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些
萨满民俗文化
萨满民俗文化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萨满民俗文化(二)萨满跳神仪式的体现萨满是天神的代言人,又是精灵的替身,把所有类似宗教职能的特点都融于一身,既代表人们许下心愿,又为人们排忧解难,尤其是他们还担负着与诸灵界接触、沟通的职责。
但是,神灵的思想和启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理解和接受的,只有通过萨满的中介才能达到目的。
萨满经过激烈的狂躁不安以后,进入半昏迷状态的忘我阶段,然后神灵借此显灵,说出所谓的神的旨意。
因而,萨满被认为是这种原始宗教教义最具权威的解释者,能保佑人们平安免除灾难的神灵的代表。
萨满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宗教仪式,跳神的职能主要是祈禳与祭祀,为患者治病、为死者祝福等,这些仪式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展现。
1.祭祀是萨满跳神的主要职能。
为氏族祈福,通常在春秋两季跳太平神,为了全氏族的平安、兴旺,萨满必须主持大型的祭天和祭诸神仪式。
《额尔古纳河右岸》未写到此类相关的大型祭祀活动,却描述了祭祀玛鲁神(总神)的仪式。
一般来说,我们打到熊或堪达罕时,会在尼都萨满的希楞柱前搭一个三角棚,把动物的头取下,挂上去,头要朝着搬迁的方向。
然后,再把头取下来,连同它的食管、肝和肺拿到希楞柱里玛鲁神的神位前,铺上树条,从右端开始依次摆上,再苫上皮子,不让人看见它们,好像是让玛鲁神悄悄地享用它们。
到了第二天,尼都萨满会把猎物的心脏剖开,取下皮口袋里装着的诸神,用心血涂抹神灵的嘴,再把它们放回去。
之后要从猎物身上切下几片肥肉,扔到火上,当它们“吱啦吱啦”叫着冒油的时候,马上覆盖上卡瓦瓦草,这时带着香味的烟就会弥漫出来,将装着神像的皮口袋在烟中晃一晃,就像将脏衣服放到清水中搓洗一番一样,再挂回原处,祭奠仪式就结束了[8]。
小说文本中最为悲壮、给人震撼最深的是妮浩萨满跳神求雨的场面。
2.治病招魂是萨满最经常、最大量的宗教活动。
春节祈福内蒙古人的传统宗教仪式
春节祈福内蒙古人的传统宗教仪式春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内蒙古人民传统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内蒙古人民秉持着传统习俗,举行一系列宗教仪式来祈福,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这些仪式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与对家庭和社会的祈愿。
下面将介绍一些春节期间内蒙古人民举行的传统宗教仪式。
1. 牧民的群体祭拜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是土著民族的代表。
春节期间,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群体祭拜活动,以祈求牛羊繁衍兴旺, 农牧收成丰收,家族安康,以及持续的好天气。
这个仪式通常在春节前一天或正月初一进行,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牧民们围坐在一起集体祈祷。
2. 萨满巫师的祭祀仪式内蒙古地区还有一些萨满教的信徒,他们是一群受人尊敬和崇拜的巫师。
春节期间,他们会举行特殊的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这些仪式通常在寺庙或者特定的祭祀场所举行,由经验丰富的萨满巫师主持。
巫师们会通过祈祷、唱诵经文、舞蹈等方式,与神灵沟通并传达人们的祈愿。
3. 祖先宗拜内蒙古人民非常重视家族和家庭的纽带,春节期间,他们会举行祖先宗拜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个仪式通常在家中进行,家人们齐聚一堂,在祖先牌位前燃香、烧纸、祭祀食品等,向祖先表达思念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4. 白族族人的祈福舞蹈内蒙古地区有一些白族族人,他们信奉白丝教,春节期间会举行独特的祈福舞蹈。
这些舞蹈通常在村庄或广场上举行,族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跳跃起舞。
他们相信跳舞可以驱逐恶魔、祈求好运,舞蹈中充满着喜悦和祈祷。
总结:春节祈福是内蒙古人民重要的传统宗教仪式,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群体祭拜、萨满巫师的祭祀仪式、祖先宗拜,还是白族族人的祈福舞蹈,都是内蒙古人民丰富多彩文化的体现。
这些仪式不仅让内蒙古人民增进了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也使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传统仪式都将继续代代相传,成为内蒙古人民的文化瑰宝。
萨满火供课程
萨满火供课程【最新版】目录1.萨满火供课程简介2.萨满火供课程的起源和发展3.萨满火供课程的内容和形式4.萨满火供课程的意义和作用5.萨满火供课程的现代应用和传承正文一、萨满火供课程简介萨满火供课程,是一种源于古老萨满文化的祭祀仪式,主要通过火供的方式,祈求神灵的庇佑,驱邪避难,祈求好运。
在历史悠久的萨满文化中,火供仪式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民族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萨满火供课程的起源和发展萨满火供课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向大自然祈求食物、水源和庇护。
在演变过程中,火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并与萨满教的信仰相结合,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萨满火供课程。
三、萨满火供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萨满火供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火供的准备:火供前需准备火供物品,如香烛、肉类、粮食等。
2.请神:萨满通过诵经、击鼓等方式,邀请神灵降临火供现场。
3.献供:将火供物品投入火中,以示对神灵的敬奉。
4.祈愿:参与者向神灵祈祷,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和恩赐。
5.送神:火供仪式结束后,萨满需将神灵送回天界。
四、萨满火供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萨满火供课程具有以下意义和作用:1.宗教信仰:火供是萨满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民族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2.社会联系:火供课程是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通过共同参与火供仪式,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
