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药学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一章绪论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我国中西医药现状

我国中西医药现状

我国中西医药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宪法》上确立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平等地位,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中医药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是中医药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尤其面对中国13亿的众多人口、较差的医疗基础设施和投入、日益显现的老龄化趋势等问题,正确认识中西医药在我国的现状和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已经变得非常必要。

本文从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中西医药疗效对比等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重新确立中医药战略地位的必要性。

一、近百年中医药发展史对中医药事业的影响100多年以来,由于西方医药传入东方,从教学、临床、药理、国家政策等方面都给中医药带来了许多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几乎摧毁中医药事业。

尤其是日本等国家,在对待汉方制剂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为了避免更糟糕的事件在中国发生,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一)百年以来,汉方药在日本的遭遇从公元5世纪以后,日本从学术、临床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对中医药学加以模仿形成了日本和汉医学体系。

1868年,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学西方的全面社会变革运动,政府正式发布“西洋医术许可令”,开始迅速普及西方医学,创建了不少西医学校和西医院,并聘请西方医官进行西式教学。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开始采取压制、排挤和汉医的一系列措施,先后取缔了全国的各类汉医学校和医学馆所,到1883年日本取缔汉方医学校应有的法律地位。

此后近百年的时间,和汉医学在日本几近消失,但日本汉医界一直没有停止奋斗,1960年以后,日本政府被迫重新承认汉方制剂的价值。

汉方制剂作为“一般用医药品”出现在市场。

到1976年,日本政府终于批准汉方制剂进入国家医疗保险,共有147种。

由于日本汉医至今未能恢复合法地位,所以在汉方医学的发展道路上,存在汉医教育的缺乏,以及人才危机、汉方制剂临床和科研发展的危机。

日本科研机构和企业都重视汉方制剂的二次开发,而不重视汉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日本主要采用西方医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汉方药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汉方制剂,更大程度上接近西药。

中西医比较.ppt

中西医比较.ppt

进行系统的中西医发展历程比较有 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 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 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 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 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 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 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有比较才能知短长,才能见优劣,才 能辨方向。
基本意义:证是对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变化 实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等内容。
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干尼(1682-1771) 创立的器官病理学为疾病分类提供了全 新标准。莫尔干尼把尸体解剖与临床观 察结合起来,将病理解剖成为寻找病灶 的必须手段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之间的桥梁。器官病理学好似按照地理 区域划分疾病,不同器官构成不同地理 分区,因此出现不同疾病。按器官病理 学原则分类疾病,更多关注器官或系统 的疾病研究。

学习中西医各自病证发展历程的意义
(1)审视现实,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明 确医学发展方向。
(2)认识医学的发展特点,自觉地把握 科研定向与选题的背景知识。
(3)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 (4)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5)进行中西医比较,有益于中西医结
合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 思维,主要得出“证”的概念;西医 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辩病的思维,主 要得出“病”的概念。两者形成了不 同的治疗方法。
4、制定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发展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长期 并存
◆生物医药 ◆化学药物 ◆医疗器械 ◆中药的国际市场
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 ☆ 开放进取的头脑
☆不同体系要用不同方法 ☆区别对待不同体系各自的强项
和弱项。

中药学与西药学的利弊分析

中药学与西药学的利弊分析

中药学与西药学的利弊分析中药学与西药学作为不同的药物治疗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药学与西药学的利弊进行分析。

1. 药效与副作用中药学注重草药植物的自然生长和配伍运用,因此药效通常较温和且细致。

中药治疗疾病时,常常能够针对病情的根本原因,呵护脏腑功能,起到调和、调整身体机能的作用。

而西药学的药效较为突出和强烈,对于某些疾病可以迅速发挥疗效,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

因此,在治疗特定疾病时,中药学多以温和调理为主,而西药学则更侧重于速效治疗。

2. 适应症范围西药学在某些疾病的急性发作和特定症状的治疗上十分有效,如感冒、发热、外伤等,能够迅速缓解病情。

而中药学则更多地用于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例如慢性胃炎、失眠、疲劳等。

中药学常常以调理整体的方式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3. 研究与发展西药学在成分明确、剂量精准等方面相对较为先进,研究和发展速度较快。

现代医学以西药为主导,针对特定疾病有着详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而中药学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证据支持方面仍有一定的欠缺。

