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龙潭古镇景区讲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酉阳龙潭古镇景区讲解词
欢迎大家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龙潭,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讲解员。
开始我们的旅途之前,我有一些小小的要求。
保持警惕心,希望大家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紧大部队,否则您就听不见精彩的讲解了;做文明旅游人,古镇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希望大家不要随意刻画,否则就“篡改历史”了;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旅有所闻、游有所获。
如果途中有什么问题,请随时联系我。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以游客中心为起点,南至龙翔书院(希望小学)穿过老派出所进入石板老街,可以游览万寿宫、中码头、中山公园、大众风雨廊桥、观湄舒河景;北经柴炭行或七步砍可游览吴家大院、“义瑞号”奇石馆、基督教堂;西经菜蔬行、人民路中段转入九桥溪路可游览王家大院、九桥溪古井群,回到游客中心。
“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
”这是《国歌》词作者诗人田汉离开龙潭时所作,表达了对龙潭的眷恋。
龙潭古镇,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相关诗词还有很多。
龙潭古镇地处酉阳东南部,东濒酉水,南接秀山。
历史上,曾是许多州县的政治中心。
这里土地肥沃民殷富,风暖太和鱼米乡。
人文厚重,民风和睦,历史悠长。
在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中,荆楚文化、巴渝文化与中原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历史为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物
古迹和文化遗产,孕育了古镇璀璨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
那么,“龙潭”二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在起初建立时,镇东西侧各有一处泉眼,四季出水,清澈透亮,犹如龙眼一般,于是称为龙潭。
正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根据乾隆《州府县志》记载,龙潭当时属酉阳寨,叫“梅树龙潭”。
以前的梅树龙潭在乾隆元年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先辈们才迁到现在的龙潭古镇处,于是废梅树,叫龙潭,沿袭至今。
我们今天所要看的,就是270多年以前重建后的龙潭古镇。
自清代以来,龙潭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商业集镇。
水陆运输繁忙,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在渝东南一带很有名气,曾有“货龙潭”、“小南京”之称。
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江河航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那个时候的龙潭,码头林立、船来船往、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
商人们将布匹、精美的瓷器运来,又将龙潭的桐油、茶叶、生漆运出去,这种码头贸易,搞活了龙潭的经济,形成了“货龙潭”的格局。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地处龙潭河畔和319国道旁的龙潭,成了抗战时物质搬迁的中转地。
那时的龙潭,各大银行、货运公司在此落户,镇上居民猛增到五万人,被往来商客称为“小南京”。
龙潭古镇还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小小古镇出了许多名人。
古镇人民崇尚耕读、推崇商贾、重视教育的思想在这里蔚然成风,早在清代龙潭就已设立了公学。
上世纪初,龙潭的富商大贾,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门求学成为风气,那一时期,龙潭人出国留学者就在百人以上。
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
如赵世炎、赵君陶、赵世
兰、刘仁、王勃山、王剑虹、刘扬、邹杰、蔡涛等等。
许多名人也都到过龙潭,沈从文在这里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
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述过古色古香的龙潭中学。
还有就是开始说的田汉,留下了隽永诗句。
【石板街】
古镇石板街与龙潭河并肩而行,犹如一条石龙,由北向南延伸。
街道古老而光洁,彰显着曾经的富庶与繁华,一座座商家会馆、民居阁楼矗立在七里老街,吊脚飞檐,青砖黛瓦。
街面使用大青石块铺成,大家可以数一数,每一行规则铺上8~10块,下面设有排水道,每隔几米就有一个莲蓬形的排水孔,莲蓬图案既对街面起到美化作用,又发挥着良好的排水效果,就算大雨倾注,古镇也不会积水。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人行踩踏,石板街面如今光滑如镜。
