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的讲话----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合集下载

朱清时:学校是净土社会才有希望

朱清时:学校是净土社会才有希望

朱清时:学校是净土社会才有希望应守道德高标准2008年11月06日 07:41:27 来源:中国青年报朱清时(Zhu Qingshi),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08年9月卸任)。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63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此开始研究工作。

1984年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98年6月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99年5月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朱清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第戎和巴黎十一大学作客座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他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Fellow of IUPAC)暨物化部理事,是东亚地区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AEARU)理事(2001年至今)、曾担任副主席(2002—2003)、主席(2004—2005)。

曾于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设立的汤普孙纪念奖、获安徽省2000年度重大科技成就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重大成就二等奖。

朱清时事件最终结论如何

朱清时事件最终结论如何

朱清时事件最终结论如何朱清时,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深圳南方科大第一任校长,国内第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量子物理的研究者、中科院的院士,朱清时在退休后开始投入“量子佛学”的论证和推广工作中。

他不断地和佛学人士接触,最终形成了他的理论体系。

朱清时院士认为: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

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他还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文中他举了一个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

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

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

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

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

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文中他还提到: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缘。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

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作为科学界的权威,他的“量子佛学”在民间影响很大,很多民众都是他的拥趸。

他用量子力学的理论试图去证明佛学的正确性,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正是在他的这些观点引导之下,有些社会人士选择了皈依佛门,曾有一名清华毕业的学生就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前往北京龙泉寺出家。

专题06 满分范文引领-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

专题06 满分范文引领-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

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写作满分范文引领一、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生兴趣,感到新奇。

有人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着迷地仰望星空,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这变化的原因……【写作微指导】1.材料中提供的这些关于“好奇”的论述,有的强调好奇的价值,有的审视好奇心的毁灭,还有的辩证分析好奇的正反面作用。

理解这些论述的观点,从中选出你感触深刻的语句,作为自己的观点。

然后思考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2.列写作提纲可以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来安排。

尤其在“分析问题”部分,要根据选择的观点,选择典型的论据,如名人故事、名人警句等,注意材料的逻辑关系,不能重复。

最后解决问题时可以重申观点,也可以是观点的引申、升华等。

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写一篇议论性文字。

【写作微指导】1.注意对论据进行具体分析、引申,使之能够支持你的观点等。

2.写作时要根据写作内容,适时调整写作提纲,进一步理顺写作思路,安排好层次。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①引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本论:列举鲁班发明锯木工具的事例,论证好奇心的作用。

②结论: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①列作文提纲,首先选定作文题目。

②本论部分结合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过程。

③明确结尾的方式和结论的意义。

【名师点评】本提纲整体符合提纲的编写要求。

先列出作文题目,即作者的观点,然后能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特点依次列出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不平凡的人,但他们做的却是平凡的事。

他们之所以能在平凡的事中发现不平凡的真理,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好奇心。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春秋时期著名的制作工匠鲁班从小就喜欢制作木具,有一次,他要制作一个大框架,需要一根很大的木材,所幸家中还存有一根大圆木,可他看着这根圆木,却不知如何将它截断。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出自哪是什么意思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出自哪是什么意思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出自哪是什么意思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出自哪?是什么意思?朱清时的原话是“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意思:一、哲学关于世界本源的讨论是科学的终点;二、世界本源问题最终走向神学。

由此可见这个观点最终把神学奉为至尚,说白了就是“有神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

朱清时是一名网红级别的院士,这一论调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有人问:“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何为科学,何为哲学,何为玄学,此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西方文化视角下的科学。

所谓科学者,《辞海》解释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社会意识形式之一。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

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方向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吸取和掌握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西方文化视角下的哲学。

哲学者,《辞海》解释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源出希腊语,意即“爱智慧”。

19 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派别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它们在斗争中存在着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悄形。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

第二 阶段 我就 开始 反思深 层次 的东西 ,鼓动 国 内很 多高 校推 行 素 质教 育 , 养学生 创新能 力 。 培 过去几 年 , 年年 都在 研究 、 如何 培养 我 在讲
系列衰退 ?
朱 清 时 : 在 中 国学术 界跟 过 现 去 不一样 ,都 不愿 意别 人知 道 自己 在 做什 么 ,怕 别 人把 自己思 想偷 过 去 , 止权威 占了 自己的成 果 。 防 因为