中药的配方繁多且复杂,其中的药效成分也并不完全清晰,因此中药学在临床运用和标准化方面仍有待提升。

4. 综合治疗及个体差异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治疗方式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中药学擅长调和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而在个体差异明显的患者身上,中药的个性化治疗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在综合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愈发凸显,能够更加全面地照顾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5. 走向国际西药学在国际医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的全球化程度较高,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而中药学虽然在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在国际市场中却面临着语言障碍、标准化认证等诸多问题。

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仍任重道远,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和合作才能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

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

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
田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009)007
【摘要】@@1深刻了解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田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市素问研究所,黑龙江,肇东,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化思考 [J], 王逢春;张桂侠
2.中西医理论的比较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访中医基础理论专家赵存娥教授 [J],
3.构建融合中西医理论的新医药学体系——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教授 [J], 王霞
4.感性、现性和悟性:中西医理论差异的认识论探源 [J], 王振华
5.中西医理论差异的语言学探源——兼论中医现化化问题 [J], 王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类最吃香的三个专业是哪三个

医学类最吃香的三个专业是哪三个

医学类最吃香的三个专业是哪三个医学类最吃香的三个专业是哪三个医学类最吃香的三个专业分别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具体如下: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作为热门医学类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

临床医学专业每年的报考人数是最多的,也是生源最好的一个专业,发展前景很不错,但对学生的学历和个人能力要求极高,是一个很适合学霸的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进一步学习考研,考博等,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目前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都很不错,想要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首先考虑以上几所高校。

2、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是当下热门医学类专业之一!实际上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潜力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对口腔健康问题比较看重,所以口腔医学在医学类专业中工资属于收入高,工作比较轻松和稳定的典范,性价比很高。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开设诊所,并且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与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实践相关的工作。

口腔医学专业比较好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赤峰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北华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

3、麻醉学麻醉学专业作为现代外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急救、心脑肺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等众多方面,由于其专业特点明确、适用性强等特点,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多,就业率高。

麻醉学专业的重要性其实很大的,而且这类医学毕业生本身都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即便是本科生就业率也很高,一般来说麻醉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之后从事的都是临床麻醉比较多一点,压力可能会很大,但是待遇还不错。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中药除极少数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

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

自用,或采用巡回行医售药的经营方式。

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医药学主库,也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三著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用药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和延伸了中药的内涵,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老的中国医学是用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一门实用技术。

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反作用于社会。

针灸是古代医药用具的典型代表,它起源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摘要】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相互融合的一种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中西药学结合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中西药学结合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现状分析、实践案例、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通过分析,发现中西药学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展望未来,中西药学结合将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中西药学结合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中西药学结合、意义、历史背景、临床应用、优势、现状分析、实践案例、发展趋势、重要性、价值、展望、影响1. 引言1.1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的意义中西药学结合是指中医药和西医药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的治疗方法。

这种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药物疗效,还可以借鉴西医药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经验,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中西药学结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中西医药各自优势。

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而西医药注重病因病机的研究和药物的针对性治疗。

中西药学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调理作用,同时利用西医药的快速见效和病因治疗优势。

2.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许多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根治疾病。

中西药学结合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度。

3.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通过与西医药结合,可以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之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药学结合的意义在于整合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使其互补互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中西药学结合的历史背景西药学与中医药学结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在古代中国,医药文化独具特色,中医药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

而随着文明的发展,西医学在中国传入后,中西医药学结合开始逐渐形成。

中西兽医药学特点与科学合理用药

中西兽医药学特点与科学合理用药

中西兽医药学特点与科学合理用药【摘要】中西兽医药学是将传统的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对中西兽医药学的特点、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特别强调了科学合理用药在中西兽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原则。

科学合理用药是指根据动物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的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结论部分探讨了中西兽医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用药在兽医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中西兽医药学在兽医保健工作中的作用。

中西兽医药学的综合性特点和科学合理用药原则将为兽医工作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医疗方案,有助于提升兽医保健水平和动物的健康福祉。

【关键词】中西兽医药学、综合性特点、发展现状、科学合理用药、原则、兽医临床实践、未来发展方向、兽医保健、作用。

1. 引言1.1 中西兽医药学特点与科学合理用药概述中西兽医药学是将中医和西医两种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综合运用中西药物和治疗方法,达到更好地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

中西兽医药学的特点在于注重整体性思维,强调个体化治疗,并充分考虑动物的生理特点和环境因素。

通过中西兽医药学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科学合理用药是中西兽医药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在治疗动物疾病时应该根据动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避免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问题。

