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合集下载

中国五大剧种是哪五种

中国五大剧种是哪五种

中国五大剧种是哪五种中国五大剧种是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之一。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4、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豫剧现状

豫剧现状

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

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当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

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

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且一度是全国第一大剧种。

无论剧团数量、剧团分布,还是从演出人员、演出场次上来讲都一直是全国之最。

而就是这样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在这个经济迅速增长,意识形态飞速变化的时代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呢?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于宏渤,张博,陈宇,谢文飞,王一航六人来到河南郑州、开封,进行为期两周的豫剧调查,通过采访了三个剧团,郑州开封的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做了共617份问卷调查,对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分成五个方面说明如下:一,从豫剧团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来说明在我国剧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隶属于政府,一种属于民营。

隶属于政府的又根据财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为全供和差供两种;民营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团体,一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剧团。

我们实践期间一共采访了三个豫剧团,一全供,一差供,一民间非营利组织。

现一一说明:先说河南省豫剧三团,它是省级剧团,以排演现代戏为主,以锐意改革著称,在全国享有盛誉。

它属于前面所说的差供类型,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团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而我们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一方面,是因为豫剧身为传统戏剧在现代市场中薄弱的竞争力,演出少,演出收入低。

而连省剧团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可想其他的市级剧团、县级剧团境况恐怕更糟了。

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作为一个行政部门,豫剧团在很多时候是政府的代言人,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政府宣传政策,反应时政,来排那种经济效益不好但社会效益好的戏,这便加重了剧团原本就沉重的经济负担。

河南采风

河南采风

河南采风——豫剧现状刘晓琳200911112024摘要:豫剧是河南最大剧种,其历史久远,派别众多,在中国戏曲艺术界有着辉煌的成就。

但如今,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豫剧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局面?本文通过对安阳和鹤壁两个城市的豫剧发展现状做了一个概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此次在河南省安阳市及周边一些县城的采风过程中,对于豫剧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方面并无太大成果,但对于豫剧目前的发展状况却有了些了解,并有些深刻感悟。

首先,在高度城市化的影响下,安阳市虽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如今想找到纯粹的戏班演出也是很难了。

据长辈说,在五六十年代,汤阴县有个大平调剧团,在当时影响力很大,举行过几次大型演出,但因后来学大平调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团也就解散了。

原剧团里的演员后来也会在一些庙会或节日庆典中被请来表演,但机会也是很少了。

老人感到的是可惜,因为那时也没留下一些录像,现在也慢慢很少有人提及了。

我感到的是遗憾,因为此时正当农历五月,很难赶上一个庙会,对于别人的讲述,还有一些资料的记载,更多的只能靠想象来感受当时场面。

我们都知道,戏曲这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是很艰难的长期过程,训练艰苦残酷,就业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个逐渐物质化的时代,当老一辈演员退休后,晚辈很难再继续接班,这也不得不让人心生遗憾。

其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也不再有太多闲暇时间来切磋技艺,或再组织一些新的像样的戏班演出,所以,人们更多的是用现成的音响伴奏来代替搭台唱戏。

另一方面,大到豫剧团,小到散落民间的业余戏班,他们的经济效益并不好,很难维持生存。

这一现状就导致豫剧团体出现两个形式,一是迎合商业市场,对戏曲的表演形式做出一些改革。

所谓的改革是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为豫剧配上极不和谐的摇滚鼓点,这已然不再是我们所说的豫剧了,因为人们欣赏的不再是戏剧故事内容,也不是什么腔与韵,而是简简单单的热闹或显示某个层面上的气派。

二是坚持传统的演出形式,但被现代市场冷漠,竞争力薄弱,演出机会也减少,收入更是难以留住演员,最后多半转行,一些愿意进行传承教育的师傅也是很难收起徒弟,因为人们自以为已经有更好的团体可以代替他们了。