3.文化传承:萨满火供课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4.心理寄托:火供仪式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通过祈祷和祈愿,寻求心灵的慰藉。
五、萨满火供课程的现代应用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萨满火供课程逐渐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神歌”是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重要一环,它是萨满巫师在祭祀时所唱的一类祈祷歌曲,能够祈求神明保佑族人平安、丰收等等。
这类歌曲在萨满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传承萨满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进行探析。
萨满文化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该文化源自中国北部地区,而后由吉林地区传播至外部。
在萨满教徒的信仰体系中,神灵包括自然崇拜和人物神灵两类。
自然崇拜是指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吉林地区的萨满祭祀通常会选在农历二月至四月和七月至九月之间,这也正是农耕季节和狩猎季节的交替阶段,萨满教徒会以此祈求丰收和狩猎成功。
人物神灵则是指一些崇拜特定人物的场合,例如敬拜祖先等。
萨满巫师在祭祀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工具,其中包括神棒、礼器、祭服等。
而祈祷歌曲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上来看,“神歌”源于古老的猎人部落,当时的猎人们会选择一些名高族长、崇高人士等作为神灵,利用舞蹈、拍手等方式来祈福,这些方式与现代的萨满祭祀有相似之处。
但现代的萨满祭祀中,祈祷歌曲主要是巫师在唱歌时与神明对话的一种方式。
在萨满教徒的信仰体系中,神明们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问题,巫师们也以此来帮助他们在各种场合中祈愿。
而神歌就是巫师与神明对话的桥梁。
在吉林的萨满祭祀中,“神歌”的形式多样,有独唱、重唱等。
同时,神歌也因地域、族群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神歌”是以快歌、慢歌、高低音调结合为主的。
在萨满祭祀过程中,巫师们会通过祈祷歌曲来让神明宣告各种吉祥快乐的消息,神明会以掌声、投射神力等方式回应巫师的祈愿。
这种神秘、感性的对话方式彰显了萨满教徒的信仰文化。
总体来看,神歌在萨满祭祀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崇拜神明并感受神明的回应来传递对自然、人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同时,神歌也是萨满信仰在跨越时空的传承方式之一。
通过在祭祀中对神歌的传唱和解读,后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同萨满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精神内涵。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萨满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原始宗教之一,也是鄂温克民族、赫哲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萨满教的祭祀仪式中,使用神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神歌有助于联系神灵、激发信仰情感、增强信仰认同等作用。
本文将对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神歌进行探析,了解其源流。
一、萨满教的起源和传承萨满教起源于北亚原始民族,是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至今在东北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考古发现,萨满教已经存在于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东北地区,萨满教主要传承于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其中鄂温克族和赫哲族是萨满教传统信仰的代表。
二、神歌在萨满祭祀中的作用萨满教中,神歌是祭师用来祷告、召唤神灵的一种歌唱形式。
神歌是具有特殊节奏和旋律的歌曲,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与特定神灵的性格特征相符合。
举个例子,如果要呼唤水神,就必须演唱柔和、悠扬、灵动的神歌;如果要祭拜狩猎神,就必须演唱威武、激昂、豪迈的神歌。
神歌的歌词内容通常是用萨满教的符号表达,寓意深刻、历史悠久,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但是,不同族群的神歌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融、影响相互。
神歌的目的是通过唱歌来呼唤神灵、祷告神灵,以达到萨满教信徒希望得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凝聚信徒的信仰和力量,加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吉林地区,有许多优秀的神歌歌手,他们继承了萨满教的传统,用自己的口吻演唱神歌,传承并发扬了萨满教的文化遗产。
吉林地区的神歌是在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在多年的演唱中,不同族群的神歌互相融合,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的神歌,如鄂温克族的‘素德格尔神歌’、‘阿门贝兰朝鲜族神歌’、赫哲族的‘牛姆加神歌’、‘布理黑神歌’等等。
除此之外,吉林地区的神歌还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元素,例如在祭祀中演唱《山东烟台》、《赛马》等民间歌曲,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敬仰。
总之,吉林地区的神歌是继承了萨满教传统文化的产物,历经岁月沧桑不断发展和丰富,融合了各族民间文化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萨满是北方多个民族最原始的信仰,早在人类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就已经广泛存在。
萨满文化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从远古时期一直走到了今天。
现如今,在长春周边地区的一些满族氏族中,依然保存着这些原始的、活态的萨满文化遗存。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以及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在一定范围内,萨满文化得到了重视与保护。
