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

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
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

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

[内容摘要]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意象,狐文化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先秦时期,狐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也是文学中常出现的神兽形象,狐在上古时代有着多重的象征和复杂的文化内涵,从生活中原生态的动物到原始氏族的族徽,人们崇拜的对象,进而到文学中的不同的象征意象,狐文化经过了不断发展和演化。

[关键字]狐;青丘;狐意象;狐裘

狐,从古代到现代为人们所熟知,狐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一道风景。早在先秦时期,狐已经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之一,经过不断的演化与发展,狐意象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象征意义,对后世文学及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从先民生活中狐的原型着手,探析先秦文学中狐意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

狐狸本是两种动物,《左传·襄公十四年》:“狐狸所居,豺狼所号。”狸的别名极多,又称山猫、猫狸等,躯体较小,今日统称狐狸,其实偏向狐居多。甲骨文中并无“狐”字,仅有“狸”,至《周易》才有明确的猎狐记载,因此,狐这种北方常见的动物,在华夏文明早期即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之物。《诗经》中共有十篇诗歌提到了“狐”,其中《国风》七篇,《小雅》二篇,《大雅》一篇。如《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之“雄狐”;《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鸟”之“赤狐”;《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之“狐狸”;《小雅·何草不黄》:“有芃者狐,率彼幽草”之“芃狐”。构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审美意象。

上古时代,“貉”与狐狸不分,《毛传》:“于貉,谓取狐狸皮也。”《毛传》尚且如此,更不必说《诗经》产生的年代了,而且除此之外,《魏风·伐檀》还写到了“貆”,“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具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郑笺》云:“貉子曰貆。”还说“冬猎曰狩,宵田曰猎。”这样的话,貆也应该是先民们冬猎的目标之一,貆皮也可能是古人制裘的上等材料。可见《诗经》时代的先民似乎不能严格的区分貉、狐、狸和貆,而从中反映出人们与狐的关系正是最原生态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

古人在猎狐过程中,累积了对狐性的观察,这些经验因而进入之后语言文字中说狐的依据。李剑国先生在《中国狐文化》中总结了以下几种关于狐的特征:(1)昼伏夜出;《庄子》谓狐“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2)狐性多疑;

(3)机智多诈;《战国策·楚策一》中的寓言“狐假虎威”就表现了狐狸的机智与狡诈。(4)狐死首丘。屈原《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淮南子》中还有“狐狸首穴”的说法。

可见,上古先民已经对狐有了熟悉的了解,狐狸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动物,只是那时的狐是以原生态的普通动物形象出现的,仅是先民们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

二、象征性的狐意象

(一)图腾崇拜

先秦时期,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在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给文学创作以巨大的影响,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和原始图腾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中国上古有许多关于九尾狐、白狐的传说,所谓的九尾狐,李炳海先生在《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中认为是由九个氏族组成的狐图腾集团。①对此,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山海经》三次提到九尾狐: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都提到青丘,青丘,或称青丘之山,或称青丘之国,指的是同一个区域。《海外东经》、《大荒东经》记录的是东部地区的风物传说,所涉空间多是东夷故地,《逸周书·王会解》也有“青丘狐九尾”的记载,孔晁注:“青丘,东海地名。”青丘,亦作青邱,又名长洲。古代却又长洲之地,《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叙述吴王阖闾的活动时写道“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射于躯陂,驰于游台,兴乐趣,走犬长洲”。由此看来,狐图腾集团聚居的青丘,又名长洲,处在太湖附近,那里传说是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华胥履大迹的雷泽传说就是太湖,所以,狐图腾和太昊伏羲氏有关。

太昊氏风姓,是风夷之祖,他的后裔任、宿、须句和颛臾也都是风姓,春秋时期生活在曲阜附近。《长洲记》对狐图腾集团聚居的长洲有如下记载:“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丘,又有仙草灵药,甘夜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风山,山恒有雷。”

