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系统动力学解析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
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2-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在车辆动力学研究中,建立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牛顿矢量力学体系的动量定理及动量矩定理,二是利用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体系。
本节将对这两种体系作一简单回顾,并介绍几个新的原理。
一牛顿矢量力学体系(1)质点系动量定理质点系动量矢p对时间的导数等于作用于质点系的所有外力F i的矢量和(即主矢),其表达式为:二、分析力学体系分析力学是用分析的方法来讨论力学问题,较适合处理受约束的质点系。
(1)动力学普遍方程动力学普遍方程由拉格朗日(Lagrange)于1760年给出的,方程建立的基本依据是虚位移原理,表示如下:(2-6)(2)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总动能和总势能均以系统变量的形式表示,然后将其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再对其求偏导数,即可得到系统的运动方程。
拉格朗日方程形式如下:利用此方程推导车辆动力学方程时,因采用广义坐标,从而使描述系统位移的坐标数量大大减少,并可以自动消去无功内力。
但也存在下述问题:①应用拉格朗日方程时,有赖于广义坐标选取得是否得当,而适当地选择广义坐标有时要靠经验;②拉格朗日能量函数对于刚体系统的表达式可能非常复杂,代人拉格朗日方程后要作大量运算。
而对于复杂的车辆系统,写出能量函数的表达式就更加困难。
三、虚功率原理若丹(Jourdain)于1908年推导出另一种形式的动力学普遍方程,其所依据的原理称之为虚功率原理。
虚功率形式的动力学普遍方程为:四、高斯原理1829年,高斯(Gauss)提出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又一形式,称为高斯原理,其表达式为:§2-2 非完整系统动力学一、非完整系统动力学简介1894年,德国学者Henz第一次将约束系统分成“完整”和“非完整”两大类,从此开辟了非完整系统动力学(Nonholonomie System)的新领域,如今它已成为分析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6汽车系统动力学-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解析
Ta Km (m gm
xr ) rp
电动机助力力矩
Tm Ki Ie
电动机电磁转矩
18
16.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关键技术 • 助力特性的概念
助力特性是指助力随汽 车运动状况(车速和转向盘 手力)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I 直线行驶区 II 强路感区
III 轻便转向区
19
10
16.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关键技术
• EPS对助力特性的基本要求
4) 在转向盘输入力矩达到驾驶员体力极限的区域时,
应尽可能发挥较大的助力 效果。
5) 随着车速的增高,助力应减小。 6) 符合国家标准对动力转向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动系统的组成 转向振动系统主要由转向杆系、转向轮、转向器以及悬架和簧载质量 组成。建模之前,做如下假设: 1)将转向系统简化为总体扭转刚度系数Ks表示的单自由度系统。并假 定系统质量集中于转向盘,驾驶员控制的转向盘固定不动;
K SC K SL KS 2 is K SC K SL
4) 环保性
5) 低温工作性能好
16
16.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概述
EPS系统根据电动机助力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 轮助力式、齿条助力式三种 :
17
16.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
假定转向盘固定,以齿条所受地面冲击为 输入,并以转向盘固定不动所需的力矩为 输出。
x r ) T J C K ( g m m m m m mr m m p x 1 K g xr M xr F C xr K x ( K s r ) m m (g ) r tr r r r m rp m rp rp rp
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2,4,6,8
1,3,5,7
34
客车系统动力学模型拓扑图(正视)
28
24
32
36
19 20
35
31
23
27
26
22
30
34
17 18
33
29
21
25
15,16
13,14
11,12
9,10
7,8
5,6
3,4
1,2
1-8 17-20 25-28 33-36
轮轨力 中央悬挂力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力 牵引拉杆力
24
m 1000 kg, k 108 N/m, c 104 N s/m, t 10-4 , 0.5
(1):
x1 x0 x 0 0 t 2 0 x 1 x 0 0 t 0 x x 1 (mg cx 1 kx1 ) / m 1000 9.81/ 1000 9.81 x
10
车辆系统作用力描述
• 无间隙弹簧阻尼力描述 • 有间隙弹簧阻尼力描述 • 摩擦力作用力描述
11
无间隙弹簧阻尼力描述
c Mi k Mj
F F0 kx cv
12
有间隙弹簧阻尼力描述
Fx Kc
Fy Kc
X
x y x y
Y
13
摩擦力作用力描述
Fx x Fpz Fy y Fpz
后构架点头: I b b ( 2)
轮对垂向:
后构架垂向: mb zb(2) Fp (3) Fp (4) Fs (2) mb g
w(i ) Fw(i ) Fp(i ) mw g mw z
系统动力学与信息熵-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系统动力学与信息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系统动力学与信息熵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动态系统行为的方法和工具,它通过对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外界的相互影响进行建模和分析,来揭示系统的演化规律和行为特征。
信息熵则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概念,用来衡量信息量的多少和信息的不确定性,广泛应用于数据压缩、数据传输和信号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首先对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定义与原理进行介绍。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正反馈、负反馈、滞后效应等,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变化。
信息熵则是衡量信息不确定性的指标,它与信息的概率分布有关,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复杂度和随机性。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在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问题。
信息熵则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网络安全等领域,它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度量和特征提取方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关系。
