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系统动力学第一讲
汽车动力学ppt课件
![汽车动力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5d55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e.png)
rr
S
2nw
一般可不计差别: rs≈ rr ≈ r
4)汽车的驱动力图
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是发动机输出转矩和转速关系。 经传动系到达车轮后,可表示为驱动力与车速间的关系。
由式(1)得各档位的 Ft值。
发动机转速n与汽车行
驶速度ua间的关系
ua
0.377
rn ig io
单位 ua: km/h n: r/min r: m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试验曲线或拟合多项式表达。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发动机 节气门置于全开位置
▪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曲线: 发动机节气门置于部分开启位 置
台架试验特性曲线:发动 机台架试验时所获得的曲线。
使用外特性曲线:带上全 部附件时的外特性。与台架试 验特性相差5~15%。
2)传动系机械效率
传动系各部件(变速器、万向节、主减速器)的摩擦导 致的功率损失。由试验测得。
Ft≤ FZ ·φ 对后轮驱动汽车:
FX2/ FZ2 = Cφ2 φ, 式中, Cφ2——后轮驱动汽车驱动轮的附着率
对前轮驱动汽车,前轮驱动的附着率也不能大于 地面附着系数。
将驱动条件和附着条件连起来,有:
Ff+Fw+Fi≤Ft≤FZ·φ
此即汽车行驶的必要与充分条件,称为汽车行驶 的驱动-附着条件。
一、驱动力
1.定义
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至驱动轮,转矩Tt对地面 产生圆周力Fo,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即为驱动力。
2.表达式
Ft =Tt /r r—车轮半径
驱动轮转矩Tt与发动机转矩 Ttq的关系为:
故:
Ft
Ttq ig iot
r
3.表达式涉及的几项具体内容
lecture01_汽车系统动力学基础
![lecture01_汽车系统动力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c1f2f31a8114431b90dd83a.png)
1、纵向动力学 2、垂向(行驶)动力学 3、横向(操纵)动力学
研究内容与评价指标
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 安全性:制动、驱动、 操纵稳定性、被动安全性
舒适性: 平顺性、NVH
机动性: 通过能力
可靠性、耐久性
多学科基础
一般力学 学体系
空气动力学
轮胎力学
车辆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
一、牛顿矢量力学体系:
式(2)
车辆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
二、分析力学体系:
拉格朗日方程
E d E E E v T T D Q i dt q q q q i i i i
( i 1 , 2 , 3 ..... n )
式(3)
式中: ET 、E v 、ED -----系统总动能、总势能、总耗散能; q i -----描述系统的广义坐标(主变量); Q i -----作用于系统的广义力(力或力矩); n -----系统方程阶数 。
Moment Rolling moment Pitching moment Yawing moment
车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通过车身外部造型、流体控制和内部流通管道的设计来↓车辆 的空气阻力。 2、尽可能增加向下的气动压力来↑轮胎附着性,同时↓对轮胎侧 偏力的影响。
3、空气动力学试验(比例模型或全尺寸车辆),以及对试验结果的 分析。 4、研究空气动力学与底盘设计及车辆使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轮胎模型
一、轮胎运动参数
1、纵向滑移率s :表示车轮相对于纯滚动或纯滑动状态的偏 离程度。它是影响轮胎产生纵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驱动时: 制动时:
r u d s 100 % u u r d s 100 % u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5a451fe6bd97f192379e997.png)
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本篇首先介绍:1.车辆动力学的发展历史;2.车辆动力学理论对实际车辆设计所作的贡献;3.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4.介绍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1 历史回顾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00年前。
事实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兰切斯特)、美国的Olley(奥利尔)、法国的Broulhiet(勃劳希特)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
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1.首先要肯定Frederick (费雷德里克)W.Lanchester对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所做的贡献。
在他所处的时代,尽管缺乏成熟的理论,但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工程师,他对车辆设计的见解不但敏锐,而且深刻。
即使在今天,Lanchester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对本学科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物是Maurice (莫里斯)Olley,他率先系统地提出了操纵动力学分析理论。
3.Olley这样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车辆设计状况:“那时,已经零星出现了一些尝试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但实际上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坐在后座的乘客仍然象压载物一般,被施加在后轮后上方的位置。
