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札记之作者逸闻(八年级下部分作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1藤野先生教学目的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教学设想一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例如1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2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3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内在的线索三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2匿名信事件3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4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5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1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鲁迅 18811936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达厦门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2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3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 18741945 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二请同学提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给黑体的字注音宛如好像正像教诲教训诲huì译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yì瞥见一眼看见瞥piē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ī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xùn诘责质问并责备诘jié匿名有具名或隐藏真名匿nì杳无消息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wù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jiàn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2抄写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3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按练习一的要求试列表填写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本文记叙写人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2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3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二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上一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着往下分析第二部分第三至三十五段写到仙台学医的一段生活重点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益以及弃医学文的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又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第四至五段写去仙台时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时所受到的优待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见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可见这两处均留给他深刻的印象对日暮里文中未作说明这站名很可能触发了作者思念故国深感忧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 16001682 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对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这地方铭记不忘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因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到后受到优待他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仙台的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这大概同当时的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有很大关系鲁迅到仙台医专求学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所以受到优待的原因含蓄的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这些记叙是在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下文转入写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爱护第二层第六至十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第一层从写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和听许多新鲜的讲义引出担任解剖学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先写他的音容笑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到讲台上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接着根据耳闻和目睹来写藤野先生即通过上学年留级生给新生讲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对他的印象突出藤野先生的衣着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既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清苦和俭朴也反映了他工作认真严于治学第三层第十一至二十三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鲁迅的关怀作者具体写这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中所表现的高尚品质每一件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他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帮助第二件写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的错误并给我改正了这表现了藤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第三件写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后来放心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和关心第四件写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的详细情形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搞清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第四层第二十四至三十一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一层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时事影片事件先写一天日本学生干事借我的讲义看而引出匿名信事件由匿名信又使作者回想起前几天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的事事情的结局是遭到我和几个主持公道的日本学生的诘责之后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他们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件事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事情的解决也说明藤野先生和有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弱国的子民在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日本学习也备受污蔑欺凌作者一次在课上看日俄战争的时事片所放映的是一群中国人围着看被日本军枪毙的中国人这是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污蔑中国人民的影片作者看后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动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次看影片以后他学医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他深深感到要救国首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人们许多耳闻目睹的现象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医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第五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作者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表情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弃医离去感到悲哀和痛苦师生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鲁迅看见藤野先生因自己离去而引起藤野先生的悲伤难过而深感不安于是便用谎话来安慰藤野先生体现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临别前几天藤野先生叫鲁迅去他家交给鲁迅一张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的相片赠相片题词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与鲁迅的友谊的珍视这种友谊也是鲁迅终生难忘的第三部分第三十六至三十八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作者离开仙台之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写过信但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者深情地怀念和称颂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有时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作者把对老师的怀念变为行动化为力量把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居室里书桌对面的东墙上以激励鞭策自己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文章最后一段里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政客张目效劳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文章的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加强文章战斗力的作用《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满情绪然后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设问句承上启下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转换了地点和所写的内容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记叙了作者在仙台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出与藤野先生的话别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把怀念化为实际行动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耸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3语言的感情色彩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教学目标com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com①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com②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家名作赏析”教学设计孙锡娟一、第一单元课文及课时安排:1.