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动机的性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循环特征参数

(1)压缩比 p3 (2)压力升高比 p2 (3)初始膨胀比 v4 v3
(一)混合加热循环
v1 v2
2、热效率
Q2v Q2 W Q1 Q2 t 1 1 Q1 Q1 Q1 Q1v Q1 p
计算得: (k是等熵指数)
1 t 1 k 1 ( 1) k ( 1)
c)膨胀(做功)过程
d)排气过程
一、进气过程
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 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 气过程。此时进气门开启,排 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 止点移动。首先是上一循环留 在气缸中的残余废气膨胀,压 力由排气终点的压力 pr 下降到 小于大气压力,然后新鲜空气 被吸入气缸。由于进气阻力, 进气终点压力 pde 一般小于环境 压力 pa ,压力差 pa pde 用来 克服进气系统阻力。因为气流 受到发动机高温零件及残余废 气的加热,进气终点的温度 Tde 总是高于大气温度 T 。
点火等不正常燃烧现象。对于柴油机而言,过高的压缩比将使压缩终了的气 缸容积变得很小,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极为苛刻,燃烧室设计的难度增加,也 不利于燃烧的高效进行。
目前,柴油机的压缩比一般在12~22之间, 最高循环压力Pz=7~14MPa,压力升高比在 1.3~2.2左右。汽油机的压缩比=6~12, Pz=3~8.5MPa, 在2.0~4.0左右。
1、热效率 因为: 初始膨胀比 所以: 热效率
v4 1 v3
t 1
1
k 1
2、分析 t ;当 = 10 左 右时, t 不大且汽油 机容易爆燃,因此,汽油机 = 6~10
(二)等容加热循环
(三)定压加热循环(狄赛尔DIESEL 循环) -船舶用大型低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
三种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1)等容加热循环--早期低速汽油发动机(燃烧迅速,循环时间长) 2)等压加热循环--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受燃烧最高压力限制,
燃料大部分在上止点后燃烧)
3)混合加热循环--车用高速柴油机 对三种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准确全面理解理 论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的物理实质,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分析传统上 就是这三种循环的对比分析,下图是这三种循环的P-V图:
第一章 发动机的性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发动机理论循环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热平衡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功率、 转矩、转速)、经济性能指标(燃料及润滑油消 耗率)及运转性能指标(冷起动性能、噪声和排 气品质)等。 衡量一台发动机的质量主要是对以上性能指标进 行评定,但在评定时不仅要考虑性能指标,还要 把可靠性、耐久性、结构工艺性、使用维修性、 生产实际条件以及使用特点等多方面予以综合评 定。 本章主要阐述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 指标、及运转性能指标。通过深入到发动机工作 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 响性能的因素及提高性能的一般规律。
300~340
Tde
汽油机
柴油机
0.080~0.092
0.080~0.095
二、压缩过程
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门 均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 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 到压缩,温度、压力不断 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 用压缩比 c 表示。 压缩过程的作用是增 大做功过程的温差,获得 最大限度的膨胀比,提高 热功转换效率,同时也为 燃烧过程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柴油机中,压缩后气体 的高温还是保证燃料着火 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理论循环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1)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 发动机经济性能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 以及改进的潜力; 2)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 的经济性能和动力性能; 3)通过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和平均 压力,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 经济性能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能的 基本途径。
p 基本不,0 t
p ,0 t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就是实际循环不断重复进行的过 程。发动机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 气五个过程组成的,较之理论循环复杂得多。
压缩 进气 大气压力线 大气压力线
a)进气过程
b)压缩过程
做功
排气 大气压力线 大气压力线
膨胀过程及多变指数变化过程
做功
大气压力线
c)膨胀(做功)过程
膨胀终点的压力(MPa)和温度(K)的计算公式及范 围如下:

