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
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

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
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
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DNA?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
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
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二部分骨髓细胞学检查
名词解释
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Ph?染色体: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5.急性白血病FAB?分型:1976?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9.?Auer?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

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有意义。

简述题
1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且兰,边缘不齐,常有核质发育失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粒系增生相对减低,巨核细胞无变化,外铁染色消失
12.骨髓穿刺的适应症: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及相关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类脂质沉积病,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13.?骨髓穿刺的禁忌症: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等禁忌骨穿。

第三部分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
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3.?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4.?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释放、Ⅶa?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5.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a?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6.?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7.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简述题
3.简述正常的止血机制?
答:有效的血小板,完整的血管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
及血液流变学等功能完整性和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生理性调节。

4.简述血管的止血作用:
答: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2)激活血小板(3)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4)局部血粘
度的增高。

5.简述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答:血小板作用:?(1)血小板粘附作用(2)血小板聚集作用(3)释放反应(4)
促凝功能(5).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GP?Ib-Ⅸ经VWF?介导粘附于胶原;
血小板GPIIb/IIIa?经Fg?介导相互粘。

附;白色血栓形成等血型鉴定
名词解释
1.?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

2.何为交叉配血: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为主侧;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液相配的一管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血。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
名词解释
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3.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6.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

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9.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10.?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
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
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
病。

14?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
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
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小时表示。

1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8?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19?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
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20?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
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
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
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
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
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
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5.如何鉴别混浊尿?
答: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
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

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血糖升高性糖尿;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③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
④假性糖尿(药物性)。

7.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
答: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

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8.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

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9.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
2)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10、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
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
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
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
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
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
肿瘤等。

11.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Ccr<50
%时Scr?正常;②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期依据;③指导治疗:
临床常用指导利尿药,抗菌素的使用等。

12?肾脏的主要功能及肾功能检测方法。

答:肾脏的主要功能: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蛋白质和酸碱等代谢平衡。

同时兼有内分泌功能如产生肾素、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等,调节血压、钙磷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等。

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查方法包括:
(1)肾小球功能检查:①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②血BUN?及Cr?浓度测定。

(2)肾小管功能试验:①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包括浓缩稀释功能试验和尿渗量测定;②近端肾单位功能试验:包括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测定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③尿酸化功能测定。

第六部分: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名词解释
3.?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

4.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着,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5.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6.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问答题
1.简述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主要过程?
答: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主要有摄取,结合和排泄三大过程。

摄取过程包括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物在肝脏窦状隙分离,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及在肝细胞内与配体蛋白结合并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结合过程系非结合胆红素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过程。

排泄过程指结合胆红素在胞浆内转运到与小胆管相连的肝细胞膜表面直接排人小胆管的过程。

2.简述同时进行胆红素测定和胆汁酸测定的意义?
答:胆红素和胆汁酸是胆汁的共同组成成分,但意义有不同。

同时进行该两种代谢产物的测定时,有助于对黄疸的鉴别。

如单纯血清胆红素增加说明系胆红素产生增多所致,临床提示可能为溶血性黄疸。

由于胆汁酸测定对肝细胞功能反映较敏感,因此单纯胆汁酸轻度增加即可能提示肝细胞轻度受损。

当胆红素和胆汁酸均增加时,则反映黄疸多为肝细胞性或胆道梗阻性黄疽。

3.?试述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检查异常的几种情况及其意义?
答: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检查异常的情况包括:单纯尿内胆红素增加,单纯尿内尿胆原增加和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均增加3?种情况。

单纯尿内胆红素增加说明胆红素经胆汁排泄受阻,结合胆红素不能或较少进入肠道经细菌还原作用生成尿胆素原,故尿内尿胆原不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肝内外胆管阻塞。

单纯尿内尿胆原增加说明经肝细胞产生并排人胆道的胆红素增加,经肠道经细菌还原作用生成的尿胆素原亦增加,故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加速,逸人体循环的尿胆原增加,导致尿内尿胆原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情况,如溶血。

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均增加3?种情况反映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障碍和肝细胞本身的破坏,主要见于肝细胞损害的情况,如各种类型的肝炎。

4.?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
要诊断意义有哪些?
答:血清TP、ALB、GLB、及A/G?比值测定对肝脏的诊断意义:1)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是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至一定病程后才出现改变;3)主要反映慢性肝损害(急性或局灶性损害时正常)肌酐是指细胞的储备功能。

5.?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答: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2)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
死;3)AFU(α—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和肝癌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4)ALP (碱性磷酸酶)、Υ—GT(Υ—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郁积的指标,骨骼疾病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Υ—GT?增高;
5)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
6)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损害致肝功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

6.?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选择胆红素代谢检查的哪些项目?
答: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胆红素代谢检查的项目主要是:①?血清总胆红素;②血清结合胆红素;
③血清非结合胆红素;④尿胆红素;⑤尿胆原
7.试述肝酶的生成部位?
答:反映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的酶:这类酶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反映肝细胞胆汁淤滞的酶:这些酶属于胆道系统的酶,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肝细胞酶合成功能的酶:与胆碱酯酶等,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保持一定浓度。

第八部分体液检查、粪便检查
第二节痰液检测——简述题
1.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毛细血管静脉压增高③淋巴管阻塞。

2.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统称为浆膜腔。

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病理情况下,腔内液体增多成为浆膜腔积液。

5.?渗出液:为炎性积液。

形成原因有:①感染性:由各种病原体引起;②非感染性:如外伤、化学性刺激
③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恶性肿瘤;④其他原因:可见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外伤等。

6.?血性脑脊液:由出血引起,主要见于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由穿刺损伤引起。

简述题
3.?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答: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多清晰、透明、淡黄色?浑浊、可呈黄色、血性、脓性、乳糜性
比重?<?>
凝固性?不自凝?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阴性?阳性
总蛋白?<25g/L?>30?g/L
积液/血清蛋白比值?<?≥
LD?活性?<200IU?>200IU
积液/血清LD?比值?<?≥
有核细胞计数?<100×106/L?>500×106/L
有核细胞分类?以淋巴、间皮?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或
细胞为主?风湿以淋巴为主
病原体检测?阴性?可找到病原体
5.?简述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答:1)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协助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第四节粪便检查
名词解释
1.隐血便: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2.柏油样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简答题
1.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1)阳性反应,可见于: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歇阳性;②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③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2.?粪便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答:①用干燥洁净盛皿留取新鲜标本;②粪便标本有脓血时,应当挑取脓血及粘液部分涂片检查;③对寄生虫卵的初筛检测,应采取三送三检;④检测阿米巴滋养体等寄生原虫,应在收集标本后30min?内送检,注意保温;⑤粪便隐血检测,病人应素食三天。

3.?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粪便有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