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实践共同体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工艺制作课程为例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工艺制作课程为例

天工|2023年第36期[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常态”,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益实践和趋势。

结合高职院校工艺制作课程教学实际,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切入点,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提高工艺制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效。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艺制作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6-007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赵倩.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工艺制作课程为例[J].天工,2023(36):78-80.赵 倩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工艺制作课程为例作者简介:赵倩(1992—),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政策指引在各项政策的指引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互联网+教育”的初步结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常态化融合发展,政策意识与导向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保障,使其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全覆盖,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为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发布,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强调以现代技术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优质的在线课程创建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网络课程资源系统化、专业化的建设。

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发布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部署安排,强调加快建设“互联网+教育”云网一体化建设,构建泛在的智能学习环境和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深度融合。

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3篇)

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共同体意识是指个体在集体中形成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它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将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共同体意识的内涵1.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集体认同感。

个体在共同体中,通过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利益,形成对集体的认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2.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责任感。

个体在共同体中,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关心集体的利益,勇于承担责任,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3.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合作精神。

个体在共同体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

4.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创新精神。

个体在共同体中,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为共同体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促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三、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策略1. 创设共同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具有共同体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共同体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故事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班级中的成长经历,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 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班集体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增强责任感。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与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与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切实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我校大胆创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融合,依托学乐云教学平台组织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本着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目标。

通过几年的努力,为每一个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了希沃一体机,引进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学校还积极引进学乐云教学软件和问导网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精准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服务。

二、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打造智慧课堂几年前,我校的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下,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动机的话,一切学习、教学都是白搭的”。

所以要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让老师走下舞台,变成后台,让学生走上舞台,变成课堂的主宰者。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特聘学乐云软件公司和希沃一体机的技术人员现场培训,针对教师们的掌握情况邀请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进行全员测试并及时反馈,老师们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认识由茫然逐渐变得亲近。

1.借助学乐云网络学习空间,巧设翻转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合作、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大胆实践,针对学困点和易错点,鼓励教师提前录制微课讲解视频,并设置一些开放式主观题,发送到班级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学习,针对完成情况教师也可以提前了解学情。

课堂上针对预习中的困惑让学生去议,规律让学生去找,方法让学生去讲,引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综合素养的逐步提升。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构建与发展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构建与发展

浅谈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摘要:本文基于教师共同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特点,从两大方面重点阐述了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关键字:网络环境教师共同构建发展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2-011 教师共同体的定义教师共同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教师共同体是具有相同目标、相同行为准则的一种教师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构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彼此仅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一起完成任务,成员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并最终促进个体成长的一个团体。

其次教师共同体通过教学交流、资源共享、知识管理、团队学习、集体教研等方式实现了教师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最后是教师共同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共同体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潜能充分发挥和心理压力减缓以及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现代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社会转型,而学习型社会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教师共同体作为学习型学校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学习型程度的主要指标。

2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2.1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共同体是指拥有共同愿景的个体(骨干教师、专家、同行)利用网络工具提供的支持条件而组成的一个学习团体。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共享深度资源。

教师个体知识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共同体的学习资源不是某一特定知识体系,它是结合教师的社会生活与教学生活,立足于实践性知识的应用、深化和拓展。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学习界面有三大组成部分:资源空间、共享协作空间和个人私有空间。

资源空间是共同体成员能够获得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库、媒体库和数据库;共享协作空间是不同开放程度的聊天室和论坛;私人空间则是要经过他人同意才可访问的私人空间,保密性强。

(2)交互广域情境。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使得传统的教师自我学习活动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方式出现,例如群组讨论,学习导向转变为以网络群组为中心,教师个体在原先独立的空间中被引进虚拟的广域情境中,不认识的学习个体能够在彼此熟悉的情景中交流合作。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分类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开放课程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智能教育几点建议1.时间紧,任务重,聚焦核心任务勿贪大求全。

2.做好共同体建设和项目过程性管理,尤其是网络社区的建设,避免最后临时突击。

3.基于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但不能用工作替代,尤其是教育局牵头的共同体。

4.引入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注重对工作和实践的理论、模式及机制提炼(研究)5.发挥共同体各类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作用,避免简单分工或牵单位大包大揽。

6.紧紧围绕所属类型,聚焦和体现类型特色,不要和所在地区及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混为一谈,更不要跑题。

