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黄兴涛(兼)
严复手批《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发现
严复手批《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发现冯志伟【摘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黄兴涛教授发现严复手批《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过程,并从现代术语学的角度,对严复当年的术语审定工作做了简单的评述.【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术语》【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黄兴涛;严复;魏易;植物学;术语学【作者】冯志伟【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4;H083引言笔者在《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中曾经指出“1909年,学部派严复编订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并成立了以严复为总纂的科学名词编订馆,这是我国第一个审定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机构”。
当年,这个科学名词编订馆叫作“学部名词编订馆”。
2013年2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黄兴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文章《新发现严复手批“编订名词馆”一部原稿本》,介绍了他所发现的严复在100年前主持清末学部“编订名词馆”时留下的一部珍贵的原稿本——《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
作为总纂的严复在其中做了大量批改,不仅为今人提供了严复如何总纂、审校各科名词对照表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认知近代中国的新名词问题、新学兴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笔者择该文精要,向读者推介,并结合现代术语学理论评价严复的术语审校工作。
一编订名词馆《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发现长期以来,学界仅知道当年学部正式定稿的一部分学科术语对照表的铅印本或抄写本,而严复主持学部编订名词馆时曾编纂的那些最初的“原稿本”,却一直找不到。
不过,从章士钊的有关回忆里,得知曾有过原稿本存在,而且严复在这些原稿本上还进行过一些推敲和修改。
1925年,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一文中说:“七年(1918年),愚任北大教授,蔡(元培)校长曾将(严复)先生名词馆遗稿之一部,交愚董理。
”1943年,章士钊在其专著《逻辑指要》里,再一次提到此事,还引述严复在逻辑学术语中英对照表原稿上反对将Logic译为“辩学”或“论理学”的一段批语:“此科所包至广,吾国先秦所有,虽不足以抵其全,然实此科之首事。
词臣久任:清中期中枢权力格局特点探析(1735—1861)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清史研究词臣久任:清中期中枢权力格局特点探析(1735 1861)刘文鹏ꎬ杨菊丽摘㊀要:清代康雍乾时期ꎬ由于学习汉文化的需要ꎬ几代皇帝非常重视对具有文学艺术才能之词臣的选拔ꎬ由此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词臣群体ꎮ这些词臣和皇帝关系密切ꎬ跻身高层ꎬ并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中一种持续稳定的政治力量ꎬ甚至领衔中枢ꎬ对清朝军政要务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ꎬ成为清代中后期中枢政治格局的一大特点ꎮ关键词:清中期ꎻ词臣ꎻ中枢机构ꎻ权力格局中图分类号:K24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166-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清代军机处议复档研究 (22JJD77059)ꎮ作者简介:刘文鹏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杨菊丽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ꎮ㊀㊀所谓词臣ꎬ就是中国古代精于文学艺术㊁诗词歌赋ꎬ或擅长书法㊁绘画艺术的大臣ꎮ这些人借助文艺才能ꎬ获得皇帝的特殊赏识ꎬ从而被重用ꎬ可以在官场上晋升高职ꎮ这种现象自唐宋以来一直存在ꎬ在清代特别突出ꎮ尤其是在军机处创设并成为清朝的政治中枢后ꎬ词臣在军机处中一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政治力量ꎮ一方面有些出身词臣的军机大臣任职时间长达十几年㊁二十几年ꎬ甚至超过三十年ꎻ另一方面军机处中词臣的递补非常及时ꎬ一旦一个词臣出缺ꎬ必定会有另外一个词臣被选拔进入军机处ꎮ乾隆时期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选拔词臣进入中枢的培训机制ꎮ由此ꎬ这些擅长文学艺术的词臣ꎬ由于靠近清朝政治权力核心ꎬ借帝王眷顾ꎬ跻身大僚之列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ꎮ词臣久任中枢成为清朝中后期的一个突出特点ꎮ词臣专长ꎬ或书法ꎬ或绘画ꎬ或辞藻ꎬ各有所长ꎬ但书法是他们的一个基本的㊁共通的技能ꎮ可以说ꎬ在一定程度上ꎬ书法是一个人能否成为词臣的基本门槛ꎮ故本文对词臣的探讨多以其书法造诣为例ꎮ学界对清代词臣的研究多从艺术史角度展开ꎬ对他们与政治的关系虽有一些成果ꎬ但明显不足ꎬ特别是对词臣与清朝长时段内中枢政治变革的关系缺少深入探究ꎮ本文拟在总结清代词臣群体特点的基础上ꎬ对词臣久任中枢的问题做出具体剖析ꎬ以进一步管窥清代中枢政治的权力运行机制ꎮ㊀㊀一㊁康熙以降词臣群体的形成清代词臣群体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ꎮ康熙帝年幼继位ꎬ十分倾慕汉文化ꎬ勤奋好学ꎬ甚至到咯血的地步[1]234ꎮ他设置南书房ꎬ让诸多文学侍从入值内廷ꎬ教授皇帝儒家经典㊁诗词书画等ꎮ (康熙)十六年(1677)ꎬ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ꎬ设南书房ꎮ («清史稿»卷二六七«张英传»)这应该是清代 词臣 正式出现的开始ꎮ当时ꎬ康熙帝选中张英㊁高士奇二人ꎬ不但入值南书房ꎬ食内廷供奉ꎬ而且赐第西安门内ꎬ词臣入居禁城自此始ꎬ也是词臣进入清代政治生活的开端ꎮ他们负责给皇帝做一些诗书词画方面的辅导ꎮ康熙帝所到之处ꎬ此二人常形影不离ꎮ除张英㊁高士奇外ꎬ当时的饱学名宿㊁艺术大家很多都曾入值南书房ꎬ精通诗文者有王士祯㊁查慎行㊁朱彝尊等ꎬ书法名家有沈荃㊁何焯等ꎬ而科举及第的新秀如徐乾学㊁王鸿绪等人也位列其中ꎬ可谓名家荟萃ꎮ这些人学问优长ꎬ在书画艺术和鉴赏方面661声誉卓著ꎬ对皇帝影响至深ꎮ以高士奇为例ꎬ他不但精通诗书ꎬ博闻强识ꎬ而且在当时还是书画鉴赏大师ꎬ和梁清标㊁安岐共同组成著名的 三家村 ꎬ在书画收藏和鉴赏上具有很高的地位ꎮ高士奇自康熙十年入侍内廷ꎬ与皇帝前后相伴二十余年ꎮ十七年ꎬ康熙帝曾表达出对高士奇学问的敬佩之情ꎬ曾言: 得士奇ꎬ始知学问门径ꎮ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ꎬ一览即知其时代ꎬ心以为异ꎬ未几ꎬ朕亦能之ꎮ士奇无战阵功ꎬ而朕待之厚ꎬ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ꎮ («清史稿»卷二七一«高士奇传»)高士奇没有军功ꎬ而皇帝却对他特别优厚ꎬ即使高士奇犯了很多错误被屡屡弹劾ꎬ康熙帝每次都不吝保护ꎬ这也造成高士奇等人一时间借机弄权㊁影响朝政的状况ꎮ 康熙中谕旨ꎬ皆其拟进ꎬ故高江村之权势赫奕一时ꎮ [2]375二十八年ꎬ高士奇被劾结党营私㊁招权纳贿ꎬ康熙帝不得已将其革职ꎬ令其休致回籍ꎮ五年后ꎬ康熙帝又趁修纂«明史»之机ꎬ再次令高士奇入值南书房ꎬ很快擢升礼部侍郎ꎮ三年后高士奇以回家养母为名致仕ꎮ四十二年ꎬ康熙帝南巡ꎬ令高士奇到淮安接驾ꎬ然后让他陪驾到杭州ꎬ并随皇帝回銮京师ꎮ期间ꎬ高士奇 屡入对ꎬ赐予优渥 ꎮ同年ꎬ高士奇病逝ꎮ康熙帝专赐谥 文恪 («清史稿»卷二七一«高士奇传»)ꎮ可见ꎬ康熙帝与这位词臣相交之深ꎮ军机处产生以后ꎬ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制发生变化ꎬ军机处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ꎬ也成为词臣进行政治角逐的战场ꎮ乾隆时期ꎬ词臣益发受到皇帝倚重ꎬ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张照ꎮ张照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ꎬ后入值南书房ꎮ张照是著名的藏书家㊁书法家㊁戏曲家ꎬ他在乾隆时期根据内府所藏书画作品ꎬ主持编纂了«石渠宝笈»(44卷)㊁«秘殿珠林»(24卷)ꎬ并在音律㊁戏曲方面均有建树ꎮ张照 敏于学ꎬ富文藻ꎬ尤工书 («清史稿»卷三ʻ四«张照传»)ꎬ早年学董其昌书法ꎬ中年以后结合颜真卿㊁苏轼㊁黄庭坚㊁米芾㊁赵孟頫之作ꎬ锐意创新ꎮ其楷书字体平正圆润ꎬ是清代 馆阁体 代表ꎬ草书则浑朴雄健ꎬ气势贯通ꎮ雍正㊁乾隆两代皇帝的书法颇受张照之益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均收录张照诸多作品ꎮ但张照为官能力平平ꎮ乾隆元年ꎬ他因教唆人参劾鄂尔泰ꎬ被革职逮治ꎬ下狱治罪ꎬ后以 怀私挟诈㊁扰乱军机 论死ꎮ但乾隆帝仅将其革职ꎬ很快便又令其在武英殿修书(«清高宗实录»卷二六)ꎮ次年ꎬ乾隆帝任命张照为内阁学士㊁南书房大臣ꎬ不久再次升任刑部尚书ꎮ乾隆十年ꎬ张照去世ꎬ乾隆帝赐谥 文敏 ꎬ加太子太保衔ꎮ后来虽又发现张照在狱中时曾写下过对皇帝的怨望不满之词ꎬ但乾隆帝对他仍极力保全ꎬ不予追究ꎮ其原因在于ꎬ乾隆帝极其推崇张照的书法ꎬ在他看来ꎬ 照虽不醇ꎬ而资学明敏ꎬ书法精工ꎬ为海内所共推ꎬ瑕瑜不掩ꎬ其文采风流不当泯没也 («清史稿»卷三ʻ四«张照传»)ꎮ对于张照的书法成就ꎬ乾隆皇帝也曾专门作诗论曰: 书有米之雄ꎬ而无米之略ꎮ复有董之整ꎬ而无董之弱ꎮ義之后一人ꎬ舍照谁能若ꎮ即今现其迹ꎬ宛心人成于昨ꎮ精神贯注深ꎬ非人所可学 [3]468把张照视作 義之后一人 ꎬ可见乾隆帝对张照的钦佩之情ꎮ三十多年后ꎬ乾隆帝仍把张照列为 五词臣 之首ꎬ表现出对这位词臣的尊崇与怀念ꎮ在词臣群体中ꎬ也不乏父子同朝㊁叔侄相继的事例ꎮ其中包括张英㊁张廷玉父子ꎬ先后都官至内阁大学士ꎮ蒋廷锡㊁蒋溥父子ꎬ戴均元㊁戴衢亨叔侄ꎬ都曾长期任职内阁和军机处ꎮ尤其是董邦达㊁董诰父子ꎬ更是凭借书法绘画艺术ꎬ见信于乾隆帝ꎮ董邦达是雍正十一年的进士ꎬ以书画闻名于世ꎮ乾隆初期ꎬ董邦达逐渐获得皇帝赏识ꎬ于乾隆十二年入值南书房ꎬ此后官位一路飙升ꎬ先后任内阁学士ꎬ历户㊁工㊁吏各部侍郎㊁左都御史ꎬ最后官至工部尚书㊁礼部尚书ꎮ乾隆三十四年ꎬ董邦达以老病乞解任ꎬ乾隆帝谕曰: 