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

合集下载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美国经济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

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庸俗经济学有广泛影响。

个人简介应用边际原理于生产和分配领域,提出边际生产率说,认为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

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诞辰100 周年之际所设立的。

目的在于纪念提出边际生产力概念与生产耗竭理论、并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

它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大奖,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克拉克奖章的首名得主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克拉克奖章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章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

威廉·配第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写于1662年,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简介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许多职业,从商船上的服务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支持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 1.恩格尔消费规律。 2.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价 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4.联系效应论(由赫尔希曼提出)。 5.库兹捏茨的实证研究。
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业部门, 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更快的速度发展。 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工业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W.G.) 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霍夫曼比例 =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 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在6:1和4:1 之间,即5(士l.5):1。 在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1.6∶1和3.2:1之间,即2.5(±1): 1。 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0.6:1到1.5:1之间,即1(±0.5): 1,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占总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在33%-60%之间,而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所占比例在40%~67%的范围内。平均起来,这个阶段的两种工业净产 值是一半对一半。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即在最初阶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段 ,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 在第二个阶段 , 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 消费品工业优势地 位渐趋下降;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位渐趋下降 ; 在第三个阶段 ,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 而有资本品工业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 皮革、纺织业等工业。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和加工,橡胶、木材加工和某 些化学品。后期工业包括重工业和一些在技术上虽简单但其需求只是在后期扩张的工 业如造纸与印刷业等。但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时,这些工业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甚至低于GDP增长,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展起来。 展起来。

发展社会学第五章..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发展社会学第五章..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 在第三阶段,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和城市中市场经 济的兴起,真正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过程才大规模展开。
7、总结
• 中国经济的一元化不能按其途径顺利进行,因此造成了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二元刚性的加固,不仅对中国 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也对社会的稳定 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对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问 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 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 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表示只有家庭与厂商的理 想经济模式没有政府的税收与公共支出也没有国际 贸易,于是就有了三元经济等。
• 一元经济
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融合而形成的经济结构被称之为一 元经济,相应的还有二元经济等等。
• 2.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 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量供给,即 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 高工资水平。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 力。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 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 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3.影响
农业革命和原初工业化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的变化为 工业革命创造了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远程贸易和 市场的发达,并且与信息的频繁传播联系在一起。这直 接创造了需求,刺激了生产、供给和劳动分工。
扣针举例:需求—价格—生产—劳力增加/分工发展—交 易量增加—生产率提高—利润增加—雇工增加、产量增 加—剩余资本去投资
• 在第二阶段,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中国 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没有能够缓解农村经济的“内卷 化”状态,反而强化了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发展 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钱纳里(Amadeo Giannini)提出。

该理论着重于发掘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发达”、“发展中”和“发展中”三个阶段。

在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但经济增长机制也可能出现瓶颈,如高投资资本累积和技术投资饱和局面。

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新技术和资本投资开始进入,资本的积累也开始增加,技术投资也开始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最后的发展中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也可能来自技术的发展。

其次,它忽略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轨迹可能出现波动,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的发展轨迹。

总之,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
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再次,如果着重 劳动 因素,工业化可定 义为: —— 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 的过程。
而所有上述特征均表明一件事: —— 社会经济的 巨大进步 和 飞跃。
该定义的 特点 是: (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 和 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即 人类生产从 手工劳动 向 机械化生产 转变, 从而可用较少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物质财富。

各要素生产率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例如,
(a) 、土地贡献:要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 水平相应提高(即 提高 土地生产率);
【Data:】

粮食
(一)产品 贡献
原料 (二)要素 贡献(Ld、Lr、K,…) (三) 市场 贡献 ) (四)外汇 贡献
(一)产品贡献(Product contribution)
1、粮食贡献 (1)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农业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粮食供给的主要 来源。
(2)粮食曾经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重 要因素。
【Data:】

世界粮食价格 (2008,1,): 大米 : $ 1000 / 吨; 小麦: $ 400 / 吨; 玉米: $ 200 / 吨

中国2007年从美国进口大豆826万吨(3亿蒲式耳),创历史之最。

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40%。
〔Data:〕 中国:—— 农民人数:占世界40%;
〔资料:〕

中共十六大提出 “新型工业化”思路 ——
—— 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发展观”思路 —— —— 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相对开放、全面推进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 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的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2.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3.工业化: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造过程4.工业化模式:1.传统的欧美模式:a.以民间资本推动为主b.以消费品为导向2.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模式(政府制定规划,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推动的工业化,显著特征就突变型)5.荷兰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出口损害了本国其他有竞争力的或有优势的出口行业,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6.资源诅咒:是指资源丰富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是有利条件,即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得多。