共同体项目之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本着对家长和社会负责精神,确保实验达到“能力提高、成绩提升、素养发展”的三级标准。

以教师发展为本培养一批遵循教学规律、善于点化学生智慧的翻转课堂合教师,形成一系列与学业质量挂钩的学习资源、典型课例、实践经验论文等成果。

以学校发展为本提升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实力。

宗旨:发展好每一位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发展好每一所学校。

共同体的含义共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些成员因为家族、地域、志趣等自然观点一因素而结合,以满足成员需求为目的而产生的组织都可以视为是“共同体”。

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共同体共同体”有别于社会、社区、组织等其他社会结构。

共同体组观点二织一定具有自己的共同目标,具有共同目标的一群人可以称作利益共同体,它是形成组织的基础,但共同目标只是形成组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分享的问题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有什么特点?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如何持续发展和活跃存在?共同体的观点观点一共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些成员因为家族、地域、志趣等自然观点一因素而结合,以满足成员需求为目的而产生的组织都可以视为是“共同体”。

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

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

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线教育以其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然而,由于学习者通常处于分散的地理位置,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人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话题或任务进行合作和共享资源的群体。

在线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者可以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讨论、合作和交流,共同构建学习社区的一种形式。

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旨在探讨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引导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通过分析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线教育平台上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这些研究发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知识,共同探讨问题,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其次,研究者关注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习共同体可以提供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学习共同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还可以增强学习者的社交联系,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研究者还关注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和引导。

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引导,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和探究,促进知识共享和构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制学习、协作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黄晓乾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20期摘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互相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形式更加多样,具体按三个维度来实施:授课时间(课前、课中和课后),授课空间(线上和线下),知识讲解(传授、内化和考核)。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21世纪的社会是各式各样的人们相互尊重彼此的差异,相互学习,共同生存的社会。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互相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共同活动中也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习者全面成长。

在教学中引入,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化“学生差异”为个体间互补,形成有序的强大的群体动力,共同体成员可以利用他们集体的智慧和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学习个体的知识也得到增长。

1“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构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需要与物和教材对话(认知性学习,文化性实践——个体建构);与他人对话(交往性学习,社会性实践——协作建构);与自己对话(反思性學习,伦理性实践——形成自我)。

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到20%,而通过自己课外阅读、生活实践和对话实践获取的超过80%。

把学习的实践从个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同他人的对话、沟通、协作的“合作性实践”(社会建构主义)。

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指学习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承诺的群体,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下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首先,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在线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进行学习交流,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其次,学生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应该树立一种“我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份子”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在课堂中,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中,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讨论会、学习小组等方式,拓展学习共同体的范围,与更多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1. 本文概述研究背景:文章可能会介绍混合式学习的背景,包括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学习空间如何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

研究目的:接着,概述可能会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探索如何有效地构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以及这种共同体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潜在价值。

研究方法:概述中还可能简要介绍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实现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和结构:概述可能会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指出本文将从哪些方面展开讨论,例如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模式等,并简要说明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由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成为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往往将学生视为无差别的个体,教师则被视为掌控一切的角色。

这种构建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忽视了外部因素如原生家庭、初级群体、网络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二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外力捏合形成强关系,从而建立具有高度情感认同和深度合作的初级群体。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交流,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单纯的线下走向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

这种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打破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管控,增加了学生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联合意愿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信息得以呈现,方便教师对症施策。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传统的短期学习合作群体,而是成员之间可以构建起彼此依赖、共同合作、不断发展、互为学习支架的长期学习伙伴关系。

从宏观上看,它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深层基础从中观上看,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微观上看,它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有效手段。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建设未来和谐社会和终身学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初探建立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途径

初探建立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途径

初探建立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途径【摘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点应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在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经费困难的等情况下,建立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就显得非常有意义、网络学习共同体突破了农村教师交流学习的地域与空间的束缚,充分挖掘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途径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意义;途径众所周知,仅凭一两次集中培训并不能满足大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何况农村教师培训还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农村教师将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技能呢?网络学习共同体基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

1.建立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因人口出生率低与部分孩子随父母打工进城就读导致农村学校规模日渐缩小,教师往往只出不进,教师数也就越来越少,教师之间的专业水平也相差无几,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习的平台与专业引领的“领头雁”。

其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经费困难。

先进教学理念难传播到农村学校,教研、师训部门举行的研训活动,农村教师参与的人数非常有限。

第三就是工学矛盾,农村教师一般任教两门学科以上,工作任务重,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时间走出去学习。

