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出生、死亡与人口控制

合集下载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70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70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70年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写一份1500字的文章,探讨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在1970年的情况。

以下是正文内容:1970年的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是人口研究的重要数据,它们反映了当时的人口发展状况和生活水平。

本文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生育、死亡情况。

1. 北京市:1970年的北京市总人口为XXX万人,出生率为XX‰,死亡率为XX‰,自然增长率为XX‰。

这说明北京市当时的人口相对稳定,自然增长率较高,表明生育率高于死亡率。

这可能与北京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有关。

2. 上海市:1970年的上海市总人口为XXX万人,出生率为XX‰,死亡率为XX‰,自然增长率为XX‰。

上海市人口数量较大,但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表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平衡。

这可能与上海市的城市发展、人口密度较高以及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有关。

3. 广东省:1970年的广东省总人口为XXX万人,出生率为XX‰,死亡率为XX‰,自然增长率为XX‰。

广东省的人口数量较大,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这可能与广东省的农业经济为主导、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有关。

4. 四川省:1970年的四川省总人口为XXX万人,出生率为XX‰,死亡率为XX‰,自然增长率为XX‰。

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大且自然增长率较高,表明当时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这可能与四川省的农业经济、人口密度较低以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有关。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70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为XXX万人,出生率为XX‰,死亡率为XX‰,自然增长率为X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低,但自然增长率较高。

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较低以及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有关。

综上所述,1970年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口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中国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出生和死亡率

中国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出生和死亡率

中国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出生和死亡率中国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出生和死亡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结构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组成的分布情况,其中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变化幅度的重要指标,其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人口结构的自然增长率,重点分析出生和死亡率的变化。

出生率是指在某一年份内每一千人口中新出生儿童的数量。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出生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晚婚晚育、少生多养”,以控制人口数量。

这一政策使得出生率显著下降,维持在每千人口10左右的水平。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逐渐放宽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加之经济条件改善和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的出生率逐渐回升。

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放宽政策,实行“二孩政策”,以进一步提高出生率。

与出生率相对应的是死亡率,它是指在某一年份内每一千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的死亡率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重点加强了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有效地降低了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善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也为降低死亡率发挥了积极影响。

尽管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抵消,但中国的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自然增长率约为0.6%,这意味着每年新增人口约为800万人左右。

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出生率相对较低,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的自然增长率。

然而,中国人口结构的自然增长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生育的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迟育、少育甚至不育。

这将导致长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人口死亡管理制度

人口死亡管理制度

人口死亡管理制度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是指对人口死亡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人口死亡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人口死亡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一、人口死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人口死亡是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有利于准确统计人口死亡数据。

人口死亡数据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政府研究人口政策、制定社会福利政策、规划卫生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才能准确统计人口死亡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人口死亡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

只有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管理人口死亡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最后,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提高社会效率。

身体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人口死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则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只有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供支撑。

因此,建立一套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不仅对于提高统计准确度、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人口死亡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为了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管理制度,必须要有相关的内容和要求。

这些内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口死亡登记制度。

人口死亡登记是一个国家对人口死亡进行统计和管理的基本手段。

只有建立健全的人口死亡登记制度,才能准确记录和统计人口死亡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要建立规范的死亡审查制度。

死亡审查制度是对人口死亡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查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1952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

1952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

1952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1952年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中国面临巨大挑战的时期。

在这一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受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1952年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1952年中国的总人口数为 5.83亿人。

面对战争后期的废墟,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恢复重建工作,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节育等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其次,1952年中国的出生率约为31.4‰。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致。

1952年,人民政府宣布实行晚婚晚育政策,鼓励婚龄延后和生育间隔的延长。

这一政策降低了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并缓解了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第三,1952年中国的死亡率约为23.7‰。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府加大了对人民健康的关注和投入。

在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政策指导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因此,死亡率有所下降,这也是新中国政府为人民谋福祉的结果。

另外,1952年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的人口流失,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老年人相对增加。

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需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1952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到了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影响。

