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研究剩余油方法6.25
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
第6卷第1期 2019年2月非常规油气U N C O N V E N T O N A L O IL0G A SV ol.6No. 1Feb. 2019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李石权,范莉红,邓彩云,任瑞峰,魏祥华,卢旭宁"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河南濮阳457001)摘要: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及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本文以文中油田“老三块”为例,采用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核算了剩余油储量,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以砂体储能系数、地层系数以及流动带指数等为指标,将油藏划分为一、二、三类。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老三块”油藏剩余油潜力较大,呈现出“普遍存在,局部富集”的基本特征,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差异大。
利用该方法对文中油田“老三块”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高含水;二次解释;剩余油;深度水驱;采收率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Precise Drill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Oil in the Later Stageof Development of Extra-high Water-cut ReservoirLi Shiquan, FanLihong, DengCaiyun, Ren Ruifeng, Wei Xianghua, Lu Xuning(Zhongyuan O ilfield. Com pany N o. 1 Production P la n t, Sinopec, P u yan g, H enan,457001, China)Abstract:Three block reservoirs of W enzhong oilfield get into the ultra-high w ater cut developm ent stage, oil reserves and d 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ecame very com plex, and the ability of stable production was difficulty.T hen the remaining oil r eserv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 ethod of w 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oi--water relative perm eability curve, through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secondary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production dynamic data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m aining oil. T 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 aining oil potential of old three blocks reservoir was larger, dem onstrated the ^U niversal existence and local enrichment+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 aining oil was differen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 ethod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according the classified reservoir, and has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economic benefits.Key words:ultra-high w ater;secondary logging interpretation;remaining o il;advanced w ater flooding;recovery文中油田“老三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 文留构造中部,包括油藏特征相近、构造上相对独 立的文10、文15以及文25东3个区块,属中渗复 杂断块油藏[1],石油地质储量为2 083 X104t,标定采收率 48. 18],可采储量 1 003. 59 X104t。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强注强采,各大油田已近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油藏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怎么样提高采收率成了首要任务。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1. 实施事故井的大修恢复,完善二三类注采井网;2.建立高效的注水开发方式;3.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关键词:高含水;采收率;周期注水;二氧化碳驱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强注强采,各大油田已近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动用状况差异较大,主力小层厚度大,物性好,渗透率相对较高,是主要的吸水层和产出层,而物性较差的层启动压力高,吸水量少甚至不吸水,导致Ⅰ类主力油层已严重水淹,而Ⅱ、Ⅲ类差油层又驱动不充分。
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零散、层内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油藏的整体完善和措施挖潜。
对潜力油层的重新认识与利用,不仅能有效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同时也为高含水油藏寻找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1]。
1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 事故井多,局部井网不完善油藏经过长期高压注水,频繁的井下作业,使油水井套管严重损坏。
尤其是对开采时间长的油田,油水井套管寿命逐渐接近报废期。
油田开发向高含水后期发展,套管损坏更为加剧[3]。
由于大量的事故井损坏后未及时修复,造成水井无法正常注水,局部井网不完善,二三类储层失去控制,而无法水驱动用,油井高含水低能。
1.2 层间矛盾突出,二三类层驱动用不充分油藏高含水开发过程中,由于主力小层厚度大,物性好,渗透率相对较高,表现为单层突进,对应油井表现为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加剧了层间矛盾,其它小层吸水少或不吸水。
由于层间吸水差异大,导致对应油井含水高,二三类油层动用相对较差。
2 治理思路在油田开发高含水后期,由于在注水开发中、高渗透砂岩油田为主体,主力油层已大面积遭水淹,而二、三类油层动用相对较差。
