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合集下载

地理学报读后感合集

地理学报读后感合集

地理学报读后感合集Geographical Journal Review Collection地理学报读后感合集Reading through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insights it offer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our planet's landscapes and environments.阅读《地理学报》时,我深受其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的震撼,它为我们展现了地球景观与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The articles cover a diverse range of topics, from the physical processes shaping our landscapes to the human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该学报的文章涵盖了各种主题,从塑造我们景观的物理过程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The journal's focus on both the natur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geography makes it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our world.该学报对地理学的自然和社会维度都给予了关注,使其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宝贵资源。

The articles are written in a clear and engaging manner, making complex ideas accessible to a wide audience.文章以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撰写,使得复杂的观点易于广大读者理解。

Overall,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is an excellent publication tha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geography, makingit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is subject.总体而言,《地理学报》是一份出色的出版物,为地理学领域提供了全面的概述,是任何对此主题感兴趣的人都必须阅读的佳作。

地理学报英文版投稿流程

地理学报英文版投稿流程

地理学报英文版投稿流程英文回答:The Annals of Geography is a peer-reviewed academic journal that publishes original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The journal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geography.The Annals of Geography is pu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G). The journal is available in both print and electronic formats.To submit a manuscript to the Annals of Geography, authors must first create an account on the journal's website. Once an account has been created, authors can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online.The Annals of Geography has a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process. This means that the identities of the authors andreviewers are kept confidential from each other.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typically takes 6-8 weeks.If a manuscript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theauthors will be asked to revise their manuscript according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illthen be sent to the editor for final approval.The Annals of Geography typically publishes articlesthat are 8-12 pages in length. The journal also publishes shorter articles, such as research notes and book reviews.中文回答:《地理学报》(英文版)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出版的一份同行评议学术期刊,涵盖了广泛的地理学主题,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地理。

地理学报评审要求

地理学报评审要求

地理学报评审要求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报告、综述和评论,以及反映新仪器、新技术在地理学中应用的文章。

以下是《地理学报》的评审要求:
1. 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求数据准确、论点明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 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不抄袭、不剽窃、不弄虚作假。

3.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能够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4. 论文应符合《地理学报》的办刊宗旨和编辑规范,符合《地理学报》的排版要求。

5. 论文应符合《地理学报》的审稿程序,经过同行专家的严格评审。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要求请以《地理学报》官网为准。

地理学报 投稿经验

地理学报 投稿经验

地理学报投稿经验1. 选题前景在选择论文题目时,需要考虑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反映研究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前瞻性。

同时,选题也要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特长相吻合,以保证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2. 文献综述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对于撰写高质量论文至关重要。

全面、系统地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可以帮助作者厘清研究思路,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此外,引用权威文献也有助于增加论文的说服力。

3. 研究方法地理学研究涉及多种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遥感解译、模型模拟等。

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获取可靠数据和进行有效分析至关重要。

同时,对研究方法的描述也需要清晰、详细,以确保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论文撰写的核心环节。

作者需要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深入探讨,并与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融合,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研究发现和结论。

5. 论文撰写论文的撰写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和格式要求。

通常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等部分。

行文要求严谨、流畅,语言准确、简练。

同时也要注意图表的质量和美观性。

6. 修改与投稿在正式投稿前,建议请同行专家或导师审阅论文,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投稿时,要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须知,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投稿材料。

此外,要耐心等待审稿结果,并积极回应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撰写和投稿高质量论文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研究技能和良好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在地理学科的研究道路上取得进步和成就。

古地理学报——精选推荐

古地理学报——精选推荐

第10卷 第2期2008年 4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 ALAE OGE OGRAPHYV ol 110 N o 12A pr .2008 文章编号:1671-1505(2008)02-0193-10树轮气候学中树木年轮密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3魏本勇1 方修琦1,2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 要 树木年轮密度(树轮密度)分析作为树轮气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取更准确的环境信息,应用范围更广,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讨论了树轮密度测量技术与树轮密度分析方法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X 射线分析法仍然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树轮密度分析手段,基于树轮密度数据的过去温度变化重建仍是树轮密度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关研究表明:森林上限和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最大晚材密度对夏季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用来重建过去几百年、乃至千年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度变化;树轮早材密度或最小早材密度对降水量的响应比较显著,但目前主要集中于重建区域小尺度的降水量变化方面。