政府通过晚婚晚育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显著降低了死亡率。

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1952年中国的人口数、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8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8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8年1998年,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是统计人口发展与变化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各地区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各地区人口数1998年,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广东、山东和河南分别位列人口最多的三个省份,人口数分别达到了7000万、9000万和8000万。

此外,四川、江苏、浙江和湖南的人口数也超过了6000万。

相比之下,海南、宁夏、西藏和青海等省份的人口数相对较少,都未超过2000万。

这种区域之间的人口分布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各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

1998年,中国的总出生率约为15.08‰,总死亡率约为7.65‰。

各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出生率方面,云南、贵州和湖南等省份凭借其相对较高的出生率,分别达到了20‰、19‰和18‰以上。

而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出生率相对较低,仅在10‰左右。

在死亡率方面,各地区的情况也存在差异。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东北地区的死亡率较高,均超过了10‰。

而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大多在6‰以下。

三、各地区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来衡量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1998年,中国的总自然增长率约为7.43‰。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增长率也有所不同。

以云南、贵州和湖南为例,由于其出生率相对较高,自然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

而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由于死亡率相对较低,同样实现了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增长率普遍较低,这与其相对较低的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有关。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出生率相对较高,自然增长率普遍较高。

综上所述,1998年各地区的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每千人口中出生和死亡的人数。

这两个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状况的重要数据,对于贯彻实施合理的人口政策,维护国家人口结构的均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现状、原因以及相关影响进行论述。

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现状我国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

过去几十年,我国一直处于高生育水平的状况,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2016年的12.95‰降至2019年的10.48‰,表明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二、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1. 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主生育意愿减弱。

高昂的养育成本、职业压力以及女性参与就业的增加,都是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

2. 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增加,更加偏向于追求个人发展和工作事业,对于婚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在城市生活压力大,不愿意承担繁重的生育责任,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三、我国人口死亡率的现状我国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千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人口死亡率已经从1990年的6.75‰下降至2019年的5.94‰。

四、我国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1. 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传染病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人们的死亡率。

2. 饮食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减少了因食品中毒和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死亡。

3. 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随着城市规划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降低了死亡率。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

人口学-1-出生与死亡

人口学-1-出生与死亡

布莱克:
高位静止(HS) 早期扩展(EE) 后期扩展(LE) 低位静止(LS) 过渡; 现代; 现代静止
我的划分:
高位静止(HS) 初期加速(EA) 中期扩张(ME) 后期减速(LD) 低位静止(LS)
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

HS
EA
ME
LD LS
类似布莱克;科尔的“五阶段”划分
关于生育决策的影响因素
• 经济因素: 收入、消费、产业结构、……
• 社会因素: 制度(政策)、文化(观念)、保障、……
• 技术因素: 生殖节育技术、公共健康、……
思考:人口转变完成之后的人口情势? ???
图1 1950-2050年德国的
出生率与死亡率
18
16
14
12
10
8
6
4
出生率
2
死亡率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0.5
人口转变因素探讨
• 人口转变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共同演绎的人口现象。 但在现象背后深藏着复杂的影响因素。
• 降低死亡率是人类共同的意愿,因而死亡率转变 是单向的,医疗技术的提高,公共卫生的改善等 都能够显著降低人类死亡水平。
• 出生率因素则具有多向性,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因 素,其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多重 因素。因此,人口转变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出生率转变。
两类地区人口转变模式探讨
根据人口转变的周期长短和节奏快慢,可将 全球的人口转变划归两类:一是经典的西方人口 理论所阐释的“西欧模式”;二是“二战”以来 显现于亚洲诸国的“东亚模式”。人口转变的西 欧模式以转变节奏慢,经历周期长而著称于世, 相反,人口转变的东亚模式则具有转变节奏快, 经历周期短的特征。两种模式所呈现出的这种迥 然不同的人口学特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 下人口转变的不同规律,而且也提示我们应紧密 结合既定的时空条件来观察人口转变过程及其致 因。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发生变化,使人 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21、22题。
C 21.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
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
劳动力数量在减少,劳动力素质在提高 劳动力在减少
加快
劳动力在素质方面的的优势提高,在数 量方面的优势在削减
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满上足升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
出口商品劳动力成本 上升,优势下降
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保证①__资__源_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②_生__态___环__境___ 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资源③_丰___富___的地区,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保持 合理的规模之内 措施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
权利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的是一个区域的资源和
强调点
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
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 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 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二、人口问题
世界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数量过 多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的问题。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 有不同表现与影响。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2006年,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因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减少会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自然增长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地分析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相关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不同地区的人口数。

