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学术经验

合集下载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 二) 不良反应
B 组不良反应总数少于 A 组( 详情见表 2) ,P<0.05。
分组
A组
B组



表 2 不良反应调查表[ n( % ) ]

乏力
恶心
呕吐
瞌睡
不良反应总数
40
40




7(17.50)






5.051








1(2.50)
<0.05
四、 讨论
病人之所以会出现内科疾病与其周边环境有着不可分
值为 22 ~ 67 岁 / (42.56±3.85) 岁,男 / 女为 21 / 19 例,头痛 / 腹
痛 / 胸痹病人依次占 14 / 10 / 16 例。 B 组头痛 / 腹痛 / 胸痹例数
分别为 15 / 11 / 14 例,男 / 女例数比是 22 / 18,年龄 / 平均值为
21 ~ 66 岁 / (42.01±2.33) 岁。 两组情况大致类似,P>0.05。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西医疗法相比,对内科疾病采取活血
化瘀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病人改善症状、提升缓解疼痛的
疗效,还可非常突出地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以保障用药期间的
安全性,从而更有利于帮助病人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
吕玉苹,巨鹿县小吕寨中心卫生院。
离的关系,虽然当前尚不能对各类内科疾病做出准确的判
断,但从病人的实际反应可以发现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生
活与工作的影响,若病人治疗不及时则会伤害到身体健康。
临床分析发现病人饮食与生活作息不规律以及过量饮酒等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领域中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活血化瘀法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为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血液循环、微循环、血栓形成一、引言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领域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经典,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活血化瘀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肝脾疾病等多种疾病。

随着近年来对中医内科治疗方法的重视和研究,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从活血化瘀法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活血化瘀法的基本理论1. 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

血液在机体内的循环状况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血液循环畅通,可以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及时输送,代谢产物的及时清除,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而血液循环不畅通,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活血化瘀法是指通过药物调理、针灸疏通等手段,改善体内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减少血栓形成,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活血化瘀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破血通络、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

1. 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往往与血液循环不畅、血栓形成等有关。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药物调理、针灸疏通等手段,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调节血压、缓解心绞痛等症状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内科治疗方法的重视和研究,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肝脾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体会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体会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体会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100例由于气虚血瘀导致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种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肺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使用一般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为73.3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0.00%;慢性心肺病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60.00%。

可见三种疾病中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对多种内科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应用范围广,值得进一步研究。

标签:中医;活血化瘀;内科活血化瘀疗法在中醫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

从中医角度来看,许多内科疾病都是由气滞血瘀造成的,例如胃病、心脏病、妇科疾病、肺心病等等,西医理论对这些疾病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灶。

中医认为,瘀是导致这些疾病的内在原因,瘀的存在使得人体气血不通畅,久而久之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要想彻底扭转病情,就必须使用活血化瘀疗法。

笔者临床过程中做过一些研究,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100例由于气虚血瘀导致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3岁。

病种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肺病。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冠心病20例,慢性心肺病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了详细检查,确定其符合中医活血化瘀治疗。

对三种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组10例,对照组10例;慢性心肺病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症状多发的病症中。

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淤血物质和瘀血,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临床病例的角度来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疗效。

病例一: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心肌梗死患者,男性,65岁,因胸痛1个多小时,在当地医院急诊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心肌梗死,随即转运至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

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合并轻度肝损伤和肾损伤。

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黄芪、川芎、丹参等,加强血管扩张、增强心肌代谢功能、清除血管内壁血栓等,7天后患者病情好转,恢复程度良好,出院时指征出院。

此例患者因冠心病基础较差,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可能造成心肌梗死,加之治疗心肌梗死后并发肝肾损伤,治疗难度较大。

但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有效清除血管内壁血栓、增强心肌代谢功能,起到强有力的治疗作用,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结果。

病例二:肝硬化腹水患者,女性,60岁,因腹水、乏力、食欲减退入院。

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

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川芎、丹参、郁金等中药,加强血液循环、清除腹水中的淤血物质,同时与西医药物融合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促进肝功能恢复。

