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与吸收(8版)
合集下载
06消化与吸收
• 另一种方式为推动内容物从一部分向另一部位 的推进式运动,即推进食物在消化管内以适宜 的速度前进,使之消化和吸收
• 包括蠕动、分节运动、摆动、紧张性收缩等
3、电生理特征:
• 静息电位:在安静状况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膜内外之 间有明显电位差,两侧电位差为55-60mV,膜外为正,膜 内为负。机制:K+由膜内向膜外扩散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97%为为水,还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
酸、卵磷脂及一些无机盐。成年人每天可分泌6001200毫升,pH7.8-8.6。胆盐、磷脂、胆固醇、胆红 素
作用:为弱碱性,其中胆盐为结合的胆汁酸所形成的钠
盐;胆固醇为胆汁酸的前身,肝脏内脂肪代谢的产物; 胆色素为血红蛋白分解的终产物
三、小肠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1、分节运动: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2、蠕动: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动的运动 3、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Migrating motor
胃酸分泌、迷走神经兴奋增强分泌细胞对促胰酶素和 促胰液素的敏感性)、胃期(胃-胰反射,其递质为乙 酰胆碱)、肠期(促胰液素、促胰酶素、胃泌素等的 作用)
2. 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交感神经的兴奋能
减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胃期(凡延缓 食糜自胃排空的因素皆降低胰液分泌)、肠期(脂肪入回 肠,会抑制胰液分泌)
咀嚼:
• 磨碎、混合、润滑食物
• 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开始淀粉的化学消化
• 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的活动,为消化食物做准备
吞咽:
• 食道下括约肌,压力改变可以防止食物、胃液、气体返流
三、三对唾液腺
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为复管泡状腺,由结缔组织和腺组织组成,由上皮下陷而成。 腺泡细胞分两部分类型 • 浆液细胞,含有能反光的颗粒和不定量的粘多糖,可能为
• 包括蠕动、分节运动、摆动、紧张性收缩等
3、电生理特征:
• 静息电位:在安静状况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膜内外之 间有明显电位差,两侧电位差为55-60mV,膜外为正,膜 内为负。机制:K+由膜内向膜外扩散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97%为为水,还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
酸、卵磷脂及一些无机盐。成年人每天可分泌6001200毫升,pH7.8-8.6。胆盐、磷脂、胆固醇、胆红 素
作用:为弱碱性,其中胆盐为结合的胆汁酸所形成的钠
盐;胆固醇为胆汁酸的前身,肝脏内脂肪代谢的产物; 胆色素为血红蛋白分解的终产物
三、小肠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1、分节运动: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2、蠕动: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动的运动 3、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Migrating motor
胃酸分泌、迷走神经兴奋增强分泌细胞对促胰酶素和 促胰液素的敏感性)、胃期(胃-胰反射,其递质为乙 酰胆碱)、肠期(促胰液素、促胰酶素、胃泌素等的 作用)
2. 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交感神经的兴奋能
减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胃期(凡延缓 食糜自胃排空的因素皆降低胰液分泌)、肠期(脂肪入回 肠,会抑制胰液分泌)
咀嚼:
• 磨碎、混合、润滑食物
• 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开始淀粉的化学消化
• 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的活动,为消化食物做准备
吞咽:
• 食道下括约肌,压力改变可以防止食物、胃液、气体返流
三、三对唾液腺
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为复管泡状腺,由结缔组织和腺组织组成,由上皮下陷而成。 腺泡细胞分两部分类型 • 浆液细胞,含有能反光的颗粒和不定量的粘多糖,可能为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3.促脂溶性VitA、D、E、K 的吸收
三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一)性状和成分: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 (1~3L/日)
特点 主要成分是肠致活酶
(二)小肠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第一节 口腔内消化
一.化学性消化 ——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作用: 1.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抗菌作用 - 溶菌酶杀菌 4.消化作用 - 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5.排泄(碘化钾、铅、汞)
二.机械性消化
一)咀嚼
定义 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而实现的,是随意运动,是反射活动。
二 胆汁及其作用
成人每天分泌胆汁约为800~1000ml。肝胆汁呈金黄色 或桔棕色,胆囊胆汁色更深,味苦。
成分
无机盐 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 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
注意:胆汁中无消化酶。
2、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 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
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 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
• 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 (1) 食物量: 食物→扩张胃→长短反射→胃运动↑→胃内压↑→排空↑ • (2) 胃泌素:促胃运动(中等), 舒张幽门。 • (3)人的情绪:兴奋排空加速,忧虑悲伤减慢。
•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 (1) 肠-胃反射: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 相应感受器传出冲动→
抑制胃的运动,收缩幽门(对酸最敏感); • (2) 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 :酸、脂肪 十二指肠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
三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一)性状和成分: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 (1~3L/日)
特点 主要成分是肠致活酶
(二)小肠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第一节 口腔内消化
一.化学性消化 ——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作用: 1.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抗菌作用 - 溶菌酶杀菌 4.消化作用 - 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5.排泄(碘化钾、铅、汞)
二.机械性消化
一)咀嚼
定义 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而实现的,是随意运动,是反射活动。
二 胆汁及其作用
成人每天分泌胆汁约为800~1000ml。肝胆汁呈金黄色 或桔棕色,胆囊胆汁色更深,味苦。
成分