另外,树轮密度分析结果还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气候要素分量的变化(季节变化、气候事件爆发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等)、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以及海气动力机制、气压异常等。

关键词 树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密度 气候变化第一作者简介 魏本勇,男,1982年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环境演变专业。

E 2m ail:by 2w ei1982@1631co m 。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1211)资助收稿日期:2007-10-23 改回日期:2007-11-20Advances on the methodology of tree r i n g densityanalysis i n Dendrocli m atologyW ei Benyong 1 Fang Xiuqi1,21School of Geography,B ei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B eijing 100875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101Abstract Due t o the more exact envir onment inf or mati on it can p r ovide,and its wider app licati onfields,tree ring density analysis,as one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Dendr ocli m at ol ogy,has receivedmore and more i m portant attenti on in envir on ment researches .By analyzing the devel opment p r ocess andthe ne w research results of tree ring density measure ment technol ogy and tree ring density analysis in thepast cli m ate change studie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X 2ray analysis method is the widely used currentmeasure .The reconstructi on of past te mperature change based on the tree ring density data is still the maindirecti on of tree ring density researches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xi m um late wooddensity of trees in the f orest upper li m it in the high latitude area are very sensitive t o the su mmer te mpera 2194 古 地 理 学 报 2008年4月ture change and thus can be used in the reconstructi on of te mperature change with several hundreds t o thousands of years ti m e scale and different s pace scales.The early wood density or the m ini m um early wood density has more obvi ous res ponse t o the p reci p itati on and now is mainly used in the reconstructi on of re2 gi onal p reci p itati on change with s mall scales.O ther wise,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ree ring density analysis can be used in the studies of the change of cli m ate fact ors which include the seas on change,the ti m ing and durati on of cli m ate events,influencing fact ors of regi onal cli m ate change,dyna m ic mechanis m and abnor mal air p ressure.Key words Dendr ocli m at ol ogy,tree ring density,cli m ate changeAbout the f i rst author W ei Benyong,born in1982,is a candidate f or Ph1D.degree in Beijing Nor mal University.He maj ors in envir onment change.E2mail:by wei1982@1631co m. 树轮气候学(Dendr ocli m at ol ogy)是树木年代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利用经过定年的树木生长轮来重建和评价过去及现在气候变化的科学(Fritts, 1976)。

地理学报英文版投稿流程

地理学报英文版投稿流程

地理学报英文版投稿流程English:The submission process for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 is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Authors can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through the journal's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which can be accessed through the journal's website. Before submitting, authors should ensure that their manuscript complies with the journal's guidelines for authors, which can also be found on the journal's website. Once the manuscript is submitted, it will undergo a thorough review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ing peer review. The review process aims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e manuscript. Authors will be notified of the editor's decision following the review process. If the manuscript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the authors will work with the journal's editorial team to prepare the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Translated content:《地理学报》的投稿流程相对简单。

地理学报投稿格式[资料]

地理学报投稿格式[资料]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1) 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

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资料。

(2) 来稿(包括图、表及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0个版面(10 000字)。

稿件请用WORD文件,论文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期刊格式。

(3) 内容摘要100~200字左右, 关键词3 ~ 7 个,包括:研究专业、研究要素、研究方法、研究地区。

(4) 论文的1、2、3级标题分别按1,1.1,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5) 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6) 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

如“m”,“t”等。

各种专业术语一律按已颁的标准使用。

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7) 表格格式为三线格(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明1)。

表格标题为中英对照,在表格上居中。

(8) 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凡涉及国界线的图件,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有审图证明的亦可。

插图标题为中英对照。

在插图下居中。

(9) 参考文献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出版的用脚注说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引用之处在右上角标注编号)。