2周后患者腹水减轻明显,肝功能好转。

出院后继续随访治疗。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治疗难度大并且易反复。

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可增加血液流通,改善肝脏局部循环,加速腹水的清除和消退,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好。

病例三: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男性,70岁,因双下肢伸展时疼痛、酸胀,行走距离明显距离减少,入院。

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闭塞性脉管炎,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赤芍、玄参、红花等,同时综合运用针灸、理疗等物理疗法,行膏药贴敷加热治疗等,有针对性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组织代谢,增强组织供氧能力。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疗法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意为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

该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因血液循环不良和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疾病。

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活则通,瘀则阻”。

中医认为,血液不畅通或者有瘀血存在,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因此,活血化瘀疗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而言,活血化瘀疗法有多种方法,如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手段。

其中最常用的是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多种中药组合,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赤芍、红花、桃仁、川芎等,这些药物的作用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

此外,针灸和推拿也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疗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穴位,达到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的目的。

活血化瘀疗法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因血液循环不良和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疾病,如经期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癥瘕,乳腺增生,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与血液循环和瘀血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活血化瘀疗法的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疗效。

总之,活血化瘀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内科疗法。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合理配合,遵循医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学中重要的疗法之一,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它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血液质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对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

活血化瘀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能显著减少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活血化瘀对妇科疾病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大多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血运行,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对于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临床观察显示,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痛经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并且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

活血化瘀在内科其他疾病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慢性肾脏疾病是一种常见且难以治愈的内科疾病,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可以改善肾脏微循环,促进废物排泄,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能够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尿蛋白水平,减少肾功能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疗效,但其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

疾病的程度、病程长短、体质差异等都会影响疗效的达到。

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医疗中的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对该疗法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效果进行浅析,以期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活血化瘀疗法的理论基础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内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滞血瘀、阻滞经络、脏腑血瘀等观念。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内科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若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形成血栓或堵塞。

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疏通气血、缓解阻滞,从而达到治疗内科疾病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严重。

在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常被用于治疗冠心病。

常用的药物包括当归、川芎、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减轻心绞痛症状,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2. 中风中风是中医内科非常重要的疾病类型,常见的症状包括中风后遗症、偏瘫等。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常使用活血化瘀的疗法,以加快代谢废物的清除,促进神经再生,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3. 血栓病血栓病是指人体内血液中形成凝块,阻塞血管。

在中医内科中,常使用活血化瘀的疗法来改善血液循环,疏通血管,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等,能够起到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三、活血化瘀疗法的效果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疗法在中医内科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活血化瘀疗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体征,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活血化瘀疗法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疗法还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对患者身体的不良影响,减少患者的痛苦。

活血化瘀疗法在中医内科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主要针对血液循环不畅、血瘀等问题进行调理。

它通过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排除体内的淤血和瘀血,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认为,人体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血液滞留及瘀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体内的病症。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症。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法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对于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活血化瘀法可以清除血管内的脂肪和垃圾,恢复血管的弹性,改善血液循环。

对于糖尿病患者,活血化瘀法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

活血化瘀法还可以用于治疗疼痛和炎症性疾病。

对于关节炎、风湿病等疼痛性疾病,活血化瘀法可以排除关节间的淤血,减轻疼痛。

对于炎症性疾病,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部位的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

在临床应用中,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实施。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比如桃仁、红花、当归等。

这些药物可以排除不畅的血液,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可以通过针刺疗法来实施。

针刺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可以通过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来实施。

这些物理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加强气血的流通,改善病症。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将中药组方用于治疗偏于血瘀的
疾病,一般是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病症,如痛经、闭经、脏腑瘕块、瘀血症等等,因为中
药的特殊功效可以通过调理患病的人体机能和促进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传统中医临床疾病中,如痛经、闭经、脏腑瘕块等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更为广泛,其常常被作为中医内科治疗方案的核心,在治疗久治不愈的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同。

1.舒经顺络:活血化瘀法可以帮助舒缓经脉的阻塞和扭曲,使得血流更加顺畅,从而
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如痛经、血瘀等。

此外,活血化瘀法还可以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从而保持血管功能的正常状态,进而预防或者治疗一些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等。

