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 带着几 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 色中的山 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 心情。
结构图示
野望 合
合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 字,八句
共五十六字。
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 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 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望
作者介绍
黄鹤楼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1),汴州 (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 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 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 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 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 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 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 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 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 它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 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 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吟诗 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史料记载,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 建和维修了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再次 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振奋。
朗读指导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 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 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 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 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 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 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
品味赏析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 析《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 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 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 “采 薇而食”的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 徨。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
背景资料
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 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 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 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 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东皋(gāo) 落晖( huī)
徙倚( xǐ yǐ ) 驱犊( dú ) 带禽归( qín )
2.词语释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落晖小:落牛日,。诗中指牛群。 犊: 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 采薇: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崔颢(hào ) 昔人x(ī ) 千载zǎi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 样从田园 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 齐那样的 人交朋友了。
写法探究
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 景观的静 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 伏的山峦 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的画面。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 返,猎 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 生动场景,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 两种。
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 律),绝
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 绝、七绝。
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 限制。近
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 李白、杜
甫、李商隐、陆游等。
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 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 歌形式, 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 不讲究平 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 汉赋—汉 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 诗—唐代
内容探究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 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 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 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 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 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 怎样描绘眼前之景的?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 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 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 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 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