科学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根据动物的种类、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严格控制用药频率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正文2.1 中西兽医药学的综合性特点中西兽医药学的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在治疗方法上的综合性。

中西兽医药学结合了中医传统药物和西方现代药物的优势,能够综合运用中药、西药、手术和其他治疗手段,从而为动物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其次是在诊断技术上的综合性。

中西兽医药学综合运用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段和现代的西医诊断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测等,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动物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医学类最差的专业最不好就业的医药专业

医学类最差的专业最不好就业的医药专业

医学类最差的专业最不好就业的医药专业医学类就业比较差的专业主要有壮医学、蒙医学、藏医学、维医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中药制药、中药学等。

①基础医学类:1.基础医学②临床医学类:1.麻醉学;2.肿瘤学;3.中西医结合;4.内科;5.外科;6.儿科;7.口腔医学;8.中医学;9.蒙医学;10.藏医学;11.维医学;12.放射医学;13.精神医学;14.临床医学;15.医学影像学;16.眼视光医学;17.针灸推拿;18.中医骨伤③中医学类:1.针灸推拿学;2.壮医学;3.哈医学④法医学类:1.法医学⑤护理学类:1.护理学⑥药学类:1.天然药物化学和生药学;2.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3.药剂学;4.药物分析;5.医院药学;6.临床药理学;7.合成药物化学;8.海洋药学;9.药事管理;10.药物制剂;11.药学;12.临床药学;13.药物化学;14.中药;15.维药学;16.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技术;17.现代中药技术;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1.预防医学;2.妇幼保健医学;3.营养学;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公共卫生;6.食品卫生与营养学;7.全球健康学;⑧中西医结合类1.中西医临床医学⑨中药学类1.中药学;2.中草药栽培与鉴定;3.中药资源与开发;4.藏药学;5.蒙药学;6.中药制药;⑩医学技术类:1、康复治疗学;2.眼视光学;3.卫生检验;4.医学检验技术; 5.医学实验技术;6.医学影像技术;7.口腔医学技术;8.卫生检验与检疫;9.听力与言语康复学;10.特种医学;11.医学生物技术;12.眼视光技术;13.康复治疗技术;14.医学营养;15.医疗美容技术;16.呼吸治疗技术;17.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18.医疗仪器维修技术;19.实验动物技术;20.放射治疗技术;21.康复工程技术;22.临床工程技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医药学 中西医结合药学

中医药学 中西医结合药学

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医药学:传承千年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导语: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久远而深厚的历史。

而中西医结合药学则是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发挥中医药学的独特优势,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优势和前景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关系以及其在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中医药学的历史与现状1.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起源,它总结了中医治疗的理论和经验。

2. 中国古代医药学在长期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3. 中医药学在现代保健和疾病治疗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1. 中草药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国际上对于中医药学的需求与认可不断增加。

三、中西医结合药学的优势1. 中草药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与西药发挥协同作用。

2. 中西药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3. 中医药学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独到优势。

4. 中西医结合药学可以帮助充分发挥中药治疗的独特魅力。

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前景1. 学术界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持续推进。

2. 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学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3. 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4. 中西医结合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和地位逐渐被认可。

结语: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出现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旨在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中西医结合药学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的医学事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

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一、中西医结合药学的重要性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医学体系和疗法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然而,随着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西医学差异

中西医学差异

论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摘要: 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医学中医西医中西医学差文化异性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西医学比较之研究不断、争论不休,甚至多次出现了废止中医的音符.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看问题造成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逃脱其文化母体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支配着不同的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虽然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交流,人们在解读过程中也有拓展、吸纳、碰撞。

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理论体系的辨证思维方法,并对各学科的具体方法提供逻辑指导作用。

医学发展的关键是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分析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障碍。

本文试图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作比较研究。

1 中、西医学的起源《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在公元前 800 至200 年这一阶段诞生。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

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 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外揣内, 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高深的;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 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 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

中医药学的优势缺点发展观及中西医结合观

中医药学的优势缺点发展观及中西医结合观

中医药学的优势缺点发展观及中西医结合观中医药学的优势缺点发展观及中西医结合观1.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及缺点中医药在生命观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对生命复杂现象及其规律作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在疾病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气盛正气衰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失衡所造成的;在治疗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整体凋节人体功能失衡状态以及未病养生的预防思想、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在医学观方面,中医药认为医药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态的综合医药学模式。