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后期,二三类层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分布连片性差的状况,通过事故井大修恢复,水井降低无效注水,建立高效注水开发方式,应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等,充分启动差层,强化分类储层动用,从而达到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摘要:截止2007年年底,喇嘛甸地区的油田开始到达特高含水期。
自此之后,油井数目不断减少,油井产量也逐年降低。
其中,产量在两吨以下的低效能油井将近四百口,这种情况极大限制了油田后期的开发利用。
油田的产油目标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然难以获得。
本文从油层状况和储层内部分布研究等方面分析,了解油层剩余油的动用状况,采取措施,利用压裂、补孔等技术措施挖掘剩余油,提高低产油井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剩余油含水期情况措施喇嘛甸地区诸油井自从到达特高含水期之后,各种油层的性质随其空间位置变化极大。
分析其主要变动原因是三大矛盾,由于无效循环,致使剩余油位置不集中,注采不平衡油井的剩余油和厚油层种类较少的韵律上部储量较多。
储油层结构理论和油层详细情况将作为研究的依据,获知油层剩余油的空间特性,利用压裂、补孔等手段挖掘低产井油层剩余油,深化储层利用,建立起喇嘛甸油田特有的低产井开发利用方案。
通过各种配套手段实现油井增产。
一、油层动用详情和未来发展方向1.厚油层剩余油原因以非均质为主喇嘛甸地区的萨2组油层是二类油层,主要形成因素是河流沉积,由于砂质沉淀,导致厚度较高,实施注水措施以后,油层的动用情况十分可观,水淹部分较多。
自二〇〇四年以后,两口新钻井和取心井水淹情况统计显示:萨葡油层业已实现全部水淹(洗)。
水淹部分以高中档为主,厚度比例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最高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从水洗情况来看,高中档水洗占主要部分,厚度比例位于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之间,水洗油层在驱油率方面的平均值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六。
厚油层内部砂体分布情况较为特殊,纵向互相交叉叠压,主要有正韵律和复合韵律砂体两种。
油层内空间分布情况较复杂,厚油层内部动用率均较低。
主要体现在单一韵律段,下部开采较为可观,上部开采情况不是很好。
所以,从上面情况看来,单一韵律段中,上部分剩余储油仍然丰富,可以当作深层挖潜的主要对象;单一韵律段下部,由于剩余油量相对较少,可以当作控制注采无效循环的主要对象。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Ⅷ
I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赵 利 萍
( 现河采油厂公共事业 中心党校 )
【 摘 要】 经过长期 注水 开采 ,油 田 进 入高含水期 ,油层 内油 、气 、水交错 渗流 ,剩余 油的挖潜难度加 大。高含水剩余油分 布研究 主要从剩余 油分布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特征 、剩余油分 布控制 因素三方面进行 。总结 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 潜技术 状况和最新进展 ,提出周期 注水 、降压开 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 键词】 油 田 开发后期 剩余油 控制因素 挖潜措施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 1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0 8 — 2 5 7 - 0 1
前
言
陆相沉 积油田近 9 0 % 采 用注水 开采 方式 ,其基本规律是注水 开发 早、中期含水上升快 ,采 出程度高 。油 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 , 剩 余油分 布越来越 复杂 ,给油 田稳产和调整挖潜 带来 的难度越来越大 。 剩余油 的分 布与沉 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 、流体非均质 、断层 、开发 因 素( 注采关 系、井 网部署 ) 等诸 多因素有 关,高含水期 的剩余油研究 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 油分布的准确位 置及数量 ,还要搞清楚其成 因 以及分布的特点 ,并根据剩余油分 布规律 ,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 ,提 升油 田的开发潜力 。
从油藏实际出发 , 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出不同的挖潜措施 , 挖 掘剩余油 。 以储层及剩余油研究为基础 , 以注水结构调整为重点, 完善剩 余油富集区注采 井 网, 并实施分注、 挤 堵漏剖、 分层增注、 差层单注等手 段挖掘剩余油。 对停井、 事故井逐井分析 , 对有潜力可以利用的关停井及 时修复利用。利用打塞 、 挤堵等手段封堵高吸水层 , 有效改善注 入 剖面 。 2 . 1 改变液流方 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高含水期油水分布复杂 ,油层非 均质严重 ,水淹不均衡 ,含水饱 和度较高 的滞 留区多呈零散状态分 布。通过 改变液 流方 向在油层 中造 成新 的压力场 ,引起油 、水渗流方 向改 变 , 使 注入水进入波及较差地 区 ,从而使动用较差的剩余油相对 富集 区的原 油推 向井底而被采 出, 达到扩大注水面积和波及系数 , 改善注水驱油效果 的目的。( 1 ) 对河 道条带状发育的砂体 ,停注或控注位于水流方 向注水 ,加强河道两侧 方 向注水。 ( 2 ) 对于基础井网长期停注层恢复注水 ,同时停注其周 围 相 应注水 井 , 使液流方向改变 , 扩 大了注入水 波及体积 。 ( 3 ) 通 过关 闭一些注水井 , 转 注另 一些井 ,或将注 、采井换位来改变液流方 向 , 以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 ,增加水 驱油面积 2 . 2 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 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是通 过改变储层空瞎 『 结构和流体性质等手段 达 到最大 限度地开采剩余油 的 目的 , 主要有以下几种 : ( 1 ) 化学调剖 , 提高低含水 的浸入量 ; ( 2 ) 适宜 的三次采油技术 ; ( 3 ) 物理场 驱油 技术 ,包括热场 、声场 、静 电场 、磁 场等 ; ( 4 ) 人工地 震采 油技术 ;
大庆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方法及应用效果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框图
宏观剩余油控制因素
构造起伏 构造 地 质 因 素 断层 沉 积 相 宏观 沉积相 岩性 物性
韵律性 横向连通性、 纵向连通性
剩 余 油 分 布 主 控 因 素
储层
层间 层内 非均质成因 成 平面
岩 作 用
微观 压实 压溶 胶结 交代 重结 晶等
流体 层系组合
沉积结构 沉积构造 孔隙结构 相渗特征 润湿性
一、萨中开发区宏观剩余油总量 二、萨中开发区剩余油描述方法 ▼、地质因素 ▼、开发因素 三、剩余油挖潜方法及效果 四、几点认识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过去的开发矛盾就是 今天剩余油的潜力,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 寻找和挖潜剩余油的过程。
开 发 矛 盾
1、剩余油受地质因素影响 2、剩余油受开发因素影响
萨中开发区新增潜力5662×104t
萨中开发区新增储量构成
新增(×104t) 分类 地质储量 小计 萨零组 1688.7 油水同层 2822.5 5662 外扩 1150.8
剩余油总量:92506+5662=98168×104t
萨中开发区剩余油还有98168×104t。 剩余油在哪?以哪几种形式存在? 怎样描述? 挖潜的方法? 这些是剩余油研究工作需要回答的问题!!
