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是什么意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断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断句
摘要:
1.介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来源和背景
2.详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意义和象征
3.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句,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悠远的历史而闻名。
这句诗描绘了唐代壮丽的景色和繁荣的文化,反映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
首先,“元嘉草草”指的是当时唐代的年号“元嘉”,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而“封狼居胥”则是指唐代名将李靖曾率领大军击败突厥,将其领袖封为狼居胥,显示了唐代的军事强大和国家统一。
最后一个词“赢得仓皇北顾”则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深眷恋和忧虑,寓意着诗人虽然登高望远,但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
这句诗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被誉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体现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不仅是一句经典的诗句,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象征。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是⾟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篇怀古词,上阙⽤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侵者的事迹,暗⽰应像他们⼀样保家卫国。
下阙⽤刘义隆冒进误国暗⽰当今的统治者⼀意孤⾏,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的坚决抗⾦但反冒进政治⽴场,表达了⾃⼰深深的忧愤之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课⽂原⽂ 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弃疾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2.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标】 1、通过⽂本研习,使学⽣理解⽂中⽤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 2、进⾏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能的愤概; 3、通过苏⾟豪放词风的差异⽐较,使学⽣进⼀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复习。
1、预习课⽂,对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指英雄遗风,即英雄⼈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吞万⾥:豪⽓简直能吞没万⾥江⼭,形容⽓概⾮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这⾥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弃疾的有关⽣平资料以及创作这⾸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壁怀古》。
4、指名学⽣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之激烈,⼜有⼒地衬托了英雄⼈物。
永遇乐中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中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中的五个典故: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②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明出师北伐的决心;③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比,不堪回首;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⑤凭谁问,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释——“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
2、寄奴
解释——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南朝宋武帝刘裕故事,刘裕曾两次率晋军北伐(时未称帝),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3、佛狸祠
解释——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解释——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释——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兜鍪(mou):古代作战时的铠甲
吴
不 悠 千 满 何 登南 尽 悠 古 眼 处 京 长 , 兴 风 望 口乡 江 亡 光 神 北子 滚 多 北 州 固 滚 少 固 ? 亭 流 事 楼 有 。 ? 。 怀
即景言事。用孙权、刘裕建功立 业史实,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 开篇远眺大好河山,借景抒情,缅怀 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赤壁一战,孙权以 少敌多,败曹操军队。辛弃疾先以“英雄” 一词颂扬,转而以为,像孙仲谋那样的英 雄人物再无处找寻。暗示南宋统治者昏庸 无能,忧国之心已见。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 社鼓! 凭谁 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 年间轻率地兴兵北伐,想要 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却 只落得个兵败逃跑,仓皇失 措。南归至今,四十三年过 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 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 怎能回想,在敌占区里,后 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 片神鸦的啼叫声和祭社的鼓 噪声!由谁来问:廉颇老了, 饭量还好吗?
C. 宋词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苏辛”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 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 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D. 宋词婉约派的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 格清丽婉媚。
用所在地历史事件来表达思想,是本词一大 特色。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归宋的一节 外,全属用典。有孙权称雄、刘裕挥戈、义隆北 顾、去病封山、佛狸建祠、廉颇饭否。廉颇一事 见于《史记》,其余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内容 关合“京口怀古”这个题目。这和一般诗文用典 很不同。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十万人 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叙(金戈 铁马),或反面点染(仓皇北顾),或亲身经历 (烽火扬州),或借用遗迹(佛狸祠下),境界 全出而色彩各异。也使全词情调回旋跌宕。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
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 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 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草率北伐失败
赏刘
析义
廉
赏
析
用 典
颇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
表达作者北伐抗敌的迫切愿 借古
望,不受重用、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 宋统治者屈辱苟安的讽刺
抒怀、 讽今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 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 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 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 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 狼居前意。”
疑难句理解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 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2岁时, 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 奔驰南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原写君王宴请群臣时和谐而又热 闹的氛围。 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用以说明高山大海等巨大事物 是不断包容、积聚的结果。 表达希望贤才多多益善。
周公 ,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有周公那样的胸襟, 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思哪些古人?忆哪些 古事?抒什么情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的三重含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的三重含义“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前言别人我不知道,老街自己最早接触“封狼居胥”这个词,就是来自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词最喜爱用典,读辛稼轩的作品没有一定学问会觉得艰难无比。
所以大多数人要仔细看注释才能搞明白,作者想说些什么,每个典故的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先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街以为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义,下面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诗友们指正:一、第一层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既然是典故,那么”封狼居胥“自然有出处,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猛将如云。
其中的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人物,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取得奇功。
虽然他只活到了23岁,但是其短短的一生却战功赫赫。
据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山“,以至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封狼居胥”用的就是霍去病的典故。
这是第一层意思。
二、第二层刘裕父子的成败不过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还有南朝刘裕父子的故事。
陶渊明当年“归去来兮”、“种豆南山下”时,恰好是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宋朝的时候,这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第一个政权。
辛词上阕有:”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个有点卖萌的名字“寄奴”,就是宋皇帝刘裕。
刘裕和霍去病一样,少年从军,屡立战功。
