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论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理论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2.学习运用道理论证(引证法)写议论文。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道理论证(引证法)写议论文。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道理论证(引证法)写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的题目,如果要写成议论文,你会怎样思考?
题目回放:
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

题目是引语式命题作文。

引语一开始便提出两个问题,引起写作者思考。

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人的一生,可以丢掉、需要丢掉很多东西,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负面的人性,阻碍健康成长的东西,都需要丢掉,都应该丢掉。

只有丢掉这些东西,才能健康的成长。

同时,在丢掉该丢掉的一些东西的时候,又必须坚守一些东西、发展一些东西,像美德,像知识,像智慧,等等。

换句话说,丢掉某些东西,就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正面的、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东西。

接着,用一句话阐释“丢”引起的情绪反应及作用,表明“丢”有一个取舍的过程,要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

怎么取舍?这就涉及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我们取舍。

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

再用两个“可能”指出“丢”的结果。

但“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利益的更大化,人性的更完美,发展的最优化。

要写成议论文,应该怎样思考呢?我们可以侧重于“是什么”,或者“为什么”,或者“怎么样”,深入分析,去形成自己的观点。

优秀作文赏析: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车,烦恼也是如此。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当中,有烦恼是正常事,它比吃饭、睡觉还正常。

那为什么又有人可以丢掉烦恼,简单生活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禅师:“修行需要下什么功夫?”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人又问:“世上的人一般都是如此,师父的功夫就是这样吗?”禅师说:“别人该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偏要百般思索;有些人该睡觉时却又不好好睡觉,却还要千般计较。

所以,我和他们不同。


是的,生活就是一本书,而各形各色的烦恼则可以让生活变成一本五颜六色的画卷,让人看不清自己的人生航向,让人陷入那迷糊的色彩之中,不能自拔,而我们则需要手持一块橡皮擦,擦掉那些烦恼;或者我们需要手持一个垃圾袋,把烦恼丢进去,然后扔得远远的,从此,简单生活。

李白说:“借酒销愁愁更愁。

”杜甫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无一不体现出他们的烦恼。

辛弃疾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李清照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秋瑾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秦观也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范仲淹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代的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他们却从烦恼中表现出一种国恨家仇、亲人分别与相思之情,而古代的一切,在这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早已不那么适用了,包括一切烦恼。

今天的烦恼,早已不像古代那么简单,那么单一。

这时的我们:有学习的烦恼、有交流的烦恼、有考试的烦恼……这一切,无不让我们心烦,让我们讨厌,让我们不好受。

有人曾说:“生活中许多的计较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是自寻烦恼。

”是啊!现在不是常有人说:“拿得起,放得下吗?”我们有着烦恼,而我们就应该放下烦恼,用自己手中的那只编织袋,把烦恼装进去,顺便把它扔得远远的,让我们的生活画卷更加美好、丰富。

丢掉烦恼,简单生活。

点评:本文从生活现象中提出烦恼的话题,接着用禅师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丢掉烦恼,简单生活。

文章化大为小,便于写作。

最大的亮点是运用引证法进行论证,使中心更突出,论证更充分,如用禅师的话论证中心论点,用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人的名言来论证“古代的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用“生活中许多的计较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是自寻烦恼”来说明烦恼的负面作用,用“拿得起,放得下吗?”来阐述我们对待烦恼的态度。

着眼于为什么要丢掉烦恼,虽然思考欠深刻,但说理充分。

什么是道理论证呢?怎样运用道理论证呢?本次课,我们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加以学习。

二、道理论证(引证法)
道理论证即讲道理。

道理,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

即规律、法则,根据、理由,以及办法、打算。

讲道理,就是阐述为什么“是”,为什么“非”。

“是”,即符合规律、法则,有根据、有理由;“非”就是不符合规律、法则,没有根据、理由。

作为一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通常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引证法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主要方法。

通常说的道理论证,实际上就是引证法。

引证法是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我们的前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做过深刻的分析,有过精辟的论述,这些分析、论述,往往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通过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道理。

在文章中引用这些话,可大大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从而更准确、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三、怎样进行道理论证(引证)
1.“引”与“证”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道理论据,可以称之为“引”,即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一要对道理论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论点充分联系起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以称之为“证”。

“引”容易,但不少人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证”却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引语”的毛病。

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只是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

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就丧失了逻辑力量,文章势必苍白无力。

因此,在列出道理(理论)依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即解决“怎样证明”。

要引而有证,引而有析,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观点的有力支撑。

请看下面这个文段是如何运用“引证”的:
循序渐进,是学习上的一条规律。

为什么呢?首先,这是知识本身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所决定的。

任何科学,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高、精、尖”的知识是基础知识的加深和
发展。

因此巴甫洛夫告诉我们:“你们要想攀登到科学顶峰,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

还没有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其次,从人的认识规律看,也决定了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无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完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文段将观点置于段首,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用巴甫洛夫的话来论证“这是知识本身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所决定的”的观点,用毛泽东的话来论证“从人的认识规律看,也决定了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观点,这些引用紧扣论点,针对性强,然后又“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完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了引而有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2.怎么用好引证法
(1)注意问题
①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引用名言的目的是印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易于别人接受,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知识的丰富,因此应引用一些和中心论点紧密相关的名言,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可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可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溺于上网,可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可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②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