人们对车辆转向不稳定的表现已习以为常,而装有前制动器的前桥摆振几乎成为了汽车驾驶中的必然现象。
工程师使所有的单个部件都制作得精致完好,但将它们组装成整车时,却很少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性能。
”就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的重要协调关系开始有所认识。
但对车辆性能的评价,仍主要凭经验而非数学计算。
1932年,Olley在美国凯迪拉克(Cadillac)公司建立了著名的“K2”试验台(一个具有前、后活动质量的车架),来研究前后悬架匹配及轴距对前后轮相位差的影响。
01_车辆动力学概述
![01_车辆动力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f1f3a25af45b307e871977e.png)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垂向动力学的控制研究——可控悬架系统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 应用电控可调阻尼器的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 基于控制阀快速切换技术的可切换阻尼系统 全主动悬架(ACS)系统 70年代,Thomson完善了设计思想和控制规律 80年代,Lotus公司生产出原形样车 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阻尼连续可变的半主动系统
电子讲稿
汽车系统动力学
主 讲:马 天 飞
1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马 天 飞
2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第一节
历史回顾
车辆动力学的发展史
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解车辆振动问题; 30年代开始研究独立悬架;
开始分析转向运动学、悬架运动学; 英国Lanchester的见解对学科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1932年,美国Olley在凯迪拉克公司建立了K2试验台; 是一个前后质量可变的车架; 研究前后悬架的匹配及轴距对前后轮相位差的影响;
马 天 飞
车速急剧变化时,改善附着力,避免侧滑。
7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利用纵向力的分配控制操纵性能 90年代初,动态稳定性控制(DSC或VSC)
轮胎接地印记处的摩擦力满足摩擦圆规律; 高速行驶时,通过控制驱动力保证横向稳定性。
马 天 飞
在大侧向加速度、大侧偏角的极限工况下工作,利用控制左右车 轮制动力或驱动力之差产生的横摆力矩来防止出现难以控制的侧 滑现象,保证车辆的路径跟踪能力。
马 天 飞
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转向制动动力学分析
13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行驶动力学
主要内容和性能指标 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良好的车身姿态 车轮动载荷的控制 悬架工作行程的约束 首要问题是建立考虑悬架特性在内的车辆动力学模型。 行驶动力学问题的分类 主要行驶舒适性问题——可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 次级行驶舒适性问题——涉及到乘员主观感受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ppt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fd9163a0116c175e0e4810.png)
NMV6 a9p5xa9p5ya9p5z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温馨性的等级 NMV<1
1<NMV<2 2<NMV<4 4<NMV<5 5<NMV
最正确温馨性 良好温馨性 中等温馨性 不好温馨性 极差温馨性
温馨性和平稳性目的的差别 1. 丈量点和丈量的加速度不同; 2. 计算方法不同; 3. 评价方法(有无纵向)和等级不同;
W 0 .8(9 [j3 6 F (f)/f]0 .1 )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平稳性等级 平稳性目的分横向和垂向,平稳性等级是一样的。
客车 W<2.5 优 W<2.75 良好 W<3.0 合格
货车 W<3.5 优 W<4.0 良好 W<4.25 合格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平稳性指标
2.5
2.4
2.3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1.1 车辆动力学的开展
车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开展依托科学 技术和研讨手段的提高。至今仍有大量问题没有处理。
60年代以前的传统方法
轮轨蠕滑实际的提出和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大量采用
大系统方法和复杂动力学模型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1.2 车辆动力学的主要研讨内容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2.2 铁道车辆模型
1〕铁道车辆系统是一个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每 个部件有6个自在度,再加上各体之间有复杂的非线性 力和几何约束关系,故传统的方法仍是采用多刚体动 力学实际,简化影响较小的要素,根据研讨的目的不 同建立各种简化模型。
普通不思索各车间的耦合,只建立单车模型; 普通不思索车辆-轨道的耦合,以为轨道是刚性的; 普通不思索车辆与接触网的耦合振动,其对车辆影响较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PPT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dd476da0116c175f0e48ed.png)
• 三、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均采用了结构简单可靠、性能优越的 空气弹簧装置;
在衰减振动方面,都是在轴箱位置设置垂向油 压减振器、二系采用可变节流阀进一步衰减传 向车体的垂向振动,二系横向均加装有横向减 振器和缓冲器以抑制车体横向振动,为抑制转 向架高速蛇行失稳,在车体和构架之间都设置 有抗蛇行减振器。
轴箱定位形式一般采用干摩擦导柱式定位,该型 定位形式在运行初期能够有较为良好的表现,但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定位部分部件的磨耗和 松动,造成轴箱定位性能下降较为严重。