7.斯密定理: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8.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更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9.迈因特模型:基本观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还表现为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的体制差异10.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11. 出口替代战略: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替代初级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二、简答题1. 简述“人口陷阱”理论(结合坐标图)如图所示,点A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点A是一个稳定的据均衡点,任何一个从点A向左或向右的运动都会引起人均收入均衡点回到Y1,点B是不稳定均衡点,只要没有达到点B最后就会回到点A,但是只要超过点B就会继续向C点运动,点C和点A一样,也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

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科,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发展经济学被视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其核心理论为了加深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为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福祉作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现代化理论、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过渡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现代化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发展需要在技术、制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的改革。

其中,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驱动力,可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同时,适宜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能够提供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经济秩序,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另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二、增长理论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该理论旨在探讨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指导。

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避免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在增长理论中,孟山都农场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被认为是两种重要的分析框架。

孟山都农场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该模型认为,通过增加投资和改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资本和劳动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而新古典增长模型则从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

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除了孟山都农场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近年来,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受到广泛关注。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创新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第一部分、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第一章导论自4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它是二战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麦克格罗-希尔:“发展中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它的人民正在开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以实现产品和劳务人均生产的持久增长。

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而且正在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比较完整地描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发展经济学家是托达罗(Todaro, M. P.)(P20)(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刘易斯(Lewis, W.A .)“发展经济学研究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研究: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12)(1)经济增长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资本积累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工业化道路理论;(6)技术进步理论;(7)人口转移理论;(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9)国际贸易理论;(10)宏观调节理论。

发展经济学第九章 工业化化和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第九章 工业化化和城市化
第九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
本章主要内容
9.1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9.2 城市化 9.3 中国的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从不发达向发达的过 渡之中,而工业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 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的动力,是经济发展 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城市化,这两个过程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 说明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 资本品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 资本品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重工业 化”。 这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这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定理受到不少经济学家的质疑,认 为霍夫曼定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在 两个方面。
(1)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就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就 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 额上升,并促进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的发展。 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的 变化过程。
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指出:“ 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的 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 造业多得多。” 造业多得多。” 在此基础上,克拉克进一步提出:伴随着 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就业结构的重心有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 推移的趋势。
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生活水平与资 源投入到工业部门的份额之间呈现正相关 的关系,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变必须 要依靠工业化来完成。
1、工业化的含义
对于工业化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我们大致可概括为两种: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 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 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 提高。 因而,工业化就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 业国转化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贫困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常用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等。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它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内在的经济活动和机制。

它强调人力资本、创新、制度和产权等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构建健全的制度,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技术进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它研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技术扩散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以推动经济发展。

二、贫困陷阱理论贫困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贫困陷阱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解释了贫困为什么难以打破,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政策干预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和制度缺陷。

贫困地区缺乏生产技术和市场机制,导致经济无法有效发展,进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需要通过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需改善制度和治理水平。

三、发展策略理论发展策略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理论,如: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替代性工业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等。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发展策略强调通过发展出口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以及提供优惠政策等手段,来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亚瑟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亚瑟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亚瑟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亚瑟·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亚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是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备受瞩目。

刘易斯的理论提供了深入解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观点。

本文将介绍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探讨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1. 概述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也被称为"双重剩余理论",于1954年首次提出。

他的理论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与城市工人的观察和研究。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剩余劳动力,即农村部分劳动力闲置无法发挥效用,而城市部分劳动力被压榨得过度。

他主张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源于农业部门的低生产率和低工资。

由于农村缺乏现代技术和资本,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的收入也很微薄。

同时,农民普遍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有迫切的需求寻求更好的生计。

3. 城市工业化刘易斯主张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以促进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他认为,这种劳动力转移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并推动城市工业增长。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加,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改善了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

4. 雙重剩余刘易斯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工业过剩劳动力相辅相成,这种"双重剩余"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工业的发展。

而城市部分工人的低薪水水平也促进了低成本的工业发展,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5. 局限性然而,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理论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而非公平分配,导致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日益加剧。

其次,该理论没有明确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6. 影响与启示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考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考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着眼于经济增长、发展和全球化等课题,并为实现国家、地区和个体的经济繁荣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介绍考研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早期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上,如罗斯托9岁工业化理论、索洛级增长模型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逐渐演变,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更广泛的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因此,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程度,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加里?贝克尔和西奥多?舒尔茨等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的建设可以提高个体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收入水平。

