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详细描述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临床路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两者在协调 上存在困难。
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不足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难点和不足。
详细描述
难点在于中医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05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优化建议
临床路径的意义
01
02
03
04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
临床路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 分配,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
疗成本。
促进学术交流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 流程,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提
高医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可 以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
定义与背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 、情绪等因素有关。
定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指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机制,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 导,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的一套标准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
背景: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治
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 路径中的中药外治方法, 分析其针对消化性溃疡的 疗效。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消化性溃疡的中药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药治疗

炒 延 胡 、制香 附各 1 g 0 ,甘 草 3 。加减 :气 郁 化 火 ,痛 势 急 迫 , g
嘈杂吐酸,舌苦 ,苔黄 ,加姜川连 2 ,炙乌贼骨 1g g 2 ,煅瓦楞 孑 1g 5 。气滞血瘀 ,刺痛 ,痛处 固定,板胀拒按,舌质紫 ,去
柴 胡 加 失笑 散 1 g ( 煎 ) 出血 ,另 服 参 三 七 , 白芨 粉 等 分 , 2 包 :
【 y r s P pi le; Ke wo d 】 e t u c rTCM; e t n c Trame t
消化 性 溃 疡 是 人类 常 见 病 ,是指 发 生在 胃 和 十 二 指 肠 球 部 的慢 性溃 疡 。疾 病 常 呈 慢 性 过 程 ,病 史 可 达 几 年 或 数 十 年 , 以 上 腹痛 为 主要 症状 ,发 作 时 疼痛 呈节 律 性 ,有 出血 、 穿孔 、幽
1 临床资料
消化 性 溃 疡 4 0例 ,其 中 胃溃 疡 1 2例 ,十 二 指 肠 溃 疡 2 8 例 , 年龄 最 小 者 2 0岁 ,最 大 者 4 8岁 ,男 病 人 2 5例 ,女 病 人 l ,均 有 典 型 临床 症 状 , 消化 道 钡 餐 检 查 或 纤 维 胃镜 检 查 5例 经
【 关键 词 】 消 化 性 溃 疡 ; 中 药 ;治 疗
[ sr c ] P pi le o Ab ta t e tcuc ri ac mmo ie ss wi ec aa tro rg lr an rc re t t.raigp p i le M e t s nds ae , t t h rce f e ua i,e u rn cT e t e t u cri TC t am hh p e n c n r
临 床 常 见 的 症 候 有 肝 胃不 和 ,脾 胃虚 寒 两 大类 ,治 疗 原 则 以调 和 胃气 , 疏 肝 运 脾 为 主 。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证候重点( 一 ) 肝胃不与证 : 胃脘胀痛 , 窜及两胁 ; 善惋惜 , 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 ; 嗳气屡次 ; 口苦 ; 性急易怒 ; 喧闹泛酸。

舌质淡红 , 苔薄白或薄黄。

( 二) 脾胃气虚证 : 胃脘隐痛 ; 腹胀纳少 , 食后尤甚 ; 大便溏薄 ; 肢体疲倦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消瘦。

舌淡苔白。

( 三) 脾胃虚寒证 : 胃脘隐痛 , 喜暖喜按 ; 空肚痛重 , 得食痛减 ; 纳呆食少 ; 畏寒肢冷 ; 头晕或肢倦 ; 泛吐清水 ; 便溏腹泻。

舌体胖 , 边有齿痕 , 苔薄白。

( 四) 肝胃郁热证 : 胃脘痛势迫切 , 有灼热感 ; 口干口苦 ; 吞酸喧闹 ;浮躁易怒 ; 便秘 ; 喜冷饮。

舌质红 , 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 五) 胃阴不足证 : 胃脘隐痛或灼痛 ; 似饥而不欲食 , 口干而不欲饮 ; 口干舌燥 ; 纳呆干呕 ; 失眠多梦 ; 手足心热 ; 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有症状 / 证候施护( 一) 胃脘痛苦1、察看痛苦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 做好痛苦评分 , 可应用痛苦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记录详细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歇息 , 防止活动及精神紧张。

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刻报告医师 , 辅助办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 , 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 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 , 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 , 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 , 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 , 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 , 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 二) 嗳气、反酸1、察看嗳气、反酸的频次、程度、陪伴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发生时宜取坐位 , 可饮用温开水 ,若空肚时出现嗳气、反酸, 应立刻进食以缓解不适。

消化性溃疡怎么治疗-六味中药见效快!

