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通论复习题
作物学通论复习笔记
![作物学通论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ac08f65a98271fe910ef9dd.png)
农业:人类对植物或动物进行种植、饲养或管理,并利用其产品的综合性产业。
(五谷:稻、粟、黍、菽、稷)(古六畜:马、牛、羊、鸡、犬、豕)(新六畜:猪、牛、马、羊、禽、兔)作物学:有关大田作物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作物:大田作物(庄稼)粮、棉、油、糖、烟、麻园艺作物茶、桑、果、菜、药作物学的性质:应用学科(是与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的)综合学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学科(人口、粮食、能源、环境)作物学(即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生产是以作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1.严格的地域性 4.技术的实用性2.明显的季节性 5.生产的连续性3.生长的规律性 6.系统的复杂性作物学的前景1、作物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
超级水稻、优质小麦、抗虫棉、双低油菜、高油玉米等2、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精确农业3、优质高产高效高产◊优质数量◊质量4、可持续生产技术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剧毒低效农药◊低毒高效农药5、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功率、高速、宽幅、联合作业;遥感、计算机自动控制世界作物生产: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依次为:小麦、水稻、玉米。
单产最高的作物依次为:玉米、水稻、小麦。
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为:水稻、玉米。
世界作物生产发展的特点:(1)作物收获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2)粮食作物仍占绝对优势。
(3)水稻、玉米的发展大于其他粮食作物。
(4)油料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增加很快。
(5)纤维、糖料作物发展的波动性大。
促进世界作物生产发展的因素:(1)品种改良(矮杆、抗性、品质)(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面积与节水技术(4)土壤改良和低产地改造(5)温室和保护地栽培6)作物病虫草防治7)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物的概念:广义上指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狭义上仅指农作物(field crop),也称庄稼,大田作物。
作物主要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
作物学通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作物学通论期末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9040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1.png)
作物学通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水稻的主要生长期?A. 萌芽期B. 抽穗期C. 成熟期D. 开花期答案:B. 抽穗期2. 下列哪种作物是属于一年生禾本科植物?A. 大豆B. 小麦C. 葵花D. 玉米答案:D. 玉米3.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能量?A. 吸收阳光B. 吸收水分C. 吸收二氧化碳D. 吸收养分答案:A. 吸收阳光4. 大豆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作物?A. 经济作物B. 粮食作物C. 饲料作物D. 油料作物答案:D. 油料作物5. 下列哪个是水稻的主要有害生物?A. 稻瘟病B. 稻纵卷叶螟C. 白粉病D. 玉米螟答案:B. 稻纵卷叶螟二、填空题1. 植物的根系主要用于吸收和贮藏()。
答案:水分和养分2. 农作物主要分为三大类:禾本科作物、豆科作物和()作物。
答案:葵花科3.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答案:钾4. 光周期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的时间。
答案:开花5. 玉米的主要有害生物是()。
答案:玉米螟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水稻的生长特点及其生产技术。
答:水稻是一种水浸栽培的水生作物,主要生长在水田中。
其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生长期,包括萌芽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在生产技术方面,水稻的栽培需要注意水田的水位控制、施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等。
同时,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也是水稻生产中关键的环节。
2. 简述大豆的栽培要点及其经济价值。
答: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栽培要点包括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条件、合理的施肥和灌水、适时的农艺措施等。
大豆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可以用于食品加工、油料提取和饲料等方面。
3. 请简述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及对环境的影响。
答: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等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对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进行交换,维持生态平衡和空气质量。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a6a234e53a580217fcfe74.png)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作物学通论试题及答案
![作物学通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c1b71952d380eb62946db2.png)
研究作物起源地(瓦维洛夫)的意义?为什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古老的农家品种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试用第一次“绿色革命” (矮杆基因发现与利用)和中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野败型雄性 不育基因发现与利用) 的事例, 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特异的优良基因发现与利用有 关??(视频资料) 主要有两点:寻找新的植物类型和建立基因库 绿色革命后,由种子公司供应单一的高产品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或单一抗源的几个品种)遇适 宜的气候条件,病、虫害大面积流行在农业生产上潜伏着巨大的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这是 绿色革 命 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后果。绿色革命前,千家万户的农家自己留种,对病、虫害大面积流行 有“隔离”和“稀释”效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自己。 7 作物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其依据、方法?按习惯分类对小麦、水稻和棉花进行分类? (一) 植物学系统分类法(双名法),是按植物亲缘关系疏远而分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作物,分类地 位上比较靠近。(二) 习惯命名法,根据某个别生理、生态特点、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利用特点分类.。小 麦属于C3作物、长日作物、耐寒作物;水稻属于C3作物、短日作物、喜温作物;棉花属于C3作物、 短日作物、喜温作物。 8 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在中国分布特点? 影响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影响作物分布的基础:一般作物只有在具备与起源地相类似的环境条件的地区才 能生长良好.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生长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吻合程度高即生态适应性强,作物生 育就好,距离高产、优质、稳产、低成本的目标愈近。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起重要的调节作用:1 科学技术与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水平的 改善2 人口与耕地的比例3 消费需求 小麦:小麦喜冷凉环境,所以播种期从北往南推迟,成熟期从北往南提早,整个生育期150天~365天 不等.但以黄淮平原的中南部生态适应性最好 水稻:水稻喜温好光,需水较多在我国南方种植较多 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忌冷凉的气候,主产区是北方春玉米带和黄淮夏玉米带。 大豆:大豆的生态适应性与玉米相似,主产区是北方春大豆带和黄淮夏大豆带。
