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
中国在21世纪全球化中的角色和体现
中国在21世纪全球化中的角色和体现21世纪全球化中的中国:崛起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和庞大经济实力的大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扮演着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同时,全球化也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中国面临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中国的崛起随着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地位得到了不断提升。
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15%,是国际贸易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一些领域,如高档制造业、电子信息和金融等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制造和服务中心。
同时,中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投资者,投资流出到全球范围内。
除了经济领域,中国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在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和平、合作等方面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全球化的挑战虽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色,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来自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例如,经济下滑、国际贸易贸易壁垒、政治危机等都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也在进一步面对对环境、社会以及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另一个麻烦是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坎坷。
如何平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还有一个特殊的挑战,是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压力。
随着中国地位的提高,它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批评。
这些都对中国的外交、经济、文化带来了许多影响和限制。
应对挑战的机遇然而,挑战的背后往往埋藏着机遇。
中国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能够从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机遇。
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民俗学的关系
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民俗学的关系作者:张雪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1期【摘要】本文提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为民俗学发展创造了契机。
我们要通过民俗学的深入研究,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本民族悠久的文化,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袭,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社会发展;民俗学;软实力民俗学源自英语的“Folklore”,肇端于19世纪的英国。
稽古学者W•J•汤姆斯在1846年,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这一崭新的学科。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为生活中留存的传统性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和生活方式(民俗)。
自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
伴随世界一体化浪潮的推进,民俗学逐渐被认可与关注,并成为区域间、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现已经成为世界举世瞩目的学科。
我国至少从周代就有重视民风民俗的文化传统,从古代典文中可见一般。
例如:《山海经》、《诗经》、《风俗通义》、《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荆楚岁时记》等。
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民俗学发展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学科历史。
肇端于1918年2月北京大学发起的征集全国近世歌谣活动。
若以严谨的态度来界定,只能说是最近30多年才发展成熟起来。
由最初多学科学者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专业的人才队伍;由非正式学科体制发展成为国家学科建制中的一个专业。
由庞杂的“民俗研究”进而专业化厘清;由偏重文史的人文学科嬗变为社会科学;由侧重文本分析转向重视实地调研分析;进而剖析社会变化与民俗传统的传承之间文化建构关系。
现如今,曾经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乡土文化已经堂皇登堂入室。
比如:在民间美术方面,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妪成为国内国际的高等学府的座上宾,为莘莘学子现场演绎乡间淳朴的剪纸等民间技艺。
民间美术作品中某些介质可以充分彰现中国元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是其他民族所无法炮制的。
一、政治发展为民俗学提供了发展空间王缉思老师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中指出,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角色定位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经济治理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渐发挥着引领和参与的作用。
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经济治理体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国际经济组织和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权力和决策方式受到质疑,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稳定。
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变革中,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更多地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主张。
这一变革势必影响到全球治理格局,并给予中国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机会。
二、中国的角色定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和贡献使得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先,中国提出了扩大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议。
中国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方案。
例如,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加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减少发达国家的过多权力等。
这些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建设和改革。
中国加大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这些机构改革和重建。
中国还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此外,中国还通过举办主要国际经济论坛、倡导自由贸易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合作。
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中,中国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
首先,中国需要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王缉思:中国有种能耐让西方惧怕
王缉思:中国有种能耐让西方惧怕王缉思是一位备受尊重的中国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专家。
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他经常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并指出中国有一种能耐让西方国家感到惧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王缉思的观点,并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我们也将对王缉思的看法进行一些评价和深入分析。
王缉思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崛起和发展是西方国家感到害怕的原因之一。
他指出,中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西方国家开始感到焦虑和担忧。