《藤野先生》(鲁迅)2课时2.《我的母亲》(胡适)2课时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1课时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2课时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2课时6.作文:话题作文“母爱” 3课时二、单元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名家之作,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因为引领学生真正领略文本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非一日之功,得经年累月地熏陶感染方可入境。
所以备课时我主要从艺术特色入手,总结归纳五篇文章不同的写作要领,并从语文主题丛书中选择相对应的文章拓展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与切实的训练。
1.从文本的重点入手学习《藤野先生》本文的重点是“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塑造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以地点为突破口,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东京(相识前)——仙台(相识相交)——北京(离开后)。
然后再让学生精读在仙台相识相交这一部分,用小标题概括与先生交往的事件并分别概括出每个事件所体现的先生的品质。
再启发学生感悟文本,做深层的思考:你觉得先生身上最打动作者是什么精神?作者对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在哪些语句中流露出来的?第二课时阅读练习册上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丛书上冰心的《我的老师》。
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语句概括事件,并分析这两个老师的形象。
首先让学生分别找出两文中描写老师肖像及性格的语句,概括分析这分别是个怎样的老师?目的是教学生体会写人物时如何抓住人物的与众不同写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再让学生圈画出作者对两位老师的评价语句,分析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如何去读和去写有关写人的文章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
2.从细节描写入手学习《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比较浅显,非常好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语文阅读丛书一的五篇写母亲的文章,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同时阅读这六篇文章,即毕淑敏的《青虫之爱》、林夕的《母亲的存折》、澜涛的《母亲的鞋架》、小乔的《母亲的目光》、林雪的《第一次拥抱母亲》。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2:第1课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学习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预习说明与学法指导〗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2、文体常识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绯.()红解剖.()油光可鉴.()发髻.()不逊.()瞥.()见深恶.()痛疾匿.()名诘.()责2、解释下列词语绯红:抑扬顿挫:妄自尊大:杳无音信: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读一读。
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4、思一思。
(1)作者转换了哪几个地点?(2)以文中“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5、议一议。
(1)文章通过选取典型整合来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情景,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精神品质?(2)课文除直接描写了藤野先生以外,还与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来组织的?(3)本文有几条线索?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么的品质?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凡俗逸事教学案
第四单元凡俗逸事1.识记并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内容。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4.揣摩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5.体会文章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表达效果。
1.通过整体阅读,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2.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中的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采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朗读品味的学习方法。
1.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寻民俗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所选文章表现了丰富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的奇闻逸事。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
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
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却趣味良多。
往昔生活的片段,人生的种种滋味,仿佛又随着吆喝声充溢我们的脑海,浸润我们的心灵。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课题1藤野先生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本文的重点是学习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的深深感激之情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的情况教师准备收集鲁迅的材料准备课件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导语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1注音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芦荟huì瞥piē芋梗汤yù gěng 解剖pōu 不逊xùn 匿名 nì诘责jié深恶痛疾wù烂漫màn2释义绯红鲜红诘责质问并责备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知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不逊无礼逊谦逊托辞借口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3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词语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明确三精读文章深入探究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胡戴着黒眼镜的医学教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仿写,认知仿写,学会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是我们的向往;思接千载,汩汩滔滔,纵横驰骋是我们的向往。
怎么办?仿写来帮你“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认知仿写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
对初中生来说,仿写是在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
它与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文章不一样,是一种巧妙化用和创新的写作方法。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仿写可降低作文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生动的范文可以感知学习,揣摩作者的审题,领悟作者的立意,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心中有了文章的形象,写起来会比较容易。
2.仿写是创新的基础。
钱钟书先生说:“善用仿写不亚于独创。
”因此,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模仿和借鉴优美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和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就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中学会组织素材,完成从仿写到创新的写作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作文仿写步骤:(一)选好范文好的范文就像好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尽快入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基础积累、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陵与其奇者()荇()寝()夕日欲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但少闲人()(6)晓雾将歇()(7)沉鳞竞跃()●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疏通文意、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思路梳理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亡人逸事 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探究阅读鉴赏,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四个生活断面的具体内容。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并由此体会作者的愧疚、感激之情。