而西医药学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

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角度分析,中医药学是以关系、功能、过程为本体,而不是以实体、形态、结构为本体,是以无形的元气为本体,而不是以有形的原子为本体;中医药学采用模型方法、感应综合方法、类比方法,而不是原型方法、因果分析方法、还原方法。

中医药学的世界观、生命观是众所周知的整体恒动观。

中医药学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是符合人体生命实质的。

西方将人看成是机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J.O.拉美特里即明确提出“人是机器”,但人毕竟不能像机器那样随意拆卸、组装,人除了自然属性、物质属性(包括器官、细胞、分子等组织结构)外,还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精神心理属性。

中医药学在系统把握人的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属性方面更有其优势。

中医药学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等所采用的整体类比、感应综合的方法,与因果分析方法相比较,后者在解释自然、生命中的确定性、稳定性、线性、高同质性、简单性领域有其优势,而前者在解释自然、生命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线性、低同质性、复杂性领域有其优势。

德国著名医学哲学家满晰驳博士说:“物质的客体的同质性在基本粒子中品位最高,从它们开始,沿着原子、分子、细胞、原始的和较高的有机体的组织、动物、人……这一方向行进下去……其同质性依将下降。

对中药学类三个专业的理解

对中药学类三个专业的理解

对中药学类三个专业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药学类专业是指研究中药资源、中药药理学、中药临床应用以及中药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学科类别。

通常包括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即中药学、药物制剂以及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专业。

中药学专业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质量评价及其临床应用,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相关知识,并培养其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药物制剂专业则侧重于药物的制备工艺与生产技术,培养学生在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使其能够从事药物的制剂研究、生产、生物制药以及药物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专业则注重对中药的鉴定、提取、纯化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理化、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鉴定、评价、提取活性成分以及进行药物质量控制的能力。

通过对以上三个专业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学生可以获得扎实的中药学基础知识,并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适应中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对中药学类三个专业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包括各个专业的特点、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同时也将探讨中药学类专业在现代医药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展望中药学类专业的未来,可以更好地推动中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中药学在医疗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给读者呈现一个清晰、有条理的阅读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对中药学类三个专业的理解,为了使文章内容更加系统和有条理,我们将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中药学类专业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该领域的重要性;在文章结构中,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分节内容的安排;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预期收益。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为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和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专业三个小节。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西方药学与中药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药学与中药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药学与中药学的比较研究医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西方药学和中药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分支。

虽然二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在研究方法、文化传承、证明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接下来,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并比较西方药学和中药学。

一、知识渊博西方药学是从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汲取营养而发展而来。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药学专业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中均有开设,涉及化学、生物学、药理学、临床药学、药剂学等各个方面。

在西方药学的学术领域中,科技以及实验室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

与此不同,中药学涉及中医学、药学、中药制药等多个领域。

中药学强调对草药/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继承和发掘。

除此之外,中药学还包括了中药的种植、制药、鉴定等多个领域。

与西方药学强调实验室研究不同的是,中药学还涉及到对中草药的赋形、炮制、制药工艺等环节。

二、知识深度西方药学的知识深度强调药理学、药物成分和临床研究。

西方药学是基于严格的、可接受性、调节药物剂量、研究药物副作用的预测和多项实验室研究。

他们利用科技手段,研发药物成分,制造出口味正宗、质量过硬的药品。

相反,中药学的知识深度强调中药的药理和物质基础以及药物炮制和用药。

摆脱对症治疗的单一应用,中药学通过中药的配伍、炮制、用药方式及时探索出了“相去甚远,而合而治之”这一独具中医学思想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制药工艺和治疗方式。

三、中药与西药的定位差异西方药学在医学上侧重疾病的对症治疗,注重医学的理性派法治思想,以便诊断、治疗和防止疾病。

除了研究和发现新药物外,西方药学也注重药物复合和医药安全性等。

以便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安全和严格的用药体验诊疗经验。

相反,中药学的定位从气血体系理论、中药炮制工艺、药物配伍原则、病因分析、化痰消积和疏通网络触诊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因此,中药药根本不同于西药药品,是一系列多种相互作用的生物物质。

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重视调节患者的体内环境和维护正常的颜色和功能,显得更加丰富和细腻。