作物育种学(专)-作业题
![作物育种学(专)-作业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814f380066f5335a812175.png)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品种*2.作物育种学*3.自然进化**4.人工进化**二、填空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和()。
*2. 1927年美国出版的Hayes和Garber所著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论述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
**3.20世纪60年代小麦、水稻等作物通过()掀起“绿色革命”。
20世纪80年代兴起(),使现代作物育种发展成为包容多学科发展的现代科学。
**三、简答1. 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四、论述1.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第一章育种目标一、名词解释1.育种目标*2. 2. 产量结构性状**3. 3.高光效育种**二、填空1.在开展作物育种工作时,首先要确定(),它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
**2.禾谷类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为()、穗粒数和()。
**3.目前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只有()或以下,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简答1、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3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应具备的性状?**四、论述1.制订育种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目标性状?*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一、名词解释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3.自交作物*4. 异交作物*5. 常异交作物*6.营养体繁殖*7.无融合生殖*8.纯系品种*9.杂交种品种*10. 多系品种*11. 无性系品种*12.纯系**13. 雌雄同花**14. 雌雄同株异花**15.雌雄异株**16. 自然异交**17. 标志性状**二、填空题1. 作物繁殖方式分为()和()。
*2. 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有()、()和()。
*3. 植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高低而定的。
一般该值在4%以下为典型的()植物;该值在50%以上为典型的()植物。
**4. 作物品种应具有的三个基本要求为()、()和()。
作物育种学通论作业题
![作物育种学通论作业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b77cc16137ee06eff918ba.png)
作物育种学通论作业题(一)一、名词解释1、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2选择育种: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群体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等方法,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经过后裔鉴定,选优去劣而育成新品种。
3、雄性不育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使不育系保持不育特性,这样品种或自交系。
4、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5、群体改良: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力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
6、引种:从外国或外地区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有关理论研究需要的遗传资源材料。
7、品种退化:作物品种群体经济性状发生劣变的现象。
二、填空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
2、植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自然异交率)高低而定的。
一般该值在4%以下为典型的(自花授粉或自交)植物;该值在50%以上为典型的(异花授粉或异交)植物。
3、自交系是指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4、作物起源中心的二大特征是(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三、简答1、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①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②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③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④品种的合理搭配2、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有哪些,有何特点?①地方品种和推广改良品种:地方品种适应性强、优良性状;产量不高。
推广品种生产力高、优良农艺性状多②自交系间杂交种:配合力高,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如稳定快、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遗传基础简单;适应性差。
(整理完)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整理完)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2c961d5bbfd0a78567343.png)
作物育种学网上作业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
人工进化:是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
二、填空题1. 遗传、变异、选择2. «作物育种»3. 矮化育种、生物技术三、简答1.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管理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论述1. 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物进化有三个基本因素即遗传、变异和选择,自然选择理论是其核心,而选择的基础是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在众多变异中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对象。
在生存斗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在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多地进行。
第一章育种目标一、名词解释1.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生产条件下,对所育成品种应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
2. 产量结构性状:是指直接构成作物产量的性状,不同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不同。
3.高光效育种:是指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的生理生理遗传改良或育种。