2.促进新陈代谢:活血化瘀法可以促进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过程,以提高身体的
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进而加速病灶的愈合。

如在治疗瘀血症、脏腑瘕块等方面,活血化
瘀法可以加速瘀血排除,消除瘀阻,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再生能力,达到治疗的
目的。

3.清热祛湿:在一些中医内科病症中,如湿热综合症、疮疡流脓等病症中,活血化瘀
法可发挥清热解毒、祛湿活血的作用,以达到消炎杀菌、清除毒素的目的。

总之,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药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滋补健康、调理身体等功效,在
中医内科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受到许多患者的追捧和认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如果长期使用或者劑量过高,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在使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的时候需要按照临床医生的建议,在指导下合理地进行治疗。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排除体内的淤血血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以一些典型的中医内科疾病为例,探讨活血化瘀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点。

1.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前后出现腹痛或下腹部不适的现象,其主要病因是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局部出现淤血,进一步引发疼痛。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内科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痛经。

常用药物有川芎、赤芍、香附等,这些药物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液流通,消除疼痛。

2.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心脏缺血、心肌梗塞等病变都与血液循环有关。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定要加强血液循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如雷公藤、地龙)都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加速血流,缓解心绞痛,减轻病情。

3.高血压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容易引起多种合并症,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血瘀有关。

在治疗高血压时,中医内科医师通常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降低血压。

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赤芍等,这些药物均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4.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肝脏病变,其主要表现为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长期不治疗容易引起严重的合并症。

在治疗脂肪肝时,中医内科医师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清除淤血血瘀。

常用药物有枸杞子、柴胡、竹叶青、乌梅等,这些药物均有很好的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总之,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其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血瘀、缓解疼痛、降低血压、调理肝脏等优点。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药治疗,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内科的一种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血块、血瘀等血液方面的疾病。

该方法能够通过刺激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液方面的病理现象,促进身体健康。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治疗的疾病很多,如肝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

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让身体更加健康。

在临床中,活血化瘀法通常会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如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其中,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能够起到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中药治疗则可以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或采用过度激烈的治疗方法,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学术经验

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学术经验

杨森老师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学术经验敦煌市中医医院牟思泽中医活血化淤治疗法是针对血淤证而设立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自古以来,即为众多医家所重视。

杨森老师精于张仲景学说,兼通多家学术理论,对中西汇通多有涉猎,尤对王清任的学术思想研究较为深入。

善治疑难杂症,其中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疾病有较深造诣。

1 活血化淤的理论基础《内经》中虽无淤血一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30余种近似淤血名称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

在治疗上,《内经》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菀陈痤”。

《灵枢·小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以上可以认为是活血化淤治法的理论雏型,形成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概念,从而为后世医家研究发展活血化淤理论、创制活血化淤方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张仲景是血瘀理论的奠基人。

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淤血证之先河。

久病入络,淤血内阻,加重病情,治当活血化淤。

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淤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且在其它篇章中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淤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他首创了淤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淤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地鳖虫丸、旋覆花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方剂。

张仲景所用活血化淤诸方,可谓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旨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其指导临床遣药组方意义深远。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如血栓型中风、心绞痛、冠心病等。

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涉及到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调理等方面,下面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浅析。

药物治疗是活血化瘀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医内科医学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川芎、丹参、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川芎能够疏通经络、活血散瘀,丹参能够活血化瘀、提高心脏功能,红花能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使用,对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疗法也是活血化瘀疗法的常用手段之一。

针灸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以及经络系统的功能,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比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的不畅,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还可以通过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整体内的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炎症反应等,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在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中药调理也是活血化瘀疗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活血散瘀来起到治疗作用。

比如中药制剂汤剂,通过草药的配伍煮煎,可以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进入汤液中,进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也可以通过制成药膏、药粉等外用形式,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活血化瘀疗法在中医内科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药物治疗、针灸疗法还是中药调理,都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活血散瘀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活血化瘀疗法的疗效。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瘀血,达到消除瘀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目的。

该方法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

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微循环的流动,消除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活血化瘀法还可以舒展血管,提高血管弹性,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都与血瘀有关。

