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及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育人

(一)主要目标

在已有政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于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校校合作,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支撑,企业、其他院校参与四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二)主要内容

1.构建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实现协同育人前提和保障。学校拟在承担的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行业引导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设与改革试点方案”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基于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紧密型协同育人平台。依托交通教育集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在充分研究、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吸纳院校、行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加入,建设一个以“协同育人”为共同愿景的紧密型合作平台,为“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建立对话渠道。

(2)进行政校行企协同利益博弈研究。要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首先必须解决好参与各方的利益均衡机制。这是关系到政校行企合作能否展开、对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切实改善的关键所在。如果各方利益未得到保障,参与积极性就会降低,将直接影响协同育人进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彰显共同利益的制度体系。协同育人平台要有序运转,

必须有各方共同讨论、共同认可、共同制定的章程、组织原则、制度体系。

(4)构建完善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确定协同育人的内容、规范合作育人方式、制定育人原则。

(5)建立反馈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是否有效,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地方政府、区域市场、行业企业、院校、学生是否满意。因此,必须建立跟踪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对协同育人成果进行评估,继而反思协同育人各环节,找出关键问题,进行整改和纠偏。

2.“订单式”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拟以学校与华晨宝马集团、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东莞海昌集团等企业合作订单培养项目为试点,进一步对“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协同方式、运作机制、资源开发与使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为解决目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层次不高的问题提供方案,具体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

(1)“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主要对“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基本管理方式、合作各方的管理职责、协同培养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协同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与分析。

(2)“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及运作机制研究。就“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选择与录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校内外学习与实训、企业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等,重点解决校企双方如何有效参与,如何充分利用各方优质资源的运作建立,从而培养既符合企业需求,又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

(3)“订单式”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深入总结试点订单项目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对同类院校和同类专业开展协同人才培养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5.“游学制”校际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以充分利用不同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课程、设备和场地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弹性学制、联合培养等内容为核心,开展学生在合作院校之间“游学”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1)“游学制”的意义及类型研究。“游学制”作为充分利用合作院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其主要类型包括校际以学分互认为前提的“完整游学制”以及以相关专业之间在合作院校分段学习的“部分游学制”两种类型,它对推动高职院校开放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游学制”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研究。重点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的优势,构建“游学制”实施所需的校际协同机制,具体包括“游学制”合作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与实验实训资源管理、考核评价等。

(3)“游学制”试点与实施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国际货运等专业为试点,联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同类院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学分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部分游学制”的试点。

(4)“游学制”校级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推广。在总结试点专业开展“游学制”校级协同人才培养的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与同类院校的合作力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游学制”改革。

(三)重难点

构建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以“订单式”、“游学制”为载体,开展协同育人。重难点在于在关注各方诉求的前提下建立合作各方参与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汇聚各方优质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点

进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利益博弈研究,这是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耦合多方利益,才能激发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培育优质人才。

(五)人员及经费安排

校园文化建设

(一)主要目标

探索建设体现创新、协同、开放、融合、职业化理念的交通行业特色校园文化,既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双重”特性,又充分展示交通行业特色,为协同培养具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主要内容

1.更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也需具备职业性。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还需要进一步体现协同、开放、融合的理念。面向区域经济、开放办学、吸纳多方主体、汇聚各方优势协同育人。学校协同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创新主体不仅要培育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还需具备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更新理念,

确立创新、协同、开放、融合、职业化的理念。

2. 分析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体现。既能对学生起到教育、凝聚、导向、激励与控制等功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是育人的环境保障。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校,校园文建设都还比较滞后。因此,必须以多种形式获取详实数据,深入分析我校校园文建设存在的共性和特性的问题。针对问题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将“创新、协同、开放、融合、职业化”的特征一以贯之。

3. 研究及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协同作战。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团组织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学生管理体系(教育、就业工作体系、服务、自我管理体系)等,由一个部门统筹,其他部门配合。同时还需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保证各项文化建设举措落到实处。

4. 探索校园文化实施的“载体”。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是需要“载体”。如何展示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文化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并最终“内化”为师生做人、做事遵照的原则,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重难点

如何将创新、协同、开放、融合、职业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文化建设过程中,并最终展示、呈现出来为广大师生所认可和接受是建设的难点。

(四)创新点

创新之处在于提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确立创新、协同、开放、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