3. 品味“盯”、“跳”、“走”、“钻”等动词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传神作用。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内心的愧疚、感激之情,以及从“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感悟言浅意深的语言特点,领略平淡语言的韵味,体会家常话语中的深厚情意。
教学过程:一、即题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悼亡之作,作家孙犁的《亡人逸事》。
“亡人”是谁?“亡人”是孙犁已故的妻子。
“逸事”是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小事情。
师:大家课前都认真阅读过文章了吧?能说说读后的感受吗?二、作者介绍(出示幻灯片) 注意“晚年作品由清新到平淡,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投影: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河北安平人。
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
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主流。
1977年后,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
晚年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在简洁之中更富蕴藉。
代表作:短篇小说《荷花淀》《嘱咐》《芦花荡》,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三、整体感知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这位相伴作者四十年的女人如何让作者刻骨铭心? 作者选取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段?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各用四个字概括。
(学生回答,板书,总结。
)(出示幻灯片)天作之合----看戏相亲----勤劳持家----临终诀别(二)如果用这16个字来概括一个女子的人生,显得太抽象和单调。
备课札记之作者逸闻:朱自清、季羡林
备课札记之作者逸闻:朱自清、季羡林
纪新建
朱自清
1.朱自清逝世,许德珩写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
2.朱自清写文章改了又改,决不草率发表。
他为《文艺复兴》寄了一篇《好与巧》,过了几天,去了快信,索回修改。
3.朱自清写《谈抽烟》,仅800字,却花了两个下午。
4.朱自清以《背影》盛名,他逝世后,报纸在大字标题中写有:“一代文宗溘然长逝,朱自清《背影》去矣。
”
5.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6.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迄页数,以便查阅。
季羡林
1、季羡林在古典文学中最喜欢《儒林外史》,读了不下十遍。
2、季羡林在北京的寓所共有住房7间,其中的6间和走廊都堆满书籍。
由此饶宗颐有联相赠:“十车翻蚁蛭;百国道彦踪。
”
3、季羡林为《大唐西域记》撰写了长达10余万字的前言,为中外交通史、佛学和敦煌学的研究独辟蹊径。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之二
8短文两篇教案巴金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包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进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敞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自取灭亡、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类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绩。
三、朗诵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学生朗诵《日》一文。
试探:文章按如何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硕的情感,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情感形象化的告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取得光和热不怕肝脑涂地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宝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捐躯,而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世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沉思。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短文两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资料链接导入新课作者介绍巴金: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雾》《雨》《电》教师配乐朗诵.课前小测旸撮皓娥旸谷:读课文合作研讨检查预习进行研讨板书设计日-—--—追求光热的世界期盼光明教学反思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课题:1、藤野先生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学习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存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的深深感激之情。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学习滕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虱联蠢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的情况。
教师准备:收集鲁迅的材料,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导语: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怕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土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l、注音绯红(fei) 油光可鉴(jian) 芦荟(hui)瞥(pie)芋梗汤(yu geng)解剖(pou)不逊(xun)匿名(n1 )诘责(jie)深恶痛疾(\vu)烂漫(man)2、释义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知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
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第一章:《背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3.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5. 练习:让学生写一段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片段。
第二章:《一课》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
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3. 学习作者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弗朗士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都德及其作品《一课》。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理解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
4.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5. 练习:让学生写一段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片段。
第三章:《社戏》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社戏的喜爱。
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3.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社戏》。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新建
朱自清
1. 朱自清逝世,许德珩写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
2. 朱自清写文章改了又改,决不草率发表。
他为《文艺复兴》寄了一篇《好与巧》,过了几天,去了快信,索回修改。
3. 朱自清写《谈抽烟》,仅800字,却花了两个下午。
4. 朱自清以《背影》盛名,他逝世后,报纸在大字标题中写有:“一代文宗溘然长逝,朱自清《背影》去矣。
”
5.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6. 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迄页数,以便查阅。
季羡林
1、季羡林在古典文学中最喜欢《儒林外史》,读了不下十遍。
2、季羡林在北京的寓所共有住房7间,其中的6间和走廊都堆满书籍。
由此饶宗颐有联相赠:“十车翻蚁蛭;百国道彦踪。
”
3、季羡林为《大唐西域记》撰写了长达10余万字的前言,为中外交通史、佛学和敦煌学的研究独辟蹊径。
艾青
1、艾青长诗《吴满有》中有一句是“皱纹里也充满阳光”。
李又然说,这是他见到的现代文学史上写皱纹的最好的三句话之一。
另两句是鲁迅的写孔乙己被打后“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萧乾的“彼此数不清额上的皱纹”。
2、艾青为儿时保姆大叶荷墓提写“大堰河之墓”,还在墓上铭刻“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敬你,爱你。
”
3、艾清曾说:“作家和编者之间的崇高的友谊应该是,作家拿“好的”稿子提高编者的声誉;编者退还“坏的”稿子提高作家的声誉。
”
曹禺
1、曹禺10岁就显露了文学天才,写出了:“大雪纷纷下,穷人归无家。
”的诗句。
几乎可与杜甫、骆宾王儿时相颉颃。
2、有次,曹禺谈到戏剧中的人名问题,他说:“名字一定要和剧中人性格吻合。
比如我叫万家宝,这是我祖母取的名字,不适合我的身份,我哪里象个“宝”呢?”
3、曹禺写《雷雨》从酝酿到推出,共用了5年时间。
此中有7、8个月是撰写,先编写全剧大纲、人物详细小传和剧中高潮片段,然后写完全剧。
这时他才23岁。
4、曹禺原名萬家宝,他解释说:“我原来姓萬,這個萬字,草字头下面一个禺。
年轻时的风气,写文章总得有个笔名,于是把萬字拆开,成了“廿禺”,但草字头不像个姓,谐音,就来个曹吧。
这个名字很好,既上口好记,又不容易重复。
5、曹禺说:“我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是我第一声呼喊!
6、曹禺的〈雷雨〉构思于1928年(18岁),正式动笔在1933年。
当时他躲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一个专门搁外国杂志的屋子里,一个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写,一直写了半年。
7、曹禺曾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
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
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讲这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