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 正文
长春近代城市规划解析
长春近代城市规划解析
范小鸥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8(024)003
【摘要】长春近代城市规划以伪满洲国新京规划为代表。
伪满洲国新京规划编制于1932年,由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主持、审定,满铁经济调查会、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共同编制而成(图1),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成果,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范小鸥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9
【相关文献】
1.丹东近代城市规划与形态解析 [J], 梁江;李蕾萌
2.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五:从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看中国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完善 [J], 于海漪
3.长春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研究 [J], 崔煜;莫畏
4.大连市近代城市规划解析 [J], 樊文斌
5.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实验者”——董修甲与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 [J], 张天洁;李百浩;李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活动研究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活动研究莫畏;崔煜【摘要】在长春城市规划的历史上,满铁附属地曾占据重要地位,其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也加深了长春的殖民地化程度.首先分析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形成背景及选址情况,从多方面论述了附属地的城市规划活动,进而总结出长春满铁附属地的特点,最后对附属地的城市规划进行评价.【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1【总页数】4页(P97-99,117)【关键词】满铁附属地;长春;城市规划;近代化【作者】莫畏;崔煜【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0 引言满铁附属地是长春设治以来的第三块城市功能区。
在此之前长春存在两块城市功能区,分别是旧城和中东铁路附属地,中东铁路附属地隶属于沙俄铁路管理局,其规划建设给长春带来了欧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与旧城规划截然不同,并由此拉开了长春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
为了与沙俄争夺在东北的统治权,日本满铁公司在东北多个城市设置附属地,其中长春的附属地规模很大,属于重点建设地区。
日本在满铁附属地的巨额投资,给长春带来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同时也加深了长春的殖民地化。
1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形成背景及选址1.1 形成背景19世纪以来,沙俄因修筑中东铁路,一直独霸我国东北地区,激化了其它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东北的矛盾,终于导致了日俄战争的爆发。
战争历时2年,最终沙俄战败。
1905年9月5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条约中第六条规定:“俄国政府允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路,并在该地方铁道内所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以及在该处铁道内附属之一切煤矿,或为铁道利益起见所经营之一切煤矿,不受补偿,且以清国政府允许者均移让于日本政府。
”[1]1906年,日本开始筹划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7年4月1日开始经营。
试分析1932年至1945年长春街道规划的设计思路与影响
试分析1932年至1945年长春街道规划的设计思路与影响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1932年至1945年是长春城市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长春现代城市形态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对1932年至1945年长春街道规划的设计思路与影响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1932年至1945年,是中国民族危机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段历程。
这一时期的长春正处于经济危机中,同时面临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
而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长春也成为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之一。
二、街区规划的设计思路1.经济发展长春在1932年至1945年期间的街道规划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在这段时间里,长春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规划中加强了对产业园区的布局。
2.收纳特点长春在这一时期的街区规划中,采用了较多的收纳特点,比如在区域内保留大量的绿化带,使城市更加舒适宜居,同时也节约了城市的土地资源。
3.德国式城市规划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在1932年至1945年期间的城市规划中,引进了德国式的城市规划,这使得长春的街区规划呈现出了更为精致和舒适的特点,长春的城市形态也因此走向了现代化。
三、规划的影响1.促进城市发展长春在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促进了长春的经济和城市发展。
长春在这一时期的规划中注重了城市内部的交通流通,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2.城市形态的现代化长春在1932年至1945年期间的城市规划,使长春的城市形态走向了现代化,街道宽敞,建筑坚固。
在规划中,还注重了城市居民的舒适性与生活品质。
4.提升城市居民素质规划中注重了城市居民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城市教育、医疗设施的加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5.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建立长春在这一时期的规划中,注重了城市形象的建立,明确了长春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使得长春成为东北地区少有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四、总结长春在1932年至1945年期间的街道规划中,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和促进城市发展。
伪满洲时期长春城市建筑规划述论