第3页/共44页
• 二、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 该类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主要有: ✓中央悬挂装置一般采用空气弹簧加摇动台形式; ✓减振形式上,垂向上设置有轴箱单向油压减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客车轴箱悬挂系统
第二节 客车中央悬挂系统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第四节 轴箱定位参数对系统动力学性能 影响 第五节 中央悬挂参数与系统动力学性能 关系
第1页/共44页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一、普通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装置为外侧圆弹簧悬挂,其缺点是在空
• 轮轨脱轨系数和减载率低是为了确保曲线通过 时的安全性,磨耗功率小是为了减轻轮轨间磨 耗,
• 轮对冲角小是为了使得轮对在曲线通过时能够 以径向位置顺利通过曲线。
第11页/共44页
• 1、轴箱定位刚度
• 轴箱纵向定位刚度和横向定位刚度对转向架蛇
行运动临界速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且影响
着车辆曲线通过性能。 a.临界速度 b.曲线通过
空气弹簧纵向和横向刚度又称水平刚度,一 般在0.2MN/m左右。
第28页/共44页
车辆动力学基础 ppt课件
![车辆动力学基础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b362c0bd64783e09122bff.png)
❖ 国内在70年代末在该方面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起步, 并形成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追赶之势;但终因基础薄 弱、起步晚,虽然经过20多年的致力发展,目前仍 与国外先进技术有一定的差距;
第一章 概论
1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高速列车十大关键技术
1. 交流传动技术 2. 复合制动技术 3. 高性能转向架技术 4. 轻量化技术 5. 优良空气动力学外型 6. 自动控制监测与诊断技术 7. 密接式连接技术 8. 车厢密封及集便排污技术 9. 倾摆车体技术 10. 高性能受电弓技术
+静 平 衡 位 置
❖ 抗干扰能力+平稳性
频 域 谱 密 度 方 差 分 析
❖ 极限环计算
❖ 曲线/任意线路通过
❖ 抗干扰能力+平稳性
随 机 激 励
( 实 测 或 PSD转 换 )
解 析 激 励 (如正弦等)
❖ 特殊分析
曲 线 通 过 S型 曲 线 通 过 轨 道 扭 曲
实 测 轨 道 走 向 等 等
❖ 在产品开发前期对基本设计思想的论证。比如用简 单的模型对各种方案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初步评估。
❖ 用更精细的模型在产品设计阶段对系统性能进行优 化。
❖ 对最终设计的产品性能进行校核,即对车辆的稳定 性、平稳性、曲线性能和各类作用力进行评价。
❖ 预测实验室试验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以辅助编制 试验计划。
❖ 利用计算机,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合 理选择现代车辆的参数、优化设计及预测动力性 能。
第一章 概论
29
国内在车辆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 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平稳性、稳定性、安全性); ❖ 车辆及列车脱轨理论和试验研究; ❖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分析; ❖ 磨耗型踏面设计; ❖ 车辆悬挂系统新型元件应用(空气弹簧、抗侧滚扭杆、
第四章第1讲-车体动力学(2学时)
![第四章第1讲-车体动力学(2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971036245901020207409cdc.png)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决定汽车髙速行驶安全性的一 个主要性能,因此也称为“高速车辆的生命线” 个主要性能,因此也称为“高速车辆的生命线”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一)坐标系 车体坐标系oxyz 固结于车体) oxyz( 1)车体坐标系oxyz(固结于车体) 主要参数: 主要参数: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三)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3)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车体运动微分方程式 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 ②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不考虑 车体的垂直运动与俯仰运动时
& ∑ X = M ( u − rv ) 车体对称于xoz平面 & ∑ Y = M ( v + ru ) & & L = I x p + I yz r 2 − I xz r + I xy pr ∑ & & N = I z r − I xy p 2 − I yz rp − I xz p ∑
(三)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2)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式
∑ X = ∑ δ m ⋅ ax ∑ Y = ∑ δ m ⋅ a y ∑ Z = ∑ δ m ⋅ az ——自由刚体的运动微 自由刚体的运动微 分方程式( 分方程式(6自由度 ∑ L = ∑ δ m ( yaz − za y ) 模型) ∑ M = ∑ δ m ( zax − xaz ) 模型) N = δ m xa − ya ∑ ( y x) ∑
——3自由度模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三)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3)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车体运动微分方程式 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 ④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不考虑车体 的垂直运动与俯仰运动时、 车体对称于xoz xoz平 的垂直运动与俯仰运动时 、 车体对称于 xoz 平 不考虑x方向的速度变化、不考虑绕x 面、不考虑x方向的速度变化、不考虑绕x轴的 侧倾运动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56008e195f312b3169a5a6.png)
