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标签: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改革; 创新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无论在管理模式上还是经营方法上都不断产生着变革。

快速发展的经济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在体制上和内部管理机制上进行着不断的改革。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基数大、涉及行业广泛、涉及人员众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必须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中,财务管理的改革则是重中之重。

财务管理改革关系到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是否正常运行,关系到单位利益与职工利益的平衡与保障。

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

行政单位主要承担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一般没有盈利的能力或者自身盈利能力较弱,财政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往来资金管理、政府采购、财务监督等方面。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较之以前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分配到位不及时,单位预算、收入和支出无法有效匹配。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一般是通过本地区人代会通过才可以执行,但是人代会的召开与预算上的时间是有一定的时间差的,这就造成预算无法按照时间有效进行执行。

部分上级单位拨款不及时,也直接影响了下一级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正常运作,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有的拨款较晚,为了及时完成财务指标,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突击花钱”的问题。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预算是财政的基础。

建立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

但目前阶段,仍然面临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攻坚,未来的改革主要围绕这些“老大难”问题展开。

一、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四本预算的统筹综合尚不能完全到位全面性、一致性是现代政府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将所有政府收支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预算管理。

按照这一原则,新预算法明确了四本预算各自的编制要求,提出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体系。

但从原则层面深入到实际操作环节,就会发现,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还未实现,四本预算未能有机综合成一本预算,且管理标准尚有差异。

(二)公开透明还需强化顶层设计预算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与要求,更是促进改革落地、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公开不等于透明,预算透明是更高一层级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预算公开尚不充分,公开的部分离透明预算尚有距离。

(三)表外信息有待丰富预算报告应当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活动。

发达国家的预算报告中,均有若干附录以表外信息的方式,披露在正式预算表格中难以包含的内容。

我国的预算报告,除若干预算表格之外,仅有部分对表格进行解释的说明,缺乏表外信息。

首先,缺乏债务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财政的特殊之处也是资本性支出规模庞大,2012年依然高达39%,远高于OECD国家的10%左右。

但是,在预算管理上未给予特殊关注。

按现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从长远看,这种制度安排既将政府债务割裂开来,又不将其与债务资金的使用相结合,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控制资本性支出和举债融资的规模、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析摘要: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

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是地位比较特殊的一类部门和单位, 一方面代表政府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 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外部和内部的约束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 因此很多单位也就没有把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成本控制制度摆上议事日程。

随着我国机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推广, 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想法, 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 人员配备不足这一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 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 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

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 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 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 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 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 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

( 二) 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时间短, 质量低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

单位应该设置充足的时间来编制预算。

现在, 多数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 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研究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特点、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管理精细化的特点1. 多元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财务预算、人力资源预算、项目预算等多个方面。

这些预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影响,需要综合考虑。

2. 灵活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部门、项目和时间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的需要。

3. 精确性。

预算管理需要做到数据的准确、精细、科学,确保预算的执行可行性和效果。

4. 经济性。

预算管理需要在综合考虑单位的收支状况、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最大化。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对于单位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可以加强对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2. 促进收支平衡。

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可以帮助单位合理分配收入和支出,保持财务收支平衡,避免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

3. 促进单位的长期发展。

预算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可以有效地促进单位的长期发展,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落实绩效管理。

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可以有利于实施绩效管理,使得单位的运营能够更加聚焦于绩效评价和目标达成。

5. 提升单位的竞争力。

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可以提高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得单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精细化存在多个问题:1. 预算管理方式单一。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多角度的全面考量,导致管理效率不高。

2. 预算编制不科学。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 、长期稳定阶段(1952 —1992 年) 、初步改革阶段(1992 —1998 年) 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 年至今) 。

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客观考察与分析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沿革,探索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公共财政框架的顺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论述,主要是着重于对财政体制发展变化的描述,即主要是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发展变化。

然而,财政体制虽然是影响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预算制度受到既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往往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财政体制的变迁并不能作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标志。

从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扭转这种困难局面,于1950 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对财政管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

1951 —1952 年又实行了初步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1951 年3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将财政收支由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 三级财政,并实行初步的分级管理,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部门。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使用效益,需要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 资金来源多元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愈发多元化,不仅依赖于财政拨款,还有自筹资金、项目资金、捐赠资金等多种来源。