伪满洲时期长春城市建筑规划述论发布时间:2021-11-09T08:07:59.58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刘隆慧顾东昊[导读] 伪满洲国时期首都城市规划,体现了当时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满洲式”建筑遗存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在我国吉林长春地区有着明显的历史烙印。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730000摘要:伪满洲国时期首都城市规划,体现了当时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满洲式”建筑遗存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在我国吉林长春地区有着明显的历史烙印。
这座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城市规划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中建筑是不同以往的,该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代表性,城市中主要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满洲式”;城市规划;建筑;保护1.前言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伪满洲国,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地方性小站的长春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春至旅顺的铁路转让给日本,日本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来经营此线。
长春一座仅有180余年历史的小城变成重要的枢纽带。
在今天,古建筑遗产和保护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们更多的关注到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中,新京,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在研究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2.城市规划与定都2.1伪满洲国城市建设背景新京城市规划是为了使新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及有计划的发展,达到对内招服民心,对外震扬国威之目的而设计的,新京作为新兴的伪满洲国国都,在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各项设施建设相对齐备,牢固,威严壮丽,建设中有充分考虑人口的剧增状态,做好了长久发展的准备。
日军在长春定都,对这里城市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有计划的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力的直观反映,在规划中对伪皇宫及伪中央机关用地位置进行选择,并按功能进行分区,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对战时的治安、防空等方面做了必要的考虑,反映出当时日军的野心,也反映出伪满洲国建筑的坚固,选材上也是十分先进的。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正文
一、绪论伪满十余年短暂统治作为国耻很少被提及,也经常被回避。
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中也只是一笔带过。
但是,伪满统治期间长达十余年“国都建立〞却改变了长春命运。
伪政权大兴土木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余万小城一跃成为人口众多、城市功能齐全、根底设施建立完备大城市。
其现代化程度曾一度超越了日本首都东京。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也不能回避史实。
我们在七十余年后今天回首那段充满耻辱岁月,也当在铭记历史教训同时,肯定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积极影响,其规划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为新世纪高中生,我们应该以负责心态辩证地对待历史。
而不能一味地因民族仇恨而丧失了理智思考方式。
因此我们着手对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进展研究,以探求其对今日长春城市建立影响。
二、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规划一、伪满国都“新京〞规划原那么“新京〞作为半殖民地城市,在建立之初即有明确规划意图。
由于“新京〞是伪满国都,其总体规划必然要以政治中心为原那么。
因此,规划中反复强调要使“新京〞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以到达所谓“对内招服民心,对外震扬国威,宣扬大东亚圣战〞目。
在伪国都建立中,规划重点在于伪皇宫及行政中心用地位置选择。
在城市景观威严、整齐、壮观以及城市功能分区上也花费了大量笔墨。
同时,规划中对于居住区安排、旧城改造、开展弹性以及战时治安、防空等方面也做了必要考虑。
整个规划立足要使“新京〞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城,与当年世界上各大都市一比上下。
此外,由于以溥仪为首伪宫廷坚持,关东军司令部最终妥协,规划中又规定以伪皇宫正门朝南为绝对条件。
从“新京〞规划原那么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规划中充满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伪满洲国殖民地本质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二、?大新京都市方案?出台1932年3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场编制“新京〞城市规划。
同年4月,伪政府设立“国都建立局〞,承当“新京〞城市规划制订到实施规划全部任务。
1932年8月,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伪满洲国国务院三方举行联席会议,对满铁调查会与国都建立局两个方案进展比拟。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调研报告探索伪满时期到现在居住区空间结构摘要: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从伪满时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才能让居住区更好的为长春市服务。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结构根本性伪满时期:初级建设时期伪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
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采暖等现代化设施。
并在亚洲首先普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
居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为四级。
其中一级区在今东西朝阳路、东西中华路及柳条路一带,是日伪高级官吏的居住区,人口密度规划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
二级区基本分布在新区(今朝阳区)内,为日伪一般官吏、伪职员和普通日本人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借鉴了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以集团居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各集团居住区都靠近环城地铁(未及修建)。