根据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总人口约为66亿人。

其中,亚洲地区人口最多,占到了全球总人口的60%以上。

其次是非洲地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人口比例相对较小。

这些数据表明了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其次,我们关注出生率和死亡率。

在2006年,全球的总出生率为20‰,总死亡率为9‰。

其中,非洲地区的出生率最高,达到了34‰,而亚洲地区的出生率则相对较低,为20‰。

而在死亡率方面,非洲地区的死亡率最高,为14‰,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为7‰。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健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最后,我们来探讨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后的差值,其体现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以全球来看,2006年的自然增长率为11‰。

非洲地区的自然增长率最高,达到了20‰,而亚洲地区的自然增长率则相对较低,为13‰。

这也再次印证了非洲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的趋势。

造成这些人口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经济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通常会高于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依然依赖农业生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导致生育观念相对保守。

同时,医疗保健水平也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产生重要影响。

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死亡率通常会高于出生率。

此外,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政策制度等也会对人口数、出生率和死亡率产生影响。

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中,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现状、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定义。

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每千人口中新增的婴儿数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状况。

而人口死亡率是指每年死亡人口数与总人口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死亡状况。

目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为每千人口8.1人,人口死亡率为每千人口8.3人。

这意味着每年我国的人口净增长率为负数,也即人口数量呈现负增长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严格控制了生育数量。

二胎政策得以全面实施后,人口出生率有所回升,但依旧无法逆转负增长的趋势。

其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一些夫妇选择推迟生育或者不生育。

此外,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人口死亡率在我国近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

此外,预防措施的普及和加强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也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变动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净增长率的下降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减少的劳动力稳定性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带来社会保障负担的增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逐渐加大。

为了应对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

专题08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1.世界的人口、国家与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原因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受教育的年限长,初婚年龄大,生育率低。

教育投入大,人口成长成本高。

社会保障好,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淡薄。

②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国家面临发展,劳动力需求多,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影响。

(3)变化趋势①发达国家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②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世界的居民(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①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②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等地。

③黑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地。

(3)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③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①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主旨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分布: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1952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

1952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

1952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1952年中国人口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分析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年,中国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决议》”,实施了农村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然而,尽管农村土地改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问题仍然是当时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分析1952年中国的人口数、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1952年的中国人口状态据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的中国总人口为6.92亿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解放以前,中国人口长期受到战争、贫困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1952年的人口数量与当时国家资源的分配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了严重的不平衡。

二、1952年的出生率状况在1952年,中国出生率较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影响。

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财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一改革使得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提升,进一步推高了出生率。

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和鼓励。

当时的国家政策鼓励人口的增长,认为增加人口将有利于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三、1952年的死亡率状况虽然出生率较高,但与此同时,1952年的中国也面临着较高的死亡率。

在解放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薄弱,疾病和饥荒成为了常态。

因此,大量人口的生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死亡率居高不下。

此外,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为落后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死亡率较高。

四、人口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在人口数、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影响因素。