在长春地区,有以萨满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观光园,也有以萨满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另外,在政府层面,长春市九台区还被命名为“萨满文化之乡”。
一、现代民俗活动中萨满祭祀的祈祷祝福之意在过去,萨满是氏族、部落中主持大型活动的人,作为氏族中通灵的人为本氏族祈福祛灾。
当面临一些重大活动、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疾病、重大节庆、丰收渔猎等情况时,一般都要举行氏族全体的大型祭祀,目的是谢神、祭神,祈求氏族平安顺利。
现在看来,实际上,萨满不仅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对集体凝聚力的动员,是氏族部落成员的一种心理慰藉。
现如今,萨满祭祀活动的流程、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祈祷祝福之意没有改变。
这些活动同样表达了人们对活动的顺利举行,人人康泰吉祥的期望之意。
例如,每年秋季,长春九台区都会组织“满族丰收祭”活动,祈求丰收吉祥。
活动现场有“震米”“打糕”“领牲”等满族特色活动;每年夏季,长春双阳区会举办“双阳梅花鹿节”,萨满亲手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鹿茸等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表达的就是萨满最原始的祝福之意;每年冬季,各种冬捕活动中也都会有萨满主持祭祀活动,祈求开网顺利,渔业丰收。
二、萨满的祭祀活动丰富了现代民俗活动内容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是萨满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
在现代民俗活动中,萨满祭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一直以来,人类都是以集体的形式生存发展的,而在这些集体性的活动中,需要有统一的告示、协作、配合、调度。
而现代民俗活动中也需要一种“天命”的仪式感,萨满祭祀活动会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饱满,强化整个活动的仪式感。
神秘的萨满神秘的“跳大神”
神秘的萨满神秘的“跳大神”“跳萨满”是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的一种祭祀形式,民间俗称“跳大神”。
3年前,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国内首次举办了《清代萨满教祭祀展》,展览出几十件罕见实物和大量图片,向观众揭示了神秘的萨满文化。
满族入关前,凡祭祀必“跳萨满”。
入关后也未放弃萨满祭祀的古俗,乾隆年间还颁行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使萨满祭祀更加规范化、典制化。
此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成为清代“国祭”,与其他国之大典并行不悖。
选择萨满有说头萨满,据说是通古斯语的汉语音译,是“知晓”的意思。
萨满文化是以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为核心的文化,是中国北方原始文明的核心。
萨满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合体,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宗教、历史、经济、婚姻制度、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
其代表内容有萨满歌谣、萨满舞蹈和萨满造型艺术(包括绘画、剪纸、刺绣等)。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
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
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胎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都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
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
最后考试时,跳得神志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
“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
“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
下身后侧是飘带。
“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
萨满跳起“神”来。
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
萨满在鼓声中疯狂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萨满就是装神弄鬼。
他们穿上奇奇怪怪的衣服,说些听上去完全不着边际的话或唱着舞着跳着,有时还喝鸡血或吃生肉,很吓人。
实际上,“跳大神”就是萨满的正常工作。
萨满的“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一是为人治病;二是教新萨满;三是举行祭祀仪式。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高荷红满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其历史可溯源到先秦。
作为独立的民族称谓开始于1636年[1],有文字的历史至今也只有四百多年[2],而在其入主中原后,满语又渐渐式微,现在成为很少人用的“死”语言。
但其保留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史资料却有着极高的价值和迷人的魅力。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汉族的融合,已不露痕迹地成为共享的文化。
满族长期信奉萨满教,故婚丧嫁娶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萨满教认为灵魂不死,这个观念导致丧葬仪式的盛行,丧葬仪式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
对于早期被认为是自己的祖先的图腾动物也举行丧葬,很可能是这一时期追加上去的一种仪式。
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丧葬习俗反映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
葬俗产生最早大概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通常与人类灵魂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葬俗可分为葬式和葬礼两部分。