按冬季步行时间,距地铁最远处也仅为15至20分钟。
今天,在建设街一带仍可见到当年普通日本人居住的花园式洋房。
一栋小楼只住一两家,前后都有一片绿地,室内外宽敞舒适。
由此可见,规划者在居住区规划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力求做到环境优美、出行便利。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为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留下了一些问题。
例如,怎样改造遗留至今的密集的棋盘式道路网与行列式住宅,一直困扰着现代春城的规划者们。
1949年-1957年:稳步改造时期解放前长春市居民的居住水平较低。
1949年全市居民33.5万人,住房建筑面积36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67平方米。
1949年-1952年,由于破旧房屋比例较大,占3时住宅面积的34.8%、长春市的主要工作是修复旧房。
1953年,全国幵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
1950年-1957年,这一阶段比较正确地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在大量投资建设工业的同时,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住宅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每年达9.83%。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的前世今生——长春市的发展历程摘要:长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自清朝嘉庆五年设治至今,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春走过了一个艰难坎坷的发展历程。
长春从一个小小的长春厅,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拥有756.5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作为在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伪满国的“首都”,长春市的发展注定与其他城市不同。
关键词:长春市历史发展城市规划研究一个城市的历史能够很好的了解其发展历程,从而能够全面的掌握其近现代的发展方向。
长春市是我国东北三省吉林省的省会,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地形较为平坦,交通十分便利。
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从封建城市到成为铁路附属地,再到日伪政权的“行政中心城市”,最后转型成为综合工业城市。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长春市这一历史特殊性,可以方便我们现代规划人对长春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定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时期起,城市化步伐逐渐的加快,城市发展获得新的生机。
为此本文便已改革开放前后作为划分前世今生的分界线,从而更好的明确长春市的历史发展。
一、长春的前世以地方行政设置为依据,在1800年-1911年间是为长春厅,1911年-1931年间为长春县,这两个行政设置都是由清王朝所设定,这一时期的长春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较强。
那时的长春初具城市规模,但与其他那些古都古城相比,应当属于末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前,长春市由4个区域组成,这4个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管辖。
分别是:长春老城;宽城子市区,即中东铁路附属地;南满洲铁路附属地;长春商埠地。
1932年以后,长春成为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国都”,日本人整合了原来分散的城市空间布局,借鉴了西方近代规划理论,做了统一规划。
在建国以前,很多大型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的城市规划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未能够实施。
而长春正好是相反的,在建国以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方案,且多已实施。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因而获得“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
到1942年时,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
干道网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都设置了广场。
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
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
给排水规划采用分流系统,强制推行厕所水洗化,利用伊通河的若干支流改造为人工湖,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利用人工湖修建临水公园带。
在长达14年的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及伪满洲国当局对长春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为现代长春城市奠定了骨架和基础。
但是规划带有强烈的侵略特征,为一线侵略军提供物质支持的铁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占首要地位,甚至城市的路网形态也带有日本国旗中太阳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长春的城市定位做了调整,逐步实现“消费型城市”转变成“生产型城市”的功能转变。
由于特殊历史语境和空间规划布局,长春的古建筑遗存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伪满时期和建国初期两个时间维度;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两条街区,人民大街——城市的主轴线,新民大街——城市的历史轴线。
其他较为集中的地区还有伪满皇宫街区、第一汽制造厂街区、南广场街区、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长春电影制片厂街区等。
伪满时期的建筑和兴亚式建筑风格相近,也有学者直接将其归属为兴亚式建筑。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日、朝、满、蒙、汉”“五族协和”目的,体现“新满洲、新国家、新形象”,掩盖其由日本制造的傀儡国家的实质,尽量避免采用欧美古典以及国际流行的建筑样式。
它借鉴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建筑形式和日本传统建筑构件、细部作法,掺杂有欧洲折衷主义建筑特征与构图的一种杂糅的建筑样式。
伪满建筑,正面或立面呈现“日”字和“亚”字结构,顶部延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檐帽,立面给人以压迫感。