PI1-2
北1-330-检49取芯井剩余油分析 葡I2油层组的空气渗透率最 高,动用程度较高,剩余油 基本上集中在厚油层的顶部 位置及层内变差部位。
0
20
PI2
PI3 PI4 PI5 PI6
0
5
10
空气渗透率(达西)
PI7
954.55 955.40 956.13 956.85 957.59 958.75 959.58 960.38 961.60 962.35 962.93 963.70 964.30 964.90 965.59 966.19 966.80 967.42 968.08 969.73 971.95 973.45 975.58 976.93 978.20 981.36 981.90 982.55 983.18 984.03 985.10 985.75 986.42 987.10 987.71 988.30 989.13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摘要】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
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
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挖潜油气藏高含水期油砂体剩余油油藏具有断层多,构造复杂,含油面积小等特点;沉积类型复杂、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纵向油层埋深差异大,分布井段长;油水关系复杂,以多套油水系统为主;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
受地质、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时间较早。
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和复杂,挖潜难度大。
目前,针对注水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油田、区块、层系或井组进行的剩余油整体分析和整体挖潜。
难以适应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且工作量大。
通过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提高了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节约了开发成本。
1 剩余油精细挖潜技术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存在储量动用不均衡,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更加突出、措施效果差、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等问题。
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注水油田,研究纵向和横向上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和规律,准确确定剩余油储量和相对富集部位,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挖潜增产、稳油控水及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基础。
为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从油砂体出发,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描述和精细挖潜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油田开采的深入,许多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的阶段,针对这样的油层,密切关注其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可能性对于优化采油方案、提高采油效率至关
重要。
而厚油层是一类开发潜力较大的资源,目前许多油田仍有较多的厚油层储备被
未能有效开采利用,因此,针对高含水后期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数值模拟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拟建立高含水后期厚油层的物性模型,以及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不同场地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并对比不同采油方法的实际效果,以寻求最优的采油方案。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高含水后期厚油层资源特征及发展历程,对厚油层油气藏储量、产能、物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2.建立高含水后期厚油层的物性模型,分析物性参数的分布情况,以及分层信息、含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选取不同地区高含水后期厚油层资源的实际采油数据,以有限元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模拟不同的采油方案,比较实际采油数据与模拟的结果。
4.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采油方案对油层剩余油的影响,定量计算采油方案的挖潜数值。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计能够得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油藏的物性模拟结果和不同采油方案的效果对比,同时预测出不同采油方案的挖潜潜力,并为后续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合理
的参考意见。
最终的成果具有推广意义,对于优化国内油田的开发效益、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促进我国油气勘探与利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埕东油田东区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井数
饱和度均值 %
Ng 3 N ”
N g3 “
从取 心井埕7 检9 一 井资料分析 ( ),单井相为辫状河亚相 ,主 表1 要发 育河 心砂坝和辫状河道微相 。N 2 l g g J 3各层均见 水 ,由于各层  ̄N 注 采 关 系不 同 ,不 同层位 水 淹状 况存 在差 异 ,主 力厚 油层 N 2 、 g
大量的油 田开发 实践证明 , 油田进入特高含 水期 ,地下仍有 可观 的可动剩余油 ,呈 “ 整体高度分散 、 局部相 对富集” 的状 态。笔者 根据 东区开发特 点 , 合应用密闭取心 、动态监测 、数模 技术定量描 综 述 了剩余油 分布规律 ,以指导东 区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
1 密闭取心技术
效厚度 、孔隙度等参数 。综 合地质 、 井和油藏工程分析资料 ,计算 测 的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相对误差为+ . 7 O 0 %,拟合精度较 高。 0 开发历史拟合过程采 用分阶段拟和 ,考虑了开发过程 中岩石和流 体参数的变化 ,采用分阶段 动态模 型 ,采用段间分产 ,按渗透率 、 压 力 、粘度 自动批产的办法进行含水及压力 的拟合 。 本文对生产 时间较长 或产量较大的井作了单井含水率历史拟合 , 趋势一致且误 差较 小的井有8 %以上 ,重点井含 水率拟合均在误差 允 7