所谓葬式,种类复杂,有土葬、火葬、树葬、天葬(野葬)等;所谓葬礼,各民族都有其特点,繁简不一,与其社会发展水平、死者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宗教信仰、邻族的影响等有着直接关系。
葬具从无到有,因死者阶级地位、所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而异,有陶罐(火葬用)、石棺、木棺之分,有的尸体置于棺床上。
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后经历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每一种葬俗都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
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于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
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当时主要祭品。
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复之,以绳系于椁,透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见《肃慎国记》)”。
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
因为当时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和渤海同时的黑水靺鞨的葬俗比较简单,“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以土葬为主,而陪葬品是马。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哪些?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哪些?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的的一种巫觋宗教,也包含了我国的满族蒙古族的萨满教。
在萨满教文化中,祭祀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举行祭祀活动都非常的庄严而隆重。
那么萨满教有一些什么祭祀活动,你知道吗?下面跟随留学一起去了解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吧。
奥来那楞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全体氏族或部落成员参与祈祷人畜平安、农牧丰收。
氏族新萨满领神仪式亦常同时举行。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
届时众人携带牛羊、兽肉、粮食和酒前往参加连续数日的聚会。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林区鄂温克人举行祭祖议典时,将祖神偶像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和大雁、布谷鸟等木制模型各一个,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兽头、喉、舌、心、肺、肾脏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禁用他们认为不祥的四爪兽供祭。
祭祀场所附近的树干涂抹兽血。
草原的鄂温克人常于农历八月聚会。
场地装饰如林区景象,祭品丰盛。
聚会期间纵情歌舞、赛马、摔跤,交结情侣。
萨满们穿戴神衣、面具,到各户跳神念经表示驱邪纳吉,各家主人向他们泼酸奶讨吉利。
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
届时萨满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绳收紧又再放松,若质绳长度每次都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可免灾祸。
当夜,萨满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求乌麦为婴儿抓回灵魂的仪式。
在古突厥语中,乌表一词含胎盘之意,雅库特人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小鸟,供奉鸟麦能使人丁兴旺。
额尔古纳河鄂温克人小孩患重病,认为病儿灵魂去另一世界了,须以驯鹿、犴为祭品,请萨满举行求乌麦仪式,抓回灵魂。
夜间跳神前,杀一黑色驯鹿作萨满去寻魂的乘骑。
跳神后,帐篷内熄灯灭火,萨满在黑暗中作往返奔跑寻找状,然后再点灯察看萨满的鼓面,如有小孩头发,意即病儿灵魂己被找回,父母即抢取头发,用洁净的布包好夹在腋下或垫于臀部,不让它飞掉。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清朝早期,满族是主要的统治阶层,满汉之间的融合、交流、互动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满汉融合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围绕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展开探讨。
来看一下宫廷萨满祭祀活动在清前期的基本情况。
清初,由于清朝初期基督教传入的原因,宫廷对萨满教的禁止力度也有所加强,但是在满族统治者自己创立的国家体系中,萨满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在康熙、雍正时期,清廷也曾对萨满教的发展进行了约束和整治,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宫廷萨满的地位和仪式。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的满汉融合主要表现在祭祀对象、祭祀仪式和祭祀器物等方面。
就祭祀对象而言,满族人民崇拜的图们河女儿湾神是他们的主神,而在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也会出现对图们河女儿湾神的祭祀,这表明了满族传统的神圣信仰在清朝宫廷中的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就祭祀仪式而言,清朝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汉族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元素。
在祭祀活动中,会出现对天地神明的祭祀、对先祖的祭祀等,这些都是汉族传统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就祭祀器物而言,在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也会使用一些与汉族传统宗教器物相类似的道具,比如祭祀用的笏板、铜镜、铜炉等,这些都是汉族传统宗教器物的一部分。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也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