消化性溃疡怎么治疗-六味中药见效快!

消化性溃疡怎么治疗?六味中药见效快!在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消化性溃疡这种病,西医治疗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中医疗法见效快,健脾、温脾、养胃、和胃等行之有效。

★ 1、健脾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治法。

包括补气健脾法,补气升陷法。

前者见于脾气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肠鸣便溏,短气懒言。

代表方为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后者用于脾虚中气下陷,症见脱肛、泄泻、气虚便秘、气虚发热、久痢等。

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方。

★ 2、温脾即通过温补脾胃之阳,以消除中焦虚寒的治法。

包括温运脾阳法,温胃祛寒法。

前者见于中焦虚寒之呕吐、泄泻、腹痛喜按。

代表方为大建中汤、小建中汤、温脾汤。

后者见于素体阳虚胃寒,症见胃痛喜热,或寒邪客胃、发病较急、胃脘胀痛、呕吐。

代表方为良附丸、吴茱萸汤。

★ 3、养胃即通过养脾胃之阴,以恢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治法。

包括滋养脾阴和胃阴。

前者用于脾阴不足、运化失常之长期低热、口干舌燥、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

以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

后者用于胃阴不足、胃液枯槁之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烦渴思饮、肠燥便干。

以益胃汤、甘露饮为代表方。

★ 4、和胃即用消导食积的方药,消除气滞食积,以调和胃气的治法。

用于饮食积滞停聚中焦而生湿蕴热,症见脘腹痞满、嗳腐噫气、大便不畅。

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为代表方。

★ 5、降胃即用顺气降逆的方药,以纠正胃气上逆的治法。

包括温胃降逆法和清胃降逆法。

前者用于因寒所致之呕吐、呃逆,以大半夏汤、旋复代赭汤为代表方。

后者用于热证所致之呕吐、呃逆,以橘皮竹茹汤、黄连苏叶汤为代表。

★6、疏肝即通过解郁、理气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的治法。

主要用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致胃脘两胁攻撑作痛、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者,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代表方。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

外邪侵袭
寒邪、湿邪等外邪侵入人体,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气血
瘀滞。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 血瘀滞,形成溃疡。
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情绪波动时 加重,伴有嗳气、反酸
等症状。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 苦,食欲不振,大便干
结或稀溏。
脾胃虚寒型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食欲不振,四肢不温,
脾胃虚弱
外邪侵袭
脾胃虚弱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易受饮 食、情志等因素影响,导致消化性溃疡。
寒邪、热邪等外邪可直接侵犯脾胃,影响 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
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出现上腹部 疼痛,多呈隐痛、钝痛或饥饿 痛,可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消化不良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 可导致营养不良。
推拿按摩注意事项
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 刺激,同时注意保暖,避 免感冒。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原则
以温热为主,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坚硬、辛辣等食物。
食疗方剂
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等,有助于养胃、健 脾、和胃。
饮食注意事项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 食物中毒等事件发生。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收敛生肌等作用 的中药汤剂,通过灌肠方式注入 肠道,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
理的效果。
注意事项
中药灌肠需注意灌肠液的温度、 流速和灌肠深度等细节,同时需 注意灌肠液过敏和肠道刺激等问
题。
05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01
02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还包括手术后的残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相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疼痛,并伴有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怒、药物刺激、外邪侵袭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膜受损而成。

中医辨证治疗将消化性溃疡分为以下五型,现分述如下: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胃。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

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

治宜化瘀止痛。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胃溃疡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胃溃疡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胃溃疡治疗方法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木瓜姜醋治胃溃疡【功能主治】健脾化瘀,平肝和胃,祛湿舒筋,散寒解毒。

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木瓜500克,生姜30克,醋500克。

【用法用量】将以上3味一同放入沙锅内,用小火炖熟。

1剂分3次服用,每天1次,连续服用3~4剂。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9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

三七白芨治胃溃疡【功能主治】消肿定痛,收敛止血。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三七粉、白芨粉、生大黄粉克6克(冲),仙鹤草、煅瓦楞子克20克,枳实9克,陈皮、茯苓各15各,清半夏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5例,临床痊程34例,好转1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天。

