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评分标准及标杆作文PDF(7)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技术运用、问题解决科学精神:批评质疑、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这是我的家,我的天空。”这是著名草原歌唱家腾格尔的《天堂》。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头顶的白云斜斜游动,一望无际的绿海随风吹拂。闭上眼睛,我似乎听到悠扬的马头琴穿过牛羊低声吟唱。身处中国大西北的草原,自古以来,草原便是游牧民族的家。草原人民淳朴奔放,他们不曾与邻国大动干戈,奉行中庸之道,山不过来,我便过去。草原人的音乐旋律简单自然,多是大声演唱,而不是轻柔地哼唱。草原人民坐在草原中央,用马头琴演绎淳朴的中国味。
悠悠五千年,塞上西北,江南水乡,带着历史的痕迹,唱着古老的歌谣,一歌颂天地赐予万物生灵,欣欣向荣,二歌颂风雨洗涤世间污泥而不染,三歌颂祖国励精图治繁荣富强!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历史赞歌。
音乐丰富多彩,中国千姿百态。多种音乐轻轻伴唱,唱响中国味道!
2019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2
博采众长,守住特色
★一考生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现代人耳中早已不仅仅是大唐的悠远歌声与两宋的浅吟低唱,节奏明快的摇滚和饶舌正大行其道。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异域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特色。
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想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就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并坚守。西皮流水的酣畅淋漓,二黄导板的潇洒自如,须生的嘎调响遏行云,青衣的水袖千姿百态。京剧,这一凝聚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的国粹,正逐渐被人淡忘。穿着金属外壳的优美旋律,正愉悦着我们的耳朵。摇滚、嘻哈成了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在流行音乐、异域风情之下,谁又复清唱。“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不仅如此,各种搞怪音乐的兴起之下,一曲曲高雅的名调被冠以粗俗的词语,当其被以嬉戏的形式唱出时,我嗅到了一种邯郸学步的悲哀,是国粹的落寞。
“君子和而不同。”说的就是多元融合。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天桥下、小巷中、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随处可见的是繁荣。而这一繁荣,究其本源,是开放。胡人的服饰、习俗,觉得好玩,就学来;西域人的娱乐,十分喜欢,就学来。这样的融合看似杂乱,但在人们的巧妙融合下,反而与唐朝本身的文化一起,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促成了唐代的强盛。我们认识事物也是这样,多涉猎,多理解,反而会理解得更透彻,一味地故步自封,不知改进,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最终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啊!

2019年全国高考真题作文汇总(共7套)(含答案与解析)

2019年全国高考真题作文汇总(共7套)(含答案与解析)

2019年全国高考真题作文汇总(共7套)1、【2019年(全国卷一)】假定你是李华,暑假在伦敦学习,得知当地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

请写一封信申请做志愿者,内容包括:1. 写信目的:2. 个人优势:3. 能做的事情。

注意:1. 词数100左右;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3. 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2、【2019年(全国卷二)】假定你是校排球队队长李华。

请写封邮件告知你的队友Chris球队近期将参加比赛,内容包括:1.比赛信息;2.赛前准备;3.表达期待。

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2019年(全国卷三)】假定你是李华,你校将举办音乐节。

请写封邮件邀请你的英国朋友Allen参加,内容包括:1.时间;2.活动安排;3.欢迎他表演节目。

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4、【2019年(天津市)】假设你是晨光中学的李津,英国友好校将派教师来你校参加为期一周的暑期交流活动。

活动期间,英方教师Chris 将做一个有关西方艺术的讲座、现就讲座内容征求你校学生的意见。

请根据以下提示给Chris写一封电子邮件:(1)你喜欢的讲座话题(从音乐、美术、舞蹈中任选其一);(2)选择该话题的原因及关于该话题你感兴趣的内容;(3)希望从中有何收获。