我来主持
吸引观众 ,后来京剧团都变成政府
机 构了 , 国家发 , 在没 有活 力 工资 现 了 ,现在 京 剧哪 有梅 兰芳那 样 的大
师啊 , 在 的学校也 是一样 。 现
南方科技大学就 是这 个想 法 。 当然 , 到这 一 点 , 定要 让 要做 一 这 些管理 人 员待 遇高 ,这样 社会 精 英 才愿意 做 , 就不 去想 当官了 。 他 管 理人 员要 全 是精 英 ,但 是他 不要 去
质教 育 ,但 是他 们培 养 出的就 是创
新型人 才 。
入, 等以后社会投入就 多了, 这是良
性 循环 ,像 西方 这些 一流 大学 如哈 佛 大学 , 始都 是政 府投 入 , 刚开 以后
的第三个阶段。
是搞 了一 年发现 效果 不大 , 什么 ? 为 老师 不愿 意做 这件 事 ,学 生只 要这 门课 程学 分考 够就行 了 ,他并 不太 在意 他学 的知识 今后有 什么 用途 。 归根 结底 ,是我 们教 育管理 制 度 上没有 压力 ,大家 不需 要做 这种 尊 敬 。 兰芳跟 对手 唱京 剧 , 看 梅 比着
个大 报告 的人 , 定是 官最 大 、 一 地
位最 高 ,哪 怕他 学问 上大家 都 知道 没有什 么 。一开 大会就 洋 洋洒 洒长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_科大校长朱清时的励志人物故事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_科大校长朱清时的励志人物故事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_科大校长朱清时的励志人物故事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锻造工人。

其余分配到厂里的同学大多废弃了学业,终日打扑克、饮酒,但朱清时仍然保持学习数理化跟英语。

六年后,中国迷信院决定在青海做一个主要的项目,这时,朱清时怀才不遇,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

良多人可能说他福气好,由于被调配到缺少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样的机遇。

然而,假如他不积极地学习,也无奈得到这个机遇。

所以,只有做好充足的预备,才干在机遇来常设牢牢捉住,获得胜利。

如果遭受苦难或挫折,要学着把挫折转换成能源,而不是一遇到窘境就躲在昏暗的角落里自怨自艾,更不要在须要即时举动的时候当机立断。

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法渡过。

人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性命负责。

因而,一定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控制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决定,把握住昙花一现的机遇。

从80%到96%一旦机碰到来,必定要全力以赴,掌握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本人的尽力(以及同窗洪小文的赞助),把语音辨认体系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进步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确定。

当时,甚至有些老师以为,只有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明白,第一步的成功给我供给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谜底,因为80%的识别率毫不是最佳的结果,我应用的办法还有很多可改良之处。

而且,我已经公然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式,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做试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岂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放松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问难时间。

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天天工作16个小时。

这些努力没有空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

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仍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选的冠军。

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探索

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探索

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探索作者:任娟娟邓世杰叶文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02期[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水平、多层次的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然有所欠缺,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导致研究生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针对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方案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基本着力点,从计算实践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多元协同建设出发,针对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基金项目] 2021年度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高寒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混凝土损伤失效机理与耐久性设计方法”(2021YFF0502100);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铁路轨道复杂力学行为研究”(52022085);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寒铁路无砟轨道混凝土高低周疲劳作用机制与致损机理”(52278461);2022年度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与维护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022JDTD0015)[作者简介]任娟娟(1983—),女,山西霍州人,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与损伤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21-04 [收稿日期] 2022-11-26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概述基于新时代的大背景,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教学重难点改革的重要部分[1-2]。

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日益递增,导致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资源的不充分、不均衡,导致各专业、各方向培养水准差别较大[3]。

朱清时警告创新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

朱清时警告创新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

朱清时警告:创新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作者:雷宇,原春琳,朱娟娟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34期一边是高等教育规模60年间不断扩张,一边却是人才难觅大师难求。

民国三十八年间,全国共有25万人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平均一年不足7 000人;而2008年我国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559万,大约是民国时期培养规模的800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翻天覆地。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而现在为何培养不出像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8月8日下午,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教育家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题为“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的主题讲座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

