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变动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利率变动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调研报告
作者:赵菁
学校: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金融学
班级:12秋金融本科
学号:1265001250672
指导教师:李琴
二0一四年十一月
利率变动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分析
1 近几年来我国利率变动的大概状况
1.1 利率与储蓄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
储蓄一直是中国百姓理财的重要方式之一,保本、收益稳定是其主要特点。储蓄的收益按照什么比例支付?这就是最受关注的利率。“利率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两种,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央行目前规定,1年期的存款利率是2.25%,这就是名义利率。”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李春顶博士介绍说。“为什么经常有人说,因为有通货膨胀,把钱存在银行也会不保值。这是因为还有一个名词隐藏在名义利率之后,这就是实际利率。”李春顶说,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但是在生活中,物价不可能一成不变,上涨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李春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利率是正的情况下,储蓄比较划算。如果得零,只能保值,存不存都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为负,储蓄增值的速度就赶不上货币贬值,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负利率时代。实际利率持续走高表明,若央行在减息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实际利率会继续上涨。这对于居民来说,相当于增加了储蓄收益,对整个宏观经济却有明显的收缩作用[1]。
1.2 利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动
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办131号文件规定,二套房贷利率可由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按风险合理确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因风险可以“合理”确定,各大银行的二套房贷政策一度出现松动。明年,银行可以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是否又会出现政策范围内的“收紧”呢?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种‘调节’很可能进一步细化。”沪上一国有大行负责人表示,“虽然自己所在银行对明年的信贷形势尚不明朗,但即使政策上没有变动,银行依然有较大的拟定利率的自主权。”一直以来,房贷特别是二套房贷一直处于模糊地带,相关政策给银行留出的“余地”也较大。
利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利率的变动,又将影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等等。
显然,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利率的变动是判断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率走势分析是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的主要手段。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减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
从以上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有物价水平、收入、消费和储蓄等等。1.3 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一般说来,储蓄利息率的变动与储蓄存款的变动是同向的,即利息率越高,人们储蓄存
款的积极性越大.储蓄存款余额也越大反之则越小但是在我国目前商品经济不太发达.人们的金融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这种变化趋势表现的并不明显利率杠杆对储蓄存款的增减变化影响是很弱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变化对储蓄有什么影响一般来说,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降
储蓄意愿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升储蓄意愿上升人民币存款利率降低那你的钱放到银行里利息也就跟着少了。
储蓄性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已在全国普遍开办,蓬勃兴起。但这项业务一直受到一个潜在因素—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变化的困扰,影响和制约了业务的正常经营和顺利发展。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储蓄性家财险业务的储金计算,受到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银行利率(在此是指银行定期一年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下同)三个基本因素的制约。在这几个因素中,有的是相对稳定的,如保险费率;有的是相对不稳定的,如银行利率。这些因素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储蓄性家财险的经营与管理[3]。
2 城镇居民储蓄如何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2.1 现金城镇居民储蓄的状况
目前的储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国经济架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在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如此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一个较稳定的快速增长。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343.3元增加到7703元,年均名义增长22.43%,实际增长6.6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 133.6元增加到2476元,年均名义增长18.53%,实际增长7.1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疑为储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然而必须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收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1990年至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0.847下降到0.774,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0.85下降到0.74,居民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仅为 12.9%.
居民收入不均抑制了消费总需求。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而消费倾向差距也在不断加大。据统计,2001年底,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0.695,中等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0.813,最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0.957,中等收入比最高收入高11.8个百分点,最低收入比最高收入高26.2个百分点。“有钱的不消费,想消费的没有钱”,这种状况极大地抑制了居民消费总需求的持续增长。
居民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的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28亿的城市居民通过临时工作或非正式工作谋生,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这些人工作的不确定性将会更加严重。与此同时,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又导致人们支出预期上升,具体来说:一是社会福利体系的改革。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将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从长期来看,基金制将会强制个人储蓄。同时,许多退休工人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可能储蓄了远远超过其未来所必需的资金,以试图弥补假想的退休金损失;二是医疗体制改革。以有偿医疗的方式取代免费医疗的方式也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动机;三是教育体制改革。随着上世纪90年代政府部分地卸掉财政教育支出,鼓励国有中学和大学收取额外费用以补充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学费标准已经跃升10倍有余,飞速上涨的教育费用推动了居民的教育储蓄。由此可见,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缺乏信心以及未来包括养老、教育、医疗等福利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居民谨慎动机的增强,从而抑制了消费,促进了储蓄迅猛增长。
2.2 利率变动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7年,由食品拉动的物价结构性上涨,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当然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城镇居民储蓄。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利率,并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意在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存款,减少货币的市场流通量,以达到控制结构性物价上涨势头的目的。本文在现代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疆的实际情况,修改假设,增减变量,利用新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