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掌握内阁、军机处等重要概念2、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3、与西方对比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形成对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1、研究和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史实,归纳出一般规律。

4、在合作和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如,今天的制度与历史的相似之处等。

教学大纲:一、明朝政治体制变革(君主专制强化)1、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2、创立内阁(原因——一人无能治天下)二、清朝政治体制改革(君主专制顶峰)1、中枢分权(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王权)2、创设军机处三、东西方差距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教学设计: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的政务,但是到了明代,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被明太祖废除,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一过程。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原因: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措施: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通过这种方式,明太祖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但是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rray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

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⑵、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⑷、学生通过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⑵、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⑷、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⑸、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理解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的“辉煌”。

⑶、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教学过程一、明朝政治制度: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探究明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色?1、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

“三司”就是指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不过要注意一点:三司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略)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说明: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完美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完美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会叙述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说出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导入新课】《凤阳花鼓》片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授内容】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

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

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

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内阁”应运而生(2)内阁“的出现: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提供两段材料: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其辩证思维能力只稍强于初中生,推理能力及学习的基础能力并不强,因此上课时合适地运用一些图文及史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渗入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的分析,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提供范式,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提高很有帮助。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君权越来越大与相权的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与地方权力越来越小,的前提下,学习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的加强,了解对君主专制加强的方法和过程及影响,学生有可能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内阁与宰相制、及西方的内阁产生混淆,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材料的分析和对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及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学生能掌握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名存实亡及军机处的设置等基本知识,认识到这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2.学生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

3.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归纳,学会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学生通过问题的探讨,历史的比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2.能对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的评价。

三、难点及重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角度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学习2.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设问:1.宰相制度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有何作用?2宰相制度开始确立于哪一朝代?3自汉至元,相权与皇权的发展总体趋势是怎样的?由学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秀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秀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明初设三司、废丞相史实的学习,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学习明朝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区分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能力;(2)通过对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几朝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到了极端,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2、过程与方法(1)展示《明史·职官志》等史料上关于明太祖设三司、废丞相的记载,给学生以历史真实感;从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比较明朝的内阁与秦汉的宰相,得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通过探究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的危害,得出该制度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提问导入问:同学们都看过古装影视剧,知道我国古代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是什么高官吗?答:丞相(或宰相)。

其实,这个官职不叫“宰相”,严格地讲,应该叫“丞相”。

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长官。

“宰相”一词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呢?“宰”意为主宰,“相”意为辅佐。

“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的人。

问: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答:秦朝问: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答: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消极作用: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明清的皇帝各用了一套什么措施呢?(一)宰相制度的废除简介明朝建立的概况,让学生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背景有所了解。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2.过程二、内阁的创立三、君主专制的顶峰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2.南书房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1.教学方法:
(1)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加强原因。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以时间线为线索,梳理明清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皇帝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
2.掌握明清两代重要历史事件,如明朝的建文改制、永乐大典、土木之变,清朝的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3.能够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这些原因。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与勇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历史课件】第4课_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

【历史课件】第4课_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谢谢观赏,欢迎赐教
顺治帝
清顺治铁牌
雍正帝
乾隆帝
乾清宫
清军机处值房
清人笔下的大观园
圆明园”和珅
和珅向皇六子请安禀事贴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第 4 课 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
一 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 清初的中央行政机构 2 军机处的设置 二 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1 清朝前期的文字狱 2 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 三 满洲贵族逐渐腐败 1 统治阶级的腐化
2 官场贪污成风
选择题: 1 清朝初期,在中央真正能决定军国大事的是: A 皇帝 B 军机处 C 总理衙门 D 议政王大臣会议 2 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是: A 顺治帝 B 康熙帝 C 雍正帝 D 乾隆帝 3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大兴文字狱最为严重的是: A 东汉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4 清朝前期,穷奢极欲,六次南巡的皇帝是: A 顺治帝 B 康熙帝 C 雍正帝 D 乾隆帝 5 历史上的“贪污之王”是: A 吴三桂 B 和珅 C 琦善 D 曾国藩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君主专制政治的高峰》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君主专制政治的高峰》教学设计之一

君主专制政治的高峰•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15 中学朱小丽一、教学目的1. 基础知识要求: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军机处③严酷荒唐的文字狱及其产生的后果④满州贵族日趋腐败2. 思想教育要求:①通过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情况。

军机处的设置,是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关键措施。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的反映。

②清代的文字狱,是文化专制的反映,是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

它造成了政治空气的沉闷和学术思想的窒息,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两权力机构的比较”及对“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发展到顶峰”的思考,以期培养学生对比、鉴别、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重视图画和文字史料,通过直观的画面与史料的记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①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建立在什么朝代?以后在哪些朝代有所发展?②简单谈谈明朝的中央行政机构。