特别是在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大型国际项目中的角色,更加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这些都让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受到挑战。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上的胜利,还表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积极的参与和影响力的扩大。
王缉思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也让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
中国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多的建设性作用,比如在气候变化、反恐、维护地区和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表现都让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王缉思还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也是让西方国家感到惧怕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非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一直以来被西方国家视为威胁,他们担心中国的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会对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影响力造成挑战。
尤其是在中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坚定和自信,也让西方国家感到压力和挑战。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感到惧怕的原因之一。
虽然王缉思认为中国有一种能耐让西方感到惧怕,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和挑战,更多的是合作和共赢。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贸易、环保、反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双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是日益加强。
全球政治大趋势
第十一章 新世纪的拉丁美洲(2学时)
一、拉丁美洲的历史概述
二、新世纪拉丁美洲的成就与挑战
网上互动课程四次:
第一次:一带一路热点问题分析(3学时)
第二次:中美贸易战剖析(3学时)
第三次:欧洲将走向何方?(3学时)
第四次: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3学时)
在线自主学习加直播课堂互动
平时考勤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教学评估
二、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与作用
第七章 日本政治走向(2学时)
一、战后日本的政治思潮
二、当前日本外交的特点
第八章 东南亚的现状与未来(2学时)
一、东南亚的历史演变
二、当前东南亚的政治与外交
第九章 中东政治(2学时)
一、战后中东政治的演变
二、当前热点问题分析
第十章 新世纪的非洲(2学时)
一、历史上的非洲
二、新世纪的非洲
2.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3.提高学生分析国际问题和国际组织的能力。
本课程本着“看问题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主题(2学时)
一、世界政治主题的演变
二、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
第二章 冷战后世界格局与中美关系(2学时)
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中美关系的特点
全球政治大趋势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432420
学分
2
英文名称
The main trends of global politics
先修课程
无
中文简介
本课程旨在为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提供宏大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知识,包括世界政治的主题、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区域与国别政治、一带一路热点问题分析等。
安全财富自由公正信仰:世界政治的五大目标
安全、财富、自由、公正、信仰:世界政治的五大目标政治学人本文作者:王辑思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
考察世界历史上的帝国兴衰、朝代更替、宗教冲突、殖民扩张、阶级革命、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民主改革等等现象,可以发现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中,确实存在不同的政治主题。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在这些现象和主题的背后,能否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实体中发现共同的原始驱动力,在推动世界政治的发展?换言之,在政治研究中能否找到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所有文明载体都追求的、跨越时空的主题,即我所称的“终极政治目标”?如果有,这些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五大永恒的政治目标一般来说,“和平”主要指的是避免战争以维护国家安全,而“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
和平与发展,即“安全”与“财富”,是自古以来世界政治的永恒目标。
几年来我通过阅读、国外考察、访谈和思考,发现安全、财富、自由、公正、信仰,是世界政治的五个永恒主题,也是五个终极目标。
其他政治主题,基本上是达到这五个终极目标的过程和手段。
政治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构成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世界政治的基本内容。
安全、财富、自由、公正、信仰这五大政治目标,在世界各国的宪法和官方文件中都不难找到。
美国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宣誓了美国人的宗教信仰,而美国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巴基斯坦宪法阐明:“伊斯兰教所规定的民主、自由、平等、容忍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将得到彻底的实行。
”第一,安全。
安全是个人、群体和国家生存之必须。
战争和暴力冲突,以及传染性疾病、饥饿、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伤害的突发事件等等,都构成对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在列举政治的终极目标时我之所以用“安全”的概念取代“和平”,是因为“安全”含义更广更深,包括从个人安全到国际安全的各个主客观维度。
4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2008年11月7日,“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作了题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的主旨报告。
以下为全文,选自《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
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
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
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
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
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
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
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分析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分析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中国自古就重视国家治理。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崛起,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全球治理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是指各国在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合作和制度化等方式,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国际安全,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
现代全球治理结构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个方面。
政府间组织是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是指绿色和平组织、红十字组织等。
全球治理结构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合作解决。
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存在差异化的利益和理念分歧,因此理性、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尚有待完善。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中国在1980年代初期加入联合国,其后不断加大国家在维护国际安全与经济全球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收紧和开放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因此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关注。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是在全球改进经济合作基础结构等领域上亦有很多探求。