线 上 ,2 0 年 5 0 0 5 月2 日碳氧 比测井 N 3 含 油饱和 度1 . g 9 %,埕 1— 井 9 83 组 中埕l— 1 g 8 3 井N 3 层处于非主流线 ,2 0 年6 1 日 0 7 月 9 进行S P J , N  ̄井 N 3 含油饱和度 5 . g 1 %。②注采强度对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据相 关研 5 究 实践 , 入倍数对波及 系数 的影响在 平面 上 ,当注入倍 数较高时 , 注 水驱 前缘可 以越过 井组 范围 , 至越过 井距 一倍以上 ; 纵向上 ,当 甚 在 注入倍数较高时 ,能改善纵向波及程度 ,但是也会造成窜层 、窜槽及 大孔道现象加剧 。根据东区测井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油井累积采液强 度越大 ,井组采出程度越高 ,注入倍 数越高 ,水洗程度就越高 ,剩余 油饱和度就 越低 , 相反剩余油饱和度就越高 。
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3721 油藏概况H26兴隆台油层含油面积9.07km 2,石油地质储量1697×104t,预测水驱采收率41.2%,可采储量699.2×104t。
H26块于1979年5月投入注水开发,至2008年底,区块综合含水已高达90%以上,目前处于“双高”开发阶段。
因此有必要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剩余油存在形式,有利于下步针对性措施的实施。
2 剩余油精细研究2.1 精细油藏描述,深化油藏认识2.1.1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主要进行了微构造再认识。
油藏原构造图等高线间距较大,不能准确反映砂体顶、底界面细微构造变化。
通过微构造再认识,将原构造图等高线间距精确到10米(局部2米),发现一些局部构造幅度虽然只有几米或十几米,但仍能形成良好的剩余油富集区。
2.1.2 沉积微相研究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砂体形态、测井曲线等综合划相标志特征,将本区细分为5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前三角洲泥微相及浊积相。
2.2 剩余油定量分析根据数值模拟法、动态分析法和物质平衡方法计算,目前含油饱和度40.2%。
2.3 剩余油分布状况根据数值模拟结果,H26块兴隆台油层高含水开发期未淹、弱淹剩余油主要有5种分布形式。
2.3.1 平面剩余油分布(1)断层边缘滞留区控油:由于断层的分隔和遮挡作用,在断层附近井网完善程度低,注入水波及不到,水淹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目前断块日产油大于3t的11口井中有8口井位于断层附近,日产油1~3t 的5口井3口位于断层附近,说明断层对水驱剩余油起到了一定的阻隔作用(2)微构造高部位控油:H26断块在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现今构造格局,发育一系列微构造,原油聚集于构造顶部而又无开采井点形成剩余油,其中5~10m正向微构造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3)沉积相带控油:受沉积影响,注水推进速度存在差异,造成注水井沉积侧翼方向剩余油相对富集。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
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
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一、研究进展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
316CPCI 中国石油和化工石油工程技术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倪维蔚(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二作业区地工队 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资源开采量逐渐增大,我们国家的各项能源资源的开采也早就到了临界值。
油田因为连年开采的压力,也早就进入了高含水期的开采阶段。
近几年来其含水率逐渐升高,导致整个开采系统的效率低,能耗大。
而为了能够稳定当下油田的开采效率,我们就需要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油田的剩余油藏进行了解和规划,并且制定下一阶段的开采措施,这样才能够当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之后做到稳定其产量。
而且对于油田开采效果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键词:高含水 剩余油藏 开发目前国内的很多油田都进入了高含水期,这些油田大都呈现块状分布。
而水的比热容又是油的两倍,所以说依靠现在的工艺来说要进行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藏的开采的话是需要做出改变的。
上图就是高含水区域剩余油藏的开发模式图。
首先就是需要研究清楚高含水期油田的分布状况,目前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块储量以及单块储量这两种方式上,也可以采用VIP 软件来对油藏的数值进行模拟计算。
下文以永宁油田某块高含水区域为视角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研究。
1 油田的基本概述永宁油田现有注水井50余口,是1990年才进行开发的,该油田的高含水区域面积大概有二十六平方千米。
该油田注水开发的注入层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长2层和长6层,经过注水之后,该油田范围之内的收益油井足足有173口,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其综合含水率也已经到了百分之67,所以说开采难度也是在逐年增加的。
从地质情况方面来分析,该油田处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所以说地质构造非常简单,储油层主要位于该地区的西部大斜坡上。
经过测量,长两米,而且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渗透性较低。
所以说该油田进行高含水期之后的开采难度也是在逐年增加。
2 该区域剩余油藏的分布规律要在进入高含水期之后稳定对这片油田区域的开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探明其分布规律。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形式与评价方法研究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形式与评价方法研究作者:胡绍川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4期摘要:油田开发的后期阶段会进入高含水油田开发阶段,对其进行剩余油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分析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其分布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其开发的效率,提高油田产量。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综合评价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多样,主要包括地质和开发因素等,其分布方式多样,主要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1]。
我国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高含水阶段的油田开发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剩余油的研究,剩余油的研究离不开相应测井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对剩余油的测井方法和剩余油评价技术展开论述[2]。