引用他人的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

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

如J. C. Smith 文献著录为Smith, J. C. 为便于国际检索机构和读者查阅,中文和非英文参考文献应译成英文。

《地理学报》期刊论文基金的定量分析

《地理学报》期刊论文基金的定量分析
J o u na r l o f G e o ra g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a n d i t p l a y s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h i g h—l e v e l r e s e a r c h t u n d i n g g e o g r a p h y .
文章编号 :1 0 0 0—7 6 9 5( 2 0 1 3 J 0 3—0 2 5 6— 0 3
Q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J o u r n a l P a p e r s F u n d o f J o u r n a l o f G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t e d b y mo r e t h a n o n e s c i e n c e f u n d .T h e ma i n f u n d s a r e s t a t e f u n d s a n d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mi n i s t r y f u n d s , f o l l o we d b y t h e o f -
2 0 1 3 & [  ̄3 期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u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3 . 0 3 . 0 5 6

瑟 。 …t R
《 地理学报 》 期刊论文基金的定量分析
石 磊 ( 河南财经政 法大学统计 学系,河南郑 州 4 5 0 0 0 9 )
鉴于 《 地 理学 报 》 在地 理学 科 期 刊 中 的重 要 地 位 ,本文 选择 该 刊最 近 五 年 ( 2 0 0 6— 2 0 1 0年 ) 发 表 学 术期 刊 是 研 究 者 发 表 论 文 的 主要 渠 道 ,也 是 的 6 6 9篇学 术 论 文 ,对论 文 基 金 资 助情 况 进 行 定 量 宣传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 。基 金论 文数 量是 评价研 分析 ,以反 映 近期 我 国地 理 学 研 究 论 文 的 获 资 助 情 究群 体科 研 能 力 及 水 平 的 一项 重 要 标 准 … 。论 文 被 况 和研究 领 域的 现状 ,为相 关研 究者提 供参 考 。 资助 情况 在一 定程 度上反 映 了研 究 内容 的学 科 动 向 , 2 数据 与方 法 也反 映 了作 者 获得 资助 的能 力 和 论 文 的 学术 重 要 程 度。对地理期 刊论文基金 的分析 ,有助于 了解资金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 网的 中国学术期刊 网络出版总库 投人 对地 理 研 究 的 影 响 ,也 有 助 于 了解地 理 研 究 的 ( h t t p:/ / a c a d . c n k i . n e t / Kn  ̄5 / b r i e f / r e s u h . a s p x ?d b P r e — 动态 和方 向。 i f x= C J F Q) 。 中国学术期 刊 网络 出版 总库 是 世 界 上最

从_地理学报_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_基于文献计量方法_钟赛香

从_地理学报_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_基于文献计量方法_钟赛香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9卷第8期2014年8月V ol.69,No.8August,2014收稿日期:2013-09-21;修订日期:2014-07-10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103409);2012年度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121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64)[Foundation:Fund for Fostering Talents in Basic Science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J1103409;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No.121101;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371164]作者简介:钟赛香(1978-),湖南人,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城市社会文化地理。

E-mail:zhongsx.04b@ 通讯作者:游细斌(1975-),湖南人,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E-mail:youxibin@1077-1092页从《地理学报》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钟赛香1,曲波1,苏香燕1,毛鹏1,游细斌2(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赣州341000)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成长趋势、关键词、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等不同侧面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至2013年3月中旬刊载的4420篇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同时,基于地理学三分法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主要分支研究以及地理总论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代表中国地理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的《地理学报》其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地理学报》投稿须知2

《地理学报》投稿须知2

《地理学报》投稿须知地理学报, 须知, 投稿《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地理学报》审稿原则:审稿人与作者不在一个单位、不在同一课题、没有师生关系;编辑不向作者和审稿人透露对方的姓名和单位;交叉学科稿件分送不同学科的专家审稿;二审后由相关专业编委审定。