中国为新开发银行主要股东国之一,也加入了国际广告组织。
三、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促进全球治理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愈发成为全球治理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国家。
1.国际秩序重建的贡献呈现中国在维护国际秩序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首先是近年来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建设,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国际互联网管理制度创建等领域。
此外,中国署名国《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全球制度变革中的支持者和生动实践者。
2.以身作则与价值主张打造品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
全球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国际战略
最后,就中国周边形势,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战可能性很小;二是中美中日之间军事威胁不大,目前主要是“难咽历史之气”的困扰;三是城市暴乱的频发趋势;四是全球治理“赤字”。
针对王院长最后提出的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和应对全球失衡与民族矛盾,社会群体矛盾频发,日趋复杂的全球发展格局”?我认为世界更需要“包容与和谐”。就人口增长严重失衡问题, 老龄化是引起了很多问题,诸如对社会保障基金带来的巨大压力,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参政决策比例增大引起的利益偏向,社会意识形态保守趋势等,然而老年人在知识价值创造与应用,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举足轻重的。因此,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互相认可,包容共济,老龄化与“青年群体膨胀”是发展的两个极端,调和这一矛盾需要两个群体的利益趋同引导,教育与宣传。
不确定性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气候变化,新经济增长点,地区经济一体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治理机制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核扩散相关的国际安全等。就当今国际格局与大国力量对比,王教授进行了精辟概要,欧-蹒跚而行,日-稳定欠活力,印-迅速而失衡,巴-活力但腐败,俄-快速高集权。由此产生了最大的确定性发展,即跨大西洋及亚太军事联盟格局,最大的不确定发展是中美关系与新兴国家间关系。
20110922-全球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国定发展趋势与不确定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格局与大国力量对比,中国周边形势与总体认识。
确定性的发展趋势分为如下六个方面展开,即人口增长严重失衡,跨国地区城市化移民潮与基础设施滞后的不可调和矛盾,资源短缺,民族宗教分离主义上升与宗教复苏,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化,个人小团体政治参与上升,国家权利分散下移。
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
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 王缉思/文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制订本国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各国决策部门必须对中长期的全球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近年来纷纷发表有关全球趋势、地区趋势、相关行业趋势的预测报告,作为制订战略决策的基础。
一些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加入了综合预测全球未来的行列。
本文将主要着眼点和逻辑起点放在全球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然后综合诸多因素,揭示中国将面临的主要国际挑战和机遇。
未来10—20年的全球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六大失衡现象、三种不确定性、三个层面的治理难题、两个基本稳定”。
六大失衡现象一、人口发展的失衡同20世纪70—80年代的“人口爆炸”忧虑相反,现在全球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以及国际新移民增加,已成为相互紧密联系的全球人口发展趋势,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问题。
世界人口到2025年将达80亿,其中只有16%的人口住在发达国家(1980年这一比例是24%)。
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很不平衡。
日本人口将从2012年3月的1.267亿下降到2025年的1.24亿。
俄罗斯人口已经比十年前减少了600万,将从2012年的1.4亿继续下降到2025年的1.3亿以下;欧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需要依靠外来移民维持人口数量的基本平衡。
发达国家中,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2012年8月,美国人口达到3.14亿。
平均每个美国妇女生育2.1个孩子,外来移民数量的增长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也保证了美国人口以比较理想的速度增加。
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国,预计到2025将赶上中国。
整个非洲、中东和高加索地区、南亚,以及拉美部分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世界人口发展的失衡,产生了两大全球性社会问题,一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中国的老龄化;二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青年的高失业率问题,容易因此产生社会动荡和暴力行为。
6421 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角色及贡献
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角色及贡献引言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产生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需要建立全球治理机制,使各国能够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而中国在近年来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角色,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球治理的意义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国际组织、协定和制度等,培育多边合作的机制,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各国努力实现共同发展的国际性活动。
全球性问题是跨越国界的、影响整个世界的、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案需要来自各方的合作与协商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的问题。
一些重要的全球性问题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社会公正、发展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都与全球治理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
建设更为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各国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的必修课题。
全球治理的发展在全球治理领域,联合国作为最高政治论坛和协调合作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随着全球治理领域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的问题。
没能反映新的国际力量的崛起、不能有效应对新型威胁与新挑战。
因此,各国争取构建区域和全球治理架构以实现其利益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一些国家还在建设不同类型的新全球治理机构。
而中国在尝试着发挥其在全球治理中更为积极的作用。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贡献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面临的安全、发展、治理等问题越来越多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积极探索全球治理中的应对策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发挥的重要角色体现在:(1)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大力推动了多个重要的全球经济体系,例如部分贸易协定、区域合作机构,和多边金融交流项目。
中国还高度关注世界贸易体系在WTO框架下的维护。
(2)建设一体化公共产品中国参与众多国际安全治理机构,投入人力和资源,建设支持和维护国际和平秩序、打击国际和平与安全常识、支持国际应急救援和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一系列公共产品。
