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戏曲》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中国戏曲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中国戏曲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中国戏曲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所看重,故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
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
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伍伦全备记》以及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
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
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
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戏曲上。
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
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
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涵。
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批评家主动适应戏曲形态的变化,了解并褒贬之,从而推进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
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在戏曲成熟之前不是没有,但为什么在戏曲批评中才得以推进深入?原因是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
批评家知道,戏曲是代言体,关汉卿写窦娥是窦娥的口吻,写桃杌是桃杌的声调,而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
在一些剧本中,批评家发现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角色错位所致。
代言体是戏曲文学的特性之一,批评家品评戏曲人物语言时就离不开代言体的内在约束。
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
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
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
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
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
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
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
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
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
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
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
现代文I篇:中国戏曲主题阅读与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月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分)材料一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
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
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
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
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
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
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
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
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
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
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
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
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
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
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
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
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
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
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
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
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
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
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
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
《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共10题;共2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投掷.(zhì)窜.出(cuàn)一缕.(lǚ)撒.手(sā)B.抡.起(lūn)沮丧.(sàng)点缀.(zhuì)笨拙.(zhuō)C.屹.立(yì)供.品(gòng)瘦削.(xuē)谚.语(yàn)D.例.如(liè)苔藓.(xiǎn)叫嚷.(rǎng)曝.晒(bào)2.(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浑浊马蹄忧虑技高一筹B.跺脚慷慨滥用粉身碎骨C.荡漾糟糕斗篷暴露无遗D.伶俐琴键摇篮自做自受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采用无人监考的方式来检验大家是否真诚,这种方式别出心裁....。
B.威风凛凛....的福建舰是我国的第三艘航母。
它的建造过程曾备受瞩目。
C.他的演讲居高临下....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D.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令全国人民热血沸腾....。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B.汤汤乎若.流水(像)C.今乃.掉尾而斗(才)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5.(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快回家吧,”邻居李大爷对我说:“马上就要下大雨了。
”C.晋安区物产丰饶,境内盛产柑桔、荔枝、龙眼、橄榄等名果。
D.布袋戏历史悠久,中国古籍《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中都有记载。
6.(2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耸峙,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我国戏曲是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熟能详,口口相传。
而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江苏扬剧等。
全国各地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够在地方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丰富的音乐素材,使得戏曲成为各地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戏曲的故事题材十分丰富。
《白蛇传》《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众多剧作使人们在接受戏曲时的可选择性增强,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不同人的心境。
同时从戏曲故事题材的衍变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的题材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唱、念、做、打四个艺术手段,音乐表演形式的多元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立体,摆脱了其他艺术的单一形象。
戏曲中的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标签,让艺术以更加丰富的面貌流动在人民的生活之中。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创造与时代主题、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相符的戏曲新面貌,在戏曲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努力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在传播中,要利用好现代技术,打破旧的边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艺术作品。
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汇,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的理想路径,很多流行歌手尝试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
比如在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中,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戏曲剧目《武家坡》,让人们在现代舞台上看到京剧,感受扑面而来的京韵。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材料二: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听不懂”。
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戏曲程式化。
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
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
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证思路与专练
2022届高考非连论证思路与专练考点:1.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2.话题:《洛阳伽蓝记》3.话题:自然文学4.话题:意境5.话题:中国戏曲【考点研究】一、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述层次、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文章的行文脉络即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由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所节选的材料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论结构,有的材料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材料内容灵活分析作答。
(一)立论提出问题(引论:论点)——分析问题(本论:运用论据,展开论证)——解决问题(结论)。
示例(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驳论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提出正确观点。
示例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分)答案①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
②立:通过对科学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
③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三)答题方法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提文章全貌。
应通读全文,结合著作或文章的出处(题目)快速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
2.研读段落,明确大意。
用简明的话把段意总结出来,理文章脉络。
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主要是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词句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
3.分析各段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先要概括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信息概括要全面,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白。
分清各段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非连续性文本+专项训练
非连续性文本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呈现方式,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ㅤㅤ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
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
“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ㅤㅤ材料二:古代典籍如同文明的“时光匣”,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也深深润养着文化自信。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在古籍中挖掘宝藏,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ㅤㅤ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迈出“数字新步伐”很重要。
一方面,数字技术让脆弱的不可再生文物永驻“云端”;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更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长久助力。
从文本与影像数据库,到可视化“图谱”,“一键”便能完成海量古籍资料的提取与整合,研究者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后续数据分析中。
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才更高效。
ㅤㅤ材料三:北京冬奥会筹办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
开幕当天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间的巧合象征着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冰雪奇缘。
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形酷似象征吉祥的摆件“如意”;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火种灯的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京剧的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6北京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京剧【材料一】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