在这种客观情况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学习便捷、灵活、方便,打破了地域、时空限制,突破了几人一校做研修的束缚。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现在也具备了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条件。

现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班班通”项目,网络进校园进班级。

随着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自己也配备了家庭电脑,这也为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网络学习是当今教师个体终生学习的一种大趋势,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建立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教育均衡发展在某种意义讲就是师资均衡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呢?网络学习共同体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穿过时空输送到边远的山区,有效地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有助于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者协作建构效果的混合研究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者协作建构效果的混合研究

结构等进行分析 ,但对学 习者在交互 中协作建 构知识的过程无法反映 ,由此看来采用混合研 究 的方 法是全面描述 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 的适 宜途径 。本文将运用量化分析方法与对话分析 的质性 分析方法 ,即利用混合 的研究方法对高 校师范生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
一 新 观点的检验与修改 、新知识 的应用 的过程完 成协作知识建构 n ; 张建伟等曾对 2 2 名 四年级
况进行分析 ,前提是建立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9 . 1 8 作者简 介 : 郭欣悦 ,女 , 在 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数字化学 习。
1 7
2 0 1 7年第 5 期 ( 总第 8 4期 )
的框架 。
广州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
V 0 1 . 1 7 N O . 5
意 的效 果 。
关键词 : 网络学习空间; 协作知识建构; 量化研究; 对话分析 ; 混合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G 4 3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0 3 8 5( 2 0 1 7)0 5 — 0 0 1 7 - 0 6
对 网络环境下学 习者协作建构知识 的相关 研 究 ,偏 向于从学 习 的社会 性维 度进行 研究 ,
提升能力 的过程。对协作建构知识 的研究可依 赖 于对 协 作 建 构 知识 过 程 和 机 制 的认 识 ,划 分 不 同 的程 度 和 阶 段建 立 研 究 和 分 析框 架 ,通 过 内容分 析 、对话 分 析 等方法 进行 研究 。 本文将 采用量 化研 究与质性研究混合 的方
法对 网络学 习空 间中学 习者协作知识建构 的状

构 建 网 络 学 习空 间 支 持 下 的 协 作 知 识

网络学习共同体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网络学习共同体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网络学习共同体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摘要: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功能,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

在中职学校教学中,通过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组织共同体成员、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情景和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下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学;应用;思考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多种传输工具日益完善,网络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新的学习空间,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在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

所谓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网络学刊组织,其成员之间通过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

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相互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其他学习者进行学习。

这种相互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绩效。

1.积极有效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彼此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学生可围绕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思路,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交流合作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反思。

这样,每个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他人的影响,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提高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学习者还可体验到获取知识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主的学习经验,而这些体验恰恰是传统教育鞭长莫及的。

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协作学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协作学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收稿时间]2023-06-30[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师院发〔2020〕76号)。

[作者简介]余梅(1980—),女,贵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摘要]文章通过自编量表和改编量表,调查了203名学生,以探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在线协作学习、学业成绩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线协作学习、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在线协作学习与学业成绩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协作学习;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2-0135-04Nov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新冠疫情暴发后,教育部提出要“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成为教育新常态,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应用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研及资源共享的重要来源[1]。

但我国的在线教育仍处于规模化阶段[2],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学生在在线学习中可能会感到孤独、缺乏学习信心,参与度也不高。

对此,教师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其中在线协作学习受到了广泛关注。

琳达·哈拉西姆等人认为在线协作学习是提高在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3]。

董庆华等人通过构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型,验证了在线协作学习对学业成绩和课程满意度的影响[4]。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并对其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工具和资源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高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能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缺乏信心,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

谢幼如等人通过个人学习空间的平台,构建了提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5]。

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3篇)

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网络联校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构建新型教育生态,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由多个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育机构等组成的具有共同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联盟。

该共同体以网络为载体,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

三、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的优势1. 资源共享: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打破了地域、学校、学科等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课件、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

2. 协同创新: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合作交流: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分享教育心得,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4.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 推动教育公平: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

四、网络联校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实践探索1. 构建网络联校平台:搭建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网络联校平台,为共同体成员提供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交流的基础设施。

2. 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3. 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适应网络联校教学的需求。

