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题型汇编(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A.20~20000赫B.20~30000赫C.20~40000赫D.20~60000赫2.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绝”,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D.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3.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入的“唤醒词”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特性中的()A.音调B.响度C.频率D.音色4.如图所示的四种声现象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①在无风的情况下,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②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③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液体可以传声D.④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5.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6.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因素之一。

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B.给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D.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戴上耳罩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B.地震、火山喷发时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C.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医生借助“B超”诊断疾病,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B.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大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D.在真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108m/s二.填空题9.端午节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皮产生的;以河岸为参照物,龙舟是的;煮粽子时,通过方式增大了粽子的内能,闻到粽子的清香,这是现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像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像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发出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听到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C.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3.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B.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C.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D.如雷贯耳——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4.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收看“空中授课”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音色不同B.增大音量提高了声音音调C.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D.授课老师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5.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A.少了0.294s B.多了0.294s C.少了0.34s D.多了0.34s6.弹奏冬不拉时,用大小不同的力动琴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7.如图,7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高度不同的水,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则可以发出哨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敲击瓶子时,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子中的水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8.小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声音的变化和钢尺振动的变化可以得出()A.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音色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C.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9.已知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340m/s,人耳能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

2.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专题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2.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专题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简单1、下列声音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是()A.咚咚的鼓声B.滔滔的流水声C.隆隆的炮声D.悦耳的歌声【分析】根据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分析四个选项,分别确定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声即可.【解答】A、咚咚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B、滔滔的流水声,是水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C、隆隆的炮声,是炸药爆炸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D、悦耳的歌声,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2、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铛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解答】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铛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住了铃,影响了铃的振动.故A、B、D错误.故选C.3、图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__.我们听到喇叭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解答】如图所示,在喇叭撒上一些纸屑,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听到喇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答案为:振动;空气.4、六月的潜山森林公园,到处都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_中传播.【分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是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传播来的.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解答】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大多是通过气体传播来的.故答案为:空气.5、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____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解答】风吹树叶哗哗响,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笛子是管乐器,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故答案为:树叶;空气柱.6、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飞行物一般都是由翅膀振动发声的进行分析.【解答】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的振动产生的,因此A选项正确;故选A.7、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B.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C.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D.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轰鸣声【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A、用光将鱼引到网内,说明光可以在水中传播,不符合题目要求.B、鱼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水------鱼,所以此选项可以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符合题目要求.C、岸上听到得河水流动的声音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D、在岸上听到得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是由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8、某同学在探究声学知识时,如下操作:“将一只带有小锤的闹钟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闹铃敲打时,人__________看见小锤的振动,__________听见闹铃的响声;如果将容器封闭,并且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铃敲打时,人__________看见小锤的振动__________听见闹铃的响声(填“能”或“不能”)”此探究可得出声学知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解答】(1)一只带有小锤的闹钟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闹铃敲打时,人能看见小锤的振动,能听见闹铃的响声;(2)如果将容器封闭,并且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铃敲打时,人能看见小锤的振动不能听到闹铃的响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答案为:能;能;能;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9、运载多名航天员并实现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飞船项目正在筹备过程中.航天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A.太空中噪声太太B.