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

合集下载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πe 为预期通货 膨胀率
4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短期:从预期到需要调整的时 间间隔比较短,使得人们来不及 作出反应。
短期中
л% PC
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 期,预期通货膨胀率可能低
л3
于以后的实际通货膨胀率。
л2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使用英国100年的历史数据得出的经验关系。
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
涨:
л
PC
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 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
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 膨胀率得到降低。
菲利普斯曲线
u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ε(u-u*)
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π=通货膨胀率 ε=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2
3.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推论: 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8
3
4.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
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提出: 企业和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非名义工资。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
他们都会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来调整名义工资。 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 普斯曲线方程)
π-πe = -ε(u-u*) π= πe -ε(u-u*)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向右移动。
财政政策与菲利普斯曲线
财政政策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从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
政府支出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减少政府支出则 相反。
税收政策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增税则相反。
此外,菲利普斯曲线还为经济学家提供了研究经济问题的 工具和方法,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02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济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 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
提出。
输标02入题
该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在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 菲利普斯曲线简介 •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 •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与变化 • 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政策 • 菲利普斯曲线的挑战与争议 • 结论: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与意义
01
菲利普斯曲线简介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指出,在短期 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 率较高,反之亦然。
学术研究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激发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探讨通货膨胀、失业和宏观 经济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
公众理解
菲利普斯曲线帮助公众理解经济现象,使得普通人也能够理解通货膨 胀和失业的经济学原理。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
提供政策权衡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政策制定者 面临着权衡取舍,即在保持低通

uan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

uan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

uan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摘要: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与起源2.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特点3.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与启示4.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学领域的意义正文: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与起源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学模型。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瓦纳首次提出菲利普斯曲线。

该曲线表明,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

换句话说,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低。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特点1.短期性: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描述的是短期经济现象,即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长期内,这种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2.负相关性: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当失业率较低时,企业用工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通货膨胀;而当失业率较高时,企业用工过剩,劳动力成本较低,通货膨胀压力较小。

3.政策启示: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参考。

通过调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政府可以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

三、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与启示在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政府通过观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例如,在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时期,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

反之,在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较小的时期,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降低失业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四、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学领域的意义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模型,它揭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短期关系。

这一模型有助于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制定合理的政策。

同时,菲利普斯曲线也为后续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如实际利率、产出缺口等概念的研究。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一种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具有短期性、负相关性和政策启示等特点。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内,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既定的,通 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但在长期,人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 通货膨胀预期,最终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和实际 的通货膨胀率相等,这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 的替代关系将消失。
预期的通货膨胀如何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通货膨 胀率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e-(u-un)+v
π=通货膨胀率 ε=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e-(uun)+v
从SRAS推导菲利普斯曲线:
总供给曲线:

↑ ↑ ↑
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
三、 为什么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
(a)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2. . . . 但在长期中,预期的 通货膨胀上升,而且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B
C
高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1.扩张性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
A
低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0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物价 水平
106 102
0
短期总供给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B
6
A 高总需求
2 低总需求
7,500 8,000
0
(失业7%) (失业4%)
产量
(b) 菲利普斯曲线
B
4
产量是
8000
A
菲利普斯曲线
7
产量是 失业率(百分比) 7500

菲利普斯曲线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模型,旨在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它是
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了一条
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概念是,当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但通货膨胀率上升;相反,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但通货膨胀率下降。

换句话说,菲利普斯曲线暗示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理解: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需求旺盛,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下降。

失业率的下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工人有更多的议价能力,能够争取更高的工资。

随着工资的上涨,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最终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相反地,当经济衰退时,需求下降,企业规模缩减,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意味
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工人丧失了议价能力,难以争取高薪就业。

此时,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将降低生产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资水平。

因此,通货膨胀率下降。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注定是经济理论上的简化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
它忽略了其他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因素,如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刚性以及政府干预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经济指标和因素来更全面地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总结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的下降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的上升则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尽管存在局限性,但菲利普斯曲线仍然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大致理解宏观经济关系的框架。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1. 引言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曲线关系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H. Phillips)于1958年首次提出。

该曲线显示了经济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在短期内经济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的一种权衡关系。

2. 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2.1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反向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较低。

换言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

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调控失业率来控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

2.2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观点对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曲线的原理,政府可以通过调控失业率来实现对通胀的控制。

当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来降低通胀,反之亦然。

2.3 曲线的局限性菲利普斯曲线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来解释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曲线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期与短期的区别:菲利普斯曲线主要适用于短期内的经济观察,而在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外部冲击: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到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