二、填空1.育种目标2.单位面积穗数、粒重3. 1%~2%三、简答1.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①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②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③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④品种的合理搭配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矮化品种不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可以加大密度,增进单位面积株数,提高收获指数和有效利用肥水,丰产潜力大。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abdf9eba1aa8114531d914.png)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作物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作物学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9cae4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7.png)
作物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作物学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育种和栽培的科学,下列哪项不是作物学的研究范畴?A. 作物的生长发育B. 作物的遗传变异C. 作物的育种D.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答案:D2. 作物的分类依据不包括以下哪项?A. 植物学分类B. 经济用途C. 地理分布D. 作物的成熟期答案:D3. 下列哪种作物不属于禾本科?A. 小麦B. 水稻C. 玉米D. 马铃薯答案:D4. 作物的杂交育种中,下列哪项不是杂交亲本选择的原则?A. 亲本间遗传差异大B. 亲本间亲缘关系远C. 亲本间性状互补D. 亲本间性状相似答案:D5.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A. 光照C. 水分D. 土壤pH值答案:D6. 作物的遗传改良中,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育种方法?A. 选择育种B. 杂交育种C. 基因工程育种D. 化学诱变育种答案:D7. 作物的栽培管理中,下列哪项不是灌溉的目的?A. 提供水分B. 调节土壤温度C. 增加土壤肥力D. 促进作物生长8.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防治措施?A. 物理防治B. 化学防治C. 生物防治D. 基因防治答案:D9.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A. 作物品种B. 栽培技术C. 土壤肥力D. 作物的种植密度答案:D10. 作物的遗传改良中,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A. 育种周期短B. 育种目标明确C. 育种结果稳定D. 育种成本高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作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作物的生长发育B. 作物的遗传变异C. 作物的育种D. 作物的栽培技术E.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答案:ABCDE12. 作物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哪些?A. 植物学分类B. 经济用途C. 地理分布D. 作物的成熟期E. 作物的生长习性答案:ABCE13. 作物的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原则包括哪些?A. 亲本间遗传差异大B. 亲本间亲缘关系远C. 亲本间性状互补D. 亲本间性状相似E. 亲本间适应性差异大答案:ABC14.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哪些?A. 光照B. 温度C. 水分D. 土壤pH值E. 土壤肥力答案:ABCE15. 作物的遗传改良中,常用的育种方法包括哪些?A. 选择育种B. 杂交育种C. 基因工程育种D. 化学诱变育种E. 辐射诱变育种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作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10e9f0fcc175527072208fe.png)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长:指作物体积或重量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功能的质变过程,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成。
2、作物的感温性:作物花期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须经历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橞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果。
(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3、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在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外界影响而缩短的基本营养期。
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其长短差异的特性。
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种子的后熟:指种子本身还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阶段,即使给予适当的发芽条件,也仍不能发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储藏,是种子进行发芽的各种准备,当完成这些变化后,种子才具有发芽能力。
5、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植物各组织、器官乃至个体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生长发育所起的调节作用)生长中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总是向着生长最旺盛、最活跃的器官或部位运转,以确保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6、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收获量,即指人们所收获的那一部分产量。
光合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和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由碳水化合物与矿质营养结合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量及其所含的总量,包括呼吸消耗和环境消耗的量。
7、寒害:大于0摄氏度低温引起作物伤害。
冷害:指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
8、作物最大效益期:在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量和吸收速度影响都很大的时期。
此时期肥料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最好。
作物栽培学各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各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427e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4.png)
作物栽培学各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思考题(粮食作物部分)第一章水稻一.基本概念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感温性: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叶蘖同伸规律:水稻主茎叶和分糵存在同伸规律,即n对n-3的同伸关系。
分蘖: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生长形成的分枝。
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返青期: 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称返青期。
分蘖期 :从4叶出生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节为止为分蘖期。
分蘖节: 水稻在拔节之前,基部节间并不伸长而聚集在一起,分蘖着生在基部群集的节上,统称为分蘖节。