宇航服不能传递声音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太空中传播,因此在舱外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用电子通信设备;故选D.10、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B.水C.酒精D.大理石【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快慢不一样,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解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传声最慢.故选D.11、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一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正确是()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B.声音不可以沿土地传播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慢【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快.【解答】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所以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故把耳朵贴在地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早;故选C.12、表中记录了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空气(25℃) 346 铜(棒)3750软木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1324 铅(棒)5000蒸馏水(25℃)1497 铁(棒)5200请对上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两个关于声音传播规律的信息:(1)同种介质传播声音,声音速度的大小跟介质的_________有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仔细观察表格第一列前两行的空气中的速度,就可以得出结论.再观察铜、铅、铁中的速度,得出结论.【解答】由表格中空气两行的数据,得:介质的温度不同,声音的速度也不同.由三种金属的数据可得,不同金属中的速度不同.答:(1)温度;(2)不同的金属传播声音的速度大小不一样.简单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 . 敲击水瓶琴 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 .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D .吹着的哨子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A 、吹着哨子是哨子内的空气振动,能够产生声音,故A 不符合题意;B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听不到声音,但响铃的闹钟在振动,能够产生声音,故B 不符合题意;C 、收音机没有打开,没有电流喇叭不振动,就没有声音,故C 符合题意;D 、敲击水瓶,水瓶会振动,所以会发出声音,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物体振动时一定能听到声音C .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振动D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解答】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 正确;B 、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人不一定能听得到,故B 错误;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 正确;D、人是靠声带的振动说话的,故D正确.故选B.3. 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D.小溪流水的“哗哗”声【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B、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C、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D、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4. 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分析】吹气球时,气球内的气体受气球的限制,气球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也正是因为这样,气球才能吹鼓.当气球因某种原因爆破,气球内的空气在爆破的一瞬间迅速膨胀,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解答】A、球皮被吹大时,由于球皮发生形变而引起球皮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小;B、吹气时,当气被吹进去以后,就会和球内的气发生碰撞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很小;C、破裂时,球皮的形状会立即发生变化,恢复到原状引起振动产生声音,但不是“嘭”的一个大响声;D、球破裂时,球内的气体冲出来,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发出巨大的响声.故选D.5.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仍在振动【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解答】A、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不是由于回声现象;故A错误;B、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故B错误;C、人的听觉不会发生“延长”现象;故C错误;D、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余音不止”现象;故D 正确;故选D.6. 将一直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如图所示,声音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A.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B.手机发声太强,换用发声较弱的手机C.离实验瓶远一点,就可以听不到声音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手机的固体亦能传声【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手机发声强响度就大,但仍需要在空气中进行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离实验瓶远一点听到的声音响度会减弱,但仍会听到声音,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所以只要瓶内有空气,就会听到声音,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7. 甲用金属敲打钢管的一端,乙耳朵贴近钢管的另一端听,会先后听到两次响声,其中第一声是通过______传入耳朵的,第二声是通过______传入耳朵的,这说明_______.如果把这个实验拿到月球上去做,耳朵贴在钢管的另一端会听见______次响声.【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最慢.【解答】(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敲击钢管时,声音既通过钢管传播,又通过空气传播,又因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所以第一声是通过钢管传入耳中的,第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中的,这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只能通过钢管传播,因此只能听到一次响声.故答案为:钢管;空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要快;一.8. 漫步花丛,我们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的______产生的;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面对面交谈,是因为______.【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态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蜜蜂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的,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因此宇航员不能面对面交谈.故答案为:振动;真空不能传声.9. 如图所示,图甲为某演员正在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某同学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敲鼓时鼓面振动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当把罩内的空气抽空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外听不到声音;故答案为:振动,介质.10. 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秒,所以要能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声速取340m/s )( )A .大于34米B .大于17米C .等于34米D .等于17米 【分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回声传播是一个出去又返回的过程,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 =vt 可计算路程.【解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0.1s vt 340m /s 17m 2s ==⨯=. 因时间必须大于0.1s ,故距离必须大于17m .故选B .难题1. 阅读下列声速与气温有关的小短文: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的疏密程度小,则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那么试探究下列两种情景下声音的传播情况:(1)赤日炎炎,穿越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或戈壁滩时,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很难听清楚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选填“上”、“中”或“下”)拐弯.(2)我国古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680m ,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至少是______s 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传来的(假如当时的气温是15℃).地表温度比夜空温度________(选填“高”或“低”),钟声向_______(选填“上”、“中”或“下”)拐弯,传播的距离______(选填“较远”、“一样”或“较近”).【分析】(1)白天的沙漠地区,地表附近空气温度高,高处空气温度低;(2)深夜,地表附近的空气温度低,高处空气温度高,根据v s t=变形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解答】(1)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2)∵v s t=, ∴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需要的时间是680t 2s 340/s m v m s ===, 深夜空气温度比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较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故答案为:(1)上;(2)2;低;下;较远.2. 