这些外部因素可能会打破曲线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结构性失业:曲线没有考虑到失业率中的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可能扭曲曲线的关系。

3. 近年来的变化近年来,菲利普斯曲线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变化。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关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际的观察发现,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关系并不明显。

3.1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疏离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失业率出现了下降,但通货膨胀率并未显著上升。

这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规律在这些情况下并不适用。

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

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

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于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关系。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和萨缪尔生于1958年,后来被称
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可以表示为:Inflation Rate = f(U – UL), 其中,Inflation Rate代表通货膨胀率,U代表失业率,UL代表自然
失业率。

这个公式表明,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就越高。

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

在短期内,通货膨
胀与失业之间会呈现出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常说的“菲利普斯之窗。

”因为通货膨胀率短期内会随着失业率的下降而上升,反之亦然。

但是,在长期内,失业率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失
去作用。

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经济政策制定者们可以考虑通过创造
就业机会来遏制通货膨胀,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政策来控
制失业率。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经济
结构、技术革新、政治情况等等。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被视为
唯一的指导方针,而需要在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公式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模型,它能帮助
我们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
诸多其他因素,并且需要在长期和短期内分别思考,才能制定出真正
有效的经济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u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 -ε (u-u*)
π =通货膨胀率
ε =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л
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
π e 为预期通货 膨胀率
4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
短期:从预期到需要调整的时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间间隔比较短,使得人们来不及 作出反应。
短期中 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
л% л3 л2 л1
PC π e =л 3 π e =л 2 πe =л1
u%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
期,预期通货膨胀率可能低 于以后的实际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在线
长期看,预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 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 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长期:人 们来得及 作出反应
发生通货膨胀,企业不会增 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不 会下降。
PC
失业率u 简化的菲利普斯曲线 2
3.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 反之亦然。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临
界点,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 胀的合理组合区域。
在区域内,不采取任何措施。 该区域外,可以根据菲利普
л% л2 л1
LPC
PC2 PC1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
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模型,它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反向关系。

本文将介绍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以及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

他在研究英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这一现象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当经济运行在正常水平时,即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会增加。

因为劳动力市场紧张,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会提高工资,进而导致成本上升,最终推动价格上涨。

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降低工资,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变化,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逐渐减弱。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了“滞涨”现象,即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上升。

这违背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预测,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有效性的质疑。

面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扩展模型和解释。

其中一种是所谓的“期望适应性菲利普斯曲线”,它考虑到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根据这个模型,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

例如,在经济复苏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

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但它仍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

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

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
摘要:
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2.菲利普斯曲线的临界点
3.临界点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4.我国在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上的实践
正文:
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

该曲线表明,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而菲利普斯曲线的临界点,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相等的点,即所谓的“自然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界点以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而不必担心通货膨胀。

而在临界点以上,政府需要谨慎对待货币政策,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我国在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上的实践,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需要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从而稳定就业;另一方面,要防止通货膨胀抬头,对物价和资产价格泡沫进行有效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灵活调
整政策力度和方向,以达到在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上的平衡。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临界点为我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和含义
2.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
3.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4.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议和局限性
5.菲利普斯曲线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和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著名的一种曲线,它反映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该曲线最早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 1958 年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逆向变动关系。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是,当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上升;反之,当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下降。

这意味着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政策分析工具。

通过观察菲利普斯曲线,政府可以了解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从而制定出合适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四、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议和局限性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存在着一些
争议和局限性。

例如,由于石油危机和滞胀等原因,菲利普斯曲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受到了质疑。

此外,菲利普斯曲线还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汇率、利率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

五、菲利普斯曲线的现实意义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工具,有助于政府制定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04 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因素
工资水平的影响
工资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工资水平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价格 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一定时期内,较低的失业率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上升,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
02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率的定义与测量
失业率
指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口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测量方法
通过收集劳动力数据,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计算得出失业 率。
影响因素
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政策等。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量
通货膨胀
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表现为物价普遍上涨。
测量方法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货币工资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负相关 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越高,从而推 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背景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研 究中发现货币工资变动与物价变动之 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菲利普斯 曲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成为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 调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 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验证
实证研究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存在的,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在负相关关系。
但是,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并不成立,因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关系会受到许多其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结构、政策环境等。
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指标来衡 量。

名词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名词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名词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经济学上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经
济关系的一种曲线。

这一经济关系的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1958
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positively correlated)的关系,也就是通货膨胀越来越高,失业率越来越低,反之则相反。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衡量工具。