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的发展探究

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的发展探究

当代音乐2019年第12期MODERNMUSIC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的发展探究王宏丽[摘㊀要]河南豫剧是全国五大地方戏曲之一ꎬ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ꎮ豫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ꎬ除了流行于河南本省以外ꎬ还形成了当今大致稳定的豫剧次生区版图ꎬ即沿河南周边ꎬ包括安徽㊁湖北北部㊁山西㊁河北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而向甘肃㊁新疆伸展的版图ꎮ湖北省襄阳市作为与河南省交界的城市ꎬ豫剧在此地的发展可谓是根深蒂固ꎬ在发展的过程中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与演唱风格ꎬ形成了中国 南派豫剧 ꎬ从而丰富了汉水流域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ꎮ[关键词]豫剧ꎻ襄阳ꎻ发展ꎻ探究[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142-02[收稿日期]2019-10-11[作者简介]王宏丽(1979 ㊀)ꎬ女ꎬ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㊁音乐表演系主任ꎮ(襄阳㊀441053)一㊁河南豫剧的发展概述(一)起源河南豫剧起源于中原地区大省河南省ꎬ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ꎬ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ꎬ居全国地方戏曲之首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ꎮ据国家文化部统计的专业豫剧团体达160多个ꎬ非专业团体多达2000多个ꎬ从业人员10万余人ꎬ是全国拥有专业演出团体和从业演员最多的剧种ꎮ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ꎬ是我国戏曲梆子腔家族的重要一员ꎮ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ꎬ最终形成了新的声腔演唱形式ꎬ因河南简称 豫 ꎬ故称为豫剧ꎮ豫剧唱腔流畅ꎬ节奏明亮ꎬ旋律优美ꎬ极具中原音韵ꎬ经典的传统剧目及丰富的现代剧目ꎬ加之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ꎮ自清末明初以来ꎬ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ꎬ豫剧发展迅速ꎮ到目前为止ꎬ东至台湾ꎬ西至西藏ꎬ南至广东ꎬ北至黑龙江的21个省区的广袤土地上ꎬ都有豫剧艺术活跃的身姿ꎮ不仅如此ꎬ随着近年来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的盛行ꎬ河南省豫剧院㊁台湾豫剧院等多个演出团体应邀出访世界多个国家进行演出交流活动ꎬ如美国㊁英国㊁新西兰㊁加拿大㊁法国㊁德国㊁意大利㊁澳大利亚等国家ꎬ被西方人称为 东方的咏叹调 ꎮ豫剧的发展起源问题ꎬ至今仍然无法判定其产生的确切时间ꎮ在当代ꎬ音乐史论工作者们对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的«杞县志»和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小说«歧路灯»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考证ꎬ认为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河南梆子ꎬ并且确定这一时期就是河南梆子的形成时期ꎮ(二)流派1 地域性划分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ꎬ受到各地语言和各地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ꎬ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艺术流派ꎮ大致分为五大流派ꎬ分别是:以今河南开封市为中心发展的 祥符调 ꎻ以今河南商丘市为中心发展的 豫东调ꎻ以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发展的 豫西调 ꎻ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 沙河调 ꎻ流行于豫北地区的高调ꎮ2 艺术家个人风格流派新中国成立以来ꎬ随着豫剧的不断发展ꎬ其流派逐渐从地域性向演员的演唱风格而定的流派转变ꎮ上世纪的八十年代ꎬ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举办的 河南豫剧流派调演 ꎬ常香玉㊁马金凤等艺术家的精彩演唱ꎬ得到了观众及广大专家的极大肯定ꎬ从此ꎬ便开启了以个人风格而定称流派的新时代ꎮ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ꎬ大致可分为六大流派ꎬ以常香玉为代表的 常派 ꎻ马金凤为代表的 马派 ꎻ陈素真为代表的 陈派 ꎻ崔兰田为代表的 崔派 ꎻ阎立品为代表的 阎派 ꎻ桑振君为代表的 桑派 ꎮ由于在这些流派唱腔里融合了大量的艺术家的个人风格ꎬ所以ꎬ各流派之间的风格迥异ꎮ其中ꎬ以常香玉为代表的 常派 的艺术影响力最大ꎬ流行最广泛ꎮ常派唱腔韵味醇厚㊁音域宽广ꎬ高亢明亮ꎬ广泛吸收京剧㊁河北评剧㊁陕西秦腔㊁河南曲剧和坠子等艺术之长ꎬ同时又将风格不同的豫剧唱腔融合其中ꎬ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ꎬ成为豫剧流派中的一支主流ꎮ3 现代新流派随着时代的变迁ꎬ豫剧的发展也在经历着其突破创新的变革ꎮ在作曲手法上引进了现代创作技法ꎬ多种音乐体裁的不断渗透ꎬ使其音乐创作逐渐走向了专业化道路ꎮ以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杨春兰为代表的艺术家们ꎬ在豫剧的唱腔㊁剧本创作㊁乐队编制和演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ꎬ使豫剧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ꎬ丰富了豫剧音乐的表现体制和发展格局ꎮ其经典代表剧目为现代戏«朝阳沟»«香魂女»等ꎮ二㊁豫剧的次生区发展次生区是指一种文化占有一定的优势ꎬ但处在与其他241文化区的交汇地带ꎬ带有临近地区的文化风格的区域文化ꎬ呈现出区域间的过渡性特征ꎮ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部ꎬ文化核心区拥有高于其他地区发展水平与实力的绝对优势ꎬ但它又不是悬浮于区域之上的文化孤岛ꎮ区域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一种具有特色及有生命力的文化ꎬ对边缘地区产生了主导影响ꎬ同时ꎬ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也不是简单的空间并存ꎬ而是在文化中心的主导作用下互相之间形成的层级关系ꎬ这样就形成了文化的次生区ꎮ随着豫剧核心区的形成ꎬ中原文化发展及人口的稠密ꎬ豫剧负载着的中原文化必然向周边地区延伸ꎮ在豫剧诞生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ꎬ形成了当今大致稳定的豫剧次生区版图ꎬ即沿河南周边ꎬ包括安徽㊁湖北北部㊁山西㊁河北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而向甘肃㊁新疆伸展的版图ꎮ三㊁豫剧在襄阳地区的发展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十分盛行ꎮ豫剧是在哪一年传入襄阳地区的ꎬ目前尚无可考证ꎮ但在«襄阳县志 