白芍延胡索治胃溃疡【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芍40克,延胡索20克,十大功劳叶、五灵脂各15克,白及30克,乳香、没药、生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口服;每日1剂,半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若胃酸偏低者,加乌药10~15克;若胃酸偏高者,加乌贼骨10~15克。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6例,其中,治愈者50例,显效5例,无效1例。

对治愈者随访2年,未见复发。

党参黄芪治胃溃疡【功能主治】益气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胃脘胀痛、泛酸纳少、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白。

【偏方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茯苓、白术各10克,当归20克,三七6克(研粉吞服),赤芍15克,枳壳、广木香、乌贼骨、浙贝、甘草各10克。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 主要是指在 十二指肠和 胃部 发生的慢性 溃疡 病 ,因为 溃疡 的形成与 胃蛋 白酶 和胃酸的 消化作用有 关从而得名 …。消化性 溃 疡可 以发生在任何年 龄段 ,其 中以青 壮年多发 ,临床 常见症状为慢性 周 期性发作的上腹疼 痛 ,并且 出现节律性发作为 主要 特点 ,常常伴有 反 酸、烧灼感 、呃逆 、痞满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有实有虚 ,其 常见病 位在胃部 ,亦 可以涉及脾 、肝 。胃气不和 ,寒 邪客胃 ;或 胃失和降 , 饮食不节 ,或肝失疏泄 ,气 郁伤肝 ,气机 阻滞 ,横逆犯 胃;或中气虚 寒 ,脾 阳不足 }或失其濡养 ,胃阴受损 ,导致失于和 降,胃气郁滞 , 不通则 痛 ,从 而导致 了消 化性溃疡 的发生 。辨证 以虚实 、寒 热 、血 瘀 、气滞 为纲 ,临床治疗 时要做到邪正 兼顾 ,治则为 止痛疏理气机 , 寒 热平调 ,整 体治疗 ,得 以畅顺气 血 ,得 以调 理 阴阳 ,得 以脏腑调 和 ,与此同时溃疡得 以治愈 。本文对于 佛 山市南海 区第二人 民医 院中 医内科所 收治的消化 性溃疡 患者 160例 ,对 其进行辨 证施治 ,现将 治 疗 结果 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 与方 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 性 ,68岁 ,退干 ,患慢性 支气管炎伴 阻塞性肺气肿 多年 , 每遇寒冷季节容 易发作 。症状 逐年加重 ,临床表 现为 :气短 ,痰 鸣 , 呼吸迫促 ,心悸 ,头眩 ,形寒 肢冷 ,双下肢 轻度 浮肿 ,大便稀 薄 ,欲 解难禁 ,活动后 调泄失控 , 口唇紫暗 ,舌 红苔白腻 ,脉弦 滑而数 ,曾 用西 药抗感 染 ,平喘 治疗 未效 ,喘促 加重 ,心悸 不 宁 ,动 则尤 甚。 治则 :温 肾扶脾 ,祛痰 平喘 。处方用 :制附片20g (先 煎 )、淡 干姜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破损,并伴有出血和炎症。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与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述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上,引起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胃液和胃蛋白酶酶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性溃疡被归为“痞满”、“积滞”、“实热”等病证范畴。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思路是调整身体内环境,改变体质,以达到消除病因,疏通经络的目的。

二、中医研究成果1. 调理饮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会从饮食着手,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饱过饥,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容易导致脾胃失调,加重溃疡的症状,调理饮食是中医治疗溃疡的关键一步。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常用的药物包括升麻、甘草、白术、黄连、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胃、抑制胃酸分泌等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溃疡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3.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在胃经、脾经、肝经和胆经上有一些穴位与胃肠道的功能密切相关,针灸疗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中脘、太冲等。

通过针灸可以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胃脘痞满和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防治特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注重个体化,根据个人的脾胃虚寒还是热盛,痰浊的多少来进行辨证施治,因此中医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具体问题。