在墨玉似的石板踏面上,像竹笋、像海螺、细腻如肌珠的图案是什么呢?大家可别小看它,这些图案形成于亿万年前,是珍贵动植物化石剖开的断面,是地质学家、研究动植物进化和种群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科考资料。
【风火墙】
在明清古建筑民居中,风火墙各地可见,也有着不同的造型和形式。
徽派建筑中的风火墙形如马头,俗称马头墙;而闽东派建筑的风火墙又酷似马鞍,也称马鞍墙。
龙潭古镇有150余堵这样的风火墙,用火砖砌成,高度在10至30米不等,再用铁或木料砌成约1米高的楔子护墙,里面修房舍,防火效果非常好。
一堵风火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万寿宫】
万寿宫修建于乾隆三年,道光六年重建,是乾隆的行宫和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
为什么会修建万寿宫呢?不得不提到一段历史。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为了防止土司势力扩张,而采取了应对措施,就是“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禁令。
“蛮不出境”主要是土司及其军队不能出势力范围,“汉不入峒”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汉民对进入土司统治地区的一种态度。
雍正十三年,实行“改土归流”后,废除了这条禁令,清政府鼓励江西、湖广等地人民向渝东南一带迁徙开荒。
于是大量的汉人陆续迁到龙潭定居,极大地丰富了龙潭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
相传继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勤政爱民,九下江南体察民情,想来武陵了解当地土著和外地移民的生活现状,而万寿宫就是为了迎接乾隆皇帝而建的行宫。
但是却由于匪患等种种原因,乾隆并没有亲临。
之后日渐衰落,破败不堪。
道光六年,一些江西籍商贾的大力号召,江西豫章郡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临江府、抚州府六府共同出资重建了万寿宫。
江西人耗巨资重修宫殿,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此地商贸繁华,而江西商贾人数最多。
后来,也就作为了江西人的会馆。
就建筑本身来讲,万寿宫十分雄伟,像极了龙头矗立于古街一端。
临水而建,纵览江景。
后宫门通往永胜正街,门上写有“豫章公所”四个大字。
从此处进门有一道墙屏,屏面展示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左侧进门上方书“琼楼玉宇”,反面书有“贝阙珠宫”的字样。
通往永胜正街的门一般不开启,人们通常由江西潭边山门出入。
万寿宫的上清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亭阁型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正中雕着二龙戏宝。
两侧为走马转角楼,两厢楼房,背面墙壁中雕圆开“寿”字。
石坝、楼上、正偏殿的石阶,是人们倚栏看戏的
地方。
当年的龙潭汉戏,京戏团都在这里演出,热闹非凡。
上清殿右侧有十架年逾百年的土家八柱古床,分别置于古朴的木屋内,贺龙、沈从文、田汉、丁玲等名流曾在此居住过。
穿过一拱形石门,就是御清殿,里面是皇帝休息的居所,御床、皇妃床、宫女床、侍卫床、龙椅、御用梳妆台等应有尽有。
御清殿的北侧,是太清殿,现在作为民间民俗收藏品集中展示点,有民俗众神、道教神仙、佛教众神。
其中海神娘娘神像,是四百多年前,江西商人入武陵经商供奉的神像,可以保货船的平安。
朋友们,万寿宫作为古镇上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是古镇众多行帮会馆建筑的缩影。
体现了武陵山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并吸纳了湖广江浙等地的文化,寄寓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追求。
从它身上,可以看到,当年文化繁荣的场景,一个真实的历史呈现眼前。
万寿宫现在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向游人展示着龙潭古镇的民俗文化。
与许多名宅别院一样,万寿宫历经岁月沧桑,曾经的江西会馆后来曾做过大粮仓,以及地质队机关宿舍。
贺龙元帅曾在此领兵驻防一年,沈从文随贺龙入宫留守半年,并写下《一个大王》的故事,刘邓大军曾在万寿宫召开过军事会议。
现已无法恢复到初建时的规模与原貌,此情此景令人唏嘘。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是何绍周驻防龙潭时修建的,何绍周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军103师师长,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修建了这座袖珍的纪念公园。
后来因年代久远损毁了,现在看到的中山公园是后来复建的。
公园内有抗日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望江楼。
碑上刻有何
绍周题词“唯我将士,民族之光,牺牲热血,固我金汤,勒石纪勋,百世勿忘”的碑文。
雕塑中的三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宋庆龄、孙中山和王勃山。
墙上的孙中山像为关元琨所绘,他是画家张善子的学生,曾在中山公园举办过两次“虎画展”。
这个张善子,就是有名的画家张大千的兄长。
【龙潭河】
在我们面前的这条河,就是昔日对龙潭兴旺发达起着关键作用的湄舒河,它发源于酉阳县境的泡木、桃鱼、板溪、酉阳四地,流经沅江、洞庭,汇入长江。
这条河水孕育了古老璀璨的龙潭文化,是龙潭人的母亲河。
河上还有风雨廊桥等许多小桥景观。
想当年,桥上人来人往,或避雨,或休闲,络绎不绝,桥下船只穿梭,来往喧嚣,是多么热闹的场景!