风俗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ꎬ明㊁清时期ꎬ襄阳地区确实出现过 商民杂处ꎬ服食酬酢尽繁华 的景象ꎬ一时间ꎬ龙舟竞渡ꎬ赛神演剧等事靡费颇多 ꎮ[1]因而在汉水中上游的这块土地上ꎬ便孕育㊁产生㊁流传和发展的汉戏㊁清戏㊁湖北越调㊁襄阳花鼓戏㊁河南越调等戏曲剧种ꎬ河南豫剧也是在这期间发展和流传的ꎮ湖北襄阳地区的专业豫剧团体ꎬ大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立和发展起来的ꎮ现有襄阳市豫剧团㊁老河口豫剧团等专业豫剧团体ꎬ非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之多ꎬ普及面甚广ꎮ河南豫剧之所以能够在襄阳地区落地生根ꎬ究其根源ꎬ是因为河南豫剧在襄阳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ꎮ(一)地理环境因素襄阳地区有流传㊁发展㊁融合豫剧的地理位置条件ꎮ湖北襄阳市ꎬ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ꎬ鄂西北重要发展城市ꎮ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ꎬ历代兵家必争之地ꎮ自古为交通要道ꎬ凭汉水贯东西ꎬ被称为南北经济的咽喉ꎮ元代ꎬ襄阳被划分在河南省ꎬ直到明代ꎬ襄阳才被划为湖北所有ꎮ自明清以来ꎬ襄阳地区商贾云集ꎬ逐渐形成了各地文化的一个交流中心ꎮ全国各地的商人因经济商务发展需要ꎬ都纷纷在这里修建公馆㊁戏楼等ꎮ襄阳地区面积在清朝康熙㊁乾隆年间仅3.2平方公里ꎬ但当时各省地修建的公馆㊁会馆就有二十多所ꎮ襄阳地区山水相连ꎬ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穿城而过ꎬ并与河南南阳流入的境内的唐白河汇合ꎬ这样ꎬ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就成了 南船北马 的汇集地ꎮ加之襄阳南接汉江平原ꎬ北接南阳盆地ꎬ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这里汇聚与生活ꎬ给予了豫剧在此地发展的地理条件ꎮ(二)语言和音乐创作因素由于湖北襄阳与河南省交界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ꎬ使得其语言与豫西南地区大致相同ꎬ四声的发音基本一致ꎬ语言颇为相似ꎬ特别是和河南接壤的襄阳老河口地区ꎬ其语言几乎和河南话完全一致ꎮ在元代老河口是隶属于河南ꎬ直到明代才被划为湖北所有ꎮ可见ꎬ它是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城市ꎮ在襄阳话中ꎬ例如 妈 娘 想 爸 这四个字ꎬ在阴平㊁阳平㊁上声㊁去声的四声发音中ꎬ河南话和襄阳话是也一致的ꎮ直到今天ꎬ还有襄阳人会说ꎬ一开口说话ꎬ别人就说我们是河南人 ꎮ所以ꎬ语言的相似性也是为豫剧在襄阳地区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ꎮ而今的襄阳市豫剧团ꎬ有一多半为河南人ꎮ河南人在襄阳区的人口数量的增加ꎬ也为豫剧在当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ꎮ此外ꎬ我国戏曲声腔创作的原则一般是 音随字走 ꎬ这也为豫剧的在襄阳地区能够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ꎮ研究表明ꎬ河南民间音乐和襄阳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具有一脉相承之处ꎮ(三)襄阳地区梆子腔的发展因素在张庚㊁郭汉成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ꎬ有明确的记述: 西皮腔兴起于湖北ꎬ但它不是从湖北本地的民间曲调中成长起来的ꎬ而是外来声腔ꎬ即梆子腔在当地演变形成的一般认为梆子腔是由陕西地区传到了湖北襄阳一带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腔ꎬ后来再经湖北艺人的丰富加工成了西皮腔ꎮ [2]由此可见ꎬ在豫剧还在称为 河南梆子 的时候ꎬ梆子腔就已流传并发展于此ꎮ这就为豫剧在此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与基础ꎬ使豫剧在襄阳的发展显得顺理成章ꎮ(四)豫剧在襄阳地区的变异性发展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ꎬ豫剧在襄阳地区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渐进的㊁微妙的变化ꎮ首先是在演唱风格上ꎬ河南豫剧的演唱特点是高亢㊁嘹亮ꎬ而在襄阳地区的演唱则追求委婉与细腻ꎬ颇具南方风格ꎮ襄阳豫剧团李天生老师曾以现场演唱的形式来展现同一段豫剧唱段的不同风格ꎬ分别用河南豫剧风格与襄阳本土风格进行了演唱ꎬ从而展现出了极具当地演唱的风格特点ꎬ被称为 南派豫剧 ꎮ其次ꎬ表演形式的创新ꎮ例如襄阳豫剧院编排的豫剧乐舞«花木兰»ꎬ使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ꎬ极具创新风格ꎮ(五)襄阳本地的豫剧表演团体襄阳本土的专业豫剧团体有襄阳市豫剧院㊁老河口豫剧团㊁南漳县豫剧团㊁保康县豫剧团㊁枣阳市豫剧团ꎬ非专业豫剧团和表演团体更是举不胜举ꎬ可见豫剧在襄阳地区是深受群众喜爱的ꎮ结㊀语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ꎬ表现在它的同化力㊁融合力㊁延续力和凝聚力ꎮ豫剧文化的核心区与次生区的格局ꎬ是对于豫剧之文化现象而言的ꎬ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从一而终的ꎬ任何文化区域内均有可能有众多文化层面的存在ꎬ还须我们不断学习㊁探索㊁传承与发展ꎬ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ꎮ注释:[1]李大庆.梨园曲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ꎬ2001:170. [2]李大庆.梨园曲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ꎬ2001:173.(责任编辑:崔晓光)341王宏丽: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的发展探究。