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的耳朵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 ,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 ,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某农村中学8年级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后,A 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 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 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 气=340m/s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 水=1500m/s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 钢=5100m/s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 、B 、C 三位同学的位置到达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写出计算过程和对结论分析过程)【分析】声音可以在空气、水、钢铁中进行传播,且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由于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在同一地点声音通过空气、水和钢铁传播的时间是不同的,即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题意(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 ,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和公式t s v=建立三个方程,分别算出要分辨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水和钢铁传来的声音、空气和钢铁传来的声音各自需要的距离是多少.【解答】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钢、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110.1s 340/1500/s s m s m s-≥,解得:S 1≥43.97m ;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钢传来的声音,应有:220.1s 1500/5100/s s m s m s-≥,解得:S 2≥212.5m ;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钢传来的声音,应有:330.1s 340/5100/s s m s m s-≥,解得:S 3≥36.4m . 结论:C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 C ≥212.5m 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 ,能听到三次敲击声.B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212.5m >s B ≥43.97m 时,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 (可以分辨);空气和铁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 (可以分辨);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 (不能区分);A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 A <43.97m 时,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小于0.1s ,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答:A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 A <43.97m ;B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43.97m ≤s B <212.5m ;C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 C ≥212.5m .3. 请化学老师帮助收集一广口瓶氨气,用悬有音乐芯片的胶塞将瓶口塞紧,我们仍可以听到音乐声,用注射器针管向瓶内注入少量水,氨气迅速溶于水,瓶内接近真空,声音“消失”,取下注射器,针头留在瓶塞上,空气进入瓶中后,声音又“出现”了.(1)用注射器针管向瓶内注入少量水,氨迅速溶于水后,瓶内接近真空,声音为什么突然“消失”了?(2)取下注射器,针头留在瓶塞上,空气进入后,声音为什么又“出现”了?(3)比较一下像上述这样做与用抽气机抽气哪个效果好?【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解答】答:(1)用注射器针管向瓶内注入少量水,氨迅速溶于水后,瓶内接近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就会“消失”.(2)取下注射器,针头留在瓶塞上,空气进入后,空气能够传声,因此声音又“出现”.(3)抽气机抽气比上述做法复杂,而且不容易抽成真空,本题提供的实验方案效果好,简便并且容易接近真空.4. 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 .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 .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分析】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可据此进行解答.【解答】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因此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能更早的听到敌人骑兵的活动情况,从而及早的发现敌情.这个现象说明了:①振动的物体可以发声,②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只有C选项的解释有误,符合题意;故选C.5. 如图,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4)如果线处于松弛状态,松弛时振动被空隙吸收,无法传递振动.【解答】(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唯一的原因肯定就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故答案为:(1)固体能传播声音;(2)用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3)捏住线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不能.6. 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小丽想:如果让“同一首歌”露天演唱会走进月球该多好呀!请用声学的知识来分析她的想法能否实现.【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解答】答:露天演唱会是靠空气来传播声音的,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的,因此演员们唱歌的声音不能传播到观众的耳朵里,因此“同一首歌”露天演唱会“走上月球”是不可能实现的.7.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乒乓球接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解答】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故选:B.8.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解答】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选:D.。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也可以在真空传播C.只要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波D.若有声波,一定有振动2.关于音乐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低音的声音洪亮”是指音调低响度大B.宾朋们听到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音乐声时而如雨滴敲打瓦砾般轻快,时而又缓慢悠长,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发生变化D.领唱演员通过麦克风唱歌,是为了增加声音的响度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人C.只能从噪声的传播途径控制噪声D.“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4.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5.“声波炮”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 以上的高频声波,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警察使用它可以震慑暴徒,维护秩序。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频声波是具有很大能量的次声波B.dB 是声音强度的单位C.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频率D.使用“声波炮”时,炮手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6.就环境保护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一定是难听的声音B.悦耳的歌声不可能是噪声C.噪声强度的计量可用“分贝”作为单位D.睡眠时噪声不应超过30分贝7.重敲鼓面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鼓面相比A.音调变低B.频率变大C.响度变大D.声速变小8.下列实例中,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大象的“声音”交流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碎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感到声音特别洪亮9.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次声波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C.人的耳朵能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B.用手指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可以弹奏出音调不同的声音C.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合理利用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以此来除掉杂草11.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A.控制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B.居民敞开门窗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晚九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12.深夜,非法改装的汽车、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南通交警部门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空气温度保持不变()A.声速逐渐减小B.频率逐渐减小C.振幅逐渐减小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2.蜜蜂采蜜归来,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原因是负重增加的情况下,蜜蜂翅膀扇动的频率()A.变高B.变低C.不变D.无法判断3.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大钟的回声B.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C.大钟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4.深圳的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