2. 兼顾病因病机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调理,既要解决病因,也要调理病机。

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根本治愈疾病,防止疾病反复。

3. 重视预防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往往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长期饮食习惯有关,中医治疗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本身,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提倡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烧心、反胃、嗳官能症的表现——失眠等,
植物神经失衡症状——缓脉、多汗。
医学精制
9
2、体征…………………………
• 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 • 发作时仅上腹部有压痛。 • 胃溃疡的压痛:中上腹或偏左处。 • 十二指肠溃疡压痛:上腹偏右处。 • 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11~12胸椎两旁
13
(二)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1、X线钡剂检查
• 气钡双重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直接征 象龛影出现,尤以胃溃疡明显,但浅小溃 疡或胃底贲门区溃疡则不易发现。
• 间接征象可胃溃疡局部有压痛、激惹,溃 疡对侧有痉挛性切迹。
• 慢性病变可引起十二指球部变形。
医学精制
14
2、胃镜检查及活检 • 对诊断溃疡及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很大价值。 • 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水肿,
病理解剖改变、
基本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和共同有效的药物以及并发症。
• 中医无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临 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的胃痛、胃脘痛、心 下痛等症的范畴。
医学精制
3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 胃酸学说:胃酸分泌过多;
• 感染学说:幽门螺杆菌等感染;
• 屏障功能失调学说:胃粘膜屏障功能失调,
3、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胃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耗伤脾胃;
劳倦内伤,耗伤脾气;
用药不当,损伤脾医胃学精制。
5
(三)病机转归************
• 虚从寒化,则转为脾胃虚寒;
• 虚从热化,则转为肝胃阴虚,虚热内生,而 为脾胃虚热。
• 日久导致脉络瘀阻,从而兼见血瘀。
• 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食滞于胃,因 此可兼见夹痰湿、或夹食滞之候。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医诊通消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溃疡病,常发生在十二指肠、胃、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口、Meckel憩室,其中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率最高。

近些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以保护胃黏膜、根除Hp、降低胃酸度为主要目标,治愈率虽然高于以往,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从整体出发,不仅提高了疾病的疗效,也降低了复发率。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在普通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终身患病率为5%~10%,我国发病率10%~12%,消化道疾病中,消化性溃疡占比在78%~85%,最常见的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更高,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发病年龄相比更早,集中在21~40岁,而胃溃疡的主要发病年龄在41~50岁。

整体而言,消化性溃疡在秋冬两季高发,但南方地区夏季也高发。

临床治疗中虽然整体效果有提升,但仍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一种炎性缺损,和胃液中的胃酸、消化作用有关,胃肠黏膜高发,病变部位能深达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甚至还有穿孔的可能。

胃溃疡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将其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痞满出自《万病回春》,无外部外形表现,是一种自我满闷的感觉,胃脘痛出自《黄帝内经》,因气不顺、因食因寒所致。

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总结为七情内伤、药物损害、饮食不节、黄体不足、外邪侵袭等,而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阻滞、湿热阻滞、热毒瘀阻、寒邪凝滞引起的脉络受损、瘀血阻络,脾胃虚弱———本,瘀血阻滞———标。

各大医学家对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有其个人见解,《圣济总录》指出,消化性溃疡是因寒气郁闭,导致阳气无法生发,继而引起阳气聚于中焦,而中焦寒热不调,出现血败肉腐,形成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治疗时需祛除病因,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并发症,避免复发。

Hp阳性者需根除Hp,西医多采取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能降低复发率,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是抑制胃酸分泌的有效药物,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弱酸性抗酸剂、铋剂是保护胃黏膜的常用药。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治经验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治经验

“ 消有 度 、 纳 有权 、 降有 司 、 和有 衡 ” 分 摄 通 取 。
1 明脏 腑 、 巧调 和
1 1 明脏 腑 .
所 谓 明脏 腑 , 即在 于 理清 消化 性溃 疡病
位 主要 在 胃, 与脾 肝 胆 肠 等 其 他 脏 腑 存 在 “ 害 承 并 亢
12 巧调和 巧调和 , . 即在于调和脏腑间的气血、 阴 阳关 系 , 之达 到 和谐共 存 。 中医认 为 , 使 消化 性溃 疡 的 成 因不 外乎 感受 外邪 、 食不 节及 情志 失调 , 而脏腑 饮 继 失 和 。概 言之 , 要 有 脾 阳 不 足 与 胃 阴 亏 虚 两 大 类 。 主 寒 邪 伤 阳 , 阳不 足 , 而脾 胃虚 寒 ; 邪伤 阴 , 津耗 脾 继 热 气
脾 和 胃同居 里 。脾 互
主运化 , 主升 , 升清阳之气 , 喜燥恶湿 ; 胃主受纳 , 主降, 降浊 阴之物 , 润恶燥 。这种气 机 升 降相 因 , 喜 阴阳燥 湿
相 济 的联系 , 在生 理上 相互 依赖 , 互促 进 , 相 相互 制约 ,
伤 , 而 胃阴不 足 。张 师 认 为 , 治 要 略 乃 据 病 机 叙 继 诊 要 , 别 予散 寒 、 分 清热 、 气 、 瘀 、 滞 、 阴 、 阳等 行 化 导 滋 温 法 , 理 阴阳之 所胜 与不 足 , 燮 达到邪 去正 安 , 阴平 阳秘 , 即如《 问 ・ 素 至真要大论》 所言 “ 谨察 阴阳所在而调