这就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灵活、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各种资金。

2. 需求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确保各项服务得到充分保障。

3. 绩效导向:新时代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以绩效为导向,提高预算使用效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1. 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随着资金来源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资源分配,照顾各项支出的需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发展。

2. 优化服务质量:通过合理分配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1. 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提高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控制。

2. 加强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激励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工作绩效和效率。

3. 推动预算制度改革:针对新形势下的需求和挑战,进一步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规范性,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资金管理: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多元发展。

2. 强化绩效导向: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挂钩,提高绩效导向的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预算管理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日常管理中,好的预算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能够有利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介绍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一、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中,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制度和流程。

针对每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细则,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执行。

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单位的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合理安排和调配各项支出,确保在有限的预算资源下实现最大的绩效。

要根据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预算编制,明确各项支出的用途和限额,做到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要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预算编制的整体合力,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创新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预算执行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各项支出的控制和管理。

要建立起科学的预算执行机制,明确各项支出的执行责任人和审批程序,做到有序推进和限额执行。

要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高单位员工的预算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预算节约和绩效提高并重。

四、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建立起定期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单位的各项支出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估。

要针对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对绩效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鼓励,对绩效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处和约束。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不够,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预算透明度不够,财经纪律有待加强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部署。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准确把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一)指导思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用好增量资金,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逐步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社会广角,刘晓飞尹燕约3029字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

但是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仍然存在。

必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一、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财政部发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

(一)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责任制度,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要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部门预算到位率,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强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下达的时效性,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财政部要求,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执行中下达投资计划或提出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的时间,最迟不得晚于当年10月底。

预算调整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年7月1日至10月底。

除据实结算类项目等特殊指标外,各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指标批复的截止时间,原则上为当年11月底。

属于动支预备费和财政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指标的特殊项目,发文截止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12月20日.此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初预留的投资计划应当在年度执行中及时下达,最晚于当年10月底之前全部下达,相应的支出预算于当年11月底下达完毕.项目预算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上报审批。

(三)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要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强用款计划管理,巩固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加快推行公务卡试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要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提高采购效率,确保采购工作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途径

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途径

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管理工作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预算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评价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管理不仅涉及到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还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如何才能强化预算管理呢?以下是几种途径:一、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有效预算管理的基础。

预算编制过程需要充分调研、严格审核和合理分配,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最大程度地实现预算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包括预算编制流程、参与部门和人员、编制原则和要求等,以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预算执行监督预算执行监督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制度,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主体和权限范围,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果的实现。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跟踪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工具,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优化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预算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四、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来保障,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通过举办专业化的预算管理培训课程、开展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2023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会计制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2023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出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

下面就它的主要影响做一些具体探讨。

一、预算管理制度更加规范通过2023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将更加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它强调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效解决了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

新的制度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性,同步提升预算决策层面的决策规范性。

二、会计体系更加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入,预算会计体系将更加完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预算账务将更加准确、全面。

该制度启动了以“双向核算”的模式,强调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信息反馈和核算结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以贯彻整个会计体系的稳健性和透明性,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

三、财务管理对单位的发展更有利改革的推进将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升它的完整性和精密度,使其满足未来的需要。

它将建立一个更好的财务管理环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更好地满足其目标。

新制度将更加注重各方面的绩效评价和质量审核,推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有效、有序的财务管理,促进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四、对机构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新的会计制度将引发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思想变革,对机构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产生影响。

通过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引导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强化团队合作、创新发展的意识,使企业在改革大潮中得到发展,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2023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研究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研究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种新的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加强预算管理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情况出发,探讨如何加强预算管理研究,以期在新时期更好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1.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而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算管理不仅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合理、有效地资源配置方案,还可以引导单位实现财务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经济效益。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透明、监管不力、审核不严的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不够及时、准确、完整等问题也是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单位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引发一些其他的管理问题。

二、加强预算管理研究的必要性鉴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预算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加强预算管理研究可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顺应新时期的需求,加强预算管理研究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

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制度层面,可以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和监督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 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预算管理人员是预算管理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预算管理研究还需要重点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只有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预算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引言预算管理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方向。

本文将对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1. 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1 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导向的,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制度在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有的预算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

