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论君子》《论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處: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

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

者利仁。」(《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

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

界。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

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

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

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

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

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

1.不惑:知者能明辨是非,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2.不憂:仁者堅守仁義,行事公正無私,問心無愧,樂天知命又不計較利害得

失,故能無憂。

3.不懼:勇者理直氣壯,仗義行事,故遇任何事都不畏懼。

五.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重點:論實踐仁德的方法

1.實踐仁德的大原則是「克己復禮」。

2.「克己復禮」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以致思想言行回復到合於禮義的標準而不會

放縱胡為。每個人都有私欲,必需加以約制,而禮是約束人行為的規範和標準;

實踐仁德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禮。

3.實踐仁德的具體細節:

✧非禮勿視:不合禮義的事物不去看它。

✧非禮勿聽:不合禮義的言語不去聽它。

✧非禮勿言:不合禮義的意見不去說它。

✧非禮勿動:不合禮義的行為不去做。

六.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

棄也。」(《子路》第十三)

重點:論仁者在修己、待人、處事及持守仁德方面的態度。

1.修己上:平日的起居要恭謹、端正和莊重。

2.處事上:要有謹慎認真的態度。

3.待人上:待人要忠誠無欺。

4.持守仁德的態度:在不重視禮法、道德的環境下仍獨善其身,不遺背仁義。

七.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

公》第十五)

重點:論仁者對仁德的堅持態度。

1.論仁者對仁義的堅持更甚於生命。

2.仁德是人生的最高的價值所在,為得到生命的真正意義,仁者可視死如歸,絕

不因保有生命而損害仁德。

三. 總結:

不用不正當的手毇去求取富貴, 也不用不正當的手段去擺脫貧賤。

「仁者安仁」, 仁者心無雜念, 行事心安理德。

修己「克己復禮」, 克制一己的私慾, 不合禮制的便不看、不聽、不說、和

不做, 以回復到合禮的標準。

仁者「不惑」、「不憂」、「不懼」;亦會不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

「居處恭」, 平日起居要恭謹端莊

論仁待人「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 仁者道德純正, 他的好惡是公正無私的。

「與人忠」, 待人忠誠無欺。

處事處事常抱嚴謹認真態度:「執事敬」。

雖在蠻夷這種不講禮儀的地方, 自己亦不會放棄仁義的原則。

對仁的堅執仁者寧可犧牲生命以成全仁德, 不會為求生而害仁。

不論在倉卒匆忙或顛沛流離的環境中也不會離棄仁德。

「君子」是古代貴族及官吏的通稱,現在表示才德兼備的人。

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論君子在儀表(修己)、待人、交友、改過四方面應具備的態度:

1.儀表:儀表要莊重,否則便欠缺威嚴,所學習的知識亦不能穩固地掌握。

2.待人:誠實不欺,盡心待人。

3.交友:與在仁德修養方面比自己優勝的人交朋友,可藉此幫助改善自己的修養。

4.改過:勇於承擔過失,不怕改過。

二.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論君子在言行上的表現是:君子絕不空談,他們必定先把事情做妥然後才說出來。

三.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論君子與小人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1.君子追求和看重的是義(做事應有的原則)故心境常保舒泰。

2.小人追求和看重的是利,故常感患得患失。

四.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論君子與小人在心境上的差異:

1.君子行事為人以義為原則,而能問心無愧,故心境舒泰、胸襟坦然寬廣。

2.小人只求利益,常感患得患失,心境自然焦慮不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