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调理血液循环,促进经血排出,消除瘀血,从而缓解或消除这些疾病的症状。

活血化瘀法还可以促进子宫恢复和修复,提高生育能力。

活血化瘀法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肿瘤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紊乱和血瘀有关。

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血流,促进免疫功能的提高,从而对肿瘤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还可以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活血化瘀法还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病的治疗。

疼痛是众多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而血瘀是疼痛的主要病机之一。

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消除瘀血,促进血液循环,舒展筋脉,缓解疼痛。

在临床实践中,活血化瘀法常被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痛风等疼痛病。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肿瘤疾病和疼痛病等方面。

虽然该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疗效证据,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机制,以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的有效应用探讨

关于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的有效应用探讨

关于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的有效应用探讨目的通过对患有淤血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来讨论活血化瘀方法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

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病种主要包含了腹痛、心悸等症状,均采取活血化瘀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将另外的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在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共有2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并康复,而对照组则共有21例患者康复。

从两组的对比来看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有着更加显著的疗效,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活血化瘀治疗方式在中医治疗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同时能进行治疗的病种也比较多,在临床应用中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所谓淤血是指人体内的血管在受到了来自外力作用下出现血液淤积的情况,淤血可能出现在人的内脏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的部位,如果不得到及时的处理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通,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对淤血的治疗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对一些无形的淤血产生治疗效果。

下面将对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人体淤血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同时由于淤血也可能会造成人体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症,主要包括:头疼、恶心和心悸等病症。

在中医中认为淤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身体内的血液运行不通畅而导致的[1]。

本次研究主要将本院中医内科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内所收治的60例淤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中男性患者共25例,女性患者为35例。

临床症状:心悸共8例,腹痛15例,头痛12例,胸痹25例。

60例患者对本次的研究均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一组为对照组,另外一组为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活血化瘀法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活血化瘀的适应症活血化瘀适用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肝脏疾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心脑血管病是活血化瘀的常见应用领域之一。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而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部供血,减轻损害。

活血化瘀在治疗肝脏疾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可以调整肝脏功能,促进炎症消退等。

二、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改善血液循环、溶解血栓、促进新陈代谢等。

中医认为,血液循环不畅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活血化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活血化瘀还可以通过溶解血栓,减少栓塞的发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活血化瘀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炎症消退,修复损伤。

三、活血化瘀的常用药物活血化瘀的常用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滋润肠道、舒筋活血等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痛经等疾病。

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散瘀、活络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等作用,适用于妇科疾病、贫血等。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风湿病等。

四、活血化瘀的疗效观察活血化瘀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可以调整肝脏功能,减轻肝脏炎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可以调节女性生理周期,减轻经期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溶解血栓,促进新陈代谢等,适用于多种疾病。

活血化瘀的疗效也得益于其常用药物的协同作用。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021年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

2021年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中医内科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结果:观察组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应用血瘀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一种证型,是常见的病理产物,分布于众多疾病中,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对患者的脏腑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中医学上常用的活血化瘀法,能够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能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瘀血,促进血液流通,缓解病症。

目前大部分患者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往往不能完全治愈,中医活血化瘀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主要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xx年2-10月收治中医内科疾病患者100例,经实验室检查和中医辨证均确认为血瘀证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2~67.4岁,平均(43.57土1.34)岁;体重44.6~ 83.2 kg,平均(64.5±1.78)kg;病程1个月~13年,平均(4.32±0.26)年;疾病类型为偏头痛16例,腹痛11例,胸痹6例,心悸9例,妇科炎症8例。

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9.5~ 70.4岁,平均(44.56±1.27)岁;体重43.1~ 80.2 kg,平均(62.8±1.73)kg;病程3个月一14年,平均(4.43±0.24)年;疾病类型为偏头痛13例,腹痛9例,胸痹8例,心悸10例,妇科炎症1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森老师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学术经验敦煌市中医医院牟思泽中医活血化淤治疗法是针对血淤证而设立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自古以来,即为众多医家所重视。

