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顾城作品为例,看世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合集下载

顾城诗歌鉴赏(完整版)

顾城诗歌鉴赏(完整版)

诗歌鉴赏
Q:“云”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我觉得” 呢?
A:“云”象征着自然。“远”、“近”: 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 衡量标准。“我觉得”就表现出了主观的意 念,说明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与客 观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 变“远”。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观物理距 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
打开窗子的声音
打开窗子的声音 你听见了 远处是海
光滑的船 伏在沙丘上 远处是 蓝蓝的海
你听 最小的声音 是海
船伏在沙丘上 远处是蓝蓝的一片
写作背景
顾城作为“童话诗人”渴望纯净的 世界。在这一首诗中,顾城就借大 自然之手,描绘出一番理想中浪漫 的风光,以表达诗人追求纯洁以及 憎恨黑暗的现实世界的思想感情。
童话诗人
他一生都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 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 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他情愿 “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 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 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 污染的远方出发”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 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 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 表现“纯净的美”。
知识链接: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 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 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 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 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 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朦胧诗
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 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 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 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 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 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 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 “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 之树的崛起。

浅谈诗歌中感情及意境关系

浅谈诗歌中感情及意境关系

浅谈诗歌中感情及意境关系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歌的基础。

不论是律诗,古体诗还是现代新诗,字里行间都有一股浓浓的感情流淌其间,并且这浓烈的情感都是借助于一定的意象组合即意境承载的。

也就是说,作者流露出的感情与他所营造的意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体会诗歌的感情,领悟诗歌的所言之志,就要分析诗歌中的意境。

那么,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怎样处理诗歌的感情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呢?(1)抓住形象、体味意蕴、深化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比较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意象组合,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如,清・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短诗中,全是意象的有机组合,诗人在此虽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淡淡的孤寂之情。

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篷,一叶轻舟,一枝钓竿。

渔人一面唱歌,一面迎着秋风小酌,这些意象的有机组合,创设了一个萧瑟、孤寂、冷清、凄凉的境界。

作者的心境在这意象的组合中蕴含着,令人深思,令人玩味。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也是意象有机组合的典型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描绘了一幅清丽、淡雅、明净的画面。

这面画,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

透过诗人所创设的意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特别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似是独白,又非独白,只有深入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作者的心弦,与之产生共鸣。

(2)领会内涵,避实就虚,“填补”空白。

在诗歌中,特别要领会词句中的内容,即要弄清词句的所指和能指。

中国文字(汉字)的特点,就是音、形、义的统一,并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衍生了许多特殊的用法,例如引申,假设,转注,比喻等意义的产生,还有一些必须要联系语境来理解。

总之,汉语的复杂性,构成了他的丰富性,因此在欣赏诗歌时,要深刻领会诗中的内涵,切忌就形论形,就像论象。

关于诗人顾城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简介

关于诗人顾城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简介

关于诗人顾城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简介顾城-生平1956年生于北京。

1962年开始写诗。

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

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后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0年所在单位解散,成为待业者。

1987年5月应邀出访欧美等国。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

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

1993年10月顾城夫妇在新西兰激流岛双双辞世。

顾城-主要著作《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亲友父亲姓名:顾工原名:顾菊楼职业:作家简介:1928年11月出生于上海淮海中路祖父的住宅楼内。

时值楼中上下数十盆菊花盛开,因而得名。

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北平,读书至高中十五岁时举家复归上海,加入共产党,参加地下党剧社文艺活动,并于1945年4月辗转苏北加入新四军。

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连长,西南军区创作室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文化处编辑,总后勤部宣传部创作组创作员等职。

出版作品24种。

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尤以解放初期表现青藏高原生活的诗篇影响最大。

这些诗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解放军战士开山筑路建设高原的英姿以及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些诗注重表现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风光、生活画面和情调,有着浓郁的高原风味。

浅谈顾城

浅谈顾城

浅谈顾城摘要:顾城的诗篇闪动着诗篇和灵性的光辉,坦诚相对的心灵世界,以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向我们娓娓叙说着关于美好,关于纯净的种种传说。