全球治理新观察与中国角色再思考
全球治理新观察与中国角色再思考
王传剑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 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对长期以来主要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造成了强烈冲击,也使全球治理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新兴大国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但要真正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一员,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时代背景需要新的战略思维,究竟以何种身份和角色参与全球治理进程,进而推动国际秩序朝向真正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战略课题.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王传剑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加在中国身上的"领导者"光环r——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担当 [J], 任洁
2.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综述之四[J], 周志勇
3.俯瞰全球治理描绘大国担当——读《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 [J], 程文婷
4.全球治理绩效指标:全球治理新向度及其与中国的互动 [J], 董柞壮
5.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角色定位——基于全球治理的思考 [J], 吴伟升;赵华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
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给我布置的题目叫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化角色。
我想来想去中国的全球化角色似乎不是特别好讲,我就顺着我的思路简单来讲,到最后其实大家也可以得出几个结论,所以我就把题目稍微修改了一下。
大概的结构的是这样,一个是我觉得我们未来的十年到十五年有一些相对确定的全球发展趋势作为我们可以预知的。
还有一些是不够测定的,就是我们很难预知的或者我们猜想到有这样一些发展但是不是很有把握。
第三根据相对确定又不够确定的全球发展趋势讲大国关系与战略力量格局的动向,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然后再介绍中国周边的形势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趋势。
最后一个总结我们到底面临着怎么样的国际机遇与挑战,也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相对确定的全球趋势(一)人口增长率下降和老龄化相对确定的全球趋势,第一个相对确定的趋势就是以人口增长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
世界人口增长率已呈下降趋势,但是人口总量还是在上升。
过去我们稍微年轻一点的时候说世界人口太多了,人口暴涨,现在全球的观察家们更多担心是全球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和全球新移民的增加,这些人口发展趋势我认为是基本确定的,就是很难去改变的。
现在世界总人口将近70亿到了今年,人口增长率是1.2%,其中发达国家人口是12亿多,增长率是0.3%,发展中国家人口是56.7亿,增长率是1.4%。
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人口,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6个孩子,在发达国家只有1.6,就是你看1.6个一对妇女生1.6个孩子,当然人口是下降了,发展中国家高于。
而全球每年竞争的95%的人口都在发展中国家。
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世界各国地区的人口增长是很不平衡的。
日本人口的绝对数已经下降,俄罗斯正面临着从来有过的战争性人口减少问题,2010年人口较2002年减少了近600万。
为什么俄罗斯人口减少呢?这个生育率下降还有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实际上在全世界比较低的,特别是男人酗酒的问题很严重。
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中)
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中)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相对确定的全球趋势(五)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全球财富和权力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将出现更大的分化趋势第五就是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
全球化财富将出现重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将出现更大的分化。
今天给我布置讲座的主题之一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阻挡不住的,虽然有反全球化的运动,全球化的潮流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民族主义或者说贸易保护主义阻力而受到阻挡。
这一个长期的趋势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全球信息流通将更为便捷。
2010年全球2/3的人有50亿的人拥有手机,以前不能想象,现在农民工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没有手机的民工都不多。
1/4以上的人可以上网,信息流通的趋势将继续发展。
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点正在向新兴经济转移,新兴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迅速扩大。
于是乎制造业、资本、技术、工作机会由发达国家到法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也就是说因为新兴国家的发展速度大,而发展中国家的速度慢,当然制造业就要往这方面发展。
未来15年里,服务业的全球化同制造业的全球化将同步发展,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将保持明显优势。
怎么说呢?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制造业到2020年前后,包括汽车、电脑、手机这些看起来原来是属于高级产品,和许多商业、服务业都在产生高增长,而对于中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垄断制造业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说造电脑在美国还有多少家在造电脑?造汽车中国现在已经是造的实际上最多了,你发展下去,印度也会造更多汽车。
然后造车、汽车制造将要中国、印度这些国家发展,也就是说从日本、美国由原来的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因为这些国家低工资,其他的资源也发展便宜,包括电力、基础设施、交通都比较便利,这样增加除了中国、印度发展中国家以外,还有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墨西哥、罗马尼亚、突尼斯等国家,就是你以后看到世界上去买商品,你就几乎别想买美国生产的衬衣,或者说欧洲生产的小手工艺品,都别想。
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与中国角色转型
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与中国角色转型
于宏源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22()10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南北发展失衡、大国地缘竞争失序、全球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等挑战日趋上升。
如何应对发展赤字、如何改革和加强联合国发展治理体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加强全球治理的重
要关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全球发展赤字的复杂局面,2021年9月,习近平主
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要“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行动导向”。
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和落实凸显了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于宏源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努力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疑虑
努力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疑虑
王缉思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实力迅速增强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甚而遭到质疑、误解和诋毁.如何应对横亘在中外之间的认
知“铁幕”,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能否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看待这些质疑,能否对自身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做出耐心、虚心而又有
说服力的解释,本身就是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意愿和能力的一大考验.