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

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③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符号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2)掌握明引与暗引两种形式
①明引就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以此来证明文章的论点,也叫“直引式”。

如: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

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对祖国,他们有着热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

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华肥劲草”。

②暗引就是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也叫“修饰式”。

如:
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而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为社会奉献的。

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

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
慧乃至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此外,还有一种暗引的形式,它不是把引用的话作为定语出现,而是把引用的话,组织进了自己的叙述或议论,变成了自己话中的一部分,我们称其为“镶嵌式”。

明引与暗引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能融为一体。

(3)学会分析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
①诠释分析法
诠释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引文的诠释分析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佳。

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

如《交友之道》一文谈及“人贵在相知”时写道:“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人与人的有益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人生贵相知”;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

在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时写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做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

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

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

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做一些阐释,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

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下面的两段话都是先引用名言,然后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文段一:
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

文段二:
“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比,它们都是尘土……”在达尔文看来,许多人为之奋斗的东西,都不如友情可贵,它们就像尘土般卑微而虚幻,而友谊,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安慰,是一份终身的“财富”。

②事例佐证法
事例佐证法,就是在引用名言之后,再用说话的人的典型事例或其他名人的典型事例来加以佐证,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将引证法和例证法结合起来进行论证。

关于例证法,我们前面已经学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4)掌握引证法的段落结构
常用的简单句式:
①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
②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义平凡的道
理……
③让我们牢牢记住……并让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吧!
④“……”,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⑤“……”这句话颇有道理!它道出了……的真谛。

⑥“……”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⑦……的意思是……,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其真正含义。

⑧……曾说过……,是的,只有……才……又怎能……
⑨生活中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
⑩“……”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以上结构简单易学。

“名人名言+分析+感悟”的表达式
文段一: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

”这就是说,鸟类的翅膀本是用来追求翱翔蓝天的自由与快乐的,如果让它与金钱联系起来,那就会失去这种快乐和自由。

鸟如此,人亦然。

人的生命本是用来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正义与自由的,若是仅仅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那么人类也将失去生命本来的价值与尊严。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开头引用泰戈尔的名言,接下来对名言进行解释和议论,最后得出“我们千万不要做金钱的奴隶”的结论。

这样丝丝人扣地写来,就显得论证严谨,令人信服。

文段二: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

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

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在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

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

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漂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

本段也是先引用名言,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在具体的写作中,可以引用一句名言,也可以引用多句名言。

另外,在引证时可以将名言与事例结合,然后再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方法有:
①某一名人的名言+同一人的事例+议论
②某一名言+其他名人的事例+议论
③某一名言+其他多个名人的事例+议论
④多个名人的名句+对应的多个名人的事例+议论
⑤多个名句+其他名人的事例+议论
四、请你点评
读书·实践·收获
读书、实践和收获,说的其实是学、用和悟的关系。

先读书,然后在实践中检验、修正,最后有所收获。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根治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肯下功夫读书等问题。

明朝心学大师幼时以诸葛亮自比,诗文、骑射、兵法等,样样精通,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明阳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穷乡僻壤的边陲小镇,内心极度失落的王阳明开始潜心于读书、静坐,反思自己的言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行合一”观,他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自此,他的心境开始彻底改变,纵使身处各种逆境、险境、绝境,他都不曾背离自己的内心。

后来他统军征战、平定叛乱,开庭讲学、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

晚清重臣曾国藩更加倡导读书以求经世致用,他曾说:“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曾国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临危受命,作为一介书生而统百万兵,将古代兵书尤其是戚继光兵法烂熟于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终成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和曾国藩经世致用的思想,被一百年后的一位湖南人发扬光大了,他就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毛泽东主席。

这位自称“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的伟人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毛主席读书特别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著作,有的甚至读过十遍以上。

他十分清楚读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他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而他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成为其思想的精髓。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有继承,有发展,一脉相承;正因为一代代伟人在实践中领悟、反思,才引领了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边读书,边实践,不亦乐乎?
点评: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说明读书、实。

践与收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理论脉络,足见考生积累之深厚、见解之不俗。

本文采用了引证法来证明观点。

用曾国藩“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一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的名言,来论证“读书以求经世致用”的观点;用毛泽东“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的名言说明读书的重要性,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的名言,来论证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引用这些名言,再列举他们的典型事例进行佐证,不仅使文章带上浓浓的书卷气,富有文化底蕴,而且体现了考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这些名言极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五、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东方学家及翻译家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季羡林先生的话,最关键的是结论句,即“不完满才是人生”,由此可引发基本的写作思路:“完满”指完整圆满,无欠缺。

于人生来说,没有完满的。

人有缺陷、不幸与苦难,人生有挫折、打击甚至迫害。

可是这并不影响着人们追求完满,家庭的完满、事业的完满、人格的完满……正如朱光潜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为什么,这与人类的心理意识与价值取向有关,与人类的坚韧,不服输的个性有关。

认识到人生的不完满是自知,是智慧;追求人生的完满,使人生不断完满,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