也许他这种对自然,对世外桃源的钟情缺乏世界性的眼光,也无法将它上升到宇宙意识和生命形式层次,但正是他率真的个性和执著的童心铸造了他独特的诗歌世界,显示了他的超凡才气,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一、浪漫主义的“童话诗人”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代唯一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与朦胧诗派的其它代表人物相比,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纤弱纯净,尤其是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和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顾城自一九七九年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

作为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量级”诗人,毫无疑问,顾城是以他的朦胧诗奠定了自己在诗歌上的地位。

然而,他的寓言诗以及旧体诗同样也因含义隽永而倍受世人注目。

本文试着从其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来分析顾城诗歌前后期的转变。

二、顾城简介如果解读顾城诗歌的内容转变,那么了解顾城的生活经历就不是应该的,而是必须的了。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十几岁时随父顾工下放山东昌北火道村,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小诗,这些诗歌的一部分被他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取名为《无名的小花》。

1974年顾城回北京并于当年在《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起重新进入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一跃而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80年初他所在的单位解体,自此顾城便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赏析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找开抽屈、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我想风雨腐蚀了你,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

1980年8月(选自《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作者梁小斌,1956年生,山东荣城县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不少作品被收入多种诗歌选本。

因其诗大多隐约含蓄,遂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和顾城的创作相近,梁小斌也总是以一颗童心看取世界,以为“单纯是诗的灵魂,不管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我都希望通过孩子的语言来说出”。

他对诗的这种阐释,不仅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同时,也可作为对他的诗作的一个明晰的注脚。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处处显现着诗人的一颗童心,但这童心却是沉重和痛苦的。

“我们的诗对于‘四人帮’的控诉,完全表现于一种家破人亡的感情,仿佛原来的很清晰的世界,不知为什么被搅得浑浊不清。

”这首诗,就集中表现了诗人这种心灵的失落感。

但诗人不是一般化地表现仅限于家破人亡的失落,而是将它投射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写出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失落。

一个重大的主题,就如此被诗人用一颗童心轻轻派生于一个细小事件——“丢失了钥匙”之中。

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正在于此。

诗人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孩子脖子上的钥匙。

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

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

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顾城(1956年-1993年),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评论家、文化理论家。

他是中国第五代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新感性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顾城的诗歌作品以独特的感性表达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而著称,其作品多以抒发内心情感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一、顾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顾城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他是上海理工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生,硕士学位取得者。

198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千疮百孔的社会环境下,开始关注诗歌改革与诗人的个体创作,并以“诗协”等多个集体为主体,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的风向,顾城正是这样一个新一代的诗人。

二、顾城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顾城的诗歌作品常常以精简的词汇和清新的语言展现出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他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和诗意的来唤醒读者的共鸣。

他认为诗歌应当回归生命和人的身体,以真挚的情感感染读者,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完美。

顾城的诗歌作品从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是关注生活的真实。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迷茫,同时又赋予了生活以诗意的美好。

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城市景物的描绘和对城市中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与怀疑。

三、顾城的代表作品欣赏1.《一代人》一代人在一个经过痛苦和毁坏的时代诞生探索死去这首诗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一代人在艰难时代中的成长和遭遇,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作者通过极简的词语传达了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命运,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反思。

2.《十四行·绿》绿无边地绿没有公鸟独自飞过这首短诗以简洁的形式凝练出大自然中的清新与生机,以绿色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通过简单的描写,带给读者内心的宁静与欢愉。

四、顾城对当代诗歌的影响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对当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城诗集赏析

顾城诗集赏析

顾城诗集赏析一、引言顾城(1956年-1993年),原名管庆祥,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生动而激情,充满现代感,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著称。

本文将对顾城的诗集进行赏析,以期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二、顾城诗集的背景2.1 顾城的生平•1956年,顾城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

•1973年,顾城为了参军而放弃高考的机会。

•1981年,顾城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

•1993年,顾城因癌症去世,享年37岁。

2.2 顾城的诗集顾城的代表作品有《八月未央》、《爱的灯塔》、《继续》等诗集。

这些诗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被誉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顾城诗集的主题顾城的诗集主题多样,它们涉及爱情、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

下面分别对其中几个主题进行赏析。

3.1 爱情主题顾城的爱情诗歌以深沉、热烈的情感著称。

他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和抒发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八月未央》中的《漫步夏季》,通过对夏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3.2 生活主题顾城的诗集中也探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描绘了生活中的细节和瞬间。

