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观

合集下载

刍议东北传统合院民居中的的绿色建筑技术

刍议东北传统合院民居中的的绿色建筑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 言
四合院的影响和渗透。人类对太阳能利用从远古就已经开始, 东北民居更 是充分利用了太阳提供给人 的免费资源 。传统的东北民居对 于太阳能的
绿色建筑 技术可以分为广义 的绿色建筑技术与狭义的绿 色建筑技术, 本文所说的绿色建筑技术为狭义的绿色建筑, 指的是 自然的、 生态 的特征 。 建筑技术经过人类上千年的演进 ,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采用绿色 的设 计手段 , 保持生态和谐发展 , 节约资源达到可持续 发展是我们所追求 的目
( 一) 自然 气候 条 件 对 东北合 院形 成 的 影 响
时具有 良好的防水性 , 用碱土和碎草间造成的屋顶保温效果更好 , 所以用 碱土制造 的屋顶也成为东北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屋顶样式。
砖瓦材料在东北 民居中也广泛采用 ,用 的也是 当地 的碱 土加 沙子搅 东北地 区冬季较长 ,所以东 E 地 区的传统 民居必须采取保 暖防寒 的 拌均与后 , 用模具烧制冷却制成 。东北民居大多采用青砖 和红砖 , 青砖未 措施 。因此 , 为 了达到防寒效果 , 东北传统 民居都采用较厚 的屋面与墙 面 经人工 降温, 比红砖抗压能力更好 , 吸水率小 , 不易受损粉蚀 , 可 以用 于屋 设计 , 室内层高 比较低 , 而且不会暴露 梁架 , 在室 内做 吊顶。 由于屋 面较 面材料 。东北地 区雪多雨少 , 屋面很少使 用合瓦尔是使用仰瓦 , 很好 的避 低, 为 了防止 室内较暗的缺点 , 会在南 向开大窗进行采光 , 为 了达到保 暖 免了积雪融化对垄沟造成 的损伤 , 减少 了瓦的脱落 。 效果还会采用双层窗 。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传统合院民居的建筑形态分析对东北传统合院暖房的建筑特点平面形式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进行分析总结东北合院暖房为适应东北地区寒冷的温度气候的特征采用的营造方法和传统绿色设计手段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浙江乌镇的设计理念

浙江乌镇的设计理念

浙江乌镇的设计理念浙江乌镇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水乡景区之一。

乌镇的设计理念以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保护与传承古镇风貌的同时,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

以下是乌镇设计理念的主要特点。

首先,乌镇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乌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

设计师们在规划布局和建设面积时,都尽量保留古镇的原始风貌,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古老的巷道、石板街道和古民居依然保存完好,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氛围。

其次,乌镇注重打造生态环境。

乌镇位于江南水乡的心脏地带,被水网环抱,水系丰富。

设计师们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注重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

乌镇的街巷两旁种满了梧桐树和花草,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此外,乌镇的河流水质清澈,没有污染,保持了水乡的原始风貌,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生态体验。

再次,乌镇注重创新和创业。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乌镇拥有很高的创新创业氛围。

乌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基地。

在乌镇,可以看到很多创新科技企业和创意设计机构。

乌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年轻人前来寻找机会和梦想。

最后,乌镇注重旅游的体验和服务。

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乌镇非常注重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景区内的酒店和餐馆,都严格按照高品质的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

游客可以在乌镇体验到传统文化、美味的美食、独特的客栈,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综上所述,乌镇的设计理念以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保护与传承古镇风貌的同时,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

通过保护传统文化、打造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和提供优质服务,乌镇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旅游目的地。