【吴家院子】
这座九桥溪畔的吴家院子,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相传是清朝大学士吴绍周告老还乡,从江西来到龙潭,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建造了这个院落。
吴家院子到目前已历经了十几代人,其间吴先序的堂哥、吴先冲又在其旁建造了一座宅院,自成一体,又与原先的院落相连,构成了现在的规模,称吴家大院和吴家二院。
建筑高大雄伟,工艺精巧细致。
结构合理,注重装饰艺术。
以其独特的艺术气氛和意境,表达出古镇民居复杂、细致、深厚、具体的思想感情,委婉地流露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民族风貌,代表了龙潭古镇居民的最高空间艺术。
每年的春天,吴家西院上百年的青藤,沿着风火墙爬满了青瓦房。
吴家院子与九桥溪、龙头桥、八卦井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亮丽风景,被赞为武陵的江南小镇。
吸引了一批文人墨客前来采风创作,这其中就包括女作家丁玲。
【福音堂】
历史上,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不同时期传入龙潭,因此各种教堂都建了起来。
基督教在1925年以后由松桃、秀山传入酉阳,1934年龙潭建立了酉阳县第一座福音堂。
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福音堂,目前仍然保持完好。
福音堂成立以后,教徒众多,尤其是抗战时期,大量难民逃到龙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督教徒,每次做礼拜,福音堂都是座无虚席。
福音堂内空有千余平方米,一次可容纳上千人做礼拜。
目前能观赏古镇全景的地方一个是福音堂,还有就是前面不远处临街的税务所。
【九桥溪】
横贯古镇的九桥溪,终年清泉长流,它像一股流淌的血液、让古镇充满了勃勃生机。
九桥溪发源于伏龙山巫家坡的山泉,在王家大院与龙泉井水汇流,稍经逶迤曲回,从八卦井旁,裹挟着八卦泉水,穿过古镇石板街,奔龙潭河而去。
因从源头至源尾,溪上建有九座古色古香的石桥,分别是龙头桥、桥上桥、飞播桥、大头桥、罗家桥、横路桥,因此称九桥溪。
“宫骑龙头八卦井,阁跨凤尾九桥溪。
”就是对龙潭几大特色建筑最生动的写照。
有史料称,龙潭的桥多样式多,与移民的多元文化有关。
清康熙初年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进龙潭,他们不仅充实了龙潭
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
文化的碰撞,才带来地域的繁荣。
大家听说过“湖广填四川”吗?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
龙潭镇是我们湖广填四川的主要的移民通道,也有很多移民就留在了我们龙潭。
【王家大院】
它是国大代表孙中山的秘书王勃山先生、瞿秋白夫人王剑虹女士的故居。
设计得精妙绝伦,外观气势宏伟,在酉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大宅院。
它也是目前酉阳保存得较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王家大院的主人是酉阳的名门望族,王家的祖辈是外地移民,在乾隆末年(1796年)因逃荒来到龙潭。
从王生泰开始,王家逐渐兴旺发达。
这个人小时候就爱学习,善于经商,主要经营土产、药材和棉布等,当地人称他“山货大王”。
他笃信诚信为本,信义服人的为人理念,不赌博好色,不独享的经营理念,因此生意兴隆,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
关于王生泰是如何发家的,至今在龙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他借了些银两到江西购日用百货,途中遇到一位身患瘟病且昏迷的太平天国副将。
王生泰把他背到中医铺花钱医治并陪伴他七八天,这位副将病愈后询问他基本情况,并表示一定要加倍报答他。
一个月之后,这位副将找到了部队。
为还这个人情,太平天国的英王决定请翼王石达开部将一船货物转交给王生泰。
船到龙潭码头边,船老板喊:“王生泰快来卸货!”喊了几天,也没有人来。