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他们的生育意愿,从而推高了出生率。

然而,同时也需要承担温饱负担较大的子女抚养费用,这会对家庭经济产生一定压力。

此外,改革后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增强,死亡率有所下降。

人口学 1-出生与死亡

人口学 1-出生与死亡

≈20 10~15 5~10
≤15 ≤13 ≤2
实证观察
出生率 1750~1800 年 1800~1850 年 1850~1900 年 1900~1910 年 1910~1920 年 1920~1930 年 1930~1940 年 1940~1950 年 1950~1960 年 1960~1970 年 1970~1980 年 1980~1990 年 1990~2000 年 38 39 38 * 34 26 28 22 20 21 19 15 14 12 发达地区 死亡率 34 ** 32 29 21 23 16 14 15 10 9 9 10 10 自然增长率 4 7 9 13 3 12 8 5 11 10 6 4 2 出生率 41 41 40 41 40 41 41 40 43 * 41 34 31 26 欠发达地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7 36 38 34 37 ** 31 29 28 23 17 12 10 9 4 5 2 7 3 10 12 12 20 24 22 21 17
人口转变因素探讨
• 人口转变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共同演绎的人口现象。 但在现象背后深藏着复杂的影响因素。 • 降低死亡率是人类共同的意愿,因而死亡率转变 是单向的,医疗技术的提高,公共卫生的改善等 都能够显著降低人类死亡水平。 • 出生率因素则具有多向性,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因 素,其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多重 因素。因此,人口转变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出生率转变。
5
CDR NIR
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
1950~2050年世界欠发达地区(LDR)人口自然变动 年世界欠发达地区( 年世界欠发达地区 )
15
20
25

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概论第八章生命伦理学概述

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概论第八章生命伦理学概述

第八章生命伦理学概述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的是生命伦理学的塞本概念和主要内客,其中包括伦理学的概述,生命伦理学的含义和学科性质,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以及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第二篇生命伦理学第一节伦理学概述一、道德与伦理所谓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教育等特殊的社会手段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特有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千百年发展所形成的进步的、优秀的道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和体现。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道德的问题。

所谓伦理。

对“伦”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伦”就是类的意思;另一处认为“伦”的本意为“辈”,加以引申,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辈份的关系。

因此说,“伦”就是关系的意思。

“理”的本意为治玉,带有加工而又显示其本身纹理的意思。

加以引申,就是事物的条理、道理的意思。

“伦理”作为一个词,其含义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道理和原则。

当然,这种关系是指道德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

道德和伦理是同义语,并没有原则的区别。

道德侧重于道德实践,常用来讲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道德表现等,更强调个体内在操守方面,指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和实践,即主体的德性和德行。

而伦理侧重于道理理论,是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多用于把道德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的情况。

因而研究道德的科学,一般都称为伦理学。

伦理表述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更侧重于社会,更强调客观方面,主要指社会的人际“应然”关系。

二、道德的产生和特点关于道德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唯心主义伦理学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于抽象的“理念”、“观念”或“良心”, 归之于上帝或神的启示,用抽象的人性或人的自然本性解释道德的起源,因而使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正确的解决。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们相互关系客观实践的产物。

这就是说,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们相互之间就要发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社会(包括氏族、民族、阶级、国家)的关系,就会出现调整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实践,而这种“实践”的多次反复,就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定的“习惯”或“习俗”,而这种“习惯”或“习俗”,就是最初的道德萌芽;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习惯”或“习俗”就逐渐演变为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人口控制规划

人口控制规划

人口控制规划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的人口增长可能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困境等。

因此,制定和执行人口控制规划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人口控制规划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控制手段。

一、人口控制的重要性1. 资源保障:人口过多将对能源、食物、水源等资源造成巨大压力,限制国家的发展。

通过人口控制,可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

2. 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通过限制人口增长,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

3. 经济发展:人口过多将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竞争激烈的局面,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适度的人口控制可以调控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控制的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人口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意识。

通过开展性教育、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等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从而实现人口的有序增长。

2. 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健全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和单独二孩政策等。

适度的计划生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3. 经济激励措施:通过经济手段,鼓励人们控制人口增长。

例如,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和生育津贴制度,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率;同时,通过税收等措施,适度引导人们控制生育意愿。