注意:(1)词数不少于100;(2)可适当加入细节,使内容充实、行文连贯;(3)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Dear Chris,I'm Li Jin, a student at Chenguang High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nk you for your time.Yours,Li Jin5、【2019年(浙江卷)】写作(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应用文写作(满分15分)假定你是李华,经常帮助你学习英语的朋友Alex即将返回自己的国家。

2019年上海卷英语作文

2019年上海卷英语作文

Title: The Power of PerseveranceIn the tapestry of life, perseverance weaves the most intricate and vibrant patterns, transforming dreams into realities and obstacles into stepping stones. It is a steadfast companion that guides us through the darkest nights, reminding us that the dawn always follows the dusk. The story of Thomas Edison, the inventor of the light bulb,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perseverance.Edison faced countless failures in his pursuit of creating a long-lasting light source. The legend goes that he was asked about his numerous unsuccessful attempts, to which he famously replied, "I have not failed. I'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This response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perseverance: it is not about avoiding failure but about learning from it, about turning setbacks into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Perseverance is a virtue that transcends individual achievements; it shapes societies and propels civilizations forward. Consider the monumental task of building the pyramids of Egypt or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hese structures, towering testaments to human ingenuity and endurance,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relentless efforts of countless individuals, each contributing their share to a collective vision. It is perseverance that binds these efforts together, turning them into legacies that endure through the ages.Moreover, perseverance fosters resilience, a crucial trait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As we navigate challenges like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nd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s, it is our ability to persevere that will see us through. It allows us to stay focused on our goals, even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and to find creative solutions where others might give up.In our personal lives, perseverance is the key to unlocking our full potential. It encourages us to push beyond our comfort zones, to take risks, and to embrace the unknown. Whether it's mastering a new skill, overcoming a fear, or achieving academic excellence, perseverance is the driving force that helps us reach new heights. It reminds us that success is rarely a straight line; it's a zigzag journey filled with detours and deterrents, but the view from the top is always worth the climb.Furthermore, perseverance teaches us valuable lessons about self-discipline and patience. It demands that we set clear goals, plan meticulously, and work tirelessly towards them. In the process, we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our strengths, and our weaknesses. This self-awareness is crucial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for making informed decisions that lead to long-term success.In conclusion, perseverance is a vital ingredient in the recipe for success. It empowers us to turn visions into realities, to overcome adversity, and to achieve greatness. As we embark on our individual journeys, let us embrace the power of perseverance, for it is the beacon that lights our way through the darkest hours and guides us towards a brighter future. Remember, the greatest glory in living lie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

(赏析)2019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赏析)2019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2019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适用地区:上海全市题目要求: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中国味”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

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

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

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

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

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

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

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

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心有标杆,行有方向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心有标杆,行有方向

写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就此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上海市宝山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心有标杆,行有方向做自己还是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你的选择体现了你的价值观。

然而,这两者一定是矛盾的吗?未必,心有标杆,行有方向,掌握好心中的尺度,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一定会收获一个满意的人生。

心有标杆,行有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当意识到官场的黑暗与龌龊如牢笼一般锁住自己的个性与灵魂,陶渊明不顾世人诽谤,坚持回归田园;当意识到学校的教育方式只会禁锢自己的个性,泯灭自我的光彩,韩寒不顾别人劝阻,毅然退学回家;当意识到这个社会的角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肮脏,崔永元不顾家人的反对,决绝走上揭露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

踏上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感受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属于自己的掌声与喝彩。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让别人为你鼓掌。

幸福,不是只着眼于别人的光环而羡慕鼓掌,而是朝着远方的光亮,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拼尽全力向它跑去。

并感受一路的喜怒哀乐,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精彩。

心有标杆,行有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并不等于脱离社会,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标准。

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

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纵是人心难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的人生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详细(60分满分)

