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文献 :
2 完善统一组织、 . 强化过程 、 注重实效 的管理机制
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 以项 目形式予 以立项 实施 , 实行项 目负责人负责制 , 目负责人为在校全日制普 项
通本科生 , 目所在学院为每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配备 项 具有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 的教师指导组, 指导教 师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工作, 并且责任心强 , 作风正派, 治学严谨 , 有较强 的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其职责是就实 具 验项 目的技术理论 、 实验方案设计、 工作路线和安全教育等 方面进行指导, 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参 与创新性实
验计划项 目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创造发 明有浓厚兴趣 , 在
[ 卢晓中, 1 】 刘志文. 国高等教育质量政 策的特点及走 向[ . 我 J 】
教育发展研 究,0 81)4 —0 2 0 ( :65 . 3
[】 2李孟辉 , 熊春 林.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其化解 地方
[]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0 73:06 . 2 0()6 .2
于教 育是 否应该 回归生活( 世界 )回归怎样 的生活( 、 世界 ) 都是值得 商榷的。探析 教 育与生活的关 系, 可见 ‘ 墩 育 回归生活( 世界 )是 不够合理和科 学的说 法 , ” 应该被摒弃 。
关键词 教育 生活世界 回归 关系
文章编 号:0 27 6 (0 2 0 .0 30 1 0 .6 12 1 )30 0 .2
定 的混 乱 。
@ 镶

就是“ 化蛹成碟” 的过程 , 而教育 , 则是使“ 成“ 的关键 蛹” 蝶”
学 世 界把 人 们 引入 到 了数 学化 、 论化 的世 界 , 代 欧洲 科 理 近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三个特点:
1、其研究中的自变量往往用被试变量。这些被试变量可能是自 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可能是社会所形成 的被试变量,如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可能是因疾病 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如残疾者、弱智者、脑外伤者等;可能 是学习现状不同的群体或已形成的不同个性的群体等。 2、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 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 3、一般而言,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 低。
协方差分析法: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后测分数作为因变量, 通过控制前测成绩对后测成绩的影响之后,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 果。协方差分析法使得两组在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不受在前测 中两组间原始差异的影响。
关于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评价:
1、减少了分组偏差(assignment bias)问题: 增加前测能使研究者解决存在于所有非等组研究中的分组偏差问 题。如果研究者发现处理前两组很相似,可明确地证明一组被试 与另一组被试在本质上无差异,这样分组偏差的影响就大大减少 了。但注意的是,前测分数只能使研究者保证两组在一个特定变 量上相似,并不能测量或控制其它重要的潜在变量,因此,只能 减少分组偏差的影响,但不能根除它们。
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 采用准实验设计。
Generally speaking, quasi-experiments include some type of intervention or treatment and they provide a comparison, but they lack the degree of control found in true experiments.

心理学专业书籍清单

心理学专业书籍清单

心理学专业书籍清单以下是心理学专业书籍的清单,包括入门级和高级的书籍,涵盖了多个心理学领域的主题:1.《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作者: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Gerrig)2.《心理学导论》(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作者:本杰明·拉赫曼(BenjaminLahey)3.《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作者: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4.《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作者:罗伯特·斯特恩伯格(RobertSternberg)5.《生物心理学》(Biological Psychology)作者:詹姆斯·W·卡尔森(James W.Kalat)6.《儿童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者:本杰明·拉赫曼(BenjaminLahey)7.《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作者: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8.《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作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Greenwald)9.《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作者:罗伯特·斯特恩伯格(RobertSternberg)10.《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作者:埃德温·J·布林克(Edwin J.Bonakdar)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具体选择应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

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作文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作文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作文5篇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现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优秀的作文,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参考学习。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作文5篇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有幸第一次能以这样的身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首先要感谢我们的李春红老师、黄崇老师,是他们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支持,才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回顾心理学的学习历程,最初与心理学结缘是因为复杂的夫妻关系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我们夫妻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而女儿的叛逆更让我不知所措,我陷入了持续焦虑而不能自拔。

这时候我接触到心理学,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最初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正悄然变化。

我感觉到夫妻关系变融洽了,因为我学会了用九型人格去剖析彼此。

我了解到我是完美型,而我老公是和平型,我学会了换位思考。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与女儿也开始正常沟通了。

因为我明白了女儿在抱怨的时候,并不希望我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是需要我的倾听,而倾听作为心理学最普遍的咨询技能是我们平时面对亲人时最难做到的。

正如孩子常常说到的:我们学校有心理课,我周围各种心灵鸡汤,我真的被你的唠叨烦死了……而倾听让女儿深切地感受到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相信她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很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学习心理学的动机是什么?明确了动机,你就会产生足够的动能去驱使你不断前行。

现在心理学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还是职场乃至投资。

我发现心理学就像我的情人,让我欲罢不能,我在心理学的宫殿当中自由地翱翔。

接下来我想谈的是学习方法。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而我一般是循序渐进式的。

叙事心理学视角

叙事心理学视角

叙事心理学视角里的舒适心理学是什么叙事心理学指的是心理学中的这样一种观点或立场,他关心的是人类行为的故事性。

(沙宾,1986)。

具体一点说,叙事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行为是如何通过故事而组织起来并且赋予意义的。

当用叙事方式取代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范式,人们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正是通过话语来建构自我,任何一种体验中,有通过语言的建构才变得有意义,人格在叙述中建构的。

最简单一点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叙事。

叙事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人理解过去,也可以用来构想未来,它是人类存在获得意义的一个主要框架。