邦达年逾七十ꎬ衰病乞休ꎬ自合引年之例ꎮ惟邦达移家京师ꎬ不能即还里ꎮ礼部事不繁ꎬ给假安心调治ꎬ不必解任ꎮ («清史稿»卷三ʻ五«董邦达传»)可见董邦达受眷顾之隆ꎮ至于董诰ꎬ从艺术史角度来看ꎬ其书法绘画水平虽不及董邦达ꎬ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远迈其父ꎮ董诰是乾隆二十八年进士ꎬ此时董邦达已任工部尚书ꎮ此后ꎬ董诰也因为擅长绘画ꎬ成为乾隆帝的文学侍从ꎬ渐升迁至内阁学士ꎮ乾隆四十四年ꎬ董诰被任命为军机大臣ꎮ乾隆五十二年ꎬ加太子少保ꎬ擢户部尚书ꎮ至此ꎬ董诰从考中进士ꎬ用了24年的时间ꎬ在761官位方面就超越了其父董邦达ꎮ但对董诰来说ꎬ这仅仅是他任枢臣的开始ꎮ直到嘉庆二十三年ꎬ除中间有一年多丁忧外ꎬ董诰一直任职于军机处ꎬ时间达37年之久ꎮ其先后任东阁大学士㊁文华殿大学士ꎬ并晋封太子太保ꎮ嘉庆二十三年ꎬ董诰被允准退休ꎬ且享受全俸ꎮ不久董诰去世ꎬ皇帝令 赠太傅ꎬ上亲奠ꎬ入祀贤良祠ꎬ赐金治丧ꎬ御制诗挽之 («清史稿»卷三四ʻ«董诰传»)ꎬ死后也算哀荣备至ꎮ乾隆四十四年ꎬ乾隆帝作«怀旧诗»ꎬ称赞他执政期间的 五阁臣 五督臣 五功臣 五词臣 ꎮ其中ꎬ 五词臣 就是指张照㊁梁诗正㊁汪由敦㊁钱陈群㊁沈德潜五人ꎮ他们对乾隆皇帝学习文学艺术影响极大ꎬ皇帝曾这样评价沈德潜: 朕于沈德潜ꎬ以诗始ꎬ以诗终ꎮ («清史稿»卷三ʻ五«沈德潜传»)除 五词臣 外ꎬ乾隆身边的词臣还有励宗万㊁于敏中等很多人ꎮ和康熙帝一样ꎬ乾隆帝周围也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词臣群体ꎬ他列出的 五词臣 只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ꎬ是对他影响最大或者使他受益最多的几个人ꎮ而且ꎬ清朝的词臣不限于汉人ꎬ位列其中者也不乏满族大臣ꎮ如雍正时期的莽鹄立ꎬ精通绘画ꎬ特别是西洋绘画技巧[4]ꎮ史载: 莽鹄立精绘事ꎬ令恭绘圣祖御容ꎮ («清史稿»卷二九一«莽鹄立传»)但汉族词臣在有清一代数量居多ꎮ㊀㊀二㊁康雍乾时期宫廷文艺风气的转变:词臣何以受重用?㊀㊀虽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ꎬ但清朝皇帝始终保持着对汉文化的尊崇ꎮ词臣在清代政治生活中的活跃ꎬ与康雍乾几代帝王对书画诗词等文学艺术的酷爱分不开ꎮ而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自汉唐至明清ꎬ虽形式各异ꎬ但始终人才辈出ꎮ同时ꎬ又派系众多ꎬ各有所宗ꎮ以书法为例ꎬ明清交替之际ꎬ以王铎㊁傅山㊁张瑞等人为代表的个性书派风行一时ꎬ他们怪诞不羁ꎬ个性彰显ꎬ多擅长行书㊁草书ꎬ看似以丑㊁怪为美ꎬ肆意挥洒ꎬ实则笔力刚劲有力ꎬ临故而创新ꎬ张扬而不失法度ꎮ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派的行楷ꎬ则雍容圆润㊁中规中矩ꎬ更受清帝青睐ꎮ董其昌是明朝后期著名书画大家ꎬ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ꎬ他的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晚明以降影响极著ꎮ在书法方面ꎬ董其昌一直学宗宋代米芾ꎬ集宋元诸家之长ꎬ以行草书和楷书ꎬ尤其是小楷见长ꎮ其结构字体源于二王ꎬ古劲藏锋ꎬ似拙实巧ꎬ领一时风骚ꎮ在当时虽有临邑邢侗㊁顺天米万钟㊁晋江张瑞图与之齐名ꎬ甚至有 南董北米 之说ꎬ但«明史»纂修者认为 然三人者ꎬ不逮其昌远甚 ꎬ每有 尺素短札ꎬ流布人间ꎬ争购宝之 («明史»卷二八八«文苑传四»)ꎮ董其昌的书法以清秀淡雅自成一家ꎬ在古代书法史上打破了元代以降赵孟頫 雪松体 的长期主导地位ꎬ对后世影响尤巨ꎮ在绘画方面ꎬ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ꎮ他的画风崇尚 古雅秀润 ꎬ在当时的画坛别具一格ꎬ重塑并引领了当时南方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方向ꎬ成为此后三百年间中国画的主流和正宗ꎮ在禅宗思想影响下ꎬ他以禅喻画ꎬ积毕生之力撰写«画禅室随笔»ꎬ提出著名的 南北宗论 ꎬ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ꎬ成为近三百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ꎮ清初 四王 之首的王时敏ꎬ即 少时亲炙ꎬ得其真传 («清史稿»卷五ʻ四«王时敏传»)ꎮ王鉴与王时敏同宗同龄ꎬ一起 砥砺画学 ꎮ王原祁为王时敏之孙ꎬ得时敏亲授ꎮ王翚则亦曾随王时敏学习二十余年ꎮ与 四王 同时代㊁位列八大山人之一的明朝宗室朱耷ꎬ山水画亦师法董其昌ꎬ描摹宋元笔法ꎮ而且ꎬ 四王 的绘画思想与笔法尤为康雍乾诸帝所推崇ꎬ由此造就清代宫廷学院画派之盛ꎮ曾入侍内廷㊁为康熙帝指导翰墨的沈荃ꎬ其书法师宗同乡董其昌ꎮ康熙帝曾自言: 朕少年好学如此ꎬ更耽好笔墨ꎬ有翰林沈荃学明时董其昌字体ꎬ曾教我书法ꎮ [5]故对董其昌的书法ꎬ康熙帝亦佩服之至ꎬ 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ꎬ其高秀圆润之致ꎬ流行于楮墨间ꎬ非诸家所能及也 [6]ꎮ康熙帝在书法方面远宗二王ꎬ近师华亭ꎮ而他对董其昌一系的推崇ꎬ使朝臣中董字风行ꎬ 圣祖酷爱董书ꎬ臣下模仿ꎬ遂成风气 [7]70ꎮ在这一背景下ꎬ康熙帝的书画倾向也直接影响他的诸位皇子ꎬ胤礽㊁胤祉㊁胤禛等在书法方面无不带有浓重的董书之风ꎮ这其中ꎬ又以胤禛书法出类拔萃ꎬ最受圣祖喜爱ꎬ 圣祖最喜世宗宸翰ꎬ每命书扇ꎬ岁书进百余柄 [8]369ꎮ虽然胤禛在此之外ꎬ又博取诸家ꎬ书法风格更加多861变ꎬ但终究无法摆脱董氏之风的影响ꎮ董字盛行ꎬ一直贯穿康雍时期ꎬ直到张照的出现ꎬ清朝宫廷书法风格才为之一变ꎮ张照突破了康熙以来清朝宫廷书法一味崇董的风气ꎬ更多的是回归元明时期盛行的赵孟頫书法路线ꎮ启功先生在论及张照书法时曾言: 有清八法ꎬ康㊁雍时初尚董派ꎬ乃沿晚明物论也ꎮ张照崛兴ꎬ以颜米植基ꎬ泽以赵董ꎬ遂成乾隆一朝官样书风ꎮ [9]174与康熙㊁雍正一样ꎬ乾隆帝也酷爱书法ꎬ但在张照的影响下ꎬ他的书法与其父其祖风格已有很大不同ꎮ而且ꎬ乾隆帝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绝不局限于书法一项ꎬ凡绘画㊁诗文等皆其所好ꎮ更重要的是他还以宫廷收藏的书画珍品为基础ꎬ先后多次编纂大型的文艺批评典籍ꎮ乾隆八年ꎬ在张照㊁梁诗正等诸多词臣的协助下ꎬ乾隆帝将内府收藏的书画珍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ꎬ次年完成著录㊁汇编ꎬ取名为«秘殿珠林»ꎮ乾隆十年ꎬ编成«石渠宝笈»ꎬ著录2600余件书画作品ꎬ 一一胪载ꎬ纤悉必详 ꎬ 兼收众美ꎬ定著一编 [10]ꎮ乾隆五十八年ꎬ完成«石渠宝笈»续编ꎬ嘉庆时期完成«石渠宝笈»三编ꎮ这些著录共有225册ꎬ收录历代书画作品1万余件ꎮ收藏之丰富ꎬ品质之珍贵ꎬ即使是曾专门开设画院的宋徽宗也难与其相比ꎬ集大成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成就ꎮ康雍乾几代皇帝对文学㊁书画艺术的嗜好ꎬ以及他们对传统文艺精品的整理ꎬ使清朝在百余年间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学风气ꎬ词臣满朝ꎬ盛极一时ꎮ康熙帝曾命将敖汉千叶莲移种避暑山庄ꎬ命蒋廷锡绘图ꎮ 时内廷翰林题诗者张廷玉㊁励廷仪㊁张照㊁陈邦彦㊁王图炳㊁汪应铨㊁薄海ꎮ纯庙谓:七词臣题咏ꎮ [11]354其场景可谓群星荟萃ꎮ乾隆时期入值军机处的汉族大臣ꎬ除陈大受㊁袁守侗等个别人外ꎬ几乎都参与过乾隆帝书画鉴赏ꎬ词臣更是占据相当大的比重ꎮ汪由敦是乾隆时期 五词臣 之一ꎬ乾隆帝对他的书法诗文非常欣赏ꎬ书法 力追晋唐大家ꎬ兼工蒙隶 («国朝书人辑略»卷四)ꎮ蒋溥擅长诗文书画ꎬ常为宫中节庆作诗作序ꎬ 工花卉ꎬ得其家法ꎬ随意布置自多生趣ꎬ供奉内廷ꎬ画幅岁时经进 [12]ꎬ所呈画作常蒙御题ꎮ刘纶年少隽颖ꎬ擅作古文辞ꎬ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第一ꎬ乾隆十二年ꎬ扈跸木兰ꎬ刘纶奏«秋郊大猎»«哨鹿»二赋ꎬ受乾隆青睐ꎬ刘纶遂继张廷玉后负责记录整理乾隆即兴创作的诗文ꎮ于敏中出自儒学望族金坛于家ꎬ是乾隆三年的状元ꎬ 以文翰受高宗知 («清史稿»卷三一九«于敏中传»)ꎬ同时ꎬ他凭借超群的记忆力更得圣眷ꎬ接任刘纶记录乾隆帝的诗作ꎮ«啸亭杂录»中记载 上朗诵后公为之起草ꎬ而无一字之误 [13]207ꎮ梁国治是乾隆十三年状元ꎬ工诗文ꎬ善书法ꎬ 于唐人楷法真有得力 ꎬ入值军机后乾隆命他掌管诗本(«国朝书人辑略»卷五)ꎮ董诰善绘画ꎬ 秉承家学ꎬ山水绝伦ꎬ早入宋元堂奥 [14]ꎮ其父董邦达 山水取法元人ꎬ善用枯笔勾勒ꎬ皴多逸致ꎬ近又参之董巨ꎬ天姿既高ꎬ而好古复笃ꎬ自然超轶ꎬ为今上所深赏 [15]ꎮ裘曰修㊁董诰㊁王杰㊁沈初㊁那彦成等人还参与了«石渠宝笈»的初编或续编ꎮ可见ꎬ在康雍乾几代皇帝一百余年间ꎬ形成了一种崇尚书画文学艺术的一以贯之的风气ꎬ这一风气虽然中间有着从师宗董其昌到回归赵孟頫的变化ꎬ但并不影响清朝宫廷进行大规模艺术作品整理和艺术批评典籍修纂工作的展开ꎮ这种浓厚的文艺风气也必然造就词臣群体的发达ꎮ然而ꎬ对清朝皇帝ꎬ特别是乾隆帝来说ꎬ培养大批词臣并非仅仅出于文艺嗜好ꎮ词臣成为皇帝选拔枢臣的重要人才来源ꎬ一些词臣亦借助书画才艺ꎬ转而成为为皇帝所倚重㊁掌握清朝军国机要的中枢重臣ꎮ㊀㊀三、词臣久任中枢格局的形成所谓 中枢 ꎬ即掌握一个政权核心决策权的机构ꎮ秦汉以来ꎬ历代王朝的中枢机构先后有丞相㊁尚书㊁中书门下省㊁内阁等ꎮ对清代而言ꎬ清初的中枢机构先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为主ꎬ雍正时期ꎬ军机处成立后ꎬ国家机要事务逐渐转移汇集到军机处ꎬ直至清末ꎬ军机处一直为清朝中枢机构ꎮ所谓词臣久任中枢ꎬ指的就是词臣长期㊁稳定地出任军机大臣的现象ꎮ这是清朝中后期中枢权力格局的一个鲜明特点ꎮ1.军机大臣的身份分析从 人 的角度研究一种制度的变革ꎬ可以使961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种 活 的制度史ꎬ军机处制度的研究即如此ꎮ民国以来ꎬ史学界从两个方面研究军机处:一是关于军机处的成立时间①ꎮ二是为什么要设置军机处?设置军机处的政治意义何在?