拔节期;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抽穗: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齐穗:有效分蘖:分糵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糵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称有效分糵,一部分出生较晚的小分糵生长逐渐停滞到枯死,称无效分糵。
无效分蘖; 一部分出生较迟或生长量小的小分蘖,生长逐渐停滞至枯死,称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期 :无效分蘖期:发生无效分蘖的期间称无效分蘖期。
总茎蘖数:生产上把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短日出穗促进率:高温出穗促进率: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绿色叶面积,是一个比值。
粒叶比:用最大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来进行的比较。
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蒸腾作用和无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两大主要形式。
生态需水:水稻和生态需水主要是指用于用调节空气湿度,养料,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最高分蘖期:灌溉定额:清洁生产:无公害栽培:指按照无公害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无公害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作物学通论知识点整理
![作物学通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0f813c3968011ca3009148.png)
第一章1、作物学:有关大田作物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2、作物:大田作物(庄稼)粮、棉、油、糖、烟、麻园艺作物茶、桑、果、菜、药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4、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作物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5、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开门8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糖)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烟草、甘蔗、甜菜、稻草、苎麻等)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大蒜、有机米、有机棉、有机蔬菜等)4.较高的种植业比重(西方:畜牧业;中国:种植业)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生产、加工机械化)6、作物学的性质与特点1)作物学的性质应用学科(是与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的)综合学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学科(人口、粮食、能源、环境)2)作物学(即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生产是以作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1.严格的地域性 4.技术的实用性2.明显的季节性 5.生产的连续性3.生长的规律性 6.系统的复杂性7、作物学的前景1)作物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
超级水稻、优质小麦、抗虫棉、双低油菜、高油玉米等2)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精确农业3)优质高产高效高产◊优质数量◊质量4)可持续生产技术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剧毒低效农药◊低毒高效农药8、促进世界作物生产发展的因素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单产增加⇓科技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提高了化肥施用量,改进了施肥方法,提高了化肥利用率(3)扩大灌溉面积与节水技术修建了农田水利;改进了灌水方法(如喷灌、滴灌)(4)土壤改良和低产地改造(5)温室和保护地栽培塑料大棚温室、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小麦、水稻)(6)作物病虫草防治高效低毒农药、抗病虫品种、生物防治(7)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9、促进中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因素(1)作物品种的改良(2)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3)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4)温室与保护地栽培(5)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6)作物生产方式的改进(7)间套作多熟制种植10、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改善作物品质(4)加强产后加工与利用(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6)开辟新的食物源(7)自给自足,适当进口第二章一、作物的品质概念作物产品的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即达到人们某种要求的适合度。
作物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89b8c22cc58bd63186bded.png)
名词解释作物:广义: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作物生产:指通过人类的栽培活动,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为人类所需有机质的过程。
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演化。
发育:指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生育期:作物种子出苗到新的种子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
生育时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总是呈现阶段性的显著变化。
营养生长: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作物产量: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生物学产量:指在一定的生育阶段内或生长周期中,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产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收获指数(经济指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源: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产物的供应,它是作物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库:指贮藏冠光合产物的器官,同时也指贮存能量的器官。
流: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状况及其运转速度有关。
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
基本苗:指作物播种后在田间单位土地面积上长出的幼苗数量。
群体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密集程度。
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净同化率: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
光合势(叶日积):指在某一生育期间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和数,积每日叶面积的累加。
光能利用率:指作物光合作用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其吸收太阳光能的百分数。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栽培作物的种类、面积和配置的总称。
作物学概论复习题
![作物学概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7a43f75901020206409c8b.png)
作物学概论复习题作物学概论思考题1. 作物根据感温性和感光性如何分类?并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类别的差异。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通常将这段低温诱导称为春化。
