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布局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库的思考

在重庆布局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库的思考
在重庆布局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库的思考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SWOT分析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SWOT分析 (3) 二、重庆市高新产业发展现状 (3) 三、重庆发展高新技术的优势 (4) (一)教育资源 (4) (二)自然资源优势 (4) (三)产业优势 (4) (四)环境优势 (5) 四、重庆发展高科技产业劣势分析 (5) (一)高科技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总体比较落后 (5) (二)区域的创新体系互动能力不足 (6) (三)制度观念创新不够 (6) 五、重庆高新产业发展的机会 (6) (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近 (6) (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 (6) 六、重庆高新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 七、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的分析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摘要 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了振兴新兴产业的计划,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重庆作为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城市,在高新产业的发展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重庆依靠自身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重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重庆市 SWOT 新兴产业

Abstract Our country launched a plan to develop energing industry,including new energy,aerospace,new material,biopharmacetical,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Chong qing,a city that has a developed education material,aheading in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but there are also challenges.It is critical impertion to estabilsh a international city for Xi’an to develop high-tech depending his own occasions. Key words:Chong qing SWOT;emerging industry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2020)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人才发展成就 (1)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2)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2)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3)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 (三)发展形势分析 (4)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6) 1、总体目标 (6) 2、具体目标 (6) 三、主要任务 (9) (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9) 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9) 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10)

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12) (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3) 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13) 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14) 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5) (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5) 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15) 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16) 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16) (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7) 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17) 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 (18) 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8) 四、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 (19) (二)加大经费投入 (19) (三)优化发展环境 (20) (四)完善相关政策 (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6日15时32分作者:查看次数:次 渝经信发…2011?72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 —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我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知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0月26日印发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

打造与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重点产业是指汽车摩托车工业、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医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即“6+1”重点产业,同时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人才发展成就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近年来,全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重点产业从业人员达220万余人,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技能人才等在内的重点人才9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9.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3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才1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科研经费、福利待遇、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工程发展,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重庆工业规模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 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 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

重庆京东电商产业园整体布局和仓库布局与基本流程设计

商务策划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设计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五日

目录 一、引言 (1) 二、京东电商产业园 (1) 2.1 京东电商产业园简介 (1) 2.2京东电商产业园地理位置 (1) 三、产业园整体布局及基本流程设计 (2) 3.1 产业园需求分析 (2) 3.2 产业园功能区划分 (3) 3.3产业园整体布局规划 (5) 3.3.1功能区间密切程度分析 (6) 3.3.2功能区间位置相关图 (8) 3.3.3功能区面积相关图 (9) 3.3.4产业园整体规划设计 (9) 3.4 入驻产业园流程设计 (10) 四、物流仓库平面布局及业务流程设计 (11) 4.1仓库平面布局概述 (11) 4.2仓库各作业区划分 (11) 4.3 仓库布局规划设计 (12) 4.3.1 仓库作业区间的密切程度分析 (12) 4.3.2 仓库作业区间的位置相关图 (13) 4.3.2 仓库作业区整体布置设计 (14) 4.4 仓库业务流程设计 (15) 4.5 仓储信息管理系统 (17) 五、方案可行性分析 (18) 5.1 京东电商产业园可行性分析 (18) 5.2 仓库平面布局可行性分析 (19) 参考文献 (21)

一、引言 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可以为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学习交流的综合型平台,为企业入驻、办公、运营过程提供全方位支持,是促进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协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专业市场模式。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社会经济对转型升级的需求显得愈加迫切,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 电子商务服务行业不仅是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兴的服务业形态。无论是在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拉动就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等,都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商产业的重视与扶持力度,大力兴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作用;同时,建议对园区内的电商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补贴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从而拉动园区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京东电商产业园 2.1 京东电商产业园简介 重庆京东电商产业园项目占地约1000亩,预计投资30亿元,将打造一个集物资集散、仓储加工、多式联运、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商产业园。一期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已建成的京东重庆运营中心开仓后,总仓储面积接近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重庆最大的电商基地。同时,京东首个全球购跨境电商项目也落子巴南,未来,这里将成为京东在西南的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基地。 京东于2009年进入西南地区后,每年都保持了200%以上的增长速度。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具有超大投资潜力的城市,据相关机构分析,重庆的网购发展环境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排名第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2京东电商产业园地理位置 该项目选址于南彭镇,处于西南部、东南部物资进出之门户(如下图)。北接内环高速和渝黔高速;南接绕城高速,规划中的铁路东南外绕线在南彭设置货场;东邻渝湘高速;西通佛耳岩码头。交通四通八达,距主城核心区35公里,可发展水、公、铁多式联运,建成为重庆及西部地区公路物流提供“基础性的物流设施”“信息交易服务”和“商务配套服务”的一个综合性物港口。南彭公路物流港地处渝黔高速、渝湘高速、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

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核心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大幅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垃圾、扬尘、噪音等环境问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能够推进建筑业和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和传统建筑产业链条的重构;能够显著缩短工期,提升建筑产品品质,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容。 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是保障我市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系统规划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培育建设行业新产业新动能,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185号)有关要求,结合《市主城区装配式建筑发展专业规划》各项指标,编制本规划,明确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任务。 规划期为2018年至2025年。

一、发展形势与现状 (一)发展形势 1.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2015年,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鼓励建筑工业化等绿色低碳的建设模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国家公布《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容的建议》,“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修正案,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资源能源消耗重点行业,是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重点领域。 2.政策引导力度逐步加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强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并支持地方政府出台规划、土地、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2017年12月,我市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任务和系列激励政策。 3.建筑业转型发展急迫。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筑业长期以来发展粗放,科技贡献率低,人均产值低,且资源能源耗费巨大,约占全社会能耗46%,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30%,建筑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4.建筑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发展概况