编辑严格遵守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公正处理稿件。

一般稿件可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得到审稿意见。

(1)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

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

(2)来稿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

来稿(包括图、表及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0个版面(10 000字)。

稿件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期刊格式。

用电子信箱投稿者需将附图文件分别附上,发送前请务必杀毒。

(3)内容摘要200字左右,包括采集使用的数据、分析研究的方法、所得主要的结论等。

关键词3 ~ 7 个,包括研究区域、研究时段、研究方法、研究学科等。

(4)论文的1、2、3、4级标题分别按1,1.1,1.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5)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6)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

如“m”、“m2”、“t”等。

各种专业术语按国家标准使用。

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7)表格格式为三线格(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明1)。

人文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详录

人文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详录
ISSN
10019138
简介
房地产经济刊物。介绍房地产业的方针政策、住房制度改革等信息。主要栏目:房地漫步、名城史话、信息荟萃、要闻报道等。
主办单位
中国房地产协会等
刊名
城市问题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gyjs.asp?ID=2240610
主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
旅游学刊
创刊时间
1987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ISSN
10025006
简介
旅游专业期刊。主要栏目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市场开拓、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区域规划、旅游地学、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等。
主办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
地理科学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10.15.61.242:85/~kjqk/dlkx/index.html
ISSN
10000690
简介
专业学术性期刊。报道我国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综述、研究报告、学术动态等,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方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刊名
山地学报
创刊时间
1999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ISSN
10082786
简介
主要刊载山地环境和山地生态系统演变、山区可持续发展两类主题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地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

地理专业期刊推荐信模板

地理专业期刊推荐信模板

尊敬的[导师/同事]:您好!我谨以此信向您推荐一些在地理领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期刊,希望对您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有所帮助。

首先,我想向您推荐《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35年,是我国地理学科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

该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科各个分支领域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论文和专题论文,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

其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

此外,《地理学报》还注重发表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论文,对于提升我国地理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向您推荐《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

该期刊以报道地理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内容涉及地理学各个分支领域,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

此外,《地理研究》还关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旨在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我还想向您推荐《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和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

该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城市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介绍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动态。

如果您关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向您推荐《地理信息世界》。

该期刊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主办,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它主要报道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对于了解地理信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我还想向您推荐《国际城市规划》。

该期刊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英文版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它主要报道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发展、城市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

地理学报投稿字体格式要求

地理学报投稿字体格式要求

地理学报投稿字体格式要求
一、引言
地理学报是地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为了保证刊物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投稿的字体格式有一定要求。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报投稿字体格式的具体
要求。

二、标题和副标题
1.标题居中,使用黑体,字号为二号;
2.副标题使用宋体,字号为小二;
3.标题和副标题之间使用一个空行进行分割。

三、正文格式
1.正文使用宋体,字号为小四;
2.正文段落之间使用一个空行进行分割;
3.正文段落开头空两个字的缩进;
4.正文段落尾部不需要空行。

四、章节标题格式
1.一级标题使用黑体,字号为三号;
2.二级标题使用黑体,字号为四号;
3.三级标题使用黑体,字号为小四;
4.标题与正文之间使用一个空行进行分割。

五、列表格式
1.有序列表使用阿拉伯数字后跟英文句点,如:1.;
2.无序列表使用短横线后跟空格,如:-;
3.列表项之间使用一个空行进行分割;
4.列表项可以嵌套使用。

六、引用格式
1.引用使用尖括号包围,如:<引用内容>;
2.引用内容与正文之间使用一个空行进行分割。

七、结论
地理学报对投稿字体格式有一定要求,本文对标题、正文、章节标题、列表和引用等格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希望投稿者在撰写文章时按照地理学报的要求进行格式调整,以提高投稿成功的概率。

以上是地理学报投稿字体格式要求的相关内容,投稿者在撰写论文时,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格式设置,以保证文章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引用1
-引用2。

地理专业期刊推荐信模板

地理专业期刊推荐信模板

尊敬的[期刊编辑姓名]:您好!在此,我谨以[您的姓名]的身份,向您强烈推荐以下几本在地理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期刊。