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都是描述动态系统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
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的行为变化,而信息熵则可以提供对系统状态的度量和描述。
最后,我们将讨论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优势和应用。
通过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和理解问题,并提供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介绍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熵的综合分析和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和展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以下是各部分的内容安排:引言部分(Chapter 1):1.1 概述:介绍系统动力学与信息熵的背景和意义,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车辆系统动力学
2. 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但系统的性能不 是各元素性能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的,所 以这种组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获得新的内容,具 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传动 系、车轮、车身、操纵系统组成。单有发动机只 能发出动力,不会自己行走,但当发动机装在具 有车轮的汽车底盘上,就成为可以行走的汽车, 成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功能就与一台发动机大不 相同。由此可见,研究系统特性应从整体的观点 来看。系统的性能是由其整体性能为代表,而不 是由某一个元素所能代替的。
4. 系统具有功能共性
系统中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流,既可以从外界环境向系统输入或从系统向 外界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任何系 统都具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功能共性。如汽 车系统中把燃料的燃烧热能转换为汽车的行驶 动能,在这一过程中,发动机吸收氧气,而排 除废气。这一过程有能量的交流,也有物质的 交流。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 1.2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在我们真实的大千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由一组物 件构成,以一定规律相互联系起来的实体,这就是系 统,自然界就有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大系统,这种 系统是脱离人的影响而自然存在,称为自然系统,还 有如生物、原子内部也构成了自然系统,还有一种系 统是通过人的设计而形成的系统,称为人工系统,如 生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人工组合和自 然合成的组合系统,如导航系统。 本文主要是研究人工的物理系统及其特性。 如果把汽车的构成看成是一大系统,那么这一系 统应表示为(如图1-1):
一个系统可能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画出各环节的 方框图,然后将这些方框图联系起来,就构成了系 统的方框图。因此,方框图是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的图解化 。
车辆系统动力学解析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仲鲁泉2014020326摘要: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汽车在垂直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
介绍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介绍了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通过对轮胎和悬架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来探究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轮胎;悬架;系统动力学;现状0 前言汽车系统动力学是讨论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响应的学科。
它是把汽车看做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数学模型和响应。
是研究汽车的力与其汽车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汽车的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提出汽车设计参数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
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
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
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
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
线性2DOF车辆模型
线性2dof车辆模型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只考虑了车辆的前进和侧向运动,
忽略了其他复杂的动态特性,因此计算和实现起来相对简单。
02
快速模拟
由于模型简单,可以快速进行模拟和计算,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响应的应
用场景,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实时控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03
适用于特定场景
对于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如车辆的侧向避障或车道保持等,线性2dof
该模型假设车辆在平面内做线性运动,不考虑车辆的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仅考虑 前进和横摆运动。
该模型适用于分析车辆在直线和横摆运动下的动力学行为,为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 系统中的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提供基础。
02
线性2dof车辆模型的建 立
坐标系的设定
固定坐标系
一个固定的参考坐标系,通常选 择地球作为参考。
稳定性分析
平衡状态
线性2dof车辆模型在无外力作用下的 平衡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稳定性条件
稳定性分析方法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 Lyapunov直接法、LyapunovKrasovskii法和频域分析法等。
车辆稳定性的条件是系统矩阵的所有 特征值都为负,即系统是稳定的。
能控性分析
01
02
限制的可行路径。
导航系统
结合高精度环境
中找到最优路径。
实时路径调整
根据实时环境和车辆状态信息, 线性2DOF模型可以用于调整已 规划的路径,确保车辆在实际行
驶中能够应对突发状况。
在车辆动力学模拟中的应用
性能评估