叙事心理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思而引出的另种思考。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年总目次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年总目次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年总目次基础心理学记叙文阅读中主人公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康廷虎 王旎撰 高吴平 (1)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联想能力及其作用…………………………………………………………………………王硕阳 林崇德 孙汉银 (8)直觉和分析在不同信息获取与呈现方式下对多特征目标判断质量的影响…袁方舟 喻亚玲 朱璐瑶 潘 运 乌云特娜 七十三(17)主题与类属关系的距离对分类和属性推理过程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刘芳芳 姜英杰(24)词汇的唤醒度对情绪标注效应的影响—ERPs研究…………………………………………………岳鹏飞 史梦梦 刘 旭 白学军(31)非平衡中–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语音激活………………………………………………刘月月 王瑞明 李 利 吴礼沐(39)藏语母语者汉语词汇识别的眼动研究………………………………………………………高晓雷 沈 梦 李海燕 白学军 高 蕾(45)执行意向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干加裙 张曼曼 胡锦慧 郭云飞 陈幼贞(5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的首因效应对教师情绪感染力的影响:情绪真实性判断的中介作用………………………………………………张奇勇 卢家楣(60)父母家校沟通与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补习的关系研究…………………………………………………………王立东 李 倩 罗 良(67)家庭韧性对抑郁的影响:个体心理韧性的部分中介作用…………………………………………………………………刘惠军 卜 彤(72)快速阅读训练对基于视觉定向搜索的注意力影响:ERP研究…………………………………………………李恒平 何胜昔 刘正奎(78)亲社会视频游戏中的合作对博弈决策中合作行为的影响………………………郑文倩 陈云云 宋国萍 徐 敏 白正月 李兰洁(85)应用心理学网络募捐中求助者的面部表情对捐助意愿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衡书鹏 赵换方 熊建萍 周宗奎(92)社会距离和性别对公平关注的影响…………………………………………………………张 振 齐春辉 付淑英 王青春 熊建萍 (100)大学生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的中介作用………………………………………陈云祥 邓衍鹤 刘翔平 (107)性别和情境危险程度对行人危险知觉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朱 鹏 常若松 (113)焦虑和抑郁对正负性注意偏向的影响:注意控制的中介作用………………………………………………………………………于永菊 (121)求同方能存异:上下级学习目标导向契合对创造力的影响…………………………………………巩振兴 张 莹 李新敏 张甜甜 (128)“己之所欲”还是“成人之美”?解释水平视角下个体赠送–接受礼物的偏好不对称性……………………………………………………………………………………………………………………………………李开云 王思杰 杨蕙菁 毕 艳 张文君 林丰勋 (136)基础心理学动作操作与怪异性对联结记忆的影响………………………………………………………赵敏芳 傅小兰 李开云 Hubert D. Zimmer (145)映射具体性和语境线索对新颖隐喻加工的影响…………………………………………………………………李骋诗 白学军 王永胜 (153)因为注意,所以拥有—纯粹所有权效应内部机制探究…………………………………吴慧芬 黎晓娜 张 琼 唐一纯 刘华山 (161)词长对中文阅读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眼动证据……………………………………………………仝 文 任梦雪 刘志方 冯 笑 (168)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组间差异的神经机制………………………………………………………………唐丹丹 傅 瑜 吴燕京 朱 海 (176)来源记忆中背景的情绪效价与唤醒对提取过程的影响………………………………………………胡 哲 张 杰 黎翠红 郭春彦 (185)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顾俊娟 高志华 屈青青 (193)塞辅音范畴通达的时间进程:来自语境效应的证据…………………………………………………刘文理 李芷溢 王晓文 周 详 (20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母子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祖孙依恋的中介作用…………闻明晶 滕树元 冯晓杭 田金来 张向葵 (208)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曲 苒 倪晓莉 (214)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麻书滔 陈少华 麻彦坤 (220)自我妨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浮力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贾绪计 李雅倩 蔡 林 王庆瑾 林 琳 (227)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姚 崇 赵可欣 周晨琛 崔萌筱 王 党 游旭群 (241)全纳教育教师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张 明 陈 改 韩 梅 王竞一 (248)应用心理学学习率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对项目选择的影响……………………………………………………………………贾 宁 刘 伟 代景华 (255)语境交流导向与建议方式对建议采纳的影响…………………………………………………………段锦云 徐 悦 任小云 吴俏敏 (261)人格与无手机恐惧的关系:独处行为的中介作用………………………………………刘 拓 古丽给娜 杨 莹 任世秀 钞 淼 (268)心率变异性与人格的神经质之间关系研究…………………………………………………李昌竹 郑士春 陆 梭 张雨青 刘正奎 (275)公安民警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基于Stroop范式的探究………………………黄 琪 辛自强 安媛媛 赵 悦 (281)基础心理学汉字词错觉结合的层次和影响因素…………………………………………………………………………………………邓碧琳 张积家 (289)视觉工作记忆中注意模板的表征—来自EROS的证据…………………………………………车晓玮 王凯旋 上官梦麒 李寿欣 (297)汉字亚词汇部件语音加工的P200效应………………………………………………………………………………………孔令跃 张 豹 (304)跳读是基于副中央凹词的部分加工还是完全加工?……………………………………………………………张慢慢 张志超 臧传丽 (311)语义通达对语言标识效应产生的必要作用………………………………………………………………………肖 凤 丁 宁 郭晶晶 (318)谐音线索和“歇后”时间对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马利军 梁俊煜 马云霄 (32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于同义关联的句子错误记忆:发展性逆转现象及句式效应…………………………………………………屈晓兰 曾 萍 王思非 (33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申承林 李晨麟 游旭群 (339)哈欠传染的发展与演化:一项探索性研究………………………………………………………………………苏金龙 肖 瑶 苏彦捷 (346)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张 野 韩 雪 张珊珊 王 凯 (354)早期累积家庭风险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弹性双重机制…………………………………………………徐文明 叶彩霞 方烨仪 (361)翻转教学法对高中生认知负荷及学习成绩的影响………………………………………………………………孙崇勇 刘丽丽 高春阳 (369)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嫉妒的影响: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刘国庆 陈 维 程 刚 潘 运 赵守盈 (376)应用心理学敬畏对亲环境行为意向的影响…………………………………………………………………………孙 颖 贾东丽 蒋 奖 刘子双 (383)创造力成就问卷的中文修订…………………………………………………………………………………………………王战旗 张兴利 (390)外倾性对成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敬畏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李 鑫 刘振会 金童林 乌云特娜 (398)女大学生同性竞争与社交网站发布美化自拍行为的关系:外貌比较的调节作用……………………………于茉莉 韩金凤 田录梅 (405)民警社交媒体自我呈现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王 琼 刘志宏 张 萌 (412)诚实−谦逊性和人际亲密性对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齐春辉 张 振 (419)溢出–交叉视角下工作狂对配偶孤独感的影响………………………………………………………………………………黄 杰 朱 丹 (426)基础心理学情绪的相容性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陈建新 伍 莉 黄 蓉 王 喆 陈 悦 杨伟平 (433)高创造力个体的群体差异性研究…………………………………………………………………………………李永杰 刘春晖 金 花 (440)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刘 红 褚 铮 李缓缓 赵笑梅 (446)语言差异对跨通道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张芳文 马 骁 马 谐 (452)高低水平汉英二语者阅读难易英语句子的知觉广度…………………………………………………巫金根 刘志方 刘妮娜 黄发杰 (460)积极怀旧情绪对疼痛共情影响的ERP研究……………………………………………………………宋 娟 杜 梦 连 涛 张 倩 (466)趣味性听觉材料对驾驶疲劳的作用:来自EEG的证据……………………………………田 野 何陆宁 刘天娇 常若松 马锦飞 (47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一年级职高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机制…………………邓林园 高诗晴 赵红丽 王小婷 方晓义 (482)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谭千保 李佳圆 刘 旭 (489)空间邻近对7~9岁儿童图文阅读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王福兴 杨晓梦 范颖平 胡祥恩 (503)间距和语义对阅读障碍儿童拥挤效应的影响…………………………………………………………孟红霞 白学军 谭 珂 杨 宇 (510)听障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特点及其与数学基本能力的关系……………………………………………曾桐奥 卜晓鸥 王庭照 马海林 (517)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刁春婷 周文倩 黄 臻 (524)应用心理学中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幸福感常模的制定…………………………………………吴晓靓 盖笑松 王 文 谢笑春 王 宏 顾婷玉 (530)心理特权与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丁 倩 刘祎琳 张永欣 周宗奎 (537)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基于CNI模型的分析………………………………………………………………………………云 祥 (544)时间定价与主观时间流逝速度感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赵冬梅 刘志雅 (552)叠音人名的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吴 鹏 袁 泉 范 晶 (557)抽动症儿童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袁莉敏 孟 瑶 (564)面部表情与捐赠者–受益者关系对网络慈善众筹捐赠行为的影响……………………………………………朱 灏 尹可丽 杨李慧子 (570)基础心理学认知越灵活,句子理解越快?……………………………………………………………………………齐 冰 李秋莹 李雨薇 宋耀武 (577)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不依赖于语言?…………………………………………………………………………………………钟伟芳 郭永兴 (583)中英双语者情绪注意偏向中的双语优势效应……………………………………………………………………焦江丽 刘 毅 闻素霞 (590)幼儿复述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言语工作记忆的关系…………………………………………………………………………王 嵩 李 甦 (596)老年人整体运动敏感性降低的脑灰质体积变化基础…金 花 朱子良 严世振 梁紫平 艾克旦 • 艾斯卡尔 尹建忠 姜云鹏 林 琳 (603)中文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无关言语效应……………………………………………俞锦旺 孟 珠 秦 钊 邓志洲 赵绍晨 闫国利 (611)语境线索在留学生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证据……………王永胜 罗雨娇 韩 洋 刘妮娜 李 馨 白学军 (618)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创造性人格教师评定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刘 文 孟祥蕊 车翰博 张嘉琪 沈 漪 (624)中国青少年积极发展量表(简版)的编制:基于一个大样本数据…………………………………柴晓运 李晓燕 曹 娟 林丹华 (631)耐挫心理结构的探索: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测量………………………………………………………白学军 都 旭 牛宏伟 郝嘉佳 (638)父母冲突频率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青少年行为反应的中介作用……………………………………朱雨纯 张 硕 张新荷 (645)青少年的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基于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沙晶莹 张向葵 (652)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王秋英 黄巧敏 刘晓凤 迟新丽 (659)家长投入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黄熙彤 张敏强 方俊燕 李拓宇 房 燕 甘 露 (666)应用心理学模特面部表情和产品奢侈程度对平面广告效果的影响……………………………………………………………………周雪仑 杨锦绵 (673)场景的年龄特征会影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注视模式……………………………………………魏 玲 余宥依 刘人豪 程一智 (679)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孤独感与正念的作用…………………………………………………………黄明明 赵守盈 (686)术后乳腺癌患者体象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的中介作用…………………孙小然 赵 悦 李文浩 安媛媛 (693)恋爱关系中触摸和依恋对嫉妒的影响………………………………………………………………………………………鲍文慧 周广东 (700)运动习惯与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关系…………………………………………………………………………陶 然 付江宁 李 娟 (707)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李启明 (714)“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高端学术论坛专题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致辞………………………………………………………………………………林崇德 (721)抗疫心理援助联动机制…………………………………………………………………………………………………………………韩布新 (722)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心理应对……………………………………………………………………………………………………………许 燕 (724)关于疫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个人思考…………………………………………………………………………………………张建新 (727)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国心理服务机构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白学军 (730)疫后社会心理建设的实践路径…………………………………………………………………………………………………………佐 斌 (732)基础心理学言语与空间任务指令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的影响………………………………………………………………潘 运 赵竹君 戴隆农 (734)信息类型和位置对儿童不同时期面孔加工的作用…………………………………………………………………………贺荟中 张云翔 (741)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注视的差异性:来自眼动的证据……………………………………王月潭 马嘉琳 张竞艺 李弈彤 丁小斌 (749)中国人幸福人格的结构与内涵………………………………………………………………………………………………颜玉枝 董圣鸿 (75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对父母抚养压力的影响及夫妻亲密的调节作用………………………马心宇 陈福美 罗 芮 赵云燕 王 耘 (762)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卢富荣 宋煜静 刘路培 方选智 (770)自我污名与孤儿学生消极情绪的关系:解释风格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作用…………………………王江洋 于子洋 聂家昕 (777)校园氛围和负性情绪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研究…刘 羽 杨 洋 王晨旭 杨亚楠 贾绪计 白学军 林 琳 (784)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安全感的调节作用……………………原 昊 王文超 伍新春 田雨馨 陈秋燕 (791)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心理健康:学业控制感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姜 媛 田 丽 薛璐璐 (798)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心流体验的链式中介作用………………………………………蔡 林 贾绪计 (805)应用心理学无边界职业生涯取向与青年员工职业成功:职业胜任力的中介作用……………………王忠军 杨 彬 汪义广 刘丽丹 黄 蜜 (812)工作场所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基于人际关系视角…………………………………………赵君哲 乔诗绮 王明辉 (819)人际冲突与安全工作行为:愤怒和报复动机的多重中介效应…………………………………………………呼军艳 张庆霞 王海峰 (826)温水煮青蛙:专业认同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纪凌开 刘华山 李晨璐 (83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阅读成就的影响:阅读动机和阅读活动的中介作用……………………………王晓诚 贾丽娜 金元英 (839)不良生活经历对大学生冷酷无情特质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王小凤 燕良轼 (846)领悟社会支持在老年人的居住地情感认同和控制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一个纵向模型…………张何雅婷 张宝山 金 豆 林 瑶 (854)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年总目次 (861)。