在清朝初期,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统治,大力扶持满族文化和萨满教的发展,这就使得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更加突出和明显。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这也使得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的满汉融合更加深入人心。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现象,他不仅反映了满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汉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些元素。
它也是清朝早期社会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了解清代文化演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萨满祭祀活动策划方案
萨满祭祀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介绍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流行于北亚、东北亚和美洲的原住民部落中。
它的信仰体系十分庞大,涵盖了宇宙观、灵魂观、神灵崇拜和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
萨满祭祀活动是萨满教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不仅是对神灵的联络与崇拜,也是社群凝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二、活动目标1. 文化传承:通过举办萨满祭祀活动,传承和弘扬萨满教的宗教文化。
2. 社群凝聚:通过参与祭祀活动,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互动。
3. 多元融合:邀请不同群体的参与者,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活动内容1. 邀请萨满教领袖:邀请具有丰富经验和资历的萨满教领袖来主持祭祀活动,既能保证仪式的正统性,也能提供专业的指导。
2. 祭祀仪式:规划并准备符合萨满教传统的祭祀仪式,确保其严谨性和庄重性。
除了一般的祭品之外,还可以设置特色祭品,如动物尸体、草药和特定代表意义的物品等。
3. 组织祭祀队伍:招募志愿者参与祭祀仪式,组成祭祀队伍,传承和保护萨满教的仪式秘密,同时提供仪式的服务和支持。
4. 仪式准备:包括场地搭建、祭品准备、配饰装扮等方面。
场地应选择空旷、祥和的地方,能够与大自然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神圣气息。
5. 祭祀音乐和舞蹈表演:邀请专业的歌唱者和舞蹈演员进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增加仪式的庄严感和艺术性。
6. 仪式文化教育:通过讲解和展示萨满教的仪式文化,向参与者普及萨满教的基本知识和信仰理念。
7. 相关讲座和工作坊:与活动联动,组织相关讲座和工作坊,探讨萨满教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发展和认知。
四、活动流程安排1. 开幕仪式: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邀请萨满教领袖上台致辞。
2. 祭祀仪式:按照传统的祭祀仪式顺序进行,依次进行祭品献祀、祷告、舞蹈表演等环节。
3. 互动环节:设置小组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分组进行游戏和竞赛,增加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4. 音乐和舞蹈表演:邀请专业的歌唱者和舞蹈演员进行表演,呈现萨满教特有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寒露时节的宗教仪式与祭祀习俗
寒露时节的宗教仪式与祭祀习俗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大约在每年的10月8日到10月23日之间。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在寒露这个时期会举行一系列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等。
一、宗教仪式1. 萨满教仪式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主要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寒冷地带。
在寒露时节,萨满教徒会进行特定的仪式,跳舞、演唱祈福歌曲,并向自然神灵祈求保佑。
2. 佛教法会寒露时节,佛教寺庙会举行精彩的法会活动,以纪念释迦牟尼佛入灭。
信众们会燃起香烛、诵经礼佛,期盼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能庇佑他们,降福平安。
3. 道教祭祀道教在寒露时节也有丰富的祭祀仪式。
道士们会在山水之间设坛祭祀诸神,祈求福祉。
同时也会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和气功修炼的活动,以增强身心健康。
二、祭祀习俗1. 农田祭祀在农耕社会中,寒露时节也是农田祭祀的重要时刻。
农民们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集体到田地里举行祭祀仪式,感谢神灵的保佑,并祈求来年丰收。
2. 普渡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寒露时节举行普渡活动,为先人祭奠。
他们会摆放食品、水果和烧纸钱,以供亡灵消灾和安抚在地府的祖先。
3. 祈求安康在寒露时节,人们也会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安康。
他们会前往寺庙或者祠堂,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消灾避祸。
三、寒露时节的意义1. 感恩与祷告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进入冬天的前奏。
在丰收季节即将结束之际,人们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并祷告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利。
2. 高扬生活情绪寒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会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享受身心灵的宁静。
3. 传承民俗文化寒露时节的宗教仪式和祭祀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举行这些仪式,可以传承和弘扬古老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总结:寒露时节的宗教仪式与祭祀习俗承载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仪式和习俗不仅对信众具有重要意义,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东北亚的萨满教