2. 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但系统的性能不 是各元素性能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的,所 以这种组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获得新的内容,具 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传动 系、车轮、车身、操纵系统组成。单有发动机只 能发出动力,不会自己行走,但当发动机装在具 有车轮的汽车底盘上,就成为可以行走的汽车, 成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功能就与一台发动机大不 相同。由此可见,研究系统特性应从整体的观点 来看。系统的性能是由其整体性能为代表,而不 是由某一个元素所能代替的。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 研究方法
• 1.3.1 比例的物理模型 • 1.3.2 数学等效模型 • 1.3.3 数学模型
1.3.1 比例的物理模型
模型与实物的物理本质相同,仅在尺 寸上有差别。
尺寸比例为 1 :1 的,即称为足尺模 型,如撞车试验中的汽车模型。
按比例缩小的,即为缩尺模型。例 如风洞试验中的汽车模型,用以预测空气 动力学性能;造波池中船体模型;土木工 程中结构模型;光弹分析中金属零件的塑 料模型以及电路设计中的电路板模型。
车辆系统动力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路面 第三章 汽车空气动力学 第四章 充气轮胎动力学 第五章 汽车转向系统动力学 第六章 驾驶员-汽车闭环操纵系统动力学 第七章 汽车前轴和转向轮系统的振动 第八章 动力转向系统动力学 第九章 汽车悬架控制系统动力学 第十章 汽车碰撞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十一章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及其在汽车中的应用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绪方胜彦的定义: “讨论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响应的学 科”。
1.2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 容和特点
1.2.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特点:
1. 系统动力学要对系统所处环境进行研究,并找 出其特性,如路面不平整特性、空气动力特性等, 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动态分析;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79959b03d8ce2f0166238f.png)
3. 如已知系统的特性和输出来研究输入则称 为环境预测,例如对一振动已知的汽车,测定 它在某一路面上行驶时所得的振动响应值(如车 身上的振动加速度),则可以判断路面对汽车的 输入特性,从而了解到路面的不平特性。
• 什么叫做系统动力学?
ⅲ.反馈连接的等效变换。
• 一个方框的输出,输入到另一个方 框,得到的输出,再返回作用于前一个 方框的输入端,这种结构称为反馈连 接,图1—9示,它可等效为图1—9所示 的一个方框。这是因为:
1.3.3.3. 功率键合图
• 1. 键合图概述 • 2. 键合图定义 • 3. 三个基本元件 • 4. 通口解 • 5. 绘制步骤
(即另一口),e为输出,f为输入。我们
把键端的短线称为因果关系号。
3) 信号键
信号键表示了作用于系统的信号。用带 全箭头的线段表示,图1-12所示。
图1-11 因果关系表示 图1-12 信号键表示
3. 三个基本元件
三个基本元件包括惯性元件、阻性 元件和容性元件。
i)惯性元件:表示电系统中电感效应 和机械系统的质量和液体系统中的惯性效 应,其键合图符号为I;如图(1-13)
•这个定义表明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系统具有层次性; 2. 系统具有整体性; 3. 系统具有目的性 ; 4. 系统具有功能共性。
1. 系统具有层次性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或更多)元素(或 称为元件)组成的事物。一个大系统往往 可以分成几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是由 更小的子系统(称为二级系统)构成。每个 子系统或更小的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属 性,以便和其它系统加以区别。所以, 如果将大系统分解,可以形成很多层次 的结构,这就是系统层次性。
车辆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2)
![车辆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2)](https://img.taocdn.com/s3/m/e297aff9f242336c1fb95e4f.png)
一、转向架基本作用及要求
运输:车辆上采用转向架是为增加车辆的载重、 长度与容积,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以满足铁路运 输发展的需要;
运动形式转换:保证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车体都 能可靠地坐落在转向架上,通过轴承装置使车轮 沿钢轨的滚动转化为车体沿线路运行的平动;
轴重设计
轴重不应过高,以便将轮和轨的磨损降至最低水 平,并可避免疲劳;
轴重不应过低,以便保证交叉风的稳定性,特别 是对于头车来说更应如此;
达到最好均衡轴重分配因素如下: 运行稳定性 车轮磨损 交叉风的稳定性 粘着力 疲劳情况
车体几何学设计
车体横断面应相对于限 界来优化(考虑动态包 络线);
因此,本课程将围绕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或获 得优良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来讲解。
• 结构形式设计与要求 • 参数设计与要求
第一章 概论
24
课程讲解思路
讲解思路
结构与参数 轨道不平顺 动力学计算
轮轨接触 轴箱定位 中央悬挂
动力学模型
第一章 概论
25
转向架基本结构及功能实现 • 转向架基本作用及要求 • 客车转向架基本结构