“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探索

“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探索

教育信息技术2021年第4期“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探索徐智扬(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肇庆526600 )【摘要】技术变革教与学环境,理念革新教与学方式•“三通两平台”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其 本质就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教与学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三通两平台”各项任务于 “十三五”期间圆满完成,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三通两平台”的重难点任务,“重”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 设与联通,“难”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与应用,因此,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仍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短板,文 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应用方法,旨在帮助其他教育者 更好地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改革;优化策略—、引言“三全两高一大”的核心理念就在于教育信息化的 融合创新,也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它是对“三通两平台”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进 一步发展。

“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理念是在新的教育 技术与新的教育思想熏陶下,将传统教与学资源的整合 与获取方式转变为具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特征的学习环境创设,网络学习空间逐渐成为双 师教育、学生自主探究与展示的平台,成为了教学改革 的重要实践场地,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的创 新应用方式与策略己成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 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趋势与潮流。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与意义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1]。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基本理念就在于教与学各主体在 网络学习空间中可自由获取与教与学相关的资源、服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资源、服务、数据的共享、交互、创新,它支持学生、教师、家长、其他教职人员 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致力于为教与学各主体创 设畅通的信息化教与学的环境,重塑教育生态圈。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审视与思考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审视与思考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审视与思考作者:孙亚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8期孙亚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平台中自主探讨问题、协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性组织。

融洽的交流场域、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虚实结合的资源共享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评价制度的单向性和资源分享、经验交流间断性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不足。

全面认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和不足是建构合理、高效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09-02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地发展,互联网已经渗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领域。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传播渠道日益拓展,互联网已经突破学校知识传播的单一路径。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为教育信息传播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许多教育部门建立了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协作探究、资料分享等活动,力求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但是,纵观当前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仍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针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便为建构合理、高效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参考。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含义“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它被引入学科领域是源自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滕尼斯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的紧密关系。

[1]现代教育开创者杜威把“共同体”一词引入教育领域,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的愿景。

基于网络实践共同体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基于网络实践共同体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基 于 网络 实 践 共 同体 的 非 正 式 学 习研 究
朱 燕娟
摘 要: 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 习是 当前终身学 习社会 的战略主题 , 网络 实践共 同体 是其重要 载体和组织 形式 , 它
是非正式学 习的典型形式。它具有高效的信 息分 享、 知识创造 、 台稳 定、 平 资源重用等 学 习特征 。非正式 学习通常经历 萌芽期 、 发展期、 熟期和 管理期 四个循环发展 阶段 。 成 关键词 : 非正式学习 ; 网络 实践共 同体 ; 学习特征 ; 习阶段 学

发生在个体周 围的非正式学 习
1 非 正式 学 习的起 源 .
“ 正式 学 习(nom l erig ” 始 于联合 非 If a L a n ) 起 r n 国教科文组织 14 97年提 出的“ 正式教 育 (n r a 非 Io l fm
E u ao ) 的概念 。 15 d ctn ” i 90年被 M cl nwe 重 l a om K o ls
员都 可 以拥有 。 网络 实践 共 同体 相对 非 正式 组织

<麟 > 至
l 问题 、知识 、 愿景
发 展 期
具有 较强 的稳定性 , 有的网络实践共 同体 约定严格 的规 章制度 , 以维护其成 员的共 同利 益和确 保其知 识 的价值 。这些 约束 随着 网络 实践 共 同体 建立 愿
() 1 高效 的信 息 分 享 和知 识 创 造 。 网络 实 践 共 同体是基 于社会交 互 网络建 立 的 , 其形 成 由个体 或一 定基础上 的社 区( 实践 共 同体 ) 化 而来 。其 进 创建 网络交 流平 台 , 通 过 网络发 布 和 传播 、 造 并 创 和分 享信息 与知识 , 与者往 往带有 直接 的学 习意 参

基于 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 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究一、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的建设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提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第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能够转变学习能力发展,教师要在网络环境下,要具备支持学生开展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我校是一所无线WIFI 网络全面覆盖校园的高中,学校构建并实践“两段七步”教学模式,引导师生进行在线网络学习,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在线课堂教学。

在线课堂教学,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手中有的智能终端(手机)成为学习的便利工具。

二、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的建设内容: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的建设内容包括班级、学习任务、学习笔记、学习群、学习历史、报名的课程、我的个人主页以及我的特权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 APP 或课程链接进行完成作业并获得相应成绩,学生还可以进行发言、发送图片与语音、查看其它同学的作业与点评、点赞等,并且可以通过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查看所有的课程内容、笔记、作业等。