机上下升降之枢纽 , 有降则有升 , 叶天士有“ 脾宜升则 健, 胃宜降则和” 之论。因此 , 揆度升降、 平调寒热 , 是 治 疗本 病 的关键 。揆 度 升 降方 面 , 张师 常选 旋覆 花 、 代 赭 石 降 胃气 , 黄 、 大 厚朴 、 枳实 通腑 气 ; 黄 芪 、 选 党参 、 白 术 、 苡 仁 、 草 补脾 气 ; 麻 、 胡 升 清 阳 。同时 , 薏 甘 升 柴 喜 用 升 降散 。升 降 散 中 蝉 蜕 、 白僵 蚕 升 阳 中之 清 阳 , 姜 黄 、 黄泄 阴 中之浊 阴 ; 大 实为 协调 升降之 妙 品 。平 调寒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胃灼热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抗酸药物以及促进胃黏膜修复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强调以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治疗疾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将结合临床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一、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一般认为其病机多为郁怒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一般包括调理脾胃、疏肝解郁以及养生防病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血液的源泉。

而脾虚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从调理脾胃开始,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地缓解症状。

2、疏肝解郁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通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肝郁脾虚则容易引发胃肠不适,甚至导致消化性溃疡。

因此中医治疗中会注重疏肝解郁,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情绪对胃肠的不良影响。

3、养生防病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治疗也注重养生防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观察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取得了以下的观察结果。

1、案例一患者:李某,女,45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灼热、反酸、食欲不振,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

治疗方法:中医辩证分析认为其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型,采用柴胡疏肝散结汤配合陈皮半夏散治疗。

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腹部灼热感减轻,食欲明显增加,胃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案例二患者:王某,男,52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已经连续3个月未见好转。

以上两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胃部或十二指肠黏膜上。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脾胃失调、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取辨证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份关于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

一、基本信息本临床观察选取了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的伴有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

诊断均通过胃镜检查及其病理检查明确。

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辨证,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辨证分型。

根据病情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化火型和湿热蕴结型。

1. 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疼痛缓解于进食、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

舌质淡红,苔白而腻。

2. 肝郁化火型主要症状为疼痛剧烈、情绪烦躁、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等。

三、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

1. 脾胃虚弱型:使用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的方剂进行治疗。

2. 肝郁化火型:采取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3. 湿热蕴结型:采用去湿清热、软坚散结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治疗结果经过4周的中医治疗,观察到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疼痛减轻或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病理检查显示炎症减轻。

经过8周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

五、讨论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治疗的时间和药物的用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六、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反复发作的情况。

寻求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对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消化性溃疡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胃热瘀阻型、脾胃虚弱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不同的辨证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苔、脉象等进行辩证分型,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特点是上腹疼痛剧烈,伴有胃胀、恶心、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患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弦涩。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

常用药物包括川芎、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辅以香附、柴胡、枳壳等理气药物。

通过对30例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在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临床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能够为临床医生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临床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备受医学界关注。

本文认为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本文于结论处对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相应探讨。

标签:中医药;消化性溃疡;脾胃从中医角度来讲,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脾胃类疾病,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特征。

我国中医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的宏微观辩证分析研究,更加深了对该病的证型实质和病机实质的客观认识。

中医藥的治疗,对于消除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损害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解决消化功能的紊乱。

1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具有周期性,而且其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

同时,该病的某些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反酸、恶心、呕吐、嗳气、便秘等情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如多汗、失眠等。