车辆动力学基础 任尊松
北京交通大学 机电学院
第一章 概论
1
高速列车/动车组的运行要求
稳定性
舒适性
安全性
可靠性
经济性
高速
第一章 概论
振动的加剧,相对运动的速度提高
2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研究内容和目的 车辆动力学研究与实践 铁路发展趋势 世界高速铁路
我国铁路高速技术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国外技术进入相对成熟期;
❖ 国内在70年代末在该方面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起步, 并形成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追赶之势;但终因基础薄 弱、起步晚,虽然经过20多年的致力发展,目前仍 与国外先进技术有一定的差距。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0fd0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a.png)
•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 •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与优化 •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策略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车辆系统动力学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主 要涉及车辆的稳定性、操纵性和乘坐舒适 性等方面。
车辆系统动力学优化实例
实例1
某型汽车的稳定性优化,通过优化悬挂系统和车身结构,显著提高 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
实例2
某型卡车的平顺性优化,通过优化驾驶室和货箱的结构,有效降低 了驾驶员在长途运输中的疲劳程度和货物的破损率。
实例3
某型跑车的操控性优化,通过优化车身结构、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 ,提高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紧急制动情况下的操控性能。
03
研究成果与应用
研究人员已经将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 策略应用于实际车辆中,并取得了良 好的控制效果。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
控制算法设计
算法实现方法
算法实现方法包括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 实现、基于实际车辆的实验实现等。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多 种因素,如车辆动力学特性、道路条件、驾 驶员行为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 开始进入仿真模拟阶段,通过计算机模拟 来研究车辆的动力学行为。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开 始涉及到安全、控制、智能驾驶等领域。
车辆系统动力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 汽车领域,还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得到应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车辆系统动力学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c614abf46527d3250ce00c.png)
11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3 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
1、期望的车辆特性
● 操纵动力学:人为因素多(驾驶员)
评价:利用系统转向特性,开环评价和闭环评价(如图)
Open
Closed
2021/4/14 星期三
12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3 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
47
轮胎模型
2021/4/14 星期三
48
轮胎模型
2021/4/14 星期三
49
第3章 轮胎动力学
概述 轮胎的功能、结构与发展 轮胎模型 轮胎纵向动力学 轮胎垂向动力学 轮胎侧向动力学
2021/4/14 星期三
50
轮胎纵向动力学
2021/4/14 星期三
51
轮胎纵向动力学
2021/4/14 星期三
2021/4/14 星期三
20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2021/4/14 星期三
2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2021/4/14 星期三
22
Hale Waihona Puke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2021/4/14 星期三
23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2021/4/14 星期三
24
第2章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 从控制工程角度看动力学系统 处理动力学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59
轮胎纵向动力学
2021/4/14 星期三
60
轮胎纵向动力学
2021/4/14 星期三
61
轮胎纵向动力学
2021/4/14 星期三
62
第3章 轮胎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第一讲PPT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第一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b219b0011ca300a7c3905d.png)
11
4、轴箱悬挂。是将轴箱和构架在纵向、横向以 及垂向联接起来,并使两者在这三个方向的相 对运动受到相对约束的装置。 对于客车/动车组而言,主要包括轴箱弹簧、轴 箱定位装置以及轴箱减振器等。 5、中央悬挂。是将车体和构架/侧架联结在一起 的装置,一般具有衰减车辆系统振动、提高车 辆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的作用。
2021
28
以上这些干扰引起车辆何种振动?