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之本土化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之本土化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之本土化现状分析作者:方萍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透过近年的中国教育叙事研究揭示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本土化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叙事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微观角度总结叙事研究的基本路径,以求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实现对西方教育叙事研究理论的扬弃和超越,探究出一条适合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的叙事研究之路。

关键词教育叙事叙事研究深度描述20世纪80年代,克利福德·格尔茨(1980)在Blurred Genres-The Re guration of Social Thought中指出,社会科学的解释已经转向人类科学语境下的叙事(natrritive),这引发了全球叙事研究潮流。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应用叙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和实践上都进行了诸多尝试,相应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但叙事研究这种舶来的理论方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深刻反思,并借鉴国外的叙事研究成果,以求完善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建构以及研究框架。

一、我国叙事教育研究之现状反思1.教育叙事不是“一味的教师叙事”通过近十年教育叙事研究的论文题材分析,笔者发现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视角大部分集中在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域,包括教师角色/身份认同、教师信念、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策略,教育叙事研究几乎等同于教师叙事研究。

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例如学生叙事、师生关系的研究,但早已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教师叙事研究中。

教师叙事研究确实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教学改革、个人成长、价值认同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但教育语境下的教学主体不只包括教师。

作为研究者应当能够看到复杂的、动态的、变化的中国教育语境下“各种人物”“各种环境”“各种实践”。

在笔者阅读的日本相关的教育叙事研究中,除教师相关之外,题材涉及日语学习者研究动机的叙事研究、外语学习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研究、外语学习者的个人生活史、雙语习得者的学习经历的叙事研究、留学生第二职业观的叙事研究、国际化人才的叙事研究等等。

教育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法

教育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法

教育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法一、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教育学史来看,教育研究从17世纪就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试图去寻求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标准,强调把自然科学日益成熟的范式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尝试,力图寻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关注方法的独立性和普适性。

这种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的研究范式,造成教育研究缺少人文关怀,远离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

”[1]反对那种不顾“人的整体事实”,不从“整体的人”出发的所谓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主张从人的历史和存在分析入手,去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

在研究方法论上,从传统的实证主义和规定性模式,向现象学和描述-解释性模式转移。

这种转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意蕴。

其核心是批判科技理性、客观主义知识观造成的非人化境遇,强调人之为人的精神生活。

人们认识到如果仅仅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性等原则要求教育研究,事实上是否认了其自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人自身的生活体验,导致教育研究中的人的物化,也使研究者自身处于自惭自叹的状态。

以改变宏大规划、理想与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实践驱动、学校为本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方式,这正是近年来教育学界兴起一股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的叙事研究热潮的直接原因。

同时自然科学自身的研究关于复杂性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研究范式,其吸收了过去被认为只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若干方法论原则。

如历史性的时间观;研究主体介入研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可能研究域到现实研究对象之间选择的意义;研究过程的生成构建等等。

[2]法国思想家莫兰把经典科学的理解方式称为简化范式,与之相对,提出了复杂范式。

因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已经不得不面对复杂,这也促使我们思考:难道对人、对教育的探究只满足于普遍性的、还原的和分离的原则,满足于寻找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吗?在教育研究何以走向生活体验的问题上,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先驱威廉·狄尔泰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以“体验”的方式相互融合的,两者构成了一种“生活关系”,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关系”,这样才能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的本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十五章 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十五章  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

• 4,教师的“科研焦虑” 一些研究者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与中小学教师
的合作研究之后,发现他们所乐意谈论的教育理 念以及研究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似是而非 的“舶来品”。教师其 实已经有大量的个人想法, 有自己的个人理论,教师的个人想法、个人理论 使他们在“阅读”、“收听”校外研究者的理论 时,往往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即使暂时接 受了校 外研究者的某种教育理论,教师又很难将这些理
• 3.进入研究现场
• 研究现场是研究者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环境。由于 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在学生中,因此, 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与教师一道 同呼吸、共生活。
• 进入研究现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轻 松地融入,也可以创设特殊的情境快速地融入;可以直接 通过他人的介绍而走进现场,也可以间接地在观察中逐渐 走进现场……但是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 意,得到研究对象的许可,这不仅是研究伦理的要求,也 是叙事研究需要研究对象多方面合作的要求。
• (3)若案例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 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使用者才得以进行 诠释,引发深入的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二、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
• 教育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具有典型教 育意义教育教学实践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 论,研究和探讨。
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 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
1,确定研究问题
• 确定研究问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
• 教师叙事研究的问题应是有意义的问题。所谓 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 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 个答案;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 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 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只有当研究者确定了问题后,教师叙事研究才 有了适当的边界,研究也才有了宽窄的界限。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方法和非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验证或推翻假设,进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非实证研究方法则主要通过观察、描述和解释来研究心理现象,而非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实证研究方法中,观察是最基本的研究手段之一。