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车辆的运动表现,线性2DOF模型可以用于评 估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线性2DOF模型,可以设计各种车辆控制系统,如稳定性控制、 牵引力控制等,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安全性。
动力学系统中的常微分方程解析
动力学系统中的常微分方程解析动力学系统是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现象演化规律的重要数学工具。
经典动力学中研究的主要是质点、刚体等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而现代动力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微观物理结构和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来描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理论研究空间。
常微分方程是动力学系统的数学基础,因为动力学系统的演化本质上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而常微分方程便是描述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工具。
解析方法是求解常微分方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根据初值条件和解析式,通过代数运算、函数分析等方法求得方程的解析解。
解析方法通常适用于简单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微分方程,可以得到具有精度和可解释性的解析结果,对于动力学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有较大的优势。
常微分方程的解析方法分为分离变量、一阶齐次、一阶非齐次、二阶齐次、二阶非齐次等几类。
其中,分离变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它适用于可以将常微分方程化为形如dy/dx=f(x)g(y)的形式,并通过变量分离和函数积分得到解析解的方程。
例如,简谐振动可以用二阶齐次常微分方程描述,它可以通过代数方法化为一阶形式,再使用分离变量的方法求得解析解。
一阶齐次方程是形如dy/dx = f(y)/g(x)的常微分方程,其中f(y)和g(x)是两个实函数。
它的解析解可以使用变量代换和积分得到,并且具有唯一解性质。
一阶非齐次方程则需要分别求解其对应的齐次方程的通解和非齐次项的特解,二者通过线性叠加得到完整的解析解。
对于高阶的常微分方程,可以使用欧拉方程、变量替换等方法将其化为低阶常微分方程的形式,然后使用已有的解析方法求解。
此外,常微分方程还可以应用变分原理、特征方程等特殊方法得到解析解,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解析方法。
总之,解析方法是求解常微分方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得到具有精度和可解释性的解析结果,对于动力学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有重要意义。
但是,对于复杂的非线性微分方程,解析方法可能会面临困难,需要使用数值方法求解。
车辆动力学-传动系统动力学讲义【北京理工大学】
传动系统动力学讲义2009-2010学年前言一、传动系统简介传动装置的功用是把发动机的功率传递到主动轮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减速增矩;实现车辆变速;实现车辆的倒挡行驶、车辆制动、停车和必要时切断发动机动力;利用发动机制动、拖车起动发动机等。
除上述的基本功用外,传动装置还可以有一些辅助的功用:输出功率带动压气机、风扇、喷水式推进器、泵等等。
为车辆辅助系统、工程车辆和水陆两栖车辆提供动力输出。
(1(2)液力传动以液体动能来传递或交换能量,优点是无级变速、变矩能力,动力性好;具有自动适应性,提高了操纵方便性和车辆在坏路面上的通过性;充分发挥发动机性能,有利于减少排气污染;减振、吸振、减缓冲击,提高传动、动力寿命和乘坐舒适性。
缺点是效率低,结构复杂,成本高。
(3)定轴传动由于结构简单,制造成熟,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
行星传动结构紧凑、寿命长、噪音小,工艺要求高,成本高。
二、传动系统载荷车辆在使用中传动装置可能发生的故障,分为两类:1. 当作用在零件上的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时,产生的突然破坏;2. 在使用期间内,在零件上由于逐渐累积的损坏而产生的破坏,例如:疲劳损坏、磨损、塑性变形不可恢复的累积等。
车辆传动装置的零部件承受的载荷性质主要是发动机和道路激励以及传动系内部的冲击等交变载荷,在这种随时间变化的载荷的作用下,其破坏形式一般是疲劳破坏。
统计资料表明,零件的破坏50%~90%为疲劳破坏。
随着车辆传动装置向高转速、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其零部件的应力越来越高,使用条件越来越恶劣,发生疲劳破坏的现象越来越多。
因此,在车辆传动装置的设计中,仅进行静强度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计算零件的疲劳寿命。
传动装置稳态工况是车辆以等速在不变路面条件下行驶的工况,在这种工况下传动装置各构件的转矩和转速是保持不变的。
严格说来,这种车辆行驶工况很少能遇到,从实际应用来说,认为转矩和转速对其自身的最大值在%10±的范围内变化的工况是稳态工况。
车辆动力学概述
研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雪、冰 冻等,如何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
复杂道路条件下的车辆动力 学
分析在复杂道路条件下,如山路、弯道、陡坡等, 如何优化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和操控稳定性。
多车协同与编队行驶动力 学
研究多车协同和编队行驶中的动力学问题, 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智能交通系统。
问题,相关研究逐渐丰富。
03
成熟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广泛应用,车辆动力
学研究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为现代车辆设计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持。
02
车辆动力学基本原理
车辆动力学模型
1
车辆动力学模型是描述车辆运动特性的数学模型, 包括车辆的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
2
车辆动力学模型通常由一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 表示,用于描述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状态。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车辆动力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总结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动力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成为未来研究的 重要方向。
详细描述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车辆动力学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提高车辆的稳定 性和安全性。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预测和优化车辆的运动轨迹和性能表 现,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车辆动力学概述
目录