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详细(60分满分)
B与观点句无关(-20)
7卷面和字迹
a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标点规范。(5分)
b卷面涂改较多,字迹比较潦草,只有逗号和句号。(-10)
c卷面有多处涂改,字迹几乎难以辨认,随心所欲。(-30)
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详细(60分满分)
1、①——⑤五个环节是否齐全
A齐全(门见山,短句,观点明确。(10分)
B观点不明确或长句。(-10分)
3阐释句
a与观点句关系紧密。(5分)
B与观点句无关系。(-5分)
4材料句
a紧扣观点句(5分)
B与观点句脱节(-10分)
a事例简要叙述,剪裁合适,100字以内(5分)
b事例过多描写,超过100字(-5分)
5分析句
A紧扣观点和材料。(5分)
B脱离观点和材料。(-10分)
a语言流畅,准确使用了修辞手法(或有诗意、幽默、犀利等特点)。(5分)
b未使用修辞。或语言无亮点。(-5)
6结论句
a照应本段开头观点句,重申或延伸观点(10)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认识事物的理解,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材料第一句使用叙述性语言,涉及的信息比较丰富,我们不妨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整体上非常明显的因果逻辑:因为“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所以“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局部来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两个原因属于并列关系,“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又是先因后果的关系。

其实,这一句话还隐含着一个逻辑关系在里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两个“更”字,这样一来隐含的递进关系浮出水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句话:在没有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前,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深度不够,寻找“中国味”的意识不够强烈;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后,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材料第二句使用议论性语言。

“这段话”承接第一句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的“启发”意味着考生要从第一句材料的事例里面领悟道理并予以探究、挖掘,也可以这样说第一句只是一个引子;“如何去认识事物”是第二句的核心,也是整个材料的第一核心。

明确了写作核心,再联系起来看,找出“如何去认识事物”与第一句所给事例的联系,很明显第一句涉及“如何认识中国味的音乐”是通过广泛接触异域音乐,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拓宽音乐认识的视野,甚至吸收异域音乐的长处,发现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2019年6月上海高考英语试题word精校版SummaryWriting(含试题-答案)

2019年6月上海高考英语试题word精校版SummaryWriting(含试题-答案)

2019年6月上海高考英语试题word精校版SummaryWriting(含试题-答案)2019年6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英语试卷IV. Summary Writing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assage in no more than 60 words. Use your own words as far as possible.It’s undeniable: Being among the first to try out a new piece of technology is cool. There’s the excitement of doing what has never been done before the feeling that you’re living in the future. And when you’re the sole member of your social circle with the latest hot gadget, people stare in fascination. They ask you questions. They see you as the holder of powerful, secret knowledge for a little while, until the next big thing comes along. People tend to underestimate the costs of this temporary coolness, which they pay in more ways than one. Don’t fall into the early adopter trap. Don’t join the first wave of consumers who invest in the latest media-hyped hardware: instead, wait and see.To put it frankly, early adoption is a bad investment. First, the earliest versions of devices are not only expensive, they are also the most expensive that those devices will ever be. Companies are presumably attempting to recover the cost of production as fast as they can, and they know that there are serious tech-lovers who will pay a great deal to be first. Once the revenues from early adopters’ purchases are safely in their hands, they can cut the price and shift to the next marketing phase: selling the product to everyone else. This is why the cost of the original iPhonedropped about U. S. 200 only eight months after its release. Plus, electronics hardly ever become more expensive becaus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puts downward pressure on prices over time. Prices of gadgets will fall shortly after release, and they will likely keep falling. Many new TV models drop significantly in price as little as ten days after hitting the market. Further, electronics rapidly depreciate because they become obsolete (废弃的) so quickly. This means that early adopters pay the maximum price for an item that does not hold onto its value. The resale price of a cell phone or laptop can drop by fifty percent within just a few months.Speaking of becoming obsolete, those who are first to leap into a new technology risk wasting money and time on something that will never catch on. Another good reason to resist the early-adoption temptation is that the first version of a product typically has defects that cost a lot in time and frustration. Such problems are so common with new technology that early adopters are basically unpaid beta testers and troubleshooters. Unless this sounds to you like a fun way to spend your time, don’t be among the first users. If you wai t to learn what the problems are with a new electronic gadget, you can look forward to a smoother experience or choose a less troublesome product.V. Translation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72. 爷爷有点耳背,对他耐心一点。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很多高考考生不知道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写作文的时候做不到有的放矢。

