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

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

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

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

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

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

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

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

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

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

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规范,体现了我国政治、文化、艺术的高度统一。

还有,我们为保护古城而搬迁居民,这本无可非议,但城与民本来一体,搬迁之后古城原有的一体化的传统文化将会因此而消失。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 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原则,应该也必须涵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资金、经营、管理、规划、技术、人才、展示、解说等等。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妨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保护其历史、科学、艺术和情感等方面的价值不被破坏,并能够传承给子孙后代,在保护的基础上探求合理的发展利用方式,而不是将其封闭起来为保存而保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将有利于它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既不能使遗产变遗憾,也不能使遗产变遗物,而是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长期一致与和谐。

三、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文化建设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而言,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首先,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高品味性和文化内涵深厚性,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意境较深邃,主题也比较隐晦,不能一目了然,这就要求旅游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艺术修养一起更多的主观参与。

其次,每一项世界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项遗产的破坏和消亡都是绝对的损失。

所以保护遗产爱护遗产是每个旅游者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些年旅游主体文化却出现异化的现象。

这种主体文化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名垂千古”异化为“遗臭万年”旅游主体有着多种层次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对世界遗产地的游览,完成求真、向善和审美的崇高文化人格的塑造。

然而不少旅游者从审美的愿望出发,却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肆意破坏。

例如“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之笔在
中国的各个遗产地随处可见。

第二“文明礼貌”异化为“野蛮粗俗”旅游是一种满足人高层次需求的文化活动,旅游者通过对遗产地的游览,是自己一步一步成为完善和文明的人。

然而也有一些旅游者抛弃文明,以野蛮和粗俗的行为,显露出他们的倒退和人格异化。

在各个遗产景点不文明的旅游行为比比皆是。

第三“文化旅游”异化为“符号旅游”世界遗产尤其是历史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需要耐心细致的品味才能实现对遗产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和陶冶性情的旅游目的。

然而我国大多数的旅游者还都停留在对遗产地“到此一游”、“留影为证”的“符号旅游”阶段,还没有真正进入“文化旅游”的层面。

由此看来,要实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遗产的文化教育功能,打到文化的世道传承、永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对遗产旅游者进行文化人格的塑造。

遗产地的经营管理者作为遗产旅游的中介体,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是文化遗产资源的首先鉴赏者,因此他们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知识修养的高低,对于文化遗产能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积极有效的保护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文化人格的塑造和旅游者的文化人格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主体文化人格塑造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只有在整个国民素质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旅游者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针对旅游活动的独特特点,应该在各级教育机构广泛展开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定期组织一些以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为主题的讲座或者研讨会,努力培养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眼光、文化素养,以使他们成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者。

第二提高遗产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即使一个旅游者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水平的文化修养,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仍然不可能完全具备完成这次审美体验的所有知识,这就要求遗产地的旅游工作者尤其是导游人员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修养,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其所在遗产地的相关知识,而不是仅仅只会讲几个传说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协助旅游者完成文化遗产的审美体验,以期达到宣扬、弘扬遗产文化的目的。

第三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地的宣传工作旅游者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除了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协助之外,还需要辅助一些外在材料和媒介。

所以便只好历史文化遗产地的宣传材料和加强遗产地的旅游网站的建设,是这些能够全面深入的反映历史文化遗产地的相关知识和详细的信息,不仅是旅游者活动开始前的一个准备工作,还可以在动结束后细细品味。

这些辅助使一个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更加完整。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体文化建设
旅游客体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以及吸引力因素,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历史文化遗产地”的客体文化建设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物质形态遗产和非物质形态文化内涵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所以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客体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复杂的过程。

历史文化遗产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精神文化内容有的可以直接用物质实体表现出来,与此同时,精神文化还包括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由于这些精神文化的无形性,游客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完成其对非物质性态文化的欣赏过程。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是毁灭性的。

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
旅游社会环境文化包括旅游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两个子系统,旅游出发地和目的地原本可能是两个相对比较离散或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的社会环境,因为有了旅游者的流动和传播,因此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大的旅游社会环境文化体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遗产地社会环境文化的保护和协调问题。

遗产地在未开发旅游活动之前,是一个以自循环、自流通、超稳定为基本特征的地域空间系统,维持自身物质、能量、信息、人口等各种循环。

居民间有着共同的社会心态、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彼此熟悉的语言以及时尚追求。

这时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在没有(或者很少)其他外力的作用下而出于静态平衡状态,避免社会文化系统的退化和变异。

当遗产地着力于开发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后,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遗产地社会环境文化系统便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改变了过去的平衡状态。

前来旅游的游客,身上自觉不自觉的携带者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这些文化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对目的地的接待者和当地居民起到了直接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二者之间既有和谐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失败的文化冲突和对抗,这个是有遗产地社会文化便演变成了一种“相遇文化”,是两种文化冲突的结果。

从主流看,出发地文化常常导致遗产地社会文化系统的外向程度和现代化程提高,社会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但是,一旦外界强力作用和遗产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容忍度发生冲突或作用点发生偏差时,系统结构的不协调就会暴露,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遗产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采用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处理暴露的各种问题,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从而达到保护遗产地社会环境文化的目的,对遗产地文化换季就能够产生干扰和波动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旅游者、遗产地构成要素、遗产地政府部门、遗产地原生居民、遗产地开发商、经营者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遗产地社会环境文化变迁的作用机制有非常复杂,因此,要保护遗产地社会环境文化,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遗产地必须要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