苏州古民居生态价值浅析

苏州古民居生态价值浅析
1 1 5. 6.
[] 汪 3
静, 郭剑 翎 . 色彩 的 语 言 [ . 汉 : 汉 理 工 大 学 出版 M] 武 计语义 学[ . M] 武汉 : 湖北美术 出版社 ,0 1 20. [] 郝 5 辰 . 象艺术影 响下 的城 市户外 家具设计 [ . 抽 D] 南京: 南京林业 大学,0 8 20.
1 建筑形 式
神 旺于脉 ” 平洋莫问龙 , “ 水绕是 真踪 ” 所 以苏州古 民居 以水为龙 ,
1 1 建 筑选址 .
提供 了交往娱乐 的平台及 空间 , 同时 还承担继承传 统文化 等非物 质性 功能的重任 , 对城市街道风貌个性 的塑造 和街 道空间 的丰富
脉, 依河而建 , 民居住宅 皆面街依渠 , 形成 水陆两便 的格 局。
杨叶 红. 城 市 家具” “ ——城 市公 共设施 设计 研 究 [ . D] 成 都: 西南交通大学 ,0 7 20 .
起 着非 常重要 的作用 。本 文从 感性 和理性 的角度 对影 响街道 家
具 表情 的几 大特 征因素进 行了探讨和研究 , 在此 只起到抛砖 引玉 的作用 , 希望通过进 一步 的研究 , 总结归 纳 出街 道家 具总体 表 能 情 的类 型系统 , 从而 营造 与环境 和谐统 一 的、 具有 鲜 明特色 的街 道 家具 表情 , 最终塑造具有独特地域特征 的城市风貌 。
缪晓宾. 市家具情感化设 计研 究[ ] 昆明 : 城 D. 昆明理 工大
学 ,0 8 20 .
谢 列场. 意境 的角度探 索 当代 纪念性 建筑 的表 情 [ . 从 D] 合肥 : i.业 大学,0 9 合) X t- 20 .
耳 东陈 . 具 城 市 的独 特 表 情 [ ] 房 地 产 导 刊 ,0 8 7 : 街 J. 2 0 ( )

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1.布局结构:北京传统民居一般呈四合院的布局形式,由前门、正厅、庭院以及后院组成。

前门通向街道,正厅是主要活动空间,庭院用于通风采光和室内外交流,后院作为私密的居住空间。

2.建筑材料:北京传统民居常使用青石、红砖、灰瓦等材料进行建造。

青石是用于打基础和门前铺地的常见材料,红砖用于墙体和砌筑,灰瓦则常用于屋顶。

3.院墙:传统北京民居的特色之一是高大厚实的院墙。

院墙一般由青石垒砌而成,外面涂以灰泥,可以增加墙体的坚固度和保温性能。

院墙起到了隔离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提供安全和隐私的屏障。

4.木结构:多数北京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建筑。

梁柱、榫卯和斗拱等木构件都是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进行搭建。

木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自然调湿的特点,同时赋予了建筑独特的韵味。

5.建筑风格:北京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为主。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注重尺度和比例的控制,尤其在大厅、过道和天井等重要空间中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

6.屋顶构造:北京传统民居的屋顶多采用坡屋顶和歇山顶。

坡屋顶一般用灰瓦覆盖,可以有效防雨,同时保持排水良好。

歇山顶则是通过折弯、嵌入木龙骨的方式构成的。

7.四合院的院落:院落是传统民居的核心区域。

院落通常布置成方形,由天井和四周建筑组成。

天井是院落中心的开放空间,可以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

室内空间围绕天井分布,形成半开放、多功能的居住环境。

8.空间布局:北京传统民居注重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一般采用进深递次,层层递次的设计方法,将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同功能的房间通过厅堂和过道相互连接,形成多样且灵活的活动区域。

9.装饰和细节:传统北京民居在装饰和细节方面十分讲究。

门窗、壁柱、楼梯等部分常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对木构件的染色、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也能饱含匠心。

10.庭院景观:北京传统民居的庭院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通过小石径、假山、花木和水池等元素来增添丰富的景观效果。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此地,改变了古代徽州人口的构成,开始形成徽州村落。 • 徽州民居正房多朝南偏西26°~27° • 总平面占地一般不大,建筑密集,多为一家一户,较少大
型住宅,平面多是方形,建筑为二层楼,以三合院、四合 院为基本单位。一般正屋较长,侧面厢房开间狭窄,进深 亦浅,廊屋仅是联系的过道,内置楼梯,天井很小。 •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规模宏大, 布局井然有序。
化石” •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名分、维
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 山西祁县民居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
的昭穆之制
二、中国民居与文化
中国民居的环境观
• “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
• “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 “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以 得体合一为基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最高 技法”的环境意向
中国民居建筑
历史
文化
内容
现状
原始社会 夏商周时期 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元明清时期
......
哲理观 宗法观 环境观 思维观 生态观 审美观
......
汉族民居 少数民族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 • 天然穴居或巢居(旧
陕( 西半
石器时代)
省穴
• 穴居、半穴居、地面
西居 安)
建筑、干栏式建筑
四、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2、南方少数民族民居 •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
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 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 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 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 式建筑。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