狐图腾集团风姓,出自太昊氏,恍惚迷离的历史传说留下了这方面的证据。《楚辞·离骚》批评后羿“好射夫封狐”,《淮南子·本经洲》记载后羿“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二者讲的是同一回事,都是说后羿在青丘之地战败狐图腾集团,至于《离骚》的封狐,实际上应该是风狐,亦是风姓的狐图腾集团。先秦时期,风、封因音通而通用。《管子·五行》提到黄帝六相有大封,丁山先生指出:“六相之中的司马官大封,显然是’大风’的化名”“可以论定大封即是’大风’的音转。”

②从姓氏上可以确认,狐图腾集团风姓,是太昊氏后裔,由风狐而传为封狐。《庄子·山木》又写为丰狐,《汉书·古今人表》及《艺文志》还有封胡,亦是风狐之称的演化。

狐图腾集团出自太昊氏,它和古代其他系统的先民有过不少的交往。《竹书纪年》载,夏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夏族征伐狐图腾集团,并且有所收获。《左传·襄公四年》称:“浞因裔室,生浇其豕壹。”《楚辞·天问》又有“浞娶纯狐”之语。联系前面的后裔“射夫封狐”,“缴大风”可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后裔征伐青邱之地,并俘获那里的狐图腾集团女子为妻,后来寒浞杀死后裔,胡图腾集团女子又落入寒浞之手,并为他生下浇和豕壹。

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很多,动物形象作为部族图腾的也不少,像蛇、虎、鸟等等,而狐在先民生活中除了是狩猎对象以外,还是原始崇拜的重要部分,这样的原始部族崇拜对先秦文学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符命祥瑞

现存先秦典籍中,狐往往作为吉祥、有德的象征。如《周易·解》:“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未济》:“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礼记·檀弓》:“狐死正丘首,仁也。”《文子·上德》:“狐不二雄。”《说文解字》:“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从获狐则“贞”、“吉”,狐“仁”,“不二雄”,有“德”等可见,狐为有德之兽,而非淫。既然把齐襄公视为“淫邪”

的雄狐是后儒附会之说,那么把此诗中的“狐”与“淫”联系在一起也就不正确了。其实,先秦典籍《山海经》对狐的远祖“九尾狐”早有记载。《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东山经》:“(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见则天下大旱。”“(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虫龙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从中可见,狐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是具有一些“怪异”特征的狐,九尾狐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由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见到狐的活动,故而狐的诡异行动、多疑的性格等引起先人的注意和好奇,所以在很早以前,狐在人们心目中便是一种充满了神秘感的动物,这一观念继续延伸,便派生出了九尾狐这一“灵物”。这种稀见的九尾狐曾被视为和龙凤龟麟一样的“属于吉祥的生物”。③九尾狐并非个人吉兆的显示物,其呈祥作瑞仅对帝王或国家命运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仅限于单一的政治范围。

古人认为,如果天下太平,社会兴盛,政治清明,国家统一,则会出现白狐、九尾狐。《山海经》郭璞注云:九尾狐天下“太平则出而为瑞”。《瑞应图》说:“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又说:“九尾狐,六合一同则见。”白狐、九尾狐的出现还取决于君王的道德品行。《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考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在这一意义上说,祥瑞的出现无疑是天对君王贤德,政治清明的肯定和褒奖。白狐、九尾狐的出现和麒麟凤凰等一样,又是盛世到来或贤君出世的吉兆。白狐的出现,预示着贤君出世,盛世到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故曰“国民利”。《吴越春秋·越王吴走外传》云:禹行涂山时,“有九尾白狐造于禹”,“其九尾者,王之证也。”类似的神话传说还可举出一些。《河图稽耀钩》云:“黄帝之生,先致白狐。”《田俅子》云:“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甚至正史也有类似的记载。《魏略》云:“文帝受禅,九尾狐见于谯都”。《宋书·符瑞志》云:“魏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甲子九尾狐见甄城又见谯。”都反映了白狐、九尾狐为贤君出世的吉兆,即为“王之证”的祥瑞观念。据说这种九尾狐还曾“作瑞周文”(郭璞《山海经图赞》)。为强大的东夷各族归顺周王朝显示了吉兆。《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云:“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国归周。”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云:“天命文王以九狐。”《宋书·符瑞志》云:“九尾狐,文王得之,东夷归焉。”