对内平息战乱,对外致力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直取长安。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
2年后,刘裕在建康去世。
终年60岁。
辛词中“元嘉草草”讽刺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
元嘉是其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因为“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于是仓促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的三重含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的三重含义展开全文“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前言别人我不知道,老街自己最早接触“封狼居胥”这个词,就是来自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词最喜爱用典,读辛稼轩的作品没有一定学问会觉得艰难无比。
所以大多数人要仔细看注释才能搞明白,作者想说些什么,每个典故的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先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街以为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义,下面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诗友们指正:一、第一层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既然是典故,那么”封狼居胥“自然有出处,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猛将如云。
其中的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人物,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取得奇功。
虽然他只活到了23岁,但是其短短的一生却战功赫赫。
据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山“ ,以至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封狼居胥”用的就是霍去病的典故。
这是第一层意思。
二、第二层刘裕父子的成败不过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还有南朝刘裕父子的故事。
陶渊明当年“归去来兮”、“种豆南山下”时,恰好是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宋朝的时候,这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第一个政权。
辛词上阕有:”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类标签: 爱国诗宋词三百首豪放诗怀古诗咏史诗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意思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的意思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及注释】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翻译及赏析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
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赏析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意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意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出自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原句的意思是: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及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全文如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简要解析:
上阕:作者通过描绘京口北固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其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了对孙权等历史英雄的追忆,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英雄人物的消逝。
下阙:作者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描述了刘义隆草率北伐,导致失败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批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乱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整首词以怀古为主题,通过对历史英雄和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现实的反思。
同时,词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自己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和无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字音辨识舞榭xiè佛狸祠bìlící狼居胥xū元嘉jiā三、通假字1、(廉颇)被.甲上马:通“披”2、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通“屎”四、一词多义顾:1、赢得仓皇北顾:视,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3、顾野有麦场:转头看,看见4、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的副词,难道,反而望: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远看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3、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堪:1、可堪回首:能够2、可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四、词性活用1、尚能饭.否:吃饭n.作v.2、赢得仓皇北.顾:向北n.做状五、古今异义千古风流..人物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今义:①指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②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六、实词1、舞榭.歌台:台上的楼房2、寻常巷陌....:普通都指街道3、一片神鸦社鼓....: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古乐4、英雄无觅.:寻找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流风余韵6、金戈铁马....:兵强马壮7、元嘉草草..:草率、仓促行事8、赢得..仓皇北顾:落得9、可堪.回首:不堪哪堪七、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政治家、军事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八、典故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及注释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是什么意思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指元嘉帝,是刘裕之长子刘义符也就是他继承人的年号(皇帝登基时使用的封号);而封狼居胥,则是指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封狼居胥山而还”的事件元嘉草草仓惶北顾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
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
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
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
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
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
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
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
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
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是什么意思
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
“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指元嘉帝,是刘裕之长子刘义符也就是他继承人的年号(皇帝登基时使用的封号);
而封狼居胥,则是指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封狼居胥山而还”的事件
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
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
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
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
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
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
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
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
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
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
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
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
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
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
总结
借古讽今,说宋朝元嘉北伐,准备不足,却妄想一鼓作气,收复北方,跟汉武帝时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其实非常堪忧
结果,南宋时期,韩侂胄开溪北伐,也是志大才疏,仓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元嘉北伐与开溪北伐都是一样的,典型准备不足,却又好高骛远,结果都是失败了
你哪边还不懂???
封狼居胥
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原文
《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译文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
总结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作者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 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霍去病的出身
霍去病又子子孟
生卒年:公元前117年----140年
家庭条件:官二代(大将军卫青、汉武帝夫人(嫔妃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母亲:长平公主府女奴卫平儿;父亲:平阳县小吏:霍仲儒)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
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
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
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