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3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范⽂3篇县域经济发展分析论⽂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
本⽂从制定规划、创建名牌、市场机制创新三个⽅⾯对发展县域经济进⾏了阐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好⼜快发展的⽬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本⽂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初步探讨。
⼀、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性,甚⾄会适得其反。
因此,制定科学可⾏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重要。
(⼀)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
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的⼯作。
(⼆)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差异较⼤,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上学和假⼤空。
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如果不执⾏或执⾏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戒随意性和短期⾏为,不因⼀时⼀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追求短期效应。
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质量、⾼信誉度、⾼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个地区乃⾄⼀个国家经济、科技、⽂化等综合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产⼒。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论证
关 于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论 证
肖 越
( 西安财经学 院 经 济学院 , 陕西 西安 700) 1 10
摘
要 : 域经 济 发 展 不 仅 与 县 域 内 居 民 生 产 、 活 息 息 相 关 , 与 整 个 国 家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 县 生 还
由于我 国地 域 辽 阔 , 理 、 候 、 源 及 人 文生 地 气 资 态 复杂 多样 , 成 了地域 特 性 十 分 明显 的县 域 经济 形
分布, 而且其 经济 规律 和竞争 力差 别相对 较 大 , 因而 带 有 明显 的差 异性 。
4 开放性 .
独立 财 政为标 志 , 以县 城 为 中 心 、 镇 为 纽 带 、 村 集 农 为腹 地 、 同层 次 经济元 素 间 的联 系为基 本结 构 , 不 通
的十一五 规 划 建 议 系统 地表 述 : 大 力 发 展 县 域 经 “
地 域性 是县 域经 济最基 本 和最 突出 的特点 。县 域经 济与其 历史 人文 、 特定 资源相 关联 , 因而具有 鲜 明 的地 方特 色 。县域经 济 的地域 性带来 了县域产业
的特色 化 和多样 化 。 3 差异性 .
济 , 强农 村 劳动力 技能 培训 , 加 引导 富余 劳 动力 向非 农 产业 和 城镇有 序 转 移 , 动 乡镇 企 业 和小 城 镇 发 带 展 。20 年 1 ”07 0月 , 七 大 报 告 继 续 提 出 : 壮 大 县 十 “ 域经济 ” 。从 党 的 十六 大 到 十 六届 五 中全 会 到 十 七 大 , 的文 献对 县域 经济 内涵 的表 达不 断深 化 , 明 党 表 中央对 县域 经济 内涵 的“ 明确探 索 ” 完成 [ 。 1 ] 县 域 经济 是 指 以行 政 县 为 区域 范 围 , 以县 一 级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环节在县城;推进“三化”协调,坚实根基在县城;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县城;实现“中原梦”,光荣使命在县城。
县域经济是宏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位,也是农村、城镇经济的连接,是河南省全面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呈现两极化等问题,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地域特征。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总人口达10,906万人,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
河南省共有18地市,105个县(市),一半以上地处中原地区,其次是丘陵地区,山区数量最少。
地理和自然条件上,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平原地区面积较广,拥有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交通上,四通八达,兼具陆运和空运;文化上,九州之心、文明之源,是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二)产业结构。
通过河南省2019年统计年鉴可知,2018年县域生产总值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不平衡、不协调,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31,920.8亿元,同比增长6.84%。
其中,第一产业37,11.76亿元,增长2.39%;第二产业15,408.84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12,500.11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11.74颐48.73颐39.5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
相比2017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了2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收入状况。
河南省105个县(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3万耀3万元之间,38%的县(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2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
河南省县(市)平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的收入差距为1.39万元,同比增长8.11%,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1)论文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1)论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
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大限度地把县域的发展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认真落实,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
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大,人口多,20XX年全国县域GDP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因此,县域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县域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与县域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和谐离不开发展,发展也需要和谐,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这是齐头并进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县域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县域范围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县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就现实而言,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继续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在县域范围内凸显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XX年抗击非典的考验中暴露得比较充分,集中体现在城乡差距明显拉大问题上。
有专家作过测算,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有可能会是6倍以上。
发展县域经济论文
发展县域经济论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化高速发展社会,有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们的热切关注。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情况XX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中游右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国家一类客货运输口岸和江海联运港口。
全县行政区域面积6739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49.5公里,总人口8.1万。
县辖3镇6乡,73个行政村,5个国营林场,境内还有一个中直企业乌拉嘎金矿,一个省属国营XX 农场。
XX县是我省北部主要麦豆产区之一。
全辖耕地总面积131.62万亩,林业施业区面积550万亩,有林地面积3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
境内有大小河流56条,可养殖水面1.8万亩,总体地形地貌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
由于开发较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拥有以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和黑龙江XX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神州•XX恐龙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众多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特别是恐龙山曾因出土过鸭嘴龙、霸王龙、翼龙等多种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也因此被称为“恐龙之乡”。
XX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XX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命名。
近年来,XX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培育壮大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强化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三色经济”,实施“三项工程”,实现“三个突破”,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总体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XX年,县属生产总值完成97397万元,同比增长15.6%。