1、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说明一、内容项(一)一等符合题意:凡是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行文的中心突出:凡是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内容充实:凡是材料丰富,表现主题的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健康的感情真挚:凡是行文合情入理的(二)二等符合题意:凡是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行文的中心明确:凡是能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内容较充实:材料能基本表现主题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健康的感情真实:凡是行文朴实,不造作(三)三等基本符合题意:尚能把握材料含义,但行文中有所游离中心基本明确: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游离中心之外内容单薄:虽有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思想基本健康:凡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的感情基本真实:行文有造作痕迹(四)四等偏离题意:仅抓材料中枝节意义行文中心不明确: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内容不当: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思想不健康:凡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感情虚假:行文矫揉造作注:1、内容评分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参照思想、感情在等内浮动2、四等卷中,凡各项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800字以上,在3—5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零分。

二、表达项(一)一等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明显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的语言流畅:能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句式选择得当字迹工整: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二)二等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明显结构完整:有头有尾,分段合理语言流畅:文从字顺,有一到两处语病,但不影响语意表达字迹清楚:字迹较规范,易辨认(三)三等基本符合文体要求:有问题杂糅痕迹,但尚能分辨出文体类型结构基本完整: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语言基本通顺:有三到四处语病,对语意表达并无很大影响字迹基本清楚:字迹不够规范,尚能辨认(四)四等不符合文体要求:不能辨认文体类型结构混乱:段落划分有严重缺陷,杂乱无章语言不通顺:语病多:语病达5处以上,影响了语意表达字迹潦草难辨:字迹潦草,难辨认,影响作文评卷注:1、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参照结构字体,在等内上下浮动2、四等卷中,凡各项指标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不给0分3、注意文体意识。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30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30篇)

201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作文作文试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目录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4)2.全面比较方能深刻 (5)3.走出去,返回来 (6)4.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 (8)5.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9)6.曲之道 (11)7.因鉴而思 (12)8.多元认识 (13)9.差异铸就独特 (15)10.跳出箱子思考 (16)11.美人之美,天下大同 (17)12.递进的认知过程 (19)13.寻悟此中味 (20)14.论认识事物之道 (21)15.认识差异,珍视本质 (23)16.识广寻根以致妙 (24)17.构建“个性化”之自我 (25)18.聪明见雪,智者见白 (27)19.博泛而精 (28)20.万籁中的共鸣 (30)21.以外来之识,悟原生之知 (31)22.大视野下的回眸与前行 (32)23.接触陌生 (34)24.向外张望,向内审视 (35)25.拥抱不同,探寻原“根” (36)26.打开格局,从他物认识事物 (38)27.比较的艺术 (39)28.致广大,尽精微 (40)29.多元眼光与认识事物 (42)30.慎内而后开外 (43)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_3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_3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特征一般说来,英语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一样,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

1. Who:问的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谁?(即所要说明和描述的人或事物)2. What:问的是主体做了什么事情?(即主体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3. When和Where: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即何时何地所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4. How: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5. Why:这种特性功能用途的原因是什么?做说明文阅读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上面的Wh-word。

边阅读,边搜记,牢记要点,把握全文。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类型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对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节理解题说明文中考查的细节理解题大致与记叙文相似。

命题区域都有其共同点。

⑴在列举处命题。

如用First(1y、Second(1y、Third(1yFinally、not only…but also、then、in addition等表示顺承关系的词语列举出事实。

试题要求考生从列举出的内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

⑴在例证处命题。

句中常用由as、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引导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例证,这些例句或比喻就成为命题者设问的焦点。

⑴在转折对比处命题。

一般通过however、but、yet、in fact等词语来引导。

对比用unlike、until、not so much…as等词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