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ꎬ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ꎬ抗衡满洲贵族ꎬ或消除其他制约皇权的因素ꎬ即将军机处视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②ꎮ这一主流观点在学术界已经具有很高共识ꎬ写入从中学到大学的历史教材ꎬ即 军机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ꎬ 标志着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从此到了高度发展的阶段 ③ꎮ这已成为清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标志性话语ꎮ第二种观点ꎬ以中国台湾学者庄吉发为代表ꎬ他在«清代奏折制度»一书中提出ꎬ军需房的设立是适应办理西北军需的需要ꎬ不应过多强调独裁政治的背景及其发展ꎮ第三种观点ꎬ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ꎬ即军机处的产生是为了保证皇权行使的有效性ꎬ而不是强化独裁ꎬ主要代表学者有白彬菊㊁高翔④ꎮ另一位对军机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郭成康ꎬ他认为庄吉发将军机处的产生归结于西北战争这种偶然性难以成立ꎬ也不同于白彬菊㊁高翔认为军机处淡化君主独裁㊁使之更加合理化运转的观点ꎬ他将军机处的产生重新拉回到君主专制政治必然性的轨道上来ꎬ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强化对18世纪清朝政治中枢权力运转的描述ꎮ然而ꎬ历史发展的主导者毕竟是人ꎮ在将军机处视为一个权力机构进行整体性制度研究的同时ꎬ还要深入军机处内部ꎬ对军机大臣这一群体在不同时期所担任的不同角色进行微观分析ꎬ才能更好地理解清代军机处的运行状况ꎮ林文仁在«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以军机处汉大臣群体为中心的探讨(1861 1884)»中ꎬ关注晚清时期围绕军机处中汉军机大臣职位争夺而展开的政治斗争ꎬ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ꎮ笔者曾对雍正以降军机大臣的身份做过统计如下:雍正朝军机大臣中担任过侍卫系统官职者有8人ꎬ以此身份入值者有6人ꎬ概因天子近御ꎬ易得信任ꎮ乾隆时期共任用了51位军机大臣(包括训政时期ꎬ下同)ꎬ满蒙大臣共33人ꎬ其中任过侍卫系统官职的达22人ꎮ因身兼御前大臣㊁军机大臣的和珅专政擅权ꎬ嘉庆帝自亲政以来ꎬ 军机大臣及御前大臣彼此不令相兼 ꎬ例如嘉庆十八年正月ꎬ松筠被任命为御前大臣后ꎬ即退出军机处ꎮ但因满蒙枢臣担任内大臣㊁领侍卫大臣是常事ꎬ嘉庆朝20位军机大臣(包括嘉庆帝召任未至的卢荫溥ꎬ下同)中有仍有6人担任过侍卫系统官职ꎮ道光朝军机大臣共21人ꎬ其中10人是满蒙枢臣ꎬ任过侍卫系统官职者竟有8人ꎮ从属籍角度来看ꎬ雍正朝已知的21位军机大臣中ꎬ除张廷玉等4名汉人ꎬ阿齐图㊁特古忒不详外ꎬ其余马尔赛等15人均属旗人ꎬ占绝大部分ꎬ其中满洲旗人13名㊁蒙古旗人2名ꎮ再辨旗色ꎬ有12人都属 上三旗 马尔赛等11人系正黄㊁071①②③④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ꎬ有雍正四年说㊁七年说㊁八年说等三种说法ꎮ持 四年说 的论著主要包括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幼狮学报»1959年)㊁俞炳坤«军机处初设时间新证(上) 兼与七年说和八年说商榷»(«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ꎮ持 七年说 的最早可追溯到清人王昶所著«军机处题名记»和刘锦藻所著«清朝续文献通考»ꎬ后世学者则有钱实甫«清代的军机处»(«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㊁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清史论丛»第五辑)㊁南炳文«军机处设立时间考辨»(«清史研究集»第四辑)㊁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㊁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㊁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ꎮ持 八年说 者有刘子扬«清代的军机处»(«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及其性质 兼与钱实甫同志商榷»(«历史教学»1963年第4期)ꎬ李鹏年㊁朱先华等编著«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ꎬ赵志强«军机处成立时间考订»(«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等ꎮ代表性研究包括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㊁刘子扬«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及其性质 兼与钱实甫同志商榷»㊁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等ꎮ参见戴逸主编:«简明清史»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ꎻ郑天挺主编:«清史»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ꎮ白彬菊(BeatriceS.Bartlett)ꎬMonarchsandMinis ̄ters:TheGrandCouncilinMid-Ch ingChinaꎬ1723 1820.此书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ꎬ201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 1820)»ꎻ高翔:«也论军机处㊁内阁和专制皇权 对传统说法之质疑ꎬ兼析奏折制度之源起»ꎬ«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ꎮ镶黄旗满洲人ꎬ班第系镶黄旗蒙古人ꎻ另外3人中ꎬ常德不详ꎬ鄂尔泰为镶蓝旗满洲人ꎬ纳延泰于乾隆十二年被抬入正白旗蒙古旗分ꎬ之前属籍不明ꎮ雍正朝已知军机大臣中ꎬ旗人尤其是 上三旗 中的正黄㊁镶黄二旗ꎬ占多数ꎮ乾隆时期任用的51位军机大臣中有34名旗人㊁17名汉人ꎮ旗人中ꎬ满洲29人㊁蒙古4人㊁汉军旗1人ꎮ入值时属于上三旗的有23人ꎬ另有阿桂㊁和珅在入值后被抬入上三旗ꎮ嘉庆朝共任用20位军机大臣ꎬ除成亲王永瑆外ꎬ有12名旗人㊁7名汉人ꎮ旗人中ꎬ满洲10人㊁蒙古2人ꎬ其中上三旗有8人ꎮ道光朝共任用21位军机大臣ꎬ11名旗人㊁10名汉人ꎬ平分秋色ꎮ旗人中ꎬ满洲7人㊁汉军旗1人㊁蒙古3人ꎬ其中上三旗只有5人ꎮ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ꎬ在清朝的军机大臣中ꎬ满人占据主导地位ꎮ但另一方面ꎬ汉人的比重有着逐渐增加的趋势ꎮ到道光时期ꎬ在军机大臣中ꎬ汉人几乎与旗人相埒ꎮ而在汉人军机大臣中ꎬ必然有一二位词臣出身者ꎬ前后相继ꎬ从未间断ꎮ2.词臣久任中枢现象分析军机处成立后ꎬ词臣久任中枢现象愈发明显和突出ꎮ军机处的成立及其渐趋制度化ꎬ改变了皇帝上谕的草拟程序ꎬ由内阁转移到军机处ꎬ为词臣久任中枢提供了条件ꎮ军机处里一定是内阁大学士领衔ꎬ而且在满洲大臣之外ꎬ一定有一位词臣当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ꎬ在军机处主要充当负责给皇帝起草诏谕的角色ꎮ张廷玉作为军机处的创办者之一ꎬ他本人就是桐城派领袖ꎬ是一个典型的词臣ꎮ若按照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来算ꎬ到乾隆十五年致仕回籍ꎬ张廷玉任军机大臣长达21年ꎮ中间虽有两年不设军机处ꎬ但张廷玉仍任总理事务大臣ꎮ张廷玉在军机大臣任上所获殊荣最多ꎬ是清代唯一享受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ꎮ乾隆十年ꎬ鄂尔泰去世ꎬ张廷玉也已年高ꎬ乾隆帝命刑部尚书汪由敦在军机处行走ꎮ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ꎬ也是江南才子ꎬ文声名满天下ꎬ雍正时已获重用ꎮ乾隆二十三年ꎬ汪由敦去世ꎬ上亲临赐奠ꎬ赠太子太师ꎬ谥 文端 ꎬ可见荣誉之高ꎮ汪由敦去世后ꎬ乾隆选调刘纶入值军机ꎮ刘纶是江苏人ꎬ自幼好学善文ꎬ乾隆元年以廪生举博学鸿词ꎬ考试第一ꎬ后入值南书房ꎮ十五年即以礼部侍郎身份进入军机处ꎬ也是一个词臣ꎮ二十年ꎬ因故被罢值军机ꎮ汪由敦去世后ꎬ他再次被调入军机处ꎬ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去世ꎬ在军机处任职的两段时间共有21年ꎮ他死后ꎬ乾隆帝 命皇子临其丧ꎬ赠太子太傅ꎬ祀贤良祠ꎬ谥文定 («清史稿»卷三ʻ二«刘伦传»)ꎮ汪由敦㊁刘纶才学高ꎬ品质好ꎬ辅佐皇帝兢兢业业ꎬ被赞为有 古大臣 风之人ꎮ而就在刘纶第二次入值军机处两年后ꎬ另一名年轻的后备力量也被选中ꎬ他就是于敏中ꎮ于敏中是江苏金坛人ꎮ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ꎬ授翰林院修撰ꎬ 以文翰受高宗知 ꎮ十五年ꎬ入值上书房ꎬ累迁内阁学士ꎮ二十五年ꎬ以兵部侍郎身份被命为军机大臣ꎮ于敏中才思敏捷ꎬ承旨颇得上意ꎮ三十八年ꎬ晋文华殿大学士ꎮ四十四年ꎬ于敏中去世ꎬ乾隆帝 优诏赐恤ꎬ祭葬如例ꎬ祀贤良祠 ꎮ于敏中任军机大臣时间亦达21年之久ꎮ以上从张廷玉㊁汪由敦㊁刘纶ꎬ到于敏中ꎬ四人都是汉人中的文学之士ꎬ供职军机处均超过20年ꎮ而此后和珅㊁董诰的沿袭则使这一惯例变得更加典型ꎮ和珅于乾隆四十一年入值军机ꎬ虽然他是满人ꎬ也没有进士头衔ꎬ仅以侍卫进入仕途ꎬ但和珅善诗画辞赋ꎬ书法出众ꎮ其在咸安宫学读书时ꎬ已经能够模仿乾隆的字迹ꎬ以假乱真ꎮ他在军机处时ꎬ常给乾隆帝代笔书法与诗词ꎮ因此ꎬ和珅也在很大程度上具备词臣的特点ꎮ嘉庆四年初ꎬ和珅死ꎬ其在军机处的时间已达到24年ꎬ超过张廷玉㊁汪由敦㊁刘纶㊁于敏中四人ꎬ开创了一个新纪录ꎮ当和珅权势熏天之际ꎬ另一位词臣也在军机处逐渐发达起来ꎬ那就是董诰ꎮ董诰是在于敏中去世的同年同月入值军机ꎬ可见皇帝让他接替于敏中词臣地位的用意非常明显ꎮ董诰继续刷新词臣久任中枢的纪录ꎬ并成为清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军机大臣ꎮ董诰于嘉庆二十三年以年老致仕ꎬ中间除了有近两年丁忧去职外ꎬ从未离开军机处ꎬ时间超过38年ꎮ嘉庆二年闰六月ꎬ董诰因丁忧去职ꎬ离开军机处ꎮ这次去职ꎬ虽名丁忧ꎬ但背后有和珅对董诰的171。
重思精英的意义——读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重思精英的意义读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内容提要黄兴涛的新著《重塑中华》从精英与下层民众复杂互动的格局出发,全面、系统论著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如何由典型少数精英的思想,最终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空白,为检讨和纠正近几十年学术界单纯强调发掘下层声音之弊,回归精英视角、正视精英文化和思想的意义,提供了很好的示例。
为纠正西方学界特别是新清史论者所造成的学术混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他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上层精英的有关理念演变为切入点,似有与当下的西方乃至国内的学术主流唱反调的意味,实为带有反思意义的努力,是对那种以挖掘边缘群体声音而行反历史主义之风的一种反拨。
关键词中华民族新文化史下层研究黄兴涛教授从20世纪末开始研究清末民初以来中华民族认同问题,2002年发表的有关清末中华民族观兴起的论文,其论题之新颖,材料之扎实,讨论之深人,在当时的众多中文和西方有关文献中可称翘楚。
又过了十几年,他的著作《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以下简称《重塑中华》)分别由香港三联书店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近20年时间完成这样一部专门著作,该书在主旨、视角和论述方面都有颇可称。