农业总产值实现64776万元,同比增长11.2 %。
农村发展县域经济论文.doc
农村发展县域经济论文一、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一)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区域内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新的就业平台。
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还可以避免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过度集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的就业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压力。
(二)壮大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中的50%以上属于务工及非农性收入。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将有利于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此外,县域内比较完备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手段,有助于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渠道。
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有利于统揽市场,整合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调整经济结构首先,稳定第一产业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优先发展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使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得到合理流转,从而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模式,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领域,改变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通过给予财税、信贷、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
重视农业科研,加快农业技术转化,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编制相关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其次,创新第二产业的布局。
对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机制的转换和体制创新,立足本地特色,突出主导产业,做到抓大扶强。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2002年后,特别是“十一五”后,中国 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21世纪初,城市经济与 农村经济割裂式发展掩饰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城 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出口 外需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弊端显现,内需的经 济发展拉动力不足的难题凸显,而拉动内需的重点在 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和复苏农村需求都要求加快发展 县域经济,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后,更加认 识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大发展成为了中国
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农 村经济时代。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 乡村。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但 严格说,这是不完全的农村经济时代。因为 农村改革重点在土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
第二阶段,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 入城市经济时代。1984年,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 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拉开序幕; 1992年中国进行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 真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1997年,国家通过积极 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 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中国设 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到663个,出现了东 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 群。
比重,银行存款、贷款余额增长率。
3、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邮电发展指 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固 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重,户均用电量,通公路自然村比重 ,有线电视覆盖率,百户有线、无线电话拥 有量,万人国际互联网入网户数。
4、国内贸易和对外经贸指标。包括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实际利用县外资金
1、综合经济指标。用于反映一个地区 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主要包括: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指数,工业总产值指数,工业经济效益综
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和小康社会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内涵入手,对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进行了综述。
同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作出了综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指标;发展模式1.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1.1 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高焕喜(2005)指出,县域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狭义上,县域经济指的是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孟宪江,刘福刚(2005)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区域经济。
冯德显(2004)指出,县域经济指的是县域范围内,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
朱舜(2001)认为,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域多种经济活动交织形成的经济有机体。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涉及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
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村域经济各个层次。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区域性。
王怀岳(2001)指出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的行政界线。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集中在这一范围内。
有学者认为,由于各个县域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同,不同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存在明显区域性的特点。
开放性。
陈清(2004)指出,由于县域之间存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县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和梯度。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与外界交往为前提。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全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县域经济发展下的农业银行管理论文一、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西峡县加大农业投入,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生了以林果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药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西峡县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
农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对贷款的期限、额度、品种等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额度上,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规模扩大,所需贷款资金增多,使小额农贷向大额贷款需求转变。
二是期限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延伸了产业链条,延长了经营周期,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有了明显增加,过去春放秋收的信贷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西峡县区域经济资源十分丰富,产业特色凸显,有利于当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西峡县现正在大力发展五大产业集聚区:一是依托中草药资源的特色制药业;二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特钢及冶金辅料产业;三是汽车配件产业;四是特色农业产业,目前西峡县已形成了“药菌果”三大特色产业;五是特色旅游业。
2010年6月底,产业集聚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到了西峡县整个工业产值的85%,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三)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导向下,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西峡县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集群化、农业经济特色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旅游开发品牌化、发展主体民营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好路子,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