根据作物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的要求可分为三类即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春性类型:1.冬性类型要求温度较低,时间较长;2.春性类型对低温要求不严格,时间较短;3.而半冬性类型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冬性类型品种生育期最长,春性类型最短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根据作物感光性的不同,分为4种类型:1.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大豆、烟草、晚稻等;2.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小麦、油菜等;3.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如荞麦;4.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如甘蔗12.75h。
2. 简述C3作物与C4作物的区别。
农作物主要包括C3作物和C4作物。
C3作物生长在温度较低环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C4作物生长在温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C3作物有大豆、小麦和水稻等,C4作物有高梁、玉米、甘蔗等,这两种作物类型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光合作用速率差异明显。
C4途径中固定CO2的酶(PEP羧化酶)有很强的亲和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低浓度CO2固定下来,因此C4途径固定CO2的能力要比C3途径强,起到CO2泵的作用,提高了C4植物利用CO2的能力。
干旱条件下,叶片气孔关闭,C4植物能利用叶肉细胞间隙的低浓度CO2光合,C3植物则不能。
我们知道,C3植物较原始,C4植物较进化,实际上较原始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就没有C4植物,只有较进化的被子植物中才有C4植物。
我们已经知道木本植物较原始,草本植物较进化。
吸胀:即种子吸水膨胀达到饱和;萌动:即种子内的酶恢复活性,将淀粉、蛋白质、脂肪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这些物质被转化为胚的结构物质,促进胚的生长;最早表现为胚根伸长,当其突破种皮露出白嫩根尖时,表示萌动阶段完成;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即达到发芽阶段。
作物学概论复习题
![作物学概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082d050722192e4536f647.png)
作物学概论思考题1. 作物根据感温性和感光性如何分类?并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类别的差异。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通常将这段低温诱导称为春化。
根据作物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的要求可分为三类即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春性类型:1.冬性类型要求温度较低,时间较长;2.春性类型对低温要求不严格,时间较短;3.而半冬性类型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冬性类型品种生育期最长,春性类型最短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根据作物感光性的不同,分为4种类型:1.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大豆、烟草、晚稻等;2.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小麦、油菜等;3.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如荞麦;4.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如甘蔗12.75h。
2. 简述C3作物与C4作物的区别。
农作物主要包括C3作物和C4作物。
C3作物生长在温度较低环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C4作物生长在温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C3作物有大豆、小麦和水稻等,C4作物有高梁、玉米、甘蔗等,这两种作物类型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光合作用速率差异明显。
C4途径中固定CO2的酶(PEP羧化酶)有很强的亲和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低浓度CO2固定下来,因此C4途径固定CO2的能力要比C3途径强,起到CO2泵的作用,提高了C4植物利用CO2的能力。
干旱条件下,叶片气孔关闭,C4植物能利用叶肉细胞间隙的低浓度CO2光合,C3植物则不能。
我们知道,C3植物较原始,C4植物较进化,实际上较原始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就没有C4植物,只有较进化的被子植物中才有C4植物。
我们已经知道木本植物较原始,草本植物较进化。
至今木本植物还未发现C4植物,只有草本植物中有C4植物。
作物学通论复习题
![作物学通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a0b9f5e0975f46526d3e154.png)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受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2、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一季3 节成行或成带相间的种植方式。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以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4 的种植方式。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在田间缺乏规则排列的种植两种或两种5 以上作物方式种植方式。
6、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7、连作:指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8、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根据当地各种资源的特点及要求,统筹布置全年作物9 的种类、品种、比例面积以及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的指导下,10、生态农业:功能与配套技术而构建的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结构、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指在作物播种之前不进行翻耕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免耕:11 物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的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
12、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生长“平、净、松、碎”,使土壤水、肥、气、热状态相互协调,为作物播种、和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作物: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13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14、品种:来自同一祖先、具有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能稳定一致的一种生物群体简答题1、合理种植制度特点:(1)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能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
(2)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3)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4)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5)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作物布局的原则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域发展。