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

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

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

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

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

”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

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

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

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

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

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

中国古代民居的环境营造

中国古代民居的环境营造
中国古代民居的环境营造
1中国古代民居环境观念的内涵
受传统“堪舆学”(俗称“风水”)的影响,我国古代民居的营建大都按风水师的建议去择址建屋。风水术中对民居住宅地的选择、民居外形环境、以及宅内空间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人营建民居环境的生态意象。托名于人文始祖黄帝所传的《宅经》中“凡修宅次第法”一节有“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林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之语,观点精辟,堪称我国古代对居住环境最早、最权威的注释。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勘察地理、相地择居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环境观,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左右着传统民居的格局形态。古汉语词义与现代汉语有差别,从文中“宅——以舍屋为衣服”可以推断,当时“宅”字的含义,应为居住区域,居住环境。人的肉体是生命的载具,是各脏器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宅经》将居住环境中地形、风水、植被、房舍、入口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人的身体各部与服饰,十分贴切。凡人不可无衣服冠带,但服饰与身体相比,轻重自有分别。服饰可以随意更换,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中国人历来造屋多用土木少用石材,并不刻意追求房舍长久存在,这是因为宅邸在古人心目中如黼黻衮冕一般,可以随主人身份的变化而更换。房舍与门户除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之外,还应满足显示等级、门第、身份之要求。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锡”中,就有朱户、纳陛两种宅邸元素,这正是中国历朝都把宅第纳于舆服的写照。《宅经》认为在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应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宅经》认为:“宅吉则人荣”,“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又说:“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并有“故不可独信命也”的结论。《宅经》认为居住环境的各要素组织在一起,作用既各不相同,又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主次分明,但缺一不

当代中国生态建筑:需从传统民居里找出路

当代中国生态建筑:需从传统民居里找出路

国际 V 地域 高科技 V S S低收入
“ 态 ” “ 持续 发 展 ” 在成 了当今 建 筑 界最 热 门的两 个 生 、可 现 语 汇 。 在 当今 世 界大 力提 倡 生 态 与可 持 续 发展 的时 空背 景 下 , 中 国 的生 态 建 筑 面 对 着西 方高 技 生 态 浪 潮 的 冲 击 ,该 何 去何
种误 解 普遍 存在 。生态 不 等于 高 技 和节 能 。 技 和 节能 只是 一 高 种 生 态策 略 , 非 生态 的全 部 。 在 生态 策略 的技 术 层面 中仍分 并
态, 这些传统 民居形态源于 当地气候环境 , 经千百年来 的孕 成长、 繁衍生息 , 已对各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体现
当代 中国生态 建筑 : 需从传 统 民居 里找 出路
Co tm po a y Ch n s o o ia c ie t r : i i g t a u o a i o l e i e t ne r r i e eEc l g c l Ar h t cu e Fndn W y o t r m Trd t na R sd n s he f i
已经成为现代 生态建筑的主流。他 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细
部 , 高 对 能源 和 资源 的利 用效 率 , 少 不 可再 生 资源 的 耗 费 。 提 减 高技 派建 筑 以其精 细 、 确 、 能化 的 特 点令 现 代人 叹 服 。 是 准 智 但 在高 科技 的巅 峰 下 , 积 着 的是 多 少经 济 上 的 昂贵 代价 和新 兴 沉 科 技 的应 用 ? 是 多少 让人 望 而 生畏 的 投 入 与付 出?