从认识方法看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比较

从认识方法看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比较

从认识方法看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比较摘要】随着药学不断发展,中西医药学联合发展已经成为了药学发展的整体趋势,对于中西医药学的发展,需要我们从认识方法的角度对两种药学整体上的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

本文从认识方法的角度看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比较,以此来发现中西医药学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认识方法;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313-02整体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统一性以及完整性,而这种观念被常常使用在中医药学上,是中医药学的主要的观点之一,因为中医药学主要关注的便是整体性与统一性,从整体角度观察患者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上认为每一个人体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每个人体的结构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结构在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同时在患者的病理上相互影响与作用。

整体观念贯穿在中医药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以及治疗等各个方面。

本文从认识方法的角度看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比较,以此来发现中西医药学的本质区别。

现总结如下:1.西医学的整体观念西医学虽然很晚才传入我国,没有中医学在我国的传统地位,但是西医学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我国医学治疗的主要军。

整体观念虽然说是在中医学中的理论,但是在西医学中也较早地提出了整体观念,在治疗过程中,西医药学也十分重视整体的治疗,保证统一性与整体性。

在西医学上最早提出整体观念的人为亚里士多德以及希波克拉底,其中最为著名的整体观念理论便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这一个观点的提出时间与我国中医药学名著《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一致。

在西医药学理论中,采取整体观念的主要理论有“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生物医学上常说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学说”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内容上更加详尽,而且其整体观念更加地深入[1]。

虽然说在生物学以及西医药学上,都强调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存在着联系以及机体与有机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药学比较探析
摘要: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中医药学具有整体观、个体化、东方思维、审机定治和自然疗法五大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其优势所在。

西医药学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

关键词:字中医;西医药学;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r-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21-02
1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

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1]
1.1 按产地划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

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

1.2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

因为也有一些中药却
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

1.3 按组成成份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

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1.4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

这显然也不合理。

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

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1.5 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

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

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2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界定
2.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
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

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

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

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

总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2.2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

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

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
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

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

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3 中西药特性分析
3.1 中医药学特性分析。

中医药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1)整体观。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整体论。

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人体与其外在环境又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

人体虽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部分,但人体各部分的生命活动必须协调、统一。

同时,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对脏腑、经络发挥着滋养、激活及协调作用。

反过来,精、气、神的化生、贮藏及输布运行又主宰于脏腑、经络,尤其是五脏的功能活动。

病理上,人体局部的病变,应视为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因而“整体失调”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出发点。

(2)个体化。

中医主张医生临证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

每种疾病虽有其自身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面对的绝非抽象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

即使患同一种疾病,由于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种种差异,不同的个人在临床表现、病机类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等方面千差万别。

中医在临床工作中特别重视每
个病人的个体特征,坚持人、病兼治而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3)东方思维。

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了总结医疗经验,阐明医学观点,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诸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庸之道等,引人医学领域,并逐渐形成为一些思维定式,从而与古今的西方思维迥异,姑称之为东方思维。

[3](4)审机定治。

中医学和西医学学术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由此而处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

(5)自然疗法。

中医的治疗手段以中药疗法为主,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心理、饮食及体育等多种疗法。

3.2 西医药学的特性分析:西医药学的优势在于,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

反映在临床用药防治疾病时,药物功效与人体状况指标的针对性,如抑制细菌、降低转氨酶、升高血压等,呈现着人体局部疾病治疗的精确性。

其劣势在于,对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的宏观认识很不够,甚至达到连最基本的宏观知识都不顾及乃至不承认的状况,如四肢冰凉、喜热饮或冷饮等似乎与人体状况无关的情况。

现今所谓的人体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明明人们自我感受很不舒服,但西医药学仍不承认为病态,因为用微观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尚不能检查出“异常”。

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往往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又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甚至无药可用,呈现着难于
保障整体治疗的准确性。

[4]
4 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

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4.1 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

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4.2 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4.3 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

[5]
总之,中西医药有着各自的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只有对病因、药性科学认识,在剂量、配方上配置适当,才能收到治疗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春华.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3)
[2] 成肇智.认清中医药学特色发扬中医药学优势[j].中国西
药学报.2002(12)
[3] 赵迎欢.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路径及启示[j].中国医学
伦理.2004(08)
[4] 岳凤先.西医药学的优势和劣势[j].中国医药报.2000(08)
[5] 岳凤先.中医药学的“宝库说”与“学科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