观察方法可以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实验观察则是在实验室或控制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方法有助于揭示行为的规律性和心理过程的变化趋势。

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控制自变量、操纵因变量,实验可以确定因果关系。

心理学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

实验室实验通常在被试受控制的环境中进行,控制了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多个变量。

野外实验则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更接近真实情境,但控制变量相对较少。

除了实验,调查是心理学研究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面谈或观察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研究者可以了解被调查群体的特征、观点和行为。

调查方法可以通过样本选择、量表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环节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度。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可以采用内部观察法、个案研究、实证分析、视觉追踪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确定心理过程的特点和关系,揭示个体的特质和心理机制。

在非实证研究方法中,描述、解释和历史分析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描述方法通过详细叙述和观察来记录心理现象的特征和过程。

解释方法则通过解释心理现象的原因和机制,从而理解其内部和外部影响。

历史分析方法则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事件,探讨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

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需要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进行选择和应用。

通过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和机制。

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张玉摘要: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学是一种有价值的哲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体系,为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科学提供了可行的实践应用指导。

在现象学-诠释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对主体经验的意义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治疗过程的本质是一个对话活动,双方的任务是就当事人展现的经验世界文本进行视域融合的诠释,确立一个当事人能够理解自身处境的位置,使其经验流动促进新的意义生成。

本文将对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及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一、现象学的思想渊源及基本理论观点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想可以沿着心理学的长河追根溯源到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恢复了意识的意向性。

布伦塔诺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特征,是构成意识及其内容的关系之基础[1]。

无论是何种意向关系,都以一对相互的关联物而存在,一个是意识行为,另一个则是意识指向的物。

如:看到和被看到,呈现和被呈现,爱与被爱等。

胡塞尔被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的引导者,他反对“把一个问题化简并呈现在数学符号中,而不是首先去抓住如何理解一个具有复杂维度的问题本身” [2]的过度向自然科学看齐的客观主义心理学。

他主张心理学要解决的是活生生的人的问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属于精神的东西,包括个人的意识及其意义生成的各种方式,以及他的人际关系的现象等。

(一)人的局限与自由人被动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在某一时间点发现自身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而无法行使选择权,比如,父母、性别及身体特征等等,却总将走向死亡的终点。

尽管无法改变命运生来的局限性 ,但并不妨碍我们在诸多局限性下,自由地努力找寻和创造适合自己的生活风格。

(二)个体和世界的构成人的实际体验总是在与一个有意义的对象领域相关的语境里发生。

一面在这个现象(经验)的世界中,不断地生成体验以与我们此时此地所关怀的视域(我们的烦忧)相一致。

教育叙事让教育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叙事让教育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的迅 猛 发 展 ,我们 可 以 利 用 多 媒 体 设 备 将教育 教学 中的片段拍 摄成视 频文 件 , 形 成 视 频叙 事 , 现 教育 研 究 共 享 。 实
创 建 有 意 义 的课 堂
特级教师吴 白光在其博客 发表博 文
提 出 , 想 创 建 小 有 意 义的 课 堂 , 师 必 要 教
信息传播者的位置上 ,努力形成高质量 的师生互动关系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 大水平的挖掘 和发挥。②激 发“ 自我 ” 意
识 。教 师 要 唤 醒 学 生 心 中可 贵 的 “ 自我 ”
差异 。“ 信息 代沟” 的存在一方 面导致 了
教 育 者 和 受 教 育 者 这 两 代 人 之 间在 信 息
平 台 上 ,文 现 了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的载 体 网
学生 自评 与 互评 、 家长 评等 , 评价 真 使
正发挥其应有 的作 用。三是评价形式应
避免重 “ 结果 评价 ” “ 轻 过程评 价” 注 重 ,
评 价 学 生 的 学 习 过 程 , 展 对 学 生 的 即 开
络化发展。②叙 事主体多元化——从教
进一 步努力 的方 向 , 为最后 的结果评 价
提供材料 。
( 编 责 欧 孔群 )
须牢 同确立 以下几种意识 :①平 等互动
@ 、 ,
匠蓟豳Ⅱ团衄
育 者 不 能 在 受 教 育 者 面前 树 立 应 有 的权 威。 而在 信 息 时 代 , 实 现 师 生 沟通 的顺 要
畅、 提高教育 的有效性 , 必须克服基础教 育实践 中存在 的“ 信息代 沟” 比如 提高 ,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使他们对 信息知识技 能的掌握 能够 与受教育者 同

陈众议:回归理性

陈众议:回归理性

陈众议:回归理性文/舒晋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会长陈众议对拉美文学的研究颇为深入,尤其撰写过很多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很多作品的评论。

为了以特殊的方式致敬大师,陈众议也出版了一部融合悬疑、魔幻、荒诞等多种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小说《如是我闻》。

陈众议既是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同时在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领域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此次跨界创作的小说,他蕴积十余载,抨击封建迷信蛊惑人心的积弊,用一种新颖的表达,在营造出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代社会的独特认知和敏锐反应。

舒晋瑜:您愿意如何概括《如是我闻》?魔幻现实主义?神秘的文化现象比较多,您的文学创作受谁的影响比较多?陈众议:我的文学创作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除非有意模仿某个作家或某些流派。