史学研究之中精英视角的回归《重塑中华》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主要讨论中华民族观念在清末及之前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关于清末最后20年汉族精英如梁启超和满族知识分子的中华民族观念。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西方传教士如郭士立等人对于汉语世界“民族”观念演进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民国建立后“五族共和论”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孙中山对中华民族观念又有新的探索,他们的论述和讨论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完善和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章集中讨论了抗战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深化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作者对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中华民族复兴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脉络提出了崭新的解释,认为民族复兴观念的提出和传播是抗战时代全民族在外敌人侵面前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化的产物。
2015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学院)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历史学院)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一、学院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2013年10月,又增设考古文博系。
陈桦教授和孙家洲教授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
现任院长为黄兴涛教授。
人民大学的历史学科,其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
至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学初建之时,历史学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最早开办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生班。
1956年,历史系正式建立。
“文革”期间,人民大学一度停办。
1978年复校,历史系重建,清史研究所也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72年成立的“清史研究小组”)。
在过去近70年的历程中,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郭影秋、彭明、郑昌淦、李文海、王思治等先生,以及一批已离退休的造诣高深的前辈学者先后在此耕耘,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历史学院共有专任教师80人,包括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讲师25人。
其中,既有像戴逸先生、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先生那样杰出的史学大家,更有一批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并在学界很有影响的中青年学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探索、努力追寻,为本学科赢得了声誉。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一级学科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79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中国古代史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点。
1995年历史系被教育部确认为历史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清史所又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得以建立。
2007年8月,即历史学院正式组建两年后,中国近现代史成为教育部新增的三个全国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之一。
2008年4月,本院历史学成功获批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2011年,国家实行学科大调整,历史学由一个一级学科变成三个一级学科,本院的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同时获批为一级学科点。
1840—1919资料复兴之路解说词 整理版
(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
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
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
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
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
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
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
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
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
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
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方德万)与同时期处在工业革命阶段的英国比起来,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了。
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
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
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
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阚红柳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阚红柳阚红柳,女,1973年生,汉族。
辽宁人。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历史文献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清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成果有专著《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教材《中国历史文献学》(合著,第三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在国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Email:hlkan1006@主要论文成果:1《论宋元明三代志书中表体的应用》,《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1期;2《略论唐代档案立法》,《档案学研究》1999年1期;3《略论雍正时期的水灾治理方略》,《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1期;4《清初的实学与史学》,《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3期;5《清初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及其时代特点和文化归宿》,《炎黄文化研究》2001年8期;6《清初学者的档案意识》,《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2期;7《私家修史刍议》,《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2期;8《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5年第5期转载;9《庄氏史狱与清初私家修史——从史学史的角度分析庄氏史狱对清初文化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10《整修〈清史〉与国史馆“定本清史”评析》,《江淮论坛》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11《以史证教与以史驳教——清初天主教传播与史学》,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1月;12《李慈铭读正史——<越缦堂日记>读后》,《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13《清华大学藏清代缙绅录的特点与价值》,《中华读书报》2009年5月13日;14《传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实腊<道光皇帝传>为中心》,《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15《西学与清初史学》,《江淮论坛》2009年第4期;16《清初史学史上的贰臣——兼谈贰臣的社会文化功能》,《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17译文《帝国统治危机时期清代君主的朝政观——以19世纪考绩为例》,《清史译丛》(第九辑,罗威廉专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18《<梅村家藏稿>文献史料价值评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19《清王朝定都北京论析》,《北京文史》2011年5月;20《易代修史信而有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9日(第189期);21《清初社会传闻与皇权干预》,《清史研究》2011年8月;22《清代缙绅录的内容、特点与史料价值探析》,《清史研究》2012年第2期;。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恒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恒胡恒,男,198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
