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结构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结构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c0cd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8.png)
生态系统结构生物教案教案名称:生态系统结构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2.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维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生态瓶、植物、小鱼、石头、沙子等教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二、探究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作用(10分钟)1.教师发放生态瓶、植物、小鱼、石头、沙子等教具,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探究生态平衡(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瓶实验,观察生态平衡的状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学反思:在探索生态系统这个神秘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五年级的小朋友们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通过两课时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还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我们家后院的小池塘,或者学校附近的树林,它还包括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骨架。
非生物部分像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必需品。
我们亲手制作的生态瓶,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小鱼依赖这些氧气生存,而石头和沙子则提供了生态系统的基础——陆地。
每一个部分都不可或缺,每一种生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第二个课时,我们探讨了生态平衡这个fascinating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7bbf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8.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讲解生物部分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讲解非生物部分的组成: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4.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1)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
(2)讲解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3)举例说明食物链:草→兔→狼。
(4)讲解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
(5)举例说明食物网:草→兔→狼;草→羊→狼;羊→狼等。
(6)讲解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金字塔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呈现出的金字塔状分布。
(7)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5.实验观察(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
(2)让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提倡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结构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5070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3.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4)学会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利用资料分析法,研究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生态的关爱之情;(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资料、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2)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组成成分;(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2)阐述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案例分析(1)出示生态系统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2)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注各组成成分及关系;六、教学拓展1. 引入生态系统的相关拓展知识,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如湿地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方面的作用。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dede5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2.png)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难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3.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介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生产者:强调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消费者:讲解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它们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分析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特点,如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
分解者:说明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总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讲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以一条简单的食物链为例,如草→兔→狐,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e486d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2.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结构的能力,提高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与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4.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学生思考。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PPT,包含图片、动画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素材:收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影响的具体案例。
3. 教学道具:生态瓶、食物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阐述其对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性。
3. 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介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4.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
5. 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详细讲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7.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8.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85845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3.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2)运用图表、资料等,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2)阐述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2)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2)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3)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认识;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PPT、案例资料、图表等;2. 教学器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3.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与演示:运用PPT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合实例展示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f0c87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3.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2. 难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平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及相关案例。
2. 案例材料:收集有关生态系统实际案例。
3. 课堂讨论工具:划分小组,准备讨论所需材料。
【导入】(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新课讲解】1. 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阐述其对生物圈的作用)2. 生态系统的结构(讲解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举例说明各成分的作用)3.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解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小组讨论】1. 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2. 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 搜集更多关于生态系统的资料,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六、教学章节: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之一——生产者【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生产者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fa6cf6240c844769eaeec0.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讨论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概述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生态缸,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认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来进行设计的。
利用学生课外制作的“生态缸”为教学引线,通过现场展示一个具体而微的生态系统,实现情境创设,将“锚”抛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之上。
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情境下交流协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通过“目标自由评价”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实现效果评价。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的重新组合,将必修三P11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进行调整。
带领学生制作生态缸,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借助于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突破重难点,并借此抛下本节课的“锚”—— “如何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其次,学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类,最后得出四种组成成分;在学习食物链、食物网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绘制食物网,然后全班分析交流得以突破该重难点;最后,通过“目标自由评价”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巩固提升,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步骤: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学手段:学案教学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尝试对“生态系统”下一个定义。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ac55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d.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2af217c1cfad6185fa7d4.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f58c9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b.png)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掌握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3.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教学准备:1.PPT课件: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结构2.生态系统模型或图片:用于示范和展示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3.生态学相关视频或图片素材: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用于教师备课和回答学生提问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展示生态系统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是否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引导学生探讨和思考。
第二步:介绍生态系统(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地理环境和能量转化组成。
2.教师用PPT课件依次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类、地理环境、物种多样性、食物链和能量流动。
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三步: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25分钟)1.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教师展示一个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图示,解释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换和流动过程。