2 导入新课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权体制和统治政策的确立与变化,都是由当时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政权体制和统治政策确立和变化的特点是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顶峰的。

3.讲授新课(板书课题)提问:什么叫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答出:皇帝的独裁统治。

)请同学们看课本回答:清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怎样的?(答:略)清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继承明朝制度,同时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1. 清初的中央行政机构——清承明制清入关前,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这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教案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首先交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然。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已步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

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以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然后叙述了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所采取的三项因果递进的政体改革措施及影响。

明初沿袭的元朝在中央和地方上的官制中,当时问题最突出的是地方上的行省制度。

地方上行省权力过大,直接威胁中央,从而妨碍皇权的集中。

为此明太祖采取的举措就是废行省,设三司,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

也由此引起统领中央各部的丞相职权扩大,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愈发尖锐。

接着明太祖所采取的举措就是废丞相,权分六部,集中中央权力于皇帝。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因此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内阁的创立”一目,其实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所采取的第三项举措。

在这一目中,叙述了明朝废宰相制后创内阁制的原因、过程及性质。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作为侍从顾问。

不过,他仍事必躬亲,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务。

到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正式确立。

至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此后,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有些首辅甚至权压六部,俨然是个丞相。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阁权不同于相权,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教学准备:【学生】①预习本课内容,查找“宰相”的含义,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

②勾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教师】①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

②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人说,自17、18世纪以来,中国失去了三次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

有人知道是哪三次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落下;第二次是中央集权有哪些措施?在地方上表现为什么?(电脑投影问题)[学生]在地方上,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1、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电脑投影)[教师]对了,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

“三司”就是指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学生]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

[教师]三司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

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

那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啊?对了,宰相。

那将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利也随之扩大了,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

这样就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相违背了。

那明太祖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学生]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确立。

2、在中央,废宰相,创立内阁(电脑投影)发散思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问题?直接原因是骄恣擅权。

本质是反映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电脑投影课件]历史资料,明太祖规定:以后的子孙做皇帝都不许再设宰相。

第4课 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_高二历史教案

第4课 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_高二历史教案

第4课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_高二历史教案第4课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文字狱的兴起及其后果。

满洲贵族日趋腐败。

二、思想教育目标:1.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至此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的反映。

2.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回答:“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发展到顶峰的”的思考题,以培养、提高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用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以培养、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1.清初的中央行政机构2.军机处的设置二、严酷荒唐的文字狱1.清朝前期的文字狱2.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三、满洲贵族逐渐腐败1.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2.官场贪污成风重点: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

难点: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课型:综合课课时:课1时方法:通过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学习新课。

教学思路:1.明确目标:本节讲的是“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教材共有三部分,其中“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属于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所采取的政治措施,而军机处的设置是关键,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特殊产物,是君主专制在文化思想上的反映。

第三部分,“满洲贵族逐渐腐败”,说明清朝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政治发展到顶点不是统治的巩固,而恰恰是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反映。

2.难点问题的解决:①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关键措施就是“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清代和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加以比较,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然后,教师重点讲清军机处的人员组成、职能、军机大臣的地位等,使学生认识到军机处使强化“君权”的工具。

高中历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学法指导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拼命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等方面体现。

2.掌握丞相、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的性质、职能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上,是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

从总体上看,这些机构的职能和实际权力在缩小,权力在向皇权集中(内阁不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但还有票拟权,到军机处就只是跪受笔录了)。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可以理解为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最终解决。

3.通过学习并综合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抓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封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 宰相制度的兴废及其原因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对基本矛盾。

为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者往往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到明太祖,最终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六部,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丞相的设立,是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2.明清时期内阁是怎样创立并最终消亡的?(1)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废除了丞相制度。

后由于臣务繁多,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待从顾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文字狱的兴起及其后果。

满洲贵族日趋腐败。

二、思想教育目标:1.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至此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的反映。

2.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回答:“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发展到顶峰的”的思考题,以培养、提高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用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以培养、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1.清初的中央行政机构2.军机处的设置二、严酷荒唐的文字狱1.清朝前期的文字狱2.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三、满洲贵族逐渐腐败1.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 2.官场贪污成风重点: 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

难点: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课型:综合课课时:课1时方法:通过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学习新课。

教学思路:1.明确目标:本节讲的是“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教材共有三部分,其中“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属于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所采取的政治措施,而军机处的设置是关键,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特殊产物,是君主专制在文化思想上的反映。

第三部分,“满洲贵族逐渐腐败”,说明清朝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政治发展到顶点不是统治的巩固,而恰恰是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反映。