招生规模扩张,但大师罕见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对此,朱清时颇有感触。

他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战乱年代大师辈出,为何随后和平的60年,反而成为不出大师的年代?“最大的教训,就是管理上没有理清。

”朱清时认为,过去的几十年,对教育的行政干预过多,虽是出于好心,但一定程度上却适得其反。

朱清时说,1952年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院系调整”,一直影响了中国高教60年。

从那时起,举国开始学习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把教育变成工厂制造产品一样。

这种教育方式有致命的缺陷,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每个人都有个性天赋,强行让他做不喜欢的事,做不好。

后来事实证明就是这样,专才教育没有生命力,“才能发挥不出,教育也就没有生气了”。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的励志演讲(关于机遇)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的励志演讲(关于机遇)

各位同学,两年前我给刚入学的和已在校的其它同学们做过一个报告。

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

当时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得到了同学的欢迎。

这两年我继续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间取得成功。

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今后取得成功。

所以,这问题非常重要,很值得经常地同和大家讨论。

今天我就再讲这个问题,内容不是上次的重复,而是加入了思考得到的新认识。

我在今年4月18号《参考消息》上同时读到两则消息,很有意思。

第一则消息是记者写的,题目就叫《成功学热中国》,讲现代中国“成功学”是最热的话题。

其根据是现在中国的各个书店中,甚至连机场和地铁车站的小报摊上都摆满了成功秘诀类的书籍。

有的书是外国的译本,比如已经有几十种“卡内基”类书籍,讲如何取得成功;也有中国人写的,比如有一本书叫《哈佛女孩》,讲一个女孩在哈佛如何取得成功。

更多的是美国的大公司的老板的传记和香港一些大富翁的传记和故事,如比尔·盖茨、李嘉诚、李泽楷等等。

这说明现代各个阶层的人群家都非常关注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外国记者把这点作为新闻,说明他们觉得在中国人的这种愿望已经不比其它国家差,甚至已经超过许多国家。

第二则参考消息是《坐头等舱留学移民》,讲的是中国有些家长不忍心自己的小孩坐长途飞机受苦,所以给他们买头等舱,带大批钱和大批行李去英国留学。

中国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已经有5万人,是英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国也差不多。

其实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等地付的学费比本地学生的学费可能要高很多,在英国要高一个数量级,接近10倍。

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

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

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知识分子朱清时2014年作《物理学步入禅境》演讲视频截图撰文|施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责编|鞠强(《知识分子》特约编辑)●●●近年来有一些流传甚广的言论曲解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借以否定客观世界。

其中有3篇署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文章——《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和《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以下统称“朱文”),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误导了公众对物理学的认识。

有鉴于此,笔者觉得有义务作一些澄清。

朱文往往用不少篇幅介绍物理学中的某些内容,这些本身可能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往往话锋一转,提出耸人听闻的观点。

这种表述方式很容易使人被误导,以为朱文中的观点得到了物理学的支持。

但是实际上,朱文中所介绍的物理学内容和其耸人听闻的观点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

(1)作为振动模式的基本粒子是客观实在朱文提到,在弦论中,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弦的振动模式,从而据此声称“物质不是客观实在”。

弦论是一种高度数学化的猜测性理论,有些物理学家希望它成为统一自然界基本力的理论,但是弦论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

不过,现代物理学已经揭示基本粒子是量子场的激发,或者说振动模式。

基本粒子是场或者弦的振动模式或者说激发,不代表它们不是客观实在,只是说它们超越了牛顿力学的粒子观念,使得客观实在的内容更丰富更微妙。

另外,基本粒子还服从量子力学规律,也不能否认它们的客观性。

事实上,自然界存在很多层展现象,涌现出的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于组分的基本规律,而是展现出新的层次。

比如固体的振动虽然基于原子,但是表现出振动模式的行为。

在量子力学中,这个振动模式被称作声子,因为它表现出粒子的行为。

基本粒子的情况与之类似。

弦也好(如果将来被实验证实),量子场也好,作为它们振动模式的基本粒子也好,物质在各个层次上都是客观的。

这就好比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由原子构成,难道细胞和生物体就不是客观实在吗?(2)朱文关于量子纠缠的讨论是严重错误的朱文将左右手套说成量子纠缠的例子,而且提到“纠缠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会马上得到,不需要信息传递”,以及“如果两个地方的物质处于纠缠态,纠缠的一方的所有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纠缠的另一方去,这种传输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瞬间传播的。