此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对个体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该理论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对于经济效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发展经济学中,制度的重要性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比如,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学者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例如,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产权保护等制度安排都会对经济活动、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话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化理论研究综述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化理论研究综述

主要 内容 。 而发展经济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与不发达和落后 国 家联 系在一起 的, 它的 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农业 国家或经济落后 国家 如何 实现 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 自 2 O世纪 4 年代产生 以来 , 0 其关涉工业化理论 的学派和代表人物复杂繁 多, 具体 内容 涉及到工业化 的涵义和特 征 、 条件 ( 响因素 ) 影 和 动力 、 发展战略、 类型( 模式 ) 和阶段 等多方面问题 。 本文立足中 国视角 , 对西方发展经济学工业化理论 的主要 观点 进行 综述并 给予简要 的评论。
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 , 工业化理论都是发 展经济学研究的
社会 的特征是“ 自我持续增 长” 。 库兹列茨则从资源配置结构 的转换角度 , 将工业化解 释为 工业 什么是工业化 , 实质 是什 么? 其 工业化 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 由农业转 向非农业 的过程。他认 为 , 即“ 这是各种工业化理论必须首先 回答的 问题 。为此 , 发展经济 学 化过程 , 产 品的来 源和 资源的去处从农 业活 动转 向非农业 活动” 。这个定 义既从产 出角度( 二 、 第 第三产业 比重增加 )又 , 家们提出了各不相 同的看法 。 资源去处 ) 究了工业 化的特征 , 研 而且把第三产业 《 帕尔格雷夫经济学 大辞 典》是世界权威的经济学大 辞 从投入角度( 新 典, 它对工业化 的定义代表 了 目前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 的流行 也 包 括 进 了 工 业 化 的 内 涵 。 钱纳里等人 认为 ,工业化 即以各种不 同的要素供 给组合 “ 看法。其 中指 出, 工业化就是工业 ( 制造业 ) 在国民收入和就业 。钱纳里等还将 人 口中的比例逐步提高 。 指出 :一 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 的一 去满足类似 的各种需求增长格局 的一种 途径 ” 并 “ 5 6 些基本 特征是 : 首先 , 一般说来 , 国民收入 ( 或地 区收入 ) 中制造 工业化具体 定义为制造业 的份额 由 1 %上升 到 3 %的经济发 在这个 过程中经济结 构会发 生实质性变 化 , 体现在生 业活动和第 二产 业所 占比例提高 了, 或许 因经济周期造成 的中 展过程 , 从 工业 化是整个 经济系统 断除外。其 次 , 在制造业和第二 产业 就业 的劳动人 口的 比例也 产结构上就 是“ 一般均衡 观点来看 , 在 初级产品生产 份额 的下 降 一由 3 % 8 有增加的趋 势。在这两种 比率增加的 同时 , 除了暂时的 中断 以 的一个特征 , 此系统 中, %一由社 会 基 础 设 施 份 额 以及 制 造 业 份 额 的 上 升 弥 补 。 外 , 个 人 口的 人 均 收 入 也 增 加 了 。 ” 际 上 , 里 是 把 工 业 化 降 至 9 整 实 这 以不变价格计算 , 服务业 的份额几乎不变 ” 。 的 内涵 主 要 界 定 为 “ 造 业 比重 的 增 加 ” 制 。 以诺 斯为代表 的新制度经 济学家们从 制度变迁 的视 角研 我 国经 济学家张培 刚在 2 0世纪 4 0年 代就把 “ 工业 化” 定 实 义 为 “ 系列 基 要 的 生 产 函 数 连 续 发 生 变 化 的过 程 , 种 变 化 究 工 业 革 命 , 际上 就 是 研 究 了工 业 化 问题 。他 们从 制 度 安排 一 这 认 可 能最先发生于某一单位 的生产 函数 , 然后再 以一种支 配的形 本身就是 经济发展资源的认识出发 , 为发 展中国家的发展或 充分利用 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遍及 于整个社会 ”并 指出 , , 工业 化 者说工业 化的真正问题 就是如何开发一种制度环境 , 使创新 的动力有利 于增进社会 的经济 “ 仅包括工业本 身的机械 化和现代化 ,而且也包括农业 的机 制度安排这一发展 资源 , 不 新 械 化 和 现代 化 ” 0多 年 后 ,张 培 刚 先 生 又 对 这个 定 义作 了重 效 率 。 制 度 经 济 学 派对 工业 化 问题 的研 究 实 际 上 是 从制 度 变 。4 新 阐发 , 出工业化是 “ 指 国民经济 中一 系列基要生 产函数( 生 迁 的 角 度 揭 示 了工 业化 的 内 涵 。 或