东北亚的萨满教萨满教是东北亚民族的一种古老宗教,一种原始神教。
满、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锡伯、俄罗斯等民族,都信奉萨满教。
满族萨满教及其仪式活动最为系统。
萨满教也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说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许并不过分。
萨满教认为,人有三个性能不同的灵魂,即“生命魂”、“思想魂”、“转生魂”,宇宙分为三界:诸神所居的天空为上界,人类所居的人间为中界,鬼魂所居的阴间为下界。
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这是古老原始自然生产力的产物,体现了崇尚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时认为,萨满是沟通人和神的使者,是神的代言人,能传达神的意志,这又为萨满教的崇神教义找到了理论依据。
萨满教的载体主要的祭祀活动,和跳神求神活动,即萨满舞,汉族称为跳大神。
这里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萨满不同于汉族民间的巫医神汉(俗称大神),萨满仪式也区别于汉族的跳神巫术活动。
前者是萨满宗教,后者是巫术迷信。
社会上,甚至一些研究学者,把萨满与巫医神汉混为一谈,这是不够准确的,也是对萨满神教精神认识上的遮蔽与偏离。
当然,到了后期,萨满祭祀也分化出一些巫术活动,与汉族的跳神迷信乌合起来,加上一些魔术技巧的混入,游走民间,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使原始古老的萨满神教的本来面目被扭曲了。
也就是说,萨满跳神只是萨满举行诸多仪式的一部分,最初并不收取任何报酬,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仪式的需要。
“跳大神”则是留存在民间的,纯粹以欺骗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封建迷信活动,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
近些年来,随着挖掘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深入,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保留了下来。
正式称谓叫:萨满舞。
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
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
表演时,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清朝的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
清朝的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在当时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仪式和活动不仅体现了清朝政治和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着重探讨清朝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
清朝的祭祀仪式从皇家到百姓,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皇家祭祀主要有封建礼制中的祭天、祭地、祭社稷等大型祭祀活动。
乾隆帝时,每年有多次规模盛大的祭天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这些祭祀活动在北京正阳门内的皇家祭坛举行,均按照严格的宫廷礼仪进行。
除了皇家祭祀,地方和百姓也会举行自己的祭祀仪式,也都遵循各地的习俗和风格。
除了封建礼制中的祭祀,清朝还主要信仰儒教和佛教。
儒教作为清朝的国教,对清朝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皇室和士人都会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这些儒教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加强了君臣、父子等封建关系的团结。
佛教在清朝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清朝皇帝多次下江南,亲自参拜著名佛教圣地,如峨眉山、普陀山等,以显示对佛教的尊重。
同时,佛教在清朝社会中也通过庵观、寺院等形式广泛存在,成为了人们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
在清朝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除了儒教和佛教,还涉及到了萨满教、道教等其他信仰形式。
萨满教是满洲族的传统宗教,清朝建立后,满洲族成为了统治者,因此萨满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广。
萨满教的主要仪式包括祭祀祖先和山水神灵,以及利用巫师进行祈祷、卜筮等活动。
道教在清朝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影响力。
道教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祭拜神明、修炼丹药、炼制符箓等内容。
总结起来,清朝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是多样而庞大的。
它们不仅体现了皇家和百姓的崇拜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封建礼制的大型祭祀,还是儒教、佛教以及其他形式的信仰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清朝社会的根基和文化特征。
通过研究清朝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还能够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
蒙古族萨满
蒙古族萨满“博”(祭天仪式)[民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称萨满为“博”,也称“勃额”。
“博”是蒙古族因自然崇拜而产生的原始信仰,属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古老宗教--萨满。
在郭尔罗斯,人们把男萨满称为“博”,女萨满称为“亦都干”,民间统称为“博”,对其活动称为“行博”。
行博活动主要有祭祀、占卜、行医等,甚至涉及草原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蒙古人信奉“长生天”,信仰者视“博”为“长生天”的使者。
自古以来,郭尔罗斯的蒙古族世代传承着神秘的祭天仪式。
大型的祭天仪式由“博“主持,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萨满习俗进行。
对那达慕、祭敖包、祭祖、祭湖等传统民俗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蒙古族祭天活动一般在八、九月份举行。