2 一 2

2
蒙古 包

5

传统民居生态设计的影响因素

传统民居生态设计的影响因素

o n l a d we l l i n g t o s u i t o n e ' s me a s u r e s t o l o c l a c o n d i t i o n s ,a c c o — r d i n g t o l o c l a ma t e ia r l s , l o c l a es r o u r c e c o r r e c l t y , r a t i o n l, a s e i e -
地蒸 发 掉 地 下 的 湿 气 , 降低 地 面 温 度 ,调 节 附 近 的
科学地运用本地传统技术建造民居。这种建筑形 式差不 多 均取决于 当地 的地理状况 、气候特征、地域风俗 等,获得
了较 好 的生 态 效 果 。
湿度 、温度 以及气候 。
二 、 因地 制宜
从民居村落 中充分体现 出村落的大小分合 、顺 势随形、因山就水的 自然延展的生长体制 。事实上 , 在平地上的民居 ,大部分都有秩序、构图集 中化 ; 而高差较大的区域会 出现一半悬在 山外的 “ 吊脚
n t i ic f u s e o f l o c l a t r a d i t i o n l a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b u i l d h o u s e s . T h i s k i n d o fa rc it h e c t u r a l or f m lmo a s t a l l d e en p d s o n t h e l o c l a g e o - g r a p h y , c l i ma t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 l o c l a c u s t o ms , g e t i t n g a பைடு நூலகம் o o d e c o l o g i c l a e f e c t s .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 筑与城 规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李建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5) 【摘 要】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应用两种类型实践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此,针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应用分别从思想观念、实现途径、具体成果的层面提出了指导设计的对策。

【关键词】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生态性建筑;建筑设计;多元含义;生态性建筑【中图分类号】 T U2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6864(2009)10-0019-03THE UTI LIZATION OF TRADITIONA L FOL K 2H OUSE ’S ECOLOGICA LEXPERIENCE INTO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LI Jian 2bin(Shanghai Institute of T ecnology ,Shanghai 200235,China ) Abstract the analysis about tw o kinds of practice of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2house ’s eco 2experience into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 ,the author points s ome problems.The article brings for 2ward to s ome design tactics ,which include different layers ,such as the concept ,realization and achievement.K ey w ords :traditional folk 2house ;eco 2experience ;architecture design ;multi 2meaning ;architecture with ecological character[基金项目]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Y J2009-07)1 我国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1.1 应用状况中国传统民居的营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并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文化特征的营造经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破坏的生态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徽派建筑中生态建筑设计观

徽派建筑中生态建筑设计观

徽派建筑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观【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筑流派之一,徽派建筑有着其极为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文化特征。

这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莫过于徽州的众多古民居建筑,它们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建筑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组织规划,亦或是室内装饰,徽派建筑都展示着其独特的生态建筑设计观,融合了当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风俗,有着自身的生态哲学发展套路。

也正因为如此,徽派建筑中的环境意识、建筑工艺以及精巧构思都成为了当地自然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指引着当地生态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徽派建筑;生态思想;设计;形成;启示徽派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构思与工艺的巧妙结合,另一方面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和传承。

它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诉说着自身发展的生态意识和文化内涵。

我国的徽派建筑始于明清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后期的代表性建筑群,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和人文风情。

同时,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辉煌成就,徽州文化无疑成为了区域文化的典范。

无论从美学、建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徽派建筑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都是极其重大的。

其中,其生态建筑的设计观显得尤为突出,这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指向意义。

一、关于徽派建筑的生态学研究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观的体现。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是极其恶劣的,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谐。

这样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批批生态建筑的诞生也正是适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成为了生态思想的建筑典型。

从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徽派建筑呈现出了以下特征:(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徽派建筑中体现出来的“道”,正是这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利用独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工业将这一思想充分地体现出来,达到了弘扬道义的目的。

在这样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别具韵味的徽派建筑风格,是一种朴素生态哲学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生态与美学观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生态与美学观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生态与美学观作者:陈红强彭洪斌曾一芳来源:《艺海》2011年第10期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宅艺术,中国各地的居住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都是先民在自然的相处中总结出来的,是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精神在大地上的烙印,投射了人的印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有特色的传统居住形态,在人们与环境的相处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思想与审美价值,在今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生态观在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所体现的“生态观”,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

古人始终是以一种敬畏与爱戴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生活于其间的大自然,在这里不依靠机械文明而获得良好的居住舒适度。

“合院”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基本单位,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组合体,中国人内向封闭的空间组织形式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的“院子”组织的建筑形式,是人类从自然界向人工环境的过渡,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

在生态上有其重要的功能,在南、北方由于气候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这种“合院”布局和形式必将与之相适应。