占据了当年长春伪满洲国政府办公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主导地位。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摘要: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殖民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使东北三省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此期间日本以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利用工具,1932年3月1号在东北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以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把长春设立为“首都新京”,并对长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殖民统治建设。
本文针对伪满时期长春城市发展特点,结合事实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操纵的伪满洲国定都长春的原因,就伪满洲国对长春的管理进行深入探析,对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客观地评价了列强侵略对长春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历史不自觉带动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字:长春;伪满时期;建筑风格;历史变迁一、长春城市历史背景地处于我国东北平原长春市,东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
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在此后漫长历史岁月里,这座古都虽使用不同称谓,但一直是东北地区古代王国的古都。
早在唐朝,长春地区就作为唐‘安北都护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朝囚徒的地方。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长春市的日伪建筑
长春市的日伪建筑长春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城区内的代表性传统建筑无疑就是日伪时期的建筑,伪满殖民遗迹散布在长春市区,主要集中在光复路(伪满皇宫)、新民大街(八大部中部分)、人民大街等路段。
是长春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四大板块(殖民遗迹、影视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之一,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春市拳头旅游产品。
散布于长春市区的伪满殖民遗迹不仅是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浦仪作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在这里生活了十四个年头,那个时代留下了许多建筑,其中重要的建筑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而且保存得还很好,想要了解那时候的主要建筑风格,这些也足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特征了,可一些政府官员还要叫嚷着什么建立萨满风情园,日本风情园,俄罗斯风情园,方法是把那些现在已濒临倒闭,危机四伏,灾害频发的危房不拆,粉刷一下,规划出一些已重复多处的卖土特产的市场,立上个牌子就算完事了。
这些危房为何常年不拆,那天路过,一看那些危房上都有个小牌,书写着所谓“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房产的字样,怪不得年年发生灾害最频繁的区域反而得不到解决,原来房屋产权这么复杂,我说,整这么多风情区做什么。
真想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还是看看以下建筑吧:1、伪皇宫——伪满皇宫博物院,位于光复路3号。
2、伪国务院——吉大基础医学院,位于新民大街2号3、伪军事部——吉大一院,位于新民大街1号4、伪经济部——吉大三院,位于新民大街9号5、伪兴农部——东北师大附中,位于自由大路8号6、伪民生部——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位于人民大街133号7、伪文教部——东北师大附小,位于自由大路8、伪司法部——吉大医学部,位于新民大街9、伪交通部——吉大预防医学院,位于新民大街10、伪外交部——社会科学院,位于建设街30号11、前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省委办公楼,位于新发路12、综合法衙——四六一医院,位于新民大街13、协和会中央本部——省军区招待所,位于西民主大街14、日本神武殿——吉大礼堂,位于解放大路15、新京神社——省政府幼儿园和市政府第二幼儿园,位于人民大街16、伪满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长春支行,位于人民广场17、关东军司令官邸——松苑宾馆,位于新发路18、日伪新宫内府——地质宫,位于解放大路19、大和旅馆——春谊宾馆,位于人民大街20、康德会馆——原市政府办公楼,位于人民大街21、宪兵司令部——省政府办公楼,位于新发路22、日本驻伪满领事馆——省政协,位于上海路23、日满军人会——省公安厅,位于新发路24、三中井洋行——百货大楼,位于人民大街25、意大利、德意志驻伪满公使馆——省政府房产处,位于新西民主大街26、爱新觉罗·溥杰宅——原医大幼儿园,位于新民大街27、建国大学——长春大学,位于人民大街28、伪满洲开发株式会社——省总工会,位于北京大街29、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吉林日报社,位于人民大街30、三井海上保险株式会社——市中心医院,位于人民大街31、伪新京特别市公署——长春市委,位于人民大街32、伪满新京首都警察厅——市公安局,位于人民大街33、伪满新京政法大学——光机研究所子弟小学,位于人民大街34、伪满新京工业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院内,位于人民大街35、伪满新京医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院内,位于人民大街36、伪满大陆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旧楼,位于人民大街37、伪满中央邮政局——长春市邮政局,位于人民大街18号38、横滨正金银行——长春市杂技团,位于胜利大街39、新京满铁综合事务所——沈铁长春办事处,位于人民大街40、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位于人民大街41、国都旅馆——东煤招待所,位于人民大街42、满铁长春图书馆——和平大戏院,位于人民大街43、大岛洋行——诚实中介,位于人民大街44、京会社——东煤宾馆,位于人民大街45、典当行——宽城区典当行,位于人民大街46、加油站——长春现存最早的加油站,位于人民大街47、道台衙门——现道台府文物地址,位于亚泰大街48 纪念公会堂——现长春市话剧院,位于长江路。
浅谈伪满洲国时期的长春交通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linEngineeringNormalUniversity
Vol.37 No.4 Apr.2021
浅谈伪满洲国时期的长春交通业
陈 立 赢 ,王 明 伟 *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交通业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 的 组 成 部 分。1932 年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东 北 扶 持 建 立 傀 儡 政