它可以表明,在短期内经济上
通货膨胀,失业率可能会降低或升高。

但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经济体可以选择降低失业率,从而增加通货膨胀。

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经济体的不断发展,以增加实际收入水平。

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当失业率降低到某一水平时,通货膨胀水平会出现调整,
以抵消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下降的失业率也可能会推动劳动力市场旺盛,从而使劳动力价格上涨,最终引起整个经济体的通货膨胀。

尽管长期内两者之间的联系出现变化,但是菲利普斯曲线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短期内的经济关联信息。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之间的难以忽视的关联,每年都要研究其变化,以便制定
出科学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分析经济政策影响后的结果,这种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财政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菲利普斯曲线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担任政策制定者的教科书。

它可以提供结构性的、宏观的分析,以部署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防止过度的失业或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通过菲利普斯曲线,企业可以分析消费者需求和价格敏感度,从而制定旨在提高市场份额和 利润空间的定价策略。
企业还可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内部生产成本和效率,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成本控制和生 产优化策略。
个人如何使用菲利普斯曲线
通过菲利普斯曲线,个人可以分析不同行业和职位的 就业状况和薪资水平,从而制定旨在提高职业竞争力 和薪资水平的个人发展计划。
菲利普斯曲线的未来发展
未来菲利普斯曲线可能的变化
曲线形态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 及科技进步,菲利普斯曲线可能 呈现更加复杂的形态,包括更多
的不确定性。
曲线斜率的变化
未来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能会发 生变化,即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 关系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稳定。
曲线截距的变化
截距的变化意味着即使在相同的失 业率水平下,通胀率也可能发生变 化,这将对货币政策制定者带来挑 战。
此外,菲利普斯曲线还可以帮助政策 制定者评估经济政策的长期效果,预 测未来经济走势,并制定相应的经济 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策 制定者可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平衡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以 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02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济原理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 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表明在短期内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 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
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通常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则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权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工具,以实现经 济稳定和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背景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研 究中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 负相关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它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威廉·亨利·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的,菲利普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该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理论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关系。

根据菲利普斯的观察,当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紧缺,工人有更多的谈判权,因此工资水平上涨,导致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供应过剩,工人的谈判权下降,工资水平下降,物价也相应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使经济学家开始关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现象。

这一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对经济周期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一个普适的理论,它存在一些局限性。

其中一个局限是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正相关的。

这意味着当经济出现快速增长时,失业率下降,但通货膨胀率上升。

这通常发生在经济处于高产出水平时,需求过剩导致物价上涨。

另一个局限是菲利普斯曲线并没有考虑到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

例如,当发生供给冲击,如原油价格的剧烈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就业,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此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存在局限性,但它仍然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思考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失去适用性。

因此,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供给冲击和长期经济增长等,制定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将旨在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对于一组不服从0, 1上介于0, 1之间的二阶矩来说,如果通过直角坐标系的某个点的二阶矩的变化率等于该点的纵坐标的变化率加上它对应横坐标的变化率,那么这样的二阶矩被称为负二阶矩。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关于二阶矩的另一种说法。

如果二阶矩满足条件p=(q^-)/(p^-),其中p是纵坐标, q是横坐标,则称此二阶矩为菲利普斯曲线(也有文献称为菲利普斯变换)。

如果条件( p=0)是对的,称此二阶矩为0阶矩。

如果P=(q^-)/(p^-)和上面的条件有矛盾,称为非菲利普斯曲线(也叫非0阶矩)。

二阶曲线和二阶曲面相类似,都是一种空间中的函数集合。

二阶曲面通常可以用定义来研究,而二阶曲线只能由类比来给出定义。

如果把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翻转”到另一部分,然后在翻转后的图形上定出两个不同的点,连接这两点,便得到一条直线。

这样的图形就是二阶曲线。

例如:可以把圆“翻转”(将弧的端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成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取一点R和一点S。

沿着直线的方向,作线段AP。

则AP+SA+CO=0,这就是一条二阶曲线。

这时的三个点,就构成一条二阶曲线。

因此,如果你把一条二阶曲线“翻转”到另一条二阶曲线上去,那么原来的二阶曲线就变成了一条新的二阶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始终属于几何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即,给定n阶二次曲线,给定m阶二次曲面,究竟存在多少个函数f:使得任意两个二次曲线之间有唯一的f。

菲利普斯曲线定理:任意n阶二次曲线,总有m阶二次曲面。

其中的m>0,且最大的数就是该曲线的最小的m阶子曲面的最小亏格。

根据传统的定义,上述两个定理也成立,即有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第一,如果一个多项式f有两个不同的零点,那么该多项式必然可以写成两个多项式的乘积,并且两个多项式对应的零点是唯一的;第二,如果一个多项式在同一个点有两个不同的零点,那么该多项式必然可以写成两个多项式的乘积,并且两个多项式对应的零点是唯一的。