豫剧名词解释

豫剧名词解释

豫剧名词解释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之名最早
泛指河南各剧种。

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如需更多关于豫剧的介绍,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戏曲专家。

关于河南豫剧[教学]

关于河南豫剧[教学]

关于河南豫剧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过亿。

历史上河南人中名流辈出,现如今也依然不乏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

在北京,约有100余万河南乡亲工作在各行各业,继承并发扬着河南人固有的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性情耿直、忠诚国家、崇尚礼遇、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起源发展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周口文化

周口文化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辖淮阳、鹿邑、扶沟、沈丘、太康、郸城、西华、商水和川汇区、项城市八县一市一区,辖区耕地面积1170万亩,耕地面积居全省第2。

截至2008年,周口总人口为1112万人,周口地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市辖八县一市一区,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史载明清时期“通衢五省,人杂八方,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素有中国“小武汉”之盛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繁盛已然成为烟云。

我想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她深厚的文化内涵了吧!周口市地理环境优越,平川千里,一望无垠,土层深厚肥沃。

沙颍河、涡惠河、西淝河、洪汝河等淮河支流蜿蜒区内,为全市农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周口市农业发展一马当先,粮、棉总产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分别占全省的1/6和1/4,是闻名全国的粮棉大区。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烟叶等。

养殖业主要有猪、牛、羊等,现已成为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小麦、棉花、槐山羊皮生产基地。

境内无山无岭,一马平川,沃野千里。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人文景观较多,有些在全国绝无仅有。