无机盐 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 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
注意:胆汁中无消化酶。
2、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 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
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 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
• 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 (1) 食物量: 食物→扩张胃→长短反射→胃运动↑→胃内压↑→排空↑ • (2) 胃泌素:促胃运动(中等), 舒张幽门。 • (3)人的情绪:兴奋排空加速,忧虑悲伤减慢。
•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 (1) 肠-胃反射: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 相应感受器传出冲动→
抑制胃的运动,收缩幽门(对酸最敏感); • (2) 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 :酸、脂肪 十二指肠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
生理学课件2017版06消化和吸收临床医学人卫第八版
唾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副交感神经 量多稀薄的唾液 交感神经 量少黏稠的唾液
案例问题
患者为什么偏瘦? 消化系统的功能 餐后剧烈运动为何会出现上腹部不适? 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课程小结
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唾液分泌
一般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慢波电位)
自我激活(正反馈) 在强酸环境发挥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内因子
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黏液
保护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黏膜屏障 细胞保护作用
01
前列腺素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2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2
3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迷走神经 乙酰胆碱 组胺 阻断剂:西咪替丁 促胃液素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盐酸 负反馈 脂肪 高张溶液
二、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蠕动
胃的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
迷走神经:肽类物质
胃的运动形式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
分布部位
促胃液素
G细胞
胃窦、十二指肠
生长抑素
D细胞
胰岛、胃、小肠、结肠
缩胆囊素
I细胞
小肠上部
促胰液素
S细胞
小肠上部
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
*
01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神经调节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副交感神经 量多稀薄的唾液 交感神经 量少黏稠的唾液
案例问题
患者为什么偏瘦? 消化系统的功能 餐后剧烈运动为何会出现上腹部不适? 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课程小结
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唾液分泌
一般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慢波电位)
自我激活(正反馈) 在强酸环境发挥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内因子
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黏液
保护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黏膜屏障 细胞保护作用
01
前列腺素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2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2
3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迷走神经 乙酰胆碱 组胺 阻断剂:西咪替丁 促胃液素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盐酸 负反馈 脂肪 高张溶液
二、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蠕动
胃的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
迷走神经:肽类物质
胃的运动形式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
分布部位
促胃液素
G细胞
胃窦、十二指肠
生长抑素
D细胞
胰岛、胃、小肠、结肠
缩胆囊素
I细胞
小肠上部
促胰液素
S细胞
小肠上部
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
*
01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2.紧张性收缩
•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 态, 称为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 这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胃的紧 张性收缩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 这种压力 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 促进化学性消化。
3.胃的蠕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十二指肠黏 膜内分泌细 胞
肠-胃反射
胃
胃运动减弱 排
• 化学结构----肽类 • 分子量-----2000~5000 •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 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
主要的胃肠激素
激素
分泌 刺激物
功能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CCK) 抑胃肽
G cells
S cells
I cells
•迷走N(GRP) •蛋白质消化产 物 •胃扩张
•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 物 •脂肪酸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 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中枢
(延髓、下丘脑、皮层) →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 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 阿托品) → 腺体
条件反射: 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泌。
1.分类
1)肌间神经丛 (位于纵行肌和 环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对消 化道运动的控制。
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 经
副交感神 经
肌间 神经 丛
黏膜下 神经丛
2)黏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层和环 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消化道 腺体和内分泌细胞 的分泌, 肠内物质 的吸收以及对局部 血流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 舒缩迟缓:收缩的潜伏、收缩和舒张期长 2. 富有伸展性 3. 具有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4. 节律性收缩:离体仍能收缩,节律慢、不规则 5. 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 平滑肌RP较小 (-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 Na+、Cl-、Ca2+也参与了其形成。