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题库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79992e551810a6f4248639.png)
作物育种学各论(小麦)试题库答案版作物育种学各论小麦育种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产量潜力针对某一品种而言,即某一品种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产量,有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2、环境胁迫通常将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称为环境协迫或逆境灾害。
3、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4、一次加工品质指磨粉品质,指小麦品种能否在磨粉过程中满足和保证出粉率高、能耗低和低成本的要求。
5、二次加工品质指面粉在加工成食品的过程中能否满足加工单位的需求。
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淀粉特性。
伯尔辛克值它主要指将加有酵母的全麦粉面团放入有水的杯中,保持水温30C,随着发酵产生C02,面团比重降低上升到水面,继续发酵,直到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那么从放入面团到面团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伯尔辛克值,以min表示。
7、洛类抗源指前苏联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到的易位系的衍生物。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即将两亲本种属的两种来源和性质不同的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为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不完全异源双二倍体:即亲本之一的部分染色体与另一亲本的全套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不等于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9、双二倍体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两个物种经杂交得到的Fl杂种再经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
10、收获指数也叫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1、抗逆性育种(小麦)品种对逆境灾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称抗逆性。
通过抗逆育种可以从遗传上改良和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从而提高产量的稳定性。
12、T型不育系,我国从1965年起就对小麦提莫菲维(T.timopheevi)雄性不育,简称T型不育系,不育系分为质核互作型不育系和核不育系13、化学杀雄剂一种能阻滞植物花粉发育、抑制自花授粉、获得作物杂交种子的化学药品或药剂。
作物学通论试题
![作物学通论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aaeb6227d3240c8447efe2.png)
作物学通论期末考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24分):1 复种:2 寒害:3 间作:4 蒸腾系数5 短日照作物:6作物营养临界期:7 经济产量8 作物的光补偿点二、填空(25分):1.按学科分类,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有2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和。
2.按照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将作物分为作物、作物、作物和定日作物。
3.按作物对连作反应敏感性的差异,把作物分为(1),(2),(3)耐连作作物。
4.凡是以营养器官作为主要收获产品的作物,其收获指数较,以生殖器官部分作为主要收获产品的作物,其收获指数常较。
5.按物理分类,土壤水分可分为水、水和三种,其中水是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的主要状态。
6.按照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将作物分为作物和作物。
7.作物个体生长、群体建成和产量积累进程,通常遵循一条型曲线。
8.作物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法,一般分成四部分:作物、作物、作物、药用作物。
9.测得30平方米玉米地上的总绿叶面积为120平方米,其叶面积系数为。
10.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分别是:、、。
11.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随海拔的升高而。
三、选择(7分)(一)单项选择1、短日作物起源于低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缩短日照时间,则开花()。
A 不变 B延迟 C提前 D变化无规律2、我省习惯于将春夏季播种,秋冬季收获的作物称为()。
A水田作物 B小春作物 C旱地作物 D大春作物3、水稻品种南种北引,其生育期()。
A不变 B延长 C缩短4、据测算,要达到温饱低限的生活水平,人均粮食至少需要达到()。
A、200kgB、300kgC、400kgD、500kg5、稻的学名是Oryza sativa L.,其中Oryza是()。
A、属名B、种名C、命名者姓氏缩写(二)多项选择6、有些作物若连作就会显著减产,不耐连作的作物有()等。
A水稻 B大豆 C烟草 D小麦 E马铃薯7、根据作物同化CO2途径的不同,可把其划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两类,C4作物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受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3、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一季节成行或成带相间的种植方式。
4、套作:同一块田地上以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5、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在田间缺乏规则排列的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方式
6、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7、连作:指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8、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9、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根据当地各种资源的特点及要求,统筹布置全年作物的种类、品种、比例面积以及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
10、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的指导下,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而构建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11、免耕::指在作物播种之前不进行翻耕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的耕作方法。
12、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土壤水、肥、气、热状态相互协调,为作物播种、生长和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13、作物: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4、品种:来自同一祖先、具有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能稳定一致的一种生物群体
简答题
1、合理种植制度特点:
(1)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能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
(2)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3)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
(4)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5)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域发展。
(2)掌握作物和品种特性因地因土种植。
(3)适应生产条件,缓和劳畜力、水肥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