杨森老师精于张仲景学说,兼通多家学术理论,对中西汇通多有涉猎,尤对王清任的学术思想研究较为深入。

善治疑难杂症,其中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疾病有较深造诣。

1 活血化淤的理论基础《内经》中虽无淤血一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30余种近似淤血名称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

在治疗上,《内经》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菀陈痤”。

《灵枢·小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以上可以认为是活血化淤治法的理论雏型,形成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概念,从而为后世医家研究发展活血化淤理论、创制活血化淤方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张仲景是血瘀理论的奠基人。

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淤血证之先河。

久病入络,淤血内阻,加重病情,治当活血化淤。

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淤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且在其它篇章中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淤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他首创了淤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淤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地鳖虫丸、旋覆花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方剂。

张仲景所用活血化淤诸方,可谓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旨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其指导临床遣药组方意义深远。

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淤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淤药树立了典范。

汉之后,经过唐宋以至金元时代,活血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补充。

随唐时代,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将淤血作为一个证候,并在有关疾病(如血证、积聚)的病机中阐述,使活血化淤治则在理论、方剂、药物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仲景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为基础加减化裁出治妇女月经不通的桃仁汤、芒硝汤、桃仁煎,并以仲景大黄虫丸加减化裁出桂心酒方,用治妇女月经不通,结成症瘕。

宋、元时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救”者,以药性平和、善能活血化淤止痛的五灵脂与蒲黄同用,组成失笑散一方。

由于该方有良好的化淤止痛之功,故后世对其运用有较大的发展。

朱丹溪重视解郁散结,创立气、血、湿、痰、食、热六郁之说,其中以气血之郁尤为重要,他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他所谓的郁,可看作是血淤的早期或轻症。

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淤血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活血化淤治法日益发展与完善。

如明·朱棣等编的《普济方》,已注意到淤血的危害,该书诸血门谓:“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用药川芎、莪术、桃仁、灵脂、生地、大黄为要,呕甚者多加生姜,以此先利诸淤。

”清代,血淤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三位医家,对此作出较大的贡献。

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

他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淤”,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倡导“通络”之说。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对痹证、郁证、积证、症瘕、疟母、噎嗝、便秘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病证,广泛应用了活血化淤通络的药物,对淤血严重及有干血内结者,还常使用蜣螂、蛰虫、水蛭等虫类逐淤药。

叶氏治疗出血病,提出“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观点,对近世治疗出血病证,如弥漫性出血、流行性脑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凝血等应用清热凉血化淤之法,颇有指导意义。

至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对活血化淤治法尤有心得,创制了诸多良方,从而使活血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发展。

在王氏所创活血方中,有代表性的当为五逐淤汤:血府逐淤汤、通窍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淤汤、身痛逐淤汤。

这些方药为后世医家临床治疗淤血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清任对淤血证治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其所创制的体现气虚血淤理论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

王氏对于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首次提出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的结合,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

根据其“气虚血淤”理论,将补气与活血化淤合用,从而创制了益气活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开创了补气法治疗中风的先河。

继王清任之后,唐容川对淤血学说也有较大的贡献。

他所著的《血证论》详述了各种出血证的证治,同时,阐明了淤血和出血之间的关系,把消淤作为活血四法之一,并认为祛淤与生新有着辨证关系,主张“凡吐血衄血,不论清、凝、鲜、黑总以祛淤为先”,大大地扩大了活血化淤治法的应用范围。

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活血化淤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活血化淤药物在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凝血、抗凝以及微循环功能、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大量有效的活血化淤方药,应用于临床,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特别是近年来对活血化淤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主持完成的精制血府胶囊及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预防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 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方面的应用2.1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属于祖国医学“肺胀”、“胸痹”、“水肿”等病的范畴,杨森老师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瘀早在肺心病的前期病变中即已存在,并对肺心病的形成和恶化起了关键作用,活血化瘀法在肺心病的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结合近年来活血化瘀治疗本病的研究情况,提出自己的临床心得。

2.1.1 益气活血、化瘀理气肺心病乃本虚标实的疾病。

本虚有五脏气血、阴阳两虚之不同。

即血瘀乃标实的共性,虚可致瘀,瘀又能致虚,故补虚化瘀乃肺心病又一治疗大法。

特别是在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其治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几个方面有关:即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等。