大学《发展经济学》第11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课件

大学《发展经济学》第11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课件
gGDP f1(gm ), f '1 0
GDP的增长率与制造业增长率之间强正 相关
卡尔多增长规律(2)
pm f2 (gm ), f '2 0
制造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与制造业产出的 增长强正相关
卡尔多增长规律(3)
pnm f3 (gm ), f '3 0
非制造业生产率(如农业)的增长率与 制造业产出的增长率强正相关
主要国家
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 放前的中国
国有化、集体化
以国有化、集体化消灭私有制(赎买、 合作化、剥夺)
国有部门、集体部门占绝对比重
计划配置
计划由上而下几乎涵盖经济的全部 统购统销 票证经济(配给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倾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 剥削农业
短时间集中资源
短时间集中资源迅速建立工业体系 苏联用了20年 中国用了30年
低效率 短缺经济 缺乏激励
问题
1.2.4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
第二种模式 政府干预不一样 巴西、阿根廷等国有比重多一些 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指导性计划
多一些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Mega-Cities in Asia
Population in millions, 1996 Figures in parenthesis are for 2015
Source: UN,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gglomeration, 1950-2015 (The 1996 revision) Political boundary is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 only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狭义与广义 特征:
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相比较 与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选择
政策导向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实行以信息化优先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工业化理论
2.1工业化理论与一般模式
工业化的内涵与实质
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 工业化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 工业化还表现为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层次的变革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 工业化阶段演进规律(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三次产业结构中国的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萌芽与艰难起步
晚清(19世纪60年代——1911年) 近代工业化的萌芽阶段
民国(1912-1949年) 艰难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发展与全面推进
现代工业化的奠基与发展 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全面推进
3
2 工业化理论
2.3新型工业化道路
4
变动)
1
2 工业化理论
工业化发动的条件和一般模式
工业化发动的条件
经济条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及国内外市场 非经济条件:企业家精神、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政治体制等
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民间自发演进型:英国等 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型:德国、日本等 政府发动型:前苏联、前东欧和中国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第三、起飞阶段
新工业扩张,利润用于再投资; 推动其他工业和城市地区的扩张; 一部分人收入大幅增加,有很高储蓄率; 新的企业家阶层扩大; 新技术扩散; 一二十年后,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发生根本性改变,使之适应于维持一个稳定 的经济增长率。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6 2400--3600 3360--5040 12700--19050 发达经济 后工业化阶段
高级阶段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的程度一般可由国 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在准 工业化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 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这一阶段,虽然 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般会高于初级产品生产的 增长速度,但由于过低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对 工业制成品的有限需求难以使制造业成为总产 出的主要来源。在工业化实现阶段,制造业对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制造业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持续上升态势,而初级 产品份额则急剧下降(由38%降至9%以下)。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 10-20%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产出持
续超过人口增长; 新的思想和体制代替旧的思想和体制 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大约在19世纪
末之后经过了这一阶段。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第五、大众高消费阶段
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基本需要; 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大; 日益增加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 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小汽车得到普及。 美国:20世纪50年代完成这一阶段; 西欧和日本: 20世纪5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
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支持工业化的理论 一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按照二元经济结
构理论,当人口从低效率的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 工业时,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就会得到提高。 二是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 际贸易中工业品出口是由发达国家生产的,而发展 中国家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为了摆脱在国际贸易中 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 代替进口工业品。
(2)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二战以后的新 兴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以日本 为代表: 第一,政府直接干预。政府既是原始积累 的推动着,又是产业革命的推动者、组织者 和指导者。 第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打破了市场机 制对投资规模、方向以及速度的制约,主要 是通过国家建立国有企业来推动工业化的。
(4)钱钠里的定义
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 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份额来衡量 2、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1)恩格尔定律是工业化的理论依据。 恩格尔定律表明,当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中用 于食物支出的比例很高,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 例很低。当收入水平提高时,食物支出将降低,而 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会提高。食物是第一产业提 供的,舒适品和奢侈品是第二产业提供的。随着收 入水平的提高,为了生产更多的工业消费品和资本 品,工业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第九讲: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美]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 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美]桑加亚· 拉尔:《对发展中国家工业成功的解 释》,《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4、史东辉:《后起国工业化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1999年版。 5、刘 伟:《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日]大塚启二郎,等:《中国的工业改革》,上海三 联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在工业化战略上,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 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以后,为了建立自 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都实行了赶超型的工业化 战略,在赶超型战略的实施中,一方面都采取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化进 程。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忽视了资源的合 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 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来实现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 同时由于实行工业化的赶超战略,单方面的考虑了 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改造,形成了大量过剩 的劳动力,形成了严重的失业。