【总页数】1页(P1)
【作者】王缉思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胡锦涛和平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2.中国外交三十年——从和平与发展到和平发展道路
3.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内
外的标志性特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简介4.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亚洲发
展(笔谈)(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亚洲发展(笔谈)(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亚洲各国的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国际大局看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 王缉思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42-44页
主题词: 国际政治;中日关系;太平洋战争;学习西方;中日战争;自然资源;殖民统治;武力征服
摘要:一、国际大局的演变与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 从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结束的50年间,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是西方大国在全球争夺霸权、领土、自然资源,实行武力征服和殖民统治。
惨烈的战争接连不断,许多国家生灵涂炭。
日本作为学习西方的后起大国,加入到霸权国家的行列。
中国则处在丧权辱国、国土分裂、政权分割、。
对我国国际环境和美国战略走向的几点估计
对我国国际环境和美国战略走向的几点估计王缉思【期刊名称】《现代国际关系》【年(卷),期】2002()11【摘要】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 ,既意义重大 ,亦殊为不易。
因为“9·1 1”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本就错综复杂 ,无抽丝剥茧之功根本就难窥其“真实” ;而要以“我”为主对本已复杂的国际环境作出判断,更会因每个人观察角度、分析方法的差异而见仁见智。
这也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判断存有较大争议的原因所在。
为此 ,《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于 1 1月 5日以“如何评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为主题 ,举行为时 1天的研讨会 ,来自京城的国际问题知名学者、专家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各叙己见 ,热烈交锋 ,予人以诸多启发。
现将之分别加以整理刊登 ,以飨读者。
【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国际环境;国际关系;战略走向;世界形势;国际问题;重大问题;“9·11”;人观;专家;个人【作者】王缉思【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15;D81【相关文献】1.走向21世纪的国际环境与我国的发展 [J], 李建立;李庭珠2.美国的战略走向及中美关系之回顾与展望(第五届“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蔡翠红3.评美国东西方中心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估计和几点思考 [J], 孙延绵4.从《国家网络战略》《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看美国网络安全政策走向及对我国的影响 [J], 张博卿5.从《国家网络战略》《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看美国网络安全政策走向及对我国的影响 [J], 张博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2008年11月7日,“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作了题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的主旨报告。
以下为全文,选自《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
我想分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
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
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
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
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
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
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
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
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
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四是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或传染病。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健全民主与法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只有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才能妥善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让中国的快速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过去,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
新的挑战需要中国扮演新的全球角色,这就是走出一条基于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火车头,还要为保护人类的共同资源做出更大贡献。
这条道路,决定了中国不能搞军事扩张,同时要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摩擦和资源获取方面的竞争控制在最低限度。
这条道路,还决定了中国既要自主创新,加大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投入,也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
其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二个特点,是全球范围的宗教势力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正在复苏。
冷战结束意味着两大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
但是人类历史从来都充满着思想激荡。
人们在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矛盾中,依靠和寻找着精神依托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感。
于是,在传统宗教的复苏中,一部分宗教势力复归到所谓“原教旨主义”,并得到部分群体的拥戴;而恰恰当这些群体是自认为处于弱势的民族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就相互纠缠在一起,产生一些国家内部民族分裂的倾向,并往往受到国际势力的干预。
对于国家意识、宗教意识、民族主义来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受到冲击,人口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加快,各国的相互了解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的对外开放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我们”和“他们”的差别,增加了许多人对本国、本教派、本民族的认同感,使他们更加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抵制外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加剧了社会发展失衡,经济民族主义明显上升,表现为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国际资本流动的警惕和抵制。