对于消化性溃疡病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某些患者球后溃疡占到十二指肠溃疡的5%左右,其症状的表现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但是比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更严重的疼痛感,且经常在夜间出现严重的疼痛。

又如,对于那些有巨大的溃疡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出现大范围的溃疡、伴随严重和顽固的疼痛,同时还会出现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的现象。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被称为幽门管溃疡症状,此症状的临床表现也和十二指肠溃疡很相似,只是该症状伴随有反酸、餐后持续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导致幽门梗阻。

2、辨证治疗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和患者的舌、脉的综合症状,我们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辩证治疗方法。

2.1 脾胃虚寒型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部位按住可缓解,容易饥饿且只要及时补充就可缓解,着凉会加剧疼痛的程度,容易留口水,四肢冰凉等。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治疗文.消化性溃疡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述评)[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69.
[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1985年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H96.220.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发生在胃,叫胃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本病是人类常见病,估计约有10%的人口一生中患过此病。我国是溃疡病的高发地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95%以上的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也使其并发症大为减少。消化性溃疡近期愈合已不成问题。现在治疗采用联合用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四大类。消化性溃疡易复发,据有关学者统计,本病愈合后一年的复发率可高达80%以上。新近有人提出症状自我控制疗法(SSc即在溃疡愈合后,遇到情绪紧张,精神上受了刺激或工作劳累过度,天气突变等诱发因素时,可自行服抑酸剂3~7天,剂量与平时一致)[1],但都存在无症状溃疡比例增高、耐药,且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因此,抗胃溃疡的复发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棘手的问题。
目前,本病的辨证分型一般分为寒凝气滞,肝郁气滞,淤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阴虚等诸证。据报道大多认为以属虚属寒者居多[2].如刘氏报道50例溃疡病中,虚寒型即占78%[3];李氏对200例胃脘痛患者进行x线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占主要地位,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肝脾不和、脾胃虚寒有170例(占85%),因此认为此二型是胃脘痛的最基本症型[4]。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报道,慢性胃溃疡患者中有60%甚至70%表现为脾胃虚寒。许多学者都观察到,中医药能促进其愈合,并降低其复发率,因此,有必要探索中药复方制剂对慢性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优势,优化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特色疗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特色疗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特色疗法*导读:明代医学家虞传在《医学正传》一书中,以白术、炒积实、苍术、猪苓、炒麦芽、炒神曲、半夏、泽泻、赤获苓、川穹、炒黄连、煅白螺螂壳、缩砂仁、草豆蔻、炒黄芩、青皮、炒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萎仁、厚朴、摈榔、木香及甘草等组方为加味枳术丸,用于治疗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其主要适应证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基本吻合。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胃院痛的范畴。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可以说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明确记载:“胃病者,腹腹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详细阐明了胃院痛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尤其是针刺足三里治疗胃院痛,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燕《外台秘要·卒心腹胀满方》书中记载有:“疗心头冷痛,结痛下气,摈榔汤方”。

成为治疗寒邪客胃、气血凝滞不通而引起消化性溃疡胃肠疼痛的常用方剂。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载有以山药、桔梗、在等、甘草、白茫、陈皮、青皮、香附、白术、炮姜、生姜、大枣、木瓜、苏叶组方而成的白术散,用以治疗脾胃虚损,吐酸反胃、心腹疼痛。

这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来说,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

金元时期医学家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卷二》立“胃院痛”一门,拟草豆茨丸、神圣复气汤、麻黄豆范丸三方,认为其多因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治疗则采用温中、益气、理气、和胃之法。

明代医学家虞传在《医学正传》一书中,以白术、炒积实、苍术、猪苓、炒麦芽、炒神曲、半夏、泽泻、赤获苓、川穹、炒黄连、煅白螺螂壳、缩砂仁、草豆蔻、炒黄芩、青皮、炒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萎仁、厚朴、摈榔、木香及甘草等组方为加味枳术丸,用于治疗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其主要适应证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基本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从临床验证,黄芪对溃疡病有 很好的疗效。《本经》谓其:‘‘主痈疽
l、性别、年龄分布:71例抗 茵药物ADR病例中男性为30例 (42.3%),女性为41例(57.7% ),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从统计数据的年龄段来看60 岁以上老人占ADR总数的43.7% ,18-60岁成人的ADR例数构成 比最大,占52.1%,17岁以下未 成年人占4.2%。
37
g、麦冬10 g、川楝子10
g、
石斛10 g、川黄连6 g、佛手lOg,
寒症;舌苔腻或白或黄,脉象弦细