这些期刊不仅在我国地理学界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地理学领域也具有重要地位。

我相信,通过推荐这些期刊,有助于提升贵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为地理学研究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地理学报》《地理学报》创刊于195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主要刊登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以下为该刊的特点:1. 学术权威性强:该刊为我国地理学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2. 涵盖面广:该刊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3. 发表速度快:该刊实行快速审稿制度,为作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发表渠道。

二、《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期刊。

该刊以发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地理学研究成果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以下为该刊的特点:1. 学术质量高:该刊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要求严格,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2. 选题多样:该刊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3. 国际化程度高:该刊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国际论文。

三、《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城市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中国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动态。

SCI收录的地质类期刊

SCI收录的地质类期刊

SCI收录的地质类、海洋类期刊地理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HINESE GEOGR SCI 1002-0063 125 0.426 0.308地球科学(英文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J EARTH SCI-CHINA 1674-487X 34》地球科学集刊(英文版,台湾)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a Edition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地质幕(英文版) Episodes地质学报(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国际泥沙研究(英文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Applied Geophysics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中国工程学刊(英文版,台湾)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英文版)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ACTA OCEANOL SIN 海洋学报0253-505X 629 0.481 0.656CHINA OCEAN ENG 中国海洋工程0890-5487 245 0.26 0.423 PETROL SCI 1672-5107 49 0.174J HUAZHONG U SCI-MED 1672-0733 384 0.311EARTHQ ENG ENG VIB 1671-3664 183 0.614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0890-5487 146 0.32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1001-6538 4256 0.77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50 21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

地理学报一级标题

地理学报一级标题

《地理学报》一级标题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地理学研究进展:该标题用于介绍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

2.自然地理学研究:该标题用于介绍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地貌、水文等方面的研究。

3.人文地理学研究:该标题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城市与区域发展、人口与经济、文化与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4.地理学综合研究:该标题用于介绍地理学不同领域的综合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学的交叉研究,以及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5.地理学教育与实践:该标题用于介绍地理学教育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地理学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

地理学报的一级标题通常会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来设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一级标题示例:1. 自然地理学- 地貌演变与地质构造研究-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管理- 生物地理分布与生态系统研究2. 人文地理学-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研究- 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关系探讨- 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问题- 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研究3.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产业布局与空间经济分析-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影响- 资源开发与环境经济研究4. 方法与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研究- 遥感(RS)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地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新兴测绘技术与地理研究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变迁与生态响应研究- 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策略-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学报一级标题的例子,具体的一级标题应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来设定。

《地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编排要求(务请严格对照)

《地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编排要求(务请严格对照)

《地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编排要求(务请严格对照)参考文献是论文出版中最容易出现“硬伤”的环节,参考文献务必严格对照本要求撰写,务求体例完整、规范、正确!在论文中注意引用近3-5年的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全文参考文献一般15-20篇为宜,研究进展类论文引用参考文献一般控制在约40篇为宜。

中文文献后需要有前置英文对照(其中人名必须全拼)。

正文中引用公开出版的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在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列于全文末。