(4)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加结合、实现农业全面发展。
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间混套作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合理的间套作可以缓和农林、林果,促进多
种作物全面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3) 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缓和作物的争季、
争地矛盾。
(4)可以减轻病虫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稳
产保收
4、连作的危害
(1)生物因素
土壤传播疾病大量发生,伴生性、寄生性杂草蔓延
(2)化学因素
偏耗土壤中某种元素,积累有毒物质
(3)物理因素
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施肥效果降低
5、间套作增产的原理:
(1)立体地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2)充分利用了边行优势(3)增加抗逆能力,稳产保收(4)有利于田地用养结合(5)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6、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
作物生态适应性
(1) 温度与作物布局(2)光与作物布局(3)水与作物布局(4)土壤与作物布局
经济社会因素
(1)社会需求与价格因素
(2)社会发展水平(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
7、轮作的作用
(1) 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3)合理利用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8、中国作物生产亟须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人口持续增长,增加了人口对作物生产的压力;粮食生产重心转移问题;
粮食品种结构问题;作物生产科技发展问题;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发展问题。
9、土壤耕作的作用:
机械作用:松碎土壤、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土,最终达到:
1、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土壤有变紧或变松的过程,不能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因此通过土壤耕作调节耕层构造,以满足作物对耕层的适宜要求。
2、创造适宜的表土层: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对耕层表面状态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需要,创造适宜的表土层。
3、翻埋残茬、肥料,混合土肥:
4、消灭杂草和病虫:
10、地膜覆盖的效应: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第一: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热量消耗;减少土壤向外辐射;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第一:地膜覆盖减小土壤水分蒸发速度;第二:地膜覆盖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在自然状态下,当土壤中无重力水存在时,由于土壤热梯度的存在,使深层土壤水分不断地向上移动,并逐渐蒸发。
(3)地膜覆盖可以减少风蚀和水蚀:因为地膜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地表。
(4)地膜覆盖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转化和吸收。
(“微生物天然培养基”)5)防除田间杂草。
11、地膜覆盖增产机理:地膜覆盖栽培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促进根系生长,增强生理机能。
(2)增加叶面积,提高光合作用。
生长快,封行早,有效叶面积大,光合效率提高。
(3)地膜覆盖对酶活性的影响。
12、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
1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用赤霉素处理种子,浓度为10-50l/L,浸种时间6-12小时。
2、增蘖促根,培育矮壮苗:用延缓剂如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等具有较好的培育壮苗的效果,主要施用方法指种子处理和苗期叶面喷施。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数和粒重:喷洒萘乙酸,主要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
抑制营养生长,营养物质转运给生殖器官。
4、控制徒长,降高防倒:小麦拔节时施用矮状素,玉米施用健壮素。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在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和生长延缓剂等改善其生长状况和体内激素平衡,从而防止落花落果。
6、促进成熟:乙烯和脱落酸能加速衰老,促进成熟
论述题:
1、世界粮食需要现状与预测
A 世界人均粮食虽突破温饱,但地区分布不均: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
B 虽单产有所增高,但其增长总有一个极限,于是粮食供求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C、伴随着人类日常生活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300kg粮食只能算是温饱下限,400kg可算温饱有余,500kg以上才算充足富裕,才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向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结构过渡。
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2、少免耕的优缺点。
优点: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表层有机质富化;农耗时间少;节约成本。
缺点:土壤逐渐紧实;地温下降;下层贫化;除草剂的研究问题;施肥方法与效果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农机具问题;品种问题。
研究和应用少免耕的意义
云南自然特点和地形地势决定了云南研究和应用保护性土壤耕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云南山地多平地少,坡地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应用少免耕有利于保持水土。
其次云南干湿季节分明,旱季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通过少免耕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最后通过少免耕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的指导下,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而构建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1)生态农业的出发点是把农业的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它们协调在一个整体中,并不断优化。
2)生态农业建设要以提高初级生产力为基础、以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的高效、合理、以及物质多层次利用、资源循环再生、持续协调发展等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
3)生态农业不仅仅是提高种植业生产,不能仅仅着眼于有限的耕地,而应放眼于整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面优化农林牧副渔结构,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获得系统总生产率的最高。
4)生态农业不应仅是追求粮食的高产,还应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5)生态农业不仅要考虑多样化生产,以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应兼顾农业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发展趋势,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考虑农业生产系统,还应兼顾农产品加工、农村工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生态规划、设计、诊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