(4) 慢波可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 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慢波的幅度减小;副交感神经 活动增强时,其幅度则增加。去除神经支配或用药物 阻断神经冲动后,慢波依然存在,提示慢波的产生并 不依赖于神经的支配。
慢波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活动的周期性 减弱或停止有关。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消化道 平滑肌的慢波随即消失。
粘液细胞 碱性粘液 壁细胞 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粘液细胞 粘液 粘液颈细胞 碱性粘液
组成:有机物、离子、水、多种消化酶 功能:
①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②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③ 多种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 ④ 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粘膜
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内在神经 (enteric NS)
包括粘膜下神经丛(麦氏)和肌间神经丛(欧氏);有感 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108个),彼此交织成网,形成 “肠脑(gut brain)”。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digestion):食物中所含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 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absorption) :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 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二、咀嚼
(一) 咀嚼(mastication) 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 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 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嚼 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反射性地诱 发启动胃、胰、肝、胆囊的消 化活动的开始。
三、吞咽 (swallowing)
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
吞咽动作分三期: 口腔期:口腔到咽 咽期:咽到食管上段 食管期:食管下行到胃:通过蠕动将食团向 下推进
(三)胃肠激素ic action)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消化道血供的特点 消化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血器官。在静息状态下,消化系统 的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3。在进餐后,可增加至平时 的8倍以上。
触。感受机械刺激、温度变化和 组织液等局部内环境变化。
G细胞 D细胞
主要分泌细胞的种类、分布及分泌物
细胞名称
α细胞
ᵝ细胞
δ细胞 G细胞 I细胞 K细胞 Mo细胞 N细胞 PP细胞 S细胞
分泌产物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促胃液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促胰液素
分泌部位
胰岛 胰岛
平滑肌的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
上产生动作电位,由 动作电位再引起平滑 肌收缩,动作电位频
-40mV -50~-60mV
率较高时引起的平滑
肌收缩也较强。
慢波虽然不能直接触发平滑肌的收缩,但它是决定肌肉收缩 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的控制波。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唾、胃、肠、胰液、胆汁) 总量:6-8L/天
(二)影响消化道血流量的因素 由于消化系统活动增强和食物的刺激均具有舒血管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局部血流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 则消化道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舌下腺
腮腺导 管 腮腺
咀嚼肌 颌下腺导管 颌下腺
(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二) 唾液的作用
①湿润口腔 ②溶解食物 ③清洁和保护口腔 ④消化作用 ⑤排泄功能
2. 慢波电位 (slow wave)
(1) 平滑肌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去极化 和复极化。
(2) 产生机制: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交界处间质中的 Cajal细胞 (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 。
(3) 慢波电位作用:是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是 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 向、节律和速度。
(二)外来神经
终止于壁内神经丛内的胆碱能神 经元、消化道平滑肌、血管平滑 肌和消化道腺细胞。
消化道壁内神经丛与外来神经关系
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反射通路
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一) 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
开放型细胞: 顶端有微绒毛突起并伸入胃肠腔 内。直接感受肠内容物剌激。
闭合型细胞: 无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
蠕动(peristalsis):是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基本运动形 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 的反射活动。
食管下括约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 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贲门腺 泌酸腺 幽门腺
消化道不同部位慢波频率
3.动作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
(1)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主要依赖Ca2+的内流; (2) 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复极化与骨骼肌相同,都是通 过K+的外流,所不同的是,平滑肌K+的外向电流与 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 位的幅度低,而且大小不等。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 小肠上部
(二)APUD细胞和胃肠激素
胃肠粘膜内40余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摄取 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称为 APUD细胞。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 激素。 生理作用: ①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②营养作用; ③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1. 舒缩迟缓:收缩的潜伏、收缩和舒张期长 2. 富有伸展性 3. 具有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4. 节律性收缩:离体仍能收缩,节律慢、不规则 5. 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 平滑肌RP较小 (-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 Na+、Cl-、Ca2+也参与了其形成。