在古人的观念中白狐、九尾狐并不是单纯的生物学范畴的自然实体,而是一种政治象征物。得一九尾狐或得一白狐就成了具有政治意味的吉祥的征兆,所以古书上往往对此大书而特书。如《竹书纪年》:“帝杼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穆天子传》:“天子猎于渗泽,得白狐。”而进献白狐,九尾狐这种关乎国家命运、君王德行的祥瑞之兽以媚悦天子,更成为一种惯例。《尚书大传》“文王拘里,散宜生之西海之滨,取白狐青翰献纣,纣大悦。”《逸周书》云:“成王时青丘贡九尾狐。”

在这类记载中,九尾狐或是当作王者的符瑞:得九尾狐者可以王天下。这里的九尾狐与后世诸如“黄龙见于成纪”、“凤鸣岐山”等谶说颇为相近;或是代表后裔的兴盛。可见,终战国之世,狐的文化属性基本上属于图腾神和祥物珍兽的范围,狐在后世作为瑞兽是直承图腾而来的。狐,特别是九尾白狐,由于它独特的神话形态中包含了先民对于多子多孙、后代昌盛的企望,更加成为一种瑞应,在许多典籍中有所体现。

(三)高禖崇拜

《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齐风·南山》毛《传》:“国君尊严,如南山崔崔然,雄狐相随,绥绥然无别,夫阴阳之匹。”郑《笺》:“雄狐行求匹耦之上,形貌绥绥然。兴者,喻襄公居人军之尊而为淫。之行,其威仪可耻恶如狐”。

既然“狐”非淫兽,那么《南山》何以以狐起兴?此与作此诗的作者所在的地域有关。《诗总闻》卷五:“雄者如此雌者可知,当是士大夫之在田野者作此,故以南山野狐起辞。其中麻畆薪斧皆田野之物,此必士大夫所居在南山而近鲁道所见者也。”

但更主要的是狐在上古时代与高禖神有关。

高禖一词,较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纪》:“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郑《注》:“高辛氏之出,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变媒言禖,神之也。”陈梦家解释:“祀高禖时天子与妃相交其交或为媚神之意,故他人礼之,授以弓矢,祝其得男也。”④可见,中国古代高禖神,是司婚姻、爱情和生育的神。图腾与高禖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图腾就是该民族的高禖,其后才让位给各民族的先妣。

夏族歌咏先祖的古歌保存在赵晔《吴越春秋》卷六:“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禹因娶涂山女,谓之女娇。”从中可以看到,禹会涂山女时,涂山人载歌载舞,这种场面应是夏民族祭高禖的热烈场面。首先,《楚辞·天问》有云“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言“通”、言“台桑”是有褒贬的字眼,台桑,即桑台,古人会男女于桑林,于台上,则禹与涂山女并不是娶,而是私通了,这正符合高禖祭祀时男女奔则不禁的特点。其次,禹会涂山女的目的是“恐时之暮,失其度制”,怕年纪大了无后而违背伦理,是一种祈子心理,与涂山人所歌“成家成室我造彼昌”思想一致。其结果是禹娶涂山女而生了夏的先祖启,正与商简狄“祈与高禖而生契”、周姜嫄“克禋克礼”、“以生后稷”不谋而合。而周人的高禖为其图腾———熊及先妣姜嫄,商民族的高禖为图腾———玄鸟及先妣简狄。第三,涂山氏所处时代大概是公元前2000多年前,时值母系氏族时期,而母系社会的婚嫁是男到女家,禹要参加涂山氏族的男女聚会就要以女方的图腾为自己的图腾。禹的图腾本为黄熊,在这里却说“白者吾之服也”,并赞美九尾白狐是权力的祥瑞“九尾者王证也”,这既是对女家图腾的赞礼,同时也与涂山人古歌赞美“绥绥白狐,九尾庞庞”的动机一样,也是对高禖神九尾白狐的祈祷。综合三点可见,禹会涂山女的传说以夏民族祭高禖为背景,不论禹还是涂山人都赞美高禖神———即图腾九尾白狐足可证九尾白狐与涂山女先后为夏的高禖神。