第四步:生态系统的保护(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案例和后果,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措施,如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用水和鼓励环保行为等。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增加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提出一条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提出相关问题和疑惑。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的责任。
生态系统的结构 优质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 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21283baf45b307e8719766.png)
【活动四】下图表示某草地生态系统,据图回答问题(展示图片)
总结:书写食物链的注意事项
(图片展示,上述图片,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2)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都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四、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重点、难点)
六、习题小练
七、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师: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和消费者的关系
4.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及相关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举例,生态系统,导入生态系统的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城市生态系统--双辽)
提问:生态系统有大有小,类型各异,但其结构是固定的。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设趣导疑)
3、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活动一】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①物质②能量③功能
(2)生物成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718f0371fe910ef12df89e.png)
人教版生物高二年级必修三第5 章第1 节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 章第1 节。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本小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材以“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为切入点,逐一具体地讲述了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同时一一对应地对各种成分推而广之,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交待的一清二楚,并针对消费者又依据其食性不同分为不同级别。
介绍到此,足以吻合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最后,教材又概括性地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说明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材以初中生物学为基础,讲述了营养级的概念,最后以“温带草原示意图”为例形象地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二.课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前面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前面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生态系统功能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目标(1)通过构建生态鱼缸,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我为自己代言”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生态鱼缸中食物链的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举例身边生态系统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4232b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e.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功能。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物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准备生态系统模型或实物模型,以便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强调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组成(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生态系统功能: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5. 生态系统平衡:探讨生态系统平衡的概念、意义及其维持机制。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及平衡机制。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__和____等组成。
2.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非生物因素D. 捕食者)3.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5cb34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b.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存在。
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土壤、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图表法: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展示图表: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类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其他生态系统:沙漠、海洋、城市等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18e80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f.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3)实例材料。
2.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主学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的内容。
3. 课堂讲解(2)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讨论;(2)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68079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3.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3. 让学生了解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环境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3. 生物成分的分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 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关系,重点阐述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图。
2.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讨论的活跃度来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件: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
2. 视频资料:生态环境的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实际运作。
3. 实物模型:生态系统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参考书籍:关于生态学的基础教材和参考书。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八、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530a4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8.png)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意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因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部分。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意义和应用。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二章:生物群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4 教学活动: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第三章:生物种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3.2 教学内容: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种群密度、分布范围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3.4 教学活动:讲解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3.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优质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1
![优质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1](https://img.taocdn.com/s3/m/35f9d3c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a.png)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构造一、教学目的学问目的: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互相关系,实力目的: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育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实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构造模型,培育学生思维实力和想象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互相关系,浸透普遍联络的辩证观点的教化;2、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浸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展生态观点的教化,让学生相识到爱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探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课时支配:第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探讨式、讲解法、归纳法、五、教具打算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导入:【教师】第二章学习了种群与群落分别是什么呢?【学生】种群是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而群落是全部生物的集合。
【教师】假设再加上无机环境呢?【学生】生态系统【教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新课推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教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同学们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大家能不能说说,要成为生态系统,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生物和无机环境;有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可让学生适当举例)【教师】请大家看看88页左侧的问号,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栽培了各种植物,那么动物动物园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学生】不能,因为不同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络和互相影响,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多种多样。
【教师】特别正确。
生态系统的类型,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深林,一条河流甚至一个鱼缸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小的生态系统又可以结合成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学生】生物圈【教师】我们将其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和人工。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76ae2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9.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结构的基本观点和组成。
2. 能够识别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 理解营养结构的观点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观点和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以便让学生直观理解。
2. 准备相关的观点性问题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拟实验,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4. 复习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以便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因素。
2. 讲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通过实验数据和实例,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讲解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通过实例和图片,讲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结构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 探究活动:以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并讨论这两种结构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教室讨论:让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其他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7. 作业安置:让学生回家搜集一些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并思考如何珍爱和维护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重要性,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其中的作用。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影响因素,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
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讲解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
导入:
【老师】第二章学习了种群与群落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种群是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而群落是全部生物的集合。
【老师】如果再加上无机环境呢?