南方以天井式中庭最为流行,在天井下部形成了建筑通风的“冷源”,天井上不封盖,这里就成了通风的出风口。

这种通风系统,不论建筑是处在有风还是无风,风大或风小,风从不同面吹来,都能起到通风,获得空气对流的作用,从而给居民带来阴凉的物理效应。

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穴居形式,在干燥少雨,夏热冬冷的地区,这种居住形式基本上满足了人类居住生活的需要,当地人们遵照本地区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与当地环境相协调,潜藏于黄土下的窑洞与大地融为一体,巧妙地把黄土的各项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黄土的掩埋下,可利用黄土的天然特性和良好的蓄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典范,而且,根据调查得知生活在其中的人普遍比较长寿。

这种传统的居住形式取自于自然,融合于自然,而且,造价低廉,方便施工,在它寿命结束时又可以回归大自然,有利于自然再生和良性循环,符合现代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是古代“天人合一”生态观的生动典范。

宏村

宏村

徽派装饰特色摘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不同的景观和建筑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建筑、景观越来越趋向于同化,面临着丧失地域特色的危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设计师们迫切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景观设计的突破点。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

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徽州古民居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采用徽派三雕,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

宏村,现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际联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西南麓,占地28公顷,古村落面积19.11公顷.地理位置:东经117度38分,北纬30度11分.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开始兴建,当时取名为弘村,至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数百年来宏村一直在不断的修缮,直至明朝万历年时才基本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因素形式因素包括造型、色彩、空间、体积、材料、肌理等要素,徽州的历史悠久且文风日盛,建筑及装饰雕刻艺术风格深受文人派的影响,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高宅、深井(即天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以砖雕、木雕、石雕(统称三雕)为装饰特色。

窑洞民居中的生态思想

窑洞民居中的生态思想
出一 座座 建筑 。
环境 气候 。从 生态 设计 的角度 来 看 , 古老 的 窑洞
民居对现代室内生态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2聚落 布局 的文化 .


因地制宜的聚落布局 _ l
聚落 是人 类 文化 的窗 口 , 是一定 地域 文 化 也
的载 体 。我 国是 一个 季风 气候 盛行 的国 家 , 季 夏
境、 尊重 自然规 律 、 自然保 持和谐 统一 的结 果。 与 河 南 省 具 有 代 表 性 的窑 洞 康 百 万 庄 园 , 依 “ 天人 合一 、 师法 自然 ” 的传 统 文 化 观 念 进 行 选
址 , 历代 陆续 营造 , 经 其总体 结 构至 今依 然 完整 。 其布 局 沿袭 了传统 的 四合 院格 式 , 山坡顺 势 巧 随
照 明等 因素 加 以适 当 的控 制 , 营造 出舒 适安 全 的
黄土 高原 是一 种独 特 的地貌 景 观类 型 , 具有
塬 、 、 、 等地 貌形 态 。黄 土高 原上 的窑 洞 就 峁 墚 沟 像是 从 土地 中“ 长” 生 出来 的 , 或星 罗棋 布地 隐避
在 黄土 峁 、 之 下 , 顺着 沟坡 谷地 自然展 开 , 墚 或 最
盛行 偏 南风 , 温暖 湿润 ; 季 盛行偏 北 风 , 冬 寒冷 干 燥 。加 之 处在 北 半球 , 阳光从 南面 照 射而 来 。 因
维普资讯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珏会科学版 2 0 0 74
窑洞 民居 中的生态思想
Th c og c l h gh fc v - w e l e e ol ia ou to a e d t lng i

口 朱丽博

中国传统聚落对生态城市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聚落对生态城市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聚落对生态城市设计的启示摘要: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生态城市设计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得以实践。

本文通过对研究中国传统聚落,分析传统聚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传统聚落空间结构关系以及传统聚落边界与结点、中心、街道要素和建筑要素,挖掘本土生态理念和营造方式,引发对现代中国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传统聚落、生态规划、生态城市设计1问题背景城市生态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

生态城市设计就是转变城市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即富裕、健康、文明。

城市设计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均衡发展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实现三个亚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建成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建筑的大量复制,导致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大量出现,地域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逐渐丢失。

对于在生态城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从传统聚落中获得生态启示。

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处理人地矛盾、和谐持续的生态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生态设计思维。

传统聚落的生态理念在于:首先,融于自然的居住环境。

在传统聚落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念,创造亲近自然的绿色居住环境。

其次,亲和友善的人文精神。

传统聚落以宗族血缘为核心,构建人际和谐的乡土文化精神。

最后,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传统聚落建筑,按照传统法则,构建人、自然、建筑、社会有机融合的整体环境。