• 车辆动力学简介 • 车辆动力学基本原理 • 车辆动力学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 • 车辆动力学研究前沿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车辆动力学简介
车辆动力学定义
车辆动力学是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力和力矩,以及 这些力对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的科学。它涉及到车辆的纵向 、横向和垂直方向的动态特性,以及车辆在启动、加速、减 速、转弯、侧倾和制动等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规律。
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
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标题: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引言: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动态复杂系统行为的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系统动力学的9种常见模型,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应用领域。
通过对这些模型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系统动力学概述在介绍具体的模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系统动力学着重于分析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立微分方程等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演化过程。
这一方法注重动态演化和非线性特性,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二部分:9种系统动力学模型1. 常微分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用于描述动态系统的变化过程。
2. 资源流模型:关注系统内资源的流动和变化,适用于生态学、能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3. 增长模型:研究系统中因子的增长和衰减,可应用于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
4. 循环模型:探讨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如经济周期的波动,可应用于宏观经济研究。
5. 积聚模型:研究系统中积聚和堆积的过程,如资本积累,适用于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领域。
6. 信息流模型:研究系统中信息传递和决策的影响,可用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7. 优化模型:优化系统中某些指标的值,如最大化效益或最小化成本,适用于运筹学等领域。
8. 非线性模型:考虑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如混沌和复杂性的产生,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9. 策略模型:研究系统中不同决策对结果的影响,适用于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等领域。
第三部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模、仿真和分析等方法。
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系统的行为、寻找潜在问题,并基于模型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实践中,系统动力学可应用于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环境保护等领域,为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全面和系统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动力学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车辆动力学方程
车辆动力学方程
车辆动力学方程是描述车辆运动的方程。
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推导而来。
根据方程可以计算车辆的加速度或速度。
方程形式如下:
F = m*a
其中,F为受到的合力,m为车辆的质量,a为车辆的加速度。
这个方程描述了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车辆动力学方程可以进行扩展,考虑到不同的力和力矩,以及车辆的运动状态。
例如,包括阻力(风阻、滚动阻力和坡道阻力)、制动力、驱动力和转弯力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方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思想是相同的,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方程对于研究车辆的运动性能、设计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进行仿真和优化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车辆动力学方程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帮助理解车辆的行驶过程,并提供设计和优化的指导。
汽车空气动力学原理解析
汽车空气动力学原理解析当我们驾驶汽车在道路上疾驰时,可能很少会去思考空气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但实际上,汽车空气动力学在车辆的性能、燃油效率、稳定性和舒适性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汽车空气动力学。
简单来说,它研究的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空气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车辆的外形和结构,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车辆的性能和效率。
空气阻力是汽车行驶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阻力之一。
当汽车行驶时,空气会在车身表面形成一层边界层。
这层边界层的摩擦力会产生阻力,而且汽车前方的空气被压缩,形成压力波,后方则形成低压区,前后的压力差也会产生阻力。
这些阻力的总和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的大小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这意味着车速越高,空气阻力对车辆性能和燃油消耗的影响就越大。
那么,汽车设计师们是如何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来降低空气阻力的呢?车辆的外形设计是关键。
流线型的车身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阻力。
比如,车头部分通常设计成较为圆润的形状,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冲击和分离,使气流更顺畅地流过车身。
前挡风玻璃的倾斜角度也经过精心设计,既能提供良好的视野,又能减少气流的阻力。
车身侧面的线条要尽量平滑,避免出现突兀的凸起或凹陷。
车尾部分的设计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车尾设计可以减少车尾的乱流,降低阻力。
