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龙潭古镇景区讲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酉阳龙潭古镇景区讲解词

欢迎大家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龙潭,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讲解员。开始我们的旅途之前,我有一些小小的要求。保持警惕心,希望大家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紧大部队,否则您就听不见精彩的讲解了;做文明旅游人,古镇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希望大家不要随意刻画,否则就“篡改历史”了;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旅有所闻、游有所获。如果途中有什么问题,请随时联系我。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以游客中心为起点,南至龙翔书院(希望小学)穿过老派出所进入石板老街,可以游览万寿宫、中码头、中山公园、大众风雨廊桥、观湄舒河景;北经柴炭行或七步砍可游览吴家大院、“义瑞号”奇石馆、基督教堂;西经菜蔬行、人民路中段转入九桥溪路可游览王家大院、九桥溪古井群,回到游客中心。

“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这是《国歌》词作者诗人田汉离开龙潭时所作,表达了对龙潭的眷恋。龙潭古镇,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相关诗词还有很多。

龙潭古镇地处酉阳东南部,东濒酉水,南接秀山。历史上,曾是许多州县的政治中心。这里土地肥沃民殷富,风暖太和鱼米乡。人文厚重,民风和睦,历史悠长。在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中,荆楚文化、巴渝文化与中原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历史为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物

古迹和文化遗产,孕育了古镇璀璨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

那么,“龙潭”二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在起初建立时,镇东西侧各有一处泉眼,四季出水,清澈透亮,犹如龙眼一般,于是称为龙潭。正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根据乾隆《州府县志》记载,龙潭当时属酉阳寨,叫“梅树龙潭”。以前的梅树龙潭在乾隆元年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先辈们才迁到现在的龙潭古镇处,于是废梅树,叫龙潭,沿袭至今。我们今天所要看的,就是270多年以前重建后的龙潭古镇。

自清代以来,龙潭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商业集镇。水陆运输繁忙,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在渝东南一带很有名气,曾有“货龙潭”、“小南京”之称。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江河航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那个时候的龙潭,码头林立、船来船往、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商人们将布匹、精美的瓷器运来,又将龙潭的桐油、茶叶、生漆运出去,这种码头贸易,搞活了龙潭的经济,形成了“货龙潭”的格局。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地处龙潭河畔和319国道旁的龙潭,成了抗战时物质搬迁的中转地。那时的龙潭,各大银行、货运公司在此落户,镇上居民猛增到五万人,被往来商客称为“小南京”。

龙潭古镇还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小小古镇出了许多名人。古镇人民崇尚耕读、推崇商贾、重视教育的思想在这里蔚然成风,早在清代龙潭就已设立了公学。上世纪初,龙潭的富商大贾,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门求学成为风气,那一时期,龙潭人出国留学者就在百人以上。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如赵世炎、赵君陶、赵世

兰、刘仁、王勃山、王剑虹、刘扬、邹杰、蔡涛等等。许多名人也都到过龙潭,沈从文在这里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述过古色古香的龙潭中学。还有就是开始说的田汉,留下了隽永诗句。

【石板街】

古镇石板街与龙潭河并肩而行,犹如一条石龙,由北向南延伸。街道古老而光洁,彰显着曾经的富庶与繁华,一座座商家会馆、民居阁楼矗立在七里老街,吊脚飞檐,青砖黛瓦。街面使用大青石块铺成,大家可以数一数,每一行规则铺上8~10块,下面设有排水道,每隔几米就有一个莲蓬形的排水孔,莲蓬图案既对街面起到美化作用,又发挥着良好的排水效果,就算大雨倾注,古镇也不会积水。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人行踩踏,石板街面如今光滑如镜。在墨玉似的石板踏面上,像竹笋、像海螺、细腻如肌珠的图案是什么呢?大家可别小看它,这些图案形成于亿万年前,是珍贵动植物化石剖开的断面,是地质学家、研究动植物进化和种群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科考资料。

【风火墙】

在明清古建筑民居中,风火墙各地可见,也有着不同的造型和形式。徽派建筑中的风火墙形如马头,俗称马头墙;而闽东派建筑的风火墙又酷似马鞍,也称马鞍墙。龙潭古镇有150余堵这样的风火墙,用火砖砌成,高度在10至30米不等,再用铁或木料砌成约1米高的楔子护墙,里面修房舍,防火效果非常好。一堵风火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万寿宫】

万寿宫修建于乾隆三年,道光六年重建,是乾隆的行宫和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为什么会修建万寿宫呢?不得不提到一段历史。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为了防止土司势力扩张,而采取了应对措施,就是“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禁令。“蛮不出境”主要是土司及其军队不能出势力范围,“汉不入峒”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汉民对进入土司统治地区的一种态度。雍正十三年,实行“改土归流”后,废除了这条禁令,清政府鼓励江西、湖广等地人民向渝东南一带迁徙开荒。于是大量的汉人陆续迁到龙潭定居,极大地丰富了龙潭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

相传继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勤政爱民,九下江南体察民情,想来武陵了解当地土著和外地移民的生活现状,而万寿宫就是为了迎接乾隆皇帝而建的行宫。但是却由于匪患等种种原因,乾隆并没有亲临。之后日渐衰落,破败不堪。道光六年,一些江西籍商贾的大力号召,江西豫章郡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临江府、抚州府六府共同出资重建了万寿宫。江西人耗巨资重修宫殿,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此地商贸繁华,而江西商贾人数最多。后来,也就作为了江西人的会馆。

就建筑本身来讲,万寿宫十分雄伟,像极了龙头矗立于古街一端。临水而建,纵览江景。后宫门通往永胜正街,门上写有“豫章公所”四个大字。从此处进门有一道墙屏,屏面展示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左侧进门上方书“琼楼玉宇”,反面书有“贝阙珠宫”的字样。通往永胜正街的门一般不开启,人们通常由江西潭边山门出入。

万寿宫的上清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亭阁型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正中雕着二龙戏宝。两侧为走马转角楼,两厢楼房,背面墙壁中雕圆开“寿”字。石坝、楼上、正偏殿的石阶,是人们倚栏看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