农历九月初九是蒙古族萨满固定的祭天日。
一般选择在较大的院落,于戊时以后举行。
主祭品必须选择膘肥体壮、没有受伤的公羊(大型祭祀活动选用公牛),采用“掏心法”宰杀后,将全羊用大铁锅煮熟供放在祭坛上。
同时,点燃九烛香、九樽酒,摆放其他供品。
祭祀过程中,主持仪式的主萨满“博”带领徒弟,高声颂读九十九重天尊号,吁请降临享受供品。
仪式结束以后,众人聚餐,分享祭品,参加者不分贵贱,平均分享祭天供品,互相交流感受。
喇嘛教传入郭尔罗斯后,萨满“博”逐渐衰退,但民间一直有传承活动。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清前期,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是汉族和满族融合发展的时期之一。
随着清王朝逐渐稳定,满汉文化逐渐融合,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文化交汇更加明显。
本文将重点分析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现象。
清朝通过北方游牧民族制度的统治,建立了中央制度,满汉文化在此期间愈加融合。
在宫廷中,萨满教是一种汉族和满族的信仰形式,同时也是承载满汉文化融合的载体之一。
因此,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首先,萨满教中的各种仪式、仪表和服饰中融合了不同的民族特色。
例如,萨满祭祀中常使用的马头琴,即蒙古族特有的乐器。
在萨满教中的通天塔,还能看到明显的佛教影响。
但同时,满族的「锡比」(厄鲁特语的音译,汉语称为「锡伯」)蒙古族的「萨吉」也成为了萨满祭祀中的必要道具。
在服饰方面,官员常会穿着汉服祭祀,而满族的「长襦袢」和「马褂」也会被穿在商祀官员身上。
此外,萨满教中也常使用的装饰品,例如满族特色的「珲春佩」、「大佛瓶」等,也都成为了萨满教中的祭祀用品。
其次,宫廷萨满祭祀中满汉融合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满汉文字上的相互渗透。
清朝官方规定使用蒙古文、满文、汉文三种文字,因此在萨满教中,汉文字常常是融合在教科书、御香案等用品中。
相较而言,满文和蒙古文往往更常出现在物品如「火罐」、「万鬼笔」等满族特有的符箓上。
另外,蒙古文和满文在教科书和咒语中也常被用到。
这样,一些汉字的使用也成为了萨满祭祀中满汉融合的体现之一。
再次,萨满教中的祭祀活动和宫廷仪式也更加融合。
在御花园摆设如贵宾帐、斗斝等元素时,显然展现出了满族文化元素。
而在虎符、昆仑石、帛册等元素中,则可以体现汉族文化的存在。
此外,融合在萨满教中的歇后语、谚语也如此。
例如「岀门纳贿」,「巴蜀妇女打鼓」等,有时会被引入祭祀活动当中,并给这些活动带来了更多的笑料和娱乐效果。
最后,宫廷萨满教中满汉融合的最明显的体现之一,就是它表现出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
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清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着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将满洲文化引入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并且在宫廷内推行了满洲萨满教。
在宫廷的日常祭祀中,满汉融合的现象也非常明显,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当时政府对于满洲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清朝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本文将从清前期宫廷萨满祭祀中的满汉融合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当时宫廷祭祀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满汉融合现象,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清前期宫廷的萨满祭祀活动。
在清朝的早期,由于满洲人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因此满洲文化在宫廷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其中宗教信仰方面就有满洲萨满教。
萨满教是满洲人的传统宗教,其信仰体系主要包括对神灵、鬼魂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祭祀。
在宫廷中,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都会举行盛大的萨满祭祀活动,供奉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些祭祀活动既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一种政治活动,展示了清朝统治者的权威和正统。
在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满汉融合的现象是非常显著的。
一方面,作为满洲人的传统宗教活动,萨满祭祀自然带有浓厚的满洲文化色彩。
在祭祀仪式中,会穿着传统的满洲服饰,演奏传统的满洲音乐,以及进行传统的舞蹈表演。
由于清朝统治者需要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融合汉文化,因此在这些祭祀活动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汉族元素。
在祭祀的过程中会使用汉族的乐器和音乐,也会在祭祀活动中加入汉族的舞蹈和歌曲。
这种满汉融合的现象,在宫廷萨满祭祀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体现了当时政府对于满洲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政策。
那么,满汉融合的这种现象具体体现在祭祀活动的哪些方面呢?在祭祀仪式的物品和装饰方面,就可以看到满汉融合的痕迹。
在宫廷萨满的祭祀场所内,既会摆放有传统的满洲祭祀用品,如由鹿茸制成的祭祀饰品、鼓等,也会摆放有传统的汉族祭祀用品,比如礼器、花果等。
这些物品的同时出现,使得整个祭祀场所既有了满洲文化的神秘感和庄重感,也同时融合了汉族文化的雅致和典雅。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吉林地区是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民族多样性丰富。
在吉林地区的一些民族中,特别是鄂温克族和赫哲族,萨满教是他们的传统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和巫术,是通过巫师(萨满)与神灵进行沟通和祈祷的一种方式。
而“神歌”则是萨满祭祀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歌词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神歌”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和求助是很迫切的,于是就出现了萨满教这种祭祀形式。
在吉林地区,当地的各个民族通过“神歌”与自然界和神灵进行沟通和祈祷,以获取平安、祥和和丰收等福祉。