而教师可以通过UMU 互动学习网络空间布置作业、发送图片、文档、语音和视频等资料,及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点评,还可以查看UMU 系统自动统计的提交人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详情。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课堂”应用研究——以肇庆市德庆县为例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课堂”应用研究——以肇庆市德庆县为例

告教岈究2〇21年第4期 教育信息技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课堂”应用研究#—以肇庆市德庆县为例颜斌,陈荣见(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肇庆5266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对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服务支持少、落地实施难等问题,文章以肇庆市德庆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 区域纽带联结、资源共享与课堂创新的研究目标,设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框架,并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课 堂”应用模式,试图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应用,以助力我国城乡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三个课堂;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先后印 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数字教 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及《教 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 一系列指导文件,旨在加快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推动教与学变革,构建“互 联网+教育”新生态。

2020年,教育部启动编制了《教 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五”规划,探索5G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网络学习空间为 基础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缩小区域教 育水平差距。

同年,为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因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影响教育发展水平,《中国教育现 代化2035》明确指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 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大力推进“三个课堂”应用。

空间的联通升级、“平台+资源”的网络体系等 信息化变革成果将使“三个课堂”的应用更具针对性和 有效性。

因此,本文以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为例,通过 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框架,探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 “三个课堂”应用。

*二、文献综述(一)网络学习空间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 南》提出明确定义,网络学习空间是指教育主管或学校 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网络空间学习空间的教学实践共同体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1.为确立课题做好准备现如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一旦停止学习,势必会落后。

鉴于我们身处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然而,要培养这种学习型人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务必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面对更新迅速的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仍然将学习方式局限于个人学习,其专业发展速度势必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

这时,学会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来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经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

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明确课题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个人超越与组织学习的问题.现实中个人和教研组织会有不同矛盾,有时会很尖锐。

我们一方面承认有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业务.上精益求精。

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

但是我们想进-步提出的是,如果我们的教研织组能够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整体提高才是至关重要的。

(2)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如果提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组织的共同的愿景( 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答不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

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

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

这都在日常的教研组织中发挥--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愿景下的行动。

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愿景建设还是很不够。

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其所带来的新思潮和新实践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

在教育领域也给我们带来了如何重新认识学校与教师,重新认识教师的知识、教育和学习的新要求,如何提高整个教研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找出当前形势下,教研组织的一种新途径。

其意义在于把科研作为一个载体,实行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教研策略,走出原来教研行政化的老套路,给教研组织注入新的活力,纠正教育行政化引起的价值观错位。

某种程度上改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还原教研组本来面目,把已行政化的教研组这个工作群体还原为业务性组织,即形成或某种程度形成学习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将更有助于个人自我超越和组织学习,使集体智商大于每个人的智商,为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课题实施阶段:学习、构建、实践创新1.确立研究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和综述。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他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

将个人的参与作为其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

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由社会任何一个成员在活动中和他结合在--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所组成)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

基于“共同体”原理的改革,把学校构想为社区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作为儿童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们作为专家来共同培育的共同体、社区人士相互交流异质文化的共同体,推进学校的重建。

杜威认为学校是由三根支柱一“民主主义”、“传承教养”和“共同体”组成的。

这成为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为学校的发展作了最准确的定位。

学校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将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其次是传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学生成为历史发展中的人而非割裂传统的孤立存在,充分保证学生的这种独立性和丰富性。

当我们展望21世纪是“共生的社会”之际,确实必须有基于新的价值观支撑的社会与学校的构想力。

这种价值观就是:“责任”先于“权利”、“共存”先于“竞争”、“享受”先于“所有”“团结”先于“自由”、“异质”先于“划一”“尊严”先于“救赎”。

总之,杜威重新界定学校的概念: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的文化,形成民主主义之基础一“共同体”的场所,就是学校。

他的“作为沟通的学习”(基于反省性思维的合作探究)是各种各样的人以“学习共同体”为基础,构成文化的公共圈,实现以“共生”为原理的“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

2.推进研究进程A.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教研组织的个人的自我超越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

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

如果教师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教研组织的成长、提升。

在我们课题看来,个人的超越,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

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

比如,教师部分工作是研究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以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所有成员就学校的愿景达成共识,并形成行为。