朱清时关于物理学与佛教的演讲

朱清时关于物理学与佛教的演讲

量子意识:现代科学和佛学的交汇处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

演讲简介:朱校长介绍了二十世纪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

同时,朱校长介绍了科学界的新假说,即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

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

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朱清时校长、宗性法师、林德深教授和杜忠诰老师。

这些都是跟南老师有很深的因缘,而且透过各种方式在身心性命之学颇有心得的人。

所以我想今天,是一个盛会,是一个特殊的缘份。

首先允许我先介绍朱校长。

朱校长,我想大家都清楚:他是中科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原来的校长。

退休之后,在深圳办了南方科技大学。

他有一个很深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对教育的改革起到作用;同时他也发了个愿,对南老师说,他对科普教育,希望结合真正世界上科学的前沿,能够发挥作用。

他本身也是“汤普逊物理化学奖”的得主。

大家也许不是很清楚,事实上汤普逊这个奖跟诺贝尔奖是一样的齐名、一样的分量。

我跟他呢,还有他夫人,一起在太湖大学堂的禅堂,有很多相处的时间,所以对他很尊重,也很佩服。

是不是我们以热烈掌声来欢迎我们朱校长!谢谢大家。

朱清时:谢谢慈雄先生的介绍。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应邀在南老师九十六岁诞辰日来作这一次报告。

南老师一生用了七十年来教化众生,被他教化的人无以计数,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在2004年,有一天很有幸去拜访南老师,当时在上海康平路的一座别墅里,我们从中午一直谈到晚上吃饭,谈了整整一下午,谈的主要内容就是佛学、现代科学、生命科学。

谈完之后,在吃饭前,南老师就给我手书了一首诗,唐朝杜荀鹤写的:“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朱清时:智者无畏

朱清时:智者无畏

朱清时:智者无畏
李士伟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06(000)016
【摘要】@@ "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昨日在渝表示,对这两所学校的过度追捧,各地人为助长清华北大"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
【总页数】7页(P45-51)
【作者】李士伟
【作者单位】《教育与职业》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经济学家厉无畏:学者、智者、勇者 [J], 李玮颖
2.智者无畏--论警察勇敢品质的生成 [J], 韩铁岭
3.杨晓厦:智者多谋勇者无畏 [J], 章情;王水君
4.群英荟萃智者无畏bauma CHINA 2020展前导览 [J],
5.中药飘香留四季智者无畏行远程——记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吴嘉瑞 [J], 户万[1];吴彪[1];张闻[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方舟——记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副校长朱清时

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方舟——记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副校长朱清时

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方舟——记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副校长
朱清时
罗刚
【期刊名称】《江淮文史》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10页(P48-57)
【作者】罗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院士的梦想——记中科院陈新滋院士 [J], 陈玲;邓卓玉
2.敲开“绿色冶金”的大门——记中南大学副校长邱冠周院士 [J], 唐百友;
3.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J], 唐伦扬;
4.“造物主”在行动——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J], 宋立
5.“搞好高校档案工作,进一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访中科院院士、原南京大学副校长高济宇先生 [J], 刘维荣;苏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清时

朱清时

朱清时:领导觉得自己懂教育,就容易行政干预办一所“去官化、去行政化”的大学成了朱清时的梦想,其实他知道,这不过是回归教育的本原12月下旬又一波冷空气南下,入冬以来深圳最冷的一天,路人少见地穿起棉袄。

朱清时独居于闹市区一家政府宾馆的套房,未来大半年,他很有可能以此为家。

去年,62岁的他从任职10年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职位上退休,本可以重拾学者生涯,清静地度过退休生活。

但一所全新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人选,却悄悄锁定了这位中科院院士、国际知名化学家。

全球遴选历时一年,朱清时从2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遴选委员会全票通过,成为我国首位由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选聘的大学校长。

2009年教师节,他从深圳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这一重任落在朱清时肩上,与其说是机遇和幸运降临,不如说是使命和责任降临。

若单纯从名利考虑,他已当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在中国,还能有多少大学超过中国科大?在朱清时心中,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彻底“去官化、去行政化”,而“官化、行政化”正是中国教育最大的积弊。