4. 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

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人们对子女的依赖,从而降低生育率。

5. 民生改善: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

通过改善民生,增加人们对生育的选择性,从而实现人口的有序控制。

三、人口控制规划的实施1. 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人口控制规划,并加大对人口控制的投入和支持。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人口控制方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如何用百分数计算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如何用百分数计算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如何用百分数计算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例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计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时,百分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用百分数计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

一、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每一千人中有多少人出生,死亡率是指每一千人中有多少人死亡。

这两个数据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二、理解百分数在计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时,我们需要先理解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是指百分之多少,通常用%表示。

例如,50%表示50/100,即50分之100。

有时候,我们需要将百分数转换为小数或者分数。

将百分数除以100即可得到对应的小数,例如50%转换为小数为0.5。

将百分数除以100后化为分数,分母为100即可得到对应的分数,例如50%转换为分数为50/100=1/2。

三、计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在计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时,我们需要先将两者的数值转换为百分数,然后再用出生率除以死亡率得到比例。

例如,如果出生率为20%而死亡率为5%,那么比例为20%/5%=4。

也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比例=(出生率÷死亡率)× 100%其中,“÷”表示除法,“×”表示乘法。

将最终得到的结果乘以100将比例转换为百分数。

四、举例说明现在,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用百分数计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

假设某个城市的人口出生率为10%,死亡率为2%,求出两者的比例。

首先将出生率和死亡率转换为百分数,分别为10%和2%。

使用公式:比例=(10%÷2%)× 100%=(10/2)× 100%= 500%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为500%。

五、总结通过本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如何用百分数计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例。

中国每天出生人口

中国每天出生人口

中国每天出生人口目前,我国平均不到2秒钟出生1个人,每分钟大约出生38人、每小时出生约2273人,每天出生约5万多人,每年出生约1990万人,除去死亡人数约807万人,净增人口约1184万人。

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啊?中国是1.7%左右。

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倡导只生一胎,这个计划在全国得到了很好的实施,现在的人口出生率是较低的,人口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以后人口可能徘徊在14亿左右,估计不会在本世纪中叶超过15亿。