对文中注释或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可作为脚注处理,用数字加圆圈标注。

引用文献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实,注明出处。

文献作者一般只列前三名,中用“,”隔开;三人以上后加“, 等”或“. et al.”。

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

如P. E. James,文献著录为James P E。

参考文献排列格式为:1)专著:作者(列前三名). 书名. 版次(首版不录).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英文示例:Wilks D 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USA: Academic Press, 2011: 395-458.中文示例:Lu Dada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15-89.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5-89.]Chen Chuankang, Wu Guanghe, Li Changwen.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3. [陈传康, 伍光和, 李昌文. 综合自然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2)文集:作者(列前三名). 文题//编著者.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Camagni R, Capello R. The city network paradigm: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Capello R, Nijkamp P. Urban Dynamics and Growth: Advances in Urban Economics. Amsterdam: Elsevier, 2004: 495-529.3)期刊:作者(列前三名). 论文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英文示例:Liu Changming, Zhang Dan, Liu Xiaomeng,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in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sensitivity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China (1960−200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2, 22(1): 3-14.中文示例:Zheng Du, Wu Shaohong, Yin Yunhe, et al. Frontiers in terrestrial system research in China under global chang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9): 1475-1483. [郑度, 吴绍洪, 尹云鹤, 等.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 地理学报, 2016, 71(9): 1475-1483.]4)学位论文:作者. 论文名[D]. 城市: 学校, 年份.Ji Mingxia. Response and interact betwe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Eurasian [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2009. [季明霞.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D]. 兰州: 兰州大学, 2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8卷第8期2013年8月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V ol.68,No.8Aug.,2013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李琰,李双成,高阳,王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摘要: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作为未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相关研究日益增多。

然而,当前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分类仍存在争论,概念的混乱导致研究中对服务理解的分歧。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方案的基础上,利用从生态系统服务到人类福祉的服务级联框架,辨析生态系统服务形成过程中不同级联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人类福祉的内涵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提出使用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来连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以此建立连接服务与多层次人类福祉的服务分类框架。

根据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所产生收益与不同层次人类福祉的关联,将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福祉构建、福祉维护和福祉提升3大服务类别。

这种服务分类框架可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及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服务分类;人类福祉;服务级联1引言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1]发表以来,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内容主要集中于服务分类系统、服务间的相互作用、服务的形成和影响机制、服务评估的空间制图、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等方面[2]。

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定义和分类方案仍存在争论[3]。

生态系统服务本身与服务产生机制间难以被清晰界定[4],使得不同学者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和收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5-6],在应用中造成了混乱[7-8]。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自适应系统,具有非线性反馈、阀值、滞后效应[9];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也具有区域差异大、价值观多元、管理模式和应用背景复杂的特征,以及受多种利益相关方影响。

因此,理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多样化使得难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建立清晰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体系。

目前,在研究与应用实践中己发展出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与分类方案,不同的服务分类方案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同特征。

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从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1]、服务的环境经济核算[10],服务的空间流动[9]、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9]、服务的通用分类[11]以及服务与人类需求[5]等方面对服务进行了分类。

然而,作为连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载体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言,考虑服务与多层次人类福祉关联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仍不多见。

实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应用前景,可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与生态补偿等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与多层次人类福祉相连接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

有鉴于此,一些国内外学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Wallace[5]按照不同人类价值属性将服务分为充足的资源、捕食者/疾病/寄生虫保护、友好自然和化学环境、社会文化成就等4大类别。

张彪等[12]从生态系统服务满足人类需求的角度制订了服务分类,将人类的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收稿日期:2012-12-27;修订日期:2013-05-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534)[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130534]作者简介:李琰(1987-),男,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

E-mail:pkmn99@通讯作者:李双成(1961-),男,教授,博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6531M)。

E-mail:scli@1038-1047页8期李琰等: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1039求3种需求层次与生态系统服务对应,把服务划分为物质产品生产服务、生态安全保障服务与景观文化承载服务3大类。

但是,与大多数分类方案一样,这些分类方案缺少对服务的明确定义,没有充分考虑服务与收益的联系、区别,以及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联。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体系,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以下简称级联框架)分析了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类价值的形成过程,讨论了人类福祉的内涵并定义终端生态系统服务以建立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服务分类框架,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及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2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及其分类方案2.1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目前最具影响的生态系统服务定义①及分类方案来自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1],报告明确指出了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与人类福祉具有密切关联。

MA将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为“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收益”。

MA定义简明扼要,但这种宽泛且模糊的定义也容易在使用中引起混乱和不同的解释[11],进而影响对服务的度量[10],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MA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种类别。

然而该分类没有对中间过程和最终服务进行区分,因此在服务核算会产生重复计算问题[3,13]。

针对MA的缺陷,Boyd和Banzhaf[10]引入了最终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即认为最终服务是直接被享用、消费或利用以产生人类福祉的自然组分;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是核算福祉的基础。