由于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因此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更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论文
浅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环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抓好。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无论从解决中国经济当前的突出矛盾,还是从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其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再次,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业基础,做好农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总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显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要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视困难,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1、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从全国来看,经济大县强县,无不都是工业发达的县市。
工业化进程滞后造成大多数县缺乏大宗税源,县级财政十分困难,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城镇就业困难,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工业化落后,又没有主导产业,就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基础,第三产业也就难以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2、融资环境差、筹资渠道少、资金制约严重据调查,近年来,县域经济调整和发展的资金都极其有限。
经济学县域经济论文
经济学县域经济论文县域经济是指国家行政区域中的县级经济体系。
在中国,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众多,涵盖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周边地带。
这些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因此,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指导,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则可以成为城市和农村经济之间的桥梁,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通过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同时,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因此,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最后,应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当前,一些县域经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并重视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考虑到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应当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产业发展能力,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助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优秀范文5篇)
县域经济发展(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四大瓶颈制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地制宜,因难施策。
结合我市实际,我认为要突破四大瓶颈制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突破用地瓶颈制约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迅速发展,我市用地需求量明显增大,用地需求与用地计划的矛盾越来越大。
为保障项目用地和建设需要,必须找准着力点,突破关键点。
一是坚持保重点的原则,把有限的用地指标用在引进高科技项目以及未列入国家、省计划的基础建设项目上,并积极向省市国土部门争取农转用计划指标和优惠政策。
二是积极做好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文章,努力增加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目前,我们已经进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情况摸底调查,积极争取全省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试点工作。
三是清理收回闲置土地,凡是在规定的时间不进行开发的由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依法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定价后以招拍挂形式出让。
四是结合企业改制,盘活国有存量土地资产。
五是冻结城区个人新征用地建房,停止单位住房建设审批,停止市区个人建房审批,严禁村民将个人住宅及宅基地出售后,再要求享受村民宅基地及建房待遇。
二、突破资金瓶颈制约解决资金投入的瓶颈,一方面要靠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外部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担保、城投及民间资本的潜能,打造资本凹地。
一是改善银企关系,使金融系统更加密切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来。
同时,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财政资金存款,建立评价考核体系,调动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是规范担保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积极探索政府担保向商业银行融资转贷给中小企业的办法。
三是夯实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城投公司融资作用,积极探索城投公司运用政府资金直接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担保管理办法。
四是搞活土地经营,坚持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市场,从严管理城区土地。
五是激活民间资本,不断完善发展平台,为民间资本进入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硕士论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摘要区域内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县域城镇体系作为省市等更大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基础,是城乡连接最为紧密的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泰市地处鲁中腹地,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
因其地形地貌以及资源丰富多样,整体发展较高而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使之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探讨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就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背景条件,以期通过探索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去把握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态势。
一是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在历个朝代的发展变迁来了解新泰市的发展情况;二是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现实基础。
然后,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新泰市各城镇的城镇综合实力,以揭示其城镇发展的未来趋势。
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通过城市首位度等研究方法,得出中心城区所占人口比例过大、大型镇和中型镇数量少、小城镇数量过多以及城镇规模过小的问题;通过区位熵和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得出了主导产业不突出、各城镇的主导产业部门趋同以及城镇职能的专门化程度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对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总结,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出青云和新汶对各城镇的引力大小,进而得出了城镇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内部不协调以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受矿产资源分布影响较大的问题。
最后,针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合理县域城镇体系的目标,并就此提出了完善城镇建设资金供给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对策1 引言1.1 研究目的与意义区域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涉及区域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一个自然——社会系统。
发展县域经济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范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探讨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致力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每个县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形成特色产业。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发展该县域的特色产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同时,应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成熟度提升,提高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其次,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政府还应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