《如是我闻》首先是一部反迷信小说,最初的动因来自一腔愤懑。

十年前我太太受人蛊惑,轻信“大仙”“大师”,最后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

而当时那些人都用难以稽查的网络和手机信息与她联系,他们钻了虚拟空间的空子。

这也是我缘何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呼吁网络和手机实名制的直接原因。

导致各种迷信沉渣泛起固然原因众多,但人们信仰的阙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等都是客观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主观因素。

我太太身体不好,刚四十出头就提前退休了。

像我太太这样的人最易被蛊惑。

小说有魔幻因素,因为生活忽然变得魔幻起来。

就像莫言读了拉美当代小说,尤其是马尔克斯的作品,认为这不就是高密东北乡吗?不过我的小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关键在于如何一层层发掘魔幻如迷信、玄奥背后的真实。

舒晋瑜:小说透露出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忧思:我国从事人文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同仁何止千万,却始终未能阻止邪教和迷信的泛而滥之。

您希望通过写作传达什么?作品完成了,能帮助您、帮助读者获得一些启发吧?陈众议:我特别希望人们回归理性。

文明浩荡,怎么能让这些滋生于数千年前莽荒时期的神神鬼鬼、巫不巫傩不傩的东西再度复活呢?遗憾的是邪教尚未被肃清,不少人包括青少年依然跌入八字算命、风水运势的陷阱,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我想从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巧妙地、润物无声地将它们解剖、打倒。

2024新教材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

2024新教材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

2024新教材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公众对教材插图问题的激烈讨论体现出图像时代对教育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是教科书自身对图像时代的适应与迟滞;另一方面是公众的图像思维对教科书所进行的新审视。

当前,公众对教科书插图问题的关注带有很强的视听时代的特点——大众传媒改变了公众的关注点和思维方式,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并且为公众关注教科书设计和编排这一专业活动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但同时公众对的审查也表现出一种线性的、直觉性的思维方式——大家并不关注插图在图文语境中的作用而主要讨论教科书插图的审美问题等,甚至会过度解读本身的象征意义。

针对公众的批评,更改教科书插图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教育对公众关切的回应不应该仅限于此,因为教科书插图问题所暴露出的更根本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对教材插图使用的不充分、不科学。

因此,需要教育学者从教育专业的视角出发,在一个整体的教育语境中追问图像的教育意义,进而为图像时代学校教育中图像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充分的教育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为关注点,以当下研究中较少涉及的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为研究对象。

首先,在已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理念,对教材插图的功能进行理论上的定位。

其次,结合教材插图功能的理论定位,分析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在生活事件的表达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最后,对教材插图叙事功能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教材修订中选择的相关建议。

一、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一)教材插图的功能: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角的检视在教育学研究中,已有的教材插图研究大多以具体学科教材为研究对象,比较详细而全面地说明了在教学材料设计和使用中所起的作用,侧重强调的教学实践价值,但缺少对的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

心理学研究则对作为教学材料的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理论分类,并且用实验等方法揭示了不同功能类别的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语法与叙事形态探究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语法与叙事形态探究

1092020俄罗斯导演、编剧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Andrey Zvyagintsev)1964年2月6日出生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就读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

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第5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豹奖等多项国际性大奖,是目前俄罗斯影坛首屈一指的电影艺术大师。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艺术继承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艺术手法与拍摄技巧,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采用忠实于电影本性的全新电影语法,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创作,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

他的影片结合了苏联电影的艺术特色,将俄罗斯普通人生活中普遍的精神状态和困境与充满繁复意象和隐喻功能的叙事形态相结合,代表了新一代俄罗斯电影导演的艺术水准。

一、寓言式的电影语言与创作方式1964年,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出生于俄罗斯北部城市新西伯利亚;1984年,兹维亚金采夫作为演员从西伯利亚戏剧学校毕业,随后就读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他在1990年从莫斯科国立戏剧大学表演专业毕业后曾作为演员出演过许多角色,并在21世纪转行为迷你剧情片及电影导演,开始从事影视作品的创作。

迄今为止,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拍摄了五部电影长片和一些电影与电视短片,其故事的构造、叙事策略大多都取自于寓言神话的原型:他的处女座《回归》更像一部历史寓言,其叙事模式暗合了“七天创世”的基督教创世神话的模型;《将爱放逐》与《伊莲娜》则流露出浓烈的“圣母崇拜”和“圣像崇拜”情结,《将爱放逐》中男性因嫉妒一手造成的女性和家庭悲剧则更像是对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致敬;《伊莲娜》在反映了浓厚的俄罗斯特色的同时站在超越国界的角度揭露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带来的潜在危机,并涉及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人性的褒扬与批判。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将人与国家之间艰难维系的关系看作长期以来都是俄罗斯人的生活主题。

人格心理学中叙事思维

人格心理学中叙事思维

人格心理学中叙事思维人格心理学中,叙事思维是指个体以叙事的方式对自己的经历、行为、感受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和理解的能力。

这一概念来自于社会科学研究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发现,它突显了人们如何通过故事化的方式来组织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塑造了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情绪体验。

叙事思维在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将自己的经历和行为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故事,来理解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情感状态。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童年经历编织成一个自我成长的故事,通过回忆和解释过去的事件,来找到自己的使命和意义。

这种叙事性的自我认同有助于个体建立起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从而形成健康的自尊和自信。

叙事思维还涉及到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人们通过观察、推测和倾听来构建他人的故事。

这种故事化的解释有助于人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沟通。

例如,当我们观察到一个人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根据他的背景、动机和情绪来编制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从而解释他的行为。

这种解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他人,以及提高我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

叙事思维不仅仅是对个体经历和他人行为的解释,它还是一个个体对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人们通过将自己的经历和行为编织成一个故事,来赋予其意义和价值。

这种赋予意义的过程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以及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例如,当一个人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他可以通过将这些经历编织成一个“成长的故事”,来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和韧性。