1.2 经济改革时期的改革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体制,明确了财政职能和责任,加强了财政监管与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了“三公开”制度,即公开预算草案、初步决算和终审决算,加强社会监督。

•预算执行制度改革:加强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1.3 当下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当前预算管理制度发展的方向:2. 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2.1 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其规范性。

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遵循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原则,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2 强化财政监管的能力财政监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财政监管的效能。

同时,要加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向公众公开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3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韩伟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比较特殊的部门和单位,作为非营利性单位,代表了我国政府形象,承担着公共服务、监督与管理多方面职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全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也正深入推进,有关人员要充分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粗放式模式,管理范围并不全面,而且并未抓住重点,与新时代下单位发展需求背道而驰,对其进行升级和创新十分有必要。

应遵循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原则,提升财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但目前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方面问题,不利于其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基于此,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为了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能够为国家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对各项财务工作起到调节、控制和监督。

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开展的更为顺利,有关部门于2020年10月1日颁布并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能够对预算管理的开展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可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财政基础工作也会开展的更为顺利,也可有效抵御各方面风险。

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管理的应用价值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维度中一种常用的工具,在行政事业单位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近些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深入推进,为了让新政府会计准则得到更好应用,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有关部门正在反复强调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也下发了相关文件和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强化预算管理将会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未来一段时间内,财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现阶段,越来越多行政事业单位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了解政策文件中的相关内容,提升了预算管理、风险管控等各方面的地位,也转变了思想观念,采用了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总结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1]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1]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行各业的管理也越来越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这个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本文将就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大家对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是指相关机构、部门制定和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管理规定,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计划、管理和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主要有: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指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的收支情况进行估算和规划。

预算编制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两种类型。

年度预算是指在一年内计划的收入和支出,其编制一般在上一年度末或者下一年1月到3月期间进行。

预算编制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预算编制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和财务状况,确定编制预算的业务范围和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

2.制定预算指标。

根据年初的工作计划和财务情况,制定年度预算指标,并确定各项具体支出和收益项目。

3.审定预算方案。

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经过机构审定,并上报财政部门进行审定。

4.公布预算方案。

经过审定的预算方案应当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公布,以便大家对预算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5.落实预算执行。

预算编制完成之后,需要制定执行方案,并进行预算执行,监测预算的执行情况。

中长期预算是指从三年或者五年之间规划的预算,其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长期的工作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工作步骤和方法;2.资金流动预测,包括资金来源和支出情况;3.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出现的资金短缺和其他风险,制定相应的预案。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审核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审核是指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批和审核。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立预算审核机构,由其审核和分析预算方案。

预算审核的重点主要在于审核预算内容是否符合财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需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3.07•【文号】国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3.0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完善,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加之预算管理中存在统筹力度不足、政府过紧日子意识尚未牢固树立、预算约束不够有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有待提高、预算公开范围和内容仍需拓展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源统筹和可持续性。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挖掘潜力、释放活力,现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加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过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对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

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单位主要是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指挥,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科学配置、应用各类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

随着行政单位改革持续深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获取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保证各项财政支出透明化、可追溯,但也面临一些难题无法消除,阻碍了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行政单位良性发展。

为此,需要掌握行政单位业务开展特征,正视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继而提出改善措施,高质量地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现财政资金合理应用,帮助行政单位稳定、健康发展。

一、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全面预算管理涉及行政单位经济活动各方面,是一项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活动,对于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行政单位服务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行政单位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确定人员职责,以此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不少行政单位资金源于财政拨款,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制定规范、统一的资金支出标准,从而确定各环节业务实施人员职责,激发财务主体主动性,实施责任到人,节省行政单位业务实施不必要资金支出,以提高管理水平。

其次,合理控制财政资金支出,提升单位工作质量。

行政单位的主要职责是高质量完成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任务,其工作质量关系着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根据各机构、责任部门业务资金需求、缓急程度,科学配置各类资源,适当地倾向于重点项目,调整和优化行政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以提高行政单位工作质量,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

最后,实现行政单位工作总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财政资金应用效率,对行政单位是否发挥内部、外部管理职能、实现社会服务价值最大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可以将行政单位部门具体部门进行拆分,逐层将总目标划分到各职能机构,以有效执行每个小目标,更有利于达成行政单位的总目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社会广角,
刘晓飞尹燕约3029字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