有遗址遗迹和文物点近千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馆藏文物25000余件。

近几年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重点开发了太昊陵景区、老子文化旅游景区、关帝庙景区、女娲诚文化旅游景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景区、太昊陵、弦歌台、平粮台、五谷台、包公祠、陈胡公陵园、龙湖、剪枝公园、太清宫、老君台、关帝庙、女娲城、女娲宫、万亩枣园、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及故居、大程书院、、南顿古城等二十个景点;有星级饭店10家,旅行社二十多家,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

代表景观:太昊陵、周口关帝庙、邓城叶宅、淮阳剪枝公园、弦歌台、龙湖风景区周口大闸吉鸿昌纪念馆、明道宫袁世凯故居大程书院平粮台古城址、东汉陈王墓、太清宫谢氏陵碑亭、南顿故城、鹿邑陈抟公园、支亭寺武平城故址铁水牛、周口人民公园、水灌台包、公祠、女娲城、中华五千年、陈楚故城、紫气园、画卦台、楚顷襄王墓、新四军杜岗会师纪念地。

四大戏剧剧种是什么

四大戏剧剧种是什么

四大戏剧剧种是什么四大戏剧剧种是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

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

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黄梅戏,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越剧,公认为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

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

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

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河南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发源地
在河南。

其唱腔以“高腔”为主,又称“河南梆子”,因流行地
区不同而分为豫东调、豫南调、豫西调、豫北调和豫东调等;表
演以高亢激越、豪放粗犷著称;戏曲服装以素色为主,也有鲜艳
色彩的,称为“红装”。

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各地的唱腔、道白、舞美风格也各有差异。

河南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时在全国有九个省都有其流布地区,其中以河南最为普及。

到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所有剧种中,豫剧是唯一还在全国
流行的剧种。

豫剧剧目有四千多个,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之一。


中《花木兰》《五世请缨》《朝阳沟》等剧目被拍成了电视戏曲片。

豫剧中的代表人物有:杨兰春、常香玉剧团、张振岭剧团、马金
凤剧团、陈素真剧团等。

河南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主要发源于河南。

河南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1 —1 —。

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

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

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篇1豫剧是河南人引以为豪的,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传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主要在黄河、淮河一带流行。

大部分省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但是,豫剧的起源是什么呢?这已经很难考证。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

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据班社中的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已经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当当当!当当当!”读着读着,我仿佛听到了豫剧乐队武场的伴奏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器乐有板鼓、堂鼓、大锣、手擦、小锣和梆子等等。

加上其它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是河南的特别之处,我身在河南,为河南的豫剧而感到深深自豪!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篇2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教师招聘——文化素养第1周 戏剧电影

教师招聘——文化素养第1周 戏剧电影

周一:【中国五大剧种】(1)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4)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代表艺术家有新凤霞、小白玉霜等人,代表曲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代表作有《天仙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二】【戏剧】1.昆曲(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近代戏曲中素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后因不少剧种的末行已归入生行,因此习惯上就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基本类型。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周三】【中国古代十大戏剧家】1.关汉卿(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首。

(2)作品:《窦娥冤》。

2.马致远(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一。

(2)作品:《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3.郑光祖(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一。

(2)作品:《倩女离魂》。

4.白朴(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一。

(2)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

5.王实甫(1)地位: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2)作品:《西厢记》。

【周四】:【中国古代十大戏剧家】6.纪君祥(1)地位: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2)作品:《赵氏孤儿》。

7.汤显祖(1)地位:明代最伟大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2)作品:《南柯记》、《牡丹亭》。

8.孔尚任(1)地位:清代著名戏曲作家。

河南豫剧

河南豫剧

访问数:8820 回复数:47楼主回复作者:leonlaid发表日期:2005-5-17 20:22:09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景亮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

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目,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⑥6(朱华)●评点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个世纪内,由几个地域分支到各个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doc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doc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

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

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

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

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

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

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

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豫剧的流派艺术

豫剧的流派艺术

摘 要: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民族戏曲艺术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豫剧流派以其绵延不绝的传播力和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深植于神州大地。

关键词:豫剧流派;戏曲文化;表演风格“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并且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明末秦腔和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的;第二种说法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的;第三种说法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和时尚小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在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就开始流行梆子戏,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两家都曾办过科班。

豫剧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了五大声腔,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各地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分布于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高调(以濮阳、菏泽为中心)。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并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0世纪30年代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了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改革家的参与,使豫剧吸收了各派之长并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