叙事思维的发展受到个体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故事类型、结构和意义的要求和期望不尽相同。

因此,个体的叙事思维会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差异。

例如,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体的故事;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关注集体的故事和集体身份。

总结起来,叙事思维是人格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以叙事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行为和情感状态的能力。

叙事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作用研究

叙事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作用研究

叙事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作用研究摘要:本研究使用叙事取向的技术和工具,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目标确定和内容设计,形成七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活动。

使用生涯适应力量表,通过前后测发现叙事取向的团体辅导对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叙事治疗团体辅导生涯适应力1研究背景1.1叙事治疗的介绍及研究现状叙事疗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社会建构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理论背景,是后现代思潮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治疗理念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心理学治疗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它强调“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的治疗理念。

人们通过叙说所表达的问题故事呈现了生命多元面貌的局部,透过意义诠释,生命故事本生就会产生影响力。

叙事疗法的创始人迈克尔.怀特说“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

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了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

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生活。

”人们通过对生命故事的诠释获得了意义,这个过程里可能会创造出问题故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力量的,不同的是,有的人讲述了一个丰满的故事,有的人讲述一个单薄的故事,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往往正是困于一个单薄的故事,叙事治疗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与来访者一起发现生命故事的不同面向。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在家庭治疗、生涯辅导、社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后现代的世界观、理论模型和实践方法。

叙事疗法通过“问题外化”、解构、改写和丰富新故事、见证仪式等理念和技术,帮助个体找出并见证生命中被遗漏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故事以及原有问题故事中隐藏的积极意义,并以此为契机将人和问题区分开来,重新构建生活的意义和唤起当事人内在的生命力量。

当前关于叙事疗法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其治疗技术、治疗方法、疗效机制等方面,而对其如何更好贯彻到教育工作中则研究较少。

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德育建设新教师教学最新变化的材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毕竟是间接经验,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还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出真知,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成才。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是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4.言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

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

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

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时代的特点,并辅之于生动活泼的形式,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1]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4.[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40-44.作者简介:陈爱珍女1972年12月汉族山西忻州市保德县东关镇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叙事研究的书

叙事研究的书

叙事研究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叙事研究的书籍推荐:
1. 《叙事研究》- 文顾明、李洪泉、周明杰:该书系统介绍了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实践应用,包括叙事的定义、类型、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2. 《叙事研究导论》- 格里格(Gergen, K.):本书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探讨了叙事的本质、建构与功能,并介绍了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3. 《叙事心理学导论》- 舒尔茨(Schultz, D.):该书介绍了
叙事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讨论了叙事对个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4. 《叙事传媒学》- 图恩斯(Tuinstra, J.):该书分析了叙事
在媒体中的运用和效果,探讨了媒体叙事的策略、结构和意义,适合对媒体叙事感兴趣的读者。

5. 《叙事伦理学》- 马克思(Marx, G.):本书从伦理学的角度,讨论了叙事与道德、责任、人性等的关系,探讨了叙事在伦理决策、政治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作用。

6. 《叙事研究:理论与应用》- 威勒(Willer, G.):该书结合
叙事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探讨了叙事研究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

以上推荐的书籍涵盖了叙事研究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进行阅读和研究。

叙事疗法研究进展

叙事疗法研究进展

叙事疗法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深入发展,叙事疗法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个体故事叙述的心理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叙事疗法强调个体的生活故事是理解和改变他们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关键,通过重新叙述和解读个体的生活故事,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认知的重构和生活态度的转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综述叙事疗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理论背景、实践应用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叙事疗法研究进展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还可以更好地评估其在不同人群、不同问题领域的应用效果,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叙事疗法的基本理论叙事疗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主要源自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故事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个体通过叙述自己的故事来理解和改变自己的生活经验。

故事建构现实:叙事疗法认为,个体的生活是由一系列故事构成的,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体的经验,也塑造了他们对现实的看法。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共同建构和解读故事,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对现实的看法。

外化问题:叙事疗法强调将问题从个体身上外化,将问题视为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存在。

这样做有助于减轻个体的负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多元视角:叙事疗法鼓励患者从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问题,挑战传统的、单一的、病理化的视角。

通过探索不同的故事线,患者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力量,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对话与合作:叙事疗法认为,治疗师和患者之间是一种对话和合作的关系。

治疗师通过倾听、提问和反馈等技巧,引导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共同建构新的、更积极的故事。

这种对话和合作的过程有助于建立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患者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叙事疗法的基本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观经验、故事的建构性、问题的外化、多元视角以及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回归生活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姓名:马一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郭永玉20040501摘要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和生括故事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科学中,在各种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领域都有了一席之地。

有人称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为“叙事革命”,还有人将其看作是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范式衰落的标志。

本研究试图系统地总结叙事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1986年,TheodoreR.Sarbin在《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叙事本性》一书中提出:叙事是心理学的“根比喻”,他认为人们通过创造故事、讲故事来为世界赋予意义,叙事心理学应该取代实证主义范式。

传统心理学的目标是寻找普遍规律以达到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的目的,叙事心理学的目标是在历史、文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达到对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叙事的研究法更加类似于历史学,而传统心理学更像是化学或物理学。

人们天生就是故事的述说者,故事为一个人的自我提供一致性与连续性,同时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故事形成并建构了一个人的自我与人格。

在对阅读、解释和分析叙事资料时有两个重要的、彼此独立的维度:总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由此产生四种研究方式:整体一内容,整体一形式,部分一内容,部分一形式。

叙事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将叙事思维引入心理学,用生活故事架起了一座连接特质与自我的桥梁,故事意味着自我的统一与整合:被重新建构的过去。