可以说“神歌”是吉林地区萨满教信仰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在吉林地区的萨满教中,巫师是担任“神歌”表演的重要角色。
巫师被认为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和代表,他们通过歌唱神歌,能够引导神灵的到来,并传达人们的祈祷和希望。
所以,巫师在萨满祭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特殊的天赋和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咒语和神歌的演唱,带领族人和神灵一同舞动,以祈祷丰收、医病和保护部落的安全。
“神歌”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在祭祀的时候,巫师会披上特制的服饰,戴上面具,手持乐器,在神灵的指引下开始演唱神歌。
神歌的歌词通常以神话、寓言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以传达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敬畏和寄托。
在演唱的过程中,巫师需要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场和感应力,以便与神灵进行交流。
而且,神歌的演唱通常带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神歌”是吉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遗产。
它既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信仰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向往。
它也是巫师们传承和宣传萨满教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神歌,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吉林地区的萨满教文化,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些
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的的一种巫觋宗教,也包含了我国的满族
蒙古族的萨满教。
在萨满教文化中,祭祀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举行祭祀活动都非常的庄严而隆重。
那么萨满教有一些什么祭祀活动,你知道吗?下面跟随一起去了解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吧。
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全体氏族或部落成员参与祈祷人
畜平安、农牧丰收。
氏族新萨满领神仪式亦常同时举行。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
届时众人携带牛羊、兽肉、粮食和酒前往参加连续数日的聚会。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林区鄂温克人举行祭祖议典时,将祖神偶像
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和大雁、布谷鸟等木制模型各一个,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兽头、喉、舌、心、肺、肾脏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禁用他们认为不祥的四爪兽供祭。
祭祀场
所附近的树干涂抹兽血。
草原的鄂温克人常于农历八月聚会。
场地装饰如林区景象,祭
品丰盛。
聚会期间纵情歌舞、赛马、摔跤,交结情侣。
萨满们穿戴神衣、面具,到各户跳神念经表示驱邪纳吉,各家主人向他们泼酸奶讨吉利。
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
届时萨满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
绳收紧又再放松,若质绳长度每次都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可免灾祸。
当夜,萨满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为婴儿抓回灵魂的仪式。
在古突厥语中,乌表一词含胎盘之意,雅库特人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小鸟,供奉鸟麦能使人丁兴旺。
额尔古纳河鄂温克人小孩患重病,认为病儿灵魂去另一世界了,须以驯鹿、犴为祭品,请萨满举行求乌麦仪式,抓回灵魂。
夜间跳神前,杀一黑色驯鹿作萨满去寻魂的乘骑。
跳神后,帐篷内熄灯灭火,萨满在黑暗中作往返奔跑寻找状,然后再点灯察看萨满的鼓面,如有小孩头发,意即病儿灵魂己被找回,父母即抢取头发,用洁净的布包好夹在腋下或垫于臀部,不让它飞掉。
次日再杀一白色驯鹿祭祖神玛鲁。
他们将象征小孩灵魂的乌麦用木头刻制成小雀形,同玛鲁神像一起缝在小孩衣服背后以求安吉。
鄂伦春和鄂温克人丧葬时,多举行萨满送魂仪式,即扎一草人,系上多根细线,身着孝服的死者子女或其他亲人各牵一线,萨满也握一线念咒祷告,请死者勿恋家人旧地,赶快离去。
然后用神棒将线—一打断,尽力将草人远抛,认为死者灵魂就随之远去。
尸体入棺后,放在山林风葬,或土葬。
赫哲族下葬送魂时,做个穿衣服的小木人,代表死者,点香烧纸上供,或请萨满跳神,用酒肉招待亲友三天。
第三天由萨满射箭三支,为亡灵指示去阴间的方向。
鄂温克、鄂伦春猎人每遇出猎不利,常举行这类仪式,即用柳条编制鹿、犴的模型,置于平常供奉神像的位置上,以弓箭或卸掉弹头的猎枪向模型射击,在场的氏族或家族成员纷纷说:打中了!打中了!猎人随即佯装剥皮掏取内脏,放在棚架上祭祀。
或于夜间,在猎场上置一空锅,猎人们对月叩祷,次日清晨察看锅内有何种兽毛,就
认为可能狩获何种野兽。
冬季难以猎获经济价值较高的细毛兽时,便请萨满祈求吉卧克神赐予好运
林区鄂温克人将打死的啄木鸟放在水上,鸟嘴朝上张开,然后挂置树上,认为可以得雨。
取松树条穗,倒绑在细木杆上,再将薄木片一端穿孔系上绳线,用手快速摇转,发出风声,认为可以吹散乌云,止雨放晴。
据传,草原鄂温克人只须知道仇人或盗贼的姓名和年龄,便可请萨满来念咒,并用油面做个正三角形“查格多勒”放在红木盘上,在不被对方发觉时,向被咒诅者方向扔去,认为施以这样的巫术(扎特哈),便可使对方遭到不幸。
如对方察觉,也可用同样方式报复。
传说有些萨满在跳神驱鬼时,还常卖弄“法术”,如赤脚在炭火或钢刀上行走,舌舔烧红的烙铁、丢火喷焰,或割破自己唇舌,把鲜血喷到病人脸上等。
在信奉萨满教诸民族中颇为盛行,方式繁多。
有枪卜、骨卜、筷卜等,辉索木地区鄂温克人还有“笊篱姑姑”卜,主要卜问患病者触犯何种神灵和吉凶休咎等。
萨满中的跳神,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其一,为人治病;其二,教新萨满;其三,举行祭神仪式。
萨满为人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居住的“仙仁柱”中,人们围坐在周围,在跳神前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净化污浊空气,以便神灵能够到来。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