
英国式道路的国家在政治上相对稳定,是一条民族共进的道路。
法国式道路
法国自1789年的大革命后的一百年的时间里,又经历了数次革命,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
从第三共和国起,骚乱和动乱虽然依然存在,但法国人不再以革命手段解决问题了,各派政治力量都运用合法手段,仿效英国同僚,规规矩矩地在议会大厅中以谈判来改变政局。
这就是法国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类似法国道路的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墨西哥等。
德国式道路
在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当薄弱,没有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
因此,法西斯主义上台。
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自己的民族蒙难。
走德国式道路的国家有日本和意大利。
德国式道路是一条民族失败之路,国家在战争中失败,民族忍受屈辱,社会在强制中接受改造,民族在毁灭中再生。
2.社会主义的道路自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在一些欧亚国家成为现实,开辟了政治现代化的新道路。
作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化的倡导者、计划者、推动者和实现者。
3.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有的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有的追求“第三条道路”,有的则试图移植西方政治制度。
但是,这些国家无论是在解决经济现代化还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遇到很多困难。
伴随经济发展的是暴力事件迭出,政权更迭频繁,政府领导不力,贪污腐化严重,新旧价值观冲突激烈,社会政治极不稳定。
发展中国家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认同。
第二,合法性。
第三,命令贯彻。
第四,政治参与。
第五,一体化。
第六,分配。
综观不同道路的现代化及全球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具有以下特征:
现代化是革命性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的过程、长期的过程、有阶段的过程、不可逆转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以及各国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现代化过程,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是推动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一、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分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建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各种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第二层次,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第三层次,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三、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1、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2、启示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思考题:
1.西方的政治发展观。
2.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评价。
3.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
4.革命的特征、产生的根源和条件。
5.改革的特征、改革的根源和条件。
6.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