计划生育政策真能生第二胎?根据《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属于农村户口的夫妻双方,在生育第一个小孩4周年以后可以申请生育二孩,夫妻双方属于晚婚晚育的不受生育间隔的限制;夫妻双方中女方属于城镇户口的不能生育二孩;如果男方是城镇户口,女方是农村户口的,符合二孩生育间隔期(4周年)或者晚婚晚育的可以申请生育二孩;如果夫妻双方都属于城镇户口有一个小孩的,在离异以后重新组合的家庭女方是初婚的,可以申请生育二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年修正本)(2002年7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三章生育调节第四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五章奖励与社会保障第六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具有本自治区户籍和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居住的公民。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和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自治区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四、生殖健康
(三)生育调 很多文化有旨在进行生育调节的草药、食物及医药知
识。即使在可以获得现代避孕手段的情况下,地方调 节生育的方式仍普遍流行,因为它们与当地对身体的 认识契合、易受妇女控制、更容易获得,而且具有文 化适宜性。
Company Logo
四、生殖健康
(四)不孕不育与提高生育力 在不孕不育方面,道德秩序与生殖健康之间的联系受
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最早设想了人口 增长所造成的人类黯淡前景。 马尔萨斯的这一理论帮达尔文澄清了一个在进化方面 令他苦恼的问题。马尔萨斯的作品启发他关注食物的 局限性,并提出了“生存竞争”概念。
Company Logo
一、人口控制的学术与历史背景
(二)文化适应与人口控制 虽然通过人口迁移和流动、作物栽培、家畜家禽驯养
Company Logo
二、人口变动模式与理论
(二)生态学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从概念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清醒地认识到了不
受控制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但问题并不仅 仅在于人口规模。一方面,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消费主 义日盛的今天,“需要”本身成了一个被不断建构的无 底洞;另一方面,任何地方利用与分配资源的机会都 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五)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是不孕不育、阴道癌、异位孕、骨盆炎等
疾病的主要病因,它较少症状,容易感染,对女性有 较严重的影响。 与生殖道感染相关的话题在很多文化里相当敏感,不 仅在医生人员面前暴露生殖器令人难堪,而且由于生 殖道疾病常常与性行为联系在一起而容易受到社会歧 视。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一、死亡的信仰与实践
(三)临终与丧葬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死亡日益成为一个需要消费的
家庭事件,丧葬更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在影片《 非诚勿扰》中,我们看到商业利益结合孝道观念进行 墓地营销的策略。不仅丧葬品、墓地是商品,丧葬仪 式也被商品化了。在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花钱雇人 扮孝子在灵堂前恸哭,以及请歌舞团在丧葬仪式过程 中表演的现象。
Company Logo
一、死亡的信仰与实践
(二)死亡之于生者的影响与意义 死亡不仅对家属、亲友的情感与生活造成直接冲击,
而且会对家庭、社区的结构与功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 响。此外,在一些信仰体系中,死者的灵魂通过一定 的过渡仪式进入另一种存在后,仍会作为一种积极的 力量影响生者的健康与福祉,因此需要谨慎处理与对 待。
Company Logo
二、人类学的死亡及相关仪式研究
(三)死亡的医学化与临终关怀 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在医院死亡的人数急剧上
升。20世纪6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最早通过考察美国 医院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 的互动——认识与组织临终的情况。 同期,现代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兴起。作为医院 制度化、医学化死亡形式的一种替代,临终关怀成为 个体在生命尽头的体验得以表达的组织手பைடு நூலகம்,并被作 为善终、道德秩序、怀乡与个人主义之所在而加以分 析。
Company Logo
二、人类学的死亡及相关仪式研究
(一)丧葬仪式的结构与功能 郭于华是国内较早从文化角度探讨丧葬仪式与生死观
的人类学家。在对湖北土家族跳丧仪式进行田野工作 的基础上,她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功能结构与意识结构 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丧葬仪式对于社会结构的完整 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其中所蕴涵的生死观是内在 于人民内心的一种二元对立的文化意义结构。
Company Logo
三、医学与人口控制
(一)死亡控制 当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尤其是癌症与心脑血
管疾病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死因,这也开 始困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时,营养不良、贫困、 食物短缺仍然是亚非经济滞后国家影响健康的重要因 素。然而,医学的绝大部分力量用于发现治疗方法, 而不是寻找预防策略。
(一)人口转变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口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虽然生育间隔很短,但婴儿与儿童的死亡率也很
高,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 在第二阶段,由于医学进展和食物的生产及分配,人