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①。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②的繁盛局面。
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
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
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
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
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
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
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
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
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
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
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曹禺剧作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中国人民中获得盛誉,而且在世界人民中找到了广泛的知音。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曹禺研究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态势展开,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向新的方向拓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曹禺研究纵深发展,还必须同曹禺剧作的演出紧密相连。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一位剧作家的历史地位不是靠权力造就的,更不是靠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由他的剧作的生命力决定的。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已经去世400多年,然而人们仍然缅怀他,研究他,是因为他的作品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在中国话剧百年发展史上,就剧作演出生命力、影响力的旺盛而言,曹禺剧作是“独一..无二..”的。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
20世纪西方“莎学”家早已认识到,研究莎士比亚,如果要想充分理解他的话,就应该首先从他为自己选择的环境——剧院——出发去接近他。
曹禺是一位十分熟悉舞台的剧作家,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尽管他的剧作有着很强的文学性,但他首先是为演出而创作的。
他进行剧本创作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舞台上相应的戏剧场面来,就会把自己对舞台表现的要求鲜明地贯彻到文本中去。
因此,研究曹禺剧作,如果只停留在文本中,就仅仅是只研究了一半,并且是很不够的一半。
要将曹禺研究、曹禺艺术的弘扬同曹禺剧作的广泛演出结合起来,还要提倡曹禺剧作演出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化。
在人类文化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越是杰出的作家、翻译家,便越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最初的艺术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以多种艺术形式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在中外舞台上以各种形式获得广泛传播,便是一个明证。
曹禺的剧作不仅以原有的话剧形式在舞台上历演不衰,而且被改编成歌剧、舞剧、电影、曲艺等多种演出形式,活跃在天南地北各个不同的舞台上。
除了正规的大剧场演出,我们还应该鼓励业余的,以及重视艺术本体简朴而又认真的曹禺剧作演出。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材料二: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①“听不懂”。
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②戏曲程式化。
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③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
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④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
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一)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17题(共11分)【材料一】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
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①。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②的繁盛局面。
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
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
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
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
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
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
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
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
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
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
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小题。
资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彩的方式阐释、弘扬着中心价值观,知足着人民大众的物质需乞降精神需求,为各族人民带来认可感,比如,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经过察看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系统及其实践,成熟于汉代,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独有的时间制度,指导着人民大众的农业生产、衣食住行、风俗活动等等,从而融入并丰富了中华民族顺天应时、道法自然、崇尚和睦的人文精神。
又如中国剪纸是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技艺,拥有宽泛的民众基础。
它发源于汉代,自唐朝开始流行,并流传全国,既在刺绣、制衣、雕花、建筑等领域拥有“打样”的适用功能,也能知足装点生活或许配合其余民族活动的审美和杜文需要,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样,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
目前,我国有 1372 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中 39 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种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13087 项省级代表性项目。
(摘编自《光明目报》)资料二目前,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成市学院动漫专业的近百位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拜师仪式,共同向 8 位民间工艺大师拜师学艺,争当非遗传承人,发奋弘扬发展中国传统优异文化。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工时长、产量低、成本高,适用性差等,正面对着“人走技失”“后继乏人”的问题。
应当说,广州美术学院的拜师仪式给非遗传承窘境供给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经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担当实践导师,指导大学生怎样传承传统的“非遗”技艺,而学生也将走出校园,深入认识“非遗”的作坊和行业;非遗传承人提高技艺方面的指导实践,高校则能够供给学术资源与教课资源支持,共同打造“非遗”项目特点专业和课程,培育“非遗”高层次人材。
中国戏曲阅读理解的答案
中国戏曲阅读理解的答案中国戏曲阅读理解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需。
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
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
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等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
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
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说明文阅读原文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
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2第二单元(B卷提升篇原卷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同步检测卷(B卷提升篇)(原卷版)(全卷共三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颓.唐(tū)腻.歪(nì)荣膺.(yīng)如坐针毡.(zhān)B. 阔绰.(chuò)蓦.地(mò)恐吓.(xià)不知好歹.(dǎi)C. 盘桓.(huán)绮.丽(qǐ)堕.落(zhuì)涓.涓细流(juān)D. 荤.菜(hūn)附和.(hè)掂.量(diān)战战兢.兢(jīng)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B. 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C.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
D. 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3.【2020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等容易丢失和被盜。
B.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D.班长明智而远见的发言让台下的同学倍受鼓舞。
4.【2019年山西省中考模拟一】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⑤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
山东聊城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
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
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
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
”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
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
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
“把传统戏曲《花为媒》推介到法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日前,中央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是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需要加强翻译研究,提高翻译质量,增强沟通和交流效果。
对中国翻译界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开放的精神,正是翻译的精神诉求。
打破隔阂,开阔视野,促进理解与交流,拓展思想疆界,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互学互鉴,丰富与繁荣世界文化,是翻译的价值所在。
翻译的使命就是要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新媒体语境下翻译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维度特征,翻译在其路径、形式、方法、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使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对外翻译是融通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转换器”,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能否形成对外国人来说有吸引力的话语表达,用他们能听懂能理解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面对翻译在新时代和新技术下的种种变化,我们应准确把握翻译的本质,科学地为翻译定位,充分认识翻译内涵,切实从思想上正视翻译活动。
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要求译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切实提高翻译质量。
不少人以为学过外语就能做翻译,由此造成想当然的、随意的翻译比比皆是,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提高翻译质量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为提高中国话语域外传播效能,译者要有高度责任感,只有苦练内功、站稳立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要树立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
在语言和知识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认真负责、字斟句酌的译员与草草了事的译员相比,其译文质量大相径庭。
要树立对翻译的敬畏意识,译者一定要端正态度,以国家尊严、民族利益为重,切勿急功近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戏剧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
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
“听不懂”。
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
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戏曲程式化。
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
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
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
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
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
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
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
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
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
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