“满洲国”对每个城市进行建设的时候并不限 于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而是致力 于 通 过 周 密、详 实 地策划从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方案后在城市原 有的基础上打造一座崭新的城市。处于这样的规划 与建造城市的 中 心 思 想 的 指 导 下,在 “满 洲 国”成 立 前的 一 个 月,日 本 殖 民 主 义 者 一 方 面 指 派 安 利 正 与 赤濑川安彦两名特务对长春城区做了周密的调查, 一方面指派日本的知名建筑师佐野利器为“新 京”城 市规划的顾问,与十河信二、直木伦 太 郎 等 人 仿 照 霍 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⑤以及19世纪法国巴黎以及 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城市规划模式,制定 了《大 新 京 都 市计划》,即“控制区域为200平方 公 里,实 施 面 积 为 100平方公里(实际为79平方公里),制 定 人 口 为 50 万。”在此基础 上,制 定 了 一 系 列 街 道 的 规 划,沿 “满 铁附属地”向 西 南 方 向 发 展 的 “大 新 京 国 都 建 设 计 划 ”,并 由 伪 国 务 院 设 置 的 “首 都 建 设 局 ”组 织 实 施 。⑥ 同时,关东军司令部又拟定了《满洲国 国 都 建 设 计 划 概要》,日本侵略 者 通 过 “伪 满 洲 国”政 府 发 布 了 《关 于国都建设事业计划执行之件》以及《国 都 建 设 计 划 发法》《国 都 建 设 计 划 法 实 施 令 》等 文 件 与 法 律 法 规 ⑦,将对“国都”“新京”的建设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 下来并加以保障。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摘要: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殖民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使东北三省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此期间日本以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利用工具,1932年3月1号在东北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以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把长春设立为“首都新京”,并对长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殖民统治建设。
本文针对伪满时期长春城市发展特点,结合事实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操纵的伪满洲国定都长春的原因,就伪满洲国对长春的管理进行深入探析,对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客观地评价了列强侵略对长春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历史不自觉带动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字:长春;伪满时期;建筑风格;历史变迁一、长春城市历史背景地处于我国东北平原长春市,东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
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在此后漫长历史岁月里,这座古都虽使用不同称谓,但一直是东北地区古代王国的古都。
早在唐朝,长春地区就作为唐‘安北都护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朝囚徒的地方。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长春城市轨道规划图
长春城市轨道规划图长春地铁图背景资料1939年~伪“满洲国”《大“新京”都市计划》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
长春是中国第一个有地铁规划的城市。
199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春轻轨工程立项。
2000年5月27日~长春轻轨一期工程试验段开工建设(时任长春市委书记米凤君~时任市长李述等领导为工程奠基。
2001年12月28日~长春轻轨一期工程试车成功。
至此~长春率先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轻轨线路。
2002年10月30日~长春轻轨一期工程长春站,卫光街试运营。
线网规划近期线网规划长春轨道交通1号线本线状态:长春地铁1期工程计划2010年初线路长度:37.8公里线路概述:本线为地铁。
线路贯通城市南北方向~贯穿宽城区和朝阳区~通过长春火车站、人民广场、东北师大、长春明珠居住区、中央商务区(CBD)地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是线网中大运量级骨干线。
列车拟使用6辆编组。
运行站点:兰家,蔡家,北三环,庆丰街,长春站,省政府,人民广场,东北师大,省实验中学,繁荣路,卫星广场,雕塑公园,CBD,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光谷,综合检修基地,永春注:斜体部分为二期规划。
目前地铁项目已经开始在人民大街上设立了很多勘探点~地铁施工期间人民大街要封闭限行2年零8个月~并且还要一起解决人民大街的道路畅通问题~有些路段高架或下穿~实验段线路已经开始拆迁。
长春轨道交通2号线本线状态:规划完毕~计划2012年动工线路长度:20.5公里线路概述:本线为地铁。
线路贯通城市东西方向~贯穿绿园区、朝阳区、二道区、经济开发区。
主要经过西客站、文化广场、亚泰花园居住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用写作杂志社等大的客流集散点~是线网中大运量级骨干线。
列车拟使用6辆编组。
由于长吉高铁的修建~由发改委审批的线路比原先规划线路缩短8.6km。
运行站点:西湖—西客站—兴隆堡—西环路—和平大街—景阳广场—解放桥—建设广场—文化广场—解放大路—平阳街—南关—吉林大路—东盛街—乐群街—世纪大街—东方广场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本线状态:线路已投入使用~即轻轨1、2期工程线路长度:40.3公里线路概述:本线为轻轨。
伪满时期东北城市绿地与公共园林建设
伪满时期东北城市绿地与公共园林建设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统治东北区域。
为了满足其殖民和统治的目的,日本人在东北城市开展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城市绿地和公共园林作为城市居民聚集的公共空间,更是被用来作为其宣传殖民文化、同化国人思想的手段,也是体现社会治理的稳定与否,所以日本人非常注重公园的建设。
本文时间节点从1932年至1945年。
地域范围是伪满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
一.城市建设背景伪满时期日本开始对东三省进行全面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1931年日本把沈阳市名称改为奉天市。
并且划分了奉天、安东(丹东)、吉林和哈尔滨为四大工业区,其中奉天为工业区之首。
规划者按照这一思想,于1938年2月编制完成《奉天都邑计划》。
它是沈阳市历史上第一个相对全面完整的城市整体规划。
1933年12月,日伪规划者提出《哈尔滨都邑计划》。
1932年日本将长春定为伪满洲国的国都,改称为“新京”,并指定了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新京国都建设计划》(又称为伪满“新京”规划)。
伪满“新京”规划期间的14年,是长春历史上城市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使长春称为近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二.城市园林宏观层面对比1.城市规划布局为了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歌颂殖民者建设红卫城市的宣传目的,日伪规划者在城市建设中参考了许多西方近代规划理论。
比如田园城市、功能分区、邻里单位、区划管制、建筑法规等。
因此规划城市结构布局时,主要采取两种布局手法。
一个是参考国外的巴洛克轴线的局部手法:通过布置放射形的道路系统,来连接城市广场以及其他重要节点,这一系统在手法上分为“三支道系统”和“多支道系统”。
以圆形或者半圆形广场为核心,采用三条或者多条道路组成放射状道路系统;另一个是中国传统都城布局的中轴对称+网格道路的布局手法。
1.城市绿地规划奉天都邑计划中日伪规划者对沈阳城市公共绿化事业非常重视。
主要的绿地规划是做一个环状绿带。