200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2006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进入清史研究所学习,2011年获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曾于2009年9月至11月受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赴政治大学历史学系访学。
2011年留校,任清史研究所讲师至今。
现任《清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新史学》编务。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清史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地理空间视野下的清代地方政治。
获奖情况:2002-2003学年、2006-2007学年、2009-2010学年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06届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奖2011年谭其骧禹贡基金会“第四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承担项目: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批准号:08XNG026),已结项;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史炤《释文》比勘”,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管理研究”(批准号:12CZS077),在研;参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地理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
发表论文、书评:1、《读<临江之麋>偶识》,《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6期2、《<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项校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3、《<清史稿•地理志>政区断代考》,《书品》2009年第4期4、《清代巡检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初探》,《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5、《<清史稿•地理志>纂修考》,《文史》2011年第1辑(该文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会“第四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二等奖)6、《关于清代县的裁撤的考察——以山西四县为中心》,《清史研究》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7、《宋代三位史炤》,《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2期8、《<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评介》,《地理研究》2011年第2期9、《清代佐杂的新动向与乡村治理的实际——质疑“皇权不下县”》,载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五卷“清史研究的新境”,中华书局,2011年10月10、《清代福建分征县丞与钱粮征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2期11、《厅制起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文史》2013年第2辑(即刊)12、《清代甘肃分征佐贰与州县分辖》,《史学月刊》2013年第6期(即刊)科普作品1、《狄仁杰,武则天最信任的人》,《环球人物》(人民日报社主办)2010年第26期2、《谁设计了故宫》,《环球人物》2010年第27期。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华林甫,男,汉族。
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地理学博士后。
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博陆公社向红大队第七小队(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村)。
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小学就读于博陆公社中心联合小学(校址在慧日寺,班主任分别是胡为勇老师、陆高农老师、祝丽华老师),初一、初二就读于博陆中学(班主任分别是胡福祥老师、俞亚萍老师),初中、高中毕业于临平中学【初三在班,班主任是周程老师;高一在班,班主任是吕锦华老师;高二在班,班主任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良泰老师】。
1982年以浙江全省文科第十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班主任分别是吴浩坤讲师、赵克尧副教授)。
1986年夏天本科毕业,即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邹逸麟教授。
1996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职),仍师从邹逸麟教授,1999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9年7月硕士毕业,即来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学研究室工作。
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十一年,1990年赴陕西商洛山区基层锻炼,1991年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评为副研究员。
1999年3月聘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10月因赴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而辞去研究室主任之职、离开中国社科院。
自2000年10月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刘君德教授。
2002年9月博士后出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在历史系工作、2005年10月转到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负责人大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之责。
2006年秋天,赴台湾省台北市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一个学期。
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1991年),副研究员(1997年),教授(2002年,原为四级,2012年晋升为三级),博士生导师(2005年)。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军机处、藩部驻防与18世纪清朝的国家构建
2021年第4期学习与探索No.4,2021(总第309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9・清史研究・军机处、藩部驻防与18世纪清朝的国家构建刘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6)摘要:晚清以来,很多学者把理藩院体制视为清朝在藩部地区主要的治理方式,强调“因俗而治”的特点,这也成为新清史学者阐发殖民帝国理论的重要依据。
但这一观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清朝在18世纪中期彻底平定西北后,逐渐在天山南北和阿尔泰山地区建立起一套军机处统辖之下的将军、大臣驻防体系,是对过去理藩院体制之下“羁縻政策”的修正,是清朝统治者经过缜密思考的结果,是把藩部治理重心从理藩院向驻防体制转移、把藩部地区重新组织到“国家”之中的过程。
它表明清朝力图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以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将国家权力延伸到边疆地区的基层社会,进一步推进国家构建。
作为中枢权力机构的军机处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这种政治实践为晚清新疆建省、向近代主权国家过渡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新清史学者所谓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大相径庭。
关键词:18世纪;清朝;军机处;藩部驻防;国家构建;新清史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4-0149-12一、问题的提出清代如何对藩部地区进行有效管理以维持对辽阔疆域、多民族统一国家统辖,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关于藩部所指范畴,学术界虽有分歧,但大致能够界定为理藩院所属的、与清朝保持封藩关系的少数民族部落。
具体而言,则包括分布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地区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部。
