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义务教育教科书)

合集下载

初中七上生物新人教版教案

初中七上生物新人教版教案

初中七上生物新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中的中心体和鞭毛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中心体和鞭毛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3.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中心体和鞭毛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中心体和鞭毛的结构和功能;
2. 中心体和鞭毛在细胞内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对中心体和鞭毛功能的理解;
2. 中心体和鞭毛的结构。

教学准备:
1. 教材:新人教版七上生物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 实验材料:显微镜、备有标本的玻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PPT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是由中心体组成的?中心体有什么作用?如何形成?
二、讲解
1. 中心体的结构和功能: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中心体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中心体在细胞内的作用;
2. 鞭毛的结构和功能:介绍鞭毛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鞭毛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
教师在显微镜下展示中心体和鞭毛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构特点,加深对中心体和鞭毛的理解。

四、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中心体和鞭毛的作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心体和鞭毛在细胞内的功能。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心体和鞭毛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

六、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心体和鞭毛的作用的文章。

课堂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随堂小测等方式,对学生对中心体和鞭毛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2. 第二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及实例3. 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方式动植物的发育过程4.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的概念和现象变异的概念和原因5.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6.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了解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现象;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挂图、实物等;实验器材、显微镜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实验报告、调查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 教学新课:讲解新课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及时反馈、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强调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内容:知识点框架;重点、难点提示;关键词、图示。

人教版初中七上生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上生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上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观世界中细胞的发现历程。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能够描述细胞的组成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发现历程。

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认识细胞的发现对生物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盐水、洋葱片、片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显微镜的发明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微小的细胞?
二、展示实验
1. 将盐水中的洋葱片取出放在玻璃片上。

2. 用微平刀将洋葱片切成薄片。

3.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三、细胞发现历程
1. 讲解细胞学说的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家们对细胞的发现和研究。

四、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 通过PPT展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让学生讨论细胞的各个器官的功能作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细胞的发现及基本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细胞的分类。

2. 完成《课后作业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PPT讲解,让学生感受细胞的微小世界,并了解细胞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
2.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3.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千米。岩石圈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
小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层底部(主要是对流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主要是土壤层)。讲述:在各圈层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2、学情分析:
“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到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启发学生根据地球结构特点和生物所需非生物因素,推测地球上哪些地方可能有生物。“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对于学生来讲,简单易懂,但容易枯燥无味,本节则采用自学后辨别生态系统类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方式,进行交流、分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贴切、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资料分析法
【教学资源】视频:喜玛拉雅兀鹫,深海狮子鱼,PPT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讲述: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
尝试分析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重点】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

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内容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

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

所以本节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

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

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考试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初中生物七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七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七上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发育时间和顺序。

2. 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规律。

2. 人体生长发育与环境、遗传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是受环境、遗传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过程。

2. 掌握人体器官发育的时间和顺序。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资料、生长发育时间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简短视频展示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讲解生长发育的过程(15分钟)1. 通过生长发育时间表,讲解人体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重要器官的发育时间。

2. 分析人体生长发育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三、讨论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15分钟)1. 分组讨论人体生长发育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环境、遗传、饮食等。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论,展示同学们的观点和思考。

四、展示研究成果(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他们对人体生长发育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体生长发育是一个综合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知识点,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板书设计:人体生长发育1. 生长发育时间表2. 生长发育因素- 环境- 遗传- 饮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和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人体生长发育的机理和调控方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探求。

2.4.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2024)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4.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2024)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课题:《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一、课标引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分类的过程中,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生物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四章《生物分类的方法》的重要内容。

生物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建立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类群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支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以及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接着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知识,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教材阐述了生物分类的意义,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到生物分类在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单位。

列举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识别常见的植物和动物所属的类群。

2.能力目标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分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认识到生物分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上生物教学设计优秀6篇

人教版七年上生物教学设计优秀6篇

人教版七年上生物教学设计优秀6篇人教版七年上生物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

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

(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

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

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

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人教版七年上生物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

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

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细胞结构植物的组织与器官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动物的行为分类与特点4.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基本组织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2. 掌握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3. 了解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特点,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4. 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关注人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器官系统。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生物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现象,引出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观察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2.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明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讲解动物的运动系统及行为特点。

介绍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随堂练习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植物细胞,绘制细胞结构图。

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认识人体器官,描述其功能及相互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2.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4.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说明各部分功能。

描述一种动物的行为特点,分析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介绍人体器官系统,并说明其功能。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初中生物7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7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7上教案
课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生物7上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3.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重点难点:
1.掌握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了解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教科书《初中生物(上)》
2.幻灯片或实物模型展示细胞结构
3.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展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幻灯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们观察和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们了解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说明它们的功能。

三、介绍细胞的分类,让学生们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特点。

四、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掌握程度,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细胞的结构、功能、分类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图表等更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细胞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课时一: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 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意义2. 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3. 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区别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自带一种生物,通过观察和比较,讨论其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看图说话: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生物的图片,并请他们描述和比较这些生物的特征。

3. 观察实验:进行现场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特征的能力。

课时二:植物的分类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能够使用分类方法对植物进行归类- 掌握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 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教学活动1. 植物分类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植物分类游戏,根据给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将植物归类。

2. 植物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并记录其特征和分类。

教学评价1. 分类游戏成绩:评价学生对植物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植物观察记录: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特征的能力。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殖与发展课时三: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目标- 了解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掌握有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 能够观察和描述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内容1. 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2. 有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3. 观察和描述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活动1. 观察花朵解剖: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有花植物的花朵结构和生殖器官。