总之,禹娶涂山氏时作为高禖的是图腾神九尾白狐,狐具有了高禖的特点,成为男女自由欢会的象征,成为一位司婚姻、爱情和生育的爱神了。所以,到了《诗经》时代,这种象征在人们的记忆中已成为可以交际的原型。作为起兴的词语,“狐”用以兴起男女欢会,兴起性的意味就很正常了。

三、艺术化的狐意象

(一)喻君子,象征权势贵族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狐作为往日太昊系统得图腾物,逐渐由原始先民得族徽演变为君主的象征,人们见到狐就自然联想到君主。二者在思维中成了可以相互

确证的同类。秦晋两国发生过韩之战,战前秦穆公请人算卦,遇到得是《蛊》卦,“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巫着解释曰:“夫狐蛊。必则其君也。”(《左传·僖公十五年》)清人王绍兰《经说》以为,“蛊之外卦为艮,九家为易,艮为狐,是其象为狐。主五爻,五为君位,是其象为雄狐”。西周春秋时期穿狐裘者多为君王、贵族,如:“君衣狐白裘”(《礼记卷三十》),郑《笺》:“狐之白者少,以少为贵也。”可见狐裘是高贵的象征。

有些时候,狐作为国君或权势贵族的象征,采用另一种表现方式,直接出现的不是狐形象,而是由狐皮制作的裘衣。用身穿狐裘表示地位的尊贵,刻画贵族形象时往往用狐裘加以指代和衬托。《诗经·幽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大雅·韩弈》“献其貌皮,赤豹黄黑”(貌,是一种猛兽,狸类,亦名白狐)。晋国土蒍看到晋献公废长立幼,即将出现公子间争夺继承权的内乱,于是愤然赋诗:“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吴谁适从?”(《左传·僖公五年》)诗中的狐裘,实指君主和诸王都是地位很高的贵族。《诗经》中多次出现“狐裘”二字,都是指代贵族男子。诗歌中一旦出现“狐裘”二字,诗中主人公的阶级、身份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秦风·终南》第一章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握丹,其君也哉?”这首诗据《诗序》所云:“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诗以戒劝之。”⑤即赞美秦襄公的同时提醒他不要骄傲。诗中这位“锦衣狐裘”的“君子”自然是“始为诸侯”的秦襄公了。《小雅·都人士》塑造了一位“出言有章”“万民所望”的谦谦君子形象,而这位英俊的男子所穿依旧是“狐裘黄黄”。他深深的爱恋着那位“绸直如发”“卷发如蚕”的“君子女”,沉浸在浓郁的相思情中。《桧风·羔裘》首章曰:“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切切。”据沈泽宜的《诗经新解》所云,这首诗是“一个民女爱上了一个当官的。”⑥不管这首诗的女主人公身份如何,那位“狐裘以朝”、“狐裘在堂”的男子是她爱恋、想念的对象却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在先秦文学中的狐裘,绝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已,它已经是贵族身份和高贵地位的标志和象征。

据《礼记·玉澡》记载: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

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麛裘青犴褎,绞衣以裼之;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