理藩院的前身为蒙古衙门,成立于1636年,1639年改称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清会典》卷六三)。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黄爱平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黄爱平个人简历黄爱平,女,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4、1987年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并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历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史学会理事,《炎黄文化研究》编委。
长期从事清史、思想文化史、文献学史的研究,先后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代表性著述有:《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001年)、《清代学术与文化》(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合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朴学与清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9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7年人选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其学术专著《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先后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学术专著、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全国高等院校出版社首届优秀著作、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多种奖项,《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先后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朴学与清代社会》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汉学与西学关系研究》。
E-mail:aiph1101@。
rendamingdan
杨雨青,在读博士,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涉及政治、教育、留学和中外关系等领域。出版专著(包括合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曹新宇,历史学博士,清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2 - 2003 年蒙特利尔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2006 年— 2007 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民间教派史( 15 世纪以来)。主要论著有《中国秘密社会·清代教门卷》等。
本专业与国内外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如定期举办学术会议、互派教师进修、聘请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等,现已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
二、导师介绍
戴逸,著名历史学家, 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担任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史学会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组召集人。撰写或主编书籍 30余种,主要有:《中国近代史稿》、《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清代人物传稿》(下)、《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发表论文四百余篇。现主持国家重大学现有教师 1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7人。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外交史等。尤其在中国近代灾荒研究,基层社会组织、秘密社会和民间教派研究,医疗社会史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潮以及近世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目前,该专业也十分重视新兴的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_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_释读_黄兴涛
J OUR NA L O F R E NM I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A
2 0 1 2 年第 1 期 N o . 1 2 0 1 2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 “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 ” 释读
黄兴涛
[ 摘要 ] 1 新青年社" 的正式成立 , 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 、 编辑 9 2 0年9月 “ ,对于认知这 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 馆 收 藏 的 1 陈 独 秀 等 致 胡 适 信 札” 3封 “ 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在这批书信中 , 有一封信 的 作 者 和 另 一 封 信 的 时 间 , 学 界 目 前 的 认 定 尚 存 在 错误 , 应予纠正 。1 9 3 2 年陈独秀致胡适一信 , 内涵特别丰富 , 有助于认知托派领袖陈独秀与胡适 、 李季之 间的复杂关系及相关历史真相 。 [ ; 信札 关键词 ] 陈独秀 ; 胡适 ; 李季 ;《 新青年 》 [ 作者简介 ] 黄兴涛 : 历史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北京 1 0 0 8 7 2)
2 0 0 9年7 月, 国 家 文 物 局 将 从 嘉 德 拍 卖 公 司购买的 1 陈 独 秀 等 致 胡 适 信 札” 移 交 给 3封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 。 这批珍贵文献的写作 时间是 1 9 2 0 年至 1 9 3 2 年间 。 它们的 发 现 , 对 于 今人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 准备 , 对于深入了解 《 新青年 》 杂志后期的发展 演变 , 以 及 编 辑 同 人 之 间 , 尤 其 是 胡 适 与 陈 独 秀 、 李季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 都具有重要的史 料 价值 。 由于欧阳哲生等学者已就相关问题作过全 面深入 的 探 讨 , 故 这 里 笔 者 只 拟 对 前 人 关 注 不 够 、 讨论不足或仍存疑问的几个相关问题略作释 读和研究 。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
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黄兴涛
【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2()1
【摘要】一种社会思潮或观念的形成研究 ,只有和其主题词汇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结合起来考察 ,才能更有说服力。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态 ,首先表现为一种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或意识生成、强化的历史进程。
本文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从萌生到基本形成 ,也即其主题词的出现、传播、内涵演变的有关历史 ,重在揭示立宪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与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联系 ,并彰显了有关人物的思想“贡献”。
【总页数】14页(P128-141)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符号认同
【作者】黄兴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K257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J], 郑大华;张弛
2.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思想基础与认同目标 [J], 李克建
3.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J], 张可荣
4.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J], 刘超
5.中华民族多元音乐格局定型与变型的若干历史提要──兼论兄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音乐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J], 桑德诺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黄兴涛