除了外形,车辆的一些细节设计也对空气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后视镜的形状和位置,如果设计不合理,会在行驶中产生较大的阻力。
现在很多车型都采用了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后视镜形状,或者使用摄像头代替传统后视镜,以降低阻力。
车辆底部的平整度也很重要,不平整的底部会使气流紊乱,增加阻力。
因此,一些高性能汽车会在底部安装护板,使气流能够更顺畅地通过。
汽车的进气和散热系统也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
进气口的位置和形状要既能保证足够的进气量,又能减少阻力。
散热格栅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气流的流动,以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阻力。
此外,汽车的风阻系数是衡量其空气动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各种动力学运动的概念模型。
它是一种描述力学系统的行为的解析方法,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及其变化趋势。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动力学系统,包括化学反应、生物运动、工业流程以及经济系统等,是许多应用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常规系统动力学模型、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时滞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混沌系统动力学模型。
常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基本的动力学模型,它表示一定的力学系统满足特定的初始条件,描述其时间变化。
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比常规模型更为复杂的动力学模型,它可以考虑更多的变量和更多的外部输入变量。
时滞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是反应外部力的变化的反应可能会有一定的滞后期,使得系统的变化更为复杂。
最后,混沌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考虑系统的复杂性的模型,它可以描述系统内部的复杂性而产生的不可预测的行为。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动力学系统的行为。
它有助于分析系统中的关系,识别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系统中的参数,预测其未来行为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描述一个已知的动力学系统,而且可以预测未来的系统行为。
此外,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可以用于研究动力学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对动力学系统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外部环境,并为我们把握系统的概况提供见解。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给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并预测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动力学系统,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未来应用科学领域不可忽视的核心技术。
总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各种动力学运动的概念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动力学系统,并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预测未来的系统行为以及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理想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
理想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标题:深度解析理想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理想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从简单到复杂的角度逐步展开讨论。
通过对差速轮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我们将揭示其潜在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我们将分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洞察。
引言不论您是汽车爱好者还是工程师,对汽车动力学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理想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中,更值得我们探讨的是其创新和独特的设计。
一、差速轮车的基本原理(1)差速器的作用差速器是差速轮车的核心部件,它通过巧妙地分配扭矩,使车轮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
差速器的设计目的是解决拐弯时内外两个车轮旋转速度差异的问题。
(2)传动系统的关键性能在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中,传动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连接发动机和车轮,还承担着传递动力和扭矩的功能。
一个理想的传动系统应该能够高效地转化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并将其传递到车轮,使车辆实现平稳的加速和高速行驶。
二、差速轮车动力学模型的挑战(1)运动学特性的分析在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中,运动学特性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车轮间的几何关系和车身姿态都会对车辆的行驶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细致地分析这些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差速轮车的操控性和操控稳定性。
(2)动力学特性的研究除了运动学特性,差速轮车的动力学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差速轮车如何实现高速行驶和稳定性在急转弯时的保持。
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我们可以探索不同因素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并优化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性能。
三、差速轮车动力学模型的应用领域(1)汽车工程领域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在汽车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合适的模型和算法,工程师们可以预测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行驶性能,为车辆设计和优化提供支持。