知觉到的现在,以及所期待的未来。

叙事心理学被认为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

叙事提供了一种方式,使我们能够让研究在自然变化的情境下进行。

叙事研究的另一个优点是,在叙事研究中被试不是被“测试”的对象,而是被“倾听”的对象,他们得到更多的尊重。

叙事研究不仅对研究者有利,对参与研究者也有利。

当然,叙事研究也有很多局限,尤其是研究效度方面。

无论如何,叙事研究可以为量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补充。

关键词:叙事心理学,自我,叙事研究法iAbstractSincethemid一1980s,theconceptsofnarrativeandlifestoryhavebecomeincreasinglyvisibleinthesocialscience.Graduallytheyhaveearnedaplaceinthe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ofvariousdisciplines.Somehavetermedthishistoricalevolution“thenarrativerevolution.”whileothershaveviewedit船amanifestationofthedemiseofthepositivisticparadigminsocialscience.Thisstudyisanefforttogeneralizethemaintheoriesandmethodsofnarrativepsychology.TheodoreR.Sarbinclaimedthatthenarrativeisarootmetaphorofpsychologyin<NarrativePsychology:Thenarrativenatureofhumanconduct>in1986.Hesuggestedthathumanbeingscreatedandtoldstoriestomakesenseoftheirworld,andnarrativepsychologyisaviablealternativetothepositivistparadigm.Thegoaloftraditionalpsychologyistheformulationofgenerallawsofbehaviorforthepurposeofpredictionandcontr01.Thegoalofnarrativepsychologyisunderstanding.Thenarrativeapproachismorelikehistory,andthemodelsfortraditionalpsychologyarclikechemistryandphysics.Peoplearestorytellersbynature.Storiesprovidecoherenceandcontinuitytoone’sselfandplayallimportantroleinourcommunicationwithothers.Storiesshapeandconstructthenarrator’Sselfandpersonality.Therearetwomainindependentdimensions:holisticversuscmegoficalandcontentverSuSform,whichresultinginfourmodesofnarrativeI譬searchasfollows:holistic-content,holistic-form,categorical-content,categorical-form.Narrativepsychologyintroducestheconceptofnarrativethinkingtoandself.Thepsychologyresearch.Thelifestorybuildsabridgebetweenthetraitnotionofstoryimpliestheunityandintegrationoftheself-theconstructedpast,foundperceivedpresent,andanticipatedfuture.Narrativeapproachhasbeenandreal—worldbehavior.particularlyusefulinthestudyofeverydayunderstandingsii⑨硕士学位论文llASTER’SnfESISNarrativeprovidesawayofstudyingwithitsnatureandever-changingcontext.Andanotheradvantageofnarrativeresearchismatthesubjectsarenotbeing“tested”.theyalebeinglistenedto.Sotheyearnedthemorerespect.Narrativeresearchnotonlyhasbenefitfortheresearcher,butfortheparticipant.Butthenarrativeresearchalsohaslimitation,especiallythevalidity.Anyway,narrativeanimportantadditiontoquantitativemethods.approachmayprovideKeywords:narrativepsychology,self,narrativeresearch⑨硕士学位论文I《ASTER’STHESIS1前言1.1心理学的两种文化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够成为一门科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们一直以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为楷模,奉行客观实证的原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以自然科学马首是瞻。

一百多年以来,自然科学研究法则的贯彻与应用的确促进了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不过,为了让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的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心理学家们所付出的努力与诚意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至今日,距离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今天,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自然科学界的普遍承认。

不仅如此,在心理学内部,打着各种旗号的学派各自为阵,甚至互相批评。

无怪乎现在人们谈得最多的已经不是“心理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心理学自身的整合与发展问题了。

同时,纯科学的价值中立观使得心理学研究成果严重脱离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成为数字的堆积,“实验心理学不能解释什么是人的本质,而且它呈现的进展越大.事实上它就越远离心理学所应该具有的目标。

……它破坏了任何企图洞察人类行为的可能性”(刘金平,2003)。

美国著名心理测量专家保罗・凯林(1992)在《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中指出:“学院心理学(即科学主义心理学)不涉及那些非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人类最重要或最令人感兴趣的东西,这是导致学院心理学在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价值方面失败的原因。

学院心理学只不过是结果的收集,它不配称作知识,因为它既没有趣味,也没有价值,除了给其他的心理学论证作进一步的研究之外,它没有什么用途。

”在西方,心理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别的学科所蚕食。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JanelSpence(1987)曾担忧地说:“在我可怕的噩梦中,我梦到心理学的组织被大批解散,人类实验心理学家逃到正在兴起的认知科学学科中去,生理心理学家愉快地到生物学和神经学系报道,只有人格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某些发展心理学家无处可去。

”由于心理学发展至今这种尴尬的现状,一百多年来统治心理学的客观、理性至上的原则已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科学心理学到底要走向何方?事实上,心理学中对科学主义的质疑早已有之。

伴随着科学心理学前进的脚步,反对的声音从未间断过:最早有步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学派,再有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以及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的超个人心理学。

这些学派都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反对科学主义对心理学的统治,这就是心理学的两种文化之争。

心理学的发展也就是二者相互斗争的过程。

应该说,一门学科有很多分支并不是坏事,物理学也有很多分支,但从未有人担心物理学会因此而分裂,这是因为所有的物理学分支学科都有共同的方法论基础,那就是严格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原则。

丽心理学则不然,分属于两种文化的心理学学派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应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执己见,甚而互相攻击,这是心理学至今仍然处于非整合状态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尽管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科学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但事实上,科学主义心理学一直被称为主流心理学,人文主义从未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人文主义心理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科学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这是因为,在现代主义理性至上的科学精神中,只有客观的、经验的、科学的知识才能成为理性的基础,不能通过实验观察与证实的东西都是毫无价值的,而心理学一直梦寐以求的便是登上自然科学的大雅之堂。

在对其学科性质做出如此界定的前提之下,心理学很自然地在方法上摒弃了哲学母体思辨、形而上学的思想,采用自然科学崇尚的观察、测量、控制、实验等方法,试图达到自然科学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及应用等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