1;;;; 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和影响因素1.1; 剩余油的分布形式我国的注水开发油藏,因为储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各油层之间的吸水量差异较大,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进,导致了纵向和平面上水不均匀推进,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最终导致了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既高度分散又相对富集的特点。
构造高部位、断层带附近以及边部无注水点的砂体是富集部位主要存在的地方,同时,剩余油在油藏中存在的方式和状态也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甚多。
以微观驱油模拟实验技术为基础进行剩余油层分布的观点认为剩余油主要是分布在细小孔道、油层死区以及流向垂直孔道中阻塞段等,剩余油层的分布主要受到压力场分布状态影响。
剩余油微观分布状态由凝块状、连片状、条形等,其微观影响因素包含了层理、空隙机构、岩石分布以及润湿性等。
总而言之,我国各油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的不同,以及各油田油藏特点与开发方案的不同,都有具备各自特点的分布方式。
1.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是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为内因,主要包括油藏的非均质性、地质构造以及断层等,开发因素则为外因,主要包括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注采关系,还有井网布井和生产动态等等。
水驱油藏开发中的剩余油测定方法研究
水驱油藏开发中的剩余油测定方法研究水驱油藏开发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提高油田的产能和综合效益。
在水驱过程中,水被注入到地下油藏中,以驱使剩余油井中,进而增加原油的产量。
然而,确定水驱油藏中的剩余油量一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论文将着重研究水驱油藏中剩余油测定的方法,包括现有的方法和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将讨论目前主要的剩余油测定方法,包括表观剩余油测定法、物理模型法和数学模型法。
表观剩余油测定法是通过油井生产数据和实验室实验来确定剩余油量。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对于复杂的油藏来说,准确性可能不高。
物理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油藏物理模型,模拟水驱过程中的流体行为来预测剩余油量。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多种因素,如压力、温度和孔隙结构等,但建模过程复杂且需要大量数据支持。
数学模型法则是利用数学方法来分析水驱油藏的动态行为,由此预测剩余油量。
这种方法需要准确的输入数据和较高的数学建模能力,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剩余油测定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其中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基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实时数据采集的智能方法。
例如,利用传感器监测油井中的压力、温度和流速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控制室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油藏剩余油量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更实时的剩余油量数据,并帮助油田运营者更好地优化水驱油藏的开发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新颖的技术和方法可以被应用于剩余油测定中。
例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来对油藏进行原位成像,以获取剩余油量的空间分布信息。
这种方法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剩余油测定数据。
此外,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大量的油井开发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以提高剩余油量的预测准确性也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综上所述,水驱油藏中剩余油测定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当前主要的方法包括表观剩余油测定法、物理模型法和数学模型法,但存在一定的限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智能方法和新颖技术的角度进行,如传感器技术和实时数据采集、核磁共振成像和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剩余油测定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方法综述
82在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以后,受到以往长期强注强采影响,地下油水分布也会出现较大变化,大片连通剩余油已经不是主要开采挖掘对象,而是对高度分散和局部富集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开采,在这过程中利用油田新井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开采方法科学选择和采收率提高。
基于此,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油田开发主要存在问题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事故井较多,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局部井网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经过长期高压注水以后,频繁的开展井下作业导致油水井套管遭受巨大破坏,并且伴随着油田开发转向高含水剩余油开发,套管破坏情况也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水井无法正常注水,二三类储层也会完全失去控制,对石油开采效率和质量也会产生极大影响;(2)层间矛盾突出,在对高含水期剩余油进行开发时,主力小层表现出物性好、厚度大、渗透率高等特征,单层突进现象十分明显,而对应油井则表现出含水高、采出程度高的特征,无形中也加剧了层与层之间的矛盾,随着层间吸水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应的油井含水也呈升高趋势,不利于二三类油层高效、持续开发。
二、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总体来说,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具有“高度分散、相对富集”特征,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平面分布,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正向微构造、砂岩边部、注水非受效区、断层附近等。
其中正向微构造主要是小的高点、小构造阶地等,在注水开发时受到密度差异影响,油气在正向微构造中进行赋存,并且没有被波及,而砂岩边部则是储层物性比较差,砂体中部孔渗性较好,不利于剩余油赋存,在开发后期高渗透油层已经被水淹没,而剩余油就被赋存在砂体边部低渗透区域。