其中对君、士、君子、诸侯等不同阶级穿用狐裘的颜色,以及以什么衣物为“裼”都有详细的说明。其实对于狐裘的这种象征作用,古今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对于这种象征作用的形成机制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也就是说,以《毛传》、《郑笺》、《礼记》的认识而言,狐裘华贵,贵族专享,故而言狐裘即是指代君、诸侯、大夫等,而当代学者的看法则要深刻的多。如李炳海从图腾崇拜的角度出发,引证《涂山歌》九尾狐的传说雄辩的指出:狐、狐裘指代男性君王或贵族。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表面看来,把狐裘作为权力和地位的标志,似乎是由于狐皮珍贵的缘故,是由狐皮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从历史渊源上追溯,把狐裘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把雄狐视为人君之象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由原始图腾衍生出来的。用雄狐指代人君和用狐裘象征权势,二者来源相同,都是图腾文化的延伸和演变。”⑦这样,也就深刻的回答了为什么狐裘能够具有这种象征意义的问题。

(二)征夫的象征

《诗·小雅·何草不黄》: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郑笺》说是:“狐草行草止,故以比栈车辇者。”而所谓“辇者”正是征夫,方玉润有言:“《何草不黄》,征夫泪也!”这可以说是明于诗心,得乎诗意。而《卫风·有狐》和《齐风·南山》摹写狐狸手法相同,不过一是写狐行淇水岸边,一是写南山雄狐,虽诸家解说纷繁,但诗中之狐均有流落在外、漂泊无依之感,所兴起的都是离家在外者的形象。朱熹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故而,《有狐》中“无裳”、“无带”、“无服”的“之子”正是长年征战在外而不知归期的从军者。《有狐》正如同《王风·君子于役》,也是写妻子对远方的丈夫的思念与牵挂。不同的是,《君子于役》挂念夫君“苟无饥渴”,而《有狐》则忧其无衣。征人在外,衣食难安,尤令其家人牵肠挂肚。

对于《邶风·北风》中“莫赤匪狐,莫黑匪乌”一句,各家理解也是大不相同。翟相君的《北风试解》曾批驳所列举的十种说法,指出全诗所写是征夫还家。⑧那么,其赤狐黑乌所兴喻的也应是征夫;而即便《小雅·何草不黄》一诗,《诗序》也说:“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整个《诗经》产生的时代,战乱频仍,兵役、徭役繁重,百姓难得安居乐业,艺术化的狐意象表达,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精神的体现。由此可见,诗中的狐和兕、虎一样,是“征夫”形象的象征,所喻指的正是征夫。以狐为关照物,狐意象所指正是居无定止,奔波草莽之间的先民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除了上述分析的几首以及《有狐》,《诗经》中其它写到“狐”的诗歌还有《桧风·羔裘》、《邶风·旄丘》、《秦风·终南》、《豳风·七月》、《小雅·都人士》等五首,但这五首诗均是直接写到狐裘或是写猎狐制裘的,并非以狐的形象起兴。所以,统观《诗经》中写到狐形象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是可信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齐风·南山》虽然没有写到战争、行役,以“雄狐绥绥”起兴的该诗却浓彩重墨地描绘“齐子”远嫁鲁国,也是远行离家。

(三)思乡情的寄托

先秦时期普遍流传狐死首丘的说法。《礼记·檀弓上》:“古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孔颖达《正义》:“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竟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此说影响甚大,元代陈澔《礼记集说》即承此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于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这种看法在今天几成定论,王力、郭锡良、殷国光沈祥源等各家,在他们所主编的高校《古代汉语》教材里都将“首”字解为动词,取“头之义。照此看来,“狐死首丘”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狐狸将死,头要朝向山丘”,《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辞书都是这般解释。