2.难点问题的解决:①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关键措施就是“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清代和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加以比较,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然后,教师重点讲清军机处的人员组成、职能、军机大臣的地位等,使学生认识到军机处使强化“君权”的工具。

②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认识分析清朝文化专制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最后,教师加以补充逐条解释。

3. “满洲贵族逐渐腐败”,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教师概括出腐败的表现。

教具:君主专制逐步加强的图表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清朝的政治是怎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一起来回忆以前学过的各朝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概况图表:过程
时间
具体表现
首创
秦始皇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实行郡县制。

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执行皇帝命令。

从而确立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机构。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初步巩固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和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进一步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实行科举制。

进一步加强
北宋初期
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削夺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地方财政。

派文臣到各地管理地方政事。

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空前加强,显著腐败
明清
明朝废丞相,废行省,设三司,实行内阁六部制。

实行特务政治。

清朝沿用内阁六部制,又设军机处。

明清都搞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二)讲授新课: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请学生阅读这一目,提问:明朝的的中央行政机构设置的情况是怎样的?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加强君主专制呢?清朝的皇帝又是如何去做的呢?在学生阅读和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讲解: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发展史上,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皇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

皇权的扩张和缩小,标志着专制集权发展的程度。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特别强大,这是宋朝以来专制集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一方面是因为,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集权中央,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

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

另一方面,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①清入关后,一方面仿照明朝制度,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另一方面又保留自己民族原有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的内阁与明朝名同而实异,并没有什么实权。

实权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手里,凡军国大事皆由它会议裁决,就连皇帝也无权更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满洲的王公贵族手里,因而接连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

②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当值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实际上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从此,内阁、议证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证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康熙帝处置了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

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

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虚设,至乾隆时撤销;内阁也成为虚设的机构。

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本目的一段小字和《军机处》《乾清宫》两幅插图,如时间许可,可指导学生阅读、观看,不要求记忆。

)讲完本目内容,指导学生回答教材里的第一道思考题:“想一想,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发展到顶峰的?”也可等全课讲完后,再指导学生回答。

三、“严酷荒唐的文字狱”请学生阅读这一目,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文字狱?以前的朝代有类似的政策么?在学生阅读和回答的基础上一起回忆秦朝,西汉,明朝的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统治者一再兴起文字狱的原因是“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这是由于清朝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为了树立专制君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又由于当时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而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许多汉族知识分子鼓吹反清思想和民族意识,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便不惜以残暴的手段加以镇压。

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雍正帝兴17次,乾隆帝兴130余次,愈演愈裂。

比如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

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皇为,犯大逆罪。

当时,朱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

其中重要的有康熙时的“明史案”、乾隆时的“胡中藻案”。

请学生课下阅读小字。

提问:请大家想这样的政策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着重讲清以下两点:1.清朝的文字狱从康熙到乾隆,时间持续了一百多年,而且愈演愈烈,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其残酷远远超过历代的文字狱。

2.由于清朝的文字狱特别残酷,危害也特别严重。

它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请学生思考:四、“满洲贵族逐渐腐败”提问:上一课教材讲到,从康熙到乾隆,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答:“康乾盛世”。

乾隆时代,则是“康乾盛世”的鼎盛阶段。

这时候,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起来。

官僚、地主和商人,依仗他们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压榨农民和手工业者,把许多财富聚敛到自己手里,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到乾隆后期形成了一股奢靡之风。

⑴乾隆帝穷奢极欲,修建离宫别馆,六次南巡,耗费大量人力财物。

乾隆皇帝是这股奢靡风气的带头人物。

①乾隆帝为满足自己的奢欲,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离宫苑囿。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是清朝最大的一处离宫,它始建于康熙,初只36景,乾隆时进行大规模扩建,扩充为72景。

承德外八庙,其中的大部分也是在乾隆时建造的。

北京的圆明园始建于雍正,当时修建了28景,乾隆时又扩建成40景,并在圆明园的东南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

②乾隆帝六次南巡,还在“江浙各处名胜俱造行宫”(钱咏:《履园丛话》卷2),多达30处。

这些离宫苑囿的建造,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乾隆帝仿效康熙帝六次南巡,名为视河,实则艳羡江南繁华而恣肆游乐。

自北京至杭州,每次往返近六千里。

巡幸的队伍乘坐千余艘船只,沿运河南行六次南巡,所经之处,土路皆泼水清尘,石路石桥皆用黄土铺垫;水港河汊、桥头村口,都派兵丁驻守。

巡幸所至,地方文武官员不仅着朝服接驾,而且大肆铺张,修行宫,搭彩棚,办筵席,并进献大批山珍海味、土产方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