例如《爱的灯塔》中的《四月之诗》,通过对四月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3.3 社会主题顾城的诗歌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矛盾。

例如《继续》中的《城管之伤》,通过对城管的描写,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3.4 自然主题顾城热爱自然,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元素。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红豆》中的《写景之六》,以红豆为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赞颂。

四、顾城诗集的艺术特点4.1 独特的形式风格顾城的诗歌形式多样,他擅长运用自由诗、韵文诗等不同形式,创造了独特的诗歌语言。

他以自由奔放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调,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4.2 激情四溢的表达顾城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情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平时作业一及讲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平时作业一及讲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平时作业一及讲评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同样是描写土改运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明显不同于__________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

讲评:答案是“丁玲”。

这道题不算偏,但有一定难度,因为答案不在我们本科的教材中,而是我们在专科阶段学习的内容中。

在解放区文艺运动中,有一批反映土改运动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两部就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名《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2.一般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而“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始于_________年。

讲评:答案是“1958”。

京剧现代戏创作开始的年代,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教材采用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我们在做填空题和选择题时,要求采用教材的说法。

在做简答题和分析题时,可以在说明本教材的说法后,再提出自己新的看法。

3.在20世纪80年代的赵树理研究中,__________在《传统要发扬特征不可失》一文中指出,“反封建”是赵树理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

讲评:答案是“黄修己”。

黄修己的这篇文章在80年代的赵树理研究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篇。

4.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改编过程中,删去了原电影本中__________与琼花的爱情描写。

讲评:答案是“洪常青”,主要考查大家对作品的熟悉程度。

5.赵树理因1943年9月创作的《__________》而一举成名。

讲评:答案是“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也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因此,是一道常识性的题目,不应该有错。

6.当年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的演员是__________。

讲评:答案是“刘长瑜”。

对年轻有同学来说,这道题虽然有一的难度,但由于教材中已经讲到,所以,只要对教材熟悉也不算难。

7.“朦胧诗”虽然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但这一诗派的得名,最初却来自于__________那篇有名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论顾城的二元对立创作心态

论顾城的二元对立创作心态
作心态为其作品增 添了独特 的艺术魅力 。 关键词 : 顾城 ; 二元对立 ; 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 : 0 1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 0 2 0 — 0 5 0 10 — 6 6 2 1 )7 02 -4
每个作家都有 自己独特 的创作心理 。在顾城 的诗歌世界 中,我们发现他具有 明显的二元对立 的创作 心态 , 童真世界与成年世界的对立 、 乡村与 都市的对立、 自我” 无我” “ 与“ 的对立等等 。 俗语说 “ 言为心声 ”“ 、情发为辞” ,了解顾城的创作心态 ,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顾城的作品独特蕴涵和艺 术 魅力 。
第2 7卷 第 7 期
2 1 年 7月 02
乐 山 师 范学 院 学 报
Jun l f eh n Noma iest o ra s a r l Unvri oL y
Vo.7 No7 1 . . 2
J1 0 2 u. 1 2
论 顾 城 的 二 元对 立创 作 心态
陈 连 锦
顾城固执地拒绝外在的世界 , 极力坚守着“ 孩
收 稿 日期 :0 2 0 — 7 2 1— 2 2
作者简介 : 陈连锦 (9 8 ) 男 , 17 一 , 福建漳平人 , 明职业 大学人 文社科 系讲 师, 黎 硕士 , 究方向 : 研 中国现 当代文 学。
子” 的阵地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 “ (简历》 ,也 )“ 许 我 是 被妈 妈 宠坏 的孩 子 ”《 ( 我是 一 个 任 性 的孩 子》 ,我是练习曲的孩子”《 )“ ( 我唱 自己的歌》 , )等 等 。这些 “ 孩子 ” 象不 是一 般 意 义上 的孩 子 ,孩 意 “ 子”意象蕴含着顾城对孩童时代童真世界的固执 坚守。 顾 城 甚 至 还经 常 沉 湎 于 回味儿 时 的美 好 , 他 愿 在花 朵 和露水 中间安 歇 ,在 那里 他将 重新 找 到 儿 时丢失 的情 感 ,你 运载 着一 个 天 国 ,运 载着 花 “ 和梦的气球研 有纯美的童心 , 都是你的港 口”《 (给