词称:“本 书 宗 旨,以 养 成 共 和 国 民 为 主,尤 致 意 于爱国、合群、进 化、自 立 等 事。 所 附 图 画,亦 皆 有关学识。”(傅运 森 《新 历 史》(一),共 和 国 教 科 书高等小学 校 用,商 务 印 书 馆 1912 年 版,封 二) 虽然,宗 旨 前 后 不 一,但 教 科 书 里 所 包 含 的 近 代 知 识 并 没 有 因 为 改 良 与 革 命 的 分 野 、帝 制 与 共 和 的 交 替 而 发 生 根 本 的 变 化 ,制 度 对 知 识 的 制 约 还 有并非直接的另一层面。
相 对 而 言 ,以 柯 史 莱 克 为 象 征 的 德 国 概 念 史 学派,特 别 是 它 的 早 期,似 乎 更 重 视 概 念 与 社 会 结 构 的 历 史 关 联 ,而 以 斯 金 纳 为 杰 出 代 表 的 剑 桥 学派,则更在意“概 念 如 何 被 使 用”、尤 其 是 主 体 的语言修辞问题。由于概念史方法对于认知政 治 观 念 、政 治 思 想 和 政 治 文 化 及 其 相 关 历 史 特 别 “给 力 ”,它 在 剑 桥 政 治 思 想 史 学 派 那 里 格 外 受 到 青 睐 ,实 在 是 毫 不 足 怪 的 。
收 稿 日 期 2012—06—30 作者孙江,历 史 学 博 士,南 京 大 学 高 研 院 教 授。 江 苏 ,南 京 ,210093。
内 涵 与 特 质
* 所谓“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与 其 说 是 将 概 念 作 为 特 定 研 究 领 域 的 一 门 专 史 ,或 者 说 思 想 文 化 史 的 一 个 分 支 ,不 如 说 它 是 一 种 认 知 转 型期整体历史的独特视角或方法。
和 基 本 概 念,既 是 对 社 会 的 历 史 现 实 之 语 言 反 映,可 以 充 当 认 知 变 化 中 的 社 会 结 构 的 “指 示 器 ”,也 参 与 了 对 社 会 的 建 构 和 影 响 ,即 成 为 历 史 发展的“推助 器”。 凝 聚 此 一 理 念 的 概 念 史 方 法 之精 髓 在 于:径 由 社 会 史 的 视 野 考 察 概 念,复 通 过 概 念 的 研 究 来 透 视 社 会 。 对 柯 史 莱 克 来 说 ,概 念 史 最 初 不 过 是 社 会 史 的 “新 开 展 ”,是 不 满 于 古 板 、僵 硬 的 传 统 社 会 经 济 史 轻 忽 观 念 、思 想 、特 别 是语言(以概念为 核 心)之 社 会 建 构 作 用 的 史 学 努 力 ;同 时 它 也 是 对 传 统 思 想 史 研 究 对 思 想 观 念 的“社会性”和“历 史 性”缺 乏 足 够 重 视 的 一 种 史 学 变 革 。 这 两 者 ,都 体 现 了 新 时 代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领 域 里 的 “语 言 转 向 ”的 影 响 和 精 神 。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念群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念群杨念群,男,1964年1月生于北京。
198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1995-1996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为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8-199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
2002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任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专著与编著:1、《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2、《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主编),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3、《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5、《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杨度日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7、《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戊戌维新志士杨深秀再认识
Reexamining a Martyr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Yang Shenxiu
作者: 黄兴涛;荆宇航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清史研究
页码: 98-1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杨深秀;维新变法;戊戌政变;方志;星野;清诗
摘要:作为戊戌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杨深秀不仅积极上书言事,对变法的实际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还是"围园密谋"的关键参与者.他于戊戌政变前一天所呈的一折一片,主张"借才",与英美日"合邦",奏请派员入圆明园搜金窖等事,导致慈禧对维新派的高度警觉,对政变的发生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刺激作用.新发现的几篇杨深秀佚文,显示了其平衡汉宋的倾向和精于金石考证的特长;其方志学编纂深受戴震影响,在继承传统学问的同时也积极吸纳西学新知,不仅创立了以距离为单位的地理坐标系统,还尝试将"恒星东移"说同传统的星野学说相结合,走在时代前列;其在诗歌方面既宗崇宋诗,又不走硬涩极端,具有博采众长、融冶各家的格局与气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黄兴涛(兼)黄兴涛,男,1965年3月出生。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u2:st="on">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2年7月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
2000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任。
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清史研究》编委会主任。
《新史学》杂志召集人之一。
2003、7—2004、7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研究;2004—2005在日本神户大学访问研究;2009年在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
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另外,曾10余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国家社科学术奖励。
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新名词的形成、传播与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重要项目多项。
研究专业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中西关系史。
论著有《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台湾修订版改为《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代中国为视域》等多部。
并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1998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辜鸿铭文集》、《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等;主编过《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与《二编》(副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西学与清代文化》、《新史学》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等,均产生广泛的反响。
黄兴涛论著目录1987年1、《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康有为保护我国文物的思想主张》,载《广州研究》1987年第9期。
1988年2、《朱执信对民初士兵心理的研究与改造思想述论》载《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4期。
3、《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合译,郑大华主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1989年4、《论五四及其以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剑桥中国史)第12卷第8章(史华兹原著,黄兴涛、罗检秋译),载《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5、硕士学位答辩论文:《试论五四后期的“东方文化派”》(1989年5-6月)。
1991年6、《孙中山与李大钊》(合写),载《史学月刊》1991年第2期。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7、《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梅光迪论》,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8、《读(奕訢慈禧政争记)》(合著),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
9、《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及其世界影响》,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9期。
1992年10、《"怪杰"辜鸿铭的辫子趣话》,载《文史杂志》1992年第1期。
11、《宏观的思考、辩证的思维:<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评介》,载《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2、《五四时期的废娼运动初探》(合著),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3期。