后来船老板亲自找到王生泰家,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
于是,王生泰才请力
夫卸了整整一船的货。
从此,王家就发家了,修了王家大院。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多做善事,必有善果。
王生泰一生行善,他所创王家,被誉为“南楚名家,东川侨寄”。
后来,他的四个儿子分别修建、扩建了院落群。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建筑随地形而错落有致,气势宏伟,是典型的清代复合院建筑群。
东王家大院一进为左右各四间厢房,在最外一间厢房有吊脚楼,修建独具匠心,风格独特。
二进为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呈田字形平面,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
中庭有盖,由四柱子支撑,而与四边屋顶相接,分割围合开成四个小天井,各据一角,具有采光、通风、排水功能,大院为单层建筑,一进被毁,二进朝门成了正门。
院内环墙有走廊,围合院内空间。
最里面为北正房,堂屋居中,面积最大,所处的位置重要,它是以前整个王家家庭活动的中心。
紧挨堂屋的两边都是长辈们居住的房间,东西两边为厢房四开间,小姐房位于西厢等二间,双层墙,隔音减噪功能显著。
而构造独特的是西厢第一间库房,有侧门在风火墙内与外连通,且在此房间内有一秘密地道,至今无人知道其作用及通往哪里。
王家大院的内部关系简洁规整大气,四角小天井是院内采光通风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天井大小适当、位置合适,所以院内光线充足,而小天井分四角分布的状况使整个院子有四个“风口”,通风条件良好,形成小天井与小天井,小天井与建筑通道房间之间的几种空气流通,加上中庭顶盖的蔽护,冬暖夏凉,居住起来非常舒服。
龙头挑梁是整个大院里保存最完好的细部,藏在中朝门挑梁下面,左右各一个,刀工细腻,形象独特,工艺精湛。
龙头梁下的石头扶手上石刻花纹,柱子的石头基脚上有雕花,类型多样。
三个大院各
不相同,有以线条排列为主的,有以图案为主的,主要有鱼尾纹、波纹、折线等花纹,鱼、花、鸟、太阳等许多民俗化的图案。
王家大院内还有一小景观,在王家西院内有一株苏铁,人们称它为“铁树王老祖宗”,应有200多岁。
铁树生长十分缓慢,寿命长,茎内淀粉可食用,种子可入药,雄雌两枝是交换着年限开花,也就是不在同一年内开花。
王家大院四周环境良好,四周高大古树成林,特别是东王家大院盘踞在小山坡上,视线开阔,可俯视门前九桥溪和龙泉井的景色。
周围居民矮小破旧,与之相比,更显东王家大院的气势雄厚,气派雍容,它是整个龙潭古镇大宅院的代表,又是龙潭古镇古建筑中的特例。
【翻身巷】
这个巷子我们叫它翻身巷,巷道两边居住的是以王家为代表的一些大户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人人平等,所以取名翻身巷。
我们也叫这个地方为一线天,大家可以进去感受一下,由于两边的房子比较高,站在里面抬头看天空,天空仿佛只有一条线那么大。
【八卦井】
八卦井又称八角井,它是龙潭十一处古井之一。
六角开阔的井口,数米见方的井台,两个供居民洗淘的水池,潺潺流淌的水渠。
汲水、淘菜、洗衣,形成了完整的供水整体。
居民在这里洗衣淘菜,谈论着最普通的事,其乐融融、生活气息十足。
古井原有两口,分别位于龙头桥南北两侧,按风水的说法称其为龙目。
后来北侧的古井被填掉了,现在只剩下一口,虽然二者缺一,但却不失为一种缺憾美。
这八卦井又称奶娘井,大家请看,井台上方,镶嵌着铭匾上书:“缅怀奶娘”,几个遒劲的行楷书法,题款是:海外游子陈德荣追思,九三年十月。
陈德荣先生生于龙潭后往台湾。
陈老先生曾回故土省亲,为了怀念他的母亲,题写此文,饮水思源,寓意深长。
朋友们,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我们见证了古镇千年的辉煌与沧桑,那些精妙绝伦的建筑,厚重的人文风景,独特的民风民俗,一定会成为这次旅行难以忘怀的记忆。
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一个充满智慧与文化的龙潭正在向我们走来。
一个承载了千年土家文明的龙潭,在这个时代里,仍然不断在前行。
希望我的陪伴,能给大家带来一段愉快的体验,我们期待您的再次到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