2. 裱花标本:学生自带花朵样本,进行裱花标本制作,同时描述花朵的生殖器官。

教学评价1. 花朵观察报告: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花朵生殖器官的能力。

2. 裱花标本评分:评价学生制作的裱花标本质量和描述的准确性。

课时四:无花植物的生殖与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掌握无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 能够观察和描述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内容1. 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2. 无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3. 观察和描述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活动1. 植物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无花植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生殖器官。

初中人教版生物七年上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七年上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七年上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明确细胞的重要性。

2. 理解细胞的发现历史,认识细胞理论的重要性。

3.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的发现和基本结构。

难点:理解细胞的发现历史及细胞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

2. 图片、实物等教具辅助教学,生动形象。

3.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个包着研究细胞的显微镜让学生猜测今天的课题是什么,并简要引出细胞的概念。

二、讲解细胞的发现(10分钟)
1. 介绍微观视野下细胞的发现历史,包括哈肯、李维休克等科学家的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重要性及细胞理论的意义。

三、探究细胞的基本结构(15分钟)
1. 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展示细胞的结构,让学生对细胞的组成有更直观的了解。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概括(5分钟)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的发现和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展示、小组讨论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1.4细胞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1.4细胞的生活

第二单元第四节《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采取模拟实验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

我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自己录制的太阳能小车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亲自上台来模拟太阳能小车的实验,通俗地解释能量的转变。

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本节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能量转化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胞中的各种物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作用。

3.解释线粒体、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的能力。

4.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三、教学难点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篇1)分析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

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

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

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

2.2.2+脊椎动物++鱼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2+脊椎动物++鱼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鱼主备人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和探究活动,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描述鲫鱼类适应水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2、尝试比较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异同。

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生活环境。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鱼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会总结鱼类的基本特征,如能游泳、在水中呼吸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观察鱼的体型、运动、呼吸等,总结鱼的特征,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理解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以及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强化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通过设计生态瓶实验,学生可以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这有助于培、创造性思维5。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生物学知识,还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渗透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具体策略)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 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2024年版人教版)教学计划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2024年版人教版)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对应课标课程内容中的“主题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

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

多细胞生物体依靠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初步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等观念,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2)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对应课标课程内容中的“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

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1)正确规范地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能针对观察结果中可能出现的成像不佳等情况,从材料制备、仪器设备、操作程序等方面分析原因。

(2)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并说出其异同点,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运用示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说明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4)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运动或趋性。

(5)描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过程;识别人体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说明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组织构成不同的器官。

(6)识别给定生物材料所属的结构层次,并阐明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有机整体。

(7)说明生物的不同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8)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

教材内容围绕生物的基本概念、细胞、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科学,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 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 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物质的特点;4. 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过程;5. 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是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的基础;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生物基本单位的关键;3. 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物质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4.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5. 生物圈的组成和相互关系需要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进行综合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章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教学内容:生物的定义、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安排: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练题第二章细胞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

教学安排: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讨论研究第三章遗传教学内容: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物质的特点。

教学安排: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四章进化教学内容: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的证据。

教学安排:课堂讲解+观察实验+讨论研究第五章生物圈教学内容:生物圈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生态系统。

教学安排:课堂讲解+实地考察+小组研究五、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察实验、实地考察和小组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教案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课堂练、实验报告、小组讨论成果和实地考察报告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的简要内容概述和教学安排。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内容。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生物图片和视频、小组讨论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特点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尊重。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细胞的特点和区别。

2. 教学难点: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细胞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八、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细胞模型和显微镜观察,帮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3. 知道细胞的种类及其特点。

4. 能够描述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3. 掌握细胞的种类及其特点。

4. 能够描述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示,引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2. 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让学生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3. 学习细胞的种类及其特点: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及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细胞。

4. 学习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5. 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巩固理解。

四、教学手段:1. 板书、图片、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

2. 知识梳理、思维导图等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小测验。

2. 观察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实验报告。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1. 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胞,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探究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探索更深层次的细胞科学。

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激发他们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一课: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2. 能够列举不同生物的种类,并描述其特征;3. 通过实例讲解生物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出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概念: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吗?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二、讲解(15分钟)1. 定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体数量、种类及其遗传变异的丰富程度。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和保障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3. 生物的分类:介绍常见的生物分类目的,如动物界、植物界、细菌界等。

4. 生物特征的描述:以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为例,描述其特征,并介绍其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并请他们描述这些生物的适应环境的原因。

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物,展示该生物的特征以及其适应特点,并向全班介绍。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调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并记录下来。

2. 学生个人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3. 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完成生物多样性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五、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物种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相关资料,并鼓励他们在户外观察各种生物的多样性,积极保护生物环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实例展示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培养了他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拓展延伸部分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

不过,本节课的案例分析环节时间安排稍微有些紧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讲课全册播放教案序号 3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新授课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012.9.15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讲课全册播放教案序号 5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012.9.22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7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012.9.25教学目标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9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2012.9.27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植物细胞2012.9.29教学目标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动物细胞2012.10.9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12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新授课教学目标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重点: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结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13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新授课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2012.10.20教学目标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15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012.10.23 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2012.10.25教学目标2.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重点: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单细胞生物2012.11.3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创新点和实践点: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电脑网络等工具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20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012.11.10 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过程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种子植物 2012.11.13 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总结法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22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新授课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2012.11.15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2012.11.22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引言: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两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切去其中一株的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另一株幼根却伸得很长。

取一支试管,把几粒菜豆种子放在湿润的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置于温暖处,等幼根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长的比较直的两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会观察到横线的距离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的距离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