第一节 发动机理论循环
一、三种基本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 抽象简化,忽略次要因素后建立的循环模式。 为建立理论循环研究,必须对发动机的实际过程进行必要的 几点简化假设: 1)工质是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物理 常数相同,整个循环中的工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不变, 工质比热容为常数; 2)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做封闭循环,忽略进、排气过程; 3)工质压缩、膨胀过程 (复杂的多变过程) 简化为绝热 等熵过程; 4)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等容或等压向工质加热,工 质放热为等容放热; 5)循环过程为可逆过程。
压缩开始时,新鲜功质的温度小
k ;随 于缸壁温度,多变指数 n1 着工质温度上升,某一瞬间与缸壁温 k ;此后,由于工质温 n1 度相等, 度高于缸壁 ,向缸壁传热, 。 k n1 在实际的近似计算中,常用一个不变 的、平均的多变指数n1来代替n1’ ( n1称为平均压缩多变指数),只要 以这个指数n1计算而得的多变过程,其 始点a和终点c的工质状态与实际压缩 过程的初、终状态相符即可。 压缩过程及多变压缩指数变化过程
试验测定 n1的范围见下表:
n1的范围 发动机类型 汽油机 高速柴油机 1.32-1.38 1.38-1.40 增压柴油机 1.35-1.37 发动机的类型 n1的范围
压缩终了的压力
pco
和温度 T 可用下式计算: co
n1 c
Tco Tde
表1-2
pco pde
n1 1 c
压缩终了压力和温度
压缩 进气 大气压力线 大气压力线
a)进气过程
b)压缩过程
做功
排气 大气压力线 大气压力线
c)膨胀(做功)过程
d)排气过程
在理论循环中,假设压缩过程是绝热的。实际 上,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工 程热力学中,凡满足
pv 常数
n
的过程,通称为多变过程。n值为0、1、k和±∞时, 分别是等压、等温、等熵和等容过程。
二、循环热效率t
t 是工质所做循环功W(J)与循环加热量Q1(J) 之比,用以评定循环经济性。
Q2 W Q1 Q2 t 1 Q1 Q1 Q1
式中t 是循环热效率,w是工质所做循环功(J), Q1循环加热量(J), Q2是工质在循环中放出的热 量(J)。
(一) 混合加热循环 -车用高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
相关的,因为Pz值决定了曲柄连杆机构的质量、惯性力以及主要承压面积的 大小等。不加限制地提高、,将引起m的下降。从有效指标上看,将导致 由压缩比、压力升高比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得而复失。这一点,对于本来压 缩比已经很高的柴油机来说更为明显。
3)燃烧方面的限制:若压缩比定得过高,汽油机将会产生爆燃、表面
三、循环平均压力
循环平均压力Pt(kPa)是指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 循环功,用它来评定气缸工作容积的做功能力。
Baidu Nhomakorabea
W P t Vs
式中W是指循环所做的功(J),Vs是气缸工作 容积(L)。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 的平均压力为:
Pde Pt . [(p 1) k p ( 0 1)]t c 1 k 1
pco
汽油机 柴油机 0.8~2.0 3.0~5.0
/MPa
Tco
600~750 750~1000
/K
增压柴油机
5.0~8.0
900~1100
三、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中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处在上止点前后。 燃烧过程的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 温度升高。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放热越靠近上止点,热效率 越高。柴油机压缩比高,燃烧的最高爆发压力很高,但因柴油 机的过量空气系数相对于汽油机大,所以柴油机的最高燃烧温 度值反而比汽油机低。
a
压缩 进气 大气压力线 大气压力线
a)进气过程
b)压缩过程
做功
排气 大气压力线 大气压力线
c)膨胀(做功)过程
d)排气过程
进气过程中进气终点的压力 pde 和温度Tde 的范 围表:
表1-1 进气过程中进气终点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表
发动机类型 进气终点的压力 /Mpa 进气终点的温度 /K
pde
340~380
升高比对提高循环热效率t 有利,但这将导致最高循环压力Pz的急剧升高, 从而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这势必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发动 机的使用可靠性,为此只好提高发动机的质量,结果造成发动机体积与制造 成本的增加。因此,在实际设计时,对上述参数的选择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权 衡利弊而定;
2)机械效率的限制:发动机的机械效率m是与气缸中的最高压力Pz密切

k c
(3)
可见,Pt是随着进气终点压力Pde、压缩 比 、初始膨胀比p 、等熵指数k和循环热 效率 t 的增加而增加。
c
0
四、三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1、初态1相同,压缩比相同,加热量Q1相同,则 放热温度有:
Tv Tm Tp
则:
Q v放 Qm放 Qp放
t ,v t ,m t , p
表1-3 燃烧的最高爆发压力
发动机类型
p max最高温度Tmax
Tmax
2200~2800
1800~2200 /K
p max
3.8~8.0
4.5~14.5
/MPa
汽油机
柴油机
四、膨胀过程
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 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而膨胀作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即 迅速降低。 膨胀初期,由于补燃,工质被加 热, n ;膨胀某一时刻,对工质 2 k 的加热量等于向缸壁的传热 量, n ;此后,工质向缸壁放 2 k 热, n 。 2 k 如同压缩过程,在实际的近似计算 中,常用一个不变的、平均的多变指数 n2来代替n2’ 。
2 、初态1相同,最高压力、加热量Q1相同,放热 温度有:
Tv Tm Tp
Qv放 Qm放 Qp放
则:
t ,v t ,m t , p
三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比较图:
线
3、汽油机、柴油机负荷变化(即加热量Q1不同 时): 柴油机:是喷雾压燃后边喷油边燃烧,负荷下降 时,喷油时间缩短,但初期相当于等容燃烧的部 分变化不大,有 汽油机:是点火后火焰传播燃烧。无论负荷大小, 火焰传播距离都不改变。负荷减小时残余废气系 数增加,燃烧速度降低,燃烧时间加长,有
上式中Pde是进气终了的压力(kPa)。
0

k c
(1)
取p =1,得等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k c P de P . ( p 1) t t c 1 k 1 取 =1,得等压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
(2)
P de P . k ( 0 1)t t c 1 k 1
p3 1、热效率 1 p2 因为: 压力升高比
1 t 1 k 1 k ( 1)
1
k
所以: 热效率
2、分析 (1) 为定值时, 平均 膨胀比减小,放热量Q2 t (2) 为定值时, t
(三)等压加热循环
从理论循环可知,在用于指导实践时必须考虑到发 动机实际工作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1)结构条件的限制:尽管从理论循环的分析可知,提高压缩比和压力
1
k
3、分析 (1) 为定值 t ; t 。 = 1 t = const. (汽油机,定容加热循环) (2) t ;当 = 20 左右时, t不大 柴油机 = 12~22
(二)等容加热循环(奥托OTTO循环) - 汽油机的理想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