(2)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差速轮车的动力学模型对于开发驾驶辅助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自动驾驶领域,通过深入理解差速轮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可以更好地规划和优化车辆的行驶路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4讲系统动力学参数及估计方法
第4讲系统动力学参数及估计方法在系统动力学建模中,参数是指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值化量,而参数的估计是指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来确定参数的过程。
系统动力学参数的估计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经验估计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经验或专家知识来估计模型参数。
例如,在建立经济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时,可以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特征来估计参数。
虽然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数学依据,估计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第二种方法是极大似然估计法。
这种方法是在给定观测数据的条件下,寻找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
具体而言,极大似然估计法是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确定参数的值,似然函数是描述观测数据和模型之间关系的函数。
估计结果是使似然函数取得最大值的参数值。
极大似然估计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观测数据来确定参数值,并且具有统计性质好的特点。
第三种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是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来确定参数的值,其中残差是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
最小二乘法可以直接求解出参数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得到参数的估计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并且具有较好的数学性质。
第四种方法是贝叶斯估计法。
贝叶斯估计法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估计方法,它将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并通过考虑先验分布和观测数据来更新参数的后验分布。
贝叶斯估计法可以通过抽样方法(如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来获取参数的后验分布,并且可以考虑不确定性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当的参数估计方法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数据的可用性、模型的结构和复杂度、参数的先验信息等。
此外,还需要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以确保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参数估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估计系统动力学的参数。
车辆动力学英语
车辆动力学英语在汽车工程领域中,车辆动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车辆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加速、制动、转向和悬挂系统等方面。
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汽车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车辆的加速性能。
在车辆动力学中,加速性能是指车辆在给定时间内从静止状态到达某一速度的能力。
加速性能受到引擎功率、传动系统效率、轮胎附着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车辆的加速性能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优化引擎调校、传动系统设计,从而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
其次,制动性能也是车辆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制动性能是指车辆在运动中快速减速或停车的能力。
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
通过对车辆制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车辆的制动性能,减少制动距离,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另外,转向性能也是车辆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转向性能是指车辆在转向时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舒适性。
通过对车辆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进行研究和优化,可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使车辆在高速行驶和紧急转向时更加稳定和安全。
最后,悬挂系统也是车辆动力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悬挂系统对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悬挂系统的设计和调校,可以提高车辆的悬挂性能,使车辆在通过颠簸路面和急转弯时更加稳定和舒适。
总的来说,车辆动力学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领域,对车辆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和优化,可以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因此,对车辆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推动汽车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铁路车辆的轨道动力学性能研究
铁路车辆的轨道动力学性能研究铁路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铁路系统中,车辆的轨道动力学性能是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与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铁路车辆的轨道动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铁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轨道动力学性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在铁路系统中,轨道动力学性能是指车辆在轨道上行驶时所表现出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特性。
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列车的速度、曲线半径、轨道的几何形状、轨道的弯曲半径、弯道半径变化率、线路高程起伏等。