规划者在建成区外围做部分环状绿带,在浑河北岸规划大面积绿地,浑河防堤内侧植造防护林,在市区内设置四处墓地和火葬场,与几个大公园包括东陵公园、北陵公园和塔湾公园一起形成奉天的环状绿带。
伪满时期日本对长春城市规划的三重考量
作者: 刘威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40-24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伪满洲国;长春;日本;城市规划;新京
摘要:伪满洲国出现后,长春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关键。
出于伪满国都建设的考量,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法律、法规。
出于日本势力在中国东北中心地位的考量,日本划分了军事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娱乐区域。
出于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考量,日本在建设上使用先进的建材,完备城市基础设施。
日本企图通过对长春的规划,掩盖其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及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
日伪时期的长春
⽇伪时期的长春⽇伪时期的长春从1931年长春沦陷到1945年长春光复,⽇本帝国主义统治长春达14年之久,长春市变成了殖民地城市。
这个时期,长春城市建设进展很快,⽽长春⼈民却⽣活在⽔深⽕热之中。
1931年9⽉18⽇,⽇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事变。
19⽇,长春沦陷。
由于长春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地价便宜,军阀势⼒和沙俄势⼒影响⼩。
⽇本帝国主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决定把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妄图以此为中⼼,推⾏其殖民政策,控制整个东北。
长春沦为伪国都后,城市性质和职能发⽣了重⼤变化。
伪国都是⽇本对东北实⾏殖民统治的政治中⼼伪满洲国出笼后,在长春建⽴了庞⼤的中央机构。
从溥仪“登极称帝”的伪皇宫,到伪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都,特别是⽇本关东军⼤本营,均裹以威严雄伟的近代化建筑,竭⼒显⽰伪国都的政治尊严和殖民统治⽓势。
⽇本侵略者采取“内部统辖”⼿段,在伪皇帝⾝边设“御⽤挂”,指导和监视溥仪⾏动;任命⽇本⼈担任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控制伪国务院的⼀切活动;推⾏“次长制”,由⽇本⼈担任各部副职,掌握实权。
⽽这⼀切皆听命于⽇本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司令部成为主宰伪满洲国的太⼦皇。
在它的操纵下,⼀系列残害东北⼈民的《国家防卫法》、《治安警察法》、《暂⾏保甲法》、《暂⾏惩治叛徒法》、《暂⾏惩治盗匪法》、《思想矫正法》等法西斯法律,在长春泡制出笼,并从长春推⾏到东北各地,长春市变成了⽇本帝国主义推⾏殖民统治的政治中⼼。
伪国都是⽇本掠夺东北资源的经济中⼼⽇本殖民统治的根本⽬的在于掠夺,⽽从事策划掠夺勾当的主要机构则是它们的“特殊会社”。
满业、满炭、满拓等90余个“特殊会社”的总部⼤都设在长春,⾼踞主要先遣的显赫位置上,伪国都成了“特殊会社”的天下。
⽇伪统治者称这些会社为“国策会社”,通过它们攫取路权,强占海关,垄断⾦融,控制产业,掠夺东北资源。
位于⼤同⼴场(今⼈民⼴场)的伪满中央银⾏,就是⽇本侵略军在抢夺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吉林永衡官银号、⿊龙江省官银号等中国⾦融机构基础上,成⽴起来的控制东北⾦融活动的主要机构,各种掠夺东北资源的阴谋活动,均由这些“国策会社”策划,长春市变成了掠夺东北资源的经济“统制”中⼼。
日本如何给伪满建都
日本如何给伪满建“首都”?1932年2月,时任关东军参谋的板垣征四郎秘密派遣特务部职员前往吉林市,一周后,吉林省政府发布法令:以长春为中心、包括近郊在内,长、宽40里的正方形区域内,禁止买卖、典租或用作担保。
习惯变动的长春居民并不知道,这一次,他们脚下的土地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月后,伪满洲国政府宣布“奠都”长春,改称“长春”为“新京”,并由成立不久的国都建设局出头,以农地价格征收土地。
征收后,按照市区标准平整改造,最后将给水排水俱全的土地以市区用地价格出售,所得收入作为“新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这种做法在当时十分罕见,直到二战后,日本沿海工业区建设时才被广泛使用。
(1931 年前,长春城区分为四个在空间上相互割裂的部分:最北部的中东铁路附属地、最南部的长春旧城宽城子、满铁附属地及连接后两者的商埠地。
“新京”规划开始后,将原有的城区连缀起来,城市面积扩大了数倍。
)土地卖出时,每一块都按照功能区分,居住区、商业区、交通区、行政区和工业区清晰可辨。
转让价格也因用途而异,但为了“对内笼络人心”,国都建设局参考东京的收购价格,“大体上商店街三平方米二十元到二十五元,住宅地八元”。
“平价出售”的措施使得整个转让过程十分顺利。
而最初的禁令便是为了防止征地前的投机活动,避免个人或企业不劳而获,进而使得整个城市的建设完全在日本人掌控之内。
长春是日本在东北城市规划的巅峰,一方面,雨污分流,水冲厕所等先进技术却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城市布局和建筑外观的设计理念背后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目的是为了消除本地的城市记忆。
“在从东边日出一眼望到西边落日的辽阔大陆上搞规划”征收结束后,接下来的头等大事便是搭建城市的骨架——道路。
然而,在大规模铺建道路前,必须要确定皇宫和官厅街的位置。
在这一点上,满铁和伪满洲国的意见始终不统一。
伪满洲国在设计时,听取了溥仪提出的“恳请一定要面南”的要求,以皇宫为起点规划了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作为官厅街。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包括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一、城市建设1.1 历史沿革:长春市最早是清朝的一个小镇,后来成为日本侵略时期的伪满洲国首都。
解放后,长春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
1.2 城市规划:长春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规划,不断完善城市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3 城市发展:长春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前来定居。
二、经济发展2.1 工业发展: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之都,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2.2 科技创新:长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和企业投资。
2.3 对外开放:长春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合作,拓展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三、文化传承3.1 历史遗迹:长春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伪满洲国建筑、抗战遗址等,体现了长春市的历史底蕴。
3.2 文化传统:长春市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如长春电影节、冰雪文化节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3.3 文化产业:长春市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四、社会进步4.1 教育事业:长春市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4.2 医疗卫生:长春市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提高了医疗水平,保障了广大市民的健康。