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

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C.降低噪音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5.下列事例中,主要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A.声呐探测鱼群位置B.蝙蝠利用声波辨别方向C.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排石D.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解战斗英雄故事6.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7.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装饰、美观B.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发D.提高声音的音调8.将某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如图所示,可见波形竖直方向的最大值在减小,表示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音色B.响度C.音调D.周期9.在敲响寺庙的大钟后,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未止”,其原因()A.大钟仍继续振动B.钟声的回声C.人的听觉“延长”D.大钟停止了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二、多选题10.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定海水的深度B.物体只要发生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并且其振动的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C.鼓手敲击大鼓,我们听到鼓声的响度与鼓手敲击的力度以及距离鼓的远近有关D.在城市居民住宅区有“禁止鸣笛”标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2.以下几个验证性的小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把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随着罩内空气抽出发现铃声减弱,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用酒精灯将水加热至沸腾,用到气管将水蒸气导入另一个盛冷水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温度计的示数升高,说明液化放热C.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D.在试管内放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汽,说明蒸发吸热13.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幅度B.实验时应多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但要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C.用力大小不同,钢尺振动的振幅不同,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D.物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14.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B.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15.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dB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传递了能量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响度越大三、填空题16.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他把闹铃关掉,这是在________(填“人耳处”、“传播过程中”或“声源处”)控制噪声的.这里所说的逐渐变强,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___改变了.17.男生说话较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同一支乐曲,但一听就能分辨出哪是小提琴声,哪是钢琴声,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不同.18.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________次响声,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________传播的.19.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20.2018年4月22日,辽宁男篮成为了CBA历史上第七支总冠军球队。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挑选西瓜时,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就知道是生瓜;如果声音较沉闷,就知道是熟瓜.医生常用叩诊术来检查人体内器官是否正常,脏器不正常与正常的叩诊声音是不同的.有趣的是300多年前,一个奥地利人用敲击酒桶的方法来判断桶中酒的多少.上述事例中都是根据声音的哪个共同特征来判断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2.如果自行车轮胎内的气过多,轮胎在阳光照射下,轮胎温度升高或在重压时会破裂并发出很大的响声,这是由于()A.引起空气急剧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B.轮胎这种材料破裂时发出的声音C.轮胎内空气受重压而发出的声音 D.轮胎内空气在温度升高时发出的声音3.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4.下列几种方法中,不能提高声音的响度的是()A.增大声源振动的幅度 B.用力敲击发声体C.离声源近些 D.提高声源振动的频率5.下列关于骨传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听取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是声波通过手臂上的骨骼传给听觉神经的,是骨传导B.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是骨传导C.用手堵住耳朵,听振动的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骨传导D.同学们能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骨传导6.笛子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A.空气柱振动 B.嘴唇振动 C.手指振动 D.笛子外壳振动7.关于噪声和乐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噪声的响度大,乐音的响度小 B.噪声的音调高,乐音的音调低C.乐音也能成为噪声 D.噪声的音色差,乐音的音色好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波声音响度太大,所以人听不见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D.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响度大9.编钟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打击乐器,由青铜铸成,它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列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亦传至东亚其它地区.现有四个编钟,如图所示,它们按大到小的顺序由左至右排列,其中有一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示波器中,显示出对应的波形图,则下列关于敲种时用力大小和判断裂痕的有无,说法中正确的是()A.敲甲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B.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C.敲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D.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10.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11.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2.关于超声波与次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声波的能量一定大于次声波的能量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C.次声波的频率很低,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D.次声波的频率很低,会对人体造成危害13.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A.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B.室内收音机放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C.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改变注入杯中水量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14.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A.老师用扩音器讲课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C.摩托车装消音器 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15.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图是它的简易剖面图,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射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16.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A.笛子 B.小号 C.小提琴 D.架子鼓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科学家利用声波的反射能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18.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铁匠用铁锤敲击铁皮B.医生给病人做“B超”检查C.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试验D.利用超声波探查金属、陶瓷、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品的内部结构19.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高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三、实验题20.小明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 .21.音乐会上各种乐器奏出了美妙的音乐.结束后,小超和小菲都知道了乐器改变发出声音音调的方法,可是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发生了改变?(1)请你根据上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做一个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超的做法是:首先拿一把吉他,观察吉他上的各琴弦有什么不同.他发现各琴弦的粗细不同,当他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后,发现声音的音调不同.然后,他又转动吉他上的旋钮以拧紧或放松琴弦,结果,他发现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最后,小超又用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的不同位置,以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短,结果,他发现吉他发出声音的音调又改变了.分析与论证: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有关.(3)小菲的做法是:找音乐老师借了一支笛子,经过反复实验后,她发现笛子是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当用手指按住笛子上不同位置的孔,就能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请你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回答:①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②在吹响笛子时,其管内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选填“高”或“低”).四、计算题22.校组织春游,他们来到了一个山谷里,一个物理老师站在山谷叫中间的位置叫了一声2s后,他听到了第一次回声,5s后他听到了第二次回声,求他离山谷两边的距离.(v声=340m/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23.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8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24.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发出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答案解析1. B2. A3. B4. D5. B6. A7. C.8. B9. B10. D.11. C12. D13. C14. D15. B16. CD17. AB18. ABCD19. BC20. (1)乒乓球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微小的振动放大21. (1)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松紧和长短有关;(2)粗细;松紧;长短;(3)①短;紧;细;②低.22. 解:(1)声音传播到第一个峭壁的时间t1=2s2=1s,由v=st,可得人到该峭壁的距离s1=vt1=340m/s×1s=340m;(2)声音传到第二个峭壁的时间t2=5s2=2.5s人到该峭壁的距离s2=vt2=340m/s×2.5s=850m;答:他离山谷一边较近的距离为340m,较远的距离为850m.23. 解: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为s,则2s=s声+s车,声音传播的距离:s 声=2s−s车=2×700m−80m=1320m,∵v=st,∴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t=s声v声=1320m330m s⁄=4s,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v 车=s车t车=80m4s=20m s⁄.答: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24. 解:声音从水面到达海底时间:t=0.8s2=0.4s,海水的深度s=vt=1500m s⁄×0.4s=600m答:水深为600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2.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分别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弹起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的产生原因B.响度和频率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响度和振幅的关系3.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4.“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