如何来评价他们对车辆安全性和乘坐舒适 性的影响?
车辆部件经过运转后出现老化现象会给 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造成什么样的 影响?
车体轻量化后产生的颤振会达到怎样的 程度?
2021
29
4、交会
列车交会时车辆受到的气动力主要有气动横向 力和气动升力。列车高速运行时,处于列车尾 流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和物品有可能卷入尾流中, 造成人员伤亡或列车受损事故。 过去,中国列车时速较低,列车空气动力学问 题并不突出。列车提速后,列车运行阻力急剧 增加,能耗过大;列车高速交会产生的空气压 力瞬变,导致客车侧墙变形过大,并伴有强烈 的空气爆破声能击碎车窗玻璃。
蛇行运动不仅会降低乘坐舒适性,而且会破坏轨 道甚至列车脱轨、倾覆等安全事故。
2021
23
在造新车或在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时,为使产 生蛇行失稳现象的临界速度大大高于正常运 行速度,应该如何设计车辆系统?
当部件老化或车轮出现磨损时,如何防止蛇 行失稳的发生,使列车仍能够稳定、安全地 行驶?
2021
24
2、曲线通过
2021
32
6、倾覆安全性
轻量化列车,在曲线上的行驶速度会有所 提高,当遭受横风时,是否能否防止列车 倾覆,提高安全性呢?
2021
33
7、运动与控制
车辆系统动力学(三合一)
![车辆系统动力学(三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97ea92a44b73f242326c5f21.png)
2. 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但系统的性能不 是各元素性能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的,所 以这种组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获得新的内容,具 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传动 系、车轮、车身、操纵系统组成。单有发动机只 能发出动力,不会自己行走,但当发动机装在具 有车轮的汽车底盘上,就成为可以行走的汽车, 成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功能就与一台发动机大不 相同。由此可见,研究系统特性应从整体的观点 来看。系统的性能是由其整体性能为代表,而不 是由某一个元素所能代替的。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 1.2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在我们真实的大千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由一组物 件构成,以一定规律相互联系起来的实体,这就是系 统,自然界就有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大系统,这种 系统是脱离人的影响而自然存在,称为自然系统,还 有如生物、原子内部也构成了自然系统,还有一种系 统是通过人的设计而形成的系统,称为人工系统,如 生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人工组合和自 然合成的组合系统,如导航系统。
3. 把驾驶员作为一个主动因素考虑到汽车 系统中去组成一个人-机-地面系统来加以 研究 ;驾驶员在车辆系统运动中的调节作用,
可以用图1-3来表示。汽车系统动力学就是 研究人-车系统中,人和车辆作用的相互匹 配问题;
4. 强调系统之间的联系,研究系统间的相 互作用。众所周知,汽车可分为若干个子系 统,如传动系、转向系、悬架系等,这些系 统在汽车运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
3. 系统具有目的性
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人工设计系统而言, 而不是指自然系统(例如银河系)。系统的目 的性是指人工系统是为了某一个大目的而构 成。目的不同,系统的构成也就不同。例如, 货车的功能就是为了运输货物这一目的而构 成,它必须有货箱以装载货物,而客车则是 为了运输乘客而设计,因此,车厢内必须有 供乘客使用的座椅,而运输货物就退居次要 位置或取消。所以,在设计中必须研究系统 整体目的,才能正确选择个元素的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平衡这两种运动特性,设计制造出既 能抑制蛇行运动,又能顺利通过曲线的车 辆呢?