(4) 慢波可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 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慢波的幅度减小;副交感神经 活动增强时,其幅度则增加。去除神经支配或用药物 阻断神经冲动后,慢波依然存在,提示慢波的产生并 不依赖于神经的支配。
慢波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活动的周期性 减弱或停止有关。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消化道 平滑肌的慢波随即消失。
粘液细胞 碱性粘液 壁细胞 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粘液细胞 粘液 粘液颈细胞 碱性粘液
组成:有机物、离子、水、多种消化酶 功能:
①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②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③ 多种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 ④ 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粘膜
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内在神经 (enteric NS)
包括粘膜下神经丛(麦氏)和肌间神经丛(欧氏);有感 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108个),彼此交织成网,形成 “肠脑(gut brain)”。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digestion):食物中所含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 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absorption) :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 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二、咀嚼
(一) 咀嚼(mastication) 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 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 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嚼 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反射性地诱 发启动胃、胰、肝、胆囊的消 化活动的开始。
三、吞咽 (swallowing)
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
吞咽动作分三期: 口腔期:口腔到咽 咽期:咽到食管上段 食管期:食管下行到胃:通过蠕动将食团向 下推进
(三)胃肠激素ic action)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消化道血供的特点 消化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血器官。在静息状态下,消化系统 的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3。在进餐后,可增加至平时 的8倍以上。
触。感受机械刺激、温度变化和 组织液等局部内环境变化。
G细胞 D细胞
主要分泌细胞的种类、分布及分泌物
细胞名称
α细胞
ᵝ细胞
δ细胞 G细胞 I细胞 K细胞 Mo细胞 N细胞 PP细胞 S细胞
分泌产物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促胃液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促胰液素
分泌部位
胰岛 胰岛
平滑肌的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
上产生动作电位,由 动作电位再引起平滑 肌收缩,动作电位频
-40mV -50~-60mV
率较高时引起的平滑
肌收缩也较强。
慢波虽然不能直接触发平滑肌的收缩,但它是决定肌肉收缩 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的控制波。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唾、胃、肠、胰液、胆汁) 总量:6-8L/天
(二)影响消化道血流量的因素 由于消化系统活动增强和食物的刺激均具有舒血管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局部血流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 则消化道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舌下腺
腮腺导 管 腮腺
咀嚼肌 颌下腺导管 颌下腺
(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二) 唾液的作用
①湿润口腔 ②溶解食物 ③清洁和保护口腔 ④消化作用 ⑤排泄功能
2. 慢波电位 (slow wave)
(1) 平滑肌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去极化 和复极化。
(2) 产生机制: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交界处间质中的 Cajal细胞 (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 。
(3) 慢波电位作用:是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是 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 向、节律和速度。
(二)外来神经
终止于壁内神经丛内的胆碱能神 经元、消化道平滑肌、血管平滑 肌和消化道腺细胞。
消化道壁内神经丛与外来神经关系
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反射通路
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一) 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
开放型细胞: 顶端有微绒毛突起并伸入胃肠腔 内。直接感受肠内容物剌激。
闭合型细胞: 无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
蠕动(peristalsis):是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基本运动形 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 的反射活动。
食管下括约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 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贲门腺 泌酸腺 幽门腺
消化道不同部位慢波频率
3.动作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
(1)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主要依赖Ca2+的内流; (2) 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复极化与骨骼肌相同,都是通 过K+的外流,所不同的是,平滑肌K+的外向电流与 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 位的幅度低,而且大小不等。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 小肠上部
(二)APUD细胞和胃肠激素
胃肠粘膜内40余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摄取 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称为 APUD细胞。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 激素。 生理作用: ①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②营养作用; ③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