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小强的喊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音调5.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也能传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

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种声波属于超声波B.这种声波的音调可达145dB以上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发声频率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能说明发声体都在振动B.图乙是电影院墙壁的一部分,其中的小孔可以减少回声所产生的干扰C.图丙是示波器上某声音的波形,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噪声D.图丁是用超声测位仪测量海深,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9.已知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340m/s,人耳能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2.玻璃杯中装有适量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C.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里的急雨和私语主要指的是声音的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4.唐朝一寺庙所藏的罄常常无故自鸣,和尚不知其因而被惊吓以致患病,后经人指点方知与前殿的钟有关,击此应彼,故钟鸣罄响。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钟鸣罄响”是一种回声现象B.“罄无故自鸣”说明有些物体不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一起在做相同形式的振动D.“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都不同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得较快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D.在太空宇航员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7.音乐会上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

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D.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D.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也能传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1.下列与声音有关的四个情景,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发声扬声器使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图乙中的倒车需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C.图丙中的发声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图丁中8个相同玻璃瓶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12.小明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2013?黑龙江)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C2.(2013?深圳)“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2013?衡阳)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C4.(2013龙岩)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A.音调 B.音色C.响度D.振幅5.(2013漳州)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D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B.用声呐探测海深C.用B超做体检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6.(2013威海)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B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7.(2013?日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8.(2013泸州)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B.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9.(2013郴州)“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花接听电话喊道。