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摘要:1.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和起源2.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关系及其意义3.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4.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调控中的应用5.菲利普斯曲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启示正文: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这条曲线描绘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降低。

这一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经济波动。

在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有两个主要作用。

一是通过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我们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通过观察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政策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为未来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在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密切关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双重目标。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时,我国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支出等手段,成功地降低了失业率,保持了通货膨胀率的稳定。

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应继续关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灵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

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货币宽松,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要警惕通货膨胀的风险,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物价稳定。

此外,还要加强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波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 1958 年提出。

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 1958 年提出。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该曲线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源于菲利普斯对英国 1861-1957 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的研究。

他发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取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

如果一个国家面临高通胀和低失业率,那么它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收缩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但这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面临低通胀和高失业率,那么它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上升。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进行权衡,以实现最佳的经济增长和稳定。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对于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当失业率上升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但同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上升。

相反,当通货膨胀上升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但同时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定义1. 引言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经济学中一种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模型。

该模型最初由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在1958年提出,他通过对英国数据的分析发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工具,以平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2. 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描述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模型,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这一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程来表示:π=π0−β(u−u n)其中, - π表示通货膨胀率; - π0表示自然通货膨胀率,即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通货膨胀率; - β表示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表示失业率变动一个百分点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 - u表示实际失业率; - u n表示自然失业率。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当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会下降。

3.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理解。

3.1 供给角度从供给角度看,当经济运行在满就业状态时,劳动力市场紧张,劳动力供给不足。

此时企业为了吸引更多劳动力,会提高工资水平。

而工资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为了保持利润稳定,会将提高的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

这样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相反,当经济运行在不满就业状态时,劳动力市场相对宽松,劳动力供给充足。

此时企业不需要提高工资水平来吸引劳动力,因此成本没有增加的压力,产品价格也就没有上涨的动力。

这样就导致了通货膨胀率下降。

3.2 需求角度从需求角度看,当经济运行在高就业水平时,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

这会刺激需求增加,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会提高产品价格。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菲利普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指一种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于1958年由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 W. Phillips)提出,因而得名。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描述了英国的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菲利普斯通过分析英国的数据发现,在经济周期中,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亦然。

这一观察表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工资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进一步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较低时,工资上涨会增加企业成本,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而当失业率较高时,工资上涨的压力减小,通货膨胀率也会降低。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关系,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整失业率来影响通货膨胀。

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并非长期稳定的现象。

在1970年代,许多国家经历了通货膨胀率高涨但失业率也很高的情况,即出现了所谓的“滞胀”(stagflation)。

这一现象挑战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受到供给冲击和预期理论的影响。

供给冲击指的是供应面临的外部冲击,如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工资、成本等的剧增,这些因素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上升。

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通胀预期来调整自身行为,如果他们预期通胀率将上升,就会提前与雇主谈判涨工资,这将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下降。

鉴于以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菲利普斯曲线虽然仍然被用于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但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条稳定的曲线。

经济学家现在更倾向于将通货膨胀和失业视作由多个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而非简单的单一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05-16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金融学]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logs/20976654.html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

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

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

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

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

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

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

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

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

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

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

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

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始菲利浦斯曲线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

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

即: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

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

二战前和50、60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

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

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

即:只有生产率的增长率才能使这条垂线移动。

这里的长期与短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看预期是否正确,通货膨胀预期是否能全部进入工资合同。

不是,就是短期;是,就是长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

如图: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

这时除非临界点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

如图: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

如下图:图中,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NN,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

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总供给曲线AS与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的关系1.表达式的互推1)P^-Pe^=f(U-U*),设f(U-U*)=-ε(U-U*)2)P^=P-P-1 Pe^=Pe-P-1,——P^-Pe^=P-Pe——P-Pe=-ε(U-U*)3)奥肯定律:1960s美国的阿瑟.奥肯a.定义: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重要联系。

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

b.表达式:(Y-Yf)/Yf=-α(U-U*),α=24)联立求解:P-Pe=-ε(U-U*) Y-Yf=(αYf/ε)*(P-Pe)——Y=Yf+λ(P-Pe)(Y-Yf)/Yf=-α(U-U*)5)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Y=Yf+λ(P-Pe)λ=0,古典ASλ=无穷,固定价格ASλ有限正数,常规AS——总产出是“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的函数——产生了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的区别2.AS与PC的关系1)二者反映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