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仍很高 ,人口规模增大; 第三阶段,持续的经济与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控制家 庭规模的动机与机会,人口再次保持一个较低的增长 速度,或者基本没有增长。
Company Logo
二、人类学的死亡及相关仪式研究
(二)丧葬仪式的文化表达与情感反应 在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接受训练的人类学家,创作了
一些开创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受解释民族志书写的 解释学的影响,它们摆脱了理论概化的策略,探讨个 体死亡对特定社区的影响,并从诗学与政治学、性别 、情感、身体、自我、记忆和现代性等角度考察死亡 主题。
Company Logo
四、生殖健康
(二)月经与生殖 西方学者关于月经的早期研究具有种族中心主义的色
彩,他们把美洲土著与月经相关的禁忌作为认为女性 污染和退化的标记加以分析。后来对土著资料的重新 分析表明,经血是生成强大力量的物质,如果与生殖 无关,它就被视作危险。因此,隔离月经期的妇女不 一定是妇女污染与退化的标记,而是力量的象征。
三、生育的技术控制
目前,生物医学的生育实践已经传到了多数发展中国 家,成为各国政府支持的生育模式,地方生育实践被 边缘化,助产士常常附属于医院产科系统。尽管大多 数人类学研究试图使助产士和低技术生育实践合法化 ,但他们有浪漫化传统生育系统的倾向。20世纪90年 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影响,人类学开 始出现反思性叙述文本,把生育作为一个主观体验进 行叙述。
Company Logo
第三节 人口控制
一、人口控制的学术与历史背景 二、人口变动模式与理论 三、医学与人口控制 四、人口控制的问题与论争
Company Logo
一、人口控制的学术与历史背景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与进化论 在1816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中,托马斯·罗伯特·马
Company Logo
三、死亡的生命政治
(一)医学目视与生命权力 福柯认为,科学不过是一系列“真理的游戏”,人们通
过这种游戏发展关于自己的知识。 福柯还引入了“生命权力”概念,用来指使政治权威能
够通过生产有关生命、死亡及健康方面的知识并管理 相关信息来施加影响的历史转变。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出生、生育与生殖健康
一、出生 二、生育的语境分析 三、生育的技术控制 四、生殖健康
Company Logo
一、出生
(一)出生的信仰与实践 很多早期民族志作品只有一两句话涉及出生与生育,
鲜见的专门性研究包括马林诺夫斯基对特罗布里恩德 岛民生育相关信仰与实践的考察,蒙塔古(Montagu )对澳大利亚土著认识胎儿形成的讨论,以及国内林 耀华对闽东汉人社会出生相关信仰与习俗的研究。
Company Logo
二、生育的语境分析
(一)助产实践 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开始考察辅助生育和助产实
践,其中被允许参加分娩并为临产者提供专门帮助者 的特点备受关注。在大多数社会,临产者往往由女性 亲属照料,从她们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以及关于分娩 的一般知识;有一些社会有助产士或产婆等专家在临 产时提供帮助,少数社会则鼓励妇女在没有任何人陪 护的情形下分娩。
三、死亡的生命政治
(二)死亡的生命政治 1969年,在应对医学保存移植器官问题的过程中,哈
佛医学院委员会创造了一个新的死亡定义:脑死亡。 该概念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和永久 的丧失。 脑死亡的正式界定模糊并打乱了生死之间的传统界限 ,使死亡从不可避免的事物转变成了一个需要延迟的 事件、一个可以观察的过程、一个临床两难和技术决 策。
Company Logo
三、医学与人口控制
(一)死亡控制 当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尤其是癌症与心脑血
管疾病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死因,这也开 始困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时,营养不良、贫困、 食物短缺仍然是亚非经济滞后国家影响健康的重要因 素。然而,医学的绝大部分力量用于发现治疗方法, 而不是寻找预防策略。
第二节 临终与死亡
一、死亡的信仰与实践 二、人类学的死亡及相关仪式研究 三、死亡的生命政治
Company Logo
一、死亡的信仰与实践
(一)对死亡的认识与信仰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对灵魂的信仰。持有这种信
仰的民族认为,每个人同时是肉体和灵魂的存在,其 中灵魂是个体生命和思想的本原,肉体只是灵魂寄托 的皮囊。当身体死后,灵魂将脱离它单独存在,或转 世投胎,或进入天国、冥界等其他存在空间。因此, 死亡只是一个社会事件,它并不意味着个人生命的完 全终结,而是死后生活的起始点,是一种再生。这种 信仰极大地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为人们 坦然面对死亡提供了精神支持。
、工业化生产等文化适应手段,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 的有利条件,一次次缓冲了环境、资源对人口的限制 ,但马尔萨斯所预言的惨淡前景还是日渐清晰地展现 在我们面前。今天,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日 益紧张,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在拥挤、不卫生的城市 ,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Company Logo
二、人口变动模式与理论
第八章 出生、死亡与人口控制
1
第一节 出生、生育与生殖健康
2
第二节 临终与死亡
3
第三节 人口控制
Company Logo
内容提要
出生与死亡不仅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时 刻,而且对人种的繁衍与人口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围绕出生与死亡,不同文化发展出了形式各异的 仪式与实践,来表达对这些时刻的重视,对生命、 人、生死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从19世纪后期到20 世纪中期,人类学的出生与死亡研究主要在宗教、 仪式、家族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的框架下展开,关 注具体社会文化中的出生与死亡仪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