小花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是外婆打来的电话()AA.声音的音色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响度 D.声音悦耳动听10.(2013四川自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B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11.(2013年兰州)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B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C.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只能传播信息,不能传播能量12.(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_声现象》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_声现象》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有关声音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光速快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D.人耳能直接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4、小王和小强练习敲鼓,小王大力敲,小强用较小的力敲,鼓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都伴有振动现象B.音调、响度和频率是乐音的三个特征C.声不能在气体、液体中传播D.在教室周围植树不能控制噪声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B.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的能量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8、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10、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人的讲话声音,是因为声音的()A.音调不同B.音色不同C.响度不同D.声速不同11、5对下列图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敲击编钟能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B、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街头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污染D、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12、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2章 声现象 同步综合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2章 声现象 同步综合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声现象同步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2.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 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C.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D.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3.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 春节,小鑫同爸爸、妈妈在某寺庙中一起敲响了新年的钟声,向全国人民祝福。

小鑫发现在敲响大钟后,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仍“余音不止”。

原因是()A.人的听觉发生“延长”B.大钟的神奇C.大钟仍在振动D.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是空气仍在振动5. 下列事例中,应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是()①利用超声波清洗镜片②超声波洗牙③利用超声波加工硬度特别高的工件④超声波雾化器⑤上课认真听讲⑥对着烛焰拍手,烛焰跳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6.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14,再次实验,得到的结论是()A. 声音变大B. 频率变高C. 振动变慢D. 响度变小7. 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B.用力拉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8. (多选)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9. 如图所示,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可以听到尺子发出声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2.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

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3.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

关于雾化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B.人耳能听到超声波C.超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D.超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5.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A.少了0.294s B.多了0.294s C.少了0.34s D.多了0.34s6.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8.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含答案)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含答案)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做法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安装隔音玻璃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D.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B.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隔着较远的距离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源振动频率太低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音调会发生改变,声速不变C.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汽车使用的倒车雷达是模仿蝙蝠的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4.如图所示,这是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5.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玻璃能隔音是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慢B.医生通过听诊器来诊断疾病,是利用声传递能量C.广场舞噪声扰民是因为广场舞伴奏音乐响度太大D.工人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6.如图所示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四幅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B.甲乙丙中音调最高的是图甲C.甲乙丙中响度最小的是图甲D.甲乙丙中音调相同的是图乙和图丙的7.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诗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声和笛声B.琵琶的大弦直径大发出音调低,小弦直径小发出音调高C.钟声比雨声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液体快D.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8.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图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中能听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D.图丁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9.为了迎接学校艺术节合唱比赛,同学们在音乐教室内排练,嘹亮的歌声回荡教室。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解析:C【分析】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例如钢琴、小提琴和人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每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由题意可知,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声纹即声音的音色。

故选C。

2.(0分)玻璃杯中装有适量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C.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解析:A【分析】玻璃杯中装有水,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是杯子和水一起振动;用嘴向杯口吹气时,是杯子里的空气柱振动;振动物体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A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子和水一起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杯子越难振动,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正确、B错误;C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子中空气柱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空气柱越小,空气柱越容易振动,空气柱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杯子里装进水越少,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C、D错误。

故选A。

3.(0分)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解析:D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A项不合题意;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B项不合题意;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C项不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声波的能量传递到结石,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选项D符合题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做广播操时,操场上不同年级的同学听到声音强弱不同,这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与(B)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 我们能够听出脍炙人口的歌曲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哪一特征来断定的?(C)音色。

3. 高强听到楼下的小李大声喊他去踢球,正确的分析是(A)高强能听到楼下小李的喊声,说明声音不需要介质就可以传播。

4. 我们能够听到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B)音调不同。

5. 根据声音的哪个共同特征可以判断西瓜是否生熟、人体内器官是否正常以及酒桶中酒的多少?(C)音色。

6. 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D)钢轨。

7. 将甲、乙两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得到甲、乙两种波形,从波形上可以得出(C)乙声音的音调高于甲声音的音调。

8. 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可以得出(B)甲图塑料梳子的齿疏,振动快,音调高。

9.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越大。

17.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是B、C。

在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可能会听到三声;使用温度计测体温前需要甩一下,否则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