(2)垂向分布,剩余油垂向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层间剩余油和层内剩余油,前者分布易受到层间非均质性影响,导致小层水淹较早,剩余油就会在物性较差小层内进行富集,后者则是受到沉积韵律影响,尤其是在注水过程中,油层下部会沿着高渗带进行快速突进,在重力作用下剩余油就可以在油层上部进行赋存。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
1、基础资料准备
1.1基础资料收集
1.1.2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 收集与本区块及其相同沉积环境下其他区
块的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包括实验条件、 岩芯物性),将其按照不同渗透率级别归类。
1、基础资料准备
1.1基础资料收集
1.3 油藏开发动态资料 油水井(单井)历年月度数据; 油水井(单井)历次产液、吸水剖面; 分注水井(单井)分层测试资料; 分层系分年度注采井网图; 油水井(单井)历次剩余油监测资料; 油水井(新井)电测解释资料; 油水井(单井)压力测试资料。
前言
含水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濮城沙一下1.2小层注入倍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注入倍数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前言
濮城沙一下1.2小层注入倍数与含水饱和度曲线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5
10
0.243 0.5759 0.5794 0.5833 0.5962 0.6144 0.6414 0.6507 0.6571 0.6622 0.6664 0.6717 0.6765 0.6787 0.7215
K ro
1 0.0764 0.0672 0.0584 0.037 0.0196 0.008 0.0059 0.0048 0.0041 0.0036 0.003 0.0026 0.0024
河口坝微相
0.4Leabharlann 席状砂微相0.30.2
0.1 注入倍数
0
0
1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摘要: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实现油田稳产高效开发,需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挖潜措施展开分析研究,合理部署注水开发井网,确定剩余油挖潜措施,提升油田开发效果。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规律;措施研究1 开发现状永宁油田某区块注水开发面积26km2,现有注水井50口,注入层位为长2、长6层,以长2为主。
其中长2层注水井36口,长6层注水井14口,受益油井173口,综合含水率67%。
2 地质概况研究区构造位置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内部构造简单,为平缓西倾大单斜,局部发育小型低幅鼻状隆起。
长2油层组,储层岩性为长石细砂岩,中等孔隙、低渗透特性。
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具有低孔隙、特低渗透特性。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区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进行研究,实现研究区高效开发。
通过借鉴对研究区剩余油饱和度的模拟计算,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有如下几点:(1)生产井之间泄油半径之外为剩余油富集区:这主要是由于油田开发时间较短,且油藏渗透率较低,流体渗流速度较慢,在井与井之间尤其是投产较晚的生产井之间原始含油饱和度较高地区存在大量剩余油;(2)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井间分流线附近和井网控制差、油井受效差的部位;(3)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在层内高原始含油饱和度未补孔部位,层间有井网控制但未射孔部位,在这些区域原始含油饱和度较高地区则含有大量剩余油,为后期主要挖潜方向;(4)局部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为剩余油富集区。
4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4.1 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构造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本地区地质特征,认为在构造的高部位,由于油水密度差的分异作用,注入水驱替不到构造高部位的剩余油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1]。
4.2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1)层间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对合注合采井影响较大,对注入水层间运动起着决定作用。
断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效开发的做法
断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效开发的做法摘要:针对中原油田文10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井况损坏严重,注采不完善,稳产基础薄弱,采出程度高,主力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各种矛盾,从油藏地质特征、主要开发特点、主要做法阐述了文10块油藏在特高含水后期高效开发的成功经验。
在同类油藏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注采不完善剩余油高含水后期高效开发一、油藏地质特征文10块是由东倾的文东Ⅰ、Ⅱ断层与西倾的文西断层及北倾的文30断层所夹持的地垒式、封闭型断块构造,地层倾向东南,倾角7°~10°,内部由东倾的文10-4断层分割为东西两块,西块较高,油水界面低,沙三中7~9满块含油,沙三中10~11油水界面深度在-2440~-2480m,东块含油高度小,砂组油水界面不一,一般在-2390~-2420m之间,属复杂断块层状油藏。
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为主,胶结物以泥质灰质为主,泥质含量7~10%,灰质含量9~20%。
原始地层压力为26~28MPa,原始压力系数1.2左右,饱和压力11~12MPa,油层温度87~92℃。
地面原油密度0.85~0.87g/cm3;地下原油密度0.74~0.76g/cm3;地层水矿化度31~32×104mg/L,水型为CaCl2型。
二、油藏开发简历1.初步开发阶段(1979.6~1984.12)该阶段以400-500m井距西块S3中9-10、东块S3中6-11两套开发单元投入开发,油水井大段合采合注,层间矛盾突出。
2.细分层系调整稳产阶段(1985.1~1991.12)由原来的东西两块两套开发单元细分为五套开发单元,充分动用地质储量。
1990-1991年在基本无新井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平面、层间的调整,保持了产量的稳中有升。
该阶段平均年产油18.2×104t,年均采油速度为2.5%,阶段含水上升率3.0%。
3.产量下降阶段(1992.1~1996.12)截止1991年底,文10块地质采出程度为25.58%,综合含水79.55%,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再加上1990年后大批注水井井况恶化,注水效果明显变差,更加大了产量递减幅度。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技术研究