此外,还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资。
第三,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鼓励创新创业。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人民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鼓励企业和个人设立科研机构、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服务。
此外,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质量和效率。
最后,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能力。
我国有着丰富的农村资源和劳动力,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政府应加强城乡规划和政策整合,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
总而言之,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创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规划,注重农村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16-01摘要目前,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迫切要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要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大力合理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使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起点,一个波澜壮阔的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已经形成。
“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战略。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性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指的就是县域经济;200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壮大县域经济”;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迫切要发展县域经济。
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人差距是1:1.8;2001年扩大到1:2.9;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 1:3.1。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估计,如果把所有财政补贴都折算过来,目前,中国农村与城市居民收人差距估计是1:6,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相关,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2002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67元,况且,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掩盖了许多矛盾。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江西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部的一个省份,地处于中国大陆东部。
江西省被誉为“英雄千古”的地方,这里拥有着延绵不断的文化史和传统,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古迹,并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楷模的省份,江西省的县域经济区位优势明显,自然优势显著,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论文就探讨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江西省县域经济的背景与现状江西省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地处于中国大陆东部,面积16.69万平方千米,人口3990.4万。
江西省由江西、景德镇、九江、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抚州、吉安等11个地级行政单位组成。
江西省境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区。
江西省的县域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在国家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实施城乡一体化、加快旅游和生态经济发展等的带动下,江西省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其中,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方向的外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是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
江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为主要产业,服务业逐渐壮大。
2、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步伐。
这里的农村地区开始逐渐发展起居民产业和休闲农业等一系列与县城相似的项目,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3、民营和小微企业稳步增长。
近年来,江西省大力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民营、小微企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些企业成为了江西省县域经济的动力。
4、旅游业红火,江西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其中十三笏楼、庐山、三清山等著名景点成为了江西省的旅游新名片,成为推动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如何长远合理规划,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
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
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政策则作为其中重要政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政策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一)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形态。
就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共性而言,国外很多区域经济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和发展县域经济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和区域行为理论三个流派。
(二) 发展经济学及相关理论1. 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主要成果有: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县域经济 申论作文
县域经济申论作文《县域经济:小县城的大潜力》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县域经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县城都是那种灰扑扑、没什么大发展的小地方。
可实际上,县域经济就像是一块还没被充分挖掘的宝藏。
就拿我老家那个小县城来说事儿吧。
以前,县城里就那么几条街,大家都觉得在县城工作没什么前途,年轻人都想去大城市闯荡。
我有个表哥,学习成绩还不错,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那时候,家里人都觉得表哥特有出息,因为咱们县城真没有太多好工作可以给大学生。
可是这几年,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始搞一些特色产业,像有一个专门做手工艺品的小产业园区建起来了。
我们那儿有很多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之前也就是自己在家做些小玩意儿,拿到集上去卖,卖不上几个钱。
现在可不一样了。
他们被集合到产业园区里,制作的手工艺品可以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
而且当地政府还帮着联系订单,举办手工艺品展览会呢。
随着这个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县城里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好了。
原来破破烂烂的在街上拉客的小三轮慢慢被规范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取代了,街边的小吃摊也有了固定的卫生的美食街可以经营。
还新建了好几个小公园,以前大家吃完晚饭只能在马路上溜达,现在可以去公园里散步休闲了。
这个时候表哥突然想回来了,因为他发现县城里有很多机遇了。
原本冷清的门面房,现在好多都租出去开了店,有卖手工艺品原材料的,有开网店专门做手工艺品销售帮助宣传的。
而且这些小店看着不起眼,收入却很不错。
在大城市,表哥每天挤地铁,房租又高,生活压力大得很。
回到县城后,他利用自己在大城市积累的网络运营经验,帮着一家手工艺品店拓展线上业务,现在收入也相当可观,还没有大城市那么大的压力。
如今的小县城,就仿佛是一艘慢慢起步的大船,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是县域经济在不断发展,这种改变是实实在在能在生活里感受到的,像这些手艺人过上了好日子,表哥这样的大学生回村也有了事业,这就是县域经济的魅力,未来肯定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县域经济:细微之处见活力》要我说县域经济这个事儿啊,还真挺有意思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
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
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
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
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
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
上述研究丰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2 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我国的县域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中间性、农村性、枢纽性、区域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点[5],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县域经济评价具有如下鲜明特点:2.1 复杂性由于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考虑角度呈现多元化,涉及到因素众多,同时各个因素间又存在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些增加了县域经济评价的难度,导致了县域经济评价的复杂性。