在太空中听到巨大爆炸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小明的猜想基本正确。

实验方案可以用来验证猜想。

可以通过更换不同材料、长度、粗细的琴弦以及调整松紧程度,来观察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敌方坦克,开炮后经过0.6秒看到炮弹击中目标坦克爆炸起火,再经过2.1秒听到炮弹在坦克上的爆炸声。

(假设当时的声速是340m/s)(1) 炮与坦克的距离是714米。

23. 英模报告团在礼堂里作报告,同时用播音器直接播出。

试问离报告人40米远处的听众和离礼堂400千米远的收音机前的听众谁先听到报告?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题(含答案解析)(3)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题(含答案解析)(3)

一、选择题1.(0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解析:B【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传声的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只有频率在这一范围内,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3)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其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及据声源的距离有关;A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并且速度不同,故A错误,B 正确;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故C错误;D.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与频率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2.(0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发出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听到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C.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解析:B【分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3)响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振幅,二是距离声源的远近。

需要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A.物体发出声音后若没有介质传播或物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等都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音,故B正确;C.声音在钢铁中的声速大于在水中的声速,故C错误;D.振幅越大,人听到的声音响度不一定越大,因为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故D 错误。

故选B。

3.(0分)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装饰、美观B.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反射D.提高声音的音调解析:B剧院及音乐厅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经典题型汇编(含答案)一、填空题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________(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________产生的,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的。

3. 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

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

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

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图所示,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打电话,手机随即发出悦耳的铃声。

铃声是由于手机内的扬声器________产生的,手机间是利用________传递信息的。

把抽气机接在真空罩上向外抽气时,同样打电话,手机铃声却越来越小,这说明声的传递需要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第4题第5题5.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15 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

6.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 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________s,你会听到________次敲打的声音。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 200 m/s)7. 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_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

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8.图甲展示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

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越大,音调就越________(填“高”或“低”)。

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________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第8题9.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

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 悠扬的笛声是________振动产生的。

(2)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

10.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________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________(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会发生变化。

第10题第11题11.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________产生的。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________产生改变,钢尺的振幅越大,声音的________越大。

12. 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 Hz,D调“1(do)”的频率是294 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________(填乐音的三要素)高。

13.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第13题第14题14.往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1”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__,最右边瓶发出的是“________”(填“1”“2”“3”“4”“5”“6”“7”或“1”)音。

15. 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________发现昆虫。

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________不能传声。

第15题第16题16.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

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

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 在音乐演奏会上,艺术家使用笛子、二胡、古筝、钢琴等乐器合奏传统名曲,听众能分辨出有哪些乐器正在演奏,是根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18.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

演奏二胡时,手指上下移动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改变二胡发声的________特征;其下方有一个共鸣箱,可用来增大二胡发声的________特征。

19. 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如图)。

将塑料膜绷紧扎在圆桶的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大约2 m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

用手迅速拍打塑料膜,发现纸杯被振落。

此实验表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声波能传递________。

第19题第21题20. 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______(填“电磁波”或“超声波”)传感器工作的。

21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

22.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

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的是________。

第22题23. 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________的声音,波形如图所示。

Here One降噪耳机能阻止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进入人耳,同时允许其他频率的声音(如工友的指令等)进入人耳,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________Hz即可。

第23题24. 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

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第24题第27题25. 小超被广场舞的音乐声吵醒后很不开心,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________(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利用了________(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

26.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减弱噪声。

27. 如图甲所示,小汽车靠超声波发现障碍物,其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________;如图乙所示,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________的标志。

二、选择题28. 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 固体传声比气体快D. 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29.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 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C. 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 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第28题第29题第30题30. 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

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此现象可以说明()A.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B.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 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D. 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31. 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 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B. 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 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D. 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32.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A. 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B. 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C. 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D. 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33.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33题A.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 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D. 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34. 星光中学有一个150 m×70 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第34题A. 乙和丁B. 甲和乙C. 丙和丁D. 甲和丙35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发声的琴弦在振动B. 长而粗的琴弦与短而细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 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D. 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感知季节的更替,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3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B. 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C. 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D. 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37. 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 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D.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38.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C.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D. 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表明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39.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远大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