Wallace[5]认为管理生态系统过程的目标是为所提供的服务能更好的满足人类价值,因此管理目标应与分类系统相一致,而MA的分类混淆了目的(服务)与手段(过程);他认为服务分类应考虑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产生的结果,即生态系统对人福祉的贡献(目的),而产生这些目的(服务)的手段(自然过程和资产)不应作为服务。

Fisher等[14]则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用于(主动或被动)产生人类福祉的方面,可将服务划分为中间服务、最终服务和收益;中间服务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而最终服务是它们对人类收益的直接贡献,它们与人类福祉关联程度的不同。

表1中列出了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方案。

2.2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与分类的异同2.2.1定义的异同不同的生态系统定义表现出研究者对服务形成过程认知的差异。

据表1给出的多种服务定义可归纳出生态系统服务定义的3个必要组成部分(图1),即生态系统要素、人类价值取向和服务实体(表1中斜体字)。

虽然生态系统要素和人类价值取向要素在不同定义中的表述有所差异,但其内涵都是一致的:即生态系统是服务提供的基础,服务产生于生态系统的组分、过程和功能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服务满足人类需求并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定义的根本差别在于对服务实体认识的不同:可从完全的自然范畴(如生态组分)跨越到人类价值取向的范畴(人类收益),而这种对服务实体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认识及其实践应用。

2.2.2生态系统服务的级联框架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非常复杂,服务实体定义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此过程的不同认识。

对此,Haines-Young和Potschin[4]提出了生态系统级联的概念模型(Ecosystem service cascades),以级联(Cascades)方式系统的梳理了从服务到收益的链式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从生态系统到人类福祉的关联(图2)。

级联框架中从左至右伴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渗透与人类投入的增多,因而与人类福祉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这种人类投入是非常广泛的,代表人类获得收益的能力,可包括劳动、资本、技术、①本文中“生态系统服务”不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品进行区分。

地理学报68卷制度、政策、文化和价值等各方面的物质或非物质人类输入、贡献或制约。

其中,生态系统是服务形成的起点。

生态系统固有的组分和结构,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生物、物理、化学)形成的过程与功能[10],是生态系统提供多种服务的基础。

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常被认为是同义词[5,8],但是与生态系统过程相比,生态系统功能则暗示一定的目的[14],如常提到的大气调节,洪水调节、病虫害防治等。

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在加入人类价值取向后形成服务。

服务则是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中介。

它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的供给,也体现着人类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类收益的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投入结合所产生的收益构成人类福祉。

收益进而表现为价值,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偏好、原则[19],包括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价值[7]。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级联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框架,实际上从服务到收益的转化是非常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

级联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理清级联间的联系和区别,减少概念图1生态系统服务定义的分解框架:生态系统、人类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实体Fig.1Framework for disaggregating ecosystem service definitions:ecosystem,human value and serviceentity生态系统服务定义自然过程和组分提供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功能获取的收益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用于构成、维持和满足人类生活的状态和过程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收益最终生态系统服务是直接被享用、消费、或使用以产生人类福祉的自然组分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过程产生的特定结果,用于直接维持、提高人类生活或维护生态系统产品的质量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收益(强调目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用于(主动或被动)产生人类福祉的方面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的相互作用分类系统调节功能、栖息地功能、生产功能、信息功能4大类,23小类17类N/A 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4大类N/A N/A 充足的资源、捕食者/疾病/寄生虫保护、友好自然和化学环境、社会文化成就4大类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栖息地服务、文化服务4大类,22子类中间服务、最终服务供给、调节和维护、文化服务3大类,9亚类,23组来源De Groot 等[7]Costanza 等[15]Daily [16]MA [1]Boyd 和Banzhaf [10],Brown 等[17]Wallace [5]TEEB [18]Fisher 等[14],CICES [11]注:表中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中斜体字为服务实体表1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Tab.1Mainstream ecosystem service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10408期李琰等: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上的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