在这种融合后,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戏曲从业者和观众争相模仿传唱,这也为20世纪50年代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豫剧的六大名旦,最早来源于1956年的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

当时陈素贞没有参评,时隔24年后的1980年,河南省举行了第二次戏曲会演,这次陈素贞参加了,而桑振君却没有参加,到了2000年,河南省宣传部、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曲研究院与河北邯郸文化局联合主办了一次桑派艺术研讨会,河南官方确认了豫剧的六大流派,河南大学出版社还出版发行了一套《豫剧流派六大家画传》。

豫剧在山西的发展出路之我见

豫剧在山西的发展出路之我见

豫剧在山西的发展出路之我见目前戏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姊妹艺术的相继兴起大有盖过之势,因此在山西这样一个戏曲大省,尤其晋东南戏曲剧种丰富,历史悠久。

豫剧亦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讴”,是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其唱腔通俗易懂,内容雅俗共赏,几百年来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

作为一个外来剧种,要想继续保持繁盛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出路。

本文主要从剧团的经营管理、剧目的建设、演员的素质三个方面对河南豫剧在山西的发展出路作一分析阐述。

标签:豫剧剧团剧目演员山西是戏曲大省,仅土生土长的剧种就有几十种之多。

据1982年的普查,山西省历史上曾经有52个剧种,加上京剧、豫剧、评剧、曲剧四个外来剧种,共有56个剧种。

豫剧在山西的历史较为悠久,据县志记载,民国前在左权就有河南豫剧的传入,另据50年代的山西日报,解放后豫剧开始大量进入山西,山西现有的几个专业豫剧团就是在解放以后成立的。

然而面对当前的这种戏曲危机,豫剧作为外来剧种要想在山西取得一定的发展,我认为主要应该从剧团的经营管理、剧目的建设、演员的素质培养三个方面入手。

剧团剧团作为戏曲演出的特定组织单位,尤其在现在这种状况下,有一些小剧种甚至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其经营管理的好坏对于一个剧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自身的改革创新入手。

改革开放之后,豫剧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豫剧需要借助艺术的自我调节来适应这一环境。

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今天到处都在提倡与时俱进的形势下,豫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从剧目的编排、情节的设置到最后的演出,除了考虑观众的因素之外,更应该紧跟时代,反映时事。

和其他艺术产品一样,豫剧也应该走向市场,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

当今社会以竞争为主流,豫剧团也应该参与其中,从剧团内部开展竞争,增强演员的竞争意识。

由于长治市豫剧团不同于其他本地剧团,在改革的同时要顾及到首先适合山西当地的观众需求,故而在剧目的编排过程中,更多地要考虑当地观众的欣赏要求。

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文化与传播学院课程论文题目: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摘要: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豫剧形成历史有三百多年,在这期间豫剧逐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

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当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

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

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流派”。

豫剧的声腔板式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非板;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

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关键字:豫剧;剧目;声腔;现状和发展。

河南豫剧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影响力可谓十分巨大,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充分吸收了周边地区优秀文化的精华,又充分体现了河南的地域性特点,是中原地区广大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关注,豫剧的起源是那么的具有神秘色彩,豫剧的发展又是那么的具有传奇色彩,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块神奇的世界,共同了解这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葩。

一,豫剧简介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21世纪后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鼎盛时期,全国包括西藏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有专业豫剧团,超过三百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五世请缨》--老旦

豫剧《五世请缨》--老旦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 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 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主要用于叙 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 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 等。 慢板: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 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 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 中常用的板式之一。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 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五世请缨--《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请》
Content 03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或者复 制您的文本粘贴到此处请在此处
Content 04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或者复 制您的文本粘贴到此处请在此处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03
OPTION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04
OPTION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05
OPTION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01
OPTION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06
OPTION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在此添加内容在此添加内容
老旦
老旦,戏曲行当之一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老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 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像青衣那样 婉转迂回,要求演员用高亢的唱腔、沉实的念 白、沉稳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演唱时要使用本 嗓儿。 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 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 只有十几出折子戏或中型戏,在客观上局限了 这一行当的开拓与发展,又由于历史因素,清 光绪之前,老旦多由戏班中的老生行当兼演, 即使是专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 在表演上重于唱功,不甚重视身段表情,这造 成了这一行当演唱苍劲、硬朗的表演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西安三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剧的前身,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
疆、台湾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音乐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