(发展战略)重庆发展简介

重庆发展简介 地理交通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壹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2008年11月19日,“畅通重庆”启动,加快重庆的交通运输。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和达万铁路。另仍有铁路支线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于建宜万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二线、南涪铁路。成渝城际铁路、渝万铁路(城际铁路)、渝黔新线也即将动工。另外仍有规划中的渝郑、渝昆、渝鲁,重庆-西安客运专线、重庆-长沙客运专线。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500km。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南渝高速、渝武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綦万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合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邻垫高速(邻水至垫江)忠垫高速(垫江到忠县)及重庆内环快速路。正于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万南高速公

路、万宜高速公路。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均、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重庆高速公路规划为"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能够直达重庆港。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于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的水运,顺长江东行,万吨级的轮船可顺江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及沿海城市。逆长江西行,1000吨左右的轮船可到四川省的宜宾。较小轮船沿嘉陵江北上,轮船可至合川,潼南,南充等城市。经长江到涪陵入乌江,向南能通航到贵州境内。 重庆主城区内曾经先后有五座机场投入使用。重庆全市现有俩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第三座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正于建设。 自然环境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于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于6-8℃,夏季炎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 均于35度之上。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就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与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

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1997 200120052008(年) 图4 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化。直辖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重庆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 二、三产业逐步上升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至接近10%。根据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标准与克拉克产业结构转移模式判断,重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规范

附件1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特色工业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9?76号)精神,特制定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规范: 1、把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成片工业和仓储用地纳入工业园区规划控制范围,总体规划实行统一管理,有序开发;严格按照《关于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拓展审批工作的意见》实施拓展。 2、科学编制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实施意见》的要求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3、科学编制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园区工业用地比例不宜低于65%,平均容积率不得低于0.8,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园区规划的公共绿地中应有不低于70%用于种植树木。园区内工业项目建筑密度不宜低于40%,绿地率不得高于25% ,规划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不得高于7%。 4、科学编制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健全环保管理制度,除必要的倒班房外,不得建职工宿舍。在园区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入驻园区工业企业必须符

合《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的要求。 5、在工业园区附近防护距离外按照不高于园区面积50%的比例规划配套综合用地,用于集中建设职工宿舍、行政办公等配套项目。按园区面积测算,职工宿舍的建筑面积应不低于每平方公里2万方。 6、全面推广建设各类型的标准厂房,按园区面积测算,标准厂房建筑面积应不低于每平方公里5万方,建筑容积率应不低于1.2,不高于3.0。 7、健全园区“一站式”行政服务机构,实行企业手续全程代办服务,建立园区安全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园区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8、建设完善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做到园区范围内有线网络宽带全接通、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有条件的园区要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9、提高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要求,把投入产出强度要求作为企业入驻的前提条件,原则上主城九区及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园区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不低于50亿元,产出强度不低于100亿元;“一圈”非主城园区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不低于40亿元,产出强度不低于70亿元;“两翼”园区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不低于30亿元,产出强度不低50亿元。 10、严禁将工业用地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或用于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经营性项目,确保工业用地不减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渝府发〔2011〕36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目录 一、规划范围 (4) 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 三、发展现状 (8) 四、发展导向 (11) 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2) 六、功能区划分 (16) 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20) 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 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 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7) 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2) 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7) 十三、保障措施 (54)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 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工信办法】重庆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项目规划管理办法(00002)

【工信办法】重庆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项目规划管理办 法 工业园区及工业项目 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工业园区及工业项目规划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根据《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庆市行政区域内工业园区及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的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工业项目是指在规划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分类代码为 M)的地块上修建的用于工业生产的建设项目,包括普通工业项目、标准厂房项目和楼宇产业园项目。 第四条主城区规划工业用地总量不得减少。主城区内因城市更新拓展、产业布局调整或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等原因,确需修改工业用地规划性质的,应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总体平衡,确保该行政区域内工业用地总量不减少,规划工业用地的调减与调增方案应当同步申请、同步报批,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完善后再办理有关规划许可手续。 第五条加强规划用地分类管理,工业用地上只能建设工业项目。“2.5”产业园、总部经济区和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不属于工业用地上适建的项目,应纳入贸易、设计、咨询等技术服务办公类用地(用地分类代码为 B29)管理。原则上不得在工业用地上新建楼宇产业园项目,鼓励利用已有楼宇发展楼宇工业产业。

第六条规划部门负责工业园区及工业项目的规划管理。工业项目应符合以下规划要求: (一)工业项目配套设施指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办公、会议、食堂和职工宿舍等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不得大于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和总建筑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二)普通工业项目容积率下限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容积率上限按 1.5 控制。工业园区中标准厂房项目和楼宇产业园项目容积率上限按2.0控制。 (三)普通工业项目、标准厂房项目中生产用房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40米。普通工业项目、标准厂房项目中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楼宇产业园项目的建筑高度可结合实际需求,在满足空间形态和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在规划设计方案审查中确定。 (四)工业项目中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每100平方米不少于1个执行;楼宇产业园项目中生产用房的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每100平方米不少于1个执行;标准厂房项目中生产用房的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每100平方米不少于 0.5 个执行;普通工业项目中生产用房的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每100平方米不少于0.1个执行。 (五)标准厂房项目中,生产用房单层平面最小分隔单元的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楼宇产业园项目中,生产用房单层平面最小分隔单元的使用面积不得小于150平方米。生产用房不得采用类似住宅套型式设计。 (六)工业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应有别于商业、商务、住宅项目,其建筑布局、形态及平面设计应体现工业建筑特征,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