《顾城的诗》读后感_1

《顾城的诗》读后感_1

《顾城的诗》读后感《顾城的诗》读后感1读一个人的诗,首先要知道诗人的生活背景年代,生活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才能知道诗人在写什么。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读顾城的诗,就如进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他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又在其间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你又会觉得着忧伤如铅一样沉重,重重的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因为这忧伤写出了一代人的忧伤,是面对现实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他留给了我们一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诗。

顾城大部分的诗都是清新自然的,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他的诗自然纯净,就像古代主张“性灵”一样,他的诗如同自然的宠儿,与自然合为一体,其实我觉得顾城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认真的构筑着自己的童话城堡,别人进不去,他也出不来。

顾城至今也是不能被许多人所理解,在1993年和他妻子一同死亡后,很多人都说顾城杀害了他的妻子,这让一个如此纯真的诗人顿时变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魔鬼,我觉得这对顾城是不公平的,从一个人的诗便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虽然顾城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只有一个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诗。

学习诗歌写作,就应该看顾城的诗,不仅要从中学习他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学习他的内心,回归本真,“性灵”再现,这就是我在读了顾城的诗以后所感受到的,诗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本真在,诗就在。

顾城的诗的赏析

顾城的诗的赏析

顾城的诗的赏析顾城的诗的赏析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下面是店铺推荐给大家的顾城的诗的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顾城的诗的赏析一如果以为童话诗人仅在假定性*世界虚构他的幻象天国,用纯净的本真童心和异想型人格编制“梦游症”,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在异想与梦幻的氛围里,他的诗亦时有渗透着对社会存在的介入,以及对生命的体味,尽管不是重笔浓墨,倒象是透明淡远的水彩。

这首诗短短 13个句子,形而上地触及了现实生存挣扎与死亡命定的严峻谜面。

首句“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着映衬作用与反讽效果,联系整首诗可以联想为在这貌似明亮宽敞的社会舞台上,芸芸众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剧目:正剧、闹剧、悲剧、喜剧…… 而对熙熙攘攘的众生相,诗人仿佛是以“场记”的身份出现,坐在角落,冷静审视各种剧情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

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拼搏角逐,(“走来走去”)或巧取,或豪夺,其目的虽然是一种生存本能(“围绕自己”),但不无可悲的是,却被另一种社会性*异己力量(“木桩”)所主宰、所支配、所控制,以致近乎盲目围绕着它一团一团一转,还洋洋得意以为生存得“宽敞明亮”呢!这一剖析显示童话诗人并非天真,从“围绕自己”到“围绕木桩”的双重圆心运动中可以悟出,被“木桩”所异化的人无法自一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质,人时时陷入外部世界异己力量规定的重围中。

当然,这只是第一层的社会性*含义。

另一层的本体含义是:人围绕着自己一团一团一转,人陷入自身的木桩“圈套”,这种作茧自缚是现代人生最大的悲剧——人既是他人的地狱又是自身的囚徒。

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马与木桩关系)贴切地道出人的悖论。

为了不至于过于分散,第二节首句再现一次“背景”以便收拢,接着道出“偶尔”也有极少数英勇的“蒲公英”,能够做超脱性*飞行。

《写中国》 诗歌

《写中国》 诗歌

《写中国》诗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写中国》是一部由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顾城创作的诗集,该诗集收录了顾城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他对中国这片土地、历史、人文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顾城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这部诗集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中国》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意义。

顾城在探讨中国这个主题时,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地理位置,一个国家,而是在诗歌中体现了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热爱和理解。

他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中国的变迁和民族情感,用诗歌的形式抒发对中国的眷恋和祝福。

正如他在《写中国》的序言中所说:“我写中国,不仅仅写地,还写天,写物,写人,写一代一代的人。

”在诗集中,顾城通过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情,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的山川河流、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人文价值。

在诗歌中,他还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赞美与敬意,赞美他们的智慧、勤劳和坚韧不拔。

通过诗歌,他呼吁人们珍惜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顾城在《写中国》中还探讨了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吁人们正视现实,勇敢改变,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他的笔下,中国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深思。