十剂。三诊:胃部疼痛已止,各症 消失,饮食二便正常,改用“溃疡 散"每次69,一日3次饭后服, 以巩固疗效,至今7年病未复发。 2、脾胃虚寒型:(1)症侯与 病机:胃脘部隐隐作痛泛吐清水, 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不温, 大便溏薄,面色幌自无华,舌质淡 自,脉象虚弱。本症因脾胃阳虚, 脉络失于温养,运化迟缓,水阴停 胃,故胃部隐隐作痛,泛吐清水, 纳食减少;虚者喜按,寒者喜温; 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欠温,神疲 乏力,大便溏薄,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气血不足则面色自无华, 舌淡脉虚。(2)治疗大法:温中健 脾。(3)常用方药:黄芪建中汤, 香砂六君子汤。余习用黄芪健中汤, 在其用量上加以调整;黄芪 20~309、自芍309、甘草1 59、 桂枝6—109,痛甚者加良姜、香附; 胃酸过多者去饴糖加黄连汁炒吴 萸;泛吐清水者,加法半夏、砂仁、 白术;有出血倾向者应注意桂枝用 量,出血量大者,改用黄土汤;亦 可同时服用“溃疡散"以增强疗效。 3、寒热夹杂型:(1)症候与 病机:胃脘部灼热疼痛,痞胀不舒, 喜暖喜按,暖气吞酸,口干欲饮, 大便干结或时干时溏,小便短赤, 脉象弦细或略带数舌质淡、舌苔自 腻。本型由于寒热互结在中,致使 脾胃阴阳、寒热、升降失调,故见 胃脘部灼热疼痛,痞胀不舒,暖气 吞酸,且同时可出现喜暖喜按等虚
久、服用方便、节省药材等优点,
2、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 药物过敏史、所用药物、用药时间、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 计和分析。按国家ADR检测中心制 定的标准进行因果关系评价。
二、结果
较长时间服用无毒副作用。根据疗 效观察,顶4周为1疗程,除萎缩 性胃炎时间较长,一般溃疡患者 I-2疗程便可痊愈。
现已普遍用治胃炎、胃、十二指肠
出血,且能该善胃脘胀痛、嘈杂等 症状与炎症、溃疡病理变化,是当 前溃疡病“护膜”的首选良药;浙 贝母解毒散结,现代用于胃、十二 指肠溃疡;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 痛,近人张锡纯盛赞其功,认为其 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并有良好的止 痛作用;川黄连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止血,现代药理研究,为广 谱抗菌药,有抗炎利胆,抗应激性 溃疡等作用;大黄《本经》载:“下 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 饮宿食,推陈致新,……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六腑以遁为补,很多报 道大黄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有 良效,现代药理研究,并有抗炎、 镇痛、抗肿瘤作用。 结语:消化性溃疡即胃肠的内 膜损伤,护膜一法,是治愈溃疡病 的关键临床30余年,治溃疡病数 以万计,除按分型用药,消除致病 因素,重点是发挥“溃疡散一的效 能。“溃疡散"有药效迅速、药力持
胡8、生地黄12 g、当归8昏枝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 赵皓463000 溃疡病相当于祖国医学“胃脘 痛"的范围。历来中医都是分型辩 治,各有见解。目前尚无统一的分 型,为了便于临床运用,提高疗效, 本人除分型治疗外,研制成“溃疡 散”配合中药煎剂,90%的病人均 可达到根治。下面将个人治疗消化 性溃疡的点滴经验筒述如下。 1、肝胃郁热型:(1)症侯与 病机:胃脘疼痛,痛热急迫,心中
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引起不 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不良 反应累及器官和结果的处置情况进 行了整理、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疗合 理用药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资料来源子我院 2007年度临床医师、护士、药师 呈报的院内196例ADR报告,选 择其中71例抗菌药物ADR报告。
39
口服剂型占9例(12.7%)。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
法>)的实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在