4.3 社会福利:长春市注重社会福利建设,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五、未来展望5.1 建设目标:长春市将继续推动城市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5.2 创新驱动:长春市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伪满十余年的短暂统治作为国耻很少被提及,也经常被回避。
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中也只是一笔带过。
但是,伪满统治期间长达十余年的“国都建设”却改变了长春的命运。
伪政权的大兴土木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余万的小城一跃成为人口众多、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大城市。
其现代化程度曾一度超越了日本首都东京。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也不能回避的史实。
我们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首那段充满耻辱的岁月,也当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同时,肯定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其规划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我们应该以负责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历史。
而不能一味地因民族仇恨而丧失了理智的思考方式。
因此我们着手对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对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的影响。
二、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规划一、伪满国都“新京”的规划原则“新京”作为半殖民地城市,在建设之初即有明确的规划意图。
由于“新京”是伪满国都,其总体规划必然要以政治中心为原则。
因此,规划中反复强调要使“新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以达到所谓“对内招服民心,对外震扬国威,宣扬大东亚圣战”的目的。
在伪国都建设中,规划重点在于伪皇宫及行政中心用地位置的选择。
在城市景观的威严、整齐、壮观以及城市功能分区上也花费了大量笔墨。
同时,规划中对于居住区安排、旧城改造、发展弹性以及战时治安、防空等方面也做了必要的考虑。
整个规划立足要使“新京”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城,与当年世界上的各大都市一比高低。
此外,由于以溥仪为首的伪宫廷的坚持,关东军司令部最终妥协,规划中又规定以伪皇宫正门朝南为绝对条件。
从“新京”的规划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规划中充斥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伪满洲国的殖民地本质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二、《大新京都市计划》的出台1932年3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编制“新京”城市规划。
同年4月,伪政府设立“国都建设局”,承担“新京”城市规划制订到实施规划的全部任务。
1932年8月,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伪满洲国国务院三方举行联席会议,对满铁调查会和国都建设局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11月,“国都建设局”再次制订出“城市建设规划范围”,确定新京的建设规划区为200平方公里,除近郊农村的100平方公里以外,以100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其中原有建成区域为21平方公里,第一期5年建设区域为20平方公里(后改为2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50万。
该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由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最后定案,成为《大新京都市计划》。
三.城市建设用地及功能分区规划“新京”市区的用地规划按功能要求分为两大类十种。
第一类为政府机关及公共用地,包括行政及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军事用地和绿化用地。
第二类为民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非建设用地及备用地。
“新京”的城市功能分区也十分明确。
力求避免工业区与商业区、居住区相互干扰。
在处于下风向的伊通河右岸设置了工业区,在新京驿(今长春站)北侧安排了铁路专用地及轻工业用地。
而机场、电台、通讯、兵营等军事设施用地则分布在城市四周。
商业用地沿城市干道布置,使其靠近旧城区,并在居住区内选择适当地点设置小商业网点。
城市的东南角为文教区,规划有大型运动场、公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
铁西布置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高尔夫球场和跑马场。
此外,在旧城区内规划建设了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妓馆区。
从规划总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京”的城市规划以满足战争需要为目的。
众多军事设施均布置在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及城市四周。
其次是为满足统治阶层的生活需要。
城市的主要公共设施全部规划在新城区。
而普通的中国居民则被一次又一次地驱赶到城市边缘的贫民窟中。
四、《大新京都市计划》的规划内容1.伪皇宫规划方案伪皇宫作为伪满洲国名义上的政治中心,其选址可谓大费周章。
经过一番仔细推敲,最终将伪皇宫选址定在了离建成区最近的杏花村台地(今文化广场一带),占地26公顷。
1933年又再次增加8.9公顷归其使用,总占地近35公顷。
这一带南北两端地势平坦,中部略凹,由南到北恰似一条龙腹形曲线,伪皇宫布置在北端最高之台地,即所谓的龙头位置。
伪皇宫正门朝南,门前设有用于国民集会的宫廷广场—顺天广场。
规划还特别强调伪皇宫作为紫禁城必须保持其威严,以招服民心,震扬国威。
这种选台地建宫殿,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规划布局,早在汉代就曾运用。
丞相萧何规划长安时,即将主要宫殿建于城区西南之龙首山高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
对于伪皇宫本身,先后提出了20多个规划方案。
当年任职于伪国都建设局的中国建筑师彭野根据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以及建筑造型主持了伪皇宫的规划。
伪皇宫沿中轴线布置了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御书房、重华门、翊坤门、御花园、神武门等多处大小不一的宫廷建筑。
其中,御花园充分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
以一池碧水(万代池)与几点山峰(万寿山)为中心,众多精致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丛之间,创造了一个小巧优雅的皇家园林。
此外,宫中左右两路分别设置了警备处、总务办公楼以及太庙、佛堂等建筑。
宫墙之外设有金水河护城。
南侧空地修建广场用于集会朝拜。