虽然宗教和民族主义都有某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但也可能被引导到破坏和平、稳定、繁荣的方向上去,造成不同宗教、教派、民族之间的隔阂甚至仇恨。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一向关注世界范围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开放,也包括对世界各个文明和各种民族文化的思想开放,从世界文明中吸取精华。
中华文明本身就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民族特色,因此而丰富多彩。
中国人提倡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主张相互隔绝、仇视或民族分裂,更反对用暴力方式解决宗教、教派、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
中国可以而且应当扮演的角色,是在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和谐。
毫无疑问,中国在加强本国文化建设的同时,希望扩大自己对外的文化影响和“软实力”。
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就是将本国、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传统,同其他国家和民族分享,并使之成为人类普适价值体系一部分的过程。
其实,中国所推崇的和谐思想,在世界其他文明和宗教中也都有所体现,只是理解和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其他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人可以而且应当做的,首先是建设国内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相互包容。
同时,还要同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方面有差异的国家扩大共识,增加相互理解。
中国的经济开放与文化开放同时并举,中华文明就能在各个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三个特点,是权力中心、财富中心和发展驱动力正在发生转移。
近年来,国际政治格局和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深刻变化。
冷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得到稳固,欧洲联合势头加快,日本在亚洲经济中是领头羊。
发达国家掌控着国际机制的制订和执行。
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国家的整体实力出现了相对削弱的迹象。
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其他一系列对外行为,损害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削弱了它的软实力。
现在美国经济又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硬实力”也受到伤害。
欧盟和日本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口的老龄化、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减少,都对经济造成了制约。
目前,国际金融动荡对欧洲的打击甚于美国。
就整体而言,发达国家信心下降,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压力。
相比之下,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诸多新兴国家,抓住了全球化的发展机遇,迅速增强了国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西方人最近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增长在东方,债务在西方”;“历史的火炬似乎正在从西方传递到东方”。
①但是,世界权力、财富和驱动力的重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风暴、阻力和陷阱。
随着权力、财富、驱动力的转移,困难、麻烦和批评也会转移。
此外,这种“历史火炬”的转移是否代表着一个长远发展趋势,其历史意义是什么,还有待观察和深入研究。
从地理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东方”国家,而且力促“东方”即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安全机制的完善。
但中国不会以“东”、“西”划界,去决定自己的安全战略,去组织或参加军事同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中国也会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考虑到区域内外国家的利益和愿望。
由于中国的经济合作已经拓展到“东西南北”的全球范围,中国的战略谋划不会受限于“东方”、“西方”的概念,不去同别的大国划分或争夺“势力范围”。
由于在新兴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这一权力与财富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格外引人注目。
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大国崛起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冲击世界秩序,引发国际冲突,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规律,中国的崛起也不会例外,中美最终的对立和冲突于是不可避免。
这种疑虑,提出了中国在处理当今国际事务时不能不予以重视和回答的一个问题,即中国如何评估、如何运用自己日益上升的实力和影响。
应当认识到,尽管中国不断宣示自己的和平意图,强调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国际上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很可能还要增加而不是减少。
对此需要保持冷静头脑和平常心。
同时,一般性的政策宣示和对“中国威胁论”进行驳斥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明晰的战略谋划,打破所谓“大国悲剧的历史定律”。
在世界权力和财富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十分客观冷静地估计自身实力,力戒虚浮之风,谨慎分析各种国际力量的消长;既坚持国际道义原则,又避免不必要地卷入国际政治斗争的中心旋涡。
第一,中国将坚持不结盟的政策,不搞大国集团政治;第二,中国将坚持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与合作态势,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来决定国家关系的远近亲疏;第三,中国要创建出一个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内需为基点的、不过分依赖物质资源的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这样,在国际格局转换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就能够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稳定因素。
在上述三个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很自然地观察到当前世界政治的第四个特点,也即核心的特点——国际规则和秩序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国际政治最原始的规则,是所谓“丛林规则”,即弱肉强食,无法无天。
但是,涂炭生灵、两败俱伤的战争教训,以及国家间经济上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催生了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机制和规范。
然而无数事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和现存的全球合作机制,远远地落后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机制赤字”。
例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很高但进展缓慢;多哈回合谈判失败证明世界贸易体制亟需修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力应付日益扩大的国际金融动荡;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全球合作机制远未建立;国际人道主义干预的原则和规则争议很大;国际社会缺乏处理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的共识;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其行为需要纳入规范的轨道;八国峰会近年来邀请了五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其中,但尚未形成有长远设想的、更具代表性的大国协调机制,应付日益紧迫的全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