狐形象的这种属性,在先秦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楚辞·哀郢》写道:“鸟

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以狐死首丘比喻自己思念故国的心情,把狐作为一种怀有仁爱之心的灵物看待,它不忘故地,眷恋旧居,乡土观念极重。朱熹《楚辞集注》:“首丘,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李炳海先生认为:对于狐的形象所赋予的这种内涵也和原始图腾密切相关。图腾是氏族的旗帜,起着族徽的作用,原始先民每当见到本族的图腾对象,必然想起自己的原始共同体。想起自己的家乡故土。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学术界也有广泛的认。因此先秦文学作品通过狐意象的描绘,抒发了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狐也就成了人们思乡情的寄托。

综上所述,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众多,由原生态人们狩猎的对象,进入先民们神圣的精神信仰——原始图腾崇拜,被先民们奉为具有高尚品德而且带有灵性的不平常动物,尤其是以狐为原型的九尾白狐,成了上古时代如凤凰麒麟一般的吉祥神兽。先秦文学作品中,狐或是男性配偶的喻示,或是君主贵族的体现,或是漂泊征夫的象征,或是思乡之情的寄托,但所有这些意象都指男性,而且都是先民的生活中崇拜和关爱的对象,而非“淫”兽,也不是女性形象的象征。

[注释]:

①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99页。

③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页。

④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庙通考释》,载《清华学报》,1936年第11期。.

⑤[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4页。

⑥深泽宜:《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⑦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⑧翟相君:《<北风>试解》,载《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傅军龙:《九尾白狐与中国古代的祥瑞观》,载《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

[5] 王振星:《中国狐文化简论》,载《齐鲁学刊》,1996年第1期。

[6] 蔡根堂:《九尾狐新解》,载《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34卷第1期。

[7] 邵炳军、王建军:《<诗·齐风>雄狐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析》,载《盐城师范学

院学报》,2007年8月第27卷第4期。

[8] 孙秀华、杨龙:《<诗经>狐意象发微》,载《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5期。

[9] 包丽虹、蔡根堂:《大于娶亲传说新解》,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

月第5卷第6期。

[Synopsis]:Being a very significant culture image,fox has been a quit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Fox is well_known to every household,What's more,It is also used as a holy animal.Fox has a profound symbolization and a complex connotation before Qin period,from a original animal to a tribe symblize,a worship of idols to a different image.Fox literatur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evoluted constantly.

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文学 湖南华图教研员彭思淇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学派代表时代著作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有教无类。主张“礼治”和“仁学”。打破公学, 创办私学。其弟子作《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 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 孔子修订。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是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 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庖丁解牛”“庄周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先秦文学试题1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0分) 赋比兴春秋笔法楚辞《山海经》 二、填空题(5分) 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论语》一书属于————体散文。 3.“揠苗助长”的寓言出自————。(书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三、词语解释(5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爽:过错,差错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 3.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老:士气不旺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边境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充足,足够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1、甲骨文、金文为萌芽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子,政府文告性质,具有文学色彩。《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为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新的阶段,写人、叙事均有独特的成就。 2.《庄子》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2、《庄子》的艺术成就有:大量用寓言说理;夸张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奇异;善于用比喻;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特征? 3、内容方面:具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思维方面: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隐喻象征;形式方面:零散片段、浪漫主义。 五、分析作品题(20分)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要点: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独特的艺术结构(两条线索、抒情诗中有故事情节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想象等);香草美人为代表的比兴象征手法;诗歌体制的新发展(变四言为六、七言)。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要点:反映阶级剥削与压迫,反映生产劳动,反映婚姻爱情,反映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还有周族的发展历史等。

先秦文学试题(五)

