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元曲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元曲三首·课文精讲
1 、文本全解。
[ 双调] 蟾宫曲·叹世
(1)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7 — 1321 ?) ,以字行,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人,著名元曲作家。
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治统治的前期。
青年时追求功名,对“龙楼玉阁”抱有幻想。
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以清风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 马致远[ 双调] 清江引·野兴) ,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现存小令115 首,套数16 套。
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
艺术上很有特色,意境开阔,遣词放任,构思巧妙。
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
著有杂剧16 种,现存7 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
(2) 基本解读。
这首“叹世”曲,由“咸阳”——秦王朝说起。
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
经过5 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
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
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
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都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3) 精华鉴赏。
,
这首小令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
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作出了推论。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
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而语言却如飞流人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
[ 南吕] 四块玉·别情
(1)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 或作已斋、一斋) ,籍贯和生卒年均有不同说法。
元钟嗣成《录鬼簿》中说是“大都人”,曾任“太医院尹”。
他大约生于元太祖在位时代(1229--1241) ,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 —1307) ,由此断定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1234 — 1300 年间。
元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
关汉卿是元代杰出的戏曲家。
他精通音律和戏曲艺术,能吟诗演剧,歌舞吹弹。
又由于他长期深入民间,常生活在妓院和剧场之中,对现实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于是创作出一批“煊烂百代”的作品。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曾是当时一个杂剧创作团体——玉京书会的领导人。
著杂剧六十多种,今存18 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他是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
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
关汉卿不仅是杂剧大家,.也是散曲大家。
今存套数13 套,小令57 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
语言通俗,既自铸伟词,又擅用口语。
小令以活泼婉丽见长,散套有豪爽淋漓之慨。
最著名的作品是《一枝花·不伏老》。
(2) 基本解读。
《[ 南吕] 四块玉·别情》一曲,是描写离情别绪.的作品。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曲从别后说起,一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时间、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
起首口气看似较平和,比起宋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和关汉卿自己的“咫尺的天南地北,刹时间月缺花飞”,情感的表达上似乎没那么浓郁。
但别后之情和别时之情是不一样的,别后之情看似淡,看似只有“一点”,却是无休无止,缠绵悱恻。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
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难以消失的伤痛。
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得以充分的体现。
“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
倚着栏杆伫立凝望着情人远去,因伫立凝望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也全然不觉。
情人走远了,还
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在招手拂袖间杨花才被拂开去。
这一句把送别写得非常逼真。
“袖拂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它却包含着思妇的无限愁肠,有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之意。
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遮”。
情人沿溪而行,渐去渐远,想再看一看情人,但是小溪曲曲折折,高山重叠阻遮,挡住了女子的视线,终于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
那种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之中。
至此,一位多情而又憔悴的女子,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令人不禁联想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名句:“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3) 精华鉴赏。
①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
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
境界浑厚,耐人寻味。
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也最好。
②宋代欧阳修( 踏莎行》也是写男女离别的场面,其下片写道:“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英近危栏倚。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关汉卿这首散曲所写的意境与此相近,但这里对女子的情感写得更加炽烈,尤其是“凭栏拂袖杨花雪”一句,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离别之情当中,而忘却了周边的一切,把她的专注、多情刻画得非常生动、感人。
·
③语言浅近如话,也是该曲的一大特点。
散曲具有“街市小令”的特征,语言通俗浅白。
关汉卿对于散曲,不是将它文雅化,而是保持了它的本色,这支散曲是一个例子。
这支小令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悠长。