2011年10月刊旅游与技术引言经过地质学家多年的研究和开发,我国油田目前基本上进入了开发后期,想要再找到大油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由于大部分油田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其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剩余油富集,采用传统的开采技术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对石油的增产由重要的意义。
剩余油主要指经过某种开采方法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
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死油区内的原油与驱油剂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剩余油的成因(一)储层非均质、沉积微相影响影响储层非均质沉积微相的主要因素包括:古水系、物源方向、古气候和地质活动的变迁。
储层非均质一般表现为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三种。
①层内非均质:各砂层组内小层或单砂体之间在垂向上的差异。
单砂体在垂向上的变化,包括:层内渗透率、孔隙度在垂向上的差异,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和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由于渗透率、孔隙度在垂向上存在差异,所以在水驱过程中,首先在高渗段发生水淹。
沉积韵律影响剩余油分布情况,一般在低渗段易形成夹层顶部遮挡型、上下隔层夹持型剩余油。
②层间非均质:是层间干扰和单层突进的内因。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层间非均质和沉积微相是有差异的,高渗主力层主出主吸,高渗层出现水淹严重,低渗层或非主力层不出力,所以在大段合采井中低渗层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会比较富集。
③平面非均质:由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产生的差异, 它包括:各砂层组小层、单砂体在平面上的非均质性。
沉积微相控制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延伸规律、连通性。
影响注入水在单砂体平面上的运动是与沉积相和压力场分布有关的。
(二)注采系统完善程度影响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决定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在注采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在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在注入水波及的主流线、储层物性好的区域比较低,而在注入水未波及的非主流线、其他区域剩余油的饱和度较高;在纵向上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主力砂体动用程度好,水淹较强,一些低渗非主力砂体水淹程度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研究剩余油方法(试行)中原油田分公司二○○三年六月目 录前言1 基础资料准备1.1基础资料收集1.1.1 油藏描述成果资料1.1.2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1.1.3 油藏开发动态资料1.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1.2.1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1.2.2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2 劈分单井各流动单元注水量2.1 确定有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2.2 确定无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2.3 劈分各流动单元吸水量3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计算网块孔隙体积3.1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3.2 计算流动单元网块孔隙体积4 确定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4.1 计算各流动单元基础网块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和含水率4.2 由各流动单元单方向分水网块计算油井含水率4.3 校正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5 绘制各流动单元水淹图5.1 流动单元含水级别划分5.2 绘制流动单元含水分级图6 油藏开发状况评价6.1 各流动单元总体开发指标计算6.1.1 计算各流动单元采出程度6.1.2 计算各流动单元平均含水6.1.3 计算流动单元采收率6.2 各流动单元分水淹级别开发指标评价6.2.1 计算各流动单元分区采出程度6.2.2 计算各流动单元水淹区剩余可采储量6.3 绘制油藏不同含水级别有效厚度叠加图几点建议前言大量岩心室内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岩石物性和流体特性条件下,油层含水饱和度、水驱油效率的变化取决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即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越大,油层水驱油效率越高、含水饱和度也越高,油层剩余油也就越少。
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就是以这一水驱油规律为依据,分配求取各注采网块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并且综合分析利用大量的剩余油监测和生产动态资料, 从而获得井点含水、油层平均含水、含水饱和度、水驱油效率、采出程度和剩余可采储量的一种矿场适用的剩余油分析研究方法。
1 基础资料准备1.1基础资料收集1.1.1 油藏描述成果资料通过以落实油藏构造和细分流动单元为对象的油藏精细描述,为下步剩余油研究提供以下几项资料:各砂层组顶面构造图;各流动单元(或小层)沉积微相图;各流动单元(或小层)有效厚度等值图;各流动单元(或小层)孔隙度等值图;各流动单元(或小层)渗透率等值图;各流动单元(或小层)储量参数表。
1.1.2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收集与本区块及其相同沉积环境下其他区块的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包括实验条件、岩芯物性),将其按照不同渗透率级别归类。
1.1.3 油藏开发动态资料必备资料:油水井(单井)历年月度数据;油水井(单井)历次产液、吸水剖面;分注水井(单井)分层测试资料;分层系分年度注采井网图;油水井(单井)历次剩余油监测资料(参考);油水井(新井)电测解释和RFT测试资料(参考);油水井(单井)压力测试资料、动液面资料。
1.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1.2.1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根据研究工区内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代表发育的几种沉积微相),选取有代表性的岩芯的室内水驱油实验资料(油水粘度比与油藏条件下相近),建立不同渗透率级别储层的注入倍数与含水率、注入倍数与平均含水饱和度、含水饱和度与油水两相流度和、含水与驱油效率等关系曲线(相同渗透率级别的岩芯资料数据相差较大的需对相渗透率数据平均处理),以便求取油层目前含水、驱油效率、采出程度、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等油藏开发指标和参数。