3、舒适度
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轨道激扰。这些激 扰包括:轨道随机不平顺、轨道冲击不平顺(如轨道接缝、 道岔等的轨道面的不连续部位、曲线轨道半径的不规则、 倾斜过度或不足)等。 另外一些因素是车辆自身产生的干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由发电机、电动机、空气压缩机和鼓风机等车辆上机械装 置引起的干扰;由车轮偏心及刹车时车辆滑行产生的车轮 擦伤引起的干扰;由于起动和刹车时,邻接车辆间产生的 前后冲击;隧道内气流和车辆教会时的空气力学干扰等。
标准、轮对结构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轮轨滚动接
触、客车悬挂系统与车辆动力学性能关系、货车转
向架基本结构及动力学原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轨道激扰与轨道谱、车辆系统运动稳定性。
三、参考文献
1、车辆系统动力学,王福天,中国铁道出版社; 2、车辆系统动力学,任尊松,中国铁道出版社; 3、轨道动力学,练松良,同济大学出版社; 4、CNKI 等等……
1、蛇行运动
蛇行运动是一种不稳定振动现象。列车行驶时会突 然出现车体和转向架开始剧烈左右偏转的不稳定现 象。
蛇行运动不仅会降低乘坐舒适性,而且会破坏轨 道甚至列车脱轨、倾覆等安全事故。
2、曲线通过
车辆曲线通过时,为了能够减小车轮作用于轨道 上的横向力,并使车辆能够顺利转向,曲线外侧 车轮需要比内侧车轮多行驶一段距离,且最好是 车轮能够沿曲线切线方向运行。 因此,与防止蛇行运动的要求相反,最好能够增 矛盾 大车轮踏面斜度。
半主动悬挂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半主 动悬挂采用阻尼特性可调的可控减振器和/或刚度特 性可调的可控弹簧作为作动器,通过实时调节可控减 振器的阻尼特性或可控弹簧的刚性特性,间接地获得 合理的悬挂力。实际应用中,可控弹簧实现起来比较 困难,目前的半主动悬挂一般采用可控减振器。
被动悬挂的悬挂参数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固定不变, 不能根据线路不平顺和外界因素的状况适时进行调 整,自适应性很差,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效地衰减 车体的振动,已不能满足高速列车的发展需要。 主动悬挂的减振性能是“最优”的。但是稳定性和 可靠性难以保证,控制作用的实现需要消耗大量的 能源,此外,成本过高限制主动悬挂应用到高速列 车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半主动悬挂具有许多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能 耗小,更重要的是在控制失效的情况下半主动悬挂 能够自然转换为被动悬挂,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
车辆系统动力学基础
2012.9 主讲人:贾璐
一、课程目的;
阐明车辆主要结构和悬挂参数与系统动力学性能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基本的轮轨接触理论和计算 方法、车辆动力学性能及其相应的评价指标、车 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轨道激扰及其对车 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等。
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车辆系统动力学指标及评估
6、倾覆安全性
轻量化列车,在曲线上的行驶速度会有所 提高,当遭受横风时,是否能否防止列车 倾覆,提高安全性呢?
7、运动与控制
传统的列车悬挂采用被动悬挂方式,被动悬挂由 弹性元件和阻尼组成,其刚度和阻尼是在设计过 程中确定下来的,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一般无法进 行调节,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被动悬挂的局限性,20世纪50年代便有学者 提出了主动悬挂的概念。主动悬挂实际上是一个 闭环控制的动力驱动系统,通过合理调节输入到 减振系统的能量来抵消来自外界的激扰,从而达 到减振的目的。
第三节 车辆系统动力学用途及所解决的 主要问题
一、研究车辆运动主要有两个目的:
1、了解车辆各部分的位移及车轮作用 在轨道上的力等。 2、需要知道车辆的振动状态。 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自由振动
自由振动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瞬间或过渡性的外部 干扰而产生的振动,其振动振幅如果逐渐变小,该系统将 趋于稳定;相反,若振幅越来越大,则系统将不稳定。
铁道车辆基本结构:
车体:乘客或载物。 转向架:实现车辆走行功能的装置。 车下各种吊挂件。
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主要由转向架 性能决定。