[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1) 作者简介。
睢景臣,生卒年不详。
天一阁本《录鬼簿》谓其名为舜臣,字嘉贤。
曹楝( 音连) 亭本( 录鬼簿》云:“景臣,后字景贤。
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知其为扬州人。
,大德七年(1303) 与钟嗣成( 《录鬼簿》作者) 相识,可知他是13 世纪末到14 世纪初的曲作家。
[ 凌波仙] 吊曲云:“等闲间,苍鬓成皤( 音婆,白色) 。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 ”可见他有意
功名,又未能如愿。
写过3 个杂剧,均不传。
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及一些断句,《高祖还乡》最为有名,是他的代表作。
(2) 基本解读
本曲所写刘邦称帝,平定天下后返回故乡的情况,在( 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据( 史记·高祖本纪》载:公元前195 年7 月,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后,回朝途中经过故乡沛县,逗留了十几天,君臣相见甚欢。
“高祖还归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意气豪举,慷慨激昂,显示出开基立业的一代雄主的精神风貌。
本曲是以此史实为题材而创作的一个文学作品,作者以想像、夸张的手法,从一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
整个套曲分为五层。
首曲为第一层,写高祖未到时一群趋炎附势之徒准备“迎驾”的丑态:社长在忙着布置差役打扫街道,修整行宫。
乡老“执定瓦台盘”,忙朗“抱着酒壶芦”,忙得不可开交。
而且,他们还说些这位乡民听不懂的“车驾”、“銮舆”之类的话,又刷新头巾,又糨衣,装模作样,阿谀奉承之丑态呼之欲出。
[ 耍孩儿] 、[ 五煞] 为第二层,写刘邦的仪仗队。
[ 耍孩儿] 写乐队和旗队。
旗队中的五色旗分别画有日、月、凤凰、飞虎、蟠龙的图案。
[ 五煞] 写皇家所特有的铺张的仪仗,如戟、斧钺、金瓜锤、朝天镫、宫扇等。
这乡民不懂得这些旗帜、器械是代表皇帝的尊贵和神圣,只是根据自己的见识来胡乱解释一番。
皇帝奢华的仪仗成了这乡民眼里的“杂耍”家什,整个仪仗队在他的眼里成了穿着“大作怪的衣服” 的“乔人物”,显得滑稽可笑。
[ 四煞l 为第三层,写刘邦的侍从。
车驾前的导驾像泥捏的判官一样严肃、呆板,车驾后的那些宦官和宫女也是面无表情。
这里用“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来对导驾、侍从、宫女进行嘲讽和鄙视。
可是作者的笔锋仍然暗刺向皇帝。
[ 三煞] 为第四层,直接写刘邦。
刘邦在前呼后拥之下到来,众乡老、乡官忙着迎拜刘邦的神情,以及刘邦视乡党如无物的作派,一尊一卑,一傲一恭,形成强烈的反差,也令这乡民极度反感。
连用三次“那大汉”,表现出他对对方的憎恶和鄙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呼之欲出。
终于等到他认出刘邦的面目后,他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大声骂起来。
[ 二煞] 至末尾是第五层,是这乡民抖出刘邦的根底;[ 二煞] 说刘邦是一个小亭长,一个酒色之徒,一个也和他一样“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庄稼汉。
这就戳穿了所谓“奉天承运”的天子天命的谎言。
[ 一煞] 进一步揭露这位皇帝的无赖行径,一口气把刘邦干过的一系列的死乞白赖、坑蒙拐骗的勾当揭发出来,把皇帝身上的神光褪得一千二净,露出他的流氓无赖本相。
这乡民还指出自己的指责并没有半点不实之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 尾声] 再进一步揭发皇帝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最后用滑稽的笔调质问刘三为什么改名换姓,“唤作汉高祖”。
是不是因为坏事、丑事做得太多了,想用这办法一笔抹掉呢?
在这个乡民的眼里,至高无上的皇帝简直就是一个小丑,刘邦的衣锦还乡犹如一出闹剧。
全曲通过巧妙的构思以及诙谐的笔调,把高祖还乡这个历史事件演绎成荒谬与滑稽,对那些人一阔脸就变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可谓元曲中独一无二的优秀讽刺作品。
(3) 精华鉴赏。
①构思新奇,嬉笑怒骂,是本篇的最大特点。
作品虽是散曲,却采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从一个熟知底里的乡民的眼光来写刘邦还乡的情况,看似嘲笑乡民愚昧无知,“有眼不识泰山”,实质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
踌躇满志、趾高气扬的刘邦,及其炫耀威仪的还乡盛典,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全都变得滑稽和荒谬,失去了封建皇帝的神圣和庄严。
这种构思新奇巧妙,独出心裁,作者借乡民之口,对封建皇帝嬉笑怒骂,使作品充满了喜剧色彩。
②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叙事过程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民的强烈的情感。
而叙事的方向与方式也受到情感的控制。
比如,这乡民一旦认出刘邦的面目后,一气之下便揭露出刘邦的根底。
另外,他对村民的阿谀奉承、铺张的仪仗队以及刘邦的做派极为反感,所以扣在他们( 它们) 头上的副词和形容词也极富感情色彩,叙述的口吻充满嘲讽和轻蔑。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诗和词,
“俗”的文体特征有具体、深刻的认识。
通过比较了解曲与诗、词的主要差异,对曲的
参考答案:曲的“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作为一种诗体,曲区别于传统诗词的最鲜明的特色是语言俚俗,尖新活泼,嬉笑怒骂,幽默诙
谐。
在《蟾宫曲·叹世》中,就用到了“兀的”这样的口语。
在《四块玉·别情》中,整首语言浅近如话,自然朴实。
《肖遍·高祖还乡》则几乎都是乡间俗语、口语,甚至连一些骂人的话,如“瞎王留”、“乔男女” 都用上了。
因此,曲的语育非常接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的倾向看,却是以俗为美的。
人们说诗庄、词媚、散曲则是“蛤蜊风味”。
蛤蜊,看似低级,搬不上桌面,但品味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风味。
散曲与之确实相似。
②在表现手法方面:诗、词讲究含蓄、蕴藉,重比兴;散曲多用直陈、白描,比较通俗,有独特
的曲味。
在《蟾宫曲·叹世》中,用了短短的八个字就描述了楚汉之争“项废东吴,刘兴西蜀”,又用“梦说南柯”、“醉了由他”等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在《四块玉·别情》中,如开头用“自送别,心难舍”写离别难以割舍之情,直抒胸臆,读来很直白、平和。
《D 肖遍·高祖还乡》也是用直陈的手法,快人快语,敢想敢说,把那庄严的迎驾场面描写得俗不可耐,既直率风趣,又通俗明了,令人忍俊不禁。
曲的俗,还在于它多表现世俗的情趣。
虽然它是文人写的,但其情趣,其眼光,是市民的而非士
大夫的,其精神气韵也是市民化的。
钟嗣成所谓“蛤蜊味” ( 《录鬼簿·序》) ,何良俊所谓“蒜酪味”、“风味” (( 四友斋丛说) 卷三十七) ,就是指世俗的内容和世俗的语言所形成的独特情致。
它有着诗词所不能比拟的人间烟火气息,虽不高贵华丽,但也别有滋味。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理解、掌握《高祖还乡》的主要艺术特色,对作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培养对于曲的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参考该篇的“精华鉴赏”第①段。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尝试融通曲和其他文体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3 .相关资料。
(1) 元曲的基本知识。
人们常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等。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二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
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