2.2 前提性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层次,并且同其它中观经济(如省域经济、市域经济等)相比,县域经济更接近微观经济,具有中间性特点。
这促使对县域经济的评价更应将其置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整体发展前提下,实现客观评价。
2.3 导向性县域经济具有农村性,即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因此,在对县域经济进行评价时应科学制定导向机制,即要确保农村经济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2.4 诊断性县域经济具有枢纽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关键层次,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关键作用。
因此,在县域经济评价结果中应体现出对县域经济枢纽作用发挥的诊断性指标值与结论。
2.5 针对性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各个县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色。
因此,有县域经济评价时要针对个性问题有所考虑,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
2.6 前瞻性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更多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
因此,在制定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
2.7 操作性县域经济具有能动性,即县级政府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具有能动性。
因此,在进行县域经济评价方法设计时应切实考虑县域经济的可控性程度,实现县域经济评价的可操作性。
3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1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4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内容4.1 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源于国家、省市制定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以国家、省市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为导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是不同的。
4.2 县域经济评价的原则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的执行需要以县域经济评价的原则体现出来,再通过这些原则指导具体的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选择与操作环节。
县域经济评价的一般应当遵循系统性、动态性、操作性、可比性、权威性与前瞻性等原则。
考虑到具体县域经济评价时,可对这些原则加以调整与增减。
①系统性原则县域经济评价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评价的内容还是评价的方法都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只有遵循系统性原则,才能促使县域经济评价工作更加全面化、逻辑化、体系化。
②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评价工作与时俱进,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评价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动态调整;另一方面是指即使在一次评价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等应当实现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结合,即要考虑报告期数据的绝对量,又要考虑增长率、发展速度等动态指标值。
③操作性原则县域经济评价在考虑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评价环节的可执行性、评价结果的认同性等反面的要求,以确保县域经济评级工作的可操作性。
④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也可称为一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两个方面。
纵向可比性要求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口径与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在不同报告期内具有一致性或接续性;横向可比性要求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口径与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在不同县域内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
⑤权威性原则县域经济评价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其评价数据的获取渠道、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应符合国家统计规范,其规范程度应为各级部门所认同,具有权威性。
⑥前瞻性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提速,许多可预见性的问题在县域经济评价时要加以考虑,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评价应遵循前瞻性原则。
4.3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依据根据上述原则,县域经济评价应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相关的理论为指导。
在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的前提下,县域经济评价所遵循的基本理论是不同的,几种可为县域经济评价所应用的经典理论为:4.3.1 区域经济学理论①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区位理论的标志是杜能(J.H.von Thunen)的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区位论》。
杜能提出“杜能圈”,阐述了“企业的利润受到市场和农场之间距离即市场半径的影响”的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8]。
韦伯指出最优产业布局区位是在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诸多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合力所指向的区位。
②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为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空间结构理论是由德国的博芬特尔(E.V.Boventer)所提出的[6]。
该理论建立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综合考虑三大产业和城镇居民点区位优化,通过分析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集聚程度,得出各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相对位置,同时分析了各种经济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规律。
③产业集聚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经济理论为县域经济的合理产业规模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该理论通过对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产业集聚导向的研究,经济集聚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适合的产业集聚规模与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合理的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和区域发展,以获得最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④梯度理论梯度理论为县域经济转移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费农(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6]。
该理论思想实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按梯度由高向低推进,为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本区域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
区域经济梯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区域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4.3.2 比较经济学理论比较经济学理论是一种区域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可以解决作为县域经济资源流动评价的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6]。
该理论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根据该理论,在县域经济评价时应注意考察县级区域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禀赋条件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行业,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状况水平。
4.3.3 新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格局定位的评价建立了基础。
根据该理论,县域经济评价时要考察县域内产业分工格局的合理性、产业集群规模的适度性、产业协作关系的密切性、县域产业分工的整体效益性。
4.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各地区间由比较优势所构成的差别越来越小,因此,在县域经济评价时,还要考虑县域智力资源、县域创新、县域综合能力与素质所形成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状况。
4.4 县域经济评价的方法从评价方法来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主观赋权评价法(定性为主)和客观赋权评价法(定量为主)。
主观赋权评价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KLEE法、序关系分析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拉开档次法、熵值法等。
县域经济评价时可以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加以选择。
4.4.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在提出的。
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处理有机结合,并将待分析问题系统化、层次化;然而,专家评价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可能降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判断矩阵也常出现明显的不一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