(3)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
第一,在工业化的次序上,遵循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深加 工工业的发展顺序。以轻工业的发展为积累资金,来支持重 化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向重化工业领域发展。20世纪60 年代,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首先选择了纺织业、成衣 业、食品业等劳动密集型的生活资料产业,以解决发展中国 家当时所面对的失业和对消费品的依赖。70年代在制造业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积极 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家用电器、化学仪器、炼油、电力和煤炭 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80年代以来,针对新科技革命的 挑战,工业化的重点开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造 船、化工和电子工业。
(2)印度经济学撒克的定义。 印度经济学撒克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

构变化。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与从事农业人 数的下降,制造业、服务业比重的进一步上升。 (3)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 该辞典讲工业化描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两 个特征: 一是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份额的 一般上升; 二是从事制造业的劳动人口一般地表现出了上升 的趋势。


三是联系效应理论。这是郝希曼在1958年 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郝希曼认为发展 中国家资本稀缺,为了使有限资本发挥最优 效果,发展中国家应该把资本投入到联系效 应最大的部门。依据投入产出分析,联系效 应最强的部门是工业部门。


(3)库兹涅茨对各国部门结构的分析为工 业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库兹涅茨在分析的过 程中,进行了截面分析与剖面分析,考察了 一些国家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 职能结构与部门收入结构的变化。这些经验 分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提供了 历史依据。


二是通过集中发展资本品和和中间产品来实施 工业化。如印度、前苏联和中国,他们认为发展中 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初级商品,利润少,竞争力弱, 出口困难,在工业化中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和中间产 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工业化基础,并 在工业化实施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方式。以韩国和台湾为 例,在经济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比较利益充分发挥 的基础上,以出口导向为方式实施了工业化。
(2)在工业化方式上,实行了三种工业化方式: 一是由进口替代转向外向型的工业化方式。以巴西、智 力为代表,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由私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国家 实施一套刺激机制,把企业的投资引向所期望的方向,以进 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质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再转向出口,实行外向型的工业化。80年 代以来,这些国家都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化” 为中心对外向型战略进行了补充和深化,政府放松对经济的 控制,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工业化 的直接干预。放松贸易保护,扩大进口,鼓励出口,并实行 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


第三,工业化所需的资本主要来自于对国 内外的掠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 过“圈地运动”及大规模的对海外殖民地掠 夺进行的。而美国则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 夺印第安人及剥削进行的。投资方向和规模 受利润的引导和制约。工业化进程是由棉纺 织品→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和其它产 业部门。

第四,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其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从 欧美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来看,其工业化的每一次重 大发展都是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二次 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次科技革命基础上产生的产业革命、思想 革命和社会的变革都为欧洲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准备,二战 以后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促使了信息化的发展,为欧美国家 的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前后相继完成 的两大任务,工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信 息化是其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这些国家是在工业化发展 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到信息化阶段的。工业化为其信息化的 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培养了专业人才。信息化改变了工业 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工业产模式实际考察的是工业化的实现途径。从世界工业化 的历程来看,工业化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 (1)自由工业化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开始于18世纪60 年代,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随其后。特点是: 第一,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地发展起来 的。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 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 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土地所有权变革及英国在贸 易方面的强大地位,为通过个人力量的自我扩张来实现工业 化奠定了基础,引发个人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第二,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在资 源配置上,政府干预极少。厂商的本性就是为了追 逐利润,工业化发动是由私人发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促使本国工业化顺利进行。 为了追求利润,英法等国特别重视利用国内和国外 两个市场,更多的是利用本国市场,在开拓本国市 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外市场。



思考的问题 1、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2、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评价 3、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4、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增长效应分析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 发展的一般问题的研


1、发展经济学家对工业化的一般解释 (1)张培刚的解释 张培刚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工业化解释为:“一系 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其中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的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的特征是,他具有很大 的联系效应,它的变化要引起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而且他指出工业化应该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 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进行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