临床上,补虚化瘀之法要分清阴阳气血及虚属何脏,而配伍以相应的补法,如缓解期一般以补益肺肾为主。

气与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滞则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亦可致瘀,而血瘀又能使气滞、气耗。

根据气之虚实不同,临证又有调气行血和益气活血之别,前者理气用陈皮、青皮、郁金、枳壳等;降气则用苏子、沉香、杏仁等。

后者用人参、党参、黄芪、虫草等。

在肺心病的治疗中,运用参麦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参芪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均可取得了显著疗效。

实践证明,益气活血法治疗肺心病,既可增加心脏泵血功能及心排出量,提高心搏指数和心脏指数,改善心功能;又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性和凝固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从而降低外周阻力,增强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此外,尚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2.2 温阳化瘀肺心病出现水肿、心悸等症状时,与血脉瘀阻及心肾之阳气虚衰、水液停聚有关,治宜化瘀通脉,温阳利水。

温阳利水常用附子、干姜、桂心、云苓、猪苓、葶苈等。

真武汤治疗肺心病之心衰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研究证实,化瘀通脉,温阳利水法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水肿减轻水肿的作用,同时还能扩张周围血管及肺小动、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肺动脉压降低,从而减轻右心前后负荷,使心功能得到改善,且能降低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率。

2.2.3 清热化瘀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常合并感染,肺部感染和肺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故临床常表现出血瘀、痰浊等邪化热之象。

感染可加重己有的肺循环阻力,致使感染区供血不足,加重炎症。

热和瘀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就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常用黄芩、银花、连翘、芦根等。

此外,某些病例常可出现血瘀而兼里实热证或阴虚内热,临床又须选用攻下泄热或滋阴清热法与活血化瘀法配伍。

如肺心病有感染、心衰时,常有腹部胀满、发热等症时,用攻下泄热祛瘀法能改善肠道传导功能,排出糟粕和代谢产物,使邪浊之气从下排出,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心衰。

2.2 滋阴化湿益气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杨森老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特点为虚实夹杂,以阴虚为本,在发病过程中兼有湿阻、血瘀等。

故治疗以滋阴润燥、益气、化湿、活血为大法。

药用生地、玄参、麦冬、黄柏、苍术、玉米须、花粉、黄芪、丹参、太子参、白芍各10g,兼血瘀者加当归、泽兰、益母草、川芎;兼水肿明显者加赤小豆、冬瓜皮、车前子、茯苓、泽泻;兼湿热型尿频、尿急者加扁蓄、瞿麦。

典型病例患者,女,65岁,2008年初诊。

患糖尿病7年余,自诉近年来常感下肢及颜面浮肿,伴腰痛或腰酸胀,血压150/100mmHg,UAER 140μg/min左右,尿素氮15.0mmol/L左右,血肌酐180mmol/L。

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同时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给予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左右。

治以滋阴化湿,益气活血。

药用:生地20g、玄参、麦冬、黄柏、苍术、玉米须、花粉、黄芪、丹参、太子参、白芍、赤小豆、益母草、茯苓、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

20剂后症状全部消失,相关生化指标全部正常,临床治愈。

拟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白芍滋阴润燥;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黄柏、苍术、玉米须清热化湿;丹参养血活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玄参、苍术、丹参有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肾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等作用[1];黄芪可减轻蛋白尿,抑制肾肥大细胞,保护肾功能,有轻度降血糖作用,能降低TC、TG,减轻胰岛素抵抗[2]。

故临床取得较好效果2.3 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杨森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瘀血阻络为中风病理之关键环节。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瘀血这一主要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痉挛、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还是脑出血,其病理改变都符合中医瘀血的范畴。

他总结了中风的发生发展规律,将其概括为四期六证: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病中恢复期,疾病后遗期,而六证(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又表现于四大期内。

2、3、1、肝热血瘀证:该证主要见于中风先兆期,中风乃大证,不但发病率高,而且一旦发病,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