先秦文学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2、《天问》 3、神话 4、春秋笔法 5、楚辞 二、判断正误,误者改正(每题2分,共10分) 1、《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题论文的成熟。 2、《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3、在《春秋》三传中文学性最强的是《左传》。 4、《孟子》的文风气势磅礴,有浓郁的雄辩色彩 5、《九歌》共有九个章节构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2、论述《离骚》的文学成就 五、标点古文并回答问题(标点5分,回答5分,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标点上文。 2、上文出自何处?主要论点为何?采用了何种论证手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3、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4、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有所谓“微言大义”之说,即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历史进行评断,用恰当的文字暗寓褒贬之意,表现了严格的历史倾向性。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 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 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 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 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 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 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名周,著《庄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故事均出自其中。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一篇中的句子。 2.《国语》大约成书于()初年。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出自《九歌》中的《》。 4.《子虚赋》和《》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 5.《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改()为志,去掉世家并入()。6.在《乐府诗集》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7.《古诗十九首》当出现于()年。 8.()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 9.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分成前后两个时期,以()为界线。 10.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 11.《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题为《》。 12.“人生天地间,()。”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3.庾信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 14.陶渊明诗留存有()多首。 15.永明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关键在于()。 1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两大类。 17.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 18.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19.《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卷二十九。 20.枚乘的赋中,《》最为重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 A、《战国策》 B、《国语》 C、《老子》 3.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 A、荀子《赋篇》 B、贾谊《吊屈原赋》 C、扬雄《长杨赋》 4.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是()。 A、观民风 B、定郊祀之礼 C、训练乐工 5.阮籍的代表作是()。 A、《咏怀》八十二首 B、《拟咏怀》 C、《咏史》八首 6.()是陶渊明晚年的代表作,寄托了他晚年的社会理想。 A、《归园田居》 B、《桃花园记并诗》 C、《归去来兮辞》 7.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由南入北,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奇才是()。 A、庾肩吾 B、徐摛 C、庾信 8.志人小说内容包括()。 A、笑话 B、野史 C、正史 D、逸闻轶事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诗经》中的表现方法可分为()。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四)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的《》卷九。 2、“与日逐走”的神话人物叫()。 3、《诗经》中的“风”共有()篇。 4、《诗经卫风·硕人》一篇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一个贵妇人说:“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5、《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学巨著。 6、晋文公早年流亡之事记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 7、“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一诗中的句子。 8、屈原一生共被流放两次,第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到()地区。 9、《论贵粟疏》是()写给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中心是阐述强本抑末的主张。 10、《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传。 11、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2、《陌上桑》表现了女主人公()巧对使君的机智。 13、《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都在诗中直接出现,《》是个例外。 14、五言诗在语音结构上一般为“()”节奏。 15、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16、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的矛盾。 1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出自陶诗《》。 18、宋初的()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

19、《恨赋》和《别赋》的作者是()。 20、大量运用()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春秋》记史实,用精微的语言寄寓是非褒贬,称为()。 A、革故鼎新 B、微言大义 C、见微知著 2、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 A、六义 B、六章 C、六种 3、《九歌》共有()篇。 A、9篇 B、10篇 C、11篇 4、从散体大赋转向抒情骈体小赋的标志性作品是()。 A、《归田赋》 B、《二京赋》 C、《鵩鸟赋》 5、“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句出自乐府诗()。 A、《上邪》 B、《饮马长城屈》 C、《东门行》 6、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其作者为()。 A、陆云 B、陆机 C、左思 7、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 A、田园诗 B、山水诗 C、咏怀、咏史诗 8、西汉末,东汉初的作家()开始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著录于史书,并把写小说的人称作小说家。 A、班固 B、王充 C、桓谭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战国策》又可称为()。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五)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 (五)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 (五)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解释“xx四面”为: “xx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 2.《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世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诗句。 4.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老子》、《论语》、《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5.《》被认为原本是民间祭歌,屈原利用其形式进行了再创作。 6.汉代的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7.《xx记》是xx第一部()xx。 8.班固将汉乐府精神归结为“感于哀乐,()”八个字。 9.汉乐府鼻祖《安世房中歌》17章中有4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体。 10.《回xxxx》称: “xx各有时,()。” 11.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和()。 12.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