我国深入开展,ADR给人类健康和 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逐渐受到人 们的重视,笔者对2007年我院 ADR监测组收集、录入并上报省
ADR中心的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
胆之火,后二方重在滋肝养阴。临
仁10 g、黄芩10昏白芍10
g、 g、
甘草5 g、大黄8 g、川楝子10
郁金10 g、瓦楞粉lO g,五剂。 二诊:胃脘烧灼疼痛大减,泛酸已 止,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细 而数,改用一贯煎加味:北沙参15
g、生地黄12 g、当归8 g、枸杞
10
床遇此型较多,患者胃脘灼痛,泛 酸口苦,苔黄脉数,上述见证,不 必悉具,见2-3症状,必用龙胆泄 肝丸,收效甚捷。溃疡病泛酸者占
4、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 按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 分类,皮肤及附件损害(39.4%), 胃肠系统损害(18.3%),中枢及 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5.5%),居 前三位。 三、讨论 l、老人、妇女、儿童合理用 药:从性别上来看,ADR发生例数 女性高于男性,从年龄上来看,60 岁以上老人ADR的发生率较高, 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相对体质较 弱、免疫力下降,出现ADR的可
养的阳性率。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 联系,及时报告临床培养结果,指 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有效提高 血流感染的治愈率。
60%以上,吐酸虽有属寒属热之 分,临床属热者多见。根据胃镜检 查溃疡病合并胃炎也有70%一80 %之多。方中龙胆草、枝仁、黄芩 清肝泻火;柴胡疏肝解郁;甘草缓 急止痛;生地、当归滋肝养血,使 邪去而正不伤;木通、泽泻、车前 子有利于耗阴之嫌,一般不用。疼 痛剧烈加川栋子、元胡、自芍;出 血加地榆、阿胶;轻微泛酸,热退 酸自止,吐酸较多者加乌贼骨、瓦 楞子;发现幽门螺杆菌加川黄连、 一见喜、苦参;有胆汁返流者,加 郁金、大黄。龙胆草虽有健胃作用, 味苦大寒,用量宜轻,以2—69为 宜。阴虚胃热者,常用一贯煎加川 黄连、枝仁、蒲公英。 例l:男,32岁,工人,初诊 日期:2001年10月22日,患者 胃痛已3年余,呈规律性烧灼样疼 痛,大便干燥,2、3天一次,口苦 返酸,夜寐多梦,烦躁易怒,舌苔 薄黄质红,脉弦数。胃镜检查发现: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浅 表性胃炎。(3)胆汁返流。中医诊 断:胃脘痛(肝胃郁热型)。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9、北柴
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烧灼,口干口 苦,大便不畅,舌苔薄黄或舌红少
苔,脉弦或数。本症因于肝气郁结, 日久化火,火热犯胃,肝胃火郁故
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杂泛嘈杂。
肝胃火热上乘则口干口苦,舌黄脉 弦。肝火胃热伤阴则大便不畅,舌 红少苔,脉弦细而数,为热已伤阴 之症。(2)治疗大法:疏肝泄热, 益胃养阴,慎用香燥,忌刚用柔。 (3)常用方法:龙胆泄肝汤,一 贯煎,滋水清肝饮。前一方直折肝
或带数也都是寒热夹杂之象征。 (2)治疗大法:寒热夹杂型,寒 热平调。(3)常用方药:《伤寒论>> 的五泻心汤为不二法门。 4、关于“溃疡散"的研究:(1) 主要成分:自芨、浙贝母、三七,
川黄连、大黄。(2)功能:清热止
痛、活血化瘀,生肌止血、促进溃 疡愈合。(3)主治:胃溃疡、十二 指肠溃疡、胃出血(胃穿孔),也可 用治各型胃炎。方中自芨富有粘性,
2、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
久败苍,排脓止痛。"确有生肌护膜 之功,故常用。另外,胃寒致痛,辛 温燥烈之品如姜、桂川椒等不宜久 用,理气药物同样也要注意勿过辛 燥,以免耗伤胃阴,损伤胃膜。
我院71例抗茵药物 ADR报告分析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余靖华528200
成比:71例抗菌药物ADR病例中 涉及药品共35种,抗菌药物以喹 诺酮类(47.8%)、头孢类(22.5% )、大环内酯类(9.9%)居前三位。 3、给药途径分布:71例ADR 病例中,注射剂占62例(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