任中科大校长期间,朱清时直陈现行大学教育弊端——“大学像官场”,“应试教育阻碍创新人才培养”;当许多大学不惜举债大兴土木之时,中科大顶住压力不建新园区,同时还是2000年以来全国惟一没有扩招的高校;他还多次呼吁终止行政主导的高校教学评估。

他说,“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了,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跳车。

”与多数高校反复动员、轮番演习甚至造假迎评不同,中科大“原生态迎评”,没有手捧鲜花迎接教育部的专家评估组,甚至没有在课堂上给评估组安排听课坐的凳子。

受制于强大的行政体制,朱清时去年卸任时依然有太多遗憾。

获聘南方科大首任校长后他提得最多的就是“去官化、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学术优先”。

“教授治校的本质就是崇尚真理,真理在谁手上就听谁的,因为它往往在不引人注目的小人物手上,往往在年轻人手上。

职业生涯规划练习题

职业生涯规划练习题

职业生涯规划练习题一、单选题1、以下四个选项中,对职业的定义解释正确的是(C )。

A、职业就是一种劳动B、业就是人们从事的有收入的工作C、职业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D、职业是谋生的手段2、职业生涯具有漫长性、连续性、方向性以及特点(B )A、时代性B、主观认定性C、国际性D、开放性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A)。

A、自我评价B、环境评价 C、确立目标D、职业定位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有可行性,适时性, ( A),连续性. A、适应性B、不稳定性C、顺序性D、社会性5、“树立小的目标,会取得小的成绩,树立大的目标,会赢得大的成功” ,这句话体现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哪一步( D )。

A、自我评价B、职业定位C、实施策略D、确立目标6、职业发展的新趋势中,职业分工体现出(B ) 。

A、由少到多B、由简单到精细C、弃旧更新D、专业化增强7、我国对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我们所说的(B )。

A、职业选择期B、职业准备期C、职业适应期D、职业稳定期8、职业生涯阶段的第二时期,即职业选择期,是指(D )阶段。

A、18 岁以前B、30~50 岁C、25~30 岁D、18~25 岁9、职业不仅能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为创造人生价值提供舞台,还能成为(A ) 。

A、奉献社会的渠道B、使劳动者得社会角色C、是体现个人价值、演绎人生的平台D、一种工作10、“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这句话体现了职业生涯设计的( C )步骤。

A、确立目标B、职业定位C、实施策略D、评估与反馈11、职业是多样性的,体现了职业理想的(A )特点。

A、差异性B、发展性C、稳定性D、开放性12、托尔斯泰说: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这说明职业理想具有(A )。

A、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B、职业理想的调节作用C、职业理想的激励作用D、职业理想的决定作用13、(D )是职业理想实现的必然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30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1974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1991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75、76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第二, 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个例子,是我1974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今天,我就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30岁左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现在国家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而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是个好时候。但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几个月前,杨振宁先生在中科大做报告时讲到人才培养,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杨振宁先生认为,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要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的你就把你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我的回答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市面流行的一些书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但都没把它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我们每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以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很多机遇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我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1963年4系6342班毕业的,班上有25个同学。1968年毕业时还在文革之中。班上有10来个三代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本人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很羡慕他们。我是属于条件居中偏下的,分到了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去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人之一。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是拼了,所以得到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
C60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Curl教授曾经在做报告时很详细地重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其它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60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有睡好觉——他们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正在他那儿做访问学者的英国克洛特教授,突然想起60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他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60个。但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Curl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一直走来走去。另外一位合作者斯默利教授,回到住处后就连夜在纸上画图,琢磨如何把六边形、五边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60个。那个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100年,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任赵忠尧教授早在1929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后来由于别人错误质疑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没有获奖。但他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经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1929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g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碰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我想,当青年朋友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得更好,很多其它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一部分同学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并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 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按照你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机遇突然出现时,你要抓住它。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机遇来到的时候你要有创造性。
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能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取得成功。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令我终身难忘。一个例子是在1978年,到浙江大学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当时我们那一代“老五届”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当工人、农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学它?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就开始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事前谁都没有想到,1978年中国会突然来一次全国英语统考,考及格的人事后全都公派出国了。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