13、博士学位答辩论文《辜鸿铭的文化活动及其思想研究》(1992年6月)。
1993年14、《日本"辜鸿铭热"的内幕》(载《文史杂志》1993年第1期)。
15、《马戛尔尼使华与传教士和传教问题》,载《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收入张芝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集》。
1994年16、《辜鸿铭反洋教述论》,载《福建论坛》1994年第1期,收入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17、《化民族屈辱为爱国力量:评介(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载《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8、《中西冲撞的近代文化》,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文化精要》一书。
19、《辜鸿铭英译儒经论》,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8月夏季卷。
该文1997年曾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优秀论文奖。
20、《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合写),载《学习与研究》1994年第14期。
1995年曾获1994年度北京市属主要报刊优秀理论文章奖。
21、《甲午战争时期主战舆论三题》,载《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995年22、《一个中西文化关系史上被忽视了的细节——辜鸿铭赴日讲学论》,载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一书。
23、《文化怪杰辜鸿铭》一书由中华书局1995年5月出版(1993年10月交稿)。
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4、《新版汉英(四书)索瑕访谈录》,载《中华读书报》1995年10月11日。
1996年25、《胡适与李大钊关系论》(合著),载《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
26、《重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载《光明日报》1996年4月2日。
27、《中国人的精神》译著,黄兴涛.宋小庆译,1996年5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首版。
当年多次重印。
28、《辜鸿铭文集》(上下卷)主编主译,1996年8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29、《中华人物传库》(先秦、西汉卷)(编注),华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
1997年30、《尚"通":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2期,原为1996年参加“海峡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所提交的论文,收入方克立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一书。
31、《闲话辜鸿铭》一书,1997年4月海南出版社出版,后多次修订重印。
1998年32、《西方的中国形象》,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3月11日。
33、《不该遗忘的文化人——陈季同》,载《光明日报》1998年5月28日。
34、《戊戌百年祭:一个近代化视角的思考》(合写),载《文史知识》1998年第6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9期,曾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5、《<中国人的精神>译者前言》,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出版、李绍昆主编《精神学研究》(美国)1998年创刊号。
36、《论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9年第1期。
37、《论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并被《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摘录。
38、《近代诸子学的学术特征与文化意蕴》,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10月21日。
39、《中国人自画像》(译著,陈季同原著,黄兴涛等译),1998年5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获1998年当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40、主编〈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译丛。
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共出版《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国变色龙:欧洲接受中国文明的一个分析》、《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乡村生活》、《真正的中国佬》、《西方的中华帝国观:1840-1876》、《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十九世纪西方的中国观》、《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变化中的中国人》等10本。
分别由时事出版社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6年8月由中华书局重出修订版。
2007年4月再次重印。
2011年再出版《青龙过眼》、《道一风同》等三种。
41、《旷代怪杰:名人笔下的辜鸿铭,辜鸿铭笔下的名人》(编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2月出版。
1999年42、《近代中国汉语外来词的最新研究》(1998年12月,载台湾"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人文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
载《开放时代》1999年9月第5期。
43、《说"文凭":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一》,载《文史知识》1999年第4期。
44、《话"支那":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二》,载《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45、《张之洞与晚清儒学》(合写),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2期。
46、《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特点及其启示》,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
47、《重勘乾嘉考据学》,《中华读书报》1999年10月20日。
48、1998年至2000年初,主编《文化名门世家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德清俞家:俞樾、俞陛云、俞平伯》,《常熟翁家:状元门第帝师世家》等。
2000年49、《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0、《名门文化与文化世家:文化名门世家丛书序》,《中华读书报》2000、3、22。
51、《文化景观辜鸿铭》,载《历史的影象》,2000年时事出版社版。
52、《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福建日报》连续转载。
53、《也说圆明园遗址的内蕴及整修》,载《光明日报》2000年4月20日。
54、《“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三》,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全文收入2000年《美学》第4期,《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对其观点予以专门介绍。
55、《谈“保险”: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四》,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4期。
56、《“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评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系列”》,《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
57、《贵福杀害秋瑾考实》,《北京日报》2000年10月9日。
58、《文化史的视野:近代文化与文化交流片论》(“我思丛书”之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59、《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第一作者),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获第三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0、《清史编年》(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61、《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风气》(合著),《北京日报》2001年10月22日。
62、《近代中国家庭史研究漫谈》,《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8日。
63、《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台湾知书房出版公司2001年版,较1997年大陆版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