对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设计,本文力求在传统聚落的生态研究中,获得对生态城市设计的启示。

2聚落内部要素对现代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启示2.1边界与结点边缘的复合性。

聚落的边界是指聚落存在的界域性。

这种界域性有助于人们加强相互间的认同感和团结性。

同时,也使聚落从其外部环境中划分出人们所能控制的领域,使内部空间更具场所性,给人以安全感。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首先,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

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及屋顶,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流风、自然阳光等。

同时,在屋顶上一般种植着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太阳光和雨水,起到保温、隔音、净化空气等作用。

此外,传统民居的窗户通常较小,可以阻挡外界的风沙和阳光直射,减少室内能量流失。

这些设计都是基于对生态的深入理解,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对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通常会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灌溉系统,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消耗。

同时,古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较为注重环保,采用当地资源,如土木结构、茅草屋顶等,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此外,古代人们还积极利用房屋和园林中的空地种植蔬菜和草药,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问题的解决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规模的扩大,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参考。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构建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其次,传统民居习俗中强调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思想,对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利用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方法,以及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也对当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也经常陷入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困境。

传统民居习俗倡导的简约、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摆脱浪费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是古代人们对于建筑与居住环境进行探索和总结的产物,对于当代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2015-10-07国子监学国子监学与您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视为《易经》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

我们现在常提到中国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地的伦理道德等有机、完善地结合成为一种模式。

传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传统是除了材料和技术工艺外,还要通过时间空间来承载,它是三维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因此对于传统只能是继承和开拓,而不是仿照。

“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神韵与价值的东方大地文化,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

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在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观收稿日期:2008-01-14作者简介:张 萍(1981-),女,助教,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4李春雨(1982-),男,助教,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4张 萍 李春雨摘 要:从生态建筑设计的人)自然的整体性设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省能源、建筑材料的生态选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观,以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认识,促进生态设计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筑,传统民居,生态设计中图分类号:T U 241.5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Paolo #Soler i)主张城镇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持城市与建筑的自身特征,把生态学(Ecolog y)和建筑学(A 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 ,即生态建筑学。

因此,生态建筑设计即用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中时,组成建筑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并使能源在建筑和环境中高效有序地循环转换。

生态建筑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近40年来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建筑创作的一个潮流。

其实,生态建筑的理念可以说从最原始的建筑开始就有所体现,无论是原始的简单庇护所,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有所交流,同样,中国传统民居也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朴素的生态设计观。

1 人)自然的整体性设计不能将生态建筑看作一个简单的建筑单体去做设计,而应当在满足业主要求、建筑本身的目的性的前提下,将其所在的区域纳入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自觉促进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将各种因素统一考虑,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建立不破坏区域环境、技术运用适当、人性化的居住社区和城市环境。

这就要求对建筑场地进行充分考虑,包括建筑物的朝向、定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对植被的考虑等。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受到风水观念的驱使,对建筑的选址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以城址、住宅为例,最佳选址要求/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0/金带环抱0等,对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方面综合考虑。

这种选址方法经过分析是符合生态建筑要求的。

村舍前面有场地,宜用于农事;村舍后有树林、竹园,环境得以调节。

有水的地方,建筑临水而建,水能供人饮用、洗涤以及水巷交通;有山的地方,建筑建在山坡上,结合地势,建筑多南面,达到最佳的环境条件。

建筑采用构成组合的形式:建筑以/间0为单位,一间、三间、五间一幢,间的前面有院,如此可以说是一个单元,以此进行拼接组合,成一/进0。

有的住宅,有四进、五进,形成一条中轴线。

一进有相对的独立性,院内可以植树种花,乃至挖池叠山,起到净化室外空气、调节温度的作用。

2 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代生态建筑讲求高效无污染原则,首要含义是指降低建筑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利用阳光、风能、雨水、地热等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实现自然的采光、通风、降湿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中国传统民居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太阳能、风能利用。

南方湿润多雨,气候温和,日照较长,因此建筑往往高耸,有良好的通风,也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并且南北向比较短,院落空间小,建筑的阴影刚好投射到院落中,形成阴凉的小天井,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很凉爽。