但是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仍然存在。

必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一、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财政部发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

(一)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责任制度,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要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部门预算到位率,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强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下达的时效性,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

财政部要求,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执行中下达投资计划或提出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的时间,最迟不得晚于当年10月底。

预算调整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年7月1日至10月底。

除据实结算类项目等特殊指标外,各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指标批复的截止时间,原则上为当年11月底。

属于动支预备费和财政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指标的特殊项目,发文截止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12月20日。

此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初预留的投资计划应当在年度执行中及时下达,最
晚于当年10月底之前全部下达,相应的支出预算于当年11月底下达完毕。

项目预算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上报审批。

(三)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
要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强用款计划管理,巩固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加快推行公务卡试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
要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提高采购效率,确保采购工作质量。

(五)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强化决算管理
要加强和规范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强化决算管理。

(六)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政府预算改革一直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今年财政预算报告提出,在今后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中,要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创新。

按照预算报告中的安排,2007年起,中央预算的编制执行和会计核算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进行,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改革。

过去我们的预算分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看不出政府具体干了什么事。

改革后则可以看清楚政府到底花钱干了哪些事,哪个部门用了多少钱,用在了什么项目上。

实行部门预算也是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而预算由基层单位开始编,再进行层层汇总,所有预算资金全部落实到部门和项目,预算一经批复,不得随意调整。

今年财政部提供的部门预算数量比以往有所增加,
提供部门预算的有教育部等大约40个部门。

这意味着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
提高了,也是财政公开增强透明度的表现。

改革预算管理制度,还需要改革国库管理体制,扩大集中收付范围。

统一核算、统一支付,取消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由财政部门集中办理财政性资金的收付。

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者合一的政府会计制度,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国库管理体制及银行间财政资金结算办法。

三、根治机关奢侈浪费现象
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都重点强调了收支两条线,收归收,支归支,这也是个亮点。

对国家机关行政性收费、罚没款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做到收是收,支是支。

它要求各级执收、执罚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和罚没项目的规定,收费、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绝不允许将收费、罚没收入与本部门的经费划拨和职工奖金、福利挂钩。

这样做有利于公正透明,减少苦乐不均和行政乱收费。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严肃批评了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的现象。

应当说,出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奢侈浪费现象,预算外资金的失控是主要原因。

预算外资金有如下几个部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据估计每年有将近1万亿元;第二笔是社保基金,目前没有进入预算,全国约有8000亿元;第三,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概一年有5000多个亿;第四是国有资产的收入。

预算内的资金人大要监督,但预算外的资
金不受各级人大监督。

保守的估计,每年至少有2万亿的巨额收支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

奢侈浪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预算的不透明。

各级政府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科目设置不够科学。

现行的预算分类科目主要是按照经费的性质来分类的,比如用于农业、科技、教育,但具体钱是怎么花的,花到谁身上去了,效果具体怎么样,纳税人看不懂,人大代表也看不懂。

这就给“黑箱操作”留下了空间。

因此,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化,要严格清理部门的收费项目,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名目,编制社会保障收支预算,还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预算制度,政府采购等项目也应该做独立的项目预算,要让人大进行审核监督。

四、财政透明度显著增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首次提出,2007年国家将从去年超收收入中安排500亿元设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基金的使用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全国人大监督。

按照我国现行的《预算法》,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不需要人大常委会的审查和批准,政府只需将执行结果向其报告即可,政府对超收收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就给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处理超收财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在以往编制预算时,如果预算编制低了,大家会质疑实际的超预算增长问题;预算编制偏高,则又担心财政支出会出现不足的情况。

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编制预算时可以按照正常规律,稍微比预计的经济增长水平高一点,万一最后没有达到预计,可以把预算稳定基金调入填补缺口;如果达到预期,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比较好,预算稳定基金就可以备而不用。

有了
稳定基金,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和收支就不再是随波逐流,可以增强财政的稳定性,防止产生一些浪费性的支出行为,对于稳定经济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总结
总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设立将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特殊困难。

在预算草案中,对这项基金的表述由“冲减收入”改为“列入支出”,以便于人大的监督。

这种做法保证了财政收支的真实性。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全国人大监督,意味着我国财政透明度显著增强,预算管理进一步科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