转向架一般由轮对和构架/侧架组成,轮对在钢轨 上滚动,实现走行功能,构架在车体与轮对之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车体的载重和振动向下 转递至轮对并由轮对传递至钢轨,向上传递轮轨 振动。 为了使各种弹簧装置和减振元件能够安全可靠地 运用并发挥功效,构架/侧架还需要为各种弹性元 件和减振元件提供各种安装支吊座。 除此之外,要实现列车的牵引与制动功能,转 向架上还必须有各种制动与牵引装置,而这同 样需要转向架提供安装和吊挂装置。
6个名称: 1、伸缩振动 2、横摆振动 3、浮沉振动 4、侧滚振动 5、点头振动 6、摇头振动
注:以上每种振动形式都不一定是单独出现 的,车辆复杂的振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上述 6种基本振型按不同组合耦合在一起发生的。
第二节 车辆系统基本结构
几个基本概念:
1、轴重。 铁道车辆的轴重是指车辆每一根轮轴能 够承受的允许静载荷。 2、轴距。是指同一转向架下两轮轴中心之间的纵 向距离。客车/动车组的轴距一般2.5~2.7m;轻轨 一般为2.0~2.3m;货车一般1.5~2.0m。 3、车辆定距。是指同一车辆两转向架中心之 间的纵向距离,车辆定距决定了车辆长度和载 客量。客车/动车组25m,轻轨车辆一般为13m, 货车一般9m。
机车+车辆 组成铁路列车,根据动 力源位置不同分为:动力集中型和动 力分散型。
第一节 车辆系统运动认识
•车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自由度的动态系 统 •一般情况下,车辆系统考虑成多刚体系统, 如车体、构架等 •每一刚体可考虑成6个自由度,三个位移 和三个转动,沿x,y,z轴3个方向的直线运 动和绕三根轴的回转运动。
6、轮对冲角。是垂直于轮轨接触点处钢轨切线方向, 与轮轴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 直线运行时,轮对冲角即为轮对摇头角;在曲线通 过时,轮对冲角与摇头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 大小反应了车辆曲线通过能力大小以及难易程度。 7、曲线通过。曲线通过是指车辆通过曲线时,曲线 通过能力的大小,反映在系统指标上,主要表现为 车辆轮轨横向力、轮对冲角以及轮轨磨耗指数等的 大小上。
-0.015 0 500 1000 1500 2000
运行动
强迫振动是指外界激扰引起的振动,其核 心是关注轨道不平顺、 强风或其他因素引 起的车辆持续振动特性。
二、车辆动力学的用途及考虑的问题:
车辆系统运动安全性
车辆系统蛇行运动稳定性
车辆系统运行平稳性
车辆系统曲线通过动力学
当列车与对面列车交汇行驶时会产生多大程度的振 动?同时会产生多大的横向压力? 在新建供各种不同速度车辆行驶用的线路时,如何 考虑复线间隔、舒适度和安全上的限制?
5、脱轨安全性
如何保证列车既能够高速行驶又不至于脱轨? 当外界因素如地震、泥石流等引发大面积轨 道转移时,车辆能否保证不脱轨? 对于目前脱轨安全评价标准体系中仍无法评估 的振动,将如何保证铁路运营安全性?
思考题:
1、转向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车体运动的六种运动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簧下质量?什么是簧上质量?
4、轴箱悬挂。是将轴箱和构架在纵向、横向以 及垂向联接起来,并使两者在这三个方向的相 对运动受到相对约束的装置。 对于客车/动车组而言,主要包括轴箱弹簧、轴 箱定位装置以及轴箱减振器等。 5、中央悬挂。是将车体和构架/侧架联结在一起 的装置,一般具有衰减车辆系统振动、提高车 辆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的作用。
0.015
0.010
轮对横移量(m)
0.005
轮对横移量(m)
铁路车辆最低限度是要保证不能出现 251km/h 250km/h 不稳定情况。
0.015 0.010 0.005 0.000 -0.005
0.000
-0.005
-0.010
-0.010
-0.015 0 500 1000 1500 2000
四、车辆系统动力学内容
车辆系统运动安全性
车辆系统蛇行运动稳定性
车辆系统运行平稳性
车辆系统曲线通过动力学
脱轨视频 法国TGV 574.8km/h 中国京沪高铁 486.1km/h。
第一章 概述
铁道车辆的运动力学与汽车基本相同,都是由 力学来表达的。但是,铁道车辆与汽车的最大 区别在于轮轨系统。
铁道车辆的核心内容是 轮轨系统
以上这些干扰引起车辆何种振动? 如何来评价他们对车辆安全性和乘坐舒适 性的影响?
车辆部件经过运转后出现老化现象会给 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造成什么样的 影响? 车体轻量化后产生的颤振会达到怎样的 程度?
4、交会
列车交会时车辆受到的气动力主要有气动横向 力和气动升力。列车高速运行时,处于列车尾 流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和物品有可能卷入尾流中, 造成人员伤亡或列车受损事故。 过去,中国列车时速较低,列车空气动力学问 题并不突出。列车提速后,列车运行阻力急剧 增加,能耗过大;列车高速交会产生的空气压 力瞬变,导致客车侧墙变形过大,并伴有强烈 的空气爆破声能击碎车窗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