综观我国优秀学校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以一贯之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优良传统被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根。

共同愿景,是指共同愿望的景象,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正如个人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

共同愿景能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令人欢欣鼓舞,它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

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工作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不再是领导的要求,教师会说:这是我们的追求。

共同愿景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勇气,这勇气会大到令自己都吃惊的程度,去做任何为实现愿景所必须做的事。

B.本子课题的研究具体安排与研究的过程1.在课题起始阶段,组织学校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学习相关理论,形成子课题群。

课题负责人提出课题背景、来源、设想,经多次讨论形成了初步方案。

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教研组是学校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

教研组的有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

教研组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本身就是专业发展的历程。

但我们目前教研组还是一个工作群体,而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工作群体的组成,目前情况下主要还是领导给安排的,大家凑合在一起,缺少把我们维系成整体的共同愿景。

但一个工作群体完全可以凭各成员自身努力转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我们参考相关理论书籍,达成了教研共同体与工作群体的四大区别,或衡量一个工作群体是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四个要素。

(1)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景基本趋向一致(即教研组的愿景与个人愿景基本价值趋向-致)。

一个共同体首要的是人,而非物,不应受制于外在的行政指令,而应源自共同体各成员的主动与自愿。

当然,共同体不是单个成员的行动,它至少是两个及以上成员在认可彼此的社会身份基础上的社会行为。

成员之间在情感态度、心理相容与认同感等方面在取得--致,方可成为共同体。

.(2)有可分解的任务(教研组各成员有不同的明确任务)。

-一个共同体是基于任务的,任务不明确,不具体,不可分解,共同体就会失去方向,陷入低效运作,或导致无效。

当然共同体也与分工联在一起,分工是对任务的分配与落实,有效的共同体就是明确成员分工与彼此的责任。

共同体成员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应具备相应的独立做事、处事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共事技能。

(3)有共享的规则(存在大家一致认可的教研组制度)。

没有规则,共同体就无法运作。

运作规则包括运作的时间、地点、技术、程序、沟通、文化、组织形式、利益分配等诸方面,它将确保共同体运作的有序和有效,否则,这个共同体会陷入混乱状态,甚至导致解散。

运作的规则是所有共同体成员都平等共享的,它是由成员间民主协商而达成的共识,是对共同体成员各方的规定与约束。

(4)有互惠的效益(即个人和集体双赢)。

共同体意味着一个工作群体按既定的方法朝着-一个目标在工作,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助于其他人的成长,只要人人都做得很好,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针对不同的教研内容与发展取向,教研共同体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从学校现有的组织形态来看,教研共同体既包括正式的专业组织,如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也包括--些非正式的专业组织,如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课堂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而组建的课堂观察临时工作群体等。

从共同体的内容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管理等。

从共同体的对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同伴之间、专家教师之间,如师徒结对、同伴互导与专家工作室等共同体方式,本课题只侧重教研组共同体建设,只探讨如何将教研工作群体转变为教研共同体。

2..建立制度,推动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需要规章来进行自我控制,需要务实的管理来确保凝聚力。

我们要在提高教师团队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团队建设制度,确立团队建设工作目标、组织形式及激励措施,把个人发展与团队荣誉捆绑在一起,做到“你损我损,你荣我荣”,推动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3.反思教研组织,改善心智模式综观我校教研组多年的不足之处,在于教研组长的心智模式离不开“听课、评课”的教研模式,后来无非外加开学初安排计划,中间偶而安排理论学习,想改变的无非指望外出学习,但仍距离不开“听课”的框框。

课题实施后我们对照要求边反思,边改进,陆陆续续地进行教研组建设。

C.教研工作模式要与时俱进(1)教研要针对教师的需要而展开,要注重参与者角色的层次性。

(2)教研活动要基于案例的剖析,做到理、例结合。

案例不同于学案(或教案),也不同于论文,教案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论述,论文侧重于某种观点的阐述,案例则有例有理,它以记录某-一个案为主,但不一定是全节课的记录,再反思这一个案的成功与失败,作出理论上的分析,案例允许在实践基础上艺术化。

提倡写案例能更有效提高师资水平。

(3)教研活动应该是任务驱动和任务延伸的模式,任务驱动后再关心资源链接,比如交流网址,交流那些书上对本任务有阐述,把集中活动的任务分解到平时去完成,为下次教研活动打下基础,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