北方建筑则刚好相反,北方寒冷干燥、日照较少,无论是庙宇、宫殿还是官邸、民宅大都南北向布置,北面、东面和西面三面围以厚墙以加强保温,南立面则开门窗,南北向偏短,以增强对光和热的吸收。

民居一般有较深的檐廊,既是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又是室内外的过渡区域,可以组织良好的通风,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见图1)。

3 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生态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方民居多设火墙、火炕,墙内设回环盘绕的烟道,炊烟的烟道通过火炕,然后通过空心火墙流至排烟口,把饮食余热作为采暖热源二次利用且利用得很充分。

这一/绿色0思想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正是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典范。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0(见图2),用木桩或竹子将建筑与地面脱离,高高架起,用楼梯上下,屋顶挑檐深远,造成的大片阴影使下部空间荫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竹、木楼板,使底部较为阴凉的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同时也避免了雨水的淹没和虫蛇的侵扰,适用于南方的多雨、潮湿地区。

攀西和滇西北传统民居中采取了一系列适应高日照干旱气候的地域技术,外墙实多虚少,设置水院、绿荫院、复合建筑空间、空气间层的保温隔热构造、遮阳灰空间等。

4 建筑材料的生态选择当代生态建筑要求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尽可能使用无污染、易降解、可再生的环境材料,避免选择的建筑材料含有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物质,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并尽量实现建筑材料利用的高效性。

浅谈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收稿日期:2008-01-14作者简介:吴谦林(1969-),男,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盐城 224001吴谦林摘 要:指出了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城市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并对城市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保证我国的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T U 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 促进城市规划师的职能分工城市规划向具有更广泛调控功能的公共政策转变也给城市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师需要进行更广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便在城市管理部门、规划研究机构、社区基层单位等岗位上从事研究、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其广泛调控职能的发挥,需要规划师在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局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规划师可称为管理型规划师,除此之外还应有研究型规划师)))就职于规划咨询机构和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既为城市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为政府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操作型规划师)))就职于城市规划设计机构的规划设计人员;代言型规划师)))与社区联系紧密,作为社区组织者及利益代言人,或作为公司、集团利益代言人,以保障城市规划中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

完善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资助专项研究以培育咨询师队伍、推动城市规划中社区参与的发展,为规划师的社区代言服务培育市场等,都是推动城市规划师职能分工的有效途径。

2 城市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策略维持一定的城市规模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更应重视城市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求大,也不能有太多顾忌而束缚发展的脚步。

应根据自然情况,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

上海、大连等城市的发展有目共睹。

上海在改革开放后确定了成为/国际性大都市0的策略,注重新城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开发浦东,进行新区的集中规划和建设,以推进其城市化。

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基础,进一步扩大了城市规模,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

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而大连则深谙海滨城市的优势,发展前期确立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0的城市发展路线,走出了一条环保旅游的特色路线,成为北方一颗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房屋为主,是良好的生态建材。

1)木结构对于瞬间冲击和周期性疲劳破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即使有地震发生,木构架建筑仍然可以保持结构的稳定和完整;2)在节能方面,木构架建筑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3)旧屋材料如梁、枋、椽等拆下来后可重复利用。

云南、贵州一带极其适宜林木生长,建筑材料选择上以木材、竹子为主,形成独具特色的干栏建筑。

北方窑洞这一传统民居形式(见图3),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在黄土高原上的冲沟、坡地上挖凿而成,利用黄土所特有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既不占用耕地,又可防止水土流失,且经久耐用,一口好的窑洞可供几代人居住,是传统节能、节地建筑的典范。

窑顶的种植不仅具有保温、隔热、蓄能和调节小气候等功能,还充分利用窑顶增加了种植面积。

参考文献:[1] 陈 哲.当代生态建筑特性评析[J].新建筑,2002(4):29-30.[2] 宋海林.关于生态建筑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建筑学报,1999(3):60-61.[3] 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88-89.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of C 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cesZHANG Ping LI C hun -yuAbstract:T he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 ical design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ces from many aspects,mainly including t he integrat -ed design for the peo ple and nature on ecolog ical architectural design,ut ilizatio n o f recy cle energy resour ce,energy resour ce .s saving,eco logical election for the architectural materials,and so on.Hoping to acceler ate the people to furt her realize the Chinese tr aditional residences,and ef -fectively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 gical design in resident buildings.Key words:ecological buildings,traditional residences,ecological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