二、轨道动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为了研究铁路车辆的轨道动力学性能,需要采用一定的测试与评估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际线路试验、模拟仿真试验和理论计算等。
1. 实际线路试验:实际线路试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测试方法之一,即在实际的铁路线路上设置测试装置,通过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得到真实的轨道动力学性能数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和资源。
2. 模拟仿真试验:模拟仿真试验是通过建立合适的仿真模型,对车辆在不同行驶条件下的动力学性能进行模拟与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可以快速获得测试结果,但对于模型的准确性和仿真参数的选择需要特别注意。
3. 理论计算:理论计算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物理规律的方法,可以通过解析解或数值解的方式,通过计算得到车辆在不同条件下的轨道动力学性能。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结果准确度高,但对于复杂的系统和边界条件模拟较为困难。
三、轨道动力学性能调控与改进方法为了提高铁路车辆的轨道动力学性能,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调控与改进。
具体方法包括:1. 设计合理的轨道几何形状:合理的轨道几何形状可以降低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的滚动倾覆和偏心力,提高列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因此,轨道设计应考虑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半径等因素,并采取适当的几何形状来满足车辆的动力学要求。
汽车机械原理
汽车机械原理
汽车机械原理是指汽车内部的各个部件和机械装置的工作原理,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内燃机将燃油和空气混合后,在气缸内进行燃烧产生能量驱动活塞运动,进而带动曲轴旋转从而传动动力给车辆。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气缸内的活塞运动来完成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等过程。
传动系统是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的装置,主要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
离合器通过压力盘和摩擦片的摩擦来实现发动机与变速器的连接与分离。
变速器则根据驾驶员的需求,通过不同的齿轮比例将发动机的转速和扭矩变换到车轮上,以达到不同速度和力度的传动需求。
悬挂系统是连接车身和车轮的重要部件,主要包括弹簧、减震器和悬挂臂等。
悬挂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缓冲车身与地面之间的不平衡,提供良好的悬挂和减震效果,从而使乘坐舒适、操控稳定。
制动系统是汽车上的重要安全装置,主要由制动盘、制动片和制动液等组成。
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液通过制动管路传递给制动器,将摩擦力转化为制动力,从而使汽车减速或停止。
以上是汽车机械原理的基本介绍,通过了解汽车机械原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驾驶和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仲鲁泉2014020326摘要: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汽车在垂直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
介绍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介绍了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通过对轮胎和悬架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来探究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轮胎;悬架;系统动力学;现状0 前言汽车系统动力学是讨论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响应的学科。
它是把汽车看做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数学模型和响应。
是研究汽车的力与其汽车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汽车的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提出汽车设计参数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
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
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
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
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
随后的几十年,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汽车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车辆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
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建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1 轮胎的系统动力学的探究1.1 轮胎模型车辆行驶过程中,来自地面的冲击通过滚动的轮胎、悬架和座椅传递到驾驶员,所以,轮胎的选用至关重要,它的结构参数和力学特性对汽车的行驶性能起着重要影响。
整车动力学模型中,轮胎模型的精度必须与整车模型的精度相匹配,选择符合实际又便于使用的轮胎模型是关键。
ADAMS 提供了 5 种用于动力学仿真的轮胎模型,Deflt轮胎模型、Fiala轮胎模型、Smithers 轮胎模型、UA 轮胎模型和User Defined 轮胎模型,其中Fiala 轮胎模型、UA 轮胎模型和User Defined 轮胎模型为解析模型,具有解析表达式;Deflt 轮胎模型和Smithers 轮胎模型为试验模型,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参数的获得非常昂贵。
本文选用UA 轮胎模型,采用弹性梁模型进行建模,使用摩擦圆概念计算由侧偏角、滑移率以及垂向变形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力和力矩,模型参数如表1所示[4] 。
表1 轮胎的特性参数1.2 系统拓扑结构车辆振动系统由轮胎、悬架、座椅等弹性、阻尼元件和悬挂、非悬挂质量构成。
整车模型包括车架、铰接架、回转支撑、悬架系统、发动机、人椅系统、货箱等22个构件,32个自由度。
该模型前、后车架以铰接架和回转支撑连接,前车架以铰接点为中心整体转向,回转支撑允许前、后车架独立转动以减小车架扭转应力[2] 。
U型架承担车辆行驶的纵向力,横拉杆承担横向力,前螺旋弹簧和减震器以及中、后橡胶弹簧承担垂向力,保证了车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摆动,使所有车轮始终与地面接触,该车拓扑结构如图 1 所示。