出口端含水率: ;驱油效率: ;注入倍数与驱油效率关系: ;平均含水饱和度: ;油水两相流度和: ;式中:、——油、水相相对渗透率,无因次;、 ——水驱油实验选用的油、水的粘度,;——驱油效率,小数;——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小数;——束缚水饱和度,小数;A、B、c、d ——常数;1.2.2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1.2.2.1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鉴定根据油水井动态资料,对吸水剖面资料、分层测试资料进行分析、鉴定,去伪存真;当解释吸水厚度大于砂层厚度时,扣除同位素沾污面积,按照吸水层实际同位素吸附量面积大小比例关系重新分配各层的相对吸水百分数。
1.2.2.2 多流动单元组成大厚层的吸水剖面的处理对于多流动单元叠加、电测解释划为单层的大厚层,根据各流动单元在吸水剖面图上同位素吸附量面积大小比例关系分配该厚层的相对吸水百分数。
1.2.2.3 确定储层吸水渗透率级差与注水压力的关系选注采对应好、注水时间较早的笼统注水井,利用其注水后三个月到一年内所测吸水剖面剖面资料、由多井点制作出油藏吸水储层渗透率级差(连通目标储层的渗透率与连通储层的最大渗透率)与注水压力的关系图版,确定不同注水压力下不同注水井储层吸水的渗透率下限。
2 劈分单井各流动单元注水量2.1 确定有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确定有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原则上按照剖面测试时间和措施时间(对应油井的提液、补孔、堵水、关井等措施和水井自身措施)划分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内各流动单元以该时间段内剖面资料为基础确定各自相对吸水百分数;对于水井注水较长时间或事故后无吸水剖面的时期,可采用不同渗透率级别储层吸水强度与注水时间关系确定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
2.2 确定无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无吸水剖面笼统注水井:根据该井不同时期的注水压力对应的储层吸水的渗透率级差,吸水渗透率下限值以上的且与油井连通的流动单元,根据其KH值大小比例关系求取各吸水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的吸水百分数,再通过油水井动态变化分析,校正其结果;无吸水剖面分注井:先根据各分注层段的水嘴、分层段注水量由以下公式计算各分注层段对应井口的注水压力:;式中:——井口注水压力,Mpa;——分层段注水量,m3;——水嘴直径,mm;——计算系数;——水嘴位置的垂直井深,m。
然后在各分注层段内根据注水压力与储层吸水渗透率级差界限挑选出吸水层,在同一分注层段内,由吸水流动单元的KH比例关系劈分分层注水量求取各吸水流动单元吸水量,最后求出各层在全井的吸水百分数。
在注水井注水较长时间、注水井事故后无吸水剖面等情况下,可以根据注水压力与储层吸水渗透率级差图版确定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
2.3 劈分各流动单元吸水量利用水井历年月度数据的单井月注水量,根据上面确定的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逐月计算出各流动单元月分水量(套漏井必须按找漏资料扣除漏失水量),然后将某水井本流动单元的各月分水量逐月累加求出其累积分水量。
3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计算网块孔隙体积3.1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将历年来在某流动单元生产的油水井标注在有效厚度等值图上(备注上生产时间),以开发历史为顺序,以水井为中心,油井连线划分注采网块(按照画水驱控制图的方法画分水网块:以水井为中心,两口油井之间由两个矩形框两边交点连线和油井井点连线以及矩形框其余边组成的区域即为某水井向油井单方向的分水网块)。
通过划分注采网块,可以计算出油藏的水驱控制区、弹性开采区、水驱损失区和未控制区的原始地质储量,评价流动单元的水驱控制状况。
3.2 计算流动单元网块孔隙体积通过量取各流动单元各注采网块的面积()、选取网块的平均有效厚度()、平均孔隙度(),网块孔隙体积。
4 确定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4.1 计算各流动单元基础网块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和含水率根据以上计算出的各流动单元各大网块的孔隙体积()、网块内水井的累积分水量,计算出各大网块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根据以上计算出的各流动单元各网块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由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查出各大网块油井含水率。
4.2 由各流动单元单方向分水网块计算油井含水率各流动单元注水井网块单方向注水量计算公式:;;。
式中: ——某流动单元某水井油井方向某月的有效渗透率,10-3μm2;——某流动单元某水井到对应油井方向的有效厚度,m;——某水井到油井的井距,m;——某流动单元某水井到油井方向的绝对渗透率,10-3μm2;、——某流动单元某注水油井方向t月的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某水井某月的井底流压,MPa;——某水井对应的油井某月井底流压,MPa;——某水井某月的井口注水压力,MPa;——某水井注水层中部的垂直深度,m;——某水井与对应油井某流动单元中部的垂直深度差,m;——某沉积微相区临界含水时的注入倍数,小数;到t时刻,注水井单方向分水网块表观注入倍数,当单方向注水网块累积注水量小于时油井未见水,平均含水饱和度,当其累积注水量大于时,油井见水后,平均含水饱和度根据注入倍数与平均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查出(或用公式计算)。
计算含水率:第一月平均含水饱和度代入公式开始计算,从第二月开始,本月(t+1)时刻该网块有效渗透率由上月末平均含水饱和度下的两相流度和查关系曲线(或公式计算),再将代入上述公式计算本月该网块分水量,当油井见水后用上月校正本月的注入倍数,然后用由网块所处主要沉积微相区的注入倍数与含水率曲线查出(或用公式计算)本月该注水方向含水率和平均含水饱和度,如此逐月循环计算直到计算出目前该油井方向注入倍数、含水率和平均含水饱和度;对于厚度大于4米的储层在计算过程中要进行厚度波及系数校正:,对于层内非均质性强烈的储层进行非均质校正。
对于先采后注或在其他注水井控制区新转注的水井,可按其注水时刻新网块的平均含水饱和度开始计算两相流度和、有效渗透率、分水量和含水率。
由单一注水方向影响下含水率计算多注水方向影响下油井t月含水率:;备注:建议已熟练掌握了第一种方法的技术人员采用这种方法计算油井含水率。
4.3 校正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根据油井生产时间、生产方式、动液面深度、补孔、堵水、水井措施等前后油井的动态变化,并结合沉积微相图、渗透率等值图、剩余油监测资料以及新井电测解释进一步校正计算出的该流动单元各油井点目前含水(需将上述方法计算出的含水率转化成含水)。
水井点含水:有吸水量注水井点含水取1,无吸水量的注水井点,注水时间较长的取0值,注水时间较短且在其他注水井波及区内井点的含水可由等值线圈定,不在其他注水井波及区内的注水井点含水仍取0值。
5 绘制各流动单元水淹图5.1 流动单元含水级别划分根据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挖潜的需要,含水级别分为以下五个级别:特高含水区: >90%;高含水区: 80%<<=90%;中含水区: 60%<<=80%;中低含水区: 40%<<=60%;低(未)含水区: <=40%;5.2 绘制流动单元含水分级图勾绘含水等值线,其原理是以渗流理论为基础,主流线含水等值线按照油水井含水等份内插(或采用该沉积相区等含水面无因次位移关系来确定,油井未水淹时,计算出该沉积相区现注水量下临界含水注入倍数下的孔隙体积,然后在注水波及区按等含水面无因次位移关系画含水等值线,此方法可以确定出未水淹区),由水井逐步向油井画线,同一等值线的向油井的弧度遵循椭圆规则(结合沉积微相的变化,等值线形态应相应变化),两椭圆弧线相交处圆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