【学生】生态系统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新课推进: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老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同学们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大家能不能说说,要成为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生物和无机环境;有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可让学生适当举例)
【老师】请大家看看88页左侧的问号,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栽培了各种植物,那么动物动物园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不同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
有机整体多种多样。
【老师】非常正确。
生态系统的类型,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深林,一条河流甚至一个鱼缸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小的生态系统又可以联
合成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生物圈
【老师】我们将其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和人工。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模型构建
【老师】在几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相同的成分吗?
【学生】阳光、水、空气、土壤。
都有无机环境
【老师】很好,除生物以外的无机环境,就是生态系统的第一个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等。
【老师】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条件,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老师】生物是怎样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
【学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稳定化学能。
【老师】非常好。
其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生产者的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从同化作用来看,生产者属于自
养型还是异养型?
【学生】自养型
【老师】除了绿色植物外,大自然中生产者还有哪些呢?
【学生】硝化细菌、铁硫细菌—化能合成作用
【老师】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有什么不同?比如能量来源方面
【学生】光合作用能量来自光能;化能合成作用能量来自化学能(硝化细菌就是通过分解氮气释放的化学能作为能量的)
【老师】生产者能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被其他生物利用,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老师】除生产者外,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一些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必需直接或间接通过摄入植物来补充物质能量的动物,称为消费者。
从同化作用来看,消费者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
【学生】异养型
【老师】其中,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性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称为三
级消费者。
消费者虽然不能合成有机物,但它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水、CO2)重新供给生产者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比如蜜蜂传粉。
同学们请思考:藤本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学生】菟丝子属于消费者,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也不见得所有消费者都是动物。
【老师】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它能够把动植物残骸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一重要的角色是(分解者)。
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营
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不包括寄生细菌,寄生细菌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也包括某些腐食性动物(如蜣螂、秃鹫、蚯
蚓等),能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
再为植物所利用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分解者会怎样?
【学生】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粪便会堆积成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毁
【老师】因此,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运动、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老师】在池塘生态系统中,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
【学生】(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老师】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是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
【老师】请同学们参考书本图5-3的模型,给“风吹草低见牛羊”图构建一个属于它的模型。
【学生】学生讨论、活动;教师点评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老师】试着练习: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吃狐狸,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
(强调:箭头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归纳: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草到老虎总共有四个“营养级”。
【老师】设问:那么怎样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呢?
【学生】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等。
归纳: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没有分解者。
【老师】举例:有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是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为什么?练习: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分别一一列出。
【学生】答:9条。
(1)草─→兔─→狐
(2)草─→兔─→猫头鹰
(3)草─→鼠─→猫头鹰
(4)草─→鼠─→狐
(5)草─→鼠─→蛇─→猫头鹰
(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老师】观察: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学生】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归纳: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
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答:兔、鼠、蛇、吃虫鸟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答:吃虫鸟、蜘蛛、青蛙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答: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老师】归纳: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同的生物吃。
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
提出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叫食物网。
【老师】知识拓展:是不是只有通过捕食关系才能构成食物链?
草→兔→狐→虎(捕食链)
马→马蛔虫→原生动物(寄生链)
植物落叶→蚯蚓→节肢动物(腐生链)
归纳: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都是食物链。
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老师】思考:假如食物链中某个环节安生了变化,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呢?例如:上图中猫头鹰减少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老师】引导回答:直接影响是鼠和兔,然后再间接影响其他生物。
【老师】总结: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七、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二、营养结构
八、随堂练习
1.下列哪一组生态学名词的排列顺序是从简单到复
杂的( )
A.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生物体、类群、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
C.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
D.种群、类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2、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次级消费者B、初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