13.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和《归去来兮辞》。14.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作于他出任()之后。 15.沈约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6.xx诗歌的代表作是《》27首。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和杨衒之的《》。18.xx诗云: “()文章老更成,xx健笔意纵横。” 19.现存南朝民歌将近()首,内容绝大多数为()歌。 20.我国小说的雏形是在()时出现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 A、《邶风·静女》 B、《鄌风·墙有xx》 C、《xx·xx》 2.“屈平词赋如日月”是()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A、xx B、xx C、xx 3.《xx》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诗经》 B、《国语》

3、陕师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妄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我国的神话主要散见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 2、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又称为“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毛传郑笺: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是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6、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8、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9、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0、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及爱护百姓的事例。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过整理,共8卷215章,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清末的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 11、九章:《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12、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13、西汉鸿文:巨著;大作。汉·王充《论衡·佚文》:“鸿文在国,圣世之验也。”明·陈子龙《行路难》诗:“鸿文虽留千载后,大抵是非都茫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14、史记五体: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5、世家:①世代做官的人家:出身世家,那小生原也是世家子。②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如《吴太伯世家》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宗师孔子,虽不是诸侯王,也列入世家。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中有《十国世家》。 16、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_12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一) 一、填空题: 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最为精彩。 4、《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5、《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 6、在古代神话中,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的英雄是。 7、《诗经》依、、分类编排。 8、《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9、《孟子》今存篇,每篇又各分上、下。 10、屈原《九歌》并非九篇,而是篇。 11、《论语》中载孔子之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其意是说。 12、《战国策》载,触龙说服了赵太后,使长安君。 13、神话流为仙话,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14、《诗经》中的国风,有不少“饥者歌其食,”的诗篇。 15、《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又称《周书》。 16、《左传》大约成书于,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17、今存《老子》分上下篇,上篇称,下篇称。 18、《战国策》载,倚柱弹其剑,歌“长铗归来乎”的人名叫。 19、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20、在古代神话中,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名曰。 21、《诗经》曾广泛用于社会生活,春秋时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颇为盛行。 22、《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之语。 23、《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体断代简史。 24、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为核心,并认为天道。 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所说。 26、李斯最著名的散文是他在秦统一前写的。 27、汉代的政论散文以初期最为发达,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28、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开创的,他字。 29、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其中最大的代表作家是。 30、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变来的。 31、现存秦刻石文,大部分都出自之手。 32、汉赋四大家中属于西汉的两位是和。 33、汉初政论散文的重要作家主要有、邹阳、枚乘。 34、《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题为。 二、选择题: 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属于: ①《易经》中的卦、爻辞②《诗经》③甲骨卜辞④商代的彝器铭文 2.被鲁迅称为“古之巫书”的是 ①《尚书》②《山海经》③《列子》④《淮南子》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 ①《荀子·劝学》②《孟子·滕文公上》③《庄子·养生主》④《庄子·逍遥游》 4.先秦诸子中,《四库全书总目》称何书为“传记之祖” ①《晏子春秋》②《论语》③《庄子》④《孟子》 5.为齐国孟尝君“经营三窟”的是

古代文学模拟试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 1、先秦文学是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是与原始的宗教密切联系的。 3、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4、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它在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思维和语言都较低下,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代就产生了。 5、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书。 6、《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7、最早提及赋、比、兴手法的是:周朝乐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8、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9、蔡邕的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在这首寓言诗中,蔡邕为翠鸟构想出一个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间。 10、《史记》中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11、贾谊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 12、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 13、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14、宋郭茂倩编,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15、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歌辞数量最多。 二、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 1、百家争鸣: 2、十家九流: 3、神话: 4、三家诗: 5、《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文学史的主体、核心: 2、举例说明原始歌谣的性质: 3、简述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4、简述《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色分析: 5、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任选其一) 1、论述原始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意义: 2、论述周族史诗及《生民》的思想性、艺术性:

先秦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 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 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 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 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 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 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 篇十五,杂篇十一。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 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 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 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 “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 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 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