规划方案在平面构图上明显地突出中轴线,遵循着北京故宫的布局格调,以体现溥仪复兴大清王朝的梦想。
但由于溥仪只是一位傀儡皇帝,伪皇宫在建筑规模上远远逊色于北京故宫。
伪皇宫总占地面积仅相当于北京故宫用地的五分之一,中轴线上主要宫殿占地面积不过是北京故宫用地的九分之一。
可是,在如此小的地段上,规划者也曾呕心沥血地反复推敲。
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宫城的规划特点,也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宫廷建筑艺术。
2.行政中心规划伪满洲国的行政中心由以伪满八大部为首的众多部门组成,主要分布在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一带。
由于规划中要求“中央政府机关用地及配置,应与皇宫统一安排”,因此在规划总图上沿伪皇宫中轴线布置了南北走向的顺天大街。
这条大街北起顺天广场(今文化广场)南至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大街两侧布置了伪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综合法衙等众多公共建筑。
安民广场之南为绿树成荫的黄龙公园(今南湖公园)用以象征溥仪龙位长青,以宣扬所谓顺天安民的王道政治。
顺天大街的道路中间设有宽阔的绿化带,保证了街区环境的宁静,渲染了行政中心的严肃气氛。
而且,顺天大街一带是一条理想的观景走廊。
环视四周,可以饱览中央行政区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建筑;向北眺望,可以仰视象征皇权的金銮宝殿。
但是,在全长1.5公里的地段上,规划中只设计了十二座公共建筑。
尽管在每座建筑设计时都竭力拉长平面以拼凑空间形态,可在如此空旷的地段上那些造型不一的三四层建筑却仍然显得十分渺小。
那么,日伪政府所标榜的震扬国威,又从何谈起呢?3.道路交通规划“新京”的道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型相结合的形式,重要路口都设有广场,如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直径达300m ,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直径也有244m ,广场同时也作为街心花园使用。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那样闻名世界的大街。
如顺天大街宽60米 ,全长1.5公里,路中心还设有宽16米的散步道。
此外,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至圣大路(今自由大路)、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宽度都为54米。
其中大同大街为亚洲之冠,全长7.5公里,颇为壮观,是城市的主要景观之一。
道路按功能划分为干道、次干道和辅道。
干道的车道用绿化带分隔,中央为供汽车行驶的快车道,两旁为供马车行驶的慢车道。
主要道路均使用沥青路面,运货马车等专用车道用石块或硬质砖铺装,人行道则铺设混凝土方转。
为方便划拨土地和建筑,次干道以下的道路网均采用方格形,并与次干道相连接。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规划中禁止在干道埋设管线。
因此,公用基础设施如煤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管线全部设置在区间道中。
此外,沿街都设有绿化带,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的风格。
“新京”的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车。
七七事变后,曾计划修筑总长度为12公里的环城地铁。
原定于1940年动工,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止。
1941年1月,伪政府开始规划有轨电车。
利用满铁的旧钢轨,从日本购进车辆,并于当年通车运行。
经过数年的建设,“新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对今日长春的城市交通仍有着积极的影响。
4.居住区规划伪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
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采暖等现代化设施。
并在亚洲首先普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
居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为四级。
其中一级区在今东西朝阳路、东西中华路及柳条路一带,是日伪高级官吏的居住区,人口密度规划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
二级区基本分布在新区(今朝阳区)内,为日伪一般官吏、伪职员和普通日本人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借鉴了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以集团居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各集团居住区都靠近环城地铁(未及修建)。
按冬季步行时间,距地铁最远处也仅为15至20分钟。
洋房。
一栋小楼只住一两家,前后都有一片绿地,室内外宽敞舒适。
由此可见,规划者在居住区规划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力求做到环境优美、出行便利。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为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留下了一些问题。
例如,怎样改造遗留至今的密集的棋盘式道路网与行列式住宅,一直困扰着现代春城的规划者们。
5.供水及排水规划“新京”的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十分完善。
在伪国都建设中,针对长春缺水的自然特点。
规划中除继续使用地下水外,又在长春东南12公里处筑坝修建水库,命名为净月潭。
其水域面积为4.6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
另在南岭建净水厂向全市供水。
市内的排水系统有两套。
一是排污水系统,主要是将生产、生活废水排入伊通河。
二是排雨水系统,将雨水贮存于市内公园的人工湖内,扩大了人工水面,起到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的作用。
6.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是居民接受大自然信息的窗口,对于美化居住环境,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规划中强调绿化是“首都”的门面,因此公园绿地的规划用地高达15公顷,约占城市总用地的10%。
规划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了大同、白山、黄龙等一系列大中型公园,美化了城市环境,并通过街道两旁的绿化带连接成片,与城市外围的环状绿化带一起,使整个新京被装扮得宛如一座庞大的公园,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的规划理念。
在伪国都建设中,修建了许多公园,基本完成了公园城市的规划。
其中黄龙公园水域面积达96.8公顷,同时具有公园、排水及备用水源的功能。
也是当时市区的著名景观之一。
但是,日伪政权曾企图以国内的松柏象征溥仪龙位长青的往事早已成为了历史。
第二节、对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的影响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不仅在当时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几万的小城一跃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更对今日长春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