在《写中国》这部诗集中,顾城还展现了对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对人性的赞美和呼唤,对宇宙的蔚然赞叹。

他将中国这片土地的伟大和壮丽,与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宇宙的浩瀚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内心深处对永恒真理的追寻和向往。

《写中国》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的诗集,它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个人作品的结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走进“我”的叙述视角,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以《祝福》为例

走进“我”的叙述视角,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以《祝福》为例

走进“我”的叙述视角,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以《祝福》
为例
杜双
【期刊名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2)2
【摘要】《祝福》以它深邃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反思封建思想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毒害,对于生成、发展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相对于近100年后的人尤其中学生来说,理解文意就稍显困难,从“我”的视角出发,循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回归文本揣摩文意.
【总页数】5页(P135-139)
【作者】杜双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衡川实验学校语文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1
【相关文献】
1.小说翻译中叙述视角的传递与作者意图的传达
2.少年作者视角下的诗歌与世界——以顾城早期诗歌创作为例
3.聂耳音乐的接受美学研究\r——以音乐评论者、音乐创作者视角为例
4.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短视频市场研究
——以MCN机构与内容创作者的合作共赢机制为例5.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短视频市场研究——以MCN机构与内容创作者的合作共赢机制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顾城的生如蚁美如神写作文

以顾城的生如蚁美如神写作文

以顾城的生如蚁美如神写作文这是顾城解释“生如蚁而美如神”的原话:实际上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一直处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状态中---你要求自由,可能要同时接受死亡;而你接受生活,又往往必须扭曲本性。

不过在中国的哲学里,后来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完全调和了这两者的矛盾---就是说人大可以过他的生活,而他的心呢,是自然的;就像云在天上,水在瓶子里一样,彼此一点也不矛盾;各在各的领域里,互不相干,安全的并存。

这呢,也算是我的一个座右铭吧---人可以像蚂蚁一样的生活,但是可以像神一样美丽---生如蚁而美如神。

【以上是顾城接受一次采访时的谈话】“生如蚁而美如神”,这是顾城的话。

顾城说过很多聪明的话,看似自大,其实是艺术家很诚实的心声。

他话里的“神”,不是上帝,更像是古希腊的神,除了比人强大,照样有诸多的痛苦和烦恼,不时面临命运的选择和折磨。

这些神总是努力去实践自己的自由意志,纵使仅仅为了欲望和荣誉,纵使知道必然失败,那结果呢,有时真的是毁灭性的。

实际上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一直处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状态中---你要求自由,可能要同时接受死亡;而你接受生活,又往往必须扭曲本性。

不过在中国的哲学里,后来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完全调和了这两者的矛盾---就是说人大可以过他的生活,而他的心呢,是自然的;就像云在天上,水在瓶子里一样,彼此一点也不矛盾;各在各的领域里,互不相干,安全的并存。

扩展资料:顾城,中国当代诗人,一生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应邀出国访问讲学,1993年离世。

顾城的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作品《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中,他认为哲学使人自在,并不使人存在。

自然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和顺状态。

美是顾城的终生信仰,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和整个人人生道路中。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创作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作者以《生命幻想曲》为代表作;文化的我,作者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代表作;无我,作者以《颂歌世界》、《水银》为代表作。

《我的心是一座城》顾城散文

《我的心是一座城》顾城散文

《我的心是一座城》顾城散文顾城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

其中,他的散文《我的心是一座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散文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散文以“我的心是一座城”为标题,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开头。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存在,它包含了无数的街道、建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这个城市象征着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比作一座城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令人好奇的世界。

散文开始,作者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城市的街道。

街道是城市的动脉,也是人们生活的舞台。

作者用“灰色的街道”来形容自己内心的世界,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

同时,他又通过描绘街道上的行人和建筑物,展示了城市的繁忙和喧嚣。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接下来,作者继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建筑物。

他将自己的内心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高耸入云。

楼层之间的景象各不相同,有的明亮而温暖,有的阴暗而冷漠。

这些不同的景象象征着作者内心的不同情感和思想。

同时,作者还描绘了城市的屋顶,那里是一个可以遥望星空的地方。

这个细节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自由和美好事物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思考。

在散文的中间部分,作者通过描写城市的夜晚,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而神秘的境界。