⑴在比较处命题。

无端的比较、相反的比较、偷换对象的比较,经常出现在干扰项中,考生要标记并且关注到原文中的比较,才能顺利地排除干扰。

⑴在复杂句中命题。

包括同位词、插入语、定语、从句、不定式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和语法关系。

(完整版)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完整版)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关于作文的“分等评分”(一)基础等级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

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

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精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一)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限制性:1. 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 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 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 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 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七则》(2),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3)《琵琶行》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2分)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布局的角度看,建议采用起承转合式的结构。引论部分,宕开一笔,从佛教名言“遍 闻众声,分别善恶”切入,引出核心观点:遍闻众声,才能分辨文化的“中国味”。本论部 分,首先紧承文化“中国味”,做概念辨析,并思辨。其次是转,重点分析为什么寻找文化 “中国味”,需要在反观中发现并确认自我: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逐渐失去了文化自信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边界与内蕴日益模糊;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也影响、干扰甚 至误导了人们对文化中“中国味”的发现与体认;人们的盲从心理和从众心理,导致了文化 发现与认知的偏差。再次是合,联系现实,给出如何才能反观并发现文化的“中国味”。
从立意的角度看,参考立意有:比较、反观、内视,发现文化“中国味”;在反观中发 现并确认自我;寻找与发现文化的“中国味”,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与思辨,能够彰显作 文立意的高度,思辨的角度有很多:核心概念辨析思辨,“中国味”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 汲取吸收融合一些现代西方的味道;联系比较的角度思辨,中国音乐与其他国家地区音乐的 联系比较,在联系中求同,在比较中存异;历史维度思辨,“中国味”的模糊与清晰。“中国 味”稳定中的变化……
二类卷(52—62 分) 总体标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 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 二类上(59—62 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 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 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从选材的角度看,可以联想起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鉴赏的名言:“操千曲而 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掌握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懂 得如阿识别剑器。同样,对于中国文化中“中国味”更清晰的认识,也需要学习、观察不同 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文化。很容易联想到《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于自我的认识,需要突 破环境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就像河伯一样,唯有走出黄河才能更清晰客观地认识黄河的美。 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篇目,《琵琶行》《小溪巴赫》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爱 因斯坦与艺术》《文论十则》是关于艺术与文化的。从这些课文里,也可以汲取写作的素材 和思想。
四类卷(21-39 分) 总体标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 病较多。 补充细则 四类上(30~39 分):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 多的。
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63—70 分)
总体标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 一类上(68~70 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 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 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三类卷(40-51 分) 总体标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 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补充细则 三类上(48~51 分): 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44~47 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的。 三类下(40~43 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2019 高考上海卷作文及标杆作文
写作(70 分)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
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今年作文材料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是“案例类”的材料作文。就是给出一个启发人们 认知的案例:对于音乐中“中国味”的更深感受和更多认知,需要借助对于它和不同国家音 乐、不同风格异域音调的比较、鉴别。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材料中关于音乐的叙述,是用来议论的案例,或者说是写作的引子, 提示或者要求考生写作的话题(范围)是文化中的“中国味”。思维的核心指向是为什么更准 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文化中的“中国味”,需要借助于它同其他事物的比较、鉴别。
寻找音乐中国味 树立文化自信心
上海卷高考作文自 2016 年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思辨。譬如 20 侣年的作文材 料是关注生活中“被需要”的心态,2017 年关注生活中要不要预测的话题,2016 年关注的 是“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这些都属于“现象类”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 重思辨。
从审题的角度看,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对文化中“中国味”的寻找启发我们认识事物的 方法。其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短语):文化“中国味”与认识论(方法)。命题者肯定了寻找 文化“中国味”的认识论。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应多问几个为什么:音乐中的“中国味”与 认识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何谓文化中的“中国味”?为什么在当下要寻找文化的“中 国味”?对文化“中国味”的寻找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我们教材中哪些篇目对于这个论 题有过阐释?与此相关的理论和事实材料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