1.3轮胎模型分析仿真分析之前,需要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调试,模型调试阶段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保证系统自由度正确,消除过约束;(2)编制了不产生数值突变的驱动力矩step 函数,使ADAMS 软件积分容易收敛,同时使驱动力矩缓慢加到驱动轮上,达到给定车速后逐渐减小驱动力矩直到可以平衡车辆行驶中的阻力,保证车辆以给定车速匀速通过仿真试验路段;(3)为使仿真工作顺利进行,需要选用合适的求解器和适当调整求解器的精度。
根据国标GB/T 4970-1996《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4]的要求,使车辆在C 级路面下行驶。
C级路面由ADAMS提供,添加时调整路面重力方向以及路面与车辆的位置关系。
车辆状态为满载,通过添加在车轮上的驱动力矩函数使车辆分别以10km/h20km/h,30km/h 和40km/h 不同车速行驶,设置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路面不平通过悬架、车身、座椅传递到人体的振动加速度,设置仿真时长为50s,仿真步长为0.01s。
利用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来评价振动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这一方法适用于正常行驶工况下的各种汽车,包括越野汽车。
根据测量的驾驶员座椅处各轴向加速度时间历程,计算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
利用ADAMS后处理功能,对其各方向加速度进行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由路面不平引起的z向振动主要集中在低频区域;x方向的振动主要是由添加在车轮上的驱动力矩引起,该驱动力矩随着实际车速与目标车速的接近而逐渐减小,直至车辆匀速行驶时该力矩保持恒定,用于克服车轮与地面的摩擦;y方向的振动则是由于路面不平作用在不同车轮而引起的车架和驾驶员的振动。
利用各方向功率谱密度函数,得出其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
不同车速下驾驶员座椅处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车速下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根据ISO2631-1:1997(E),总加权加速度在低于0.315ms-2时,人体没有不舒适的感觉,在0.315ms-2到0.63 ms-2时,人体有一些不舒适。
由表 2 可知,所设计自卸汽车在车速低于30km/h 时驾驶员没有不舒适的感觉,车辆行驶平顺性较好;车速为40km/h 时,驾驶员有一些不舒适。
2 悬架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车辆悬架系统是车架与车桥之间连接和传力装置的总称,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传力装置等三部分,起着缓和、消减由于路面不平所引起的冲击和振动,传递并承受各种力和这些力所形成的力矩等作用H,是车辆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
本文针对某型车前悬架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
该悬架为麦弗逊独立式悬架,即每个车轮单独通过一套悬架安装于车身或者车桥上、车桥采用断开式,中间一段固定于车架或者车身上,此种悬架两边车轮受冲击时互不影响,而且由于悬架质量较轻,缓冲与减震能力很强,乘坐舒适,各项指标都优于非独立式悬架。
麦弗逊悬架一般用于汽车前轮,其主要结构是由螺旋弹簧加上减震器组成。
减震器可以避免弹簧受力时向左、右、前、后偏移的现象,限制弹簧只能作上下方向的振动,并可以用减震器的行程及松紧,来设定悬架的软硬及性能。
2.1 前轮定位角2.1.1 主销内倾角主销内倾能使主销偏距减小,从而可减少转向时驾驶员加在方向盘上的力,使转向操纵轻便,同时也可减少从转向轮传到方向盘上的冲击力。
在车轮跳动时,若主销内倾角变化过大,将会使转向沉重,加速轮胎磨损。
实际设计时,大致范围为7—l3现代汽车主销内倾角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如奥100和上海桑塔纳轿车的主销内倾角为1.4-2.02 捷达为l-4。
图3为主销内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主销内倾角的变化范围为l4 .3一l7.5之间,可进一步进行优化。
图2 主销内倾角变化曲线2.1.2主销后倾角主销后倾角设计应保证车轮具有合适的回正力矩,使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
当车轮随载荷变化而发生跳动时,如果主销后倾角出现大的变化,则回正力矩将出现过大或过小的现象,l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恶化。
主销后倾角对转向时的车轮外倾变化影响较大。
假如主销后倾角设计较大,则外侧转向轮的外倾角会向负方向变化。
因此,当前轮主销后倾角较大时,需增加前轮转向所必须的横向力,以抵消外倾推力,这将导致不足转向能力较弱,最大横向加速度会增大。
一般认为2-3是合理的范围。
图3为车轮跳动时主销后倾角的变化曲线。
由图4可见,当车轮在士 5 0 m m跳动时,主销后倾角的变化范围为0.65 一1.35满足设计要求。
图3 主销后倾角变化曲线2.1.3 前轮外倾角除主销内倾角和后倾角两个角度保证车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外,前轮外倾角也具有定位作用。
如果空车时车轮的安装正好垂直于路面,则满载时,车桥将因承载变形,而可能出现车轮内倾。
这将加速汽车轮胎的偏磨。
另外,路面对车轮的垂直反作用力沿轮毂的轴向分力将使轮毂压向轮毂外端的小轴承,加重了外端小轴承及轮毂紧固螺母的负荷,降低它们的使用寿命。
因此,为了使轮胎磨损均匀和减轻轮毂外轴承的负荷,安装车轮时预先使车轮有一定的外倾角,以防止车轮内倾。
同时,车轮有了外倾角也可以与拱形路面相适应。
但是外倾角也不宜过大,否则也会使轮胎产生偏磨损。
为防止车轮出现过大的不足转向或过渡转向趋势,一般希望车轮在上下跳动5 0 m m的范围内,外倾角一般在 1 。
左右变化。
图5为左右车轮同步上下跳动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在车轮上跳过程( 横坐标一50mm) 中,车轮外倾角在0.5一1.5之间变化,满足设计要求。
2.1.4 前轮前束角车轮上跳及车轮下落时的前束变化对车辆的直行稳定性、车辆的稳态响应( 不足转向、过多转向) 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是汽车悬架的重要设计参数之一。
设计时希望在车轮跳动时前束角不变或变化幅度较小。
前束变化的较理想特性值为:前轮上跳时,为零至负前束(-0.5—5 0mm)。
图6为前轮上跳时,前束变化值为0—0.5mm,不满足设计要求。
图4 前轮外倾角变化曲线图5 前轮前束变化曲线2.2转向角、轮距变化量转向角:在车轮跳动过程中,方向盘固定,山于转向拉杆的作用,左右车轮会产生绕主销的转动,从而使左右车轮产生转向角。
一般要求将该转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不仪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而且会加剧轮胎的磨损。
图7所示为转向角变化曲线,可见,转向角变化稍微过大,可进一步进行优化。
图6 转向角变化曲线轮距变化量:左右车轮跳动时绕各自瞬时中心摆动,左右轮之间的距离也必然随之产生变化。
轮距的变化一方面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轮胎的横向滑移,导致轮胎的磨损,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一般情况下,汽车的轮距变化应在一50m m~5 0 m m之间。
图8所示为左右车轮轮距变化量,可见,左右轮轮距变化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6] 。
图7 轮距的变化曲线2.3悬架系统参数变化与基准车相比,电动车因重量增加、轴荷分布和质心高度的变化。
悬架系统的主要更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