夜晚是城市最寂静的时刻,也是作者思考问题的时刻。

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星空和街灯,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考。

同时,他还描绘了城市的角落和黑暗的背后,展示了他对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中的喜悦和忧愁,以及对生活的矛盾和追求。

在散文的结尾,作者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说:“我的心是一座城,既是迷宫,又是乐园。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困惑和迷茫,又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个结尾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使得读者能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反思和探索。

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以《芣苢》教学为例

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以《芣苢》教学为例

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以《芣苢》教学为例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以《芣苢》教学为例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将劳动教育与文学教育划分开来,忽视了二者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以文学经典《芣苢》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以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了解《芣苢》的背景与主旨《芣苢》是现代诗人顾城的作品,其中作者以清幽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劳动者的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芣苢》背后的故事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芣苢》所描绘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工,他们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以尽量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作者通过对农民工劳动场景的刻画,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与赞美,讴歌了劳动者艰辛付出的精神与价值。

这与我们当前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有着直接联系。

二、挖掘《芣苢》中的劳动意象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芣苢》中的劳动意象,来引起学生对劳动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芣苢》中出现的劳动场景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然后在全班分享。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芣苢》的节奏与声韵对比,来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节奏与艰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芣苢》,引导学生为每个词语找出感受到的节奏,并加以比较。

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表达,领略到劳动者工作中的奋发与顽强。

三、情感交流与劳动经验分享在学习《芣苢》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感交流与劳动经验分享的活动,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乐趣。

可以请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可以是家务劳动,也可以是义务劳动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有特殊劳动经历的人来给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与劳动者建立起情感联系,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四、衍生活动:实践与体验针对《芣苢》中呈现出的劳动场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与体验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名家诗歌欣赏,12首短诗

名家诗歌欣赏,12首短诗

1、《生活》——北岛网迄今为止,最短的诗歌是诗人北岛的《生活》。

全诗仅一个字:网。

高度浓缩,也可无限延伸。

不同的人生经历读到这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

仔细品味,绕不开两个字:一个情字,一个欲字。

芸芸众生,都在这两张网里生存,或挣扎……2、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的世界得到了诗人心灵的过滤和净化。

“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舒婷是这样评价顾城的,诗就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

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

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3、大漠落日——孔孚圆寂大漠落日,对于一个诗人来讲,应该都不是陌生的了。

如果不看诗的内容,任何一个读者对此意象的的感受怕要是“悲壮”的吧。

这种与之俱来的感受,大抵诞生于中国的大唐,或者与大唐开拓的边塞诗有些牵连。

再更深一点去追究,这种感觉就似乎带有那么点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的味道。

“集体无意识”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它们不断遗传下来,成为生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是超个人的,无论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切身的体会。

如果你在没有看这首小诗的内容之前,对“大漠落日”有“悲壮”的感觉,那就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了。

这是从题目带来的一点阐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见唐王维诗《使至塞上》)诗人的这首诗肯定是借鉴了王维。

连题目都是从这里取的。

笔者前面所言的“悲壮”感觉,如果寻求具体的指对对象的话,也正是从这里来的。

但是,我这里绝不是要说这首诗因袭前人或者怎么样了。

这首诗的写作与大诗人王维所创造的境象是一样成功的,从一定角度来讲,此诗甚至还要更高明些。

中考作文满分作文赏析:一杯春醪寄余心例二

中考作文满分作文赏析:一杯春醪寄余心例二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

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

”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

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

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

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

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

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

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良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段好的故事,它还蕴含着哲学思想,关于价值观、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作品中的人生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观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何为人生赋予更多的价值。

例如,诗人顾城在其作品《风雨中》中写到:“今宵多珍重,酒定达难逢。

人生如白驹,匆匆皆从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生命非常短暂,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让我们更好地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二、作品中的人性思考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或诗歌,它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的人性思考。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叙述了一个在战乱年代的上海,在现实的压迫与荒芜中,在道德和感情中摇摆的人物,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度思考。

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关于人性的思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作品中的品格塑造除了人性思考,文学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品格。

例如,现代作家方外外在其作品《九口之家》中,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就意味着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只关心自己。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福祉,还能够引导我们在现实中塑造自己的品格。

四、作品中的爱的探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爱情,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例如,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小王子》,描写了一个孩子对空中飞行员的友谊与信任,描述了生命中最纯真的友谊和爱情。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让我们恋爱关系增加些情趣,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爱情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它。

总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哲理性的思想,为我们塑造人生观、人性思考、品格塑造、爱的探讨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益处。

顾城的简介代表作品

顾城的简介代表作品

顾城的简介代表作品顾城简介顾城,1956年9月24日出生于北京诗人之家,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诗人顾城的创作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中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

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

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经历过“_”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

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顾城小时候不幸的遭遇使得顾城形成了一种女性崇拜的心理特征。他的女性崇拜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恋母情节。在顾城的童年经验里,母亲是一个缺席的角色。小时候的顾城几乎见不到母亲,母亲在他的印象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母亲对于他只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母爱的缺失使顾城眼中的女性有一种神性,。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10年前1980年或81年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了一点道理,就对一个朋友说,我感到了永恒女性的光辉,那时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我的感觉,永恒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就像春天万物有了生机一样。”他当时甚至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种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品的关系
摘要:本文将以顾城的作品为例,从顾城生活的背景,顾城本人的特质,顾城的作品入手,通过大量举例并分析,来论证世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关键词:顾城;背景;作品;世界;作者;关系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他13岁便写下这样的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梦想》)。他热爱大自然而厌倦人生,难以消解的死亡情节不断演绎成他诗歌中的死亡意象:“生命的美/千变万化/终将化为灰烬”(《美》);“天空,还有/海上逆溅的水滴/它们将覆盖那无法寻找的坟墓”(《简历》);“我知道永世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墓床》)。
今天,我们且不论他们之间的整体性。我们将以顾城为例,通过分析顾城生活的社会环境、顾城本身的特质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论证其中世界、作者对作品的影响。
一、世界作为作品的基础
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对话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这个世界,必定处在活动之中。环境促成文化心理。作家存在的环境差异会导致作品的巨大差异。在89文学社会学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也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凡此种种,当然和文革时候这种特殊的社会状态脱不了干系,这些和他那种由于年少不幸而形成的孤独忧郁、多愁善感的性格相渗和,就造成了他对现实,尤其是对城市的深切失望。“我们知道,对一切美和完善所感到的失望,会在人的心灵上引起两种不同的冲动……令人痛惜的厌世感就是其一,再就是使人对所谓的真实进行反抗。”[3]失望的顾城,他不象北岛那样激烈地抗争现实,高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他归向了另一种心灵冲动——逃避现实。他说:“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4]他要的世界是没有受到过伤害的,而文革时候,这样的情景恰恰是不可能的。这些作用于他的作品之中,都导致了他着意营造一个独立于自我与现实之外“纯净美”的童话世界。这些都造成了他“通过作品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北岛语),一个“按照主观的内在逻辑重新创造安排的另一个世界。”[5]
顾城一直在追寻一个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理想的童话王国。在他的作品中,阳光、沙滩、松树海浪、淡紫色的风、蛐蛐的队伍是他诗中不变的主角。所以在或是以强烈的觉醒意识,或是以深刻的哲理色彩见长的新诗潮诗人中,顾城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呼。
顾城这样的诗风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在他成长的道路上都可以看见他们的影子。只要分析顾城成长的环境、时代及其童年时的遭遇就可以清楚的看出顾城的作品所受到的影响,及其诗歌艺术风格形成的合理性。
我们在顾城的诗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农村的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也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痕迹。也或者可以说是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在他的诗歌中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农村明丽恬淡的风光,善良淳朴的人性深深濡染着他的思想,在长久的浸染后渗入其灵魂,化作一种难以抹去的恒久记忆和生命底色。他极其深刻地体验到的“倾斜的天空,是动摇的土地,是国家。”习惯了北方的草滩,历经了农民的苦难,熏染了浓重的黑烟,暴晒滚热的太阳。当他回到北京后,由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格格不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就不由自主地回想幸福的童年时光,回想在农村的一切,加深对他们的热爱,从而自觉的将自己的灵魂放逐于充满真美的童年和充满自然与人性美的乡间。这也是顾城诗歌题材和意象选择的一个原因,这也是顾城极力创造他的童话世界并努力维护的一个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年少时代在城市看到的血腥、暴力图景的难以忘怀,更使他对城市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在他的笔下,城市是这样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团蛇影/时钟在教堂栖息/沉静地磕着时辰/我一眨眼——/就变成一口深井/红花/在银幕绽开/兴奋的迎接春风/我一眨眼——/就变成一片血腥”(《眨眼》)。他还看到了被政治阴谋煽动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如野兽般的争斗、仇视:“两块高大的石壁在倾吐中步步进逼/多么灼热的仇恨/烧弯了铁的身躯”(《石壁》)。他也看到了人性在利益的驱使下扭曲异化:“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拾捡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弧线》)。他更感受到了在真情和友爱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貌合神离、互相戒惧,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
作品作为“物之感人”的产物,既是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再现。只是,由于时代、民族的不同,对于文学活动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调,各有侧重,形成了对文学活动的不同理解。在西方时代,古希腊传统更强调对客观世界的逼真模仿,这就成为古希腊的模仿论的立论根据,后来由于西方浪漫派的兴起,人们意识到文学活动不仅仅是对世界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一种感情表现活动。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顾城童年时候的遭遇和生活的环境,文革时期畸形的城市生活对顾城创作的作品的巨大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作为作者生活、写作的基础,对作品的巨大影响。世界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作品中意象的来源,还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
作为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作者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引起了重视。《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都表达了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思想。
顾城1956年出生在北京,他父亲是老诗人顾工。他刚读完初一上学期,席卷全球的文革就波及他的家,他随父亲下放到了农村养猪,一去就是十多年。他在单调枯燥倍受歧视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与他相伴的是地下草丛中的小虫、波澜壮阔的大海、天上漂泊的云彩,还有和顾城父子相依为命的猪,顾城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他养成了默默与大自然相处的习惯,小小年纪便开始沉默寡言。但是,内心却异常丰富,极端贫乏的生活锻炼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这段生活,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就有大量的令人神往的色彩缤纷的梦。“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这些梦很美,只有小孩子才有这样的想象。在其他作品中,有的是“欣赏着暴雨的舞蹈”的蓝海洋(《小春天谣曲》),是“褐菌的部落”,“花香和雾的泉涌”(《水乡》),有的是“蜷缩在树洞中”的松鼠(《雪后》),是隐藏在“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的蟋蟀。这些孩子心中的胜景,纯净到不染一点杂质,往往勾起了人们对于美和自然的无限向往。在顾城的作品中,每个细小的生命都有他们的生活。丘陵也会相爱,小花也有生日。“水蚤追逐着颤动的波”,“雨滴,被一点点啄掉”,“所有的花儿都睡去/风一点点走进篱笆。”如此细微的生动无不受到顾城对于童心的执着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他的童心才创造出了这么多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
作者是文学生活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人。古罗马文论家郎加纳斯在《崇高论》中曾说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伟大的作品必须有相应伟大的内心。
下面我们以顾城为例来说明。
首先,在上文中,我们也有涉及,在城市和农村残酷的对比之下,没有激烈的抗争,那就只有逃避现实。因此,顾城推崇李贽的“童心说”,欣赏“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把童心作为自己诗歌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在他看来,纷扰的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惟有童心和自然依然璞玉浑金,散发着古朴纯真的气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梦”,干净的意象,单纯的基调,一个童话世界和孩子眼中的大自然。
最后,在顾城童话诗人的内心一直有着另一面,童年的记忆培养了顾城诗人的敏感和非凡的想象力,但是,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是他极力逃避现实,营造一个理想国的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主要因素。顾城总是在幻想着死亡,认为可以以死求生。他的死亡情节使得他的诗歌中不断出现灰色音符,死亡意象,甚至死亡的兆语。
他的这种女性崇拜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很深的痕迹。他在诗中曾经这样想象过他的爱人:“她没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决不会忽然掉过头去。”他写这首诗时已经25岁,但他对女人的态度依然如一个孩子。他需要在他眼中具有神性的女性的力量的保护,为了得到这种爱,他情愿作孩子。只有孩子才会对母亲有“永远看着我”的要求,也只有孩子,才会对母亲